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数学教育之宋代

合集下载

第八章中国数学史第一节时代背景宋元数学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

第八章中国数学史第一节时代背景宋元数学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

第八章:中国数学史第一节时代背景宋元数学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其中不少成就代表着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这一高潮的出现决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原因.一、数学知识的积累枝叶繁茂的宋元数学之树,深深扎根于前代.从汉到唐,方程理论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二次方程解法早已被人们掌握,唐代又解决了三次方程问题.下面自然要考虑四次及更高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增乘开方法乃至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在宋代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但以前建立方程多用几何方法,而高于三次的方程是难于找到几何解释的.突破几何思维的束缚,寻找一般的建立方程的方法,就成为大势所趋了.天元术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简便的、可以建立任意次方程的一般方法.这时,由于线性方程组古已有之,便产生了一种把两者结合起来,建立高次方程组的趋势,于是迅速产生了二元术、三元术和四元术.正如阮元(1764—1849)所说:“四元者,是又寓方程(指线性方程组)于天元一术焉者也.”可见,宋元数学的繁荣是与数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分不开的.二、生产力的发展北宋时期,工商业比唐有了更大发展,尤其是造纸与印刷业的突飞猛进,直接为数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产力的发展还对数学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中经常用到方程,这便要求有简便、实用的列方程和解方程方法.另外,宋元时期的科学普遍发展到较高水平,各领域的科学家灿如繁星.指南针、活字印刷等重大发明全在这一时期完成.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竞相发展是很自然的.三、北宋的数学教育若把数学比作航船,数学教育便是载船之水,水涨船高,宋代发达的数学教育是数学繁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北宋算学制度始于元丰七年(1084),同时刊刻《算经十书》,以作教材.虽由于理学家李等人的反对,有过反复,但终于在崇宁三年(1104)“将元丰算学条制,修成敕令”,并于当年建起算学馆,“生员以二百一十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之.”从此以后,这种官方数学教育一直延续到北宋朝廷南渡,对数学知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普及正是提高的基础.同时,民间的数学教育也对培养人才发挥了一定作用,天算家楚衍对贾宪的教育便是一例.四、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在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是否能不受束缚地自由思考,是数学理论前进与否的关键.这种自由不仅由数学家本人的素质所决定,还与社会环境有关.宋元时期的思想统治比较宽松,不存在人人必须遵守的官方思想.尤其是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初统治者,比较尊重知识,尊重科学,采取了一些汇集科技人才和鼓励科学研究的政策.对于那些不愿为元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忽必烈也不勉强,更不干涉其学术研究.这些作法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当时隐居讲学成风,许多知识分子隐而不仕,埋头作学问.由于摆脱了功名的束缚,数学思想得到比较自由的发展,这对数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五、哲学对数学的影响1.道家思想对宋元数学的促进作用在宋元时代,道学、道教、道家等各哲学流派都十分重视“道”,但其内涵各不相同.道学(亦称理学)之道讲伦理,道教之道讲修身,道家之道讲自然.实际上,道家不仅在理论上崇尚自然,而且在行动上也多是陶醉于大自然而看轻功名利禄.这与金元之际的隐居的数学家们何其相似!他们的思想易于被这些数学家接受,是毫不奇怪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不难看出,老、庄的道都指自然规律.这种思想对宋元数学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不少数学家(如李冶)从道家思想中吸取营养,孜孜不倦地探求数学规律,取得理论上的突破.2.《周易》对数学的影响《周易》把道解释为阴和阳的相互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其道与道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也含有规律的意思.《周易》作者认为道是可用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学者或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些规律,自觉地运用它们,即“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这种致用精神在宋元数学界深入人心.另外,《周易》极言数学的重要,说它可以“通神明”(《系辞传》)、“顺性命”(《说卦传》),这一观点对秦九韶等宋代数学家影响很大.3.理学对数学的影响宋代理学以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但除了这一主流学派外,张载亦为理学之一派.张载的“元气”说被宋元数学家们接受.不仅秦九韶的数学观受其影响,朱世杰四元式中“以元气居中”的作法也可能与此有关.理学中还有一个与科学相关的重要论点——格物致知.程颐说:“格,至也,言穷至物理也.”并认为“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这种认为物有理而理可穷的观点是正确的.朱世杰在《四元玉鉴》的卷首中多次谈到理,指的就是这种“物理”.但程、朱理学的主导思想是重伦理、轻实事,而他们的伦理观的核心又是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三纲五常,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只是由于宋元时期思想比较自由,程、朱理学并未占据统治地位,还常常受到数学家的抵制,所以未能阻止数学高潮的形成.第二节北宋时期的数学成就一、贾宪的增乘开方法贾宪生活于11世纪,是天算家楚衍的学生.楚衍有两名弟子,一名朱吉,后任太史;另一名便是贾宪,在朝中任左班殿值.贾宪对《九章算术》深有研究,曾著《黄帝九章算经细草》,还著有《释锁》算书,均佚.但两书的部分内容,保存在杨辉《详解九章算法》中.《详解九章算法·纂类》所载的贾宪增乘开方法,是中算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可推广到任意次方的开方程序(原载《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例如“令有积一百八十六万八百六十七尺,问为立方几何?”此题相当于求方程x3=1860867的正根.按贾宪方法(参见图8.1):(1)实上商置第一位得数.(2)以上商乘下法置廉,乘廉为方,除实讫.(3)复以上商乘下法入廉,乘廉入方,又乘下法入廉.(4)其方一、廉二、下三退.(5)再于第一位商数之次,复商第二位得数,以乘下法入廉,乘廉入方,命上商除实讫.(6)复以次商乘下法入廉,乘廉入方,又乘下法入廉.(7)其方一、廉二、下三退,如前.(8)上商第三位得数,乘下法入廉,乘廉入方,命上商除实适尽,得立方一面之数.很明显,求得方根第一位后,求下面每一位的步骤都相同,(3)(4)(5)是求第二位的步骤,(6)(7)(8)是求第三位的步骤,依此类推.如果是开平方,则开方式无廉;如果是开四次方或四次双方以上,则在方和下法间加廉,称一廉、二廉……,开方步骤与开立方一致.在增乘开方法基础上,贾宪创造了“开方作法本源图”(原载《释锁》,存于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即贾宪三角形(图8.2),实际是世界上最早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虽然该表到六次方止(末行为(a+b)6的系数),但表中数字是有规律的,每个数都是它肩上两数之和,可按此规律向下无限延伸(朱世杰便推广到八次方,即增加两行).所以它是一般性的.二、刘益的正负开方术刘益是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活年代可能比贾宪稍晚.著有《议古根源》,已失传.该书的部分内容保存在杨辉《田亩比类乘除捷法》里.从中可以看出,刘益把增乘开方法推广为正负开方术.贾宪的方程都是x n=B的特殊形式(其中n不大于4,B为正有理数),刘益则研究了一般的高次方程,如-5x4+52x3+128x2=4096.在刘益的方程中,未知数系数可正可负,故曰“正负开方术”.例如要求方程-5x2+228x=2592的正根,先摆算式如图8.3(1),然后把方和隅向左移动,方每步移一位,隅每步移二位,本题只须各移一步.开方过程如p241图8.3(开方式下面为相应的演草).刘益的正负开方术是可以推广到任意次方程的,所以说他的工作奠定了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基础.不过,刘益的思想也有局限性,他求解的方程的常数项仅限于正数,这一点同贾宪一样.这种限制,直到李冶时代才取消.三、沈括的数学成就沈括(1030—1094),北宋科学家,字存中,号梦溪,钱塘(今杭州)人.进士及第后,初任馆阁校勘,后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王安石变法期间,沈括曾任“权三司使”(主管财政)、“判军器监”等要职,时常出京察访各地的新政实施情况,积极参与变法运动.沈括一生论著极多,据《宋史·艺文志》所录有22种155卷,流传至今的有5种64卷.其中《梦溪笔谈》(26卷)是沈括晚年定居镇江时,将一生见闻及研究心得以笔记形式写成的著作.书中的科学内容相当丰富,被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沈括在讨论数学起源时说:“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方圆端斜,定形也;乘除相,无所附益,泯然冥会者,真数也.”这就是说,数学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形和数,形是物体的特有形状而数是从形中抽象出来并能反映形的“真数”.那么,数是怎样被人认识的呢?沈括认为首先要靠实践:“予占天候景,以至验于仪象,考数下漏,凡十余年,方粗见真数.”但只有实践还不行,沈括说:“耳目能受而不能择,择之者心也.”意思是人们通过感官来接受客观世界的信息,但不能靠感官去辨别,必须依靠思维,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对数学的理性认识.这些看法是很精辟的.沈括的主要数学成就有两项——会圆术和隙积术.会圆术所解决的是由弦求弧问题.如图8.4,沈括得到以下公式(1)式显然由勾股定理推出.至于(2)式,可能是在《九章算术》所载弓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凭借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得出的①.沈括的会圆术问世后,收到明显的社会效益.著名的《授时历》中,使用此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天文问题——太阳的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的变换.所谓隙积,即“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之类,这种长方台形状的垛积,实际是二阶等差级数.设隙积共n层,上底由a×b个物体组成,以下各层的长、宽依次各增加一个物体,最下层(即下底)由c×d个物体组成,沈括给出求隙积中物体总数的公式如下:沈括的工作开了研究高阶等差级数的先河.关于此式的由来,后人有各种推测,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精确公式不可能从经验中归纳出来,一定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四、从条段法到天元术方程理论是宋元数学发展的主流.列方程的重要方法——天元术,便产生于北宋,而其渊源则为条段法.条段法亦称演段法,是推导方程的几何方法.刘益《议古根源》通过平面图形的分割拼补寻找等量关系,求得方程各项系数.因推演中常将各量表示成一段段条形面积,故名.北宋数学家蒋周亦用条段法推导方程.