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范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df312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4.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故事传说有人曾在韩信墓前的祠庙上写过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上联“一知己”指的就是萧何。
这是因为韩信被刘邦重用是出自萧何的推荐,被吕后杀害也是出自萧何的计谋,可见韩信的成功和失败是与萧何有着密切关系的。
韩信是中国古代军事家,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刻苦研究兵法,准备将来干一番大事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同年九月,项梁和项羽叔侄在会稽(今江苏苏州市)响应陈胜起义。
韩信得到消息后,便去投奔项梁,参加反秦起义军,当了一名小兵。
后来项梁阵亡,他又归属到项羽的部下,当了一名小小的侍卫官。
他借着接近项羽的机会,经常给项羽献计献策,但都未得到重视。
韩信觉得自己的才干难以发挥,就想另谋出路。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逼迫他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就职。
就在这时,韩信离开了项羽,投奔到刘邦麾下,随他到了南郑。
刘邦因为对韩信不了解,就让他当了管理粮饷的小官,韩信对此感到很失望。
后来,韩信认识了刘邦的重要谋士萧何。
经过几次交谈,萧何很赏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多次向刘邦推荐都没能引起刘邦的重视。
当时,刘邦的部下大多数是江苏人,士兵们由于思念家乡,不习惯南郑的生活,经常有人开小差逃走。
韩信见得不到重用,也找了一个机会逃离了南郑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脚,他来不及向刘邦打招呼,立即骑上快马,连夜去追赶韩信。
刘邦听说萧何也逃走了,非常生气。
但是两天以后,萧何又突然回来了。
当刘邦听说堂堂的丞相去追赶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时,忍不住斥责他说:“逃亡的将领已经有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赶,现在你却说去追赶韩信,这不是骗人吗?谁能相信呢?”萧何解释说:“一般将领容易得到,可是韩信,却是难得的奇才。
你如果满足于当汉王,用不用韩信没有关系;如果要争夺天下,就离不开韩信这样极有智谋的人。
希望你决定今后的志向。
”萧何的话正中刘邦的要害,他赶紧表白说:“我当然想向东发展,怎么能长期在这里当汉王呢?”萧何见刘邦心动,乘机推荐韩信说:“大王决定向东发展,若能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为你出谋划策;如果没有远大抱负,不重用韩信,他终究还是会逃走的。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dfd8fe4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0.png)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春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名叫萧何,他是楚国的名臣。
萧何年轻时就聪明机敏,深受楚王的器重。
他善于谋略,能以少胜多,是楚国的得力干将。
有一天,楚王听说邻国秦国要进攻楚国,非常担心楚国会受到侵略。
于是,楚王召集了大臣们商讨对策。
萧何老老实实地说:“秦国实力强大,我们若要抵挡他们的进攻,必须稳妥应对,不能轻举妄动。
”楚王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问其他大臣,可他们提出的都是军事打击秦国的方案。
楚王心烦意乱,最终听取了萧何的建议,命令全国各地准备粮草,闭关防御,暂时不与秦国交战。
果然,秦国派来的使者看到楚国做好了防备,便不敢轻易进攻,退回了秦国。
萧何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赏识,他升为楚国的大宰。
他在位期间,悬壁北输百二十城,令楚国民众生活得更加安定。
萧何的功劳也让他渐渐变得骄傲自大。
他以为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开始铺张浪费,任人唯亲,百姓因此生活变得困苦。
他的好恶,恩威肆行,使得身边的人都对他畏而不亲,他的权利也变得不受人恭敬。
就在此时,楚国遭遇了一次空前的大灾害,农田水土不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楚王听说后非常焦急,召集大臣商讨对策。
萧何却仍旧自诩智慧过人,对策泰而不实。
最终,楚国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百姓纷纷逃亡,楚国衰败不堪。
后来萧何被别国俘获,被迫成为奴隶。
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失败是由于失去了谦虚谨慎、忠言逆耳的品德所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位都不可自视过高,应当谦虚谨慎,听取他人忠言,不可怠慢百姓,更不可因为缺乏谦卑之心而酿成悲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他骄傲自大,招致了自己的失败。
希望我们都能谦虚谨慎,不要因为得到了一点成就就忘记初心,走向失败的道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介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800c53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3.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介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个典故是出自于汉朝的萧何、韩信与刘邦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介绍,希望大家喜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汉高祖十年(215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刘邦的丞相萧何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d6196d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0.png)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含义是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故事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
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
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
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
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
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
"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
"萧何说:"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
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
有人告他谋反。
刘邦削了他的兵权。
汉十年,刘邦亲征陈稀。
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
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62cb62d87c24028915fc3c4.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是韩信,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韩信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都得不到任用。
不得已转投刘邦,韩信离楚归汉,只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
