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道路的关系探析
化是 人类生产 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 要表 们 又不可 能完全等到高度城市 化以后再来 建设农村 , 主 社会主义新 农村 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 而在 我国 是在 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过 程中加 以建设 的 , 我们 要追求的是在 目前 建设农村的过程中 , 学者把传统 落后的乡村 社会向 现代先进 的城 市 城乡二元结构 不能 迅速 改变 的 前提下 , 到农 村社 会和 谐发 展 的道 有 找 社会转变的过程称为 农村城市化 。这种 城市 化 , 则主要是以农 村 路 。因此 , J 建设 好农 民的家园 , 是~项长 期任务 , 不是盲 目地要把 并 作为载体 , 通过改造农村社会 的一系列硬件 、 软件环 境 , 缩小 农村和 城
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 、 新 农 村 ” “ 市 化 ”: “ 和 城 分不 开 的命 题
农村人 口向城市地区的集聚性迁移是实现城 市化 的根本途径。随着我 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 时代特点的变 化 , 在这种 价值取向 指导下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上 , 有一种 观点认为 , 农村 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凸显出诸多 弊端 , 如流动人 口对城市 管理和环 境造 落后是因为农业的资金 、 资源都被城市拿走 了, 城市 利用农村的廉价 土 成 的巨大压力 , 农民大量外 出导 致的农村发 展缺乏 内在动 力等。新农
的 命题 , 又 总是 时 时透 露 出千 丝 万缕 的联 系 , 必 要 把 城 市化 和 新 农 村 建设 放 在 一 起 进 行 分 析 , 出其 中 深层 次的 关 系。 却 有 找
I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 市化道路; 城 农村城 市化
解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
的战略方针 , 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统筹
城乡经 济社 会发 展 , 以工 业 反 哺 农 业 , 以城 市 支 持 农 村 , 多 予 少 取 放 活 ” 建 设 “ 产 发 展 、 活 宽 “ , 生 生
农 村建 设 工 作 的 丰 富 、 善 和 创 新 。改 革 开 放 以 完 来 , 和 国家 始 终 把 农 业 放 在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首 党
位 。近 年来 , 中央 、 党 国务 院 以科 学 发 展 观 统 领 经
裕、 乡风文 明 、 容整 洁 、 理 民主 ” 村 管 的新 农村 , 使农 民也能 过上 像城 里人那 样 的生 活 , 现 城镇 与乡 村 实
的两翼 齐 飞 、 发 展 。 和谐 相对 于新农 村 建设而 言 , 城镇 化是 指 人类 的生 产和 生活方 式 由乡 村型 向城市 型 转化 的历 史过 程 ,
吕新 发 , 晓娟 周
[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相对 于原有农村建设和城 市建设 而言的, 是一种现 实的理性选择 , 是农 村城 镇化 的补 充、 完善
和 必要 准备 ; 而农 村城 镇化 是 实现 由农村建设 向城 市建设转移 的中介和桥 梁, 是我 国农村发展 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 是新
议 》, 明确 提 出了建 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重 大 历史 任务 , 为做 好 当前 和今 后 一 个贯 彻 落 实 党 中央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的这一重 大 战略 部署 , 必须 深刻 认识 和正 确 处理 新农 村建设 与农 村 城镇 化 的辩证 关 系 , 对 于 这
0 0 71 02
[ 中图分类号 ]C 1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22 (0 6 0 0 9 0 6 2— 7 8 20 )9— 1 3— 3
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辩证关系
事 物 除 了是 处在 普遍 联 系和 永 恒 的 发 展 中之 外 , 它 某个 阶 段 的发 展 更 是 以适 当条 件 的 出现 为 基 础 的 。 其 而 新农 村 建设 和 城镇 化 之 间除 了是 不 可 分 割 的 之 外 , 城 乡协 调 的 生 态发 展 圈 中 , 们 彼 此 又 是 相 互作 在 它
a d t e h e r r lc nsr ci n a d u b nia in de eo me th s b c me “o h n t e an n h n t e n w u a o t t n r a z to v l p n a e o u o ne t i g o a c r i t
用、 互影 响 的 。 相
关 键 词 : 农 村建 设 ; 镇 化 ; 新 城 辩证 关 系
中图分 类 号 :3 F2 文献 标 识码 : A
Di l c c lRe a i n e we n t e Co t u to f Ne a e t a l to s b t e h n r c i n o w i s
论‘ 以工促农\ ‘ 以城 带 乡’ ’ 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和 城 镇 化 的 辩证 关 系
