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

合集下载

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

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

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家庭农场是一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和规模。

在当今农业领域,家庭农场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和认可。

家庭农场在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相较于其他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家庭农场通常拥有较为稳定的土地资源,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

由于家庭农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的自筹资金,因此其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家庭农场主通常对农业技术有着较为深厚的了解和经验,因此能够更好地运用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家庭农场的产品通常在本地市场上有着更好的认可度和美誉度,这为其创造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家庭农场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气候和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政策和政府支持也是家庭农场成功的关键。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

家庭农场主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决定家庭农场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们需要有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以及良好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

家庭农场的规模因地区、资源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而异。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家庭农场规模可能较大,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农场。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土地和资源有限,家庭农场规模可能较小。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家庭农场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例如,在中国,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和农业技术的普及,家庭农场规模逐渐扩大,一些大型家庭农场甚至拥有数千亩土地。

家庭农场具有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以及良好的气候、地理位置、政策和政府支持等条件。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家庭农场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在未来,家庭农场有望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挑战。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亲子农场国外文献综述

亲子农场国外文献综述

亲子农场国外文献综述亲子农场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旨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同时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在国外,亲子农场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国外亲子农场的文献,包括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

一、定义亲子农场是一种集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参与农业活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同时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亲子农场的主要特点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注重农业生产的健康和安全。

二、发展历程亲子农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当时一些家庭开始尝试在自家庭院或租用农场上种植农产品,以提供给自己家庭食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家庭开始邀请朋友和亲戚一起参加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了早期的亲子农场。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亲子农场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等地流行,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和农业经营模式。

三、研究方法国外对亲子农场的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其中,案例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不同亲子农场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营特点和成功经验。

问卷调查则主要用于了解亲子农场的客户群体和市场需求等情况。

访谈则主要用于了解亲子农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的想法和体验。

四、案例分析1. 美国的Pumpkin Patch农场Pumpkin Patch农场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亲子农场,以其丰富的农业活动和独特的秋季节日氛围而闻名。

这里提供了各种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动物养殖等,还设置了娱乐区、美食区、手工艺品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Pumpkin Patch农场的成功经验在于将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为家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

2. 英国的Pickle Patch农场Pickle Patch农场是一家位于英国萨里郡的亲子农场,以其有机农业和儿童游乐设施而受到关注。

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2XIANGCUN KEJI2018年11月(上)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综述李文洁王敬雯黄浩原宇(成都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要]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家庭农场自2013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以来受关注度骤增。

本文对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关于家庭农场的期刊文章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后续家庭农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3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31-12-2家庭农场一词原指欧美农户的大规模经营模式,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以来,家庭农场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1]。

2013年1月31日,“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由此在国内掀起家庭农场研究热潮。

截至2018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中主题词为家庭农场的期刊文章共有11878篇,由2012年137篇激增至2013年1575篇到达峰值,直至现在仍保持在每年1000篇以上。

12013年以前家庭农场研究概况20世纪80年代,家庭农场首先是以职工家庭农场的形式出现的,当时政府主要是为了使国营农场摆脱经营困境[2]。

20世纪90年代,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各国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有了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意识[3]。

2000—2013年国内对于家庭农场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黎东升等[4]以家庭农场特性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实现农业微观组织创新的基本目标模式;张晓丽[5]从经济学视角提出家庭农场是农村战略性结构重组的重要载体;张进选[6]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指出家庭经营制是中国农业生产制度长期的必然选择;朱学新[7]从现实数据出发指出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综述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综述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综述摘要:随着2013年1号文件助力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发展得到更好的推动与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

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得到政府支持的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论是社会还是时代都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在家庭农场的发展中土地是最基础的,资金是发展家庭农业的保障,而人才则是家庭农场得以生存的关键。

土地、资金和人才也成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主要就是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字:家庭农场土地资金家庭农场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词,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农业生产中最可靠、最有效率的经营模式。

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耕种面积,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投入,提升人均产出,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人口和劳动力。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生产中一次专业化和经营化发展方向的转变。