蒋周,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活于11世纪.著有《益古集》,已失传,书中部分内容存于李冶《益古演段》.从书中题目来看,蒋周的方法比刘益更接近天元术,因为他懂得寻找含有所求量的等值多项式,然后把两个多项式连为方程.例如第33题(按《益古演段》顺序):“今有圆田一段,中心有直池水占之,外计地七千三百步.只云并内池长阔,少田径五十五步,阔不及长三十五步.问三事(指池长、池阔、圆径)各多少?”(图8.5)令圆径为d,直池长a阔b,圆积S1,3d2-4×7300=4S.(1)这便得到一个等于4S的多项式,下面再设法得到等于4S的另一多项式.因为d-55=a+b,所以(d-55)2=(a+b)2=4ab+(a-b)2=4S+352,即(d-55)2-352=4S.(2)把两个等于4S的多项式连起来,便得方程3d2-4×7300=(d-55)2-352.(1)式和(2)式中的4S并非所求,蒋周只是通过它得到两个等值多项式,在建立方程时便把它们消掉了.这种思想是天元术中不可缺少的.但条段法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没有设未知数的步骤,不是把未知数用统一符号表示出来,再寻找它和已知量的关系,而是在解题过程中去找含有所求量的等式,这便增加了思维的复杂性.其次,条段法只能列出二次方程,因为高于二次的方程很难用面积来表示.数学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简便的、能建立高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天元术便应运而生了.天元术是一种列方程的代数方法,因称未知数为天元,故名.从现存古算书分析,洞渊①无疑是天元术的先驱者之一.洞渊生活于11世纪,所著算书早已亡佚.但李冶《测圆海镜》中保存了洞渊九容公式,即九种求勾股容圆直径的方法.洞渊的天元术便以这些公式为出发点.《测圆海镜》保存了洞渊的两道算题,即卷十一第十七题和第十八题.这两题所得均为四次方程,不仅次数高于蒋周的方程,更重要的是有了“立天元一”(即设未知数x)的明确步骤.把各种各样的未知数用统一符号表示,让它像已知量一样参与运算,这是数学思想上的突破.在第十七题中,洞渊得到后,便把各项中x的幂提高两次,成为-4x4-600x3-22500x2+11681280x+788486400=0.这说明他已懂得用分母中未知数的最高次幂去乘分式方程各项,从而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在洞渊的方程中,x的幂具有纯代数意义,而不再拘泥于它的几何解释.这正是天元术高于条段法之处,也是方程向高次发展的基础.第三节李冶一、李冶生平李冶(1192—1279),金元之际数学家.字仁卿,号敬斋,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栾城)人.李冶生于大兴(今属北京),父亲李遹为大兴府推官.李冶自幼天资明敏,喜爱读书,曾在元氏县(今河北元氏)求学,对文学、数学、经学都感兴趣.正大七年(1230)在洛阳考中词赋科进士,出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为官清廉、正直.开兴元年(1232),因钧州城被蒙古军队攻破,李冶北渡黄河避难,定居于崞山(今山西崞县)之桐川.李冶在桐川的生活十分艰苦,不仅居室狭小,且常不得温饱,要为衣食而奔波.但他却在这里进行着顽强的学术研究.正像他的学生焦养直所说“虽饥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离顿挫”中“亦未尝一日废其业”.李冶的研究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文学、历史、天文、哲学、医学.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善于去粗取精,批判地接受前人知识.他说:“学有三,积之之多不若取之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李冶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数术虽居六艺之末,而施之人事,则最为切务.”于是潜心数学.他指出:“谓数为难穷,斯可;谓数为不可穷,斯不可.何则?彼其冥冥之中,固有昭昭者存.”他认为数来源于自然,所谓“昭昭者”,乃是数中的“自然之理”,“苟能推自然之理,以明自然之数,则虽远而乾端坤倪,幽而神情鬼状,未有不合者矣.”他在桐川得到洞渊算书,内有九容之说,专讲勾股容圆(即切圆)问题.于是,他便以洞渊九容为基础,讨论了在各种条件下用天元术求圆径的问题,于1248年写成《测圆海镜》十二卷,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成就.1251年,李冶结束避难生活,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并收徒讲学.1257年,他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接受忽必烈召见,提出一些开明的政治建议.1259年,李冶写成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至元二年(1265),李冶应忽必烈之聘,赴京(即中都,今北京)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官职,因感到在翰林院思想不自由,第二年辞职还乡.晚年又著《敬斋古今黈(音t ǒu)》、《泛说》等书.至元十六年(1279)病逝于元氏.二、《测圆海镜》《测圆海镜》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以天元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天元术虽在北宋已经产生,但直到李冶之前还不成熟,记号混乱、复杂,演算烦琐,甚至不懂得用统一符号表示未知数的不同次幂.李冶致力于改进天元术,使之简便而实用.《测圆海镜》就是他长期研究天元术的成果.《测圆海镜》卷一的圆城图式是全书出发点.该图以一个直角三角形及其内切圆为基础,通过若干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构成16个直角三角形(图8.6).书中题目都是已知某些三角形边长,求圆径.卷一的“识别杂记”阐明了各勾股形边长及其与圆径的关系,共600余条,每条可看作一个定理或公式,这部分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勾股容圆问题的总结.卷二到十二为习题,共170题.全书基本上是一个演绎体系,卷一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基本理论,后面各卷问题的解法均可在此基础上以天元术为工具推导出来.李冶的天元术分为三步:首先“立天元一”,这相当于设未知数x ;然后寻找两个等值的且至少有一个含天元的多项式(或分式);最后把两个多项式(或分式)连为方程,通过相消,化成标准形式a n x n +a n -1x n -1+…+a 1x+a 0=0.李冶称方程式为天元式,在《测圆海镜》中采用由高次幂到低次幂上下排列的顺序,式中只标“元”或“太”一个字,元代表一次项,太代表常数项,负系数加一斜线,零系数标数码○.例如-x 2+320x -132800+13056000x -1=0和 -414x 2+478584=0分别写为图8.7和图8.8的形式.下面以卷四第六问为例,用现代符号表出李冶的解题过程.已知:a 3=200,c 11=170.求:D .解:由识别杂记,得b 15=a 3-c 11=30.设半径为x ,则b 11=x +b 15=x +30,a 11=a 3-x =200-x ,a 1=a 3+x =200+x .因为△1∽△11,所以所以D2=2b10×a11=6x2-340x+12000.又因为D2=(2x)2=4x2,所以4x2=6x2-340x+12000.相消(相当于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340x+12000=0,即x2-170x+6000=0.解方程,得x=120.所以D=2×120=240.《测圆海镜》的理论成果是巨大的.宋代以前,方程理论一直受几何思维束缚,如常数项只能为正,因为常数项通常是表示面积、体积等几何量的;方程次数不高于三次,因为超过三次的方程就难于找到几何解释了.宋代天元术的产生,标志着方程理论有了独立于几何的倾向,李冶对天元术的总结,则使方程理论基本上摆脱了几何思维的束缚,实现了程序化.李冶认识到代数计算可以不依赖于几何,方程的二次项不一定表示面积,三次项也不一定表示体积.他在《测圆海镜》中改变了传统的把实(常数项)看作正数的观念,常数项可正可负.书中用天元术列出许多高次方程,包括三次、四次和六次方程.李冶还处理了分式方程,他是通过方程两边同乘一个整式的方法,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当方程各项含有公因子xn(n为正整数)时,李冶便令次数最低的项为实,其他各项均降低这一次数.在《测圆海镜》中,李冶采用了从零到九的完整数码,发明了负号和一套相当简明的小数记法.其负号是画在数字上的一条斜线,通常画在最后一位有效数字上,如-340写作.纯小数于个位处写○,带小数于个位数下写单位,如0.25记作,5.76记作.这样,李冶的方程便可用符号表示,从而改变了用文字描述方程的旧面貌.但仍缺少运算符号,尤其是没有等号.这样的代数,可称为半符号代数.大约300年后,类似的半符号代数也在欧洲产生.“天元一”虽是文字形式,但它是代表各种未知数的一般的、抽象的文字,在本质上也可看作符号.另外,李冶在圆城图式中以一般性文字代表三角形顶点,与西方用字母表示几何点的作法类似.《测圆海镜》的成书标志着天元术成熟,不久以后,王恂、郭守敬(1231—1316)在编《授时历》时,便用天元术求周天弧度,沙克什则用天元术解决水利工程中的问题,都收到良好效果.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曾说:“以天元演之,明源活法,省功数倍.”以《测圆海镜》为代表的天元术理论,对后世数学影响很大.李冶死后,天元术经二元术、三元术,迅速发展为四元术,成功地解决了四元高次方程组的建立和求解问题,达到宋元数学的顶峰.三、《益古演段》《测圆海镜》成书后,由于内容深奥,粗知数学者看不懂.于是,李冶便在封龙山讲学的同时,着手写一部普及天元术的著作.他曾读过北宋蒋周《益古集》,书中问题多是已知平面图形的面积,求圆径、方边或周长,李冶用天元术对此书进行研究,写成《益古演段》三卷.全书六十四题,除四题为一次方程外,余皆为二次方程.该书用人们易懂的几何方法对天元术进行解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一本出色的天元术入门书.《益古演段》在理论上亦有创新,主要表现在化多元问题为一元问题,以及设辅助未知数的方法.书中问题与《测圆海镜》不同,所求量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三个甚至四个.按照古代方程理论“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刘徽语),应该用方程组来解,所含方程个数与所求量个数一致.但《益古演段》中却无一个方程组.李冶在推导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传统的出入相补原理和各种等量关系来减少未知数个数,最后只剩“天元一”.一旦这个“天元一”求出来,其他要求的量便可根据与天元一的关系求出了.《益古演段》中的辅助未知数见于第四十问.在得到方程-22.5x2-648x+23002=0后,李冶说:“合以平方开之,今不可开.”因为直接对上式开方,不能得到有限小数,而且由于二次项系数较大,开方运算较繁.于是,李冶采取了设辅助未知数的方法.以现代符号表示,即设y=22.5x,使上式变为-y2-648y+517545=0.李冶称此法为连枝同体术,它为方程变形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第四节秦九韶一、秦九韶与《数书九章》秦九韶(约1202—1261),南宋数学家.字道古,鲁郡(今山东兖州)人.秦九韶生于四川,其父秦季槱为绍熙四年(1193)进士,曾任工部郎中、秘书少监等职.秦九韶青年时代随父至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下属的太史们学习天文历法,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宝庆元年(1225)随父回四川,绍定六年(1233)前后任某县县尉.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队攻入四川,秦九韶离乡避难,后任蕲州(今湖北蕲春)通判及和州(今安徽和县)守.淳祐四年(1244)为建康(今南京)通判.同年十一月因母丧回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埋头著述,于淳祐七年(1247)完成巨著《数书九章》.时人称赞秦九韶“性极机巧,星象、音律、算术以及营造等事无不精究.”秦九韶守孝期满后,又去做官.他从此热衷于功名利禄,不再进行科学研究.宝祐二年(1254)到建康任沿江制置司参议,不久离职家居.后攀附权臣贾似道,得于宝祐六年(1258)任琼州(今海南海口)守.又追随吴潜,得于开庆元年(1259)为司农寺丞.景定元年(1260),吴潜罢相.秦九韶受牵连,被贬于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便死于任所.《数书九章》共18卷81题,按用途分为大衍、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市易九类.大衍类所阐述的一次同余式理论是当时领先于世界的一项杰出成果,书中提出以大衍求一术为核心的模数两两互素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程序,又解决了把非两两互素模数化为两两互素的问题.该书对方程理论也有重要贡献,作者。

