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乡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一体化

乡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一体化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地理、人口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个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乡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探讨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一、农业产品供求关系乡村经济的核心就是农业,而农业产品的供求关系表明了不同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差异。
在农业生产方面,盛产农产品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农业发展优势,农产品的供给量充足,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而一些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
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原因或者经济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相反,一些地区通过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质量对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贡献。
他们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积极推动传统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相对较多,这限制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四、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资源相对匮乏,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五、政府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些地区的政府为乡村经济提供了优惠政策、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措施,积极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而一些地方由于政策制定不力或者实施不到位,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六、农民素质和意识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些地区的农民素质较高,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经济发展中。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但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总体趋势,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有的地区经济发展稳步上升,有的地区则依然处于相对欠发达的状态。
这种不平衡的现状,给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虽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经济不断扩张,重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速不尽人意,出现过稳定停步的现象。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基础设施标准不一。
不同地区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些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好,而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
2. 经济结构差异较大。
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产业发展速度不同。
比如,一些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优势明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传统制造业或服务业较重。
3. 投资环境良好程度不同。
一些地方政策优惠措施多,吸引了许多投资,而一些地区的投资环境相比之下差强人意。
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下面列举一些具体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县域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着力解决金融问题。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资金缺口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设立专项投资基金等措施,加快项目建设。
3.发挥优势产业的作用。
依托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进行投资,提高县域经济的多元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扶持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投资、培训企业和人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
5.建立协作平台。
不同县域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协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建立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经济、人文等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2019-08-15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当前县域经济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撑。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全⾯建设⼩康社会、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体化建设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提⾼县域经济发展能⼒,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县情各异,不同县域在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上存在着巨⼤差异。
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县域基本上都是在认清⾃⾝发展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产业,⾛出适合⾃⾝的发展之路。
据统计,⽬前我国最发达的100个县(市)的总⼈⼝仅占全部县(市)的6.8%,⽽国内⽣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市)的21.75%,地⽅财政收⼊占到全部县(市)的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全部县(市)的23%。
最发达的100个县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因此,探索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将起到⼀定的借鉴作⽤。
根据发达县(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致分为三类:1.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充分利⽤当地特有的⾃然资源和⼈⽂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具体有:⼀是农业资源发展模式,即依托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业,也被称为农业产业化模式。
这些县多是传统的农业⼤县,⼯业基础薄弱,在发展中⾛农业产业化道路,把农业当⼯业来抓,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增强农业竞争⼒,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历年“百强县”名单中,农业⼤县并不占有优势,跻⾝“百强”的农业⼤县共有17个,其中仅⼭东省就有11个。
如⼭东省寿光市,依托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适宜的⽓候,建成了全国“菜园⼦”,并依靠蔬菜产业⼀直跻⾝于全国百强县榜单,成为⽼牌“农字号”百强县。
乡村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及解决方案

乡村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及解决方案乡村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探讨乡村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解决方案。
一、乡村经济的现状乡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受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更受到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影响。
目前,中国乡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一些地区经济繁荣,而另一些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二、乡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1.土地资源:乡村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土地资源的分布和质量。