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刘邦不任用,也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
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
”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说:“韩信啊。
”刘邦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刘邦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刘邦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刘邦答应了。
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9949424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5.png)
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最开始的时候是说韩信的,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打赢了很多仗,帮助刘邦夺得天下,被后人誉为“兵仙”,几千来年,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萧何也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在命运的安排下,萧何碰到了韩信,并举荐了韩信,因此韩信鲤鱼跃龙门,成了大将军。
世事无常,兴尽悲来,最终,韩信的死也是萧何一手策划的。
如果成败都是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就会被称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谁说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谁说的](https://img.taocdn.com/s3/m/156bcdb148d7c1c708a145e3.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谁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它是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成语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深的涵义。
我们也知道这句成语讲的是西汉丞相萧何与大韩信的故事,但万事总有一个来源,那么这句成语它出自哪里呢?韩信是西汉的开国,一生征战四方,屡建奇功。
韩信本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于是转投到了刘邦的麾下。
但刚开始时,刘邦只是封了他一个小官。
就在韩信眼看自己建功立业已无望之时,他结识了时任刘邦谋士的萧何。
在一番交谈之后,萧何慧眼识英雄,认为韩信是一个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
萧何随后便向刘邦保举了韩信,刘邦也封韩信为大。
等到天下安定后,成为皇帝的刘邦便开始猜忌韩信,认为他有二心。
韩信因不满刘邦处处针对他,便趁着刘邦外出平乱之际,暗中勾结他人,想要造反。
当萧何得知韩信要造反的消息后,非常的震惊,韩信可以说是由他一手提拔上来的。
为了天下太平,萧何无奈之下设下圈套,宰杀了韩信。
一代名将韩信,就这样落下了他人生的大幕。
这句成语出自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里。
洪迈,生于公元1123年,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文人。
洪迈出生于官宦之家,在公元1145年高中进士,从此官途一路顺遂,最后官至宰执。
在洪迈为官期间,他利用空余时间,笔耕不缀,写下了后世有名的《容斋随笔》一书。
《容斋随笔》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囊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著作。
韩信,出生于公元231年,是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起征战四方,立下无数战功。
韩信在最初是投靠项羽的,但奈何项羽并不重用他。
当时恰逢刘邦入蜀地,韩信便前去刘邦的麾下,希望能够得到刘邦的重用。
但没想到,刘邦只是封了他一个管粮饷的小官,也没用重用他。
韩信当时的生活十分的不如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韩信结识了时任刘邦军师的萧何。
在两人的交谈中,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个有远见,有谋略,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萧何便向刘邦推举了韩信,但当时的刘邦并没有将萧何夸奖韩信的话语放在心里。
请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请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2d3077c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e.png)
请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历史人物是韩信。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
“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策。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在此之后常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该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语由来: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
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韩信果然是个将才,在每次征战中屡建奇功,被册封淮阴侯。
后来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
韩信觉察到此事以后,便联盟夏阳侯陈豨密谋造反。
此事被萧何识破,用计将韩信引诱到长乐宫中,被吕后斩首。
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就是出自此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2229d49f78a6529657d5319.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
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
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时机,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开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流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汇报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
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习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为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成也萧何败萧何指的是哪位英雄的经历
![成也萧何败萧何指的是哪位英雄的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ef4079a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7.png)
成也萧何败萧何指的是哪位英雄的经历
成也萧何败萧何指的是韩信的经历。
韩信能够成为大将军是由萧何举荐的,但是韩信的死也是由萧何出谋划策的,所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韩信也是非常准确的。
韩信一生的成功和失败都与萧何有很大的关系。
韩信虽然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西汉的开国功臣,但是韩信最终被吕后和萧何合谋害死,并灭三族,最后的下场也可以说是非常的悲惨。
萧何为什么要设计杀死韩信?
