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学案(高三数列求和)
数列求和(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有效性:通过学生的练习与评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为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3)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重难点及解题思路
例题反馈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通过学生的评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结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并在结论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课外的
巩固与检测
①计算:
②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三)巩固检测题:
(1)
(2)
(3)
复习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1)中易忘讨论公比是否为1。
(2)与(3)是为用公式法求和作铺垫。
2
课
题
提
出
如何对非特殊的数列求和
3
例题讲解
〖例题引入〗
对下列数列求和
(1) 设Sn=1-3+5-7+9+……+?
(2)设Sn=1-3+5-7+9+……+?101=?(3) 设Sn=-3+5-7+9+……+?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数列求和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前面已学习了等差与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的公式,但是不少题目是不能直接套用公式的,有些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课本上介绍的(“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等.常用的数列求和法主要有下面几种:1.直接用等差与等比求前n项和的公式法;2.折项或并项求和法;3.奇偶求和法;4.裂项求和法;5.错位相减法;6.猜想归纳法.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数列求和的第一节,从而分析变换通项以及用局部和整体的思想来选择恰当的方法对非特殊的数列求和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高中数列的求和技巧教案
高中数列的求和技巧教案教案主题:高中数列的求和技巧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常见的数列类型;2. 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3. 能够运用所学的求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常见数列类型及其求和公式;3. 实例分析与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 讲解数列的概念和基本记法,引导学生复习数列的定义和常见符号表示方法。
2. 提问:请举例说明数列与序列的区别。
Step 2:介绍常见数列类型及其求和公式1. 递推数列与等差数列- 公式:Sn = n/2 * (a1 + an),其中a1为首项,an为末项。
- 示例:计算等差数列1, 3, 5, 7, 9的前n项和。
2. 递归数列与等比数列- 公式:Sn = a1 * (1 - r^n) / (1 - r),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
- 示例:计算等比数列2, 4, 8, 16, 32的前n项和。
3.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和差转换- 公式:Sn = (an - a1) / (d + r),其中d为公差,r为公比。
- 示例:计算等差数列1, 4, 7, 10, 13的前n项和。
Step 3:实例分析与练习1. 利用求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如利润递增的销售额求和、等差数列模拟跳伞过程等。
Step 4:巩固与拓展1. 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熟练掌握求和技巧;2.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推导其他数列的求和公式。
Step 5:总结与延伸1. 归纳总结数列的求和技巧;2. 延伸拓展:介绍数列的其他性质和应用,如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极限等。
教学资源:1. 教材课本;2. 多媒体投影仪;3. 黑板、彩色粉笔。
评估与反馈:1.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估;2. 可以设计课堂小测验,让学生用所学的求和技巧解答相关题目;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指导,解答其疑惑和困惑。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数列的其他有趣性质和应用;2. 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索和学习更多关于数列求和的知识并进行展示;3. 鼓励学生尝试推导其他类型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数列求和公开课教案(1)
数列求和公开课教案(1)-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数列求和复习》教学设计开课时间:2016/12/22 开课人:洪来春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等差、等比数列这两类最基本的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同时也掌握了与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的综合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将会根据已知数列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二、教法设计: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讲究效率,加强变式训练、合作学习。
采用以具体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讨论,注重分析、启发、反馈。
先引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剖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例题中巩固相应方法,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对问题和方法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更好地锻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方法:(1)诱导思维法: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2)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对数列求和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属于高考命题中常考的内容;另一个面,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高考中逐年加大了它的份量。
化归与转化思想是本课时的重点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的数学思想,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最终解决原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化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数列通项求数列的前n项,本节课重点复习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和。