一些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效率高,而另一些地区土地贫瘠,难以支撑乡村经济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水电等条件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教育与科技:教育和科技水平也是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乡村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三、乡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1.人口流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差异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流出,而繁荣地区则吸引了大量人口,导致乡村资源的不平衡。
2.社会问题:发展不平衡的乡村经济容易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一些地区贫困率高,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民生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解决乡村经济发展差异的政府角色1.优化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支持乡村经济的发展,给予经济相对滞后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
2.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条件,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市场作用1.产业布局:市场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布局,发展区域特色的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培育新经济形态:市场应鼓励和支持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如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等,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差异的社会角色1.教育资源均衡:社会应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在经济滞后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素质。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

V0 . 0 No. 13 2
J n,0 7 u 2 0
我 国县域 经济 发 展 的 区域 差异 及 主 要模 式
应 新杰 , 赵 媛
( 京 师 范 大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苏 南 京 20 9 ) 南 江 10 7
[ 摘要 ] 以20 年国家统计局全国百强县排名为基础数据, 05 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总结发达
县 域 的 发展 经 验 , 出 县 域经 济 发 展 的 5种 模 式 : 源 主导 型 、 提 资 区位 主 导 型 、 业 发展 型 、 业 带 动 型 和综 合 发 展 产 企 型 . 分 别 分析 各 种 发 展模 式 的特 点 与 成 因 , 后提 出 了县 域 经 济 的 发展 策 略. 并 最
维普资讯
第3 O卷第 2期
20 0 7年 6月
南京师大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O A JN O M LU I E ST ( a rl c neE io ) O R A FN N IG N R A N V R IY N t a Si c d i u e tn
[ 关键词 ] 县域经济, 区域差异, 发展模式 , 发展策略 [ 中图分类号 ]K 0 ; 9 82 [ 9 2 K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1 66 20 )20 1-5 10 - 1 (0 7 0 -10 4 0
Co ty・ u y Re i n lDi e e e a d M a n De eo un r Lo nt go a f r nc n i v lpm e te n ntPa tr
o he Co t o m y i f t un y Ec no n Chi a n Yn i i, h oY a igXn e Z a u n j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市)为单位的地方经济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经济高度集中,资源优势突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长期滞后,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 资源禀赋不均:不同县(市)之间资源禀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煤炭、石油、水资源等,而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缺乏发展的动力。
2. 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农业经济和资源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而一些地区则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
3. 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支撑条件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4.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欠发达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到了发达地区,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5. 政策扶持不足: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发展受到了较多的制约,但政府的扶持政策并不充分,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对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1.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地方资源优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地方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当地的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支撑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4. 引进人才和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扶持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创业,提高当地的人才队伍水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一、引言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总体,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和未来走向。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与现状中国是一个龙头县的国家,约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
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潜力和发展空间。
然而,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政府政策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缓慢,GDP增长率低,产业结构单一,面临产业升级难题等。
三、影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1. 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具有差异,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地处沿海地区或交通便利地带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好,而偏远山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其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产业结构单一的县域经济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而具备多元化产业和创新能力强的县域经济更具竞争力。
3.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地方政府在税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的县域经济发展迅猛。
4. 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受教育水平较高、技能较强的人才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四、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以上影响因素,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一些县域经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区域合作模式:一些县域经济通过与周边县域经济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 人力资源优势模式:一些县域经济利用人力资源有限但具有特殊优势的情况下,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人才,推动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
根 据发 达 县 ( 市) 经 济发 展 的特 点 ,县域 经 济发 展 的 主要 格兰 仕知 名的大企 业集 团 。 模式 大 致分为 三类 : 二 、县 域 经 济发 展 的 思 路选 择 1资 源主导 型发 展模式 . “ 县治 ,天下 安 ” 县 域 经济 ,是整 个 国 民经 济 的 郡 。 这种 模 式是 通过 充 分 利用 当地 特 有 的 自然 资源 和 人文 重 要组 成部 分 ,我 国的 国情要 求 我们 必 须走 县域 经 济发 展 资源 ,促进和 带动 县域经 济 的发 展 。具体有 : 之路。 是 农业 资源发 展模式 ,即依托 当地 特有 的 农业资 源 , 1加快 县域经 济发 展 ,必 须解放思 想 、实事求 是 . 发 展农 副产 品加 工 业 ,也被 称 为农 业产 业 化模 式 。这 些 县 解放 思 想是 永恒 的 主题 。在 县 域经 济发 展 问题 上 ,一 多 是传 统 的农业 大 县 ,工业 基础 薄 弱 ,在 发 展 中走农 业 产 些地 方存 在发 展模 式 照抄 照搬 ,发 展 目标求 全 责 备 ,发展 业 化道 路 ,把农 业 当工 业 来抓 ,积 极 实施 农业 产 业化 、标 理 念传 统 守 旧 ,结 果导 致 在制 定 区 县跨 越 式 发 展 战略 时 ,
