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教案

合集下载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采薇》全文;(2)理解《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诗经·采薇》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采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采薇》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德;(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采薇》的诗意和韵味;2. 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理解;2.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3.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简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采薇》的原文、译文和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采薇》,了解诗歌大意;3.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阐述《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采薇》,感受诗歌韵味;(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和意象;(3)鼓励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阅读感悟;(3)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内涵;(3)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5. 创意写作(1)启发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诗歌;(3)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教案_5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教案_51

《诗经.采薇》《诗经.采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采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叩响诗歌的大门”主题中的一篇。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的要求,而本组综合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对象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对古诗有一定了解,但是整体来说学习基础薄弱,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诗经》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六年的学习,孩子们仅仅初步地具有了诗歌的鉴赏水平和欣赏水平,而本诗创作年代久远,篇幅较长,而本课只学习节选部分,孩子们虽然能够根据注释理解大概诗意,但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敏感期,本身就羞于表达、体现自我,由此一来要根据上下文入情入境理解诗情就不是一件易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与亲人的依依惜别,以及多年征战、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声调、节奏等读出自己的感悟,直至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思亲之切的共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把握诗中感情。

2.教学难点1)对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能感同身受。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思亲之切的共同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1.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于一本遥远的诗集——《诗经》。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经·采薇》的背景与价值1.1 《诗经》简介:时间、地域、内容、地位1.2 《采薇》篇目解析:主题、形式、意象1.3 《采薇》的艺术价值及影响第二章:《采薇》的文学特色2.1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2 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2.3 字词、句式、韵律的创新与运用第三章:《采薇》的伦理思想3.1 孝道观念:父母、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3.2 君臣之道:忠诚、尽职、劝谏3.3 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和睦相处第四章:《采薇》中的人物形象4.1 主人公形象:品质、情感、命运4.2 辅助人物形象:角色、特点、作用4.3 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第五章:《采薇》的现代意义5.1 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5.2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与反思5.3 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本章节内容主要围绕《诗经·采薇》的背景、文学特色、伦理思想、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意义展开,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六章:《采薇》的词句解读6.1 关键词句的含义解析6.2 生僻字词的解读6.3 诗句的翻译与赏析第七章:课堂互动环节——诗词朗诵7.1 选取适合朗诵的段落7.2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把握节奏7.3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展示,互相评价第八章:课堂讨论——关于《采薇》的感悟8.1 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对《采薇》的感悟8.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8.3 总结讨论成果,提炼《采薇》的核心价值观第九章:《采薇》相关的艺术创作9.1 介绍《采薇》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的表现9.2 邀请艺术家进行作品展示和讲解9.3 学生创作练习:以《采薇》为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采薇》的特点和价值10.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诗经》和古典诗词的了解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养这五个章节主要侧重于《诗经·采薇》的词句解读、课堂互动、讨论、艺术创作以及课程总结与拓展。

采薇教案5篇

采薇教案5篇

采薇教案采薇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采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采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诗歌,掌握诗中的比兴与借景抒情的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战士的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体会诗歌意象所传达的主旨。

【难点】感受戍边战士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国之大事在祭与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无数的的战士因为戍边而与家人分离不得相聚,归期变得最不确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乡途中的所思所想,这位战士想了什么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从《采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通过三遍的读,我们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体现整首诗的情感?明确:“忧”字,全诗有以下句子出现“忧”字,“心亦忧止”“忧心孔疚”“忧心烈烈”。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我们知道这位战士是要返乡的,我们通常认为归乡是让人快乐的、兴奋的,那么这位士兵的忧愁是什么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明确:(1)回忆之“忧”。

这位战士的“忧”是源于对于以前无数次归乡延期的一次汇总,从薇菜刚刚冒出地面到薇菜长出软嫩的枝叶再到薇菜变老,每一次都希望返乡,每一次又被战事所拖延,时间长了便郁结于心,成为忧愁的一个来源。