宋元时期数学成就

宋元时期数学成就

宋元时期数学成就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数学基础到应用数学,中国数学家们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宋元时期数学基础的发展在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数学基础的发展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数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宋元时期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由著名数学家张丘建编写,书中涉及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内容,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及技术,堪称历史上最早的数学综合性教材。

2.《张丘建算经》《张丘建算经》是一部关于数学的著作,其中涉及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内容,其中记载了许多实用的算术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经典之作。

3.数学分析宋元时期的数学还涉及数学分析,著名数学家刘徽等人提出了众多数学分析方法,从而为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天文学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们还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著名天文学家苏轼等人提出了许多新的天文学理论,从而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宋元时期应用数学的发展在宋元时期,应用数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

1.水利工程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们在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著名数学家刘徽等人提出了多种水利工程的计算方法,为水利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军事宋元时期,中国军事数学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著名数学家魏征等人创立了军事数学,提出了多种军事数学理论,为军事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统计学宋元时期,中国统计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著名数学家程颢等人提出了统计学的理论,从而为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总结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数学基础到应用数学,中国数学家们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八章中国数学史第一节时代背景宋元数学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

第八章中国数学史第一节时代背景宋元数学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

第八章:中国数学史第一节时代背景宋元数学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其中不少成就代表着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这一高潮的出现决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原因.一、数学知识的积累枝叶繁茂的宋元数学之树,深深扎根于前代.从汉到唐,方程理论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二次方程解法早已被人们掌握,唐代又解决了三次方程问题.下面自然要考虑四次及更高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增乘开方法乃至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在宋代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但以前建立方程多用几何方法,而高于三次的方程是难于找到几何解释的.突破几何思维的束缚,寻找一般的建立方程的方法,就成为大势所趋了.天元术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简便的、可以建立任意次方程的一般方法.这时,由于线性方程组古已有之,便产生了一种把两者结合起来,建立高次方程组的趋势,于是迅速产生了二元术、三元术和四元术.正如阮元(1764—1849)所说:“四元者,是又寓方程(指线性方程组)于天元一术焉者也.”可见,宋元数学的繁荣是与数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分不开的.二、生产力的发展北宋时期,工商业比唐有了更大发展,尤其是造纸与印刷业的突飞猛进,直接为数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产力的发展还对数学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中经常用到方程,这便要求有简便、实用的列方程和解方程方法.另外,宋元时期的科学普遍发展到较高水平,各领域的科学家灿如繁星.指南针、活字印刷等重大发明全在这一时期完成.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竞相发展是很自然的.三、北宋的数学教育若把数学比作航船,数学教育便是载船之水,水涨船高,宋代发达的数学教育是数学繁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北宋算学制度始于元丰七年(1084),同时刊刻《算经十书》,以作教材.虽由于理学家李等人的反对,有过反复,但终于在崇宁三年(1104)“将元丰算学条制,修成敕令”,并于当年建起算学馆,“生员以二百一十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之.”从此以后,这种官方数学教育一直延续到北宋朝廷南渡,对数学知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普及正是提高的基础.同时,民间的数学教育也对培养人才发挥了一定作用,天算家楚衍对贾宪的教育便是一例.四、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在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是否能不受束缚地自由思考,是数学理论前进与否的关键.这种自由不仅由数学家本人的素质所决定,还与社会环境有关.宋元时期的思想统治比较宽松,不存在人人必须遵守的官方思想.尤其是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初统治者,比较尊重知识,尊重科学,采取了一些汇集科技人才和鼓励科学研究的政策.对于那些不愿为元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忽必烈也不勉强,更不干涉其学术研究.这些作法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当时隐居讲学成风,许多知识分子隐而不仕,埋头作学问.由于摆脱了功名的束缚,数学思想得到比较自由的发展,这对数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五、哲学对数学的影响1.道家思想对宋元数学的促进作用在宋元时代,道学、道教、道家等各哲学流派都十分重视“道”,但其内涵各不相同.道学(亦称理学)之道讲伦理,道教之道讲修身,道家之道讲自然.实际上,道家不仅在理论上崇尚自然,而且在行动上也多是陶醉于大自然而看轻功名利禄.这与金元之际的隐居的数学家们何其相似!他们的思想易于被这些数学家接受,是毫不奇怪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不难看出,老、庄的道都指自然规律.这种思想对宋元数学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不少数学家(如李冶)从道家思想中吸取营养,孜孜不倦地探求数学规律,取得理论上的突破.2.《周易》对数学的影响《周易》把道解释为阴和阳的相互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其道与道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也含有规律的意思.《周易》作者认为道是可用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学者或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些规律,自觉地运用它们,即“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这种致用精神在宋元数学界深入人心.另外,《周易》极言数学的重要,说它可以“通神明”(《系辞传》)、“顺性命”(《说卦传》),这一观点对秦九韶等宋代数学家影响很大.3.理学对数学的影响宋代理学以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但除了这一主流学派外,张载亦为理学之一派.张载的“元气”说被宋元数学家们接受.不仅秦九韶的数学观受其影响,朱世杰四元式中“以元气居中”的作法也可能与此有关.理学中还有一个与科学相关的重要论点——格物致知.程颐说:“格,至也,言穷至物理也.”并认为“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这种认为物有理而理可穷的观点是正确的.朱世杰在《四元玉鉴》的卷首中多次谈到理,指的就是这种“物理”.但程、朱理学的主导思想是重伦理、轻实事,而他们的伦理观的核心又是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三纲五常,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只是由于宋元时期思想比较自由,程、朱理学并未占据统治地位,还常常受到数学家的抵制,所以未能阻止数学高潮的形成.第二节北宋时期的数学成就一、贾宪的增乘开方法贾宪生活于11世纪,是天算家楚衍的学生.楚衍有两名弟子,一名朱吉,后任太史;另一名便是贾宪,在朝中任左班殿值.贾宪对《九章算术》深有研究,曾著《黄帝九章算经细草》,还著有《释锁》算书,均佚.但两书的部分内容,保存在杨辉《详解九章算法》中.《详解九章算法·纂类》所载的贾宪增乘开方法,是中算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可推广到任意次方的开方程序(原载《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例如“令有积一百八十六万八百六十七尺,问为立方几何?”此题相当于求方程x3=1860867的正根.按贾宪方法(参见图8.1):(1)实上商置第一位得数.(2)以上商乘下法置廉,乘廉为方,除实讫.(3)复以上商乘下法入廉,乘廉入方,又乘下法入廉.(4)其方一、廉二、下三退.(5)再于第一位商数之次,复商第二位得数,以乘下法入廉,乘廉入方,命上商除实讫.(6)复以次商乘下法入廉,乘廉入方,又乘下法入廉.(7)其方一、廉二、下三退,如前.(8)上商第三位得数,乘下法入廉,乘廉入方,命上商除实适尽,得立方一面之数.很明显,求得方根第一位后,求下面每一位的步骤都相同,(3)(4)(5)是求第二位的步骤,(6)(7)(8)是求第三位的步骤,依此类推.如果是开平方,则开方式无廉;如果是开四次方或四次双方以上,则在方和下法间加廉,称一廉、二廉……,开方步骤与开立方一致.在增乘开方法基础上,贾宪创造了“开方作法本源图”(原载《释锁》,存于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即贾宪三角形(图8.2),实际是世界上最早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虽然该表到六次方止(末行为(a+b)6的系数),但表中数字是有规律的,每个数都是它肩上两数之和,可按此规律向下无限延伸(朱世杰便推广到八次方,即增加两行).所以它是一般性的.二、刘益的正负开方术刘益是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活年代可能比贾宪稍晚.著有《议古根源》,已失传.该书的部分内容保存在杨辉《田亩比类乘除捷法》里.从中可以看出,刘益把增乘开方法推广为正负开方术.贾宪的方程都是x n=B的特殊形式(其中n不大于4,B为正有理数),刘益则研究了一般的高次方程,如-5x4+52x3+128x2=4096.在刘益的方程中,未知数系数可正可负,故曰“正负开方术”.例如要求方程-5x2+228x=2592的正根,先摆算式如图8.3(1),然后把方和隅向左移动,方每步移一位,隅每步移二位,本题只须各移一步.开方过程如p241图8.3(开方式下面为相应的演草).刘益的正负开方术是可以推广到任意次方程的,所以说他的工作奠定了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基础.不过,刘益的思想也有局限性,他求解的方程的常数项仅限于正数,这一点同贾宪一样.这种限制,直到李冶时代才取消.三、沈括的数学成就沈括(1030—1094),北宋科学家,字存中,号梦溪,钱塘(今杭州)人.进士及第后,初任馆阁校勘,后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王安石变法期间,沈括曾任“权三司使”(主管财政)、“判军器监”等要职,时常出京察访各地的新政实施情况,积极参与变法运动.沈括一生论著极多,据《宋史·艺文志》所录有22种155卷,流传至今的有5种64卷.其中《梦溪笔谈》(26卷)是沈括晚年定居镇江时,将一生见闻及研究心得以笔记形式写成的著作.书中的科学内容相当丰富,被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沈括在讨论数学起源时说:“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方圆端斜,定形也;乘除相,无所附益,泯然冥会者,真数也.”这就是说,数学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形和数,形是物体的特有形状而数是从形中抽象出来并能反映形的“真数”.那么,数是怎样被人认识的呢?沈括认为首先要靠实践:“予占天候景,以至验于仪象,考数下漏,凡十余年,方粗见真数.”但只有实践还不行,沈括说:“耳目能受而不能择,择之者心也.”意思是人们通过感官来接受客观世界的信息,但不能靠感官去辨别,必须依靠思维,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对数学的理性认识.这些看法是很精辟的.沈括的主要数学成就有两项——会圆术和隙积术.