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或许你会觉得,语数外就是应试教育,体育艺术就是素质教育。
如果是这样,那推行素质教育也太简单了吧,直接取消语数外学习,全上体育艺术课就好了。
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只是说说而已,教育资源有限,竞争压力大,怎么可能让孩子放松学习?
今天,我想认真地聊聊素质教育。
首先,不论你觉得素质教育怎么样,第一件事是搞清楚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素质教育和对应的应试教育,是选择了一个角度,把教育分成了两大块。
这个分法,显然有别于教育的其他角度分法。
那么,还有哪些分法呢?比如按难度分为基础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按科目分,分为语言、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等;按教育场景分为课内和课外。
诸如此类,不同角度有不同分类方法。
那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它具体是怎样的分法呢?要理解它,还要从“素质”这两个字入手。
我们一般会说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它指的是人最本质的特质。
在素质之上建构了能力,能力在具体场景下的应用就形成了技能。
注意了,技能才是我们生活中觉得有实际用途和应用场景的东西。
这样就形成了素质-能力-技能的三层关系。
什么是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它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素质发展和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
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三、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人文素养、
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人才。
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不同,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教育部门要在教育课程、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与贯彻,教师要努力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要树立“自立、自律、自强”的学习理念,家庭要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社会要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
过程中,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例如,如何度量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如何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学者和实践者共同解决。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
们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

“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素质教育:追寻教育的真谛综合素质教育,一个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教育理念,却也常被误解和曲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解释素质教育的核心意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摒弃“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全面素质教育并非对“应试教育”的反动,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我们应跳脱唯分数论的枷锁,将目光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科学精神、身心健康、劳动技能、审美意识等,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备完全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
综合素质教育倡导因材施教,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发现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现代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全面素质教育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重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体系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多维度评估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同育人学科教育不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支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学校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社会要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文化熏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六、重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更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我们要重视培养具备核心素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更具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的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
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什么是“应试教育”?这里所说的“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
也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
语词主体使用。
由此,“应试教育”指什么,这本是一个规定性问题。
规定性定义无正误之分,但有之别。
约定俗成的理解或权威的理解,为优。
关于“应试教育”的定位及涵义,虽还并未完全达成共识,但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权威的理解。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性文献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上标纲要》这一法律性文件中,在许多较正规的科学论文中,“应试教育”一词均被打上引号,表明它有特定的内涵,是特指义,被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
把“应试教育”理解为一个贬词,并不是整个否定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现行教育。
“应试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着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现行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现实、完整的存在,其间有成就的方面(无疑这是主流和第一位的),也有问题的方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而“应试教育”则是对“现行教育”这一现实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弊端的概括与抽象。
“应试教育”指什么,这是一个前提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一,就无法理解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摆脱“应试教育”影响的必要性。
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等问题,是没有意义,也没有结果的。
素质教育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包括道德、能力、知识、态度、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综合要素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成绩、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发展其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关注。
传统的知识型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水平,而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情感管理等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与此同时,素质教育还倡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发现、激发、培养、实践”。
首先,素质教育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
其次,要通过特色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再次,素质教育要以课堂和课外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观。
最后,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和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发掘和实现。
通过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首先,学生在知识领域上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其次,在品德方面,“诚实、守信、友善、勇敢、善良”等美德得到了充分培养。
另外,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素质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拥有丰富知识、良好品德、强健体魄、灵活头脑、优秀文化、高尚情操、劳动能力和卓越创新能力”的系统性素质。
总之,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时代的一种教育趋势,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必要选择。
它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等各方面的努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什么是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升。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
通过素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应当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环境。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社会化机构,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孩子的
全面成长。
社会各界应当鼓励和支持素质教育,为学校和家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化、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只有积极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素质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造福广大学生和社会全体成员。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方向逐渐兴起。
那么,素质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它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素质教育背后的相关理论有哪些?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在传授传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它是对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健康、积极、全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素质。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修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传授,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综合发展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自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智育智育是传统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3.体育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方式。
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使他们具备欣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1.全人发展理论全人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是指什么