(2)战事之“忧”。

诗歌没有从正面上去描写战争的惨烈而是描写了大量的战马装备从侧面来描写战事的频繁,引出戍边的艰苦生活。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采薇教案篇一一、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二、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

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

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一)基础知识(齐读)(二)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

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

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五、品味经典缘情入文轻吟低唱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采薇》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采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采薇》的作者杨洪基,以及诗文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内容:讲解《采薇》的诗意、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采薇》的诗意、意象和情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4.2 讲解法:对诗文的内容、背景和关键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4.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以与《采薇》相关的故事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文,熟悉诗文内容。

5.3 讲解:对诗文的内容、背景和关键词语进行讲解。

5.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5.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6 总结: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诗中的爱国情怀。

5.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6.2 终结性评价: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诗文背诵和理解的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诗词:推荐与《采薇》主题相近的其他古代诗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7.2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7.3 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采薇》教案5篇

《采薇》教案5篇

《采薇》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采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采薇》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采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采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分析《采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解读《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采薇》中的具体情节和形象。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采薇》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采薇》的文本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采薇》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解读《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分析作品结构。

第三课时:讨论《采薇》中的具体情节和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课时:总结本章节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形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布置相关的写作和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采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分析《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提供《采薇》的文本和注释,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搜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推荐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评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2 教学资源的使用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课堂上引用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评论,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观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的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活动开始上课时,通过展示《采薇》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教案、教学设计
2.仿写练习:运用《采薇》中的句子、词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或表达对生活热爱的短诗,要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3.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诗经》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如《诗经》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艺术特色等,形成研究报告。
4.情感抒发:写一篇以“我心中的《采薇》”为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感悟,表达对《采薇》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2.深入解读《采薇》中所表达的古代田园生活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4.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词语进行创作,提高写作技巧。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语言特点的把握:
-通过对比现代诗歌与《诗经》的语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经》的韵律美。
2.通过展示与《采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穿越到《诗经》时代,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田园生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采薇》,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深入解读诗歌内涵,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5.诗歌朗诵:选取《诗经》中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要求学生在把握诗歌节奏、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录制视频,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6.家长互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诗经》,分享学习心得,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3.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 能够理解《采薇》的诗意和主题;3. 能够分析《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采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3.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和感悟《采薇》所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化素养;3. 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采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2 诗歌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2.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2.3 诗歌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意;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入《采薇》的学习;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2 诗歌朗读和背诵1. 带领学生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2.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3.3 诗歌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意;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分享,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表现。

4.2 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作业;2. 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或仿写作业。

4.3 学生自我评价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诗歌创作和仿写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模仿《采薇》的风格和手法。

《采薇》课文教案

《采薇》课文教案

《采薇》课文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

(2)理解《采薇》的诗意和主题,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学会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采薇》。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感受古诗中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采薇》。

(2)理解《采薇》的诗意和主题。

(3)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诗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采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教师简要介绍《采薇》的作者、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采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采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二、朗读课文三、内容分析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战士思乡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2、划分段落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明确:(1)逐渐加深(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四、小结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拓展阅读:采薇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语文教案)《采薇》优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采薇》优秀语文教案

采薇优秀语文教案小雅·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出自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生活。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采薇优秀语文教案4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采薇优秀语文教案1设计理念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怒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拟、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根底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1.导语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

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

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教案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教案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教案《诗经·采薇》教案教学目标1、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重点字词,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这长达近三千年的诗歌长河,它有一个古老的源头——《诗经》。

听说过哪一些被成为“经”的书吗?这些“经”都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现在看来,《诗经》大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概是诗中的经典)它不但是诗中的经典,还是中国历代文人都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一个诗歌的标本。

简介《诗经》小学阶段,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诗经》,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风雅的开端吧。

二、初读诗歌1、指明读课题,指名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诗经·采薇》是一个节选,总共只有16个字,自由读一读这16个字。