有利的推动农资产业的发展。

专家表示,农业家庭经营之所以具有如此广泛的适应性,是基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和家庭经营的特殊优势[1]。

家庭农场是种养大户的升级版。

1 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利基础1.1 国内外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微观组织,具有制度创新价值。

在十九世纪初美国建立了小生产单位即家庭经营农场的理想模式。

家庭农场坚持了农业家庭生产经营的优势。

无论是在“人少地多”的美国、加拿大,“人地平衡”的法国、德国,还是“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农业家庭经营都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2]。

我国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在1980年代末的农村家庭承包后,有的农户通过承包或转包方式取得较大面积的土地经营权,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称为“种粮大户”或“专业养殖户”,实际就是小型家庭农场[2]。

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人口增长、土地产权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因素,农业产业的“碎片化”、农民青壮年劳力向大城市转移、乡村“空洞化”等现象普遍存在。

家庭农场论文撰写-4500字左右

家庭农场论文撰写-4500字左右

家庭农场论文撰写-4500字左右第一节家庭农场的基本概念当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打工,有很多农民工还长期在城市驻扎下来。

而与之相对应,在不少村庄则出现了“青壮年荒”,或者说是“劳力荒”,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已经不愿意或者因工作原因不能回家种地,大量的耕地主要靠老人打理。

尽管有日益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帮忙,但年龄越来越大的老年人还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

另外,在土地上不管是老年人当家还是青壮年担当,各家各户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没有多少活力,土地的生产效率较低,农民的信息采集能力、决策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博弈市场的能力、盈利能力都非常有限,以至于不少农民只能盲从和赌博,在农业的“大小年”现象中随波逐流。

应该承认,当前的农业格局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再发展,应该承认,我们又站在了农业改革的十字路口。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1]。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家庭农场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2、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

3、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

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5篇)可修改全文

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5篇)可修改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1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中首次被提出后,受到了各级的高度重视。

近日根据领导安排,对它们逐个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挥的作用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后生产成本有所下降,生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农业的潜力;家庭农场相比分户经营更容易组织标准化技术生产,示范推广农业新科技,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二、存在的问题一是规模普遍较小。

2家已经营的家庭农场种植面积普遍仅在40-60亩左右,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对于种植粮食作物来说,规模小更是影响机械化生产作业的推进,束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土地问题制约规模发展。

调研中了解到,这3家农场均有意扩大种植规模,从目前现状来看,农户土地零碎插花流转、短期流转并不难,但若想集中连片并中长期流转土地却很难,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对规模集约化经营认知程度不够,思想难以统一,土地流转问题是目前制约农场扩大经营规模的头号难题。

三是资金短缺影响发展壮大。

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无法通过农场资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大部分投入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

家庭农场发展研究综述

家庭农场发展研究综述

家庭农场发展研究综述作者:谢玉梅关新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27期摘要家庭农场强调以家庭成员为主体,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

在实践中,各地创新出多种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代表模式如上海松江、安徽郎溪、湖北武汉、浙江慈溪、吉林延边模式都强调政策扶持,从财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角度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但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融资难、土地流转困难、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在家庭农场渐进发展的过程中,未来研究应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发展模式的比较、从理论视角解析典型个案,研究政策支持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为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有益借鉴。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模式;规模化经营;综述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7-328-04A Summary of Family Farm DevelopmentXIE Yu-mei,GUAN Xin*(Business School,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Abstract Family farm stresses on the family members as the main body,through the reasonable transfer of land,the scale of operations,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cale.In practice,a variety of family farm business models are innovated around the country,representative models,which include Shanghai Songjiang,Anhui Langxi,Hubei Wuhan,Zhejiang Cixi,Jilin Yanbian,are emphasized policy support,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and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But the family farm development process is still facing financing difficulties,and transfer difficulties,policy support is not in place and other issues.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typical case,research the impact of policy sup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and provide the decision-making basis and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Key words Family farms; Development model; Scale operation; Review近年来,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家庭农场发展分析论文

