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观后感最近我迷上了《百家讲坛》讲的唐宋八大家,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对于唐宋八大家,我也就知道个名字,什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但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解,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跟这些大文豪们来了一场亲密接触。
就拿苏轼来说吧,以前我只知道他的诗词写得好,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觉特别豪迈。
但这次深入了解之后,我才发现他的人生那叫一个坎坷。
他老是被贬官,一会儿被发配到这儿,一会儿又被弄到那儿。
可人家心态好啊,到哪儿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有一次,苏轼被贬到了黄州,这地方可够偏远的。
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愁眉苦脸,觉得人生无望了。
但苏轼不,他在那儿开垦荒地,给自己取名“东坡居士”。
他还乐呵呵地跟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学着种地、酿酒。
有一回,他自己酿的酒出了问题,喝起来味道怪怪的,可他倒好,不但不生气,还跟朋友们打趣说这是他独家秘制的“怪味酒”。
还有一次,苏轼和朋友一起去郊外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
朋友们都觉得扫兴极了,可苏轼却兴奋地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瞧瞧,这心态多好!在别人眼里的倒霉事,到他这儿都能变成一种独特的体验,还能写出这么棒的诗词来。
再说韩愈,以前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写文章很厉害,提倡古文运动啥的。
但这次我知道了他为了呼吁改革文风,那可是费了老大的劲。
当时的文坛流行那种华丽空洞的骈文,韩愈就站出来大声说:“不行,这样的文章没营养,咱们得写实实在在、有真情实感的东西!”这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多人都不理解他,甚至还嘲笑他。
但韩愈不在乎,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一篇又一篇地写着那些质朴而有力的文章。
有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韩愈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亲自去拜访那些有名的文人,跟他们交流、辩论。
有时候人家根本不给他好脸色,把他拒之门外,他也不气馁,就在门口等着,一等就是好几个时辰。
《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1《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
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
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
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一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
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
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
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
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
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
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
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讲座式栏目,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其中就有苏轼的相关介绍。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
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
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
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
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
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
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成就的文学巨匠之一,也是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百家讲坛中,苏轼的传世之作和独特才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听讲,深感苏轼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风采,特此撰写观后感。
苏轼以超凡的文学天赋和卓越才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他的诗词如清泉石壁,字字饱含情感,句句婉转入骨。
他的散文如深谷幽林,意蕴深沉,引人入胜。
苏轼不拘泥于传统文学形式,大胆创新,开拓文学新境界,使得他的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百家讲坛中,我深深感受到苏轼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和表达。
他心怀天地,力图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凝聚于文字之间,表达出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无一不透露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令人感到震撼和钦佩。
苏轼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思想的文学家。
他勇于反思人生,大胆探讨社会现实,对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和超前的思考。
在百家讲坛的介绍中,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思想跳脱传统束缚,新颖独特,且富有哲学意味,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受到后人广泛传颂和推崇,被誉为文坛上的巨匠和文化宝库。
他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百家讲坛的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风采得以再次展现,更加彰显其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创作风格,深深吸引着文学爱好者和学者。
通过观看讲解,感悟到苏轼的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示,也更加珍视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苏轼的文学传世之作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看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看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百家讲坛是一档让观众触摸到历史,认识到伟人的智慧的节目。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观看了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节目后,我倍感震撼和共鸣。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他的才华和独特的文风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书法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诗作。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流露出他对人类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深刻洞察力。
在百家讲坛中,专家详细解读了苏轼的一些经典诗词,揭示了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观看这个节目让我对苏轼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善于运用鲜明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力量。
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生气。
例如,他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几句简单的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坚持。
苏轼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精神。