XI NNONGCUN
2 2 O 0 党校 ,安徽砀 山 2 5 0 ) 3 3 0
2大城 市带 动型发 展模式 . 县域 经济 是 以县 级行 政 区 划 为地理 空 间 ,以县级 政 权 “ 强县 ”空 间 分 布 的一 个 特 点 是位 于 大 城 市 周 围 , 百 为调控 主 体 ,以市 场 为导 向 ,优化 配 置 资源 ,具 有 地域 特 扎 百强 县 ” 色和 功能 完 备的区 域 经 济 。当前 县域 经 济 已成 为统 筹城 乡 呈现 明显 的向 大都市 “ 堆 ”趋 向 ,即有较 多的 “ 卫 发展 的依 托 和载 体 ,是 经济 社会 发 展的 重要 支 撑 。加快 县 围绕在 大 都市 周 围 ,呈 “ 星状 ”分 布 。例 如 ,以上海 为 长 域经 济发 展 步伐 ,对 于 全面 建设 小 康社 会 、解 决 我 国 “ 三 龙 头 的 “ 三 角 ”城 市群 ,集 中 了全 国 近 一半 的百 强 县 。 农 ”问题 、 加快 城 乡一体 化建 设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而 中西 部地 区的 如安 徽 的肥西 、湖 南 的长 沙县 、四川 的双 流 探索 县 域经 济发 展 模式 对 于提 高县 域经 济 发展 能 力 ,拓展 县 等 ,这些 县 通过 积极 发挥 毗邻 大 都市 的 区位优 势 ,实现 了与 大都市经 济 的 “ 捆绑式 ”发展 。 县域 经济 发展思 路又 具有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3企 业集聚 型发展 模式 . 我 国县 域 经 济发 展 的 主要 模 式 该模 式 是指 县 域集 中发展 某一 产 业 ,通过 其 横 向 、纵 我 国幅 员辽 阔 ,县 情 各 异 ,不 同县域 在 区 位 、资源 禀 向的拉 动作 用来 带动 整个 县 域经 济 的发展 ,通 常 分 为两 种 赋 、经 济 基础 等 经 济发 展 的先 决 条件 上 存在 着 巨大 差 异 。 民 经济 社会 发展 较 好 的县 域基 本上 都 是在 认清 自身发 展 条件 模 式 :一是 通过 特色 产业 和产 业 集聚 ,发 展 中小 企 业 ( 营企 业) 集群 ,带动县 域经济 发展 。历年 “ 百强县 ”名单 , 和特 点 的基 础上 ,充 分发 挥 优 势 ,打 造 特色 产 业 ,走 出适 浙江 占据 了 2 O多个 席位 ,县域 经济主要 就是 发展 中小企 业 合 自身 的发 展之 路 。据 统计 , 目前 我国 最发 达 的 1 0个县 0 ( 市) 的总人 口仅 占全 部 县 ( ) 的 68 市 .%,而 国 内生 产 总 集 群 。二是 依托 一个 或 几个 大型 企业 ,进 而 带动 整 个县 域 值 占到全部 县 ( 市) 的 2 .5 17 %,地方 财政 收入 占到 全部 县 ‘ 经济发 展 。在 长期 的发 展过 程 中 ,一些 企业 在 市场 竞 争 中 D ( 市) 的 2 .%,城 乡居 民储 蓄 存 款余 额 占到 全 部县 ( ) 发 展壮 大 ,其 经营 产值 往往 占整 个 县域 G P的相 当 比重 , 53 市 的 2 %。最发 达 的 1 0个县 的 经济 总 量在 中国 县域 经济 中 成为 县域 经济 的 支柱 产业 。如 广东 省佛 山市 顺德 区 ,曾连 3 0 百 占有举 足轻 重 的地 位 ,因此 ,探索 发 达地 区县域 经 济发 展 续 四次蝉 联 全 国 “ 强县 ”状 元 ,在很 大 程 度上 得益 于 规 模 式 ,对 欠发 达地 区县域 经济发 展将 起到一 定 的借鉴 作用 。 模化 制造和 品牌效 益 ,培 育了科 龙 、美 的 、容 声 、万家 乐 、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大,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缺乏竞争力,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这种不平衡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产生了阻碍。
我们需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这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落户。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引导高素质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创业就业,提升当地的产业发展水平。
要加强县域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要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和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推动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区域间的交流平台,加强经济合作,共享市场信息和技术资源,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政府应当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支持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培育壮大当地的经济支柱。
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政府还应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创新驱动。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加大对创新要素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引导,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县域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加强对县域经济的创新驱动。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推进,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
某些条件 较 好 的地 区 ,由此决 定 了县 域 经济 特 点
和发展水 平 的差 异性 。归 纳 县域 经 济 赖 以存 在 的 客观基础 ,主要包括 资源禀赋差异 、集 聚经济 和发
展战略 。
口的 3 . % ,而 县 域地 区生 产 总值 却 占了全 国 国 11
收稿 日期 :2 1 0 2—0 5—0 5
作者 简介 :曾群 (9 1 ,女 ,黑龙 江鹤 岗人 ,哈 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管理学博 士,研 究方向: 17 一)
产 业 与 区域 经济 管理 。
基 金 项 目:黑龙 江省 自然科 学基 金 项 目,项 目编 号 :G 0 18 2 12 ;黑 龙 江省 教 育 厅 骨 干 教 师 项 目,项 目编 号 :
县 域 经 济 的 区 域 差异 及 其 客 观 基 础
1 .县域经济 的 区域 差异 。县域 经济 差 异 主要
表 现 为 区 域 格 局 的 差 异 ,这 一 点 通 过 全 国 百 强 县
的区域分布 明显地 表现 出来 。如表 1 所示 ,我 国经
济 强 县 主 要 分 布 在 东 部 地 区 。 从 县 域 经 济 总 量 来 看 ( 表 2所 示 ) 如 ,东 部 县 域 人 口 占全 国县 域 总 人
15 G 2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基金项 目,项 目编号 :lB 5 。 2106 l0 4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日益凸显,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依然困扰于贫困与落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现象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展开回答写作,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人口流动带来的变革人口流动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大量的劳动力外流使得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荒,而一些传统的农业大省则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
二、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荒。
这种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还需要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鼓励大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农产品市场的不平衡农产品市场的不平衡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畅等原因,导致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降低。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管理,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及仓储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普遍偏重于传统农业,缺乏多元化发展。
一些地区仍然以种粮为主,缺乏经济多元化的支撑,这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及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
同时,还需要推动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合作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五、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曹群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12(0)8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城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城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城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城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城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总页数】5页(P175-179)
【作者】曹群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评价——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 [J], 赵卫红;刘冬蕾;胡建;白兰