家庭农场发展分析论文

家庭农场发展分析论文摘要:从国家的一号文件中看出国家重新对家庭农场做了新的阐述、新的定义。

本文从盘锦市大洼县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入手,阐述大洼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家庭农场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农业发展模式、是未来农业的必然趋势,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的一些对策和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农场家庭承包经营发展对策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农业改革的重要成果。

根据盘锦市的农业发展和生产的特点来看,家庭农产即将代替原来小规模的生产发展模式,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实践证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是盘锦市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作者在此认为在分析盘锦大洼县的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建议与对策。

1.家庭农场的内涵、优势1.1家庭农场的内涵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

家庭农场很早就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只是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出现。

它是农化发展农业的种新的高级的形式,适合着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

1.2家庭农场的优势家庭农场具有家庭性、适度规模性、盈利性、企业化管理等几个显著特点,其发展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的发展模式,是过去农业发展的发展的前进的必然结果。

农户经营模式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旧的模式,在中国这种模式根深蒂固,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必须改变过去的农户发展模式来发展现代农业。

然而实践证明,传统模式只适合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而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家庭农场是传统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国外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经验表明,在经济不发达、土地资源稀缺所展示出土地经营迅速增值的前景时,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

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综述作者:莫坤姜丽丽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1期[提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改变,我国提出鼓励和推广承包土地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的农业政策无疑更好地印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真正现代化形式的到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家庭农场的规模、家庭农场的优势、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详细了解家庭农场的运作情况。

关键词:家庭农场;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一、家庭农场的规模郭熙宝、冯玲玲(2015)在《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践》中提到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制造业—农业工资比及劳动—资本价格比的提高。

经济发展程度是各国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基本因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驱力归结于制造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工资水平而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前提条件是农村劳动力流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家庭农场的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技术进步也成为家庭农场规模不断变大的最有利手段。

但是美国的经验表明,当一国实现了工业化强国之后,不再由劳动—资本价格比和制药业—农业工资比决定家庭农场规模的变化。

刘维佳、邱立春(2009)在《基于DEA模型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评价与分析》中运用DEA评价分析方法,文中以2008年度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了几十户典型机械化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有效性与机械化程度。

相关数据表明,辽宁省多数机械化家庭农场既不存在明显的规模有效性也不存在显著的技术有效性,其中耕地面积在133.33hm2的家庭农场规模的效益最好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

杨培、王磊、张楠、赵海燕(2016)在《国内外家庭农场规模研究综述》中指出家庭农场是以中国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三五”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家庭农场调查报告(共5篇)

家庭农场调查报告(共5篇)

家庭农场调查报告(共5篇)第一篇:家庭农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前言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宁市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事求是,苦干巧干,发挥地区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不断改进生产方式,特别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次调查是关于常宁市家庭农场模式设计背景数据的调查,主要从畜禽养植大户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和概括。

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在中国的90年光辉历程,其中,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成立之初只有几人的小组织发展到如今拥有八千万党员的中国执政党。

这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冲破重重困难,在夺取革命斗争以及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让我们见证到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光辉历程。

农业经济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农不稳”的想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近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改造建设,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宏图和农村经济政治改革的若干项措施,中央连续八年将“农业”问题列为中央一号文件中,所以,只有解决好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发展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在宏观发展上才能有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贯彻落实,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家庭农场发展概况当前,常宁市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今后5年常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发展为主题,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新城镇建设步伐,全面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摘要: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后,家庭农场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阐明家庭农场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将其梳理为3个方面:家庭农场影响因素、绩效评价、发展对策,以期为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家庭农场;研究进展2013年,“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来。

自此,家庭农场在中国实现了迅速发展,受到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之本,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发展家庭农场及其他形式的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产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家庭农场作为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之一,在其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且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现状也呈现较大区别。

国内外学者专家们从各种角度出发对家庭农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获取得一定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概念与特征、影响因素、绩效与水平评价、发展对策等方面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家庭农场发展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场的导向,生猪养殖区域化布局明显,活猪调运数量大、环节多、频率高、范围广, 2017年,我国出栏生猪6.89亿头,其中跨省调运活猪就达1.02亿头,活猪跨省调运占比14.8%。