3、点评板书,知道“薇”是什么吗?(野菜)4、指名读诗,点评。

正音:雨yù,动词,落下。

雨雪霏霏:雪花下得纷纷扬扬。

5、齐读6、再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味。

谁能读出一点诗的味道来?指名读,你注意到他哪个字读得特别好(声音延长)?7、你知道这个“思”字是什么意思吗?(矣、思,语气助词,参考注释)8、自由读一读注释,参考注释是读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9、谁能把这两个语气助词的味道读出来?学生点评,自由试读,指名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指名读,齐读。

10、矣、思这两个语气助词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还发现了其他句子的特点吗?11、如此对仗工整的诗句在《诗经》也是不多见的,让我们看着如此对仗工整的诗句整齐地朗读。

三、想象画意1、这么多遍读下来,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我想你们基本清楚了,谁来说说?2、专注地看看插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详细描述)整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整幅画是诗中哪一句给你带来的感觉呢?3、画的是杨柳,你为何感觉到“依依”?这个“依依”,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这些词都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4、骑着马的人往前走,那些杨柳都是什么情态?5、能把这种挽留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6、在“依依”上感受到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绪,雨雪霏霏的景象书中并没有画出,相比你们的脑海中早已展现了这种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诗经采薇教案范文

诗经采薇教案范文

精选《诗经·采薇》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采薇》全文;(2)理解《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及文学特点;(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采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采薇》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采薇》;(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3)了解《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3)如何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出创新性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介绍《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采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3)让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2)组织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诗歌对个人的启示和意义;(3)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强调背诵和默写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采薇的教案参考范文

采薇的教案参考范文

采薇的教案参考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采薇》这首古诗的内容;(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古汉语用法;(3)了解《采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采薇》的寓意和美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采薇》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采薇》的内容和主旨;(2)掌握《采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3)了解《采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古汉语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对《采薇》寓意和美感的深入解读;(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采薇》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生僻字词;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 案例分析法:分析《采薇》的寓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讨论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采薇》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采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采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采薇》,并尝试解读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采薇》的寓意和美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4. 课堂讲解:讲解《采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5. 案例分析:分析《采薇》的寓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感受《采薇》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采薇》的理解和感悟,给予指导和反馈;2. 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采薇》的理解、欣赏和鉴赏能力方面的进步;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古代诗歌,比较《采薇》的特点和风格;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古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古代文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采薇教案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⑵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⑶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⑵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

⑶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⑵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介绍《诗经》知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二、整体感知1、概括本诗内容: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

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

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三、赏析课文1、研读第一部分:⑴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教案:《采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采薇》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采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采薇》的诗意和情感。

2. 掌握《采薇》中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大屏幕或黑板。

2. 书籍或手抄本。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采薇》的背景和作者。

2. 帮助学生了解《采薇》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作者为中国古代诗人佚名。

步骤二:诗歌解读1. 教师将《采薇》的诗句一一呈现在大屏幕或黑板上。

2. 逐句解读《采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诗歌的分析与解读。

步骤三:诗歌鉴赏1. 分析《采薇》的主题和意义:人生短暂,应当珍惜时间,顺应自然,和谐生活。

2. 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步骤四:学生表达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织诗歌朗读或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1. 将《采薇》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比如与《诗经》中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短诗,表达对自然、生活和时光的感悟。

3. 设置情感教育课题,运用《采薇》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的追求。

六、课堂总结:1.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回顾所获得的知识和感悟。

七、布置作业:1. 请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对《采薇》的诗意和意义进行总结。

2.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查找更多与《采薇》相关的资料,为教学提供更多背景知识。

2. 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诗歌内涵与个人经验和情感作连接。

继教学过程:步骤五:诗歌鉴赏1.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活动,每个小组选取一句诗句进行分析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重点字词,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这长达近三千年的诗歌长河,它有一个古老的源头——《诗经》。

听说过哪一些被成为“经”的书吗?这些“经”都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现在看来,《诗经》大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概是诗中的经典)它不但是诗中的经典,还是中国历代文人都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一个诗歌的标本。