陈 会 娟
( 许昌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 河南 许昌 410 ) 600
摘 ’ : 着 改革 开放 后 中国 经济 的 快速 发 展我 国 已进入 “ 业反 哺 农 业 , 市 支持 农 村 ” “以工 促 农 、 要 随 工 城 ( 以 城 带 乡”) 新的 工 业化 阶段 , 的 而新 农 村 建设 和 城 镇 化 发 展 也 在 某种 程 度 上 变成 了“ 回事 ” 一 。但 是 , 一切
a d r r le oo ia e eo n a c lgc ld v lpme tc r l u n ic e-i dd t n t h n e r to s n a ii o t e i t g ain . o Ke r s:t e c n tuci n o e c u t sd y wo d h o sr to fn w o n r i e;t e u b n z to y h r a iain;t il cia eai n ; he d ae tc lr l t s o
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采取 “ 强者牵头 , 弱 与工商税务部 门的协调, 解决税收登记 问 制制度 ,让每个社 员都有 知情权 和监 督 者参 与 ” 的模式 , 但这 也容 易导致合作社 题 。 促进主 管部 门与工商税 务部 门的协调 权。 同时, 强外部监管 , 加 加大合作 组织 内
民增 收显著 的合作社作 为宣传典 型, 使更 作社 当年盈余在 弥补 亏损 、提 取公积金 作组织在采购服务、 工运 输与储存销售 加 多的农民看到参加合作社的好 处, 减少他 后 , 按成 员与合作社交易额比例返还的份 等方面加强合作 , 促进规模 发展 。
们 的观望 态度 , 提高他们参与合作组织 的 额 不 低 于 6 %。 O 积 极性: 三是加大合作人才 的培训 。加 强 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 通过直接 引进生产技 技术 水平和管理能力。
一
是加大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报纸 、 电台 关,防止 出现少数人出资额 过大 的现象 , 过建 立合作联社 , 一制度规 范 , 统 更好 地
等媒体送法下 乡, 把相关法律条文普及到 促使合作社成 员出资均衡化。 二是完 善分 开展 行 业 自律 , 通 会 员 、 府 和 社 会 的 沟 政
一
( ) 五 做好 监督工作 , 完善 民主管理 。
三新一高 要求 解读 -回复
三新一高要求解读-回复"三新一高"是一个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概念,它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新时代的重要指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解读"三新一高"的含义和价值,并讨论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步:解读"三新一高"的含义"三新"是指新型城镇化、新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口结构优化、发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城镇化进程。
新产业化强调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新农村建设则是指以农村发展为核心,注重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和乡村特色保护的农村建设。
"一高"是指高质量发展。
这一概念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方式更加创新、内外需平衡、城乡协调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保护。
第二步:分析"三新一高"的价值"三新一高"具有以下的价值和意义:1.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合作和人才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2. 增加就业机会。
新产业化的推进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回乡创业的机会。
3.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新产业化的推进,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促进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三新一高"的实施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
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民 收 入 ” 这 意 味 着 在 加 快 经 济 发 展 的 同 。 时 , 村教 育 、 化 、 疗 、 会保 障 、 农 文 医 社 基 础 设 施 等社 会 事 业 。也 将 进 入 加 速 发 展 时期 , 乡 差 距 有 望 逐 步 得 到 缩 小 . 村 城 农 面 貌将 迎 来 新 一 轮 的 历 史 性 巨 变 。 二 、城 镇 化 与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 内在 关 系
房 ,归 根 结 底 应 该 是 人 的 生 活 方 式 和 文
化观念的城镇化 。 城镇化的过程 中, 在 我 们 不 仅 要 注 重 生 产 方 式 转 变 ,更 应 该 注 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 2生 产 方 式 转 变 是 生 活 方 式 和 文 化 .
