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基础

合集下载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完善的道路网络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此外,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地区缺水、水质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

因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水资源状况,对维护乡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供电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关键。

优质的供电服务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有效的垃圾处理系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五、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关键。

处理好农村污水可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六、农村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合理布局植被,打造宜居环境,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培养乡村人才,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护乡村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

健全的医疗体系可以有效预防疫病的传播,降低农村居民的患病率,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九、农村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基础工作提升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基础工作提升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基础工作提升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基层基础工作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

在当前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基础工作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1、充实人员力量加大对基层环保部门的人力投入,招聘具备环保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确保有足够的人员从事环境监测、执法监督、宣传教育等工作。

2、提高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最新的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方法等,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水平。

3、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对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基层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基层环保基础设施1、加强环境监测设施建设在基层配备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基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标准,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3、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建设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实现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三、强化基层环保执法监督1、严格执法程序规范基层环保执法行为,明确执法流程和标准,确保执法公正、透明。

2、加大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依法严肃查处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等行为,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3、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环保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如与工商、公安、电力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

四、增强基层环保宣传教育1、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立环保宣传栏等形式,向基层群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其环保意识。

2、推动公众参与鼓励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如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3、加强环保教育将环保教育纳入基层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五、建立健全基层环保工作机制1、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适合基层实际的环境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环保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是指为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而基于一定规律、条件和方法所建设的物质设备。

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而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和土地环境的破坏。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大量土地被占用,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和郊区地区,大量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被转变成城市建设用地。

2.基础设施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础设施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取用和污染。

例如,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用水需求的增加,对水资源的取用也在增加。

大量的水库、堤坝和引水工程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水文生态系统,导致水资源的紧张和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退化。

3.基础设施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和生态通道的切断。

例如,公路、铁路、水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会破坏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4.基础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活动,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加剧。

二、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1.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该采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生态工法、生态材料等手段,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大气环境的破坏。

2.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科学评估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生态环境损害,实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学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

科学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

科学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科学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角色。

不同种类的生物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实现了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2. 群落:群落由相互依存的物种组成,它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共同生活。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

它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气候等)。

4. 生态圈:生态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总和。

它包括陆地和水域两个主要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群落包括各种生物种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温度、光照等环境要素。

1. 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一般由多种生物群落组成,如森林、湿地、海洋等,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

2. 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通过种植、养殖等活动创造的生态系统,如农田、城市公园等。

人工生态系统在提供生态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护和管理。

三、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污染: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如工业废水、废气、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

2. 开发利用: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如伐木、开矿、填海造地等。

这些活动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3.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为了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环境保护旨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确保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二、为什么需要环境保护?1. 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可以帮助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各种生物能够生存和繁衍。

生态平衡是维持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

2. 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3. 减少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以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

4. 保护物种多样性:环境保护可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避免物种灭绝,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三、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1. 减少污染物排放:采取有效的工业、交通和农业控制措施,减少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3. 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环境变化和污染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强化法律法规:出台和完善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6. 加强环境教育: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推动大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四、个人如何参与环境保护?1. 节约用水: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减少浪费,尽量使用节水设备。

2. 减少废弃物:分类投放垃圾,鼓励回收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3. 节约能源:关灯、关空调、合理使用电器设备,减少能源的浪费。

4. 种植绿化:在家中或社区种植绿植,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

5. 参与环保活动:积极参与环保组织的活动,推动环保行动,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生态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一、课程目的1. 提高参训人员对生态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2. 传授生态环保基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参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环保的责任和能力。

二、课程对象1. 企业员工2.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3. 社会公众三、课程内容1. 生态环保基础知识2.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3.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4. 生态环保法律法规5. 生态环保典型案例分析第二部分:生态环保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生态环保1. 生态: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环保:指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1. 生物部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三、生态系统服务1. 供给服务:提供食物、水资源、药物等。

2. 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源涵养等。

3. 支持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等。

4. 文化服务:提供审美、娱乐、教育等。

第三部分: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一、环境污染的类型1.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

2. 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等。

3. 土壤污染:农药、化肥、重金属等。

4. 噪声污染: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

二、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1. 水污染防治:加强污水处理、推广节水技术、保护水源地等。

