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数学)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我泡了一杯咖啡,开始构思这个“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
方案要有趣味性,又要保证学习的深度,让我来试试看。
一、确定研究方向1.1选择主题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主题。
可以是数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如“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是一些现代数学难题,如“四色定理”、“庞加莱猜想”。
1.2确定研究范围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需要明确研究范围。
例如,如果选择“费马大定理”,我们可以研究它的历史背景、证明方法以及它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二、组建研究团队2.1组建团队2.2分工合作三、研究方法3.1文献调研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文献调研。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了解所选主题的相关知识。
3.2实证分析除了文献调研,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
例如,在研究“四色定理”时,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尝试找出最小的地图,使其满足四色定理。
3.3讨论交流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定期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四、研究成果4.2举办研究成果分享会为了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举办一场分享会。
在分享会上,团队成员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同时也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评价与反思5.1自我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5.2同伴评价团队成员之间要进行同伴评价。
通过互相评价,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让我再回味一下这个方案。
阳光透过窗帘,咖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我仿佛看到了团队成员们热情洋溢的脸庞,听到了他们激烈的讨论声。
这个方案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注意事项一:选题的难度与兴趣的平衡选题不能太简单,否则缺乏挑战性,也不能太复杂,以免打击团队的积极性。
解决办法就是先开个脑暴会,让大家把感兴趣的数学问题都列出来,然后一起讨论哪个问题既有意思又可行。
五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工作计划
五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
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二、教学内容: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
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
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
具体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
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基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
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
4、分享与合作。
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方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与意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展开以小组分组形式进行的主题型探究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身边事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初步了解和体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全的现代人格。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也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首先,主体教育论认为: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的人。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
通过双向互动,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主体性。
其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再者,施布尔的探究学习理论,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通过激疑、质疑活动的引起,解疑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在复试人类知识的发现过程中,获得创造力的提升。
三、实施的过程1、方案设计:(1)、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决策理论指导下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教学模式的程序框架,设计教学方法,落实小学数学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活动的工程。
(2)、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要是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活动准备:活动前:教师先让学生做好活动的充分准备注意培养小干部,在活动中帮助教师组织活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一、活动目标:通过设计一个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达到以下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活动设计:1.活动名称:迷宫设计2.活动简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被要求设计一个迷宫,探究不同的迷宫设计对于解谜过程的影响。
学生需要考虑迷宫的形状、大小、通道的宽窄等因素,通过设计不同的迷宫来观察在解谜过程中的难易程度。
3.活动步骤:(1)导入阶段:介绍迷宫的背景和意义,提出问题:“你能设计一种迷宫,让人想方设法快速找到出口吗?”(2)讨论阶段:学生们分组讨论如何设计迷宫,并根据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比较。
鼓励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迷宫的形状对解谜过程有何影响?-迷宫的大小对解谜过程有何影响?-通道的宽窄对解谜过程有何影响?(3)设计阶段:每个小组按照讨论过的设计原则,进行迷宫的设计,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两个不同的迷宫。
(4)实施阶段:每个小组将自己设计的迷宫制作出来,并邀请其他小组来解谜。
学生需要记录每次解谜的时间,并对解谜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
(5)分析阶段: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设计方案对于解谜的影响,讨论哪种设计方案更容易解谜。
(6)总结阶段: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和总结自己的设计经验和收获,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研究结果。
三、评价与反思:1.评价指标:-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能解谜?-学生的观察、实验、数据分析能力是否提高?-学生能否合作共同完成迷宫的设计和解谜过程?2.反思:-活动是否足够引人入胜,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活动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任务?通过这个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学生将能够参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设计一个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研究方向:选择一个具体的数学领域作为研究方向,可以是数论、几何、代数等。
确立清晰的研究目标和问题。
2. 文献综述: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综述,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方法论,明确自己的研究定位和创新点。
3. 设计实验或模型: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设计实验或建立数学模型,用于验证研究假设或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工具。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或模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统计学和数据可视化等方法进行结果展示和解释。
将分析结果与现有研究进行对比和讨论。
5. 讨论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或模型分析的发现,进行讨论和总结。
检验研究假设的合理性,分析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局限性。
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改进方法。
6. 撰写研究报告:根据研究的整个过程,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和问题、方法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内容。
确保报告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7. 交流与反馈:将研究报告提交给导师或专业同行进行评审和反馈。
参加学术会议或研讨会,展示研究成果并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8. 改进和延续研究:根据评审和反馈意见,对研究进行改进。
同时,延续研究方向,扩大研究范围,开展更深入和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注意事项:- 在设计实验或建立模型时,要注意问题的可行性和可控性,确保能够获得可靠和有效的数据或结果。