2.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 [J], 董志崇
3.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 [J], 应新杰;赵媛
4.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J], 赵卫红;李一鸣;徐东升
5.老年群体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 [J], 程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一些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本文将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2.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地区的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利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与此一些发达地区由于资源优势明显,造成了资源过度集中,难以实现区域资源的平衡配置。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县域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长期处于发展的瓶颈期。
与此一些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完善,新兴产业发展较为注重,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
4.科技创新水平有限一些县域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较为有限,缺乏引领经济发展的科技力量。
与此一些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经济发展受到科技创新的驱动。
5.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县域地区存在着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优秀的人才纷纷外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与此一些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形成了优势人才集聚的局面。
二、原因1.政策扶持不到位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未能得到足够的政策扶持,导致了地区经济的滞后发展。
与此一些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更加倾向于发展,形成了政策倾斜的现象。
2.市场化程度不够一些县域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缺乏活力,市场环境较为欠缺。
与此一些发达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主体活力旺盛,市场环境较为良好。
3.体制机制不完善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够灵活,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与此一些发达地区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场机制更加灵活。
4.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一些县域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基础设施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主体的地方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个县域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状。
本文将从不平衡现状与原因、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不平衡现状与原因1. 区域差异:我国各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 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县域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3. 产业结构单一:一些县域的经济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创新驱动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4. 人才流失: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欠缺,一些有潜力的人才流失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使得县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
二、对策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县域的产业政策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创新驱动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链附加值,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3.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对县域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通过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4. 强化政府扶持: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5.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县域经济发展不应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发展,可以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高经济整体效益。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存在着区域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政府扶持和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只有通过全面的对策措施,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首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一方面,部分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这些地区的县域经济主要依靠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发展,并具备一定的高科技产业和优势资源。
另一方面,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的县域经济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其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县域之间的差距较大。
一些地区的县域经济相对落后,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和重点也存在差异。
一些资源丰富的县域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而一些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的县域则更加注重生态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再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一些县域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地区的县域经济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些县域通过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也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总的来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同时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县域经济也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理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配置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些地处沿海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因为其便利的贸易和运输条件。
此外,资源禀赋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些县域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等,这种资源禀赋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其次,政策导向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县域经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些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从而刺激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政策的实施存在问题和不均衡性,有些县域地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支持,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另外,人才引进和教育水平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域地区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储备,这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不足和人才的短缺,导致了经济的滞后。
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