教学难点:解题过程中方法的正确选择。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根据通项公式选择求和的方法,并能运用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数列的前n项。
高三数列求和专题优质课
高三数列求和专题优质课一、导入部分(200字)在导入部分,可以通过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引用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小明每天都会在家门口摆放一些花瓶,第一天放1个,第二天放2个,第三天放3个,以此类推。
请问,如果小明连续摆放了n天,那么总共摆放了多少个花瓶呢?”二、知识讲解部分(800字)在知识讲解部分,可以详细介绍数列求和的概念和相关公式。
首先,解释什么是数列和数列的常见表示方法,如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然后,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并给出相应的例子进行讲解。
最后,讲解其他特殊数列求和的方法,如等差数列的部分和和等差数列的交错求和。
三、例题分析部分(600字)在例题分析部分,选取几个具体的例题,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答。
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数列求和问题,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差数列的部分和、等差数列的奇数项和等。
通过逐步解题的方式,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思想。
四、练习部分(300字)在练习部分,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包括基础题目和提高题目。
基础题目可以用来巩固学生对数列求和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而提高题目则可以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建议在课后布置这部分的题目,并在下节课进行讲解和答疑。
五、总结部分(100字)在总结部分,可以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数列求和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鼓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勇于探索和思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数列求和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同时,通过例题分析和练习部分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高三数学总复习------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总复习------数列求和》教学设计一、考纲展示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二、备考指南1、数列求和主要考查公式法求和、分组求和、错位相减和裂项相消求和,特别是错位相减出现的机率较高.2、题型上以解答题为主.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式法求和、分组求和、裂项相消求和。
2、难点:错位相减法求和。
四、教学过程:(一) 基础梳理:求数列的前n 项和的方法1.公式法求和(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S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a .当q =1时,S n =na 1;b .当q ≠1时,S n =a 1(1-q n )1-q =a 1-a n q 1-q . n (a 1+a n )2 na 1+n (n -1)2d 2.分组求和法若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若干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或可求和的数列组成,则求和时可用分组转化法,分别求和而后相加减.3.错位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即可用此法来求,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就是用此法推导的.4.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中间的一些项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求得其和.(二)课前热身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回顾旧知,导入本节课复习。
(三)考点突破考点1 分组求和例1、 1.数列{(-1)n ·n }的前2 014项的和S 2 014为( )A .-2 014B .-1 007C .2 014D .1 007 2.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1,其前n 项的和为S n ,则数列⎩⎨⎧⎭⎬⎫S n n 的前10项的和为( ) A .120 B .100 C .75 D .70 3.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n =1n (n +1),则S 5等于( )A .1 B.56C.16D.130 4.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a n =1n +n +1,若前n 项和为10,则项数为__________.5.数列a 1+2,…,a k +2k ,…,a 10+20共有十项,且其和为240,则a 1+…+a k +…+a 10的值为________.(2013·长春市调研)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a 5=9,a 2+a 6=14. (1)求{a n }的通项公式; (2)若b n =a n +qa n (q >0),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S n .考点2 裂项相消法求和例2、考点3 错位相减法求和例3、设计意图: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解答,全面复习巩固数列求和方法。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数列求和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一.课题:数列求和二.教学目的:1.纯熟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2.能运用倒序相加、错位相减、拆项相消等重要的数学方法进展求和运算;3.熟记一些常用的数列的和的公式.三.教学重点:特殊数列求和的方法.四.教学过程:〔一〕主要知识: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2.倒序相加、错位相减,分组求和、拆项求和等求和方法;〔二〕主要方法:1.求数列的和注意方法的选取:关键是看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和过程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3.转化思想的运用;〔三〕例题分析:例1.求以下数列的前n项和n S:〔1〕5,55,555,5555,…,5(101)9n-,…;〔2〕1111,,,,,132435(2)n n⨯⨯⨯+;〔3〕na =;〔4〕23,2,3,,,na a a na;〔5〕13,24,35,,(2),n n⨯⨯⨯+;〔6〕2222sin1sin2sin3sin89++++.解:〔1〕555555555nnS=++++个5(999999999)9n=++++个235505[10101010](101)9819n n n n =++++-=--. 