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苏教版三下《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一、导入课题,设疑激发1.出示鹬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鹬)出示蚌的图片,问这又是什么?(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师对“鹬”和“蚌”两个字作适当讲解)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2.鹬和蚌,一个经常在天上飞,一个生活在水里,它们怎么会相争起来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3.原来是因为这样才相争起来的呀,我们一起来把故事的起因给读清楚。

齐读二、读演体验1.鹬和蚌相争起来了,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二自然段。

(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2.(点击出示图片)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能拔出来吗?你从哪里读明白的?(点击出现“用尽力气”)是呀,鹬又抓、又敲、又甩,结果还是拔不出嘴来。

这时,它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出示“威胁”)3.现在,你就是那只鹬了,你会怎样来威胁蚌,让蚌觉得很害怕,觉得你非常厉害呢?(指名读)师评1:真的是气势汹汹啊!小眼睛都瞪大了,在狠狠地吓唬蚌呢!(若生读得很棒的话,接说——学着他的样子,我们再来威胁蚌。

)师评2:是在狠狠地威胁吗?感觉像是商量!这不是一只正在威胁蚌的鹬,是一只温柔的小绵羊。

再来一遍行吗?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4.我们一起来做做鹬,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5.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威胁蚌,强硬极了,那蚌听了鹬的话,服输了吗?(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1)它呀,是毫不示弱(点击出示“毫不示弱”)河蚌根本就不怕它,谁来读好这个词?它偏不向鹬低头,再来读。

表示弓子强劲有力。

篆文在加,表示强弓已老,比喻强劲弓在使用很久之后失。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1

《鹬蚌相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出示图片,生猜跟图片相关的寓言。

2、导入课题,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一则跟动物有关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生在草稿纸上写,注意鹬的写法)。

3、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二、初读课文1、生齐读课题2、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3、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

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好,现在开始吧!4、指名、齐读文三、精读课文,感悟明理(一)知起因,入情境1、读准、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细细品读课文才是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关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读。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请你们一起读出来。

2、通过刚才的朗读,是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相机引导理解:猛地、立刻、牢牢地,并指导朗读词和相应句子。

3、同学们刚刚都读懂了,鹬蚌相争的原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

(相机板书)(二)悟过程,体情感1、(出示图片)瞧,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2、是呀,鹬有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4、读读鹬的话,哪些地方能看出鹬对蚌的威胁?(就等着瞧吧、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指导朗读。

5、你能当一回鹬,读出它的语气来吗?6、面对威胁,河蚌屈服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7、理解并指导读“毫不示弱”、“得意洋洋”8、我想你们也能读好蚌得意洋洋的话。

(指名读,齐读)9、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

(三)晓结果,明道理1、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出示填空)一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两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还是不愿意退让;三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仍然不愿意退让……2、指名学生回答。

苏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苏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苏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依照查找的资料来说明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予”的意思。

“则”的意思确实是“篇”)二、教学《揠苗助长》1、播放课件明白得课题、了解故事:⑴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关心。

“长”是生长。

⑵按照“明白得题意→了解故事→明白得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⑶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生字:⑴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巩固生字: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小组内轮番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觉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四个问题:⑴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如何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明白得他的心情吗?随机明白得重点词语:巴望、着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看起来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着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着急心情。

⑵种田人在这种情形下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结果如何样?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形。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中意的心情,以及后来明白禾苗都死了,十分败兴的心理。

⑶这则寓言给你如何样的启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我们差不多明白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假如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如何样关心他实现自己的愿望?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守株待兔》)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同学们,你们喜爱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差不多上通过有味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老师和大伙儿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 2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鹬和蚌(教师相机简介鹬、蚌) 一个翱翔在蓝天,一个生活在水中,本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却在两者之间发 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讲解生字及字音)
24 寓言两则
主备人:殷浩隽
文本分析
主要内容: 《揠苗助长》描写了一位农夫巴望自家的禾苗迅速长高,于是迫不及待的下
田往上拔苗,结果造成禾苗枯死《鹬蚌相争》描写蚌张开壳晒太阳,鹤去啄它, 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文章主题: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如果不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强求速成,那就会效益反损的。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双方正吃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得利 益。 写作特点:
这个农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焦急、巴望、天天到田边看) 2、 这位心急的农夫就这样等下去了吗?谁接下去说?(生把故事说完? 3、 那“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第 2 节说一
说) 4、 结果如何?现在,你觉得农夫是什么样的人? 5、 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可采访: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方法?现在后悔了吗?说说想 法。) 6、 同学们,我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你会怎样劝说这位农 夫呢? 四、生字教学 指导字形:疲、勃、寓 学生描写
学生十分钟
三、小练笔。
现在让我们也来写写吧!
鹬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发挥想象写一写鹬、蚌那时的语
言、动作和神态。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4、寓言两则教材分析:本课是两则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的是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就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若违反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啄食河蚌,被河蚌紧紧夹住。

它们互不相让,结果双双被渔夫抓住的故事。

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这是初次接触寓言故事这种文体,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以及它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4、明白两则寓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了解寓言这种体裁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寓言蕴涵的道理,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二、学生自学课文,布置自学要求:(一)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农夫是怎样的人?2、他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三、检查自学。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但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教育人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接着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是细读悟道理,讨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寓言两则》,板书课题为《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培养朗读、概括能力)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练朗读,理解人物心理)1.抓住鹬猛地用尽用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24、寓言两则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许多孩子比较熟悉的寓言故事。