那么,如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呢?首先,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县域地区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引进,促进县域经济的升级。
此外,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

集聚、高度专业化、张扬优势、突出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苏南模式、顺德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
新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顺德模式是以集体经济转制形成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模式;温州模式是以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模式;晋江模式的特点是开放性,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珠江模式就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相一致,即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其分布特征为:首先,从数量上看,根据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的统计数据,浙江、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7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95个,占总数的76.61%;中西部8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2个,中西部最高排名为四川省双流县,排名第3位,东北地区吉林省延吉市首次进入百强县(市),排名第98位。
其次,从发展水平来看,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辽宁省瓦房店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位于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中西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四川省双流县与之相比则差距更大。
2008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75元,比上年增长12.54%;双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增长17.3%;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45.9%。
再者,从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省内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

同, 它们 的经济利 益也有所不 同. 而若是各 区域 的 因素相 同, 各 区域的投资环境相似 , 那么它们的经 济利益也就不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 县 域经 济的 区域 差异
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 中,还存 在着 较大的差
异, 这 主要 体 现在 区域格 局 之 间 的差 异 , 如表 1 , 我 国 的经 济 强县 的分 布 , 大 体 呈 集 中式 的分 布 , 大 多 数 都 分 布 在 东 部 地 区. 而且 , 从 县 域 的经 济 的总 量 来看 , 与全 国县 域 总人 口相 比 , 东 部 县 域 人 口 占据 其中的 3 1 . 1 %, 而县 域 地 区生 产 总值 却 占据 其 中的 4 9 . 4 %. 而 西 部县 域 的人 口占据 其 中 的 3 0 . 5 %, 而 生 产 总值 却仅 为其 中的 1 9 . 6 %. 从 下 表 的数据 中我 们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6 0 X ( 2 0 1 7 ) 0 6 — 0 1 7 7 — 0 3
2 区域 差异 的 主要 含义
作为 国民经济 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在解决 “ 三农” 问题上 , 发挥 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所 以, 如果 县域经济发展 的差异较大 , 那么就会导致各区域在 经 济 发展 过 程 中 , 会 存 在 着 或 多 或少 差 异 . 那 么如 何采取措施 , 以使各县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不断的缩
Vo l _ 3 3 No . 6
J u n . 2 0 1 7
我 国县域经济发展 的区域差异及 主要模式
董志 崇
( 延 安 大学 ,陕 西 延 安 7 1 6 0 0 0 )
农村经济发展策略的区域差异和策略选择

农村经济发展策略的区域差异和策略选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问题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问题,制定相应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实现区域差异化的发展。
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成熟。
在策略选择上,可以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应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在策略选择上,可以重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知名度,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电商发展,打破信息壁垒,拓宽农产品市场。
此外,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转移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相对匮乏和交通不便的困难。
在策略选择上,可以发展农牧业结合的模式,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培育高效农牧业产业链。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和通信条件,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流失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在策略选择上,可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另外,还可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但也面临着土地利用压力和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的问题。
在策略选择上,可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作者:曹群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
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
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
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
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
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县域经济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它往往相对集中在某些条件较好的地区,由此决定了县域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归纳县域经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发展战略。
(1)资源禀赋差异。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造成县域资源禀赋差异,进而形成县域经济活动差异。
资源禀赋的这种县域差异是县域经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各具特色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因素虽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减弱,但是依然约束着经济的发展。
东部县域之所以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就是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好的人才和科技等优势。
比如山东省的沿海县域以丰富的海洋资源,尤其在陆域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山东兖州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辅之以供应充足的电厂、大型石油库和富水区等优势,2010年在全国百强县排名第52位。
相比之下,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县域,如甘肃省陇南、定西、临夏等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连西部百强都榜上无名。
(2)集聚经济。
资源禀赋差异只是解释县域经济差异的一个必要条件,决非充分条件。
集聚经济使各种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不完全可分性,带来特定产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形成差异的县域经济结构。
东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工业化,通过工业立县、工业强县,使工业占有主导地位,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明显。
在工业发展的组织形式上,东部县域依托特有的区位、资源和技术等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强化了产业竞争优势,使产业集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如山东省荣成市利用较为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形成食品深加工及生物技术集群和船舶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集聚经济效益明显,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21位。