〔2〕∵1111()(2)22n n n n =-++,∴11111111[(1)()()()]2324352nS n n =-+-+-++-+1111(1)2212n n =+--++. 〔3〕∵na===∴11nS n =++++1)(1n =-++++1=-. 〔4〕2323n n S a a a na =++++,当1a =时,123n S =+++ (1)2n n n ++=, 当1a≠时,2323n S a a a =+++…n na +,23423n aS a a a =+++…1n na ++,两式相减得23(1)na S a a a -=+++ (1)1(1)1n n n n a a a nana a++-+-=--,∴212(1)(1)n n n na n a a S a ++-++=-.〔5〕∵2(2)2n n n n +=+,∴原式222(123=+++…2)2(123n ++⨯+++…)n +(1)(27)6n n n ++=.〔6〕设2222sin 1sin 2sin 3sin 89S =++++, 又∵2222sin 89sin 88sin 87sin 1S =++++,∴289S=,892S =. 例2.数列{}n a 的通项65()2()n n n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求其前n 项和n S .解:奇数项组成以11a =为首项,公差为12的等差数列,偶数项组成以24a =为首项,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当n 为奇数时,奇数项有12n +项,偶数项有12n -项, ∴1121(165)4(14)(1)(32)4(21)221423n n n n n n n S --++--+--=+=+-, 当n 为偶数时,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有2n项,∴2(165)4(14)(32)4(21)221423n n n n n n n S +----=+=+-, 所以,1(1)(32)4(21)()23(32)4(21)()23n n nn n n S n n n -⎧+--+⎪⎪=⎨--⎪+⎪⎩为奇数为偶数.例3.〔高考A 方案智能训练14题〕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n nS p p R =+∈,数列{}n b 满足2log n n b a =,假设{}n a 是等比数列,〔1〕求p 的值及通项n a ;〔2〕求和222123()()()n T b b b =-+…12*(1)()()n n b n N -+-∈.〔解答见教师用书127页〕 〔四〕稳固练习:设数列11,(12),,(122),n -++++的前n 项和为n S ,那么n S 等于〔〕五.课后作业:高考A 方案考点22,智能训练2,4,5,12,15,16.。
数列求和优质课教案
数列求和教学目标: 让学生回顾数列基本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列的求和的几种基本方法;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题意的分析以及方法的选择。
学法指导:示范,探究教学过程:※课标展示,强调本节内容及重点一、 回顾数列求和的方法:学生活动:请学生做总结,不全的由其他同学做补充。
通过课件总结方法:1、 公式法2、 分组求和法3、 裂项法4、 错位相加法5、 倒叙相加法二、 互动探究1、(2010重庆)、已知{}n a 是首项为1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n S 为{}n a 的前n 项和.(Ⅰ)求通项n a 及n S ;(Ⅱ)设{}n n b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 项和n T .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对本题题意及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整个解题过程,1、点出学生方法中的不足2、强调步骤的严密性3、对例题做出点评。
2、(2010山东) 已知等差数列{}n a 满足:3577,26a a a =+=.{}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
(Ⅰ)求n a 及n S ; (Ⅱ)令21()1n n b n N a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T n .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对本题题意及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整个解题过程,1、点出学生方法中的不足2、强调步骤的严密性3、对例题做出点评。
3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对本题题意及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整个解题过程,1、点出学生方法中的不足2、强调步骤的严密性3、对例题做出点评。
4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对本题题意及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整个解题过程,1、点出学生方法中的不足2、强调步骤的严密性3、对例题做出点评。
高考数列求和教案
高考数列求和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数列求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能够应用数列求和的知识解决高考数学题目。
教学重点:1. 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数列求和在高考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数列求和的方法和技巧;2. 运用数列求和解决高考数学题目。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教学PPT、白板、黑板、教材、练习题等;2.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白板,回顾数列的概念和常见数列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数列求和的兴趣;2. 提出高考数列求和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2. 解释数列求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列求和的意义;3.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数列求和的步骤和技巧。
三、示范演练(20分钟)1. 在黑板或教学PPT上呈现一些高考数列求和的题目,逐步引导学生解题思路;2. 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无穷项和等;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数列求和的问题;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3.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答案,共同提高。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3.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些高考数列求和的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2. 引导学生应用数列求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七、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2. 强调数列求和在高考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高中数学 课程整合《数列求和》(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
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数列求和》(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数列求和共两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数列求和的方法;2、能根据和式的特征选用相应的方法求和、**要点精讲**1、公式法: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公式:,等。