2. 大气污染防治:控制工业废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燃油品质等。

3. 土壤污染防治: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加强土壤修复等。

4. 噪声污染防治:加强噪声监测、限制噪声排放、推广低噪声设备等。

第四部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一、绿色低碳生活的概念1. 绿色: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 低碳: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绿色低碳生活的实践1. 节约用水:使用节水器具、循环利用水资源等。

2. 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电器、推广节能技术等。

3. 减少塑料使用:使用环保袋、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等。

4. 绿色出行: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

第五部分: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一、我国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二、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环境保护目标与原则2. 环境标准与监测3. 环境污染防治4.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5. 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第六部分:生态环保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目的1. 增强参训人员对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认识。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自然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们面临着空气和水污染、土地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基础设施是指一系列生态系统、物理结构和管理实践,这些东西能够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以保护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

包括湿地、河流、森林、岛屿、海滩、山脉等等。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减少自然灾害,并为人们提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湿地是最为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之一。

湿地可以帮助保持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同时也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在湿度高的地区,湿地还可以帮助控制洪水和土壤侵蚀。

湿地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保护湿地,并建设湿地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森林是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

森林可以帮助控制气候,保持土壤水分,减轻洪水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森林还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能够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因此,保护森林和建设森林是十分必要的。

海滩和岛屿也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能够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物种多样性,并且是观光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保护海滩和岛屿,维护海洋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除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助于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

例如,河流附近的自然沼泽地可以吸收大量的降雨水,从而减少河流的洪水。

山坡上的森林可以减轻山体滑坡的风险。

城市中的花园和绿地可以减缓降雨水的流量,从而减少洪水的风险。

因此,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环境的抵御力,减少人类的损失。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助于人们的生活,因为它可以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例如,湿地和森林可以提供可再生能源,如水能和木材。

海滩和岛屿可以提供观光旅游业和渔业。

生态学基础与环境科学PPT(67张)

生态学基础与环境科学PPT(67张)
»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事物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二、环境的组成与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 环境的组成如下:自然环境: ①物质:空气、土壤、水、岩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②能量:阳光、地热、气温、引力和地磁力等;
③自然现象: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地震、火山活动 、海啸)、全球水循环、大气流动、水土演变等。
第一节 环境概述 四、环境要素和环境效应
•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
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又称环境基质 。分为自 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习惯上指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如下 :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 (4)环境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3. 地质环境——岩石圈部分
4. 宇宙环境——大气圈以外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三、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 60亿年以前,地球是一团云状气尘物质,演化后形成了地球胎。 – 46亿年前,地球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演化过程中逐
步形成原始的 ①岩石圈:物质的重力分离; ②大气圈:上升到地表的还原性气体,无O2; ③水圈:地球内部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圈,降雨产生了河流、湖泊、海洋.
第二节 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学概述(2/2)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活动及其社 会发展,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
①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必须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避免自然资源 的浪费,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无污染废物。
②限制影响环境的人类活动。所有自然物都有存在的权利。
③人类、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 只要他们中间任何一方发生问题,这种关系都会遭受破坏, 即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性问题调查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性问题调查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性问题调查及对策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随之而来的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对策和措施,我们展开了一次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性问题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设计了一份涵盖农村生态环境各个方面的问卷,并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了解农民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以及他们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还实地走访了一些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观察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了解当地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情况。

三、调查结果1.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彻底,存在乱排乱放的情况;农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导致环境卫生状况差。

农村畜禽养殖业和规模化种植对环境的压力也较大,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资源利用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

水资源缺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农田灌溉难题突出;传统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森林资源破坏;土地荒漠化和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农村的生态系统也存在严重破坏的问题。

乱砍滥伐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动植物种群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河流湖泊污染和干涸现象比较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城乡生态系统不稳定。

四、对策和建议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1.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

2.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推广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环境保护概论之生态学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概论之生态学基础知识(