会圆术所解决的是由弦求弧问题.如图8.4,沈括得到以下公式(1)式显然由勾股定理推出.至于(2)式,可能是在《九章算术》所载弓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凭借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得出的①.沈括的会圆术问世后,收到明显的社会效益.著名的《授时历》中,使用此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天文问题——太阳的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的变换.所谓隙积,即“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之类,这种长方台形状的垛积,实际是二阶等差级数.设隙积共n层,上底由a×b个物体组成,以下各层的长、宽依次各增加一个物体,最下层(即下底)由c×d个物体组成,沈括给出求隙积中物体总数的公式如下:沈括的工作开了研究高阶等差级数的先河.关于此式的由来,后人有各种推测,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精确公式不可能从经验中归纳出来,一定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四、从条段法到天元术方程理论是宋元数学发展的主流.列方程的重要方法——天元术,便产生于北宋,而其渊源则为条段法.条段法亦称演段法,是推导方程的几何方法.刘益《议古根源》通过平面图形的分割拼补寻找等量关系,求得方程各项系数.因推演中常将各量表示成一段段条形面积,故名.北宋数学家蒋周亦用条段法推导方程.蒋周,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活于11世纪.著有《益古集》,已失传,书中部分内容存于李冶《益古演段》.从书中题目来看,蒋周的方法比刘益更接近天元术,因为他懂得寻找含有所求量的等值多项式,然后把两个多项式连为方程.例如第33题(按《益古演段》顺序):“今有圆田一段,中心有直池水占之,外计地七千三百步.只云并内池长阔,少田径五十五步,阔不及长三十五步.问三事(指池长、池阔、圆径)各多少?”(图8.5)令圆径为d,直池长a阔b,圆积S1,3d2-4×7300=4S.(1)这便得到一个等于4S的多项式,下面再设法得到等于4S的另一多项式.因为d-55=a+b,所以(d-55)2=(a+b)2=4ab+(a-b)2=4S+352,即(d-55)2-352=4S.(2)把两个等于4S的多项式连起来,便得方程3d2-4×7300=(d-55)2-352.(1)式和(2)式中的4S并非所求,蒋周只是通过它得到两个等值多项式,在建立方程时便把它们消掉了.这种思想是天元术中不可缺少的.但条段法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没有设未知数的步骤,不是把未知数用统一符号表示出来,再寻找它和已知量的关系,而是在解题过程中去找含有所求量的等式,这便增加了思维的复杂性.其次,条段法只能列出二次方程,因为高于二次的方程很难用面积来表示.数学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简便的、能建立高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天元术便应运而生了.天元术是一种列方程的代数方法,因称未知数为天元,故名.从现存古算书分析,洞渊①无疑是天元术的先驱者之一.洞渊生活于11世纪,所著算书早已亡佚.但李冶《测圆海镜》中保存了洞渊九容公式,即九种求勾股容圆直径的方法.洞渊的天元术便以这些公式为出发点.《测圆海镜》保存了洞渊的两道算题,即卷十一第十七题和第十八题.这两题所得均为四次方程,不仅次数高于蒋周的方程,更重要的是有了“立天元一”(即设未知数x)的明确步骤.把各种各样的未知数用统一符号表示,让它像已知量一样参与运算,这是数学思想上的突破.在第十七题中,洞渊得到后,便把各项中x的幂提高两次,成为-4x4-600x3-22500x2+11681280x+788486400=0.这说明他已懂得用分母中未知数的最高次幂去乘分式方程各项,从而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在洞渊的方程中,x的幂具有纯代数意义,而不再拘泥于它的几何解释.这正是天元术高于条段法之处,也是方程向高次发展的基础.第三节李冶一、李冶生平李冶(1192—1279),金元之际数学家.字仁卿,号敬斋,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栾城)人.李冶生于大兴(今属北京),父亲李遹为大兴府推官.李冶自幼天资明敏,喜爱读书,曾在元氏县(今河北元氏)求学,对文学、数学、经学都感兴趣.正大七年(1230)在洛阳考中词赋科进士,出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为官清廉、正直.开兴元年(1232),因钧州城被蒙古军队攻破,李冶北渡黄河避难,定居于崞山(今山西崞县)之桐川.李冶在桐川的生活十分艰苦,不仅居室狭小,且常不得温饱,要为衣食而奔波.但他却在这里进行着顽强的学术研究.正像他的学生焦养直所说“虽饥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离顿挫”中“亦未尝一日废其业”.李冶的研究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文学、历史、天文、哲学、医学.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善于去粗取精,批判地接受前人知识.他说:“学有三,积之之多不若取之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李冶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数术虽居六艺之末,而施之人事,则最为切务.”于是潜心数学.他指出:“谓数为难穷,斯可;谓数为不可穷,斯不可.何则?彼其冥冥之中,固有昭昭者存.”他认为数来源于自然,所谓“昭昭者”,乃是数中的“自然之理”,“苟能推自然之理,以明自然之数,则虽远而乾端坤倪,幽而神情鬼状,未有不合者矣.”他在桐川得到洞渊算书,内有九容之说,专讲勾股容圆(即切圆)问题.于是,他便以洞渊九容为基础,讨论了在各种条件下用天元术求圆径的问题,于1248年写成《测圆海镜》十二卷,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成就.1251年,李冶结束避难生活,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并收徒讲学.1257年,他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接受忽必烈召见,提出一些开明的政治建议.1259年,李冶写成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至元二年(1265),李冶应忽必烈之聘,赴京(即中都,今北京)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官职,因感到在翰林院思想不自由,第二年辞职还乡.晚年又著《敬斋古今黈(音t ǒu)》、《泛说》等书.至元十六年(1279)病逝于元氏.二、《测圆海镜》《测圆海镜》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以天元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天元术虽在北宋已经产生,但直到李冶之前还不成熟,记号混乱、复杂,演算烦琐,甚至不懂得用统一符号表示未知数的不同次幂.李冶致力于改进天元术,使之简便而实用.《测圆海镜》就是他长期研究天元术的成果.《测圆海镜》卷一的圆城图式是全书出发点.该图以一个直角三角形及其内切圆为基础,通过若干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构成16个直角三角形(图8.6).书中题目都是已知某些三角形边长,求圆径.卷一的“识别杂记”阐明了各勾股形边长及其与圆径的关系,共600余条,每条可看作一个定理或公式,这部分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勾股容圆问题的总结.卷二到十二为习题,共170题.全书基本上是一个演绎体系,卷一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基本理论,后面各卷问题的解法均可在此基础上以天元术为工具推导出来.李冶的天元术分为三步:首先“立天元一”,这相当于设未知数x ;然后寻找两个等值的且至少有一个含天元的多项式(或分式);最后把两个多项式(或分式)连为方程,通过相消,化成标准形式a n x n +a n -1x n -1+…+a 1x+a 0=0.李冶称方程式为天元式,在《测圆海镜》中采用由高次幂到低次幂上下排列的顺序,式中只标“元”或“太”一个字,元代表一次项,太代表常数项,负系数加一斜线,零系数标数码○.例如-x 2+320x -132800+13056000x -1=0和 -414x 2+478584=0分别写为图8.7和图8.8的形式.下面以卷四第六问为例,用现代符号表出李冶的解题过程.已知:a 3=200,c 11=170.求:D .解:由识别杂记,得b 15=a 3-c 11=30.设半径为x ,则b 11=x +b 15=x +30,a 11=a 3-x =200-x ,a 1=a 3+x =200+x .因为△1∽△11,所以所以D2=2b10×a11=6x2-340x+12000.又因为D2=(2x)2=4x2,所以4x2=6x2-340x+12000.相消(相当于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340x+12000=0,即x2-170x+6000=0.解方程,得x=120.所以D=2×120=240.《测圆海镜》的理论成果是巨大的.宋代以前,方程理论一直受几何思维束缚,如常数项只能为正,因为常数项通常是表示面积、体积等几何量的;方程次数不高于三次,因为超过三次的方程就难于找到几何解释了.宋代天元术的产生,标志着方程理论有了独立于几何的倾向,李冶对天元术的总结,则使方程理论基本上摆脱了几何思维的束缚,实现了程序化.李冶认识到代数计算可以不依赖于几何,方程的二次项不一定表示面积,三次项也不一定表示体积.他在《测圆海镜》中改变了传统的把实(常数项)看作正数的观念,常数项可正可负.书中用天元术列出许多高次方程,包括三次、四次和六次方程.李冶还处理了分式方程,他是通过方程两边同乘一个整式的方法,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当方程各项含有公因子xn(n为正整数)时,李冶便令次数最低的项为实,其他各项均降低这一次数.在《测圆海镜》中,李冶采用了从零到九的完整数码,发明了负号和一套相当简明的小数记法.其负号是画在数字上的一条斜线,通常画在最后一位有效数字上,如-340写作.纯小数于个位处写○,带小数于个位数下写单位,如0.25记作,5.76记作.这样,李冶的方程便可用符号表示,从而改变了用文字描述方程的旧面貌.但仍缺少运算符号,尤其是没有等号.这样的代数,可称为半符号代数.大约300年后,类似的半符号代数也在欧洲产生.“天元一”虽是文字形式,但它是代表各种未知数的一般的、抽象的文字,在本质上也可看作符号.另外,李冶在圆城图式中以一般性文字代表三角形顶点,与西方用字母表示几何点的作法类似.《测圆海镜》的成书标志着天元术成熟,不久以后,王恂、郭守敬(1231—1316)在编《授时历》时,便用天元术求周天弧度,沙克什则用天元术解决水利工程中的问题,都收到良好效果.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曾说:“以天元演之,明源活法,省功数倍.”以《测圆海镜》为代表的天元术理论,对后世数学影响很大.李冶死后,天元术经二元术、三元术,迅速发展为四元术,成功地解决了四元高次方程组的建立和求解问题,达到宋元数学的顶峰.三、《益古演段》《测圆海镜》成书后,由于内容深奥,粗知数学者看不懂.于是,李冶便在封龙山讲学的同时,着手写一部普及天元术的著作.他曾读过北宋蒋周《益古集》,书中问题多是已知平面图形的面积,求圆径、方边或周长,李冶用天元术对此书进行研究,写成《益古演段》三卷.全书六十四题,除四题为一次方程外,余皆为二次方程.该书用人们易懂的几何方法对天元术进行解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一本出色的天元术入门书.《益古演段》在理论上亦有创新,主要表现在化多元问题为一元问题,以及设辅助未知数的方法.书中问题与《测圆海镜》不同,所求量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三个甚至四个.按照古代方程理论“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刘徽语),应该用方程组来解,所含方程个数与所求量个数一致.但《益古演段》中却无一个方程组.李冶在推导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传统的出入相补原理和各种等量关系来减少未知数个数,最后只剩“天元一”.一旦这个“天元一”求出来,其他要求的量便可根据与天元一的关系求出了.《益古演段》中的辅助未知数见于第四十问.在得到方程-22.5x2-648x+23002=0后,李冶说:“合以平方开之,今不可开.”因为直接对上式开方,不能得到有限小数,而且由于二次项系数较大,开方运算较繁.于是,李冶采取了设辅助未知数的方法.以现代符号表示,即设y=22.5x,使上式变为-y2-648y+517545=0.李冶称此法为连枝同体术,它为方程变形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第四节秦九韶一、秦九韶与《数书九章》秦九韶(约1202—1261),南宋数学家.字道古,鲁郡(今山东兖州)人.秦九韶生于四川,其父秦季槱为绍熙四年(1193)进士,曾任工部郎中、秘书少监等职.秦九韶青年时代随父至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下属的太史们学习天文历法,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宝庆元年(1225)随父回四川,绍定六年(1233)前后任某县县尉.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队攻入四川,秦九韶离乡避难,后任蕲州(今湖北蕲春)通判及和州(今安徽和县)守.淳祐四年(1244)为建康(今南京)通判.同年十一月因母丧回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埋头著述,于淳祐七年(1247)完成巨著《数书九章》.时人称赞秦九韶“性极机巧,星象、音律、算术以及营造等事无不精究.”秦九韶守孝期满后,又去做官.他从此热衷于功名利禄,不再进行科学研究.宝祐二年(1254)到建康任沿江制置司参议,不久离职家居.后攀附权臣贾似道,得于宝祐六年(1258)任琼州(今海南海口)守.又追随吴潜,得于开庆元年(1259)为司农寺丞.景定元年(1260),吴潜罢相.秦九韶受牵连,被贬于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便死于任所.《数书九章》共18卷81题,按用途分为大衍、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市易九类.大衍类所阐述的一次同余式理论是当时领先于世界的一项杰出成果,书中提出以大衍求一术为核心的模数两两互素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程序,又解决了把非两两互素模数化为两两互素的问题.该书对方程理论也有重要贡献,作者。