2、错位相减法:若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则求数列的前项和,常用错位相减法。
3、裂项相消法:有时把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成两项差的形式,相加过程消去中间项,只剩有限项。
4、分组求和法:把一个数列分成几个可以直接求和的数列。
5、并项求和法:特点是数列的前后两项和或差可以组成一个我们熟悉的数列形式6、倒序相加法:类似于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范例分析**例1、求和:、例2、(1)已知数列满足,求。
(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
(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
(4)求和:。
例3、(1)求和:(2)求和:(3)已知函数对一切,。
求和:。
例4、在等差数列中,首项,数列满足,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证:。
**规律总结**1、在例1中,把和式看成是某个数列的前项和,把每一项按通项形式分开,然后分组求和。
2、常用结论:,,,,,,。
2、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最好列出前3项和末3项;3、对和式中通项作结构分析,确定选用哪个方法、**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则等于()A、13B、C、46D、762、数列,,,…,,…则它的前项和()A、B、C、D、3、和式 ( )A、B、C、D、4、已知,则()A、B、C、D、5、和式()A、B、C、D、二、填空题6、求和:。
7、设,则______________。
8、已知,,则。
三、解答题9、已知点列在直线上,为直线与轴的交点,等差数列的公差为(1)求、的通项公式;(2)设,求。
10、已知函数满足对于任意的实数,都有,且。
(1)求的值;(2)求证数列为等比数列;(3)设,,求证:、**能力提高**11、有限数列,为其前项和,定义为的“凯森和”;如有项的数列的“凯森和”为,则有项的数列的“凯森和”为()A、B、C、D、12、(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的前项的和。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的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的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数列的概念,能够通过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并能够通过数列的性质推导出求和公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准备:
1. 知识点讲解: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习题。
教学步骤:
Step 1:引入
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数列例子开始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Step 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1. 讲解等差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列进行分组求和,推导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
2.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进行计算。
Step 3: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1. 讲解等比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引导学生通过求和两个等比数列的公式,推导等比数列求和的公式。
2.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进行计算。
Step 4:总结与拓展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数列的概念和求和公式的应用。
2. 给出拓展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数列求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Step 5: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检查答案。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对数列求和公式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的性质和应用,拓展更多数列求和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数列求和公式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教版高三数学数列求和教案
第五讲 数列求和复习目标:掌握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
熟记公式:(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d n n a n a a n S n n 2)1(2)(11-+=+=(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1(11)1(111==≠--=--=q na S q qq a a q q a S n n n n (3)1+2+3+…+n =2)1(+n n ; (4)6)12)(1(3212222++=++++n n n n ; (5)23333]4)1([321+=++++n n n ; 例题分析例1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02N n a b N n n n S n n n ∈=∈-=又.}{n n T n b 项和的前求数列分析 112)1()1(1010221+-=-+---=-=-n n n n n S S a n n n ,又当6,2110112≥≥⇒<+-=n n n a n 即,⎪⎩⎪⎨⎧≥+-≤-=)6(5010)6(1022n n n n n n T n 注:当6≥n 时n n n S S S S S T -=+-+=5552)( 例2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4(56n nn S n n n a 求为偶数为奇数分析 1)当n 为奇数时151644)46)(1(14)14(4212)561()444()]56(131[1212142-+-+=--++⋅-+=++++-+++=+--n n n n n n n n n S2)当n 为偶数时)4444()]116(131[142nn n n S +++++-+++=- =151642)53(2-+-+n n n 例3 求数列1,3+4,5+6+7,7+8+9+10,…的前n 项的和.分析 观察数列发现每项的第一个数为2n-1,最后一个数为3n -2,)35(21)23()12(2)12(2n n n n n n a n -=-+++++-= )25)(1(61]2)1(36)12)(1(5[21)]321(3)321(5[212222-+=+-++=++++-++++=∴n n n n n n n n n n S n 例4 求和:n n ana a a S ++++=32321; 分析 注:用错位相减法前要讨论两种情况和11≠=a a 。
数列求和(学案)
数列求和一、学习目标:1 进一步巩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 会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思想解决某些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