一、食物链(网)及营养级
在各种生态系统中,几乎各种生物链都同 时存在,各种食物链相互配合,保证了能量流动 在生态系统中畅通。食物链在各个生态系统 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动物的发育阶段不 同,其食物的种类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季节 中,植物的种类也是不同的。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的关系也是 相当复杂的。一样食物不一定只被一种动物 所食。也可以是一种动物同时吃多种食物。 也就是说各种食物链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 之间形成一种网的形式,即形成了所谓的食 物网。
各种元素在环境中都存在一个或多个贮藏 库。元素在贮藏库中的量大大超过结合于生物 体中的量,从贮藏库中向外释放的速度往往很 慢。若将某元素与其流通率之比,称为周转时 间。表示其在该库中更新一次所需要量的时间, 如水在大气库中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大约 为十天;氮在大气库中周围一次的时间约为一 百年等。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者需要能量。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
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最初是来自于太阳。
太阳能被生物所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来实现的。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物时,将太阳光能转变为
可贮藏于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绿色植物体内所贮藏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 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 息联系,用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联系主要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 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 信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一)营养信息 通过营养交换的方式,把信息从一个
种群传递给另一个种群或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 体,即为营养信息。食物链(网)即可视为一个营 养信息系统。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性问题调查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性问题调查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性问题调查及对策当今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农村中,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基础性问题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空气污染问题调查及对策1. 空气污染问题现状首先,农村的固体燃料的烧煤和柴火中排放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色烟雾对空气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冬天,家庭生活中的烧煤和柴火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空气污染严重。

另外,在农村的生产工艺中,存在一些高空排气管和企业的非法排放,更加增加了农村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2. 解决空气污染的对策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减轻污染问题:(1) 替换燃料。

建立一个完整的农村清洁能源替代燃料机制,使用天然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生产和家庭生活的能源。

(2) 禁止排污。

“燃烧污染防治法”中规定,企业和个人在排放污染物时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能超标排放。

(3) 建立监督机制。

对燃料燃烧和生产排放等实行空气质量监管,严格控制排放源头。

在农村,存在许多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一些家庭生活和生产中用水不规范,比如洗漱、洗菜等家庭浪费水资源,以及农业生产中用水过度、随意排污等造成水污染的问题。

尤其是污水、农业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更大。

(1) 建立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管理,重视畜禽养殖环境的改善和管理。

(2) 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

鼓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

(3) 建立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掌握农村水资源污染情况并制定治理方案。

三、土地荒漠化问题调查及对策土地荒漠化是长期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土地后土地资源的竭泽而渔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生态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等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在农村中,一些耕地流转、粗放经营等制度也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环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环境分类包括: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包括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环境两大类。

陆地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水域生态环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

生态环境的研究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居住等各个方面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所以改善社会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地理的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自然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4.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例子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例子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例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01.引言在当今全球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界的宝贵资源,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实际例子,探讨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02.生态旅游的例子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日益受到关注。

以中国的乌镇为例,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通过保护和修复水系,推动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使其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乌镇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也为当地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生态旅游还促进了乌镇本地社区的发展,推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这一例子说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03.生态农业的例子生态农业在现代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荷兰为例,这个小国家通过推动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成为了全球生态农业的典范。

荷兰的农业系统经过优化,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在荷兰的农田中,诸如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应用。

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这种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可持续的收入。

这一例子揭示出生态农业对于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04.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例子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是确保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

以新加坡为例,这个高度城市化的岛国通过大规模的植被覆盖、城市绿化以及水资源管理,实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在新加坡,绿化率超过50%,城市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遍布全岛。

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措施还有效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改善了城市环境。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 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

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 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

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与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水和土壤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水土保持是指保持和改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维护水土健康环境的一种综合性经济和生态工程。

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关乎人们的民生,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水土保持工作也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栖息地和发展可持续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方面,需要加强对水土资源的科学调查和评估。

水土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础,了解水土资源的分布、特点、状况以及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是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的前提。

只有全面了解水土资源的状况和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治理。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水土保持立法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政策和法规体系,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在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方面,需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推动水土保持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生态教育,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保护各类生态环境要素,为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在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方面,还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和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土保持领域也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手段。

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和植被,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工程与土地治理,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质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引言基础设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然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二、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是指为了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灾防治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然而,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水库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动和水温,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引水工程可能会影响下游水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2.交通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会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土壤,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而城市道路的扩建可能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影响城市绿地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因此,我们需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城市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水质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1.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比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选择采用较小规模的水利工程,减少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以选择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建设方式,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 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

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 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

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对于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基础。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不断扩大,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千亿元,大量的水土资源被破坏和流失,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

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要认清水土保持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和投入。

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

水土保持工作需要有牢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才能够形成有力的约束和指导。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要建立健全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统一的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平台,健全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机制,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实施。

