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区域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851区域经济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51】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1)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部分60%(2)综合应用部分40%4)题型结构a: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b: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c: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二、考试内容与要求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位论、产业空间组织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考试内容区域、区域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
考试要求1、掌握区域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2、掌握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理解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掌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掌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考试内容区域发展概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考试要求1、掌握区域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掌握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等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认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复试《文化产业概论》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复试《文化产业概论》考试大纲考试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投资、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经营、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评估、文化产业的变迁与延续,以及新媒体、数字化、融合等内容。
考试内容:一、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一)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包括现代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的分离有关、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等内容。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考察文化产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未来经济社会存在的文化方式。
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要求了解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经营性文化与文化产业,要求把握经营性文化的属性、文化产业的属性。
(三)公益性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属性,包括公益性文化与规模经济效益、公益性文化与公共物品、公益性文化的价值与市场价值等内容。
三、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一)要求掌握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二)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经济特性,包括文化资本属性、文化生产属性,以及企业组织运行模式等三个方面的经济特性。
(三)文化产业的历史演变及产业特征,包括技术发展的影响、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形态,文化、内容和创意生产与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产业分类特征等内容。
四、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一)文化产业结构与产业价值链,包括文化结构与文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增长效应、文化产业价值链与授权产业。
(二)文化产业组织及其运动,包括文化市场结构与市场形态、文化企业行业与市场绩效、文化产业组织的运动与发展趋势。
(三)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的一般关系、文化产业结构变动中的部门文化产业差别、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制度创新。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西方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西方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一、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4小题,各计5%,共计20%简答题:4小题,各计10%,共计40%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20%,共计40%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
3、能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考试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熟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二)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比较;存量与流量的区分。
(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了解用支出法、收入法如何核算GDP。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六)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含义及关系。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均衡产出均衡产出的概念,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的关系。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含义及关系。
(三)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收入理论等对消费函数的解释;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四)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利用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如何共同决定收入。
(五)乘数论投资乘数的概念及表示,乘数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六)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了解三部门经济中收入决定的恒等式。
(七)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含义及作用机理。
(八)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投资的决定实际利率与投资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投资边际效率曲线,预期收益与投资的关系,加速原理的含义,风险与投资的关系,托宾的“q”说。
复试笔试科目《区域经济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复试】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一)区域经济学概述1.区域概念、类型与特征;2.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化方向、方式及机理;3.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1.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易等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2.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3.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4.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增强自然与环境支撑能力及机构优化和管理创新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及我国学者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2.经济周期波动含义,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及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3.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乘数效应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理论;4.基于企业家视角和政府管理视角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与优化1.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配第—克拉克定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等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理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2.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3.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内涵,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及专业化水平判断,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及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相互关系;4.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儿科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儿科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10%(二)儿科疾病诊治原则、营养性疾病10%(三)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10%(四)遗传性、免疫学疾病、感染性疾病10%(五)呼吸系统疾病10%(六)消化系统性疾病8%(七)心血管系统性疾病8%(八)泌尿系统性疾病8%(九)造血系统性疾病8%(十)神经肌肉系统性疾病8%(十一)内分泌系统性疾病2%(十二)儿童重症及中毒8%4)题型结构a: 单选题,×小题,每小题×%,共15%b: 填空题,×小题,每小题×%,共15%c: 名词解释,×小题,每小题×%,共20%d:简答题,×小题,每小题×%,共30%e:病历分析题:×小题,每小题×%,共20%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儿科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2.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3.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4.各年龄期保健原则。