二、预习题纲:(1)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3)这两个公式是用何种方法推导出来的?三、基础巩固: (1)问题:通过上述练习:(1)你能总结出数列求和的哪些常用方法? (2)具体问题该如何恰当地选择方法?()()1111(2)25588113132n n =++++⨯⨯⨯-⨯+n S 234(3)234nn s x x x x nx=+++++ 11(2)(4)24n S =++++1(2n )2n++···四、能力提升:五、课后探究:六、小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数列求和的方法,以及对这些方法如何恰当选择? 七、布置作业| (1)完善本学案。
(2)预习:循环结构(见学案)()442x xf x =+3、已知:,()()1f x f x +-122010(2)201120112011S f f f =+++⎛⎫⎛⎫⎛⎫ ⎪ ⎪ ⎪⎝⎭⎝⎭⎝⎭111(1)112123123n=+++++++++++n S ()()()221(2)1121221222n -=+++++++++++n S 2222sin 1sin 2sin 3sin 89+++++(3)求和:{}()()1100143n n n a a n S-=--1、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112011112nn na a a a +=-=2、若数列满足 且,求S (1)求。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
1. 数列的概念及常见数列的表示方法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3.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4. 各种数列求和的实际应用问题解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问题:通过展示一段数列并让学生猜测下一个数的规律,引出数列求和的概念。
2. 探究数列求和方法: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推导相应的求和公式并演示应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数列求和的运算技巧。
4. 实际应用:设计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数列求和方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资源:教材、练习题、黑板、彩色粉笔
评估方式:开展小测验或出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检测他们对数列求和方法的
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其他类型的数列求和方法,并进行分享,拓展学生的数学
思维。
教学反思:及时寻找学生在数列求和方法中的困难点并进行讲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本教案仅作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数列求和方法3——错位相减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中,学生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学习了求和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之后的第3种求和方法,主要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即将不能直接求和的问题通过错位相减,转化为能用等比求和的问题。
重点:会用错位相减法求通项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的数列前n 项和。
难点:错位相减后的项数、符号问题,以及对转化数学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会用错位相减求通项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的数列前n项和。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等式错位相减,将不能求和的问题转化成能用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导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化归能力、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列求和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错位相减法已经使用过,本节课需要再次阅读课本,探究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学会错位相减的流程,但是错位相减的目的、错位相减后的项数及符号需要在学生尝试练习、巩固练习之后通过老师的引导、点评才能理解掌握。
同时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中得以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数列求和方法3---错位相减,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尝试练习、巩固练习中得到掌握,此方法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运用过,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本节课首先给出用公式法和分组求和法能够解决的两道练习题,对前一节内容进行复习,然后对第一道练习题目进行变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再读课本,探究方法,引出课题,再次尝试,提炼方法,限时训练,互命试题,让学生在层层练习中掌握方法,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帮助者、服务者,这样设计重视了新旧知识实质性联系,让重点知识和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巩固和提高。
高三 一轮复习 数列求和 教案
数列求和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S n =n (a 1+a n )2=na 1+n (n -1)2d ;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S n =⎩⎪⎨⎪⎧na 1,q =1,a 1-a n q 1-q =a 1(1-q n )1-q ,q ≠1.3.一些常见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1)1+2+3+4+…+n =n (n +1)2;(2)1+3+5+7+…+2n -1=n 2; (3)2+4+6+8+…+2n =n 2+n .1.使用裂项相消法求和时,要注意正负项相消时,消去了哪些项,保留了哪些项,切不可漏写未被消去的项,未被消去的项有前后对称的特点.2.在应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参数,应分公比等于1和不等于1两种情况求解. [试一试](2014·盐城模底)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1n +n +1,则其前99项和S 99=________.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1.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a n }的前n 项中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或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求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即可用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即是用此法推导的. 2.错位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即可用此法来求,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就是用此法推导的. 3.