他在他的散文中描写了北方农村的生活,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北方农村的艰辛和困苦,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的文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不公正,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专家还深入探讨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影响力。
苏轼的文学风格独特而多样,他不仅擅长描写自然风光,还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为课文,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范本。
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深受他的启发,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
通过观看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节目,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对人生智慧和情感的思考。
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人们在阅读中有所启发和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感到非常庆幸能够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接触到苏轼的作品,这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理解和欣赏他的智慧。
百家讲坛苏轼(5篇)
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范文第1篇北宋词坛由于苏轼的消失,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转变。
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法规纷纷被打破,演化为大张旗鼓的革新。
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四周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诗的进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面貌。
著有《东坡全集》150卷、《东坡乐府》3卷。
存诗2700多首,词350余首。
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
他打破很多已形成的法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共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
“诗言志词言情”,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文体的界限。
苏轼以前,一些不甘心受此局限的作家尝试着突破,不过,他们的突破总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留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了大面积转变的作家,引起了当时词坛的震惊。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逼,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
每一位有志于现实的文人士大夫当然也牵挂着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报国,有所作为。
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月,边塞冲突集中在防备西夏的入侵方面。
其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苏轼平生在很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
他对“民本”农田生产尤为关怀,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大都围围着农业生产。
这方面的关怀表现在词中,于是消失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做法。
再次,苏轼词揭示了简单的内心世界。
广义地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
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冲突。
百家讲坛观后感三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三篇百家讲坛观后感三篇《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百家讲坛,希望对你有帮助。
百家讲坛观后感【1】《百家讲坛》是个开放的节目。
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
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
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温馨世界,真诚交流——观《百家讲坛》有感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真诚交流。
如果我们处在真诚交流中,就会构成这温馨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
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
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
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
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在诚信的背后藏着人的道德品格。
但有人却因为“利益”抛弃了这高尚的东西。
街头巷尾都可以看见的小商贩,他们的不诚信相信你们也遇到过——什么缺斤少两,什么以次充好。
这不正是遭人唾弃的吗?就是在这种小事上却联系着更重要的问题——诚信。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
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买苹果的故事。
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买了两斤苹果,可当他埋头掏钱时,小商贩却从已经称好的苹果中拿出来一个。
没想到小男孩离开不久后又回来了。
正当商贩以为他是回来讨回那个苹果时,情节却来了个大反转。
原来是小男孩发现商贩多给他找了一元钱,特意将钱送回来了。
这篇文章通过小男孩和商贩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小男孩的行为不正是我们认为遥不可及又不愿为之的诚信吗?其实诚信是源自你内心的选择,是别人无法决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诺,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钱。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精选 重点初中精选作文【800字】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精选重点初中精选作文【800字】寒假,教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而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精选。
我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端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发明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即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等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矛头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示自己的才调。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如今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针言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测验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测验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并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就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擅长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时机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率领下回到那个时代领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现在,我们真的没太多时机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考虑。