要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改善水土环境。

农田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领域,要加大农田水土保持的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治理农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保障农田生产和农村生计。

要加大生态恢复和修复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抗灾能力和生产力。

要注重生态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重点保护重要水源地、森林资源,保持水土平衡和生态平衡。

第四,要注重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发展水土保持技术和装备。

科技创新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保障,要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要加大对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水土资源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治理规划。

12 生态学基础

12 生态学基础
的实验!
4 植物的生态适应
生态型Ecotype:同一物种的不同类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产 生趋异适应,成为遗传上有差异的、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类群。
趋异适应的结果;
生态幅广的植物,所产生的生态型多;
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品种生态型; 了解种内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的过程,对研究物种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在生产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 意义: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深 入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 ▪ 判断动物濒危状况的重要标志; ▪ 种群管理、经济鱼类捕捞的标志-捕捞种群年龄的低龄化和小型化 现象;
肯尼亚 美国 澳大利亚
▪ 研究前,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 所占比重已经接近10%
▪ 根据2013年中国人类发展报 告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 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 口的比重将提高到18.2%。
▪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 K-选择(K-selection),
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K-strategistis)。
1、 r-对策 r-对策(r-strategy):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 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
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
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 竞争能力。 采取r-对策的生物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 高,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 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 常见的r-策略者:多数昆虫、山雀、虎皮鹦 鹉、一年生植物
▪ 等物候线:把统一日子有统一物候期的地点连成一条线。
温度与生物发育
1)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 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① K=N*T
(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导语:基础设施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建设与运营往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如道路、桥梁、隧道、水利设施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例如,开发过度的城市化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因而破坏了土地原本的生态环境,也加大了土地的承载压力。

2.污染排放导致生态失衡一些基础设施的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比如公路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废水的排放等。

这些污染物对空气、水源和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

3.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土地通常会大量占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这就会直接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尤其是建设在森林、湿地等生态脆弱区域的基础设施,往往会导致许多物种的栖息地丧失,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稳定。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采取绿色环保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比如,可以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在基础设施周边种植植被,修复湿地,建设雨水花园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绿色基础设施也包括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排放的污染。

2.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是缓解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一种有效方式。

生态补偿是指在基础设施建设前,对可能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就破坏的生态环境予以补偿,以保护和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这种机制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提供经济激励,推动企业和政府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3.生态优先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应该采取生态优先原则,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选择对生态影响最小的方案。

生态环境基础知识试题库

生态环境基础知识试题库

生态环境基础知识试题库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以下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物群落B. 非生物环境C. 人类活动D. 经济系统2. 以下哪种生物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 草本植物B. 浮游植物C. 蘑菇D. 藻类植物3.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A. 阳光B. 空气C. 水D. 土壤4.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生态平衡?A. 森林中狼群数量减少,导致鹿群数量增加B. 草原上草食动物数量过多,导致植被减少C. 湖泊中鱼类过度捕捞,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D. 农田中害虫数量增加,农民使用农药控制害虫5.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生态保护?A. 植树造林B. 过度捕捞C. 建立自然保护区D. 推广绿色能源6. 以下哪种污染不属于水污染?A. 工业废水排放B. 农药化肥过量使用C. 噪音污染D.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7. 以下哪种动物不属于濒危物种?A. 东北虎B. 金丝猴C. 家猫D. 朱鹮8. 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A. 冰川融化B. 海平面上升C. 极端天气增多D. 物种多样性增加9. 以下哪种能源不属于可再生能源?A. 太阳能B. 风能C. 煤炭D. 地热能10. 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城市绿化的作用?A. 净化空气B. 调节气候C. 减少噪音D. 提高能源消耗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生物多样性B. 外来物种入侵C. 自然灾害D. 人类活动12.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A. 减少化石燃料使用B. 增加森林覆盖率C. 推广公共交通D. 大量使用空调13. 以下哪些行为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C. 保护濒危物种D. 推广有机农业14.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A. 水体的流动性B. 水体的污染程度C. 气候条件D. 水体的深度15.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质量?A. 合理施肥B. 过度耕作C. 保持土壤湿润D. 种植覆盖作物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性的共识。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1.环境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之一。

环境可持续性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护需要从长远考虑,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式。

