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整体设计
浙大植物学课程设计
![浙大植物学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5fb1d7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c.png)
浙大植物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如植物的分类、结构、生长发育、生殖等。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植物识别、观察和实验操作,提高植物观察和研究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的分类、植物的结构与生长发育、植物的生殖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植物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植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植物的分类:讲解植物的分类系统、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3.植物的结构与生长发育:介绍植物的细胞结构、结构、器官功能和生长发育过程。
4.植物的生殖:讲解植物的生殖方式、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植物的分类、结构与生长发育、生殖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植物案例,让学生了解植物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植物观察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植物学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植物生物学》等参考书,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植物的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显微镜、实验材料等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植物观察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关于植物的创意课程设计
![关于植物的创意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b94c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2.png)
关于植物的创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的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种类植物的特征,如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营养循环和生长发育阶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植物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2. 学生能够通过创意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植物形态和生长过程的理解。
3.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植物生长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植物资源的保护。
2. 学生通过创意课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观念,提高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沟通和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植物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创意,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四章“植物的多样性”和第五章“植物的生长”展开。
1. 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的分类:介绍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分类方法。
- 植物特征:学习根、茎、叶、花、果实的结构和功能。
- 生态作用:探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植物的生长:- 光合作用:解释植物如何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 营养循环:了解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养分。
- 生长过程:学习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的全过程。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植物分类及特征。
第二课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与营养循环。
第四课时: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创意绘画。
第五课时:创意手工制作,展现植物生长过程。
植物学的教案模板及范文
![植物学的教案模板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73c17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02.png)
一、课程名称植物学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植物细胞结构、植物生殖方式;3. 认识常见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习性;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1. 植物细胞结构;2. 植物生殖方式;3. 常见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习性。
四、教学难点1. 植物细胞结构的理解;2. 植物生殖方式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有哪些特征吗?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新课讲解1. 植物的基本特征:生长、繁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2. 植物分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3. 植物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等;4. 植物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5. 常见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习性。
(三)课堂实验1. 植物细胞结构观察实验: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2. 植物生殖方式实验:观察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过程。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植物细胞结构和生殖方式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植物,了解植物。
六、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植物细胞结构的观察报告;2. 搜集资料,了解一种常见植物的种类、生态习性和用途。
教案范文:一、课程名称植物学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植物细胞结构、植物生殖方式;3. 认识常见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习性;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1. 植物细胞结构;2. 植物生殖方式;3. 常见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习性。
四、教学难点1. 植物细胞结构的理解;2. 植物生殖方式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图片:一片茂密的森林,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植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学。
《植物学》课程整体设计.
![《植物学》课程整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59765c336c1eb91a375d4d.png)
《植物学》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设计分析(一)课程分析《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
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
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
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1.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学》授课计划
![《植物学》授课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baf74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0.png)
《植物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分类、分布、利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作用以及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与植物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植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态作用;2. 了解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 学会识别常见植物,掌握基本的植物学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1周)内容:介绍植物的定义、分类和命名方法;讲解常见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图片展示。
2. 植物细胞和组织(第2周)内容:介绍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讲解植物组织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
3. 植物的营养器官(第3周)内容:讲解根、茎、叶的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识别常见植物的营养器官。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图片展示。
4. 植物的繁殖器官(第4周)内容:讲解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识别常见植物的繁殖器官。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实物展示。
5.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类型(第5周)内容:介绍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和适应机制;讲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生态平衡。
教学方法:讲授+图片展示+案例分析。