“活猪到处运,病毒跟着跑”,ASF疫情在境内实现长距离跳跃式的传播。

(五)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从国内外ASF疫情高风险地区违规走私调运猪及产品随着我国非洲猪瘟疫情蔓延,21个省份生猪调运受限,部分主销区猪肉供应存在缺口,大量不法分子趁机从中企图牟取暴利。

国外方面,走私冻肉行为更为猖獗,加大了ASF再次从国外传入的风险。

例广东9月连破3起走私案,查获冻肉1000余吨,案值4600余万元。

家户经营基础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文献综述

家户经营基础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文献综述

家户经营基础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文献综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等等。

为了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保持家庭经营和家庭农业特色基础上,通过合理组织生产、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一种农业管理模式。

在适度规模经营中,不仅要注重生产效益的提高,还要关注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在解决农村社会的生产组织问题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国内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中国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家庭经营作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特点之一,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农业的基础。

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走向规模化经营的一种发展模式。

1. 过渡期的适度规模经营过渡期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深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在这个时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陆奇峰(2009)[1]在其研究中指出,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过渡期的一种理想发展模式。

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使单个家庭农场不断壮大,提高经营效益,从而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同时,在实施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提高产销一体化水平,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

特色农业是指在生产技术和产品特色上与传统农业存在明显的差异和竞争优势的农业。

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

王绪雄(2006)[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适度规模经营对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过程中,特色农业可以通过整合资源、规范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措施,实现更好的市场定位和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社会化服务与适度规模经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化服务在农村地区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综述作者:郑蕾刘晓艺陶雅萌侯家璇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25期摘要: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后,家庭农场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具有重要意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阐明家庭农场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将其梳理为3个方面:家庭农场影响因素、绩效评价、发展对策,以期为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家庭农场;研究进展2013年,“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来。

自此,家庭农场在中国实现了迅速发展,受到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之本,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发展家庭农场及其他形式的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产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家庭农场作为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之一,在其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且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现状也呈现较大区别。

国内外学者专家们从各种角度出发对家庭农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获取得一定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概念与特征、影响因素、绩效与水平评价、发展对策等方面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家庭农场发展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及特征(一)家庭农场的概念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家庭农场的定义做了深入的解释,黎东升、姚麒麟等认为“家庭农场以农户为生产单位,规模适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具有企业性质”。

高强等指出家庭农场具有科技、信息、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实施专业生产、社会化协作及规模经营。

孔祥智和毛飞认为家庭农场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且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注册。

李学兰等指出:“所谓家庭农场是个体农场,是企业”。

Jackodle指出,在国外发达国家家庭农场面向市场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是从事适度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工作的农业经营实体。

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综述作者:李文洁王敬雯黄浩原宇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31期[摘要]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家庭农场自2013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以来受关注度骤增。

本文对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关于家庭农场的期刊文章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后续家庭农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1-12-2家庭农场一词原指欧美农户的大规模经营模式,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以来,家庭农场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1]。

2013年1月31日,“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由此在国内掀起家庭农场研究热潮。

截至2018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中主题词为家庭农场的期刊文章共有11 878篇,由2012年137篇激增至2013年1 575篇到达峰值,直至现在仍保持在每年1 000篇以上。

1 2013年以前家庭农场研究概况20世纪80年代,家庭农场首先是以职工家庭农场的形式出现的,当时政府主要是为了使国营农场摆脱经营困境[2]。

20世纪90年代,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各国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有了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意识[3]。

2000—2013年国内对于家庭农场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黎东升等[4]以家庭农场特性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实现农业微观组织创新的基本目标模式;张晓丽[5]从经济学视角提出家庭农场是农村战略性结构重组的重要载体;张进选[6]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指出家庭经营制是中国农业生产制度长期的必然选择;朱学新[7]从现实数据出发指出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

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撑。

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2016.04[摘要]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标准。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家庭农场内涵、类型、比较优势、发展条件、影响因素、规模测度、绩效评价及培育路径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最终评价。