浅谈宋元时期我国数学的发展

浅谈宋元时期我国数学的发展

浅谈宋元时期我国数学的发展
宋元时期的数学教育由封建政府控制,因此数学对社会有很大的依存关系。

宋元数学达到高峰也源于当时统治者崇尚专门的数学教育。

宋元科举中虽无数学,但是在中央开设数学专科学校,这是数学知识得以继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同时文化环境对数学的发展也影响重大。

在宋元时期,思想家致力于重建儒学思想方面,其中两宋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数学中的一些理论成果与理学家所推崇的《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秦九韶对周易中筮法过程启发了他对重要理论“大衍求一术”的探索。

所谓筮法,是一种利用同余式性质以求得预期余策的技巧。

秦九韶从数学角度探究并解决了一次同余式组中的求乘率问题。

宋元数学发展高潮的社会文化分析

宋元数学发展高潮的社会文化分析

宋元数学发展高潮的社会文化分析卫霞摘要:宋元数学作为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高峰,不仅与自身的发展与积淀有相关,更是由于诸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印度有关。

本文主要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上层建筑——统治者对数术的重视、宋代官制的实施、数学教育措施的实施、格物致知——理学文化的影响、社会实践的需要及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几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宋元数学高潮社会经济教育理学文化引言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 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数学家们创造了一系列重大的数学成就,有的超前其他文化传统几个世纪,甚至是欧洲近代数学大师才达到的成果。

比如,唐中叶人们创作了若干筹算乘除捷算法,并编成口诀,导致珠算最迟在南宋产生,完成了中国计算工具的改革,至今在中、日和东南亚各国行用。

唐中叶産生的十进小数,最迟到十三世纪中叶就发展为完整的十进小数记法及其运算,而欧洲在1585年斯台文(S. Stevin)才在运算中使用小数,其记法还不如宋元时代方便;贾宪创造的贾宪三角,西方称为帕斯卡(Pascal)三角,却晚出五六百年;贾宪又创造增乘开方法,欧洲19世纪初鲁菲尼(P. Ruffini,1804年)、霍纳(W.G. Horeoner,1819年)才有同类的成果;秦九韶总结发展的大衍总数术即一次同余方程组解法,近代数学大师欧拉(L. Euler,1707-1873)、高斯(C.F. Gauss,1777-1855)才达到或超过其水平;朱世杰的四元术即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别朱(E. Bezout,1775)才有同类的方法;朱世杰的高次招差法公式,欧洲格利高里(J. Gregory,1670)、牛顿(I. Newton,1676) 才得到1。

那么,中国传统数学在宋元达到高潮的动因是什么呢?除了数学自身发展与积累的原因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

宋元数学

宋元数学

杨辉的著作
• 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 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 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 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日用 算法》二卷、 乘除通变本末》三卷、 算法》二卷、《乘除通变本末》三卷、 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 《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续古 摘奇算法》二卷。 摘奇算法》二卷。杨辉的数学研究与 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在计算技术方面, 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在计算技术方面, 他对筹算乘除捷算法进行总结和发展, 他对筹算乘除捷算法进行总结和发展, 有的还编成了歌决,如九归口决。 有的还编成了歌决,如九归口决。
贾宪
贾宪 生平不详,
11世纪上半叶 北宋数学家。 撰《黄帝九章 算经细草》9卷 (在《详解九 章算法》中, 今约存三之二)
“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
• 贾宪约公元1050年完成一部叫《黄帝九章算 贾宪约公元1050年完成一部叫 1050
经细草》的著作,原书丢失,但其主要内容被杨 经细草》的著作,原书丢失, 辉著《详解九章算术》摘录。根据杨辉的摘要, 辉著《详解九章算术》摘录。根据杨辉的摘要, 贾宪的高次开方法是以一张称为“开方做法本源” 贾宪的高次开方法是以一张称为“开方做法本源” 的图为基础。 的图为基础
3.3宋元数学
• 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数学家及其 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数学家及其 标志 数学著作的大批出现。 数学著作的大批出现。 • 据不完全统计,著名的数学家数十人(其 据不完全统计,著名的数学家数十人( 中最著名的就是“宋元四大家” 杨辉、 中最著名的就是“宋元四大家”:杨辉、 秦九韶、李冶、朱世杰), ),有记载的数学 秦九韶、李冶、朱世杰),有记载的数学 专著百余种,远远超出了前面的各个时期。 专著百余种,远远超出了前面的各个时期。 • 这一时期印刷出版、记载着中国古典数学 这一时期印刷出版、 最高成就的宋元算书 宋元算书, 最高成就的宋元算书,也是世界文化的重 要遗产。 要遗产。

3.3宋元数学

3.3宋元数学

(二)秦九韶“正负开方术”



另外秦九韶明确他的程序可以用来求解一般的 高次方程,他的《数书九章》共含了21个高次 方程,其中次数最高的是10次方程。 除了“正负开方术”,《数书九章》最重要的 成就还有“大衍总数术”,即一次同余式的一 般解法。 这两项贡献使得宋代算书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 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李冶(1192—1279)曾中过金朝进士,并担 任过地方官。金朝灭亡后,他隐居于今山西、 河北一带,一面进行数学研究,一面收徒讲学。 在这期间,他完成了《测圆海镜》十二卷 (1248年)和《益古演段》三卷(1259年)。 在这两部著作中,他对已有的“天元术”进行 了改进与简化,其方法是:首先“立天元一为 某某”,这相当于“设x为未知数”,“天元 一”就表示未知数。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这样就抛弃了那种每一项都要用一个文字来表 示的繁琐的方法,形成了一种简捷的固定形式。 作为应用,他在《测圆海镜》中利用“天元术” 解决了六七百条几何命题的证明,主要是勾股 容圆问题。 其《益古演段》大都阐述平面图形间的面积关 系。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如图满足:(1)第n行首尾两数均为 n,(2)表中的递推关系类似于杨辉 三角.求第n行(n>=2) 的第2个数. 1 22 343 4774 5 11 14 11 5 6 16 25 25 16 6
1 22
343 4774 5 11 14 11 5 6 16 25 25 16 6 .................. n [(1+2+...+n-1)+1] 注意观察每行第二个数字的规律:都是当行上所有行 例如: 第二行第二个数2=1+1 第三行第二个数4=(1+2)+1 第四行第二个数7=(1+2+3)+1