-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合适的数学和统计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 在撰写研究报告时,要注意文献引用的规范和完整性,确保不抄袭他人成果,并对已有研究进行充分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 在交流和反馈环节中,要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灵活调整研究方法和方向,以改进研究质量和提高可信度。
- 最后,在研究过程中要保持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勇于挑战现有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寻求创新和突破。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分析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思辨、创新和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
本设计旨在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和方法1.设计内容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选择数论作为研究探究的主题。
数论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整数的性质和规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学生将通过选定的数论问题进行探究研究,从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方法(1)启发性讨论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参与讨论。
例如,利用质数的概念引发学生思考质数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通过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数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逻辑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相关背景和已有研究成果。
在小组内,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协作,彼此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
(3)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对数论问题的研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结合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能力,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比较不同策略的优缺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研究成果的呈现与分享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如写作报告、制作PPT或展开展示等。
同时,学生需要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借此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评价方式为了评价学生在研究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个人报告、小组合作评估和自我评价等。
1.个人报告:学生可以通过书面报告、制作PPT或口头报告的方式,向教师展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以及对问题解答的分析和总结。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策划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策划引言: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本文将设计一套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设计内容:1.主题选择:选择与学生生活或实际问题相关的主题,如“小贩理发问题”、“购物算账问题”等。
2.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整理形成明确的问题。
3.设计研究步骤: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年级水平,安排合理的研究步骤,如资料收集、问题分析、假设提出、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推理等。
4.资料收集与整理: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问专家和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并进行整理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5.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6.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学生根据问题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取规律和结论。
7.结果讨论与分享:学生根据研究结果,展开讨论,分享归纳出的规律和解决方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8.结论推理与反思:学生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推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设计实例:小贩理发问题1.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小贩的理发计算和收费方式,学生提出了“小贩理发问题”:小贩理发时,如何根据不同长度的头发准确计算理发费用,并找零给顾客?2.研究步骤:(1)资料收集与整理:学生实地考察并访问小贩,了解小贩理发的具体计算和收费方式。
小学五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图形与几何》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五年级数学备课组一、问题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不能有效的进行操作,导致学生思维联想受限制不能建立生活事例与图形表象的有机联系,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会变通,对复杂的问题畏缩不前。
第二、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不能在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容易养成死记公式的习惯,致使解题方法单一、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体会不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来说,几何概念学习中许多数学思想,如旋转、平移等思想方法较为复杂和枯燥,因而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能动性不强,被动的学习产生了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概念的表象不清晰的后果,对学生的认识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而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对于引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反思,我们以“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内容为依托,在学习中根据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抓住核心概念,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眼看、手做、脑想、耳听、口说,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获取知识。
探究学习此部分内容的学习策略。
通过“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
同时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
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
要达到有效的学习,要在“图形与几何”中提供大量现实的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动手操作,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提供“玩”和“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3)开设数学拓展课程,如数学竞赛、数学阅读等,拓展学生数学视野,提高数学素养。
2.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2)实施分组教学,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数学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目标定位
1.提高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其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学建模等能力。
2.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4.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其面对复杂情境的适应能力。
三、实施原则
1.合法合规:遵循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合规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第1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一、方案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日益受到重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方案旨在制定一份合法合规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案,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科融合: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兴趣和特长,促进个性发展。
4.实践探究: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具体措施
1.课程设置
(1)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二、目标定位