出 强 调 ,要 统 筹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 推 进现休农业建设 . 面深化农村 改革 . 全 大
村 “ 委 ” 部 的 直 选 。 面 推 行 村 务 公 两 干 全
生 产 要 素 、 活要 素 和 管 理 要 素 。 以 发 生 可 挥 其 辐 射 作 用 ,对 周 边 农 村 的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 融 体 制 改 革 、 业 制度 改 革 以 及 金 就
农 村 基 层 政 权 的 建 设 等 施 加 有 益 的 影 响 ; 三 , 镇 具 备 更 为 旺 盛 的 市场 经 济 第 城 活 力 , 过 对 周 边 农 村 的 影 响 . 以 完善 通 可
的物 质 基 础 。
先 进 文 化 的 聚 集 和 周 边 农 村 的 辐 射 作
用 , 仅 有 助 于 增 加 农 民 收 入 . 为 发 展 有 也 农 村公 共 事 业 产 生积 极 的影 响 。 ( ) 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也 利 于城 二 建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理论思考
新农村建设将失去经济基础和保障,没有新农村 建设 , 城镇化也不可能健康有序推进。 ( 二) 互相促进
城镇 化 的核 心是 人 口的城 镇化 ,通 过农 村 富 裕人 口转移 到 城镇 , 减 少 农业 人 口所 占 比重 , 促 进
新农 村建 设找 准着 力点 。
( 一) 互相 关联
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 动关系的研究 ,有利 于正确 认识 城 镇 化 和建 设新 农 村 的客观 发 展 规律 以及 二 者之 间互相依存 、 互为补充 的辩证关系 , 有利于推 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互促发展 ,实现我 国 现代化的“ 双轮驱动” 。建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良性互动的理论模型 , 以及政府 、 企业和农 民之间 的 良性互动机制 , 将为城乡统筹发展 , 实现城乡一 体化 , 破解“ 三农 ” 问题 , 推动经济增长 、 社 会进步
与生态平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促进
全面小 镇化 与新农村建设 相 互 关 系 的认 识
一
、
我 国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 目标是要按 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把工业和农业 、城市和农 村、 市 民和农 民作为有机 的统一整体来统筹协调 ,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 、辐射作用和农村发展对
的重 点 是 要 改 变 “ 农业 弱 、 农 村穷 、 农 民苦 ” 的现 状 ,通 过 新农 村 建设 来 调 整农 村 社会 经 济 结构 和 发 展模 式 , 促 进农 村 生 产力 发展 和经 济繁 荣 , 以实 现农 村 现代 化 。城镇 化 与新 农 村 建设 虽 然 发展 中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0 3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一、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的补充和延伸,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农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生活的联系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将农村完全变为城市,而是将城市的便利和服务带给农村。
新农村建设将提供更好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农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而城市的技术和经验也可以为农村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四、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新农村建设可以提升农村地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失,稳定农村社会。
五、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城镇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将得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
城镇化还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村土地资本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动力。
六、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对农村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农村环境的整治,提高农田的质量和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的提升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变,更关注农村社会文明的提升。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的倡导,可以培养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八、新农村建设与城市间的互动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与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城市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同时农村也可以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等资源。