宋元时期 数学发展史

宋元时期 数学发展史
宋元四大家为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的巅峰人物,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但宋元时期大数学家绝非仅此四人。此外如贾宪、刘益、沈括等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大家”的成就是直接以他们的成就为基础的。所以,四大家的成就代表的是当时中华民族所达到的科学文化水平。 珠算的发明和使用,也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数学成就之一。宋元时期,由于商业的发达,四则运算成了商品市场中频繁使用的科学知识。传统的筹算法不但使用不方便,计算速度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改革运算工具就更显得迫切了。 珠算盘是人们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由算筹的小型化和摆弄位置的固定化演变而来,经过不断地改进才逐渐臻于完善。它是广大劳动者的智慧结晶。 珠算盘最迟在元末便已普遍使用了。珠算盘不仅外形小巧灵便,而且直接与算法歌诀相配合,真正做到得心应手,形成了简单快速的珠算术。虽然现在已进入了电子计算机的时代,但是在以加减运算为主的财会工作中,因为珠算速度可以和小型电子计算器媲美,所以算盘仍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宋元时期的数学教育和对外交流仍很发达。宋元的官立算学仍与隋唐相同。颇具特色的是私立算学不但数量比以前大增,讲授的内容较广泛,效率也比官设算学高得多。 唐宋以来,中国和阿拉伯保持着密切联系,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泉州、扬州的历法、幻方、“格子算”、欧几里得的《原本》等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中国的十进位制、分数记法、“百鸡问题”、贾宪三角形及增乘开方法等内容也出现在阿拉伯的一些著作中。 有人把宋元时期数学的发达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使社会对数学的需要增加。其次,由于宋代地主阶级人数扩大,许多人终生不得仕进,所以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学有较大的吸引力。宋元四大家的著作都是赋闲时的研究成果。最后,由于数学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而且成败无伤、不担风险、不触忌讳,其研究规模特别适合于小农经济。这是中国数学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宋元数学虽然达到了顶峰,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一方面,对数学社会需要的增加,并没有导致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的变化。数学仍被认为是“九九贱技”。数学家们在思想上受着压抑。虽然他们在社会下层受到尊重,但是当他们面对上流社会时,总难免自卑自贱。数学四大家在为自己著作写的序言中都流露了这种感情。另一方面,把数学纳入阴阳五行论的轨道是宋元时期数学的一大特点。由于受宋元时期哲学上的客观唯心论的影响,数学被导向神秘化。因此,从元末以后,中国数学除珠算以外,发展缓慢,明末以后,中国数学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总的说来,在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内,由于欧洲的科学一直处于萧条和不景气局面,科学的中心转移到了东方,于是数学也随之而进入了“东方的发展阶段”。当时的东方国家,如中国、阿拉伯各国和印度,在数学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而这一时期的欧洲,没有特别重大的数学发现,主要是吸收古代世界和东方的数学遗产的时期。

第4讲,宋元数学

第4讲,宋元数学
沈括一生的著述很多,惜大多亡佚。现存除《笔谈》 外,尚有《长兴集》、《良方》(收入《苏(轼) 沈(括)良方》),以及一些佚亡著作的辑本。
1095年他在隐居地润州去世,归葬钱塘,终年65 岁。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提出一种全新的纯阴历《十二气历》,这种 历法简单明了,便于指导农事。
+ 30000 + 90000 + 270000 + 810000 10000 + 30000 + 90000 + 270000 -526336
+ 30000 + 180000 + 810000
10000 + 60000 + 270000 + 1080000
+ 30000 + 270000
10000 + 90000 + 540000
为了纪念沈括的功绩,人们将小行星2027命 名为“沈括小行星”。
在光学方面,沈括进行了凹面镜成象的实验。
在声学方面,沈括进行了声音共振实验。
数学方面,首创隙积术和会圆术。
沈括从“酒家积罂”数与“层坛”体积等 生产实践问题提出了“隙积术”,开始对 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进行研究,并创立了 正确的求和公式。
特別時刻?甲子年甲子日夜半?太阳经过远地点太阳经过远地点?日月五星会聚冬至点?太阳经过黄白道降交点?上元积年nn?甲子年?甲子日?11月初一夜半?太阳经过冬至点远地点?远地点?黃白道交点nnr0mod60tnnr1mod60tnnr2modbdatnnr3mods?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会聚冬至点tnnr7modp2tnnr8modp3tnnr9modp4tnnr10modp5tnnr6modp1tnnr4modatnnr5modj永乐大典所载贾宪三角贾宪三角与增乘开方?xan展开的各项系数?左右斜线上的数字1分别称为积数和隅算?两行斜线数字中藏的数字?两行斜线数字中藏的数字称为廉?以廉乘商方命实而除之用增乘开方法解方程

宋元数学概述

宋元数学概述

宋元数学百度知道中国古代数学在宋元时期达到繁荣的顶点,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

其中秦九韶、李冶、杨辉和朱世杰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字道古,安岳人。

其父秦季栖,进士出身,官至上部郎中、秘书少监。

秦九韶聪敏勤学。

宋绍定四年(1231),秦九韶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县尉、通判、参议官、州守、同农、寺丞等职。

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

他在政务之余,对数学进行虔心钻研,并广泛搜集历学、数学、星象、音律、营造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宋淳祜四至七年(1244至1247),他在为母亲守孝时,把长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研究所得加以编辑,写成了闻名的巨著《数学九章》,并创造了“大衍求一术”。

这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近代数学和现代电子计算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他所论的“正负开方术”,被称为“秦九韶程序”。

现在,世界各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数学课程,几乎都接触到他的定理、定律和解题原则。

秦九韶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英国数学家取得的成果要早800多年。

李冶(1192-1279)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字仁卿,号敬斋,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省栾城县)人。

1234年初,金朝终于为蒙古所灭.金朝的灭亡给李冶生活带来不幸,但由于他不再为官,这在客观上使他的科学研究有了充分的时间.他在桐川的研究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文学、历史、天文、哲学、医学.其中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对天元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写成数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测圆海镜》。

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在13世纪中叶活动于苏杭一带,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

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变本末》三卷(1274年)、《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1275年)、《续古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

宋元数学

宋元数学

有一年夏天, 有一年夏天,秦九韶和一个 他所宠爱的姬妾月夜在庭院中交 欢,不意被一个汲水的仆役撞见, 不意被一个汲水的仆役撞见, 他认为那仆役有意窥探他的隐私, 他认为那仆役有意窥探他的隐私, 就诬告该仆役偷盗,将其送官, 就诬告该仆役偷盗,将其送官, 要求判仆役黥面流放。 要求判仆役黥面流放。地方官认 为该仆役罪不至此, 为该仆役罪不至此,没有按照秦 九韶的要求判决,秦九韶为此怀 九韶的要求判决, 恨地方官,竟企图将他毒死。 恨地方官,竟企图将他毒死。
他在政务之余, 他在政务之余,对数学进行 虔心钻研,并广泛搜集历学、 虔心钻研,并广泛搜集历学、 数学、星象、音律、 数学、星象、音律、营造等 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他在为母亲守孝时, 他在为母亲守孝时,把 长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研究 所得加以编辑, 所得加以编辑,写成了闻名 的巨著《数学九章》 的巨著《数学九章》,
246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 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 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 序,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 互换、二衰分,勾股等九类。 互换、二衰分,勾股等九类。 他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普及和 发展, 算法通变本末》 发展,在《算法通变本末》中,杨 辉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 辉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是 中国数学 教育史上的重要文 献。
故事
一天, 一天,台州府的地方官杨辉出外巡 路上,前面铜锣开道, 游,路上,前面铜锣开道,后面衙役殿 中间,大轿抬起,好不威风。 后,中间,大轿抬起,好不威风。 走着、走着, 走着、走着,只见开道的镗锣停了 下来,前面传来孩童的大声喊叫声, 下来,前面传来孩童的大声喊叫声,接 恶狠狠的训斥声。 着是衙役 恶狠狠的训斥声。杨辉 么回事,差人来报: 忙问怎 么回事,差人来报: “孩童不让 过,说等他把题目 才让走,要不就绕道。 算完后 才让走,要不就绕道。”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一个时期,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还是科技变革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数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曾经在宋代蓬勃发展,历史上有着多位杰出的数学家,如李世民、苏轼等。

因而,探讨宋代的数学教育也有着极大的价值。

宋代的数学教育,可以从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考察。

其中,宋代的教学环境给予了数学教育相应的土壤,遂宁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教育设施相对完善,而当时也设立了一些特设的数学学堂,如李世民的“数学室”等,可见宋代在数学教育上的重视程度和贡献程度。

宋代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授,其中包括算术、几何、历算、天文学、图书分类法等内容,近代学者认为宋代数学教育的特点在于把重点放在实用性数学上,同时也结合实际情况教授十分精细的数学知识,可见宋代数学教育的深度和丰富性,可谓一派繁华。

除此之外,宋代数学教育在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比如苏轼创立的《译林书局》汇集了当时的学者整理出的经典数学文献,为宋代的数学教育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宋代的数学教育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出示图形设型等,以及组织数学比赛,这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使得宋代数学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后,宋代的数学教育也为后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丝毫不亚于宋代文学和绘画的辉煌。