该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热切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用拔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的方法,最后导致禾苗枯死。

通过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从事物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法学法: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形象等方式理解寓言内容,感悟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你们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学生交流)其实我们熟悉的这个小故事就是一则寓言。

(板书:寓言)寓言就是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寓言两则》,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今天来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生交流)2、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生交流,给浇浇水,施施肥,还要给它拔拔草……)3、“揠”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4、因而“揠苗助长”也称为“拔苗助长”。

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生交流)5、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 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2.能正确流利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读懂词句,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难点运用喜欢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寓意。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朗读指导、赏读感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出示“寓言”,齐读,能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是怎样的吗?小结:“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3、再出示“两则”,齐读“寓言两则”,说说“寓言两则”是什么意思?4、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寓言。

这个成语就是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

[点明“揠”“长”的读音]二、新课学习1、学习寓言,体悟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①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②完成填空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③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

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2、[很心急]出示第一自然段结合回答,扣住“巴望”,理解意思。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齐读3、[很辛苦]出示第二自然段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住“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小学语文大赛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大赛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大赛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小语大赛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课题:《鹬蚌相争》(阅读)版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师:郑萍萍单位:海口市龙华小学【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寓言两则》中的第一篇是《揠苗助长》,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讲述故事,《鹬蚌相争》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讲述故事。

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寓言故事主要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所以教孩子学会讲这个故事是教学目标之一。

这和课标中第二学段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是相符合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置了三个梯度,从讲课题到讲对话,最后学会讲整个故事,层层深入,逐步提高难度。

寓言又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让学生理解寓意,也设置了三个梯度,先借用渔夫的话来说寓意,然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说说自己听了渔夫的话后有什么感受,最后联系历史故事,明白寓言的作用,感受寓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会认读“蚌”“啄”两个绿线里的生字,会写田字格生字“弱”。

2.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讲这个故事。

(二)能力和方法1、学会通过抓关键词读好人物特点的朗读方法。

2、了解讲故事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教学准备】课【教学过程】(一)导入。

1.直接导入课题。

2.介绍鹬和蚌的特点。

3.指导讲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抽查难读的句子。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农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焦急、巴望、天天到田边看) 2、 这位心急的农夫就这样等下去了吗?谁接下去说?(生把故事说完? 3、 那“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第 2 节说一
说) 4、 结果如何?现在,你觉得农夫是什么样的人? 5、 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可采访: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方法?现在后悔了吗?说说想 法。) 6、 同学们,我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你会怎样劝说这位农 夫呢? 四、生字教学 指导字形:疲、勃、寓 学生描写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5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做事要从 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寓言《揠苗助长》中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懂得寓言《揠苗助长》的所蕴含的道理。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古诗、诗歌和童话等等。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
学生十分钟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 2、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生字词。 3、 检查字音 出示: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宋国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强调读音:“闷”是前鼻音、“则”是平舌音 5、 同学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之上,再去读一读课文,读通课文,不丢字、不
漏字。 6、 检查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指导长句、难句。 7、同学们,《揠苗助长》这个短小的寓言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谁能给大 家讲讲这个小故事? 三、讲读课文 1、 生说第一节
两则寓言是一种文体,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字作 品,有时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短小精干,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宋、则”是平舌音,也是后鼻音。“郑”后鼻音要读准。“闷”是前鼻
音。 2、 理解重点句:
(1)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2) 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3)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 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4)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24 寓言两则
主备人:殷浩隽
文本分析
主要内容: 《揠苗助长》描写了一位农夫巴望自家的禾苗迅速长高,于是迫不及待的下
田往上拔苗,结果造成禾苗枯死《鹬蚌相争》描写蚌张开壳晒太阳,鹤去啄它, 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文章主题: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如果不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强求速成,那就会效益反损的。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双方正吃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得利 益。 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讲解生字及字音) 2、解题
谁说说“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鹬和蚌相互争斗) 那他们俩究竟在斗什么呢?
二、学文明理。 1.过渡:当然答案就在课文中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答案找出来。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 3.解题并概括大意。 鹬蚌相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答案找到了吗?谁能说说?(及时表扬) 4.品析语言 这篇课文很有趣,请你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或段读一读,也可以读给你的同 座位听听,但读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指导品析重点句子: (1)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 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鹬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 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3)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 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 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 分角色朗读,并试着演一演 (5)小结:同学们多投入呀,这都归功于这些生动的语言,所以,我们写作 文时也应当去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的文章别人才爱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 2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鹬和蚌(教师相机简介鹬、蚌) 一个翱翔在蓝天,一个生活在水中,本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却在两者之间发 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体裁的课文它就是寓言。谁能大家介绍一下寓言吗?(板书寓言,指导读音, 老师简单介绍寓言这一文体。) 2、 在咱们中国有许多寓言故事,我们就要来学习两则(板书两则,指导读音。) 《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3、 出示课题。 指导读课题。
△ 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揠是什么意思?) 4、 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那《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填空题:
1。《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互不相让,彼此放在一起时,它们想到的是
,没想到的是
,“鹬蚌相争”用作比喻双方拼死相
争,却让第三者得利
2.请你再写出知道的几个寓言故事的名字:掩耳盗铃、




(比比看谁写得最多)
导学反思
学生十分钟
三、小练笔。
现在让我们也来写写吧!
鹬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发挥想象写一写鹬、蚌那时的语
言、动作和神态。
学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寓意。
其实,这篇课文是则(板书“假想的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说明某个
道理或教训,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