韩信最初是由萧何举荐的,韩信能够帮助汉高祖刘邦完成开国大任一定是功不可没的,这也是有历史记载,被大家所承认的。
韩信的成功离不开萧何的帮助,最后萧何设计杀死韩信最大的原因就是:萧何需要取得刘邦的信任。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皇帝开过之后,最忌惮的就会是助他登上皇位的大将。
毕竟在战争中将领手握兵权,在战争时期自然是非常有有利的。
但是在国家安定的时期,将领手握重兵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韩信立下的战功也是他必须被除掉的原因。
西汉建立之后,萧何为了赢得刘邦的信任,首先做的就是出谋划策帮助刘邦除掉韩信。
韩信先是被诬陷贬职,后来被株连三族。
这样一位历史英雄的下场不得不让我们惋惜。
但是历史上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就要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思考,历史的行进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我们只能了解和学习,无法改变。
成也萧河败也萧何的意思
![成也萧河败也萧何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88461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a.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功过、命运变幻无常的历程。
下面就是详细的解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源自于汉朝时期,萧何(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27年)是汉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他曾经是秦朝的国相,负责推行徭役法和“焚书坑儒”政策。
但是在秦朝灭亡后,他加入了项羽的反秦联盟,推动刘邦登上了汉王的宝座,成为汉朝的开国君主。
在西汉前期,萧何曾经担任过丞相,协助刘邦实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也萧何”指的是萧何成就的辉煌一面。
他通过引导群众力量和政治倡导,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老到之一。
萧何夯实了汉朝政府的基础,打下了中国汉朝巨大的历史基石。
在其选才任用方面,坚持公正,废黜奸佞,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
然而,“败也萧何”则指的是萧何退位后历经的困难和挫败,以及最终遭到贬斥的命运。
在获得成功和权利后,萧何的处境不再受控制,而其间也开始出现了失误和法西斯暴力的不可治理的迹象。
此外,他在朝野之争上来回摇摆,使得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大不如前。
为了解决皇帝的内部矛盾,汉武帝将一个政治怪胎曹参任命为丞相,将萧何黜退,最后萧何被自杀或车辙自尽。
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形容了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之路,表达的是人生如浮云,命运无常的真理。
成事之时,应该审慎地把握机会、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探索成功的秘诀。
而当逆境来临时,我们需要坚强地面对困难,承担失败的责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思成长,重新赢得成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题,写一篇作文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题,写一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c6e2a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7.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吗?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它的意思。
从前呀,有个叫韩信的人,一开始没有人赏识他,他的日子过得可惨啦。
但是后来遇到了萧何,萧何觉得韩信很有本事,就把他推荐给了刘邦。
刘邦听了萧何的话,重用了韩信,韩信也很争气,打了很多胜仗,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大功。
这就是“成也萧何”。
可是后来呢,刘邦当了皇帝,开始担心韩信权力太大,会威胁到自己。
这时候萧何又帮着刘邦出主意,把韩信给抓起来了。
韩信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这就是“败也萧何”。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厉害的将军叫韩信。
韩信一开始到处碰壁,找不到施展才华的地方。
这时候,萧何出现了,他发现韩信有很大的本领,就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
刘邦相信了萧何,给了韩信机会。
韩信果然厉害,打了好多胜仗,变得非常有名。
这多亏了萧何的推荐呀,这就是“成也萧何”。
但是后来,情况变了。
刘邦害怕韩信太强大,对自己不利。
萧何呢,又帮着刘邦想办法对付韩信。
韩信的结局很不好。
这就是“败也萧何”。
高考素材之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考素材之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7bce6483cc7931b764ce154c.png)
高考素材之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谚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个典故的故事,欢迎参考。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成语典故出处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
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
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
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8e1d481bd4d8d15abe234ebf.png)
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导读: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汉高祖十年(215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典故2.高考素材之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2016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典故精选4.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6.「历史典故」7.历史典故汇总8.凤城历史典故上文是关于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介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8f3d4d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8.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介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个典故是出自于汉朝的萧何、韩信与刘邦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介绍,希望大家喜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汉高祖十年(215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刘邦的丞相萧何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6bbe51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1.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1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
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
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
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4ec054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6.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
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
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出处】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造句: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能有今天的棋力与你多年来的勤恳自学不无关系,但也正是如此,你的缺点也和你没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学有关。
2. 八、西汉开国功臣,“拔旗易帜”“背水一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典故均与其有关。
3. 可不是吗,都斤山一箭双雕,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 第一百六十四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唐绝对想不到的是,使自己致胜的爆裂箭有朝一日竟会变成自己兵败的帮凶。