虽然东北、中部和西部的县域在产业集聚上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很多具有优势资源和特色的产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集聚效应。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外生给定了县域经济的真实地位,反映了县域经济的真正发展条件,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绩效,并最终体现为国家配置给县域的经济资源和产业的多少。
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县域经济格局正是在一定的政策与发展战略背景下形成的。
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期间,全国重点建设工程倾向于中西部地区,为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由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战略极大提高了东部县域经济竞争力,同时也加剧了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随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虽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这一差距,但是东西部县域经济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县域借助于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等多重优势,形成了多种卓有成效的发展模式。
由于县域之间差异较大,以往学者们根据各地经验总结的发展模式较难全面推广。
本文总结了可比较并可复制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值得中西部县域借鉴。
1.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多数经济强县摆脱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大多数县域尤其是中西部县域仍处在农业经济阶段,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甚至农产品加工业比重很小,经济效益较差。
如果只是就农业抓农业,永远走不出农业经济阶段[2]。
所以,农业产业化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农业产业化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丰富的粮食、肉类等各种农副产品资源,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高其附加值,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农业产业化模式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通过将农业生产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加快产业化进程,逐步扭转过去那种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和工业小县的局面。
例如山东诸城探索推行了“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业工人”等一系列紧密相联的新型经济模式,逐步实现了“农田变农场、农民变工人”[3]。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大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较为可行的手段,能有效解决“大市场、小农户”的矛盾,增强农业集约化经营,从而实现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2.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是其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题中之意。
我国东部和内陆一些发达的县域,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已经走上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2010年全国百强县三次产业构成中,非农产业比重超过了90%。
现代工业经济追求利润的本性要求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地域的集聚,这必然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1]。
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看,凡是经济强县,都是工业总产值比重较高的县,都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
目前,县域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例如,2010年位于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阴以全国0.1‰的土地,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0.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2%的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
3.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济发展模式。
虽然县域经济是基于行政区划形成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始突破行政界限,资源配置开始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县域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
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济发展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借助区位、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内国际产业分工,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通过专业化生产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例如,广东顺德借助东部沿海的地理优势和率先开放的政策优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电冰箱、热水器、消毒碗柜等家电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电风扇、电饭煲和微波炉的供应基地[3]。
有些县域把招商引资与传统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多元化、多渠道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如山东省广饶县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瞄准世界 500 强、国内 500 强和行业 30 强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链项目,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关键选择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深层次理解县域经济。
通过比较东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可以发现强县虽然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条件各异,发展战略的选择各有不同,但都能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和定位,一般都有几个在区域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支柱产业,有大量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1.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寻求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则由多样化转向特色化。
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如自然资源丰富,可以发展采掘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于县域而言,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但是资源禀赋并不是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障碍,如果过分强调资源禀赋条件也许就没有东部县域的快速发展。
浙江省义乌市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小商品市场,成为中国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
由此可见,县域要参与国内国际的区域分工,必须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依据县域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等,科学定位,重点开发,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仅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而且更能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潜力。
如浙江永康小五金、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2.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居民的集聚,强化产业竞争优势。
东部县域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大大提升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例如浙江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桥镇自发形成的“布街”,1992年发展成为“中国轻纺城”,容纳9000多经营户,从业3.5万人,其中本地占50%,专业市场拉动了周围产业投资,首先带动了织造业和印染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面料基地,面料基地又带动形成了化纤基地,同时带动编织业、袜业、布艺业以及纺织机械业的迅速兴起和聚集,加速推动着县域经济的规模化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