城市与农村互动的良好关系将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谈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途径。城镇是不能孤立存在 的 ,它以受其 影 响的广 大农村地区作 为腹地而存在 ,发 挥扩散效 应与回流效应 ,两者具有 密不 可
分 的关系 , 不存在战略重叠和现实矛盾 。 并
发展现代化农业就必须鼓励农村 剩余 劳动 力向外转移 ,这种转移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城 乡之 间工资预期 的差异 ,这是 政府主导 、农 民自觉 、市场 自发三方博弈 的结果。结合我 国具体现实 ,在城市 “ 异
动生产率 的提 高和农业 剩余产品的增加为 前提的 ,弥补 了刘 易斯模型 的不 足。在此 基础上 ,托达 罗系统发展 了这一论 断 ,建 立了一个解释发展 中国家城 乡劳动力转移 的模型 ,该模型认 为剩余 劳动力的区域转
移 是 理 性 的经 济 行 为 ,迁 移 决策 取 决 于城 乡之 间 预 期 工 资 差 异 。可 见 ,建设 新 农 村
4 商 业 时代
提高农 民收入 的重要载体。一方面 ,有 利 于人 口及 经济活动由农村 向城镇集聚 的 引导下 ,经济 增长 并 非 出现在 所 有地 方 ,而是 以不 同的强 度 首先 倾 向于 某些
区 域 , 然 后 通 过 不 同 渠 道 发 挥 扩 散 效 应
中 , 明确 地 把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确 定 为 我 国现 代 化 进 程 中 的 重 大 历 史 任 务 ,这 是
目前 ,有关城 乡联系和 区域协调发展 的理
论较 多 。这为我国确立建设新农村 与推 进
城 镇 化 的 互 动 战 略 ,形 成 城 乡经 济 社 会 发
质 性 结 构 ” 存 在 的 前 提 下 ,可 行 的办 法 就 是 建 立 适 量 的 小 城 镇 就 地 转 移 , 实现 离 土 不 离 乡。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⒈引言
⑴背景介绍
⑵目的和意义
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⑴城镇化进程
⑵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⑶城乡差距拉大的原因
⒊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与目标
⑴新农村建设的定义
⑵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⒋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与支持政策
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⑵农村产业发展
⑶农村环境保护
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⑸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的支持政策
⒌城镇化建设的概念与目标
⑴城镇化建设的定义
⑵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⒍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措施
⑴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⑶城市环境保护与改善
⑷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⑸城镇化建设的监督与评估
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⑴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
⑵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附件:
⒈城市规划图
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报告
⒊城镇化建设政策法规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⒉新农村建设:是指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等手段,使农村与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⒊基础设施建设:指农村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设施等基础
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⒋环境保护:指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包括治理农村污染、保护农田、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措施。
从四位一体视角略论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二、 村城镇化 为新农村 民主政治 建设创造 了良 农 好条 件
1 . 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的民主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 无疑将改变过去几千年来农村 人 口 占多 数 的 局 面 , 民 主政 治 的 表 现 形 式 、 现 途 径 和 发 而 实 展模式也随之将 发生 巨大的转变 。 一方面农 民与工人将更加 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 另一方面农 民的数 量在减少 , 而工人的 数量 在增 多, 工农联盟 的基础发生 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的 直接结果使得更多 的农 民转变成城镇居 民, 直接融进城市民 主政 治生活 的领域当中 , 进一步扩大 了以城 市为主导型的政 治生 活方式的社会基础。二使城镇化水平 的提高必将进一步 改善城市人 口的结构和整体素质 ,特别是公 民政治意识 、 民 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将表现得更为突出。 2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的民主实现条件得到改善 . 城 镇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 进 一 步 推 进 中 国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将 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 加快 中国现代化 建设 步伐 , 高国民 提 的整体生活素质 , 最终为发展 中国社会 主义 民主政治 , 建设 社会 主义 政 治 文 明提 供 物 质基 础 。