书院的宋代数学教育模式,近代的高等教育体系吸收了精华,数学教育的主题以及教学手段,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宋代的显著成就,不仅是当时的实践体现,更是近代高等教育数学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基石。

从以上可见,宋代的数学教育不仅在当时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在后世又影响深远,在古今中外数学教育史上,其贡献至今不曾有人能够超越。

宋代的数学教育,不仅点缀着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辉煌,更是影响着现代数学教育的理念及方法论。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宋代是中国古代一段重要、悠久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兴起了众多经典性作品,其中尤以《算学》文本及其相关理论最为重要。

宋代也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不仅学术思想和历史基础都得到了发展和深化,而且当时的数学教育模式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本文试图从数学教育模式的发展中分析宋代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今日数学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宋代数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宋代数学教育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私人讲学、宫廷教育、校本教育和儒家学说的兴起。

私人讲学是宋代最早的数学传播方式,主要是家族讲学或私人讲学,如高僧传播算术的讲学就属于私人讲学。

宫廷教育指的是宋代朝廷以政治目的为中心,专门下诏聘请优秀的数学家进行算学教育,以宣扬政治理念和帝国强权。

校本教育指的是宋代朝廷建立专门从事数学教育的学校,以系统地传播数学文化,如山西校书场就是宋代朝廷特设的专门从事数学教育的学校。

最后,宋代出现了儒家学说,儒家学说重视“仁义礼智信”,强调以礼为本,使儒家学说成为数学教育的最新理论基础。

二、宋代数学教育特点宋代数学教育师以体系思考为主,强调对学生“思考”方法,而不是“记忆”方法。

宋代教育者把僧侣和门人的数学讲学课程作为数学教育的基础,从而使宋代数学教育具有行为主义、教育动机、目标设计、条件反射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宋朝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社会、历史和数学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宋代数学教育对今日数学教育的深远影响宋代数学教育的影响至今深远而持久,其精神及观念完整地发展到今日。

宋代数学推崇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现今学生更加重视自主和创新性思考,而不是仅仅记忆和模仿。

在宋朝,学生们以行为主义方式学习,这种方式也被今日的数学教育所采纳。

另外,宋朝数学教育推行“礼”,也影响了今日客观性教学观念,这正是让数学教育在宋代得以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之,宋代数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宋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宋朝的数学理论和思维方式,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对下一代的特殊影响。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中国历史上的宋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的数学教育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壮大。

本文旨在解析宋代数学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宋代的数学教育早在10世纪末便已经发展起来,于1034年正式成立。

宋代数学教育受到宋代文化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多元文化特色,例如宋代数学教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实践经验,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数学概念。

宋代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天文、地理、算学三科,涉及数学、物理、医学、解释学等多种科学方面。

宋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它为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代的数学教育大大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数学思想和概念,如算形数论、指法乘法等。

宋代的数学教育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文化影响持续至今。

此外,宋代的数学教育对东亚其他国家影响也颇为显著。

宋代的数学教育和数学文化输出传播至东亚许多地区,为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数学、科学及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宋代的数学教育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东亚其他国家的数学、科学及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数学教育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特色正引领着当今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给学者以无穷的研究空间,为下一代人提供科学思想的普及和独特文化的传承。

- 1 -。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

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数学也极大地发展了。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数学史上一个有重要突破的时代,为研究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宋代数学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宋代数学教育的内容、内容的科学性、实施的过程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一、宋代数学教育的内容宋代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非常繁杂,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数学的全部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四虚,宋代数学家开办如“四虚表与形状”,“四虚典故”,“四虚境界”等,这些都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书信,宋代也有一定的书信体系。

宋代数学家的一些文献如《书信总集》《书信集成》《书信疏证》等,记载了宋代流行的书信知识。

再次是几何,宋代几何学家有诸友珉、曾洵等,他们开办了《诸友珉几何书》《曾洵几何书》等,从几何及其应用上探索了宋代数学教育的内容。

最后是数理,宋代数学教育还涉及到数理方面,宋代哲学家如陶明、沈括等,他们都创作了许多文献,记述了宋代数学教育的内容。

二、宋代数学教育的科学性宋代数学教育的内容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学术水平也较高。

宋代几何学家诸友珉,曾洵和宋代哲学家陶明、沈括等,他们的论述都充满了数学思想,给后世的数学研究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宋代数学家们对于许多数学问题的研究不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许多见解也被世人广泛接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借鉴。

宋代数学家们曾提出许多数学思想,如“五行形位”、“几何证以三角论”、“等边三角形”和“两点能确定一直线”等,这些数学思想对现代数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宋代数学教育的实施宋代数学教育的实施主要是两种方式:学校和家庭教育。

宋代的学校教育在经济上涉及到官府的支持,比如《宋初典籍目录》记载:“宋初天朝,鼓励儒家学子,且学有分量,不分贵贱……”这句话表明了宋代政府教育官员对学生的支持,并主张加强数学教育。

宋代数学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的特点,比如梁启超的《关林三集》记载:“由家中开学的一年,父母每间假期两次,就把孩子带回家里去,及至讲究於孩子之数学和书画之学,交付于有资质的老师教授之。

北宋塔数学知识

北宋塔数学知识

北宋塔数学知识
北宋时期的数学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天元术和算术。

天元术是北宋时期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由北宋数学家刘徽创立。

天元术是一种将数值运算转化为符号运算的方法,可以通过符号运算来简化复杂的数学计算。

它的主要思想是将数值表示为若干个“天元”,然后利用一些规则对这些天元进行计算。

天元术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财务和税务等领域。

算术方面,北宋时期主要研究了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开方和乘方等基本运算法则。

其中,开方运算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九章算术》卷九中有详细的开方计算方法。

此外,北宋时期还研究了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几何和三角学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总的来说,北宋时期的数学知识主要体现在天元术和算术方面,为后世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的数学教育

两宋时期的数学教育

Vo l.32No .4Apr.2011第32卷第4期2011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宋代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共存世三百余年,这一时期的文化、科技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史学大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曾说:“谈到11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并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两宋科技方面,数学的成绩尤其突出。

在一定意义上说,两宋数学是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登峰造极的新阶段,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并出现了许多像秦九韶、杨辉、苏颂等享誉世界的数学家。

因此,李约瑟把宋代称为“伟大的代数家的时代”,认为“中国的代数家在宋代达到最高峰”。

一、数学教育的发展概况数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数学教育的发展,两宋的数学教育在两宋以官学为主导、私学为主体、书院为其辅助的教育模式下,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一)数学教育的发展概况1.官学中的数学教育。

两宋历代统治者对数学教育都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相比前代发展迅速。

宋太祖时就在官学中设有“算学”,《宋史·职官志八》记载:“建隆以后合班之制”之中,已有“算学博士律学助教书、算学无助教”,并设“算学博士”一职。

后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高丽王子及其徒弟30人来游学,“吏部乞于四选补算学博士阕,从之”。

可见宋初就曾开设过算学。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始建算学,生员以二百一十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之”,生员数是唐的7倍。

算学开设的课程“其业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

本科外,人占一小经,愿占大经者听”。

算学建立以后,用“公私试、三舍法”定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其学行优异者,可授官,“上舍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次”。

宋代中国数学

宋代中国数学

宋代中国数学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约从公元960年到1279年。

宋代的中国数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宋代中国数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宋代中国数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了算术:在宋代,中国数学家发明了竖式计算法,使得算术的计算效率大大提高。

2.发展了几何:在宋代,中国数学家发明了类比法和计算机法,使得几何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推广。

3.发展了代数:在宋代,中国数学家发明了竖式求解方程的方法,并发现了费马小定理。

4.发展了天文学:在宋代,中国数学家发明了角度测量的工具,并对太阳、月亮、行星运行进行了研究。

5.发展了统计学:在宋代,中国数学家发明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应用于政府统计工作。

宋代中国数学的发展为后世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世界数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1。

中国数学发展史 宋元时期

中国数学发展史 宋元时期

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时期宋元四大家为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的巅峰人物,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

但宋元时期大数学家绝非仅此四人。

此外如贾宪、刘益、沈括等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大家”的成就是直接以他们的成就为基础的。

所以,四大家的成就代表的是当时中华民族所达到的科学文化水平。

珠算的发明和使用,也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数学成就之一。

宋元时期,由于商业的发达,四则运算成了商品市场中频繁使用的科学知识。

传统的筹算法不但使用不方便,计算速度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改革运算工具就更显得迫切了。

珠算盘是人们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由算筹的小型化和摆弄位置的固定化演变而来,经过不断地改进才逐渐臻于完善。

它是广大劳动者的智慧结晶。

珠算盘最迟在元末便已普遍使用了。

珠算盘不仅外形小巧灵便,而且直接与算法歌诀相配合,真正做到得心应手,形成了简单快速的珠算术。

虽然现在已进入了电子计算机的时代,但是在以加减运算为主的财会工作中,因为珠算速度可以和小型电子计算器媲美,所以算盘仍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宋元时期的数学教育和对外交流仍很发达。

宋元的官立算学仍与隋唐相同。

颇具特色的是私立算学不但数量比以前大增,讲授的内容较广泛,效率也比官设算学高得多。

唐宋以来,中国和阿拉伯保持着密切联系,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泉州、扬州经商,哈里发与中国皇帝之间也时有使臣往来。

因此,阿拉伯的历法、幻方、“格子算”、欧几里得的《原本》等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中国的十进位制、分数记法、“百鸡问题”、贾宪三角形及增乘开方法等内容也出现在阿拉伯的一些著作中。

有人把宋元时期数学的发达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使社会对数学的需要增加。

其次,由于宋代地主阶级人数扩大,许多人终生不得仕进,所以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学有较大的吸引力。

宋元四大家的著作都是赋闲时的研究成果。

最后,由于数学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而且成败无伤、不担风险、不触忌讳,其研究规模特别适合于小农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育史》讲义——宋元数学教育——宋代教育数学科学学院2007级任磊20705020741.宋代数学教育发展概述及社会历史背景一:概述(宋元):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经历了春秋前数学教育的萌芽时期,战国至两汉数学教育框架的确立时期,魏晋至唐初中国数学教育体系的建立时期,到了宋元中国的数学教育已经达到了高潮。