6. 但却被灵魂朋友所救并得到一身本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7. 虽然在华夏亲友团经常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8. 兴衰荣辱匆匆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9. 拥有着超越这时代两千多年的见识,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0. 韩信大叫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1.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里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哪尽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马致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a26a63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f.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中,萧何指的是汉朝初期的一位伟大宰相,他既有着超凡的才华,又有着极高的政治眼光,因此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所代表的历史,也成为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研究重点之一。
“成也萧何”这句话尤其传奇的代表着着萧何堪比中国古代三大名相华盖、张良和陈平,他在汉高祖刘邦的配合下,借助他的精谋和策略,最终推翻了自己的敌人赵国的政权,帮助刘邦登上了中国的王位。
当时,萧何领导了汉朝的立国工作,如修建水利渠道、修路和兴修的万里长城等,最终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基础。
然而,“败也萧何”这句话则代表着萧何后来的失意和役利。
据载,萧何在成为刘备宰相之前,所曾经经历的苦难和痛苦,使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自我怀疑和压抑之中。
他的生活失去了光明和希望,他与政治的关系也变得疏离而冷漠,最终导致了他的萧然之退。
他陷入了对自己的否定和对人生的挑战之中,在最后关头却无法回避脆弱的本质,他失去了方向和智慧,最终被逼上绝境,落得自杀境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在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是既相对又不可避免的。
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对自己不懈努力和锤炼的结果。
一个人的成就和失败,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勇气,也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和机遇。
萧何的成功是萧何本身的能力、勇气和功劳所造就的。
他在推翻赵国取得胜利,一方面有可能是他聪明的策略,一方面也有劳苦和勤奋的耕耘,这是他成功的缘由。
但萧何的失败也是他自身的不足及时造成的。
对于一位成功者而言,他一定具备自我修炼和不断进取的品质,而萧何却在自负和压抑中,让一位伟大的宰相陷入绝境。
总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一个人的成败只是一种过程,过程的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一定是比命运更为重要的因素,而这些机遇也正是我们必须争取,必须不懈追求的东西。
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来获取机遇,并始终保持对脆弱的认识和清醒的意识,这样,我们才能在成也萧何或败也萧何的道路上,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f47ba6d69dc5022abea009f.png)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范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精选阅读(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答案:
韩信。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务必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但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
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之后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但是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期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贴合人民的利益,正因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因此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
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精选阅读(2):
成也萧何败萧何
主人公
韩信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
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
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
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
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
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齐逃跑了。
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
邦还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呢,原来是去追一个微不足道的韩信,不免有些生气。
萧何述说了追韩信的理由,说韩信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才。
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
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
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最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
韩信任齐王时,谋士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背汉自立,韩信不忍。
刘邦平定天下后,便更加对韩信不放心了。
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
后虽赦免,却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韩信由此也便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朝。
后巨鹿守将陈郗造反,韩信已事先与之达成默契,愿为内应。
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借病不从,却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袭击吕后和太子。
不幸事泄,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皇上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骗韩信入朝。
韩信一来便被武士捆绑,吕后命在长乐宫前将他斩首。
精选阅读(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萧何是西汉初年政治家。
沛(今江苏沛县)人。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
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
攻克
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
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
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
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
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齐逃跑了。
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还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呢,原来是去追一个微不足道的韩信,不免有些生气。
萧何述说了追韩信的理由,说韩信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才。
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
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
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最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
韩信任齐王时,谋士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背汉自立,韩信不忍。
刘邦平定天下后,便更加对韩信不放心了。
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
后虽赦免,却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韩信由此也便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