要实现环境可持续性,首先需要减少污染和废物排放,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压力,同时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不破坏和威胁生态环境的持续性。

2.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另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

资源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非常重要。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推广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分类回收、再生利用等方式,让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得到最大化利用。

3.生态文明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倡议。

生态文明是在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基础上构建的第四个文明,它强调的是与人类基本需求相符合的绿色发展方式,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通过推行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幸福。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模式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以人为本的环保模式以人为本的环保模式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模式,它强调的是保护民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带来的伤害。

这种模式的实践包括了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的治理等方面,旨在通过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保障公民健康与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基础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一、生态系统: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一).生态系统组成: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如陆地上的灌木、草本植物等。

还有一些能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化能细菌。

消费者主要由动物组成,能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

根据食性不同,可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为一级消费者,如马、羊等。

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称为二级消费者,如蜘蛛、蝙蝠等。

分解者包括真菌、细菌、一些原生动物及腐食动物,以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及其生活场所,是除了生物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无机矿物质。

(二).生态系统结构(1)形态结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以及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如山地、平原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例如绿色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成层现象,就是根据光在垂直方向上沿高度变化的规律,在不同高度上出现不同的植物种类、数量的现象。

由于植物的成层现象,动物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例如不同的节肢动物、鸟类可以在不同的高度觅食。

(2)营养结构:营养结构以食物关系为纽带,把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联系起来,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联系起来,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得以进行。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通过食物传递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例如绿色植物的茎叶被草食动物采食,草食动物称为肉食动物的猎获物,弱小的肉食动物又被凶猛的大动物捕食。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杂,各种食物链有时相互交错,形成所谓食物网。

一个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个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指某一层次上的生物和另一层次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1)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与形态特征(2)如果根据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及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可分为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二、生态环境的内涵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相对于生物系统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特定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个因素,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层次结构及其特征一.种群(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由一群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区的同种个体组成的生物系统。

种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大小、密度与生物量种群的大小:一个种群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种群的密度:单位时间或空间内的个体数。

(有时候用生物量来代替: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所有个体的鲜物质或干物质的总重量。

)种群的密度都是随着营养因素、气候条件以及其他生态因素而发生变化。

另外种群的密度的高低与生物个体大小和食性相关,一般说来,生物个体越小,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量越多,例如森林中鼠的数量比鹿的多。

另外,由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总是为高营养级的生物提供能量,因此,草食动物的种群密度往往大于肉食动物的密度。

例如,在草原上,蝗虫的单位面积密度远远大于猛兽。

2.年龄结构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个体组成的,种群的年龄结构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表示(如下),金子塔底部代表最年轻的年龄组,顶部则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则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比例。

3.性别比例无论何种比例关系,种群在正常环境中总保持相对稳定的性别比例关系,它对保持种群的繁殖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4.出生率和死亡率如果不考虑生物的迁入和迁出,那么,某生物种群的增长率就等于其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三)种群的增长形式:J形曲线和S形曲线。

假如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把可能干扰种群增长的一切因素都除去,则将出现下面两种增长曲线:1.以细菌为例,假设每个细菌20分钟分裂一次成2个,依次有2,4,8,16……36小时后将完成108个世代,可以布满地球30cm厚,37小时后厚达人的头顶。

这就是世代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或称为几何级数式增长,曲线表现有J形。

在开始时增长较慢,随后在较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直到环境条件不能支持该种群继续增长时,急剧恶劣环境导致大量个体死亡时,种群趋于消亡,增长曲线急剧下降,因此又称为“爆发-灭绝”曲线。

例如一个甲藻仅在25次时间很短的细胞分裂后即能产生3300万个后代,使得一滴海水含有6000个个体。

这样由于其数量大,呼吸及死亡时均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缺氧,又由于浮游生物分泌的毒素,导致大量的其他海洋生物死亡,而造成生态灾害。

2.种群的增长开始时缓慢的,随后增长加快,由于种群密度的上升,种群内部对环境的有限食物、空间等其他生活资源的竞争也将加剧,后环境阻力增加,种群增长又逐渐下降,并一直下降到一个平衡的水平上为止。