自公元960年到1368年四百多年间,中国传统数学发展到达了顶峰,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2】例如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高阶等差数列、组合数学半符号代数、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都到达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1.知名数学家及其传世名著【4】北宋(960~1127)数学家有突出贡献但无专著传世,知名数学家有四人:贾宪、刘益、蒋周、沈括。

沈括的工作散见于其笔记式文集《梦溪笔谈》,刘益的《议古根源》和蒋周的《益古集》早已失传,只能分别在南宋杨辉所著的《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及金李冶所著《益古演段》引文中看到片段,凤毛麟角,所以弥足珍贵。

贾宪两项重大发明:“增乘开方法”和“开方作法本源”的失传处境尤窘,杨辉虽在其《详解九章算法·纂类》全文引述且拟题引申,可惜杨辉的著书也已散失。

明《永乐大典》算法类曾抄录,但清末庚子之劫,《大典》造掠。

本世纪初有人发现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竟藏有这二项发明的《大典》抄件,经辗转传抄、复制发明才大白于天下。

【3】贾宪(生平不详)《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北宋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刘益(生平不详)《议古根源》蒋周(生平不详)《益古集》沈括(生平不详)《梦溪笔谈》南宋(1127——1279)1127年金朝入主中原,赵宋南迁,首都临安,史称南宋,1234年,蒙古贵族灭金,后来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是宋元数学高潮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数学著作最多的半个世纪,并形成了南宋统治下的长江中下游与金元统治下的太行山两侧两个数学中心。

南方中心以秦九韶、杨辉为代表,以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同余式解法及改进乘除捷算法的研究为主。

北方中心则以李冶为代表,以列高次方程的天元术及其解法为主,元统一中国后的朱世杰,则集南北两个数学中心之大成,达到了中国筹算的最高水平。

南宋(1127——1279)秦九韶《数书九章》杨辉《详解九章算法》金(1115-1234)李冶《测圆海镜》元(1206-1368)朱世杰《四元玉鉴》2.宋元时期的主要数学成果(用现在的语言)1303年《四元玉鉴》问世后,中国古代数学突然中断。

由此到17世纪西方数学传入中国前,中国数学再也未能达到宋元数学的水平,这也是数学史界积极探讨的谜。

二:成因分析及社会背景1.成因分析【13】宋元数学是中国传统数学及数学教育的高潮,其中不少数学成就代表着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这一高潮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原因。

(1)数学知识的积累枝繁叶茂的宋元数学之树,深深扎根于前代,以方程理论为例,从汉到唐,方程理论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二次方程解法早已被人们掌握。

唐代又解决了三次方程的问题。

下面自然要考虑四次及高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增乘开方法及至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在宋朝的出现是难于找到几何解释的,突破几何思维的束缚,寻找一般的建立方程的方法就成大势所趋。

天元术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它是一种简便的,可以建立任意次方程的方法。

这是由于线性方程组古已有之,便产生了一种把两者结合起来建立方程组的趋势,于是迅速产生了二元术、三元术、四元术及天元术。

(2)科技的发展【3】经过盛唐的大发展,唐中叶后,生产关系和社会各方面逐渐产生新的实质性变革,到了10世纪下半叶,赵匡胤建立宋朝统一中国,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土地所有制以国有为主变为私有为主,租佃农民取代了魏唐的具有农奴身份的部曲、徒附。

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得到了更大发展。

咱们中学语文课本里都学到了沈括的活字印刷,知道活字印刷产生于北宋,其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项——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及活字印刷、火药用于战争、指南针用于航海——都完成于唐中叶至北宋。

宋秘书省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首次刊刻了《九章算术》等十部算经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印刷本数学著作。

后来南宋数学家鲍瀚之翻刻了这些刻本,有《九章算术》(半部)、《周髀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种及《数术记遗》等孤本流传到现在,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数学著作。

宋元数学家贾宪、李冶、杨辉、朱世杰的著作,大都在成书后不久即刊刻,数学著作借助印刷术得以空前广泛的流传,对传播普及数学知识,其意义尤为深远。

【13】北宋时期,工商业比唐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造纸与印刷业的突飞猛进,直接为数学的发展及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对数学提出了新要求,如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中经常用到方程,这便需求有简便实用的列方程解方程方法。

(3)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我们知道在隋唐时期,由于“学术官守”的禁锢与影响,唐时期的著作与学术发展都十分有限。

是否能不受束缚的自由思考是数学理论前进与否的关键,这种自由不仅由数学家本人的素质决定,还与社会环境有关。

宋元时期的思想统治比较宽松,不存在人人必须遵守的官方思想。

尤其是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初统治者,比较重视知识,重视科学,采取了一些汇集科技人才和鼓励科学研究的政策。

对那些不愿为元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忽必烈也不勉强,更不干涉其学术研究。

这些做法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当时隐居讲学成风,大大促进了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发展。

2.社会背景(1)宋代“重文”“兴学”的文教政策宋代由残唐五代的割据战乱发展而来,因而成立之初就把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做为中心问题来考虑。

宋代所有的政策和策略的基本点也在于此。

为此宋代采取“重文”“兴学”的文教政策,作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

“兴文教,抑武事”,把重点转向恢复和发展经济、文化,更进一步重视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作用。

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并制定“殿试制度”使被录取者成为“天子门生”。

建立起庞大的地主阶级官僚队伍以维护中央集权。

在“重文”方针指导下,宋代科举有了新的特点:(一)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唐代进士科每科录取百分之一、二,不过20~30人,唐代近300年,取进士不过3000人,宋代大量增加名额,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录取“凡五百余人”。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录取(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等)840余人。

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考试得官的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科得官的就有4517人,增加科举名额,调动了士人参试的积极性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冗官,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二)提高中试者的待遇,宋代科举中试即授官,且授官级别有所提高,并提⎧⎪⎨⎪⎩官学私学书院高官员待遇,待遇之高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峰值。

(三)完善科举程序,严防少数大官操纵,增设“殿试”等。

在“重文”方针指导下,宋代特别重视“兴学”,以读书学文为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宋代非常重视兴办学校,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很兴旺。

下面我们来看看宋代的教育。

(2) 宋代的教育宋代的官学、私学都很兴旺,还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机构——书院。

⎧⎪⎨⎪⎩官学私学书院 我们主要来讲讲新出现的教育机构——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为主。

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由唐代开始产生,到宋代建立起完善的书院制度,后来各代均有发展,直到清末,存在了1000年之久。

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但唐代真正聚徒讲学的书院不多,没有成为一种制度。

宋代书院成为一种制度,一种典型的教育机构,它有很多特点,比如: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实行“门户开放”,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书院生徒。

书院比较重学生自学等等。

大家可以翻到教材68页看一下。

2. 宋代的数学教育一:官学数学教育概况:1.概况:(【16】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北宋的官学数学教育,这是因为1127年金兵攻下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秘阁所藏书籍尽遭毁坏,元丰年监本算书的印版也散失殆尽。

南宋朝廷连年处于北兵南侵的威胁中,自然无暇顾及数学。

)【14】北宋的官学数学教育用一句话说就是命运多舛,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之后,没有较快恢复数学教育,过了一百二十多年才开始筹备这件事,但仍是办办停停,直到1126年北宋灭亡,也就自然彻底停办了,虽然如此,北宋的数学教育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

宋代数学教育之设置,大约从元丰六年(【在《数学教育史》上是1084】【在《中国数学史大系》上为1081】)开始决定。

据载“国朝(宋朝)国子监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算术五学之政。

于元丰六年奉行实行。

”【6】指定《算经十书》为官学教材,第二年正月吏部再次从另一角度提出了算学问题:“请于四选补算学博士缺,从之”但直到当年十二月才立算学,也就是成立像隋唐那样的算学科,但由于没有教学校舍,且没有考取到合格教师,于是诏罢修建。

过了八九年,崇宁三年(1104年)又开始兴办算学,并准备招生事宜。

这时颁布了著名的“崇宁算学令”(我们在后面会有提及),规定招生额数:210;教科书:《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考试方法:公私试三舍法略如大学。

毕业后出路:“上舍三等推恩,以通仕、等仕、将仕郎为次”。

历算:历法编算;三式:指六壬、太乙、奇门遁甲三种以“式盘”为主要工具的占卜方法;天文:以天象来预测人事、政治的一种占星术。

三舍法:是宋代太学(及同时的武学、律学、算学、画学等)考核学生成绩的一种方法。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诏令,将太学分为三舍,将学生按程度和资格分为三等。

初入学者为外舍生,通过学习和考试成绩合格者外舍可升入内舍;内舍可升入上舍。

元丰二年(1079)颁学令规定太学外舍生2000人,内舍生300人,上舍生100人,外舍生每年考试(称为公试)一次,成绩列入一二等的学生可升入内舍。

内舍生每两年考试一次(称为私试)凡考试达到优、平二等者,在参考平时学业及操行,合乎要求,就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习两年,举行上舍考试,由朝廷派官上考,评定成绩分上中下三等。

解释完三舍法,我们接上文继续来看官学数学的发展,刚才我们说在崇宁三年的时候颁布了算学令,准备招生事宜。

办一年多,崇宁五年(1106)正月,罢算学。

令附于国子监,十一月复算学,得到批准,大观四年三月并学生入太史局,实际上撤销了独立的算学科,把学生拨到了研究天文的机构太史局,这种做法有些学生,教师并不甘心,多次请求复置算学,得到批准,这次复算学时间较长,持续到宣和二年六月,离北宋灭亡只有六七年。

纵观北宋数学教育,前后时期持续37年,起落无常,最后废黜的主要原因是效果不好,其主要根源是办学目标不明确,毕业生可得小官,且和算学无关,也就是说学而无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