素质教育是指什么素质教育是指什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
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在这一系列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
自尊和自信美国父母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来教会孩子自信、自爱、自强,而是随时随地、毫不吝惜地把对孩子的尊重作为一顿营养餐、一份独特的零食,给予孩子。
1 、美国人碰了面,遇到家长带着孩子,一般是先与孩子打招呼,而且,特别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
2 、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还常常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
3 、如果孩子画兔子画成了老鼠,便夸他有想像力,让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败、沮丧。
4 、美国人反对人前教子。
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斥责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会被人看做是没教养,是父母的“犯罪”。
5 、如果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食物或玩具给孩子,家长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想要或想吃时呵斥他,而是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力、自主的权力。
6 、孩子如果做错了事,家长也不会横加训斥,只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出引导和说明。
自我价值感 ...美国妈妈素质教育经验谈美国不仅在综合国力和科技方面领先世界,而且其教育发展也让世界刮目相看。
素质教育五大内容

素质教育五大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为目标,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五大核心内容,分别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下面我将逐一详细介绍这五大内容。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道德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
首先,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开设,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原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其次,学校要注重德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此外,学校还应进行德育评价,通过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智育,即智力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智力素质和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启发式教学和课外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体育,即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注重体育课程的开设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全面参与体育锻炼。
同时,学校还应关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
美育,即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注重美术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能力。
通过展览和演出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和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注重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了解劳动的意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勤劳踏实的态度。
总之,素质教育的五大核心内容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以这五个方面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名词解释素质教育

名词解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QualityEducation)是指从培养孩子的基本个性、培养孩子的健康的身心发展,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实现自我成长,帮助孩子在社会中立足,并学会如何和他人相处共同发展,最终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这样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充满挑战能力、具有高度自理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少年,使他们可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也能参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素质教育是构成基础教育德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逐步在各方面形成完备的培养体系的重要工作,它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也是每个人不断探索自我成功之路的重要指南。
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以道德、社会文化、健康、发展为主题的内容,它是一种以美德培养及良好道德形象为特色,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传授社会常识和道德素养,以加强孩子的独立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培养孩子们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优秀身体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丰富的文化素养。
素质教育的设计素质教育的设计,首先应有系统性和统一性。
设计者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给予孩子学习的客观性、理性的指导,让孩子能够有效地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要借助每一次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世界,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吸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增强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要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锻炼自身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友谊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素质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也使孩子们能够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成长中形成优良的道德素养,在实践中增强自身能力,从而为未来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学知识:素质教育

教育学知识: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二、素质教育的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时代特征——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一)二者区别1.教育对象:前者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后者面向所有学生—全体性。
2.教育目的:前者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后者智、德、体、美、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进行-性。
3.能力培养:前者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后者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性。
4.教学方法:前者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后者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主体性。
5.学生评价:前者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后者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多元性。
6.教学内容:前者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后者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学科体系,重视综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
(二)二者联系素质教育包含应试教育,两者并不完全对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四、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避免的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8.素质教育就是多组织课外、校外兴趣小组,以发展学生的多种才艺。
什么是素质教育

1、什么是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
一般而言,素质教育应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基本特征包括强制性、平等性、全面性、社会性、未来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合格素质的公民的必经途径,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无论从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素质教育都应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学教育的主导方向。
2、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3、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劳动者。
4、教育当前急需改革的内容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能力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和品德培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5、现代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
6、教学改革要实现哪五个转变:(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7、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五观念:(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思想;(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
8、成功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热爱学生,了解学生。
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素质教育是指什么

素质教育是指什么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旨在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均衡发展。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不仅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包括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
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教育环节和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独立自主、乐于合作的健全人格。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尚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荣辱观、助人为乐的公益意识等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和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现实问题中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重视他人利益和社会全体利益,关心国家民族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弘扬社会正能量。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品质的教育理念。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究竟指什么?

“素质教育”究竟指什么?学科教育:凌驾于知识灌输,种子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素质教育”一词曾经是中国教育界的重要关键词,但其内涵却常常被误解或片面化。
作为一名教育专家,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堆积和考试成绩的提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完全超越了民间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特别强调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其核心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双结合:学科教育鼓励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强健体魄的优秀人才。
3.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学科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养:学校教育认可学生对社会、环境、文化的理解和责任感,培养具有责任心、社会公德、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率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需要多方协作,包括:1.课程改革:系统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学习,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学科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学改革:鼓励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评价体系改革:摒弃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特点和综合素质。
4.学校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5.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孩子全面发展,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三、素质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指全面、科学、均衡地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自信、独立、创新的人格,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面性全面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学生的智力、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方面进行教育,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品德、思想、文化、体育、艺术等多方面发展。
学校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条件,提供资源,全面地满足学生在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具有均衡性。
二、个性化个性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各自的身体、智力、情感、兴趣、习惯、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差异,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实践性实践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践性教育,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四、创新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特征。
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五、终身性终身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学生的学校教育期间进行,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
学校应当通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期间进行,而是涵盖了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在全社会范围内,各种培训、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都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也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六、综合性综合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方式,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应当通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设计,确保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综合性目标。
素质教育概述