[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培育路径;研究综述[DOI 编号]10.14180/ki.1004-0544.2016.04.022[中图分类号]F3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118-05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综述(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基金项目:山东省“三农”问题软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07RKA003)。

作者简介:任重(1989-),男,山东莱州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薛兴利(1962-),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重,薛兴利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虽然其发展实践早于政府文件,但发展速度一直较为缓慢。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标准。

自此,国内掀起了家庭农场的理论与实践热潮,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本文选取了当前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从整体上总结和评述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期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家庭农场的内涵及类型1.1内涵在官方正式提出家庭农场概念之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家庭农场进行过定义:从生产要素角度,顾建洲(1995)认为家庭农场是通过合理承包和利用农业资源自行组合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改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农业政策无疑更好的印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真正潮流和形式的到来。

家庭农场这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

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家庭农场发展合理性、发展前提条件、发展现状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发展模式的深入、继续探讨符合国内不同省际之间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地方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必要和迫切的课题。

2.研究现状2.1对国外家庭农场的研究朱博文[1]认为土地私有是国外农场的根本特性。

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完全有市场调节,最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起来的。

刘志雄[2]认为美国农场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三种形式。

其中张妮妮[3]研究显示这三种组织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2007年农场数量为206.9万个,家庭农场比重为97.6%。

贾佳佳[4]认为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场土地私人所有;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场主拥有的土地权利是稳定而有保障的。

而早在1959年列宁[5]就提出过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存在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鲁士改良道路,一条是美国的改良道路,而在地主经济不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在后一种情况下占据优势,成为独一无二的代表,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主。

克拉夫和马伯格[6]在《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书中提出家庭农场在美国社会中始终有其经济意义以及象征意义。

个人家庭农场制度,是所有西方文化国家为了社会的和政治的原因二促成的一种制度。

同时贾佳佳[4]提出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标准,按照经营者类别,可以划分为:自由农场、分成制农场和佃农制农场和经理制农场四种,随着1969年统计中对经理制农场的取消,前三种成为主要组织形式。

2.2 对国内家庭农场的研究2.2.1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研究朱博文[1]在国外家庭农场模式一文中提出美国的大中型家庭农场,法国的中型家庭农场,日本的小型家庭农场三种模式。

贾佳佳[4]提出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标准,按照经营者类别,可以划分为:自由农场、分成制农场和佃农制农场和经理制农场四种,随着1969年统计中对经理制农场的取消,前三种成为主要组织形式。

顾晓峰[7]在2010的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以松江为代表的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这种模式以家庭为单位承包100亩以上的农田,从事水稻、二麦大宗作物生产经营者,在其承包农田内发展适度规模生猪生产,农场主即种植农作物又饲养生猪,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

强洪[8]在2010的在农民文摘一文也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武汉模式。

包括种植业家庭农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养综合型家庭农场、循环农业家庭农场四种模式。

2.2.2发展家庭农场的可行性研究段应碧[9] 在2008年就提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农村地区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模式,建好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发展的两个微观基础工作:高度集约的专业化农户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这一问题。

王光全[10]在中国家庭农场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的七点可行性理由: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推进同步小康步法。

二是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农民积极性,释放农业潜力。

三是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

四是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场品质量安全,等利于政府监管。

五是可以解决当前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六是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难题。

七是解决农村城镇化难题。

朱海涛[11]在2012年的硕士论文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土地产权理论、规模经营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了农业生产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农业生产中的产业化经营需求,进而分析家庭农场与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产权理论可以用来分析集体土地制度下的农户所有权、使用权以及用益权,并且分析可以分析农场中的土地使用制度和流转制度。

可以利用规模经营理论来分析发展家庭农场的模式选择。

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可行性。

Andrea Zimmermannetal [12]认为环境和经济对农场的影响及单一农场对农业及农业环境政策的反映取决于农场的规模、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

胡光明[13]认为家庭经营能够适应农业生产规律的要求,家庭成员之间是以血缘和婚姻关系联系到一起,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它成为社会中最富有内聚力的社会细胞和经济细胞,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凝聚力、创造力。