更何况苏轼能够不断保持以一颗小儿百姓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通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呈现过苏轼这样的才调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是否呈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货真价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慨。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调,尽管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容纳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共同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理想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百家讲坛观后笔记~
百家讲坛观后笔记~12月17日百家讲坛读书笔记之苏轼(一)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轼”乃古代马车的一根横梁,没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当马车比较摇晃时,车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这个“轼”以维持身体平衡。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母亲程氏,虽一届妇道人家,言传身教,对儿子却也是影响深远。
有一次母亲给儿子讲《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后汉一个清官,铁面无私,因而得罪权贵,被判死刑,在赴刑场时,他对母亲说对不起母亲,母亲却反而安慰儿子,你是为国家而死,我为你而骄傲。
苏轼问母亲,我长大后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你同意吗?他母亲程氏回答得聪明,也有深意。
既然你能做范滂,为什么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给苏轼一个很好的人生观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母亲很懂得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当政委的料。
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
在礼部考试中,大放异彩。
这当中有段故事。
话说当时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发现里面有篇文章写得极为精彩,有心评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写得这么好,应该是我的学生曾巩,故将其评为第二,以示公平。
其实这篇文章是苏轼所写的。
他写了篇第一名的文章,所以他得了第二名,这也成了一段佳话。
有段更精彩的,当时的文章题目是论述古代皇帝的奖惩都是宽大为怀的。
而苏轼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说尧帝手有个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个人死刑,都被尧帝制止了。
想那欧阳修也是博学之人啊,却竟然不知道此典故,于是回家把一屋子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找不着这个典故,于是他问苏轼典故出处,苏轼说,《三国志.孔融传》里有。
于是欧阳修又去翻《三国志.孔融传》,一夜没睡,还是找不着,再去询问苏轼,苏轼说,你还真的去找啊。
其实这个典故是我瞎编的。
我想尧帝这么宽大为怀,他一定会这样做的。
《三国志.孔融传》里有个故事,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爱妃赏给了曹丕,孔融对此大为不满,于是找到曹操,说了个典故——话说周武王伐纣王时,把妲妃赐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笑问典故出于何处,孔融见其正好中计,说这个典故是自己瞎编的,他想今人尚且能做此等无耻之事,古人也必定是如此。
百家讲坛读后感700字左右
百家讲坛读后感700字左右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骆驼祥子》是一本难得的经典书籍,书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普通、非常平凡的人力车夫令人感到辛酸的故事,同时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吃苦耐劳的祥子,粗暴残忍的杨太太,自私自利的虎妞,善良热情的曹先生,可怜的小福子……在这些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中,却揭示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做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且还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地去追求,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在当下这个时间,效率决定一切的机器化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为了爬得更高些,为了情妇再多些,无数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现生命的卑微、现实的严酷与制度的不公。
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无目的地运转、消耗着,在喘息的间隙,谈论着住房、孩子,蒜菜的价格……想一想,在这个现实里,谁静下心来读书、谈心,谈生的意义,存的价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关掉电视,面对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倾听?之前听朋友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不错,值得一看。
听名字挺有吸引力的,但每次都以玩没空没有看。
直到步入高中,想学习了,偶次去图书馆见到了这个熟悉的字眼,拿在手里,便不禁被书中文字所吸引。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初三读后感作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_3550字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_3550字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
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
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
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
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
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
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
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
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
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 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
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精选14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篇1近日在温州图书馆网站的网上报告厅里,观看了由康震老师主讲的百家讲坛的《评说苏轼》视频,觉得很有收获和感悟,特记录一些文字,做为纪念。
大家想必都知道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为后世留下三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重量级人物、是千年一遇的大文人、大才子。
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其文《前后赤壁赋》等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了近千年。
康震老师通过《少年成名》、《初出茅庐》、《大难临头》、《潇洒东坡》、《东山再起》、《知难而退》、《天伦之乐》、《手足之情》、《东坡印象》、《苏轼之死》,十个片段论述了苏轼那坎坷的一生。
讲演生动诙谐,语句清晰流畅,让人形象深刻,获益匪浅。
通过解说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到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无论他的政治主张还是为人处事,处处充满着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等崇高思想。
从用黄州到江宁去拜谒王安石还是做知州时的两处断案就可以明证他襟怀坦荡,体察民情的思想境界。
也了解到一些以前比较模糊的知识和误传。
比如他的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朝云)还有和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当年科举时的一些逸闻趣事、乌台诗案的细枝末节,几次被贬的前因后果、新旧党争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观看使我对苏东坡有了新的了解。
这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定会向更多的文友推荐的。