6. 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6周)内容:介绍植物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方式;讲解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识别常见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植物课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植物课课程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7b4e02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1.png)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植物学2. 学时安排:每周2学时,共16周3. 适用对象: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园艺等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形态、生理、分类、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实验操作等能力。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植物学基础知识- 课程概述- 植物学的基本概念-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2. 第二周:植物细胞与组织-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器的功能- 组织的类型与功能3. 第三周: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 植物发育的遗传基础- 植物生殖与种子4. 第四周:植物生理学-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植物水分与营养的吸收与运输- 植物的应激反应5. 第五周: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植物分类系统的发展6. 第六周:植物遗传学- 遗传学基本原理- 植物遗传育种- 植物基因工程7. 第七周:植物进化与生态学- 植物进化理论- 植物生态位与群落- 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 第八周:植物应用与保护- 植物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的应用 - 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保护9. 第九周:实验课(一)- 观察植物细胞与组织- 植物生长发育的实验观察10. 第十周:实验课(二)- 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操作- 植物分类学的实践11. 第十一周:植物遗传学的实验操作- 植物遗传育种实验-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12. 第十二周:植物进化与生态学的实验操作- 植物生态位与群落调查- 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验13. 第十三周:植物应用与保护的实验操作- 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保护实践14. 第十四周:课程总结与复习- 课程重点、难点回顾- 学生自评与互评15. 第十五周:课程论文撰写与答辩- 植物学课程论文选题与撰写- 论文答辩16. 第十六周:课程考试与总结- 课程考试- 课程总结与反馈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植物学的教案模板及范文
![植物学的教案模板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1f7b6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6.png)
课程名称:植物学年级:九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3. 培养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4.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植物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1. 植物结构的理解;2. 植物分类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植物标本或图片;3. 植物结构模型;4. 学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有哪些特征?二、讲授新课1. 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体、细胞结构、光合作用等;2. 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3. 展示植物分类表,引导学生了解各类植物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植物的基本特征;2. 学生根据植物分类表,将展示的植物图片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植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进行分类?二、讲授新课1. 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2. 展示植物结构模型,讲解各部分的功能;3.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标本或图片,识别各部分结构。
三、课堂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结构观察实验;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吗?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植物标本、模型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植物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2. 在课堂练习和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植物学精品教学设计
![植物学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0afb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5.png)
植物学精品教学设计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在植物学课程设计中,我将提供一种精品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知识。
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的营养和代谢过程;- 植物的繁殖和生殖;- 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3.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展示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等;-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类型的植物;- 分组讨论,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4.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结构,让学生对植物多样性有直观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和分享不同植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 第二阶段:讲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利用实验室或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和叶片的结构特点,了解植物的器官和功能。
- 第三阶段:介绍植物的营养和代谢过程;- 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生理过程;-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 第四阶段:讲解植物的繁殖和生殖;-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例如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查找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繁殖过程。
- 第五阶段:介绍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系统;- 讨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 教学评价:- 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例如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并撰写报告;- 利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等评价方式,评估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植物学课程教案(一)
![植物学课程教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7df23411dd36a32d7375817b.png)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植物学课程教案(五)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植物学》课程标准
![《植物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a0c756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0.png)
《植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为学生将来在植物科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熟悉常见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植物分类和鉴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态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植物概述1. 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3. 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 植物组织的种类和特点3. 细胞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第三章根的功能与发育1. 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根系发育的原理和调控方法3. 根际生态与植物营养吸收第四章茎的功能与发育1. 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茎的生长和发育原理3. 维管组织的形成和功能第五章叶的功能与结构1. 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叶的生态适应性第六章花的形成与发育1. 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花的传粉与受精过程3. 花粉管的发育和功能第七章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1.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 植物激素的作用和调控机制3. 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第八章植被与生态系统1. 植被的分类和特点2.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作用和影响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植物五大领域课程设计
![植物五大领域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0f899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7.png)
植物五大领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植物五大领域的概念,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 学生能描述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