5.儿童的预防接种。
(二)儿科疾病诊治原则、营养性疾病1.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
2.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
3.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4.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及断奶时间、注意事项、提倡母乳喂养。
5.辅食添加的原则、种类和时间。
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7.营养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并发症、营养不良的防治。
8.小儿肥胖症的诊断与防治。
(三)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1.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文学原理》硕士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文学原理》硕士考试大纲考试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文学的内在构成及表现形式,文学创作的内在过程及各种创作方法,文学的鉴赏和批评方法,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规律以及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文学知识分析、评论各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
3、能够把文学和艺术、思想、政治等联系起来,从各种文化视点考查文学,以及用文学的相关原理考查文化现象。
考试内容:一、文学本质论(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差异。
文学审美性的特点。
(二)文学的语言特征。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与绘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有何区别。
二、文学构成论(一)理解文学形象的形成和表现形式,掌握意象、典型、意境等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学文本的各个层次的构成。
把握语言、结构、意象、情节、题材与主题等各个要素的基本内涵。
三、文学创作论(一)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心理规律,艺术思维的基本特点。
(二)文学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内涵及特点;文学风格和流派的有关论述。
四、文学接受论(一)文学接受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主要概念。
文学鉴赏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二)文学批评性质和特点、原则与方法、职能与作用。
五、文学生产论文学生产特点;文学消费的性质与特点;文学传播的意义与方式;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六、文学发展论文艺起源的各种学说;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全球与地方。
主要参考书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社区护理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分钟。
)答题方式:闭卷、笔试)试卷内容结构(一)绪论(二)社区护理工作方法(三)社区健康护理(四)家庭健康护理(五)社区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保健与护理(六) 社区妇女健康保健与护理(七) 亚健康人和中年人的健康保健与护理(八) 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九) 社区慢性病病人的保健与护理(十) 社区残疾人和精神障碍者的康复护理)题型结构: 单选题:小题,各计,共计: 多选题:小题,各计,共计: 填空题:小空,各计,共计: 名词解释:小题,各计,共计:简答题:小题,各计,共计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绪论考试要求:重点内容为社区、社区护理、社区护理学的概念;社区的功能;社区护理对象;社区护理特点和工作内容;初级卫生保健;社区护理的组织机构。
考试内容:.社区、社区护理、社区护理学的概念.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的功能.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社区护士的角色.社区护士的能力要求(二)社区护理工作方法考试要求:重点掌握社区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社区健康教育的概念、方法、步骤;家庭访视内容、居家护理的概念;居家护理的目的、对象;居家护理程序及护理重点考试内容:.社区护理程序. 社区健康教育. 家庭访视. 居家护理(三)社区健康护理考试要求:重点内容为社区健康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社区常见急症、创伤和中毒的现场救助考试内容:.社区健康护理概述()社区健康护理概念()社区健康护理常用的护理模式.社区健康护理评估.社区健康护理诊断.社区健康护理计划.社区健康护理实施.社区健康护理评价.社区健康档案的管理.社区传染病的防治.社区灾害性事件的预防与救护(四)家庭健康护理考试要求:重点内容为家庭健康护理特点和主要工作内容;社区护士在家庭健康护理中的作用;家庭健康护理程序考试内容:.家庭概述()家庭定义()家庭类型()家庭功能与结构()家庭资源与家庭危机()家庭对健康的影响.家庭健康护理理论.家庭健康护理评估.家庭健康护理诊断.家庭健康护理计划.家庭健康护理实施.家庭健康护理评价(五)社区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保健与护理考试要求:重点内容为各年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征;儿童保健工作内容;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不同时期儿童和青少年的保健指导考试内容:.社区儿童保健()儿童期特点()常见健康问题()护理与保健措施.社区青少年保健()青少年期特点()常见健康问题()护理与保健措施(六)社区妇女健康保健与护理考试要求:重点内容为孕期自我监护方法指导、孕期营养指导、孕晚期的指导要点、并发症的护理;产褥期日常生活保健、心理保健;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健康教育考试内容:.概述:妇女保健的概念、妇女保健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社区妇女保健()围婚期妇女保健与护理()孕期妇女保健与护理()产后期妇女保健与护理()围绝经期妇女保健与护理(七) 亚健康人和中年人的健康保健与护理考试要求:重点内容为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心理社会调节;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保健指导考试内容:.亚健康的定义、形成因素、临床表现、保健指导、中年人的概念、生理心理特点、保健指导与疾病预防(八) 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考试要求:重点内容为老年人的定义、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患病特点、老年人运动的注意事项、老年人饮食照顾原则、老年人的安全防护、常见心理问题和预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各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年各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学术型研究生)
●分析化学
(全日制)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
(全日制)电化学与表面界面分析表征(全日制)色谱分离分析与中草药分析化学
(全日制)光分析
(全日制)食品安全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年各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专业学位研究生)
附表
湖南师范大学各学院联系方式及年硕士生拟招生人数
注:各类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拨的计划数、报考生源、考试情况及推免生实际录取人数等情况调整。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统计学原理》硕士考试大纲_湖南师大考研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统计学原理》硕士考试大纲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允许使用计算器(仅仅具备四则运算和开方运算功能的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3)试卷内容结构(一)描述统计部分约35%(二)推断统计部分约65%4)题型结构a:单项选择题,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b: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c:计算与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掌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具有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
考试内容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一)、数据的搜集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调查方案的设计;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方法;不同调查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二)、数据的整理数据的预处理;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频数分布表;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二、统计数据的描述(一)、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众数、中位数和分位数、均值、几何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数据的类型和所适用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二)、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方差和标准差、极差、平均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不同总体比较离散程度的方法;数据的类型和所适用的离散程度测度值。