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案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基础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下面是一个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案,供参考。
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具体目标1.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质疑意识,学会发现问题;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分析问题;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5.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三、具体方案1.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数学竞赛和挑战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发他们的质疑意识,引导他们观察、思考;3.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系列的数学研究任务;4.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5.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共同解决数学难题;6.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讨论;7.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和学习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和研究;8.导入数学思维导图和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研究结果;9.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实验室或数学博物馆,开拓他们的数学视野;10.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数学分析方法。
四、预期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实施,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的数学兴趣明显提高,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2.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质疑意识显著提升,能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4.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研究任务;5.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所提升,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6.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法;7.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有所提高,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学习设计方案:数学研究性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1. 激发兴趣:介绍数学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可以通过讲解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科普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好奇和兴趣。
2. 选题研究: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研究的选题,可以是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环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题目。
3. 资料搜集:学生根据选题进行资料搜集,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寻找相关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知识。
4. 实施研究:学生根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
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模型建立、数据分析等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5. 结果展示:学生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可以采用报告、海报、演讲等形式进行,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6. 分享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启发。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其他领域的学生进行评审和点评。
7.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可以进行班级座谈或个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
8. 进一步拓展:鼓励学生将研究结果投稿给学术刊物或参加数学科研竞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数学水平,选题要适当难度,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保证学生的能力可以完成研究工作。
2. 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研究,同时保证学生的研究活动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5. 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能够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的学习设计方案,可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上数学教研活动计划(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年级上册数学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教研组特制定本教研活动计划。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材解读与分析(1)组织教师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教材的编排特点、知识点分布和教学目标。
(2)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专题研讨,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 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1)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其教学方法和技巧。
(2)针对观摩课进行研讨,分析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案例分享与交流(1)鼓励教师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交流教学经验。
(2)对案例进行点评,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1)针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指导。
5. 教学评价与反思(1)组织教师对教学评价进行研讨,明确评价标准和方法。
(2)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活动安排1. 第一阶段(第1-4周):教材解读与分析(1)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材特点。
(2)安排教师进行专题研讨,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提出教学策略。
2. 第二阶段(第5-8周):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1)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研讨。
(2)安排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进行研讨。
3. 第三阶段(第9-12周):教学案例分享与交流(1)鼓励教师分享教学案例,进行交流。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设计一个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确定:明确研究的主题和目标。
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或领域作为研究的主题,例如数论、几何学等,然后确定研究的具体目标,例如证明一个数学定理、解决一个开放性问题等。
2. 知识准备:为了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确定需要的知识点,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以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
3. 研究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构建证明、如何运用数学工具等。
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进行指导。
4. 资料收集与整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数学资料。
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寻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论文、书籍等,以帮助学生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和进展。
5. 独立思考与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践。
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实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
可以定期组织讨论会、展示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相互交流和学习。
7. 评估与反馈:设计评估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可以通过论文写作、项目报告、口头答辩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因此,在设计方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升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一、总体目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研究性学习计划旨在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1. 数的认识:认识0-100之间的数,了解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