2.2.3发展家庭农场的前提条件研究林琦[14]认为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农村土地使用权向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流动,并出现一定的集中现象。

(2)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农业形式进行鼓励与推广。

(3)机械、农业种植技术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

(4)农名较为陈旧的思想观念向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转变。

许莹[15]认为通过合理的流动实现耕地的相对集中,政策上的保证尤为关键。

通过流转讲土地集中于种田能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同时许莹[15]提出将分散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经营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内在要求,在集中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以后,种田能手或种植大户就能够开展规模经营,建立家庭农场,推广使用农用机械,开展标准化生产,从而提高农场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

朱海涛[11]通过对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经营、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较高的农民素质分析研究,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Robert Napier [16]认为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家庭农场要想在新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开发人的能力,这是保证家庭农场在变革中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

2.2.4 发展家庭农场的途径研究林琦[14]2013年提出以农民自身需求为主体,从观念开始转变,以“送货上门”理念为基础,改变科技服务方式,以科技促经济,体现家庭农场优越性的途径对科技服务体系进行创新。

王光全[10]在中国家庭农场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搞好家庭农场的认定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各行业收益机制;妥善处理扶强抑弱,环境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原有的合作社、基地组织或实体通过更改注册名称等方式建成的家庭农场不予认可的问题。

岳正华.杨建利[17]提出了确定土地权属关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土地”问题;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人才”问题;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创新,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资金”问题;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避免“一刀切”的方法。

胡光明[13]认为目前家庭农场承包土地中模块分散的状态必须改变,要采取措施,调整布局,加大对土地的政治和调整力度,为土地规模经营和提高机械化水平创造条件朱海涛[11]在2012年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了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包含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供资金支持,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促进农场经营结构多样化,提升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七点途径。

筱梅[18]认为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需要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针对家庭农场建立土地流转抵押信贷机制,明晰农用地产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建立农民融资渠道,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管管理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以保护双方权益。

2.2.5家庭农场的特征研究高强,刘同山,孔祥智[19]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四个显著特征;蒋辉[20]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关付新[21]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现代化技术、规模化经营、现代化农民、企业化管理四个显著特征;朱学新[22]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家庭性经营、市场为导向、利润最大化、适度、规模化四个显著特征;何多其[23]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商品化、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法人化五个显著特征。

3.综合评述综上所述,大量的研究者对于家庭农场相关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的合理性、前提条件、发展途径、基本特征、研究方法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

对于家庭农场的历史变迁、模式、重要性、必要性和现代意义以及限制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说明。

但在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效果评估、农场主培养、政府和农场主角色定位尚有不足。

4、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家庭农场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怎样的具体表现呢?他们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又该怎样发展家庭农场呢?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家庭农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选取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对家庭农场典型大国(美国、法国、日本等)的家庭农场进行分析,并且与家庭农场薄弱国家(中国、印度等)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找出高效发展家庭农场的途径,最终得出对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

本文在内容上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为家庭农场现象,主要介绍发展家庭农场现象、发展家庭农场的国别现象、发展家庭农场国内地区现象、美国的发展家庭农场现象现象;第三部分是发展家庭农场原因分析,包括纯经济原因,发展经济学原因,制度经济学原因、社会文化原因、政治制度原因;第四部分是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第五部分是结论启示和建议。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比较与分析,完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根据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发展家庭农场状况,从中得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有效方法,进而为现存的发展家庭农场课题提出建议政策。

参考文献[1] 朱博文, 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长江大学学报,2005(5):87-91[1] 朱博文. 国外家庭农场模式. 湖南农业, 2013(6).:38。

[2] 刘志雄. 美国农场变迁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调研世界, 2005(4). 30-32.[3] 张妮妮,徐卫军美国农场问题分析. 世界农业, 2010(8).25-29.[4] 贾佳佳,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2009(9):2-4.[5]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6] 克拉夫,马伯格.,仲子、叶苍译《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出版社,1989[7] 顾晓峰. 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探索与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10(6):23[8] 强洪.家庭农场的武汉模式. 农民文摘, 2013(5):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