3. 学生能了解植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对植物进行科学的探究和描述。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途径,收集、整理植物相关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与植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植物世界产生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 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知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学生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植物学科性质,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植物五大领域。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植物概述:介绍植物的定义、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界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植物与人类2. 藻类植物:讲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分类、生态习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藻类植物3. 苔藓植物:介绍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态分布、繁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三章 苔藓植物4. 蕨类植物:讲解蕨类植物的特征、生命周期、生态习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材章节:第四章 蕨类植物5. 裸子植物:介绍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生态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五章 裸子植物6. 被子植物:讲解被子植物的特征、生命周期、分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六章 被子植物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注重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确保学生在掌握五大领域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各类植物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应用。
幼儿园植物学课程设计
![幼儿园植物学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eb65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2.png)
幼儿园植物学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授幼儿植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和兴趣。
该课程分为三个部分:植物的外部特征、植物的内部结构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通过课程,幼儿将会学习到许多植物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基本外部特征和种类;2.能辨认出最常见植物的特征,并知道它们的名称;3.了解植物的内部结构是如何支持它们的功能的;4.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学习如何种植花卉蔬菜。
三、教学机制1.教师以多媒体方式向幼儿们介绍植物的外部特征、内部构造和生长发育过程;2.利用种植植物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3.采用问答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四、教学内容1.植物的外部特征(1)根、茎、叶的定义和特点;(2)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联系;(3)植物的形态变化和适应性。
2.植物的内部结构(1)细胞的建构和功能;(2)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如根、茎和叶的结构;(3)维管束的结构和功能;(4)以种子为代表的植物繁育方式。
3.植物的生长发育(1)种子的萌发;(2)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3)花草蔬菜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4)如何保护植物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养料。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利用幻灯片和图片等视觉方式,向幼儿介绍植物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
2.实践体验:幼儿通过亲自培育各种植物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植物的特征和生长发育过程。
3.互动问答: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问答,有助于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方法1.观察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观察,如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是否能按要求完成实验等。
2.问答法:教师通过问答方式来了解孩子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3.实践演示:也要在课堂上为孩子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观察孩子在现场操作过程中的表现。
七、课堂活动设计1.多媒体授课: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方式向幼儿们介绍植物的基本知识;2.植物识别:教师向幼儿介绍最常见的植物,并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描述他们的特征进行辨认;3.植物实验:幼儿通过各类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基本要素,学习如何种植花草蔬菜;4.植物展览:幼儿通过展览形式,将自己种植的各种植物展出。
科学植物课程设计
![科学植物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ed379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3.png)
科学植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的主要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
3.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的本地植物种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记录、比较等方法,研究植物的生长特点。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植物生长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对植物保护的意识。
2.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通过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科学植物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大自然。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基本结构及功能- 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3. 植物分类与本地植物识别- 植物分类方法及分类依据- 本地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及生态环境4. 科学探究方法与实践操作- 观察法、记录法、比较法等科学探究方法-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验操作5.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以下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植物基本结构及功能第二课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第三课时:植物分类与本地植物识别第四课时:科学探究方法与实践操作第五课时: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教材章节对应内容如下: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知识第二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第三章:植物的分类与生态环境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植物主题课程方案模板设计
![植物主题课程方案模板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ef99e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c.png)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方案旨在通过植物主题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
三、课程内容1. 植物基础知识:植物分类、植物结构、植物生长环境等。
2. 植物实践活动:种植、浇水、施肥、修剪等。
3. 植物生态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等。
4. 植物文化传承:植物诗词、植物成语、植物寓言等。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讲解:系统讲解植物基础知识,如植物分类、生长环境等。
(3)实践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植物种植、浇水、施肥等实践活动。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植物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5)讨论交流:小组讨论植物文化传承,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五、课程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2. 评价内容:(1)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等。
(2)学生的植物知识掌握程度、环保意识、审美情趣等。
(3)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
六、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植物教材,如《植物学基础》、《植物栽培技术》等。
2. 实践基地:建立校内或校外的植物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植物知识、案例、视频等资源。
七、课程特色1. 互动性:课程设计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植物课程设计模板范文
![植物课程设计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e4745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1.png)
植物课程设计模板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理解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 学生能识别并描述常见植物的分类特征,如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等。
3. 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掌握种子植物的生长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对植物进行科学的探究。
2. 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植物栽培和养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增强保护植物、珍惜资源的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3. 学生通过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以植物学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表达和动手能力,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直观教学、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讲解各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植物的器官》2. 植物的分类:介绍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分类特征,列举常见的植物种类。