2. 加减法:学习1-100的加减法,以及正反运算的基本原理。
掌握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
3. 乘除法:学习1-20的乘法表,掌握乘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4. 分数:了解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5. 小数:认识小数的概念,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三、学习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分享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课外拓展法:开展一定数量的拓展课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学习过程1. 提出问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 探索解决方案:让学生自主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展开实际操作。
3. 分享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4. 总结归纳: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五、评价方法1.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考试,测试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平时课堂表现占20%,期中考占30%,期末考占50%。
2. 课外拓展评价:通过学生参加课外拓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成绩评价。
六、实施步骤1. 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标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上数学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五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形成高效的教学设计。
2. 通过教学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 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教师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2022年11月30日四、活动内容(一)集体备课1. 时间:2022年9月15日——2022年9月30日2. 内容:(1)确定备课主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2)教师分组:按照教材章节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章节的备课。
(3)备课内容:每位教师对所负责章节进行详细备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4)集体研讨:各小组对备课内容进行交流,共同完善教学设计。
(二)教学研讨1. 时间:2022年10月1日——2022年10月31日2. 内容:(1)教学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2)教学策略研讨: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教学评价交流:分享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三)教学观摩与反思1. 时间:2022年11月1日——2022年11月15日2. 内容:(1)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其教学技巧和经验。
(2)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观摩到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四)教学成果展示与总结1. 时间:2022年11月16日——2022年11月30日2. 内容:(1)教学成果展示:教师展示在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和教学反思中的成果。
五年级上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数学)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设计者姓名柏金鑫于凤华所在学校北潭中心小学所教年级五年级研究学科数学联系电话XXXXX电子邮件XXXX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植树问题不同于简单的四则运算,需要考虑到两个端点植树与不植树的情况。
形似植树的其他问题也很多,比如:从2月15号(包含)到3月18号(不包含)一共多少天,跨栏运动员需要跨过的栏与跑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等。
植树问题不仅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属于易错类型,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建立确定的模型,形成形象的思维,才能轻松驾驭这类问题,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得心应手。
2、课题的意义:为了将数学学习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将植树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它不仅仅是基本的数学四则运算,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将数学逻辑与生活逻辑联系在一起,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学习掌握“植树问题”,现将知识体系介绍如下:一、学习目标1.经历实地的考察,测量,分析,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两端都不值树”、“环形植树”等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加强对“节点”、“间隔”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不同类型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课题介绍在学生学习《植树问题》一课的知识后,设计了“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为主题的研究活动。
其基本目标是:(1)经历实地的考察,测量,分析,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了解“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两端都不值树”、“环形植树”等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加强对“节点”、“间隔”的理解和掌握; (3).会画频数分布图,会计算极差、方差、标准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判断; (4).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数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方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方案一、课题的提出提出该课题是基于以下原因:1、现行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弱点:重结果,而对过程重视不够;重知识学习,而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够;重接受性学习,而让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不够;重书本学习,而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够;重独立思考,而提倡学生合作学习不够;重机械模仿,而激发学生创造性不够。
2、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产生重大突破,学生需要在学习方式上要有较大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理论假设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优化学生智能结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其中,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符合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能有效激发主动探究。
它注重过程、强调学生体验,学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它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表现与发展的机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
三、研究内容1、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2、开放性作业(含小专题)设计与应用研究。
3、数学实践活动课研究。
4、数学学习中学生探究方法及实践途径研究。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相对应,本课题研究力争达到以下目标:1、教师掌握了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及方法,形成了基本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自主构建、主体突出,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
2、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条件、方法、问题进行解题。
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加强,能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数学问题,又能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形成了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基本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学生在活动课中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五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数字编码》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数字编码设计者姓名五年组数学教师所在学校鸡西市和平小学所教年级五年级研究学科数学联系电话电子邮件hpwunianshuxue@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学生分类查询和统计。