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篇2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最新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8篇
最新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8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精选篇1)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
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与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
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
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
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精选篇2)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
“一蓑烟雨任平生”——观《百家讲坛》有感_初二作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观《百家讲坛》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对苏轼多舛一生所作的总结。
苏轼,一个集世间才、情、人格魅力于一身,少志却风云突变,屡遭挫折,在逆境中却能做到洒脱和豁达的人。
苏轼的人生虽让充满了崎岖和坎坷,遭遇了诸多的不幸,但他并没有一撅不起,放弃对人生、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无论他被贬谪到何处,他都能放眼国家为民请愿,为民造福,所以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苏轼是不幸的,因为到死他的才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善良的女人始终陪伴着他,相继贯穿了他的一生。
也许正是苏轼的不幸,造就了他的伟大,让她的诗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峰。
但少年的天才,又让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他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让他的英明成就终身。
正像老年的王安石感慨的那样:“不知几百年后才能出一个像子瞻这样的人物啊!”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像苏轼这样的全才也许真的是不会再见到了,而我最念念不忘的并不是他留给世人的两千七百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八百篇文章,而是他曾经创造的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最高分,这怎能不让我钦配的敬仰呢?
苏轼的一生充满忐忑,或有文坛上的高峰,或有科举试中的百年第一,或有仕途中的崎岖和坎坷,或有晚年的潦倒。
但苏轼的一生的确是传奇的,带着独有的豁达潇洒,平和自在,这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有所感,不外乎对自己的追求,像苏轼一样只要生命之水还在流,那就去奋斗,莫要随流年毁弃人生。
人生每一刻都是希望的归————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处,奋斗的地方。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东坡讲坛观后感
东坡讲坛观后感前儿个去听了那东坡讲坛,可真像是经历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文化冒险。
一进去,就感觉像是钻进了一个充满东坡气息的小世界。
那台上的主讲人,活脱脱像个从宋朝穿越过来的东坡小灵通。
主讲人开始讲东坡的生平的时候,就跟讲故事似的。
原来东坡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被皇帝看重,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一会儿又因为各种政治风波,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我就想啊,这东坡先生可真不容易,不过他倒好,不管到哪儿都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说到东坡的诗词,那可真是绝了。
以前读书的时候背他的诗,只觉得拗口难记。
可在讲坛上听主讲人一解读,才发现每一句诗背后都像是藏着一个小宇宙。
就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仿佛跟着东坡的眼睛看到了西湖那不同天气下的绝美景色,晴的时候波光粼粼,像洒满了碎金子;雨的时候,山山水水都像是蒙上了一层薄纱,神秘又迷人。
他写诗词就跟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似的,不过人家发的那可是超级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朋友圈。
而且啊,东坡还是个超级美食家。
被贬到黄州的时候,穷得叮当响,可他居然能把猪肉做出花样来,创造出了东坡肉这么一道人间美味。
我听着讲坛上描述东坡肉的样子,那红扑扑、油亮亮的肉块,感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这东坡先生真的是不管境遇如何,都不会亏待自己的嘴巴。
在讲坛的过程中,还有好多互动环节。
听众们都像是一群好奇的小粉丝,一个劲儿地向主讲人提问。
有的问题特别有趣,比如“东坡先生有没有想过发明个东坡牌火锅呢?”惹得全场哄堂大笑。
听完这个东坡讲坛,我就像被东坡先生的魅力给彻底征服了。
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书上的大诗人、大文学家,更像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乐观豁达的老朋友。
我感觉自己对他的喜爱又多了好几分,而且还想再重新去读一遍他的诗词,再去感受一下他那丰富多彩的人生呢。
这讲坛就像是一把小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东坡世界的大门,让我这个现代人也能走进他的世界,跟他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百家讲坛苏轼的阅读笔记
百家讲坛苏轼的阅读笔记作为一位有深厚学识的文人,苏轼以其文学研究影响了研究他的许多学者和学术家,而百家讲坛正是其学术活动中的其中一要素。
苏轼每次参加百家讲坛活动时,都会有一个主题,然后他会根据主题进行阅读和研究,并为其他参与者作出贡献。
事实上,百家讲坛活动不仅丰富了苏轼的个人学习,也使其他人有机会受益于苏轼的学识。
从苏轼的讲座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学术上的才华、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精湛的文雅。
苏轼以书法、诗词为主,也加入了拳论、棋论、辩论等,因此他能够轻易地联想到诸多学科知识,使他的讲解充满了丰富的新观点。
除此之外,苏轼的读物也十分广泛,几乎覆盖了当时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法律等学科,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阅读和研究,他的口才才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此外,他在讲解中还曾经明确提出了他的学术观点和他的学术理念,使得他的讲座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从苏轼的写作中,也可以看出苏轼作为一位学者和文学家的独特视角。
他深入探讨了许多深奥的话题,他所写的书籍、文章和文字深刻地体现了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和才华。
此外,苏轼还经常引用古典文学作品,来加强他自己的文学鉴赏和深入理解文学思想。
苏轼是一位勤奋、好学和有抱负的学者,他用自己的学习成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他的价值观以及他的文学活动都使得他的学术成果更加出色。
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轼的学术才华,他从各种文学著作中获得了建设性的收获,并给当时的参与者以良好的示范和教育。
综上所述,百家讲坛对苏轼学术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此获得了许多学术上的收获,这对他及后来者都是有益的。
苏轼的文学著作和他的学术成果为当时的学术界带来了潮流,他的智慧和精神也为后世影响和影响着当代的社会文化发展。
百家讲坛苏轼的阅读笔记
百家讲坛苏轼的阅读笔记
1、苏轼对《唐诗三百首》的理解
苏轼对《唐诗三百首》的理解是“一见如始一读如故”,也就是说,他一看到诗的标题就能熟记它的内容,并将之熟读。
他说这些诗能使自己精神丰盈,内心豁然开朗,精神上血液流动得非常自然。
无论他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从诗句中获得鼓舞和支持,从而给自己带来安慰。
2、苏轼对故事小说的看法
苏轼深知文言诗赋与故事小说各有优势,文言诗赋以精致意蕴,隐蔽其情深处,而故事小说则以情理衔接贯穿,将整片文章以完美连贯之姿呈现出来。
古今小说中,“滕王阁序”、“水浒传”、“红楼梦”构成了文学宝库中的金玉,是苏轼凝视文学之地。
他数次引用这些小说中的名句来加以赞美,并运用其中的故事在他的文章中发挥着相当的作用。
3、苏轼对《赤壁》的评论
苏轼认为《赤壁》是古代诗歌中的代表作,他还特别形容它为真诗而不是假诗,他认为这篇诗的诗意深邃,可以令人陶醉,而且这篇诗也道出了古代文人的愁绪和苦恼。
他还说陆机的新诗虽然与古诗不同,但也绝不会低于它,他把陆机比作婴儿成长,如果这个婴儿能够成长起来,那它将会是何等的大才!