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中间的一些项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求得其和. 4.分组求和法: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若干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或可求和的数列组成,则求和时可用分组求和法,分别求和后再相加减. 5.并项求和法:一个数列的前n 项和,可两两结合求解,则称之为并项求和.形如a n =(-1)n f (n )类型,可采用两项合并求解. [练一练]1.若S n =1-2+3-4+5-6+…+(-1)n -1·n ,则S 50=________.2.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2n -1,则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________.考点一分组转化法求和[典例]设数列{a n }满足a 1=2,a 2+a 4=8,且对任意n ∈N *,函数f (x )=(a n -a n +1+a n +2)x +a n +1cos x -a n +2sin x 满足 f ′⎝⎛⎭⎫π2=0.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b n =2⎝⎛⎭⎫a n +12a n,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S n .[类题通法]分组转化法求和的常见类型(1)若a n =b n ±c n ,且{b n },{c n }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可采用分组求和法求{a n }的前n 项和;(2)通项公式为a n =⎩⎪⎨⎪⎧b n ,n 为奇数,c n,n 为偶数,的数列,其中数列{b n },{c n }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可采用分组求和法求和. [针对训练]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3,通项a n =2n p +nq (n ∈N *,p ,q 为常数),且a 1,a 4,a 5成等差数列.求: (1)p ,q 的值;(2)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的公式.考点二错位相减法求和[典例] (2013·山东高考)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4=4S 2,a 2n =2a n +1.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b n }满足b 1a 1+b 2a 2+…+b n a n =1-12n ,n ∈N *,求{b n }的前n 项和T n .考点三裂项相消法求和裂项相消法求和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命题角度凸显灵活多变,在解题中要善于利用裂项相消的基本思想,变换数列a n的通项公式,达到求解目的.归纳起来常见的命题角度有:(1)形如a n=1n(n+k)型;(2)形如a n=1n+k+n型;(3)形如a n=1(2n-1)(2n+1)型;(4)形如a n=n+1n2(n+2)2型.角度一形如a n=1n(n+k)型1.在等比数列{a n}中,a1>0,n∈N*,且a3-a2=8,又a1、a5的等比中项为16.(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设b n=log4a n,数列{b n}的前n项和为S n,是否存在正整数k,使得1S1+1S2+1S3+…+1S n<k对任意n∈N*恒成立.若存在,求出正整数k的最小值;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2)令b n =n +1(n +2)2a 2n ,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为T n .[类题通法]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应注意(1)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也剩两项;(2)将通项裂项后,有时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使裂开的两项之差和系数之积与原通项相等.如:若{a n }是等差数列,则1a n a n +1=1d ⎝⎛⎭⎫1a n -1a n +1,1a n a n +2=12d ⎝⎛⎭⎫1a n -1a n +2.[课堂练通考点]1.数列112,314,518,7116,…,(2n -1)+12n ,…的前n 项和S n 的值等于________.2.(2014·南通一模)在数列{a n }中,若对于n ∈N *,总有∑k =1na k =2n-1,则∑k =1na 2k =________.3.(2014·苏中三市、连云港、淮安调研(二))已知数列{a n}是首项为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数列{b n}是首项为1,公比为q(q>1)的等比数列.(1)若a5=b5,q=3,求数列{a n·b n}的前n项和;(2)若存在正整数k(k≥2),使得a k=b k,试比较a n与b n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数列求和》新课程高中数学必修5省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
数列求和教材分析: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高中阶段研究数列的主要对象为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对可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进行归纳总结,它与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联系尤为紧密;同时又为今后在高校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列这一章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在历届高考试题中占较大的比重.而数列求和是本章的精华所在,它既考察了等差或等比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和前n项和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主要复习常见几种数列的求和方法,此内容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中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必修5的学习,教学对象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加工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加之时隔两年,学生大都遗忘 ,学起来就更显吃力.因此,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以领悟数列求和思想为突破口,逐步实现由方法到能力转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公式法求等差、等比数列的和;(2)理解可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3)能灵活选用方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1)探索并了解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过程;(2)体会数列求和常用方法与技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索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过程,培养探索、研究精神.(2)通过对数列求和方法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数列求和方法.教学难点: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教学准备:1.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室;2.