教材章节:第二章《植物的分类》3. 植物的生命周期:讲解种子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开花、结果等阶段。
教材章节:第三章《植物的生命周期》4.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探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食物、药材、环境保护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植物与人类的关系》5. 植物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观察、分类、栽培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章节:实践活动部分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第二课时:植物的分类特征及常见植物种类第三课时:植物的生命周期第四课时: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五课时:植物实践活动(观察、分类、栽培)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学生学习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大学生物植物课程设计
![大学生物植物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78ef7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4.png)
大学生物植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2. 熟悉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3. 了解植物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进行植物细胞结构的识别和分析;2. 能够运用植物分类知识,对植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和鉴别;3. 能够运用所学的植物生理知识,解释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认识到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植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 教材章节:第一章 植物细胞- 内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壁的特性等。
2. 植物分类与鉴别- 教材章节:第二章 植物的主要类群- 内容: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特征、被子植物的主要科、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等。
3. 植物生理功能与环境因素- 教材章节:第三章 植物生理- 内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运输、矿质营养、激素调节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第二周: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第三周:植物分类方法及实践;第四周:植物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列举内容,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植物学知识,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用于对植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
有关植物的课程设计
![有关植物的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add6e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2.png)
有关植物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有关植物的基本知识,包括植物的结构、生长过程及分类;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3. 学生能了解我国常见的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植物的特征;2. 学生能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植物生长的相关数据;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植物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但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植物的结构:- 植物的器官及其功能;-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的生命周期;-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 植物的分类:- 植物的分类方法;- 常见植物类群及其代表植物。
4. 植物与环境:-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植物的器官及其功能,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课时: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三课时:植物的分类方法,常见植物类群及其代表植物;第四课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基础课程整体设计
![植物基础课程整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4fce97a8956bec0875e389.png)
❖4.素质目标
① 踏实认真、持之以恒的专业素养; ② 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③ 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④ 电子图表绘制、PPT制作能力; ⑤ 书面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 形式
集体讲授
教师以多媒体或板书,对 课程知识进行统一讲授
分组锻炼
将全体学生以寝室为小组, 成为项目教学和实践的基 本单位,小组内部成员进 行相应的分工,承担不同 的任务
激发兴趣
观看BBC经典纪录片《植 物私生活》节选,认识丰 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激发 学习兴趣,学生发言讨论
❖最后一堂课设计
汇报演出 考核评分
1.盆栽植 物选美大
赛30%
2.各宿舍 代表总结 报告70%
3.学生分 组互评和 教师评分
七、课程考核方案
综合报告 书15%
平时成绩 15%
项目考核成绩 40%
能力 目标
熟练操作显微 镜和制作装片 ,掌握生物绘
图法
洋葱幼根的 培养,制作 根尖有丝分 裂临时装片 ;鉴别种子 和幼苗类型
发芽率的测 定方法,种 子生活力测
定技术
打破种子休 眠的方法; 土壤消毒处 理;播种的 技术措施
植物营养器 官类型的识 别;盆栽植 物的日常管
理技术
常见植物花(花 序)的特征和区 分;人工辅助授 粉的方法;完全
贯穿始终,全程考核。 阶段评价,学习态度。 掌握知识,熟练技能。 个人能力,团队协作。
八、课改前后对比
课改前
▪重理论轻实践 ▪ 教师主导,唱独角戏
▪ 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差事 • 大锅饭,集体教学;学习积极 性差,考前讲重点,“背多分”
课改后
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融会贯 通,强调技能和素质目标;
植物课课程设计模板
![植物课课程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267157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d.png)
植物课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提高他们对植物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器官和生命周期等。
2.了解植物的分类系统,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类群。
3.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4.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植物现象的能力。
5.增强对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爱护植物和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植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器官和生命周期等。
2.植物的分类: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3.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种子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等。
4.植物的适应环境:水生植物、旱生植物、高山植物等。
5.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植物的保护意义、生态环境的维护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长等知识,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概念。
2.讨论法:学生就植物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植物案例,使学生了解植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保护意义。
4.实验法:安排植物鉴定和观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植物学》等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植物学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植物的特点和现象。
4.实验设备:提供显微镜、植物标本等实验设备,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5.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植物学、博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植物课程设计
![植物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76109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e.png)
植物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
3.掌握植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增强学生对植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植物的细胞结构、、器官及其功能。
2.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植物的生殖方式。
3.植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植物的分布规律。
4.植物保护:植物保护的意义、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生长、发育、繁殖和生态环境等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植物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促进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植物保护案例,让学生了解植物保护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安排植物观察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植物学》教材,用于讲解植物的基本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植物学领域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
