为什么技术不能看成是科学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技术不能看成是科学的应用
摘要:科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并以此基础预见自然现象,从而提高人类洞察自然的能力。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人化自然,提高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分别从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及联系等方面来看,两者很难作非此即彼的划分。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别是作为一种知识并不等于应用科学或不仅仅等于对科学的应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应用
在科技哲学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认为技术不等于应用科学或不仅仅等于对科学的应用。若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科学与技术的本质与特征、区别及联系中寻找答案。
一、科学与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使用频率极高的科学用语,但人们对其的理解很不一致,即使在学术界,对科学技术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科学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
第一、科学就是知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第二、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说明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但仍将科学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成果。
第三、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这一定义强调了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和认识行为。
第四、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这一概括强调了科学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第五、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学也由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事业。
第六、科学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过程的统一。它主要是把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成果和认识活动来理解的。
科学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具有理性和实证性(包括证实和证伪) 。自然科学理论一大特色就是要求有严密、完备的逻辑性,而实证性则是科学与非科学的一个根本判别依据,能由实践检验其真伪的认识才有资格第二,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自然科学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不断探索未知和创造新的知识理论是科学的。第三,具有通用性和共享性。自然科学作为知识(或文化)体系,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社会意识范畴的,是一定社会的高级社会意识形式,但它却是非意识形态的。第四,它还是一般生产力或知识形态潜在的生产力。科学一旦应用于社会经济生产中,便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技术这个中介环节。
与科学的概念一样,技术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技术的概念也存在许多
不同的看法。那么技术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技术的本意是指“技艺、技能、技巧、百工等”,在古代社会中它一般不具备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等特点,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另一范畴。但自近代以来,人们日益认识到了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把它上升到理论性、系统性等高度进行构建,并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它包含了五层意思:
第一,技术是人类有目的实践活动,决非纯粹的自然活动;
第二,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协作”来完成的,与古代家庭作坊式生产不一样;
第三,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如器械、设备等,是所谓的“硬件”或者说“硬技术”;
第四,技术的另一方面甚至是更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为规则、程序等,也可以说是工艺、方法、专利等知识形态的东西,是所谓“软件”或者说“软技术”,现代社会中这一点越来越重要;
第五,技术也是一个理论知识系统,从而克服了古代社会中技术缺乏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等重大毛病。
现代技术的基本特征有:其一,它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二重性。这是因为技术属于人类社会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本质上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巨大能动反作用,无疑它必须首先具备自然属性;但技术同时又具备社会属性,人的有其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其二,它是技术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辩证统一。技术的主体要素包括人的知识、技能、经验、方法、规则、程序等所谓“软件”,技术的客体要素则是指工具、器械、设备等所谓的“硬件”,两者缺一不可地共同构成了技术,但在现代社会中“软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三,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直接的生产力,不同于科学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技术还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标志,人们往往将一定社会中的某种所谓主导技术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划分的主要依据[2]。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不能进行非此即彼绝对二分,并不意味着不划界,只是说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交集,而这两个交集彼此都不能覆盖对方的核心部分。在各自的核心部分,科学的社会目的与技术的社会目的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技术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不同,科学的语词与技术的语词不同。
除了重合部分,科学与技术之间有一个结构性的、深刻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从哲学的视角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从因果性认识到技术目的性认识的转化;(2)从真理性标准到技术功利性的转化。(3)从一元通则到技术多样性的转化. 从科学到技术,绝非是一个线性的增长过程,而是存在一个巨大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跃迁。
这也就是说,技术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为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技术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从这种意义上说,先进技术并不等于“好”的技术,因为先进技术只是反映了技术的自然属性。磁悬浮列车是一项先进技术,但在目前尚未成为一项“好”的适用的技术,否则,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为什么不在本国推广、应用和商业化?当然,我国在一两个地区建立磁悬浮列车运行线,作为
示范、改良、积累经验的一个基地,是合理的,我对此也是赞同的。但在这项技术的社会属性得到完善、提升之前,即成为一项好的适用技术之前,不宜大面积推广或各地竞相效仿[3]。
三、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之间,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又存在着一定联系。第一,科学与技术两者追求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人类通过它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并最终造福于人类社会,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甚至相互转化。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认识课题,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甚至技术自身发展到一定高度就过渡成为了科学,这可以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产生历史看出来;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提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和指导技术的发展,科学已经成为了技术的先导甚至转化为了新的技术等。科学与技术的职能分工是相对的,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是科学原理的载体,而科学的观念、理论同时又构成技术的理论要素和指导思想。科学需要技术支援、应用和促进,技术需要科学指导、论证和带动。
四、结论
科学与技术发展到今天,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与社会经济生产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以至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可以把两者统称为“科技”一词而不作任何区分。但技术本身并不是科学的基础,技术也不是科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生,肖学杰.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J].云南师范学报,2001
[2] 熊志军 . 科学与技术的比较研究 [J].求索,2006
[3] 王耀德 .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三个问题 [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