这种种群在有环境条件制约情况下形成的这种“S”形曲线也叫做逻辑斯谛增长曲线。

S形曲线的方程式为式中,K-生境的极限容纳量,指种群所在条件允许下某一物种的种群增长所能达到的最大密度。

逻辑斯谛方程基于四个基本假设得到的:1.环境允许种群有个最大值;2.种群增长随着密度的上升而按比例逐渐降低。

3.种群密度的增长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而立即发生;4.种群无年龄结构,也没有迁入和迁出。

二.群落群落是一个能将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区和一定环境条件下若干种群集合在一起的生物系统。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1.群落的外貌:同一群落,随季节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外貌。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春夏郁郁葱葱,冬季则枯枝败叶。

2.物种多样性:一群落包含很多种生物。

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结构越复杂,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就愈多,如云南西双版纳南部的热带雨林中,组成群落的主要高等植物约130多种。

3.优势现象:群落中有很多种物种,但并不是所有物种都对决定群落的性质都起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是其中少数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活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

如大兴安岭红松林中,优势种群不仅决定群落的外形和结构,而且在能量代谢上起主要作用,对其他生物的栖息环境有调控作用。

4.物种的种间关联与群落系数:由于它们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一些物种间因相互协调或竞争排斥等呈现的正关联或副关联。

在群落生态研究中,要把特征相似的群落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即为群落系数。

5.群落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前者是在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因环境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生物的分布;后者指生物在空间垂直分布上所产生的成层性分布现象,如在森林群落中,上部空间为乔木层,往下为灌本层、草本层、地被层和地下层。

(二)群落的演替群落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代替的过程就称之为群落演替,演替最后终止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群落演替按裸地的性质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开始进行的群落演替,如池塘开始的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由于火灾、干旱、水灾等自然灾害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原有群落毁坏后的次生裸地上进行的演替。

如森林被火烧或砍伐以后所经历的演替过程,这就是次生演替。

这些生态系统虽然被破坏,但并未完全被消灭,原来群落中一些种子、原生动物等被保留下来,因此这种演替过程不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

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快。

生态因子以及其生态作用组成环境的具体因素称为环境因子,或叫生态因子。

一.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1.温度:温度可直接影响动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有机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繁殖、行为、数量和分布等。

另外温度影响气流、降水,从而间接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条件。

如热岛效应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成员。

2.光和辐射:(1)生物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能量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2)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营养;(3)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节律都与光周期有着直接的联系。

(4)光污染对生物的生存和健康带来危害的现象。

如光化学烟雾等。

3.水:水是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化过程的基本物质,是光合作用的底物,是植物营养运输和动物消耗等的介质;水与大气之间的循环支持生物的气候,并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水能够决定生物群落的类型和动物行为;水还在岩石风化中起重要作用,也是成土的重要因素。

4.空气:大气中的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O2是大多数动物呼吸的基本物质;大气中的水和CO2对调查生物系统物质运动和大气温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是生态系统能否进行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大气流动产生对如花粉传播等移动产生推动作用,也可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如强风使植物倒伏、折断等。

5.土壤:是动植物生长和栖息、活动的场所。

生态系统中的如固氮作用等基本功能过程是在土壤中进行的。

土壤能对外来的各种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和改造等进行净化。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各种环境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如温度是植物春化阶段中起决定作用的因子,但是如果空气不足、湿度不适、萌发的种子仍不能通过春化阶段。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常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对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土壤是决定植物分布类型的主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些因子对生物影响是直接的,如水、光和温度等;有些是间接的,它通过坡向、坡度、海拔等影响光、水和温等因子分布,从而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

4.阶段性:由于生物生长不同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

如洄游性鱼类,在产卵期和生长期要求不同的水质条件。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环境中各因子对生物各具其重要性,尤其是主导因子。

任何因子的缺少都会影响生物的正常发育,甚至死亡。

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能代替的,但局部是可以补偿的。

就植物光合作用来说,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来补偿。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拮抗作用;协同、叠加和增强作用;净化作用拮抗:各因子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的作用。

如青霉素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协同: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总毒性等于或超过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增强:一种无毒性的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叠加:总毒性为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总和。

净化: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消除水、气、土壤中有害物质的作用。

自然净化作用有物理净化,如烟尘通过扩散、重力沉降和雨水的淋洗作用等得到净化;化学净化,如氧化还原、化学与分解、吸附、凝聚、交换和络合等作用使某些物质毒性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则使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减少的作用,如进入土壤或河流的某些污染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净化后,可以得到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