软件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为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与课改精神,合理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找出所求数列和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差异,从差异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教师:在高中数学必修5中,我们已经学习过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和前n项和公式.提问: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什么?你知道怎么推导出来的吗?设计意图:(1)熟悉等差、等比数列公式,因为它是数列求和中用的最广泛的方法,即使是非等差、等比数列,大都要划归为这两种方法求和.(2)通过对公式来源的分析引出方法,同时也说明这些方法不是凭空产生,在课本上是有根源的,同时也激励学生认真研读课本,重视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知道了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就可以利用公式求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那么怎么求非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呢?本节课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数列求和.(板书课题)二、知识探究请大家研究解决下面一个问题.师生活动:例1.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a ,且数列}{n S 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求12531++⋅⋅⋅+++n a a a a .师:数列}{n S 怎么求?生: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来求,并求出结果.师:观察数列13521,,,,n a a a a +⋅⋅⋅,大家发现它是什么数列?生:可能为等比数列,也可能既不是等差又不是等比数列.师:根据等比数列定义说明既不是等差又不是等比数列,那么35721,,,,n a a a a +⋅⋅⋅不是等比数列,前n 项怎么求?生:求数列35721,,,,n a a a a +⋅⋅⋅的和.师:现在会求12531++⋅⋅⋅+++n a a a a 了吗?请说出结果.师生总结: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由求和公式直接求和,这种求数列和的方法称公式法.事实上,即使不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只要去掉个别项仍为等差或等比数列,都可以考虑把不满足的项去掉,应用公式法求和.常见求和公式还有:.2)5(;)()4(;]2)1([321)3(;)12)(1(61321)2(;2)1(321).1(121011222110231333122221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k n k n k C C C C C b a C b C ab C b a bC a C a n n n k n n n n k n n n k =++⋅⋅⋅++++=++⋅⋅⋅++++=+⋅⋅⋅+++=++=+⋅⋅⋅+++=+=+⋅⋅⋅+++=-----===∑∑∑设计意图:熟悉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及适用条件,并注重对公式正确使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有利于举一反三.例2.求和:01223(1)n n n n nS C C C n C =+++⋅⋅⋅++(N )n +∈. 教师提问:刚才提到二项式系数有关的公式(5),那么二项式系数还有什么重要性质呢?师生活动:得出性质r n r n nC C -=,再回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与首末两端等距的二项式系数相等,我们有什么启发?学生:试着解决此问题.教师:指出首尾结合可以,但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不知道项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所以换个角度,用倒序相加试试看?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果.师生总结:像这种一个数列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与首末两项之和相等,我们采用倒序相加的方法求和,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倒序相加求和法.设计意图:本例既复习了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又复习了倒序相加求数列和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对等差数列前n 项公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学生认识到课本是知识之源. 例3.已知数列211,2,3,,,(0)n a a na a -⋅⋅⋅≠,求其前n 项和.提出问题:这个数列是什么数列?怎么求和呢?请回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上来.在公式推导中我们发现,把原式两边同乘以公比q ,两式相减便得出了前n 项和n S ,请再观察此式,你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学生:共同探讨,寻找解决途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师生总结: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的乘积组成,那么通常可以两边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然后两式相减,即可求出前n 项和,但要注意公比是否为1,对于含字母的往往需要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错位相减法的依据,并掌握用错位相减法求满足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和的方法,更高角度认识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课本是知识之源,要高度重视课本.三、归纳小结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总结本节复习内容及收获.设计意图: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目标检测设计1.课堂检测:练习1:求和222sin 1sin 2sin 89S =++⋅⋅⋅+. 设计意图:巩固倒序相加求和法. 练习2:求和2111n n S a a a=++⋅⋅⋅+. 设计意图:巩固错位相减法.2.课后检测(作业布置):解答下列各题:(1)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410a =,且3610,,a a a 成等比数列,求该数列前20项的和;(2)求和135212482n n S -=+++⋅⋅⋅+; (3)若()f x 对任意实数x 都有1()(1)2f x f x +-=, 求证121(0)()()()(1)n n S f f f f f n n n-=+++⋅⋅⋅++.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的三种数列求和方法. 板书设计:教学流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高考链接:
1.(2013年第三题)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3 = a 2 +10a 1 ,a 5 = 9,则a 1= ( )
2.(2013年第十六题)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10=0,S 15 =25,则nS 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3.