素质教育概述一、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造。
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素质教育是解决应试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应试教育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个性差异,能够有效地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下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教育目标: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方式:应试教育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习方式:应试教育注重死记硬背,而素质教育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评价体系: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而素质教育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学校教育:完全超越知识强行灌输,悉心培育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综合素质教育,一个近年来被反复明言的概念,却也常常被误会和模糊不堪化。
站在教育专家的角度,我以为,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面向新时代,培养和训练学生健全人格、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简单来说,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发展”,内容覆盖了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德育走在最前面:培养训练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等,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智育为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训练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体育为基:注重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增强体能和运动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美育为魂: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重视培养艺术情趣,激发创造力,丰富精神世界。
劳动教育:悉心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增加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崇尚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培养训练核心素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综合素质教育需要从“授课”转向“教研”,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帮助和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注重教学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对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关注,逐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摒弃传统的以成绩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独立、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实用的能力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首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应该倡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优良品德,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受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具备积极的情绪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再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
最后,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素质。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懂得在团队中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实现个体价值和团队价值的统一。
学校应该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体谅、相互尊重,形成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只有注重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共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共1593字】。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学校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全面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极其重要的理念。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素质教育的概念经常被人误解或思想狭隘化,造成其难以落地。
所以,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立足未来,培养和训练重要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养。
具体来说,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训练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实验的方法去学习、批判性思维、信息获取和处理等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最重要基础。
创新能力:包括问题解决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实践能力等,这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创造价值的关键。
沟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聆听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效沟通的关键。
社会责任感:包括公民意识、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环境保护意识等,这是学生成为负责任公民的重要基础。
二、综合素质教育的积极践行: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素质教育的积极践行需要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转变。
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改变教育理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崇尚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创新教育方法: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完善评价体系:从单纯的考试成绩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挑战:破除误解,回归本质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解和挑战,比如:将学校教育等同于兴趣爱好培养:学校教育不是单纯的兴趣爱好培养,而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重要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将全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一)专制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但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与学生的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惟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
师生交往一般缺乏情感因素,难以形成互尊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甚至会因教师的专断粗暴、简单随意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憎恶甚至对抗,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二)放任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其自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议论、轻视。
师生关系冷漠,班级秩序失控,教学效果较差。
(三)民主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
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四、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良好学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表情等反映。
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等生、厌恶“差生”,就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
(2)教师领导方式。
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
大量教育实践证明,民主型领导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的智慧。
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4)教师的人格因素。
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2.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许多调查表明,学生与教师关系好就会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主动亲近教师;自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的学生,就会主动疏远教师。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
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师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我国中小学课桌的摆放多呈“秧田式”、教师讲台置于块状空间的正前方,这格局阻隔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及生生之间的交往。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圆桌式、马蹄形、半圆形、蜂巢式等便于师生交往和交流的座位排列方式。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同时,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1.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比如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身体状况;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比如班集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学习态度和方法。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现代学生观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
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
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是学生心悦诚服。
(5)发扬教育民主。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
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
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与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通信联系等。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分析矛盾,正视自身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要能与学生心里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教师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切实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发面(1)正确认识自己。
学生如果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应该努力的目标,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和看待自己,那么他们对于教师的指导就能更加认真倾听和思考,这对于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正确认识老师。
每位老师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缺点和优点,当学生发现教师不能满足他们某些方面的期待或不喜欢某位老师时,学生应该摒弃对教师的固有成见,要学会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老师的付出,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这样互相理解的师生双方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基础。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六、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一)人际关系:尊师爱生现代教育中“尊师爱生”不是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而这种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爱生是尊师的重要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
(二)社会关系:民主平等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它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三)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虚心的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教学相长包括三层涵义:(1)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2)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3)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四)心里关系:心里相容心里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影响。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所学各门课程是有不同感情的,它影响着学生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导致学生各门课程学习的不平衡,这都可以从师生心里关系、情感等因素上找到原因。
教学中会出师生心理障碍,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性,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着重在三个方面努力:(1)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2)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3)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