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三

合集下载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但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的。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组诗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楼兰的敌人誓不回还。

”诗人前两句写景,是对整个西北边陲鸟瞰式的概括。

“青海”即青海湖,“雪山”是青海东南的积石山(一说是祁连山),“孤城”是边塞将士戍守的营盘,“玉门关”是安西双塔堡附近的军事要塞,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长云蔽空,雪山阴暗,孤城与玉关遥遥相对,这画面既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又突出了边塞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心、自豪感,还暗含着孤寂思乡的情绪。

这里的“望”字,可作多种理解,从地理位置上讲,它是“对着”的意思;从战士行动上讲,它是“注视”的意思,表明他们时刻在关注边关的情势,非常警惕;从心理上讲,它又有“希望”的意思,希望边关无状况,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家了。

辽阔、黯淡的边塞图景之中,融入丰富复杂的情感,情景交融,为后两句直接抒情做好了准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豪气干云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

“黄沙”是指“金甲”是将士身上的铁盔铁甲。

黄沙滚滚的边塞疆场,是边塞将士浴血奋战建功立业的地方。

一个“穿”字,从侧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杀之烈,突出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

“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解释】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侵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此句描写了战斗的艰苦激烈,体现了将士的报国壮志愈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歌颂了沉雄而伟大的时代精神。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答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全诗内容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重隊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天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诗一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诗三四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连绵不断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闭壳肌,壮志不攻灭,不击败攻打之敌,誓不回到家乡。

【作品赏析】和古从军行七首系则唐代边塞小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可说是就是名篇中的名句,说明边塞将士拼死身先士卒的气概。

【作者简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著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表示,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存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概述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绘变为轻易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归纳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彪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归纳锋芒。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

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

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

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

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

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原文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全诗译文则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正在啼叫的时节,我听到了你正路过五溪这一个地方。

我将自己的忧愁与苦闷的心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够随着风,伴随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为政治事件,被贬为县尉,而任职的地方就是龙标县。

在我国古代,都是以左为尊。

而王昌龄是被贬,所以称之为左迁。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而李白与王昌龄得到成就十分的高。

李白除了被人们称为“诗仙”之外,还与王昌龄一起被清朝沈德潜誉为唐朝七言绝句诗人当中成就最高的两人。

所以,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友谊十分的深厚。

当李白听说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知县之后,心中感到很难过,但是自己却有没有办法与王昌龄一起借酒浇愁,只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伤,并且祝愿好友王昌龄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从军行》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穿:磨破2、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c/1985htm,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诗人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中《从军行》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欢迎参考阅读!从军行七首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原文: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独坐一作:独上)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从军行》诗意_王昌龄

《从军行》诗意_王昌龄

《从军行》诗意_王昌龄
【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成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词释义】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从军行 王昌龄诗选_唐诗三百首

从军行 王昌龄诗选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从军行王昌龄诗选_唐诗三百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再通,地区,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金甲”“黄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古诗 王昌龄

《从军行》古诗 王昌龄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古诗三首第九课从军行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第九课从军行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第九课从军行课堂笔记古诗三首第九课《从军行》课堂笔记一、诗歌背景《从军行》是一组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

然而,边境战事频繁,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长期戍守边疆。

王昌龄通过这组诗,生动地描绘了边疆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表达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二、《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烽火台西边的百尺高楼上,黄昏时分,战士独自登上城楼,面对着秋日里来自青海湖上的瑟瑟秋风。

此时又传来了羌笛吹奏的《关山月》的曲调,这曲声勾起了万里之外闺中妻子的无限愁思。

这首诗通过描写战士身处边疆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烽火城西百尺楼”,点明了地点和环境,“黄昏独上海风秋”,进一步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

“更吹羌笛关山月”,羌笛之声更加深了这种哀愁,而“无那金闺万里愁”则从战士的角度,想到了家中妻子的忧愁,使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三、《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变换,总是离不开诉说边关战士的离情别绪。

杂乱的乐声,听不尽的边愁,在这寂静的夜晚,只有高悬的秋月映照长城。

这首诗以热闹的歌舞场景开篇,却以清冷的秋月长城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战士们内心的愁苦。

“琵琶起舞换新声”看似欢乐,“总是关山旧别情”却道出了背后的哀伤。

“撩乱边愁听不尽”,强调了边愁的纷繁复杂,“高高秋月照长城”则以景结情,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四、《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这是《从军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充分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坚定。

“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边疆的广阔和雄伟,“孤城遥望玉门关”则体现了戍边之地的孤寂和遥远。

《从军行》唐王昌龄

《从军行》唐王昌龄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古诗三百首】《从军行七首》译文注释_《从军行七首》点评_王昌龄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从军行七首》译文注释_《从军行七首》点评_王昌龄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从军行七首》译文注释_《从军行七首》点评_王昌龄的诗词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诗意从军行王昌龄其三诗意从军行其三描写了边塞军旅生活。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三诗意,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三)作者:王昌龄朝代:唐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表:上表,上书。

④掩尘骨: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⑤龙荒:荒原.【译文】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

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

诗意:从军行其三是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三首.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从军行其三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唐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但在边关战火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数离开故乡到边关去争战的将士们都死在了离故乡几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们的的报国热情却感染着诗人。

关山迢递,戎马劻勷,奋槊进击,血染征袍。

延展阅读: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 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 边塞环境的艰苦。
• 3.虚实结合: •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 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 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 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 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 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 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 2.对比:
•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 (高适)
自学提纲
• 根据上面的诗句和以前学过的 边塞诗列举出边塞诗中常见的 自然意象 • 根据上面的诗句归纳出边塞诗 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哪几类? • 边塞诗有哪几种常用的表现手 法,表达效果各是什么?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 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 鹰扬 、箭飞马走 ;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 关、凉州、楼兰。 •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 芦管、角、鼓。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 • • • • • • •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岑参)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 塞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 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 下 曲》 卢 纶 •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征 人 怨 》 柳中庸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 4.用典故:
• • • • •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 深刻。
边塞诗的风格
•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 • 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 • 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 • 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 • 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 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 刀……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 关系。 •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 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 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
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课堂练习
说出下列诗句抒发了什么什么情感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 李颀《古从军行》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 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高考题展示:(2004年高考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
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南园》李贺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 人。”陈陶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王昌龄 •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 舞。” 高适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情感 和常用的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边塞诗名句展示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③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②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其一)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 军行七首》(其四) ⑥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王昌龄《从 军行七首》(其一) ⑦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 塞》 • ⑧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 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