4、苏轼对涉猎的见解
苏轼认为拓宽知识面的方法是涉猎艺术文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以诗词、书法、绘画、乐府等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的文化。
他认为不仅要广泛浏览,而且要深入研究,更要能识别作品所蕴藏的精微之处,并根据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变迁理性地加以评论。
因此,苏轼强调,学习艺术文化不仅是一个追求文化熏染之道,更是一次建立思想理论观念的大工程。
魅力苏轼——观“百家讲坛”有感
魅力苏轼——观“百家讲坛”有感
迟凤霞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3(000)018
【摘要】十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在大家的阵阵赞叹声和深深沉思中
欣赏完了。
我和同学们在康震老师的带领下游历了作为北宋文坛盟主的大文学家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
仰头观赏,低头深思,不禁自问:苏轼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果以“魅力”二字概括苏轼的一生,我看其魅力无穷也。
若一定要细数一下,只能拾取其一二如下:一、作为老师的“师格”魅力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迟凤霞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第七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3
【相关文献】
1.巧用幽默语言打造魅力课堂——观蒋军晶老师课堂有感
2.魅力国学,古韵悠悠——观《山东省首届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有感
3.微课程的魅力在于视听觉
暂留--观《交变电流的产生》有感4.谈钢琴演奏艺术的魅力——观钢琴演奏家Marilyn Engle讲座有感5.广东音乐与广东音乐人的魅力——观舞剧《沙湾往事》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一:《苏轼》观后感《苏轼》观后感《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
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
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在东坡先生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还是在杭州修堤,东坡先生不管身在何处,如何落魄,为官始终都是秉承一个宗旨,为民办事。
当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现在忙得是否违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师说的,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圆滑世故;他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他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篇二:百家讲坛讲稿苏轼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儋,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康震: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
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
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你猜他梦见什么了,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这诗说的好。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这个诗什么意思啊,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
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
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翘翘了。
这个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你想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儿晚上做梦还梦见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
这个严厉不是表面的严厉,那是严厉到骨头里头了,你严格要求孩子得达到这种效果。
苏洵不但对苏轼兄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也交给他们做人,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什么呢,《名二子说》,从这个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来分析,来告诫他们应该将来怎么做人。
苏洵在这篇文章里说,说一辆车子有轮啊,有用;轮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这都是最有用处的几个部件。
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叫什么呢,叫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你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的比较厉害,抓一把那横木,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个横木没什么用处,可是你要说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
苏洵说,知道为什么我给你起苏轼这个轼这个字吗,希望你象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你有才华,你也给我憋到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
辙呢,更有意思了,如果说这轼还有点用处,这辙简直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呢,辙是车轮子的印儿啊,举行汽车拉力赛跑了个第一名跟这辙也没关系,车跑的太快翻到沟里了,也跟辙没关系。
苏洵希望苏辙象车印一样能够妥善的处理货与福的关系。
他了解他的这个小儿子,性格很沉稳,不像他那个哥哥,老顽童一样。
俗话说得太好了,知子莫若父,苏洵太了解这两个儿子了,他对这两个儿子名字的分析,也预示了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
苏轼这辈子吃亏吃大发了,就吃亏在两样事情上,一个是嘴巴一个是手中的这杆笔,说得太多,写得太多,才华太高,得罪人太多,招人嫉恨。
可是我们觉得要不是这样这苏轼在我们眼里就没什么魅力了,他就不可爱了。
苏辙比起他这个哥哥来说,那要稳健得多,要含蓄得多,要沉稳得多,可我们也觉得这个人就没有苏轼身上那种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没有那种魅力。
人生就是这样。
这是苏轼的父亲,他的教育。
画外音: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
那么,苏轼母亲的教育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教育对苏轼的少年成名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康震: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
这程夫人对苏轼人格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在座的母亲学习。
有一天,程夫人带着这十来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子不讲人情,结果被人家诬告了,判了死刑,将要走上刑场。
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
范滂的母亲怎么回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就是这么个故事,讲完了。
十多岁的苏轼会有什么反应?他对他妈妈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您注意这苏轼他才十多岁,但他脑瓜子很聪明,他问他母亲你同意吗,这是反过来考他母亲的。
可以有好几种回答,第一种,no.1,好儿子有志气,妈妈支持你;第二种,no.2,说儿子你真不错呀,你这范叔叔,范滂叔叔也是好样的,可是有一样,咱能不能不死啊;的三种,别瞎说,什么死啊活啊的,老娘还指着你养老送忠呢,在家给我待着。
大家虽然笑了,可是你很难说这三种回答谁对谁错,他都有合理性。
关键是这程夫人她怎么回答苏轼的这个问题,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思想政治工作,什么叫做潜移默化,什么叫做以身作则。
苏轼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他父亲和母亲这样的好家长,这样高质量的家长,给他的良好的教育,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
话外音: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康震:考试分了三步,其实也是三道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