(2012年第五题)已知{}
n a 为等比数列,472a a +=,568a a =-,则110a a +=( )
()A 7
()B 5 ()C -5 ()D -7
4.(2012年第十六题)数列{}n a 满足1(1)21n
n n a a n ++-=-,则{}n a 的前60项和为 5.(2011年第十七题)
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2
12326231,9.a a a a a +==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Ⅱ)设
31323log log ......log ,n n b a a a =+++求数列1n b ⎧⎫
⎨⎬⎩⎭
的前n 项和.
6.(2010年第十七题)
典型例题:
例1 求
89sin 88sin 3sin 2sin 1sin 2
2
2
2
2
++⋅⋅⋅+
++的值
. 变式训练:(1(2)2
21f(x)+=
x
,则_________)6()5(......)4()5(=+++-+-f f f f
\
总结: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列求和
例1 等比数列{a n }中,a 1,a 2,a 3分别是下表第一、二、三行中的某一个数,且a 1,a 2,
a 3(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
b n }满足:b n =a n +ln (
12
a n ),求数列{
b n }的前n 项和S n .
总结: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列求和
例3 已知当x =5时,二次函数bx ax x f +=2
)(取得最小值,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f(n),2a =-7.(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为n T ,且n
n
a 2
b n =
,
求n T (T n =-7-2n -7
2n )
变式训练:求数列
⋅⋅⋅⋅⋅⋅,2
2,,26,24,2232n n
前n 项的和. .
y =f (x )的图象经过坐标原点,其导函数为f ′(x )=6x -2,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点(n ,S n )(n ∈N *)均在函数y =f (x )的图象上.(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设b n =3
a n a n +1,T n 是数列{
b n }前n 项和,求使得20
m T n <,对所有*∈N n 都成立的最小正
整数m . (10)
. 变式训练:(1)求数列
⋅⋅⋅++⋅⋅⋅++,2
1,
,4
21,
3
11n n 的前n 项和.
(3)111
1
++++
(2) (2010·山东)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a 3=7,a 5+a 7=26,{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
(1)求a n 及S n ;
(2)令b n =1
a 2n -1
(n ∈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
..
选做提高题;
1. 求和:1
3
2
)12(7531--+⋅⋅⋅++++=n n x
n x x x S .
2.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是S n ,且S n +12a n =1.(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记b n =log 3a 2n
4
,
数列⎩⎨⎧⎭
⎬⎫1b n ·
b n +2的前n 项和为T n ,证明:T n <3
16 3.等差数列{a n }各项均为正整数,a 1=3,前n 项和为S n ,等比数列{b n }中,b 1=1,且b 2S 2=
64,{}
n a b 是公比为64的等比数列.
(1)求a n 与b n ; (2)证明:1S 1+1S 2+…+1S n <3
4
.
n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