简介《诗经》
小学阶段,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诗经》,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风雅的开端吧。

二、初读诗歌
1、指明读课题,指名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诗经·采薇》是一个节选,总共只有16个字,自由
读一读这16个字。

3、点评板书,知道“薇”是什么吗?(野菜)
4、指名读诗,点评。

正音:雨yù,动词,落下。

雨雪霏霏:雪花下得纷纷扬扬。

5、齐读
6、再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味。

谁能读出一点诗的味道来?指名读,你注意到他
哪个字读得特别好(声音延长)?
7、你知道这个“思”字是什么意思吗?(矣、思,语气助词,参考注释)
8、自由读一读注释,参考注释是读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9、谁能把这两个语气助词的味道读出来?学生点评,自由试读,指名读,教师
范读,自由试读,指名读,齐读。

10、矣、思这两个语气助词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还发现了其他句子的特点
吗?
11、如此对仗工整的诗句在《诗经》也是不多见的,让我们看着如此对仗工
整的诗句整齐地朗读。

三、想象画意
1、这么多遍读下来,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我想你们基本清楚了,谁来说
说?
2、专注地看看插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详细描述)整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整幅画是诗中哪一句给你带来的感觉呢?
3、画的是杨柳,你为何感觉到“依依”?这个“依依”,你还会想到哪些词?
这些词都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4、骑着马的人往前走,那些杨柳都是什么情态?
5、能把这种挽留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
6、在“依依”上感受到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绪,雨雪霏霏的景象书中并没有画
出,相比你们的脑海中早已展现了这种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7、无论是依依的杨柳,还是霏霏的雪花,都给我们诗情画意之感。

试着把这种
画面的美感朗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体会诗情
1、你看,走进诗歌,诗中每一个字都有深蕴,这就是我们诗歌的美妙。

今天我
们读到虽只有16字,其实他本身是一首很长的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后面还有这样的四句,你们自己读一读。

你知道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吗?2、这确实是发生在西周时代的一个故事,那就让我们回到西周时代,回到这几
句诗背后的一段往事——周宣王时,北方匈奴趁周王朝动乱和大旱灾之时,侵略边境。

国家危难,一位南方的年青人豪情满怀,远赴北国边塞抗敌。

但是,战事不断,想不到,这一走竟是十多年!这些年,白天戍守大漠,策马战场,不见家书;夜晚遥看星空,望断乡关,思念家人。

多年后的一个冬天,他终于踏上了遥远的归途。

道路泥泞,漫天飞雪,又饥又渴,他想着当年出征时的情景,路还是这条路,人却早已不是当年的人,不禁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指名读,现在你读这两首诗,又有什么感觉?(忧伤,焦灼,思念,悲伤)
4、当这一位远征的士兵回到家乡的时候,当他站在过去与现在这时间交叉点上,
当年他年轻力壮地出征,现在他暮气沉沉的踏上归途,他的所思所想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士兵的心中,一起替他来说说心里话。

当年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啊,随风飘动:
······
现在我回家了,却只见雪花纷纷地飘落:
······
5、现在再读到这两句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读?指名读。

6、即使如此美丽的景象,我们感受到的仍是那份难以言说地悲伤——乐景写哀

7、引读:就是这一份心底的悲伤,他还能说给谁听——
8、只有茫茫的天地来回答他,这短短16字,是后人公认的千古佳句,是整部
《诗经》305篇中的压卷之作,在这之后,它影响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风俗:人们在送别的时候常常是折柳相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9、留下来啊,人们送别时总不忘折下一支柳枝,就是这一份情思,寄托在一代
又一代诗人的笔下,那就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诗人们寄托在杨柳之下的那份情谊: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长安陌上无穷路,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垂柳万条丝,春来至别离。

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到了什么?
10、让我们再回到这首诗,把寄托在柳树上的哀愁读出来。

总结:这16字承载了一部中国诗歌的送别诗,在那个战乱纷飞、生死离散的年代,是那一条柳枝寄托了无限的人间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