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实际方法,让孩子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课题介绍数字编码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适课题适合小学五年级同学研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比较容易去研究学习,研究条件要求较低。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阐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设计者姓名柏金鑫于凤华所在学校北潭中心小学
所教年级五年级研究学科数学
联系电话XXXXX电子邮件XXXX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植树问题不同于简单的四则运算,需要考虑到两个端点植树与不植树的情况。
形似植树的其他问题也很多,比如:从2月15号(包含)到3月18号(不包含)一共多少天,跨栏运动员需要跨过的栏与跑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等。
植树问题不仅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属于易错类型,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建立确定的模型,形成形象的思维,才能轻松驾驭这类问题,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得心应手。
2、课题的意义:
为了将数学学习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将植树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它不仅仅是基本的数学四则运算,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将数学逻辑与生活逻辑联系在一起,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学习掌握“植树问题”,现将知识体系介绍如下:一、学习目标1.经历实地的考察,测量,分析,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两端都不值树”、“环形植树”等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加强对“节点”、“间隔”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不同类型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课题介绍
在学生学习《植树问题》一课的知识后,设计了“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为主题的研究活动。
其基本目标是:(1)经历实地的考察,测量,分析,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了解“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两端都不值树”、“环形植树”等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加强对“节点”、“间隔”的理解和掌握; (3).会画频数分布图,会计算极差、方差、标准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判断; (4).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数据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
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思维导向图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
1、参与课题学生是八(4)班全体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身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有探索的强烈欲望;
2、学生刚学过本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中的《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的基础知识;
3、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4、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之前没有进行过课题研究,不知道如何选题,没有写过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
2、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可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些目标:
1.通过研究北师大版八年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单元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如在医院看病、坐船、银行排队办业务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发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及行为习惯。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2、数据的收集
3、频数与频率
4、数据的波动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是:开题报告、演示文稿、研究报告、各种记录表格、反思报告等
六、资源准备
根据研究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1、教材、书籍报刊、学习网站、学校阅览室等出现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的范例。
2、准备“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电脑室、多媒体教室。
3、调查记录表、各种评价表、反馈表。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从生活学习中或从网上、各种书籍上搜集到有关合理安排时间的材料。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
段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以网络等渠道
收集与数据的收集与
处理有关的知识,然后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
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
讨论,初步确定一个有
效的研究课题。
1、给学生提供预
习的相关资源。
2、及时了解学生
选题的情况,组织学生
提问题并给予适时适
量的指导。
3、利用演示文稿
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
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2天
第二阶段课提出和选择
课题
1、小组交流、全
班讨论,提出选题
2、确定选题意向,
敲定研究课题。
在《每周干家务活
的时间》主题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选题:《每
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数据的收集》
3天
题准备阶段
《频数与频率》
《数据的波动》
并对每组同学提出的
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选择出具有
可行性的研究课题。
成立课题组1、学生根据自己
的专长和兴趣确定自
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
形成小组,各小组民主
选出小组长。
2、各学习小组合
作学习评价量规。
3、组员明确分工,
小组内分工可分为收
集资料队、撰写方案队
等
1、实施兴趣与异
质相结合的分组策略,
在学生兴趣组合小组
的基础上,协助学生进
行合理的调配,保证各
小组能有效开展研究,
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
的机会均等。
2、设计小组合作
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
学生。
3、组织、指导学
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
员分工。
形成小组实
施方案
1、各小组根据分
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
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
容,制订出小组研究方
案,预定成果。
2、全班组织一次
《经验交流会》,每个
小组总结和分享各自
在形成实施方案的过
1、设计“研究方
案”模版,为学生制订
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合理安
排时间”成果展示模
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
果提供指引。
3、给学生提供充
足的研究资源、条件和
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小组合作的经验、策略等。
环境,当学生在研究收集资料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沟通,协助学生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3、小结学生的回答。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多渠道收集“合
理安排时间”和“多样
化最优选择方案”的相
关资料。
2、通过网络通讯、
班级论坛等交流想法、
分享经验;或向老师寻
求帮助。
3、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数字游戏、排队接
开水等活动,体会最优
方案,得出最初合理安
排时间数据。
1、给学生发放活
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
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
信息。
2、班上模拟多个
情景(调查每周干家务
时间,每天复习时间,
每月到外地时间),让
学生写出解决的方法,
小组交流、汇总;
3、及时跟踪了解
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
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是八年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单元的内容,要求在教学中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日常事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在合理安排时间、排队问题、等方面,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
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整个实践活动将与数学知识相互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交流与合作方面,能更懂得欣赏同伴。
但由于初次设计评价量表,可能评价量表不够全面。
在教学中多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量表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