三、假设检验(一)、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原理;两类错误的含义及共同使用的原则;规定显著性水平的直观意义。
(二)、假设检验的方法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的区别;接受域、拒绝域和临界值的含义;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区分总体方差已知用Z统计量和总体方差未知用t统计量两种情形);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依据为大样本下的正态近似);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
四、参数估计(一)、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评价估计量的标准。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doc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复试】考试科目名称:旅游管理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旅行社管理约36%旅游规划约32%饭店管理约32%4)题型结构名词解释:3小题,每小题4%,共12%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6%,共36%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7%左右,共52%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旅行社管理考试目标:1、了解旅行社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够大致记忆和辨识有关的表述。
2、系统掌握旅行社的运行规律、方法等。
3、能够正确地使用相关知识,运用旅行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旅行社运营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一、旅行社与旅游业1、了解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旅行社产生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和旅行社的产生的基本情况,旅游业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关系;熟悉旅游业构成模型。
2、掌握旅行社理论概念和规范概念,熟悉旅行社的性质,掌握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和主要职能3、了解旅行社经营管理及其要素、方法和体系4、了解现代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服务理念、人本理念、创新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旅行社的产品管理1、掌握旅游产品与旅行社产品相关概念;熟悉旅行社产品的构成;了解旅行社产品构成特征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影响;熟悉旅行社产品的分类依据,了解旅行社产品分类的意义和营销价值2、熟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旅行社产品的生命周期;了解旅行社产品生命周期的特性及其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了解英国旅游经营商的产品结构;美国旅行代理商的主要业务来源;了解旅行社产品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3、了解西方国家旅行社产品与制作流程和中国旅行社产品与制作流程三、旅行社的营销管理1、旅行社产品价格管理了解旅行社营销组合的内涵与特点;熟悉旅行社产品的价格构成;了解西方国家旅行社包价产品的定价2、熟悉旅行社产品销售渠道概念,了解旅行社产品特性对销售渠道的决定性;熟悉一般旅游产品销售渠道及其产品适应性;熟悉旅行社产品销售渠道决策方法3、熟悉旅行社产品促销的主要方式4、掌握旅行社品牌管理概念,了解品牌管理与旅行社特质、旅行社品牌创建与维护和旅行社风险管理的主要风险和旅行社避免风险的主要措施四、旅行社的技术管理1、了解信息技术与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旅行社运营的影响2、熟悉旅行社信息技术的一般应用如CRS(GDS);互联网及其旅行社利用;旅行社管理系统方面应用;了解欧美国家旅行社信息技术利用的基本情况3、了解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比中外旅行社,熟练掌握旅行社信息网上搜寻五、旅行社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1、旅行社组织管理了解旅行社组织机构设置依据;了解一般旅行社组织模型;了解旅行社核心业务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区域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约80%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约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各计5%,共计30%
简答题:4小题,各计1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15%,共计30%
二、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
2、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用理论解释区域经济现实问题;
3、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能用定量模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
考试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新古典学派(其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对新古典学派的批评);行为科学学派(其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启迪式过程、对行为科学派的批评);结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区位选择因素: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三)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四)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定义的基础(贝恩的观点: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的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
算。
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基础模型、输出基础模型、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乘数效应、基础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乘数估算方法。
区域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五)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输出基础理论及其主要缺陷。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增长、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均衡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理论: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部门发展的极化、区域发展的极化、正反馈效应、推动性单位、因果累积循环过程、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极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和增长中心、中心—外围模型、倒U模型(从极化走向均衡)。
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模型、创新的定义和创新过程、技术范式和技术路径、工业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区域创新环境、新产业区理论、柔性生产和专业化。
(六)区域分工和要素流动理论
区域分工的性质和特征、区域专业化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绝对成本优势、比较成本优势、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斯托尔帕—萨缪尔森推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比较优势陷阱。
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比较。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集群。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迁移模型、资本要素的流动及影响因素、技术要素的流动、技术进步的类型、技术扩散。
(七)产业梯度推移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理论
产业转移和技术传播的基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特点(了解即可)、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梯度理论: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影响区域梯度转移快慢和传播强度的三种力量(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对梯度理论的争论、反梯度理论。
区域技术传播理论:新古典区域技术传播理论、累积因果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级传播理论、新经济地理的传播理论。
区域空间组织理论:累积增长和时空收缩、空间一体化理论、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理论。
(八)产业布局理论
在经济学中引入空间概念的意义、影响产业布局的各种因素、研究产业布局的方法、产业布局均衡的确定。
研究产业布局的早期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区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产业联合体理论、霍特林模型、圆环城市模型、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将交易成本引入区位分析、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因果累积循环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建模方法、阿朗索和米尔斯的城市模型(主要内容、城市规模的确定原则)、公共物品的区域属性、公共物品对城市形成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一)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两大类
1.定量分析法
2.定性分析法
(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回归分析法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2.聚类分析法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三、主要参考书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