4.实验设备:准备植物观察和实验操作所需的显微镜、试剂、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植物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等作业,评估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章节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植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2.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学》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设计分析(一)课程分析《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
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
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
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1.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能力教育目标(1)能准确使用显微镜。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具有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植物学》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三年制园艺、植保、林业等专业的学生,有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
文科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初学植物学较为吃力。
学好植物学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训练活动。
(四)教材选用分析本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五)教学设施利用分析学院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可使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教室学院现有36间多媒体教室。
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随网化。
多媒体教学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电子图书室学院拥有30万册图书的电子图书室,可为学生提供较为方便的资料查询。
(六)实训基地使用分析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在校内和校外都设有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科技人才。
1. 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室有显微镜实验室和植物学实验室。
共有显微镜25台、各种实验标本(植物器官组织标本和植物形态学标本)和仪器、用具。
主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各种观赏植物便于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
通过实地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
通过编制校园内植物名录和挂牌,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园林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掌握识别特征,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同时,校内观赏植物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分类训练和技能考核的场地。
校内试验基地学院有10亩教学试验地。
通过组织专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主要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当地主要观赏植物的形态与分类、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园)。
该实训基地与学院比邻,是学生实训最为便捷的基地。
药物园内种植有热带地区各种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近1500种。
根据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都要组织学生到药物园参观,让学生认识版纳植物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并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花卉园)。
与我院相距400米。
花卉园内种有各种热带园林和经济作物,种类近500种。
在课程教学的第12周,组织学生到花卉园开展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植物分类奠定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与我院相距3公里。
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
通过自然保护区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版纳境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种类,开拓视野。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基地。
距离我院6公里,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基地。
基地内中有各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观赏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观赏瓜类作物、观赏甘蓝、红掌等,是学生学习《植物学》和相关课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实训场地。
通过参与基地内各种经济作物的育苗、种植管理生产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当地主要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同时对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简称勐仑植物园)。
距离我院60公里。
园内种植植物有10000多种,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
在课程教学的第16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分类实习,通过园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园内热带和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二、教学设计(一)课程教学原则《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模块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1.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适当补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理论教学以应用、识别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教学中,由表至里,由浅入深重点讲授植物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营养体建成—根、茎、叶的形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种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论知识。
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
补充热带雨林植物趣谈,加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习性和识别知识的讲授。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室内实验、参观实习、开展讲座和生产实践。
室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参观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药物园、花卉园、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及勐仑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识别植物和植物分类的能力。
学院试验基地和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兵场地。
此外,校园园林植物也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识别植物的重要场地,通过对校园植物的名录编制和挂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当地景观植物的种类、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
(二)教学课时安排本课程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 108 学时。
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0,实训课学时为 48。
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 3:1。
教学大纲中每一章后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授学时。
授课期间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具体安排。
学习完本课程后,安排1周进行野外实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
(2)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种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5)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
(6)当地常见植物形态识别和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1)植物组织的基本结构。
(2)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次生构造。
(3)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
三、教学实施(一)理论教学1.多媒体教学展示典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互动式教学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互相提问、答疑。
3.思考与练习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1.室内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践通过对校内植物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
通过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景观植物的名称、主要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3.校外实践以参观实习或生产实践方式进行。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作用、功能,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全面评价学生学科成绩,改革考试方法。
《植物学》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方式。
理论考核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规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
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
农业系200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