、
民人均纯收人为西藏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 。 ・ 倍” 2
走农村城镇 化道路对新农村经 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直接 提高农 民收入 ; 第二 , 缓解 农村土地矛盾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第三 , 通过城市的辐射作用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这三方面完 全符合“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目标与要求 。 的
关键 词 : 农村 建 设 ; 村城 镇化 ; 新 农 四位 一 体 中 图分 类 号 :3 0 F2.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2 1 (0 9 叭 一0 6 0 17 — 9 X 20 ) 0 4 — 2
浅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和 农 村 工业 化 的发 展 状 况 决 定 了城 镇 化 的特 殊 路 径 选择 ,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 , 推进社会主 义 新农 村建 设 , 促进 城镇化 健康 发展 。
1 、城 镇 化是 实现社 会 主 义新 农村 建 设 的前提 条
实 现 城 乡 一 体化 是 “ 十二 五 ” 时期 面 临 的一 个 重
J u l , 2 0 1 3
Vo1 . 1 4 N O. 7
浅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黄
( 中共 云 南省 委 党校 摘
欣
科研 处 , 云南 昆明 6 5 0 1 1 1 )
要: 城 镇 化 与新 农村 建设 是 我 国现 代 化 总体 战略 的有机 组 成部 分 , 二 者相 辅相 成 , 互为条
2 0 1 3年 7月 第 1 4卷 第 4期
中共 云 南省委 党校 学报. T h e J o u na r l o f Yu n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Co m mi t t e e S c h o o l o f t h e C P C
动力 。
一
2 、 新 农村 建设 是 实现 城镇 化 的现 实基 础 。第一 ,
“ 生 产 发展 ” 是 新 农 村 建设 的首 要 任 务 , 同时 , 也 是 城 镇 化 健康 发 展 的经济 基础 。在 城镇 化 进程 中 , 如果 忽 视 农 村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支 撑 地位 ,城 镇 化 必将 因资 源、 要 素供 应 的约束 而裹 足不 前 。第二 , “ 生 活宽 裕” 是
件。 我 国 的社 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是在 统筹 城 乡发展 的 背景 下 提 出 来 的 , 通 过 发 挥 城镇 集 聚 、 辐 射 和带 动 的 作用 , 从 而 打破 城 乡 二元 结 构 的现 状 , 实 现 城 乡一 体 化发 展 。 因此 , 城镇 化是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的应 有 之 意 。实践 也充 分证 明 , 城镇 化 有利 于 推 动农 村经 济 社会 的发 展 , 一 个 地 方 城 镇 化水 平 越 高 , 新农 村 建 设 的 步伐 就越 快 。由此 可见 , 按 照统 筹城 乡 发展 战 略 的 要求 ,进 一 步加 大各 方 面对 农 村发 展 的支 持力 度 , 才 能改 变农 村 落后 的面 貌 。
新农村建设的主线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
经 济 观 察
从 我国农 村实 际情况来看 ,要求 的收入 比为 3 21 . :。可见 , 2 从总量上减 中国城镇化 的道路可 以在坚持 大中小 减 少农民 。我 国农 村人多地少 的状况 少农 民是解决农 民问题尤其 是增加农 城 市 和 小 城 镇 协 调发 展 道 路 的基 础 以及 整个农 产品出 1 势不大 的形势 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它不仅符合新农 上 , 2 1 优 着力发 展各类城 市的数 量 , 力提 努 致使 我们 在建设新农村 进程 中加 快农 村建 设 以经济 建设 为 中心 的精 神 , 也 高城 市 的人 1容 量 。大 中城市 的发展 2 1 村 劳 动力 向非 农 产业 和 城 镇 转 移 就 有助于扩大 内需 ,从而 最终实现 城乡 主要是 注重数量 的增加 ,以不断增 强 业, 是增加农 民收入 的必 由之路。19 统筹发展的 目标 。 90 大城市 在创造就业 机会 的能力 ,特别
我国公布的城镇化率,因为既然我国
已经达 到将 近 4 %的城市 化水 平 , 3 从 我 国的国情和所处 的情 势来 看 ,加快
城市化进 程 已是处 于可望而 不可及 的
窘境 。这是不科学的。 20 04年底 ,国家统计局统计 的城 市化水平是 4 %, 3 它把约 1 . 农民工 2亿
村建设发展路径 的提 出必将 对我 国城 村——主要 是教育 和医疗 领域—— 的 全面现代 化的载体 和路 径选择 。新农
镇化 发展道路产生 深刻 的影 响 。本 文 投入 ,另一 方面主要是 帮助农 民转移 村建设是农 民逐渐减少 , 向大 、 并 中城
试 图从新农村建设 的 目的与主线 出发
于我 国城 镇化 已经 达 到一定 水 平 , 其 发展速度 不可能快速推 进 ,导致其 不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研究
城镇 化 , 化是新农村建设 的立足点和归宿 。新农村建设就 城镇
是统筹城 乡发展 , 以工支农 、 是 以城带 乡的一体化过程 。
二、 中国 城 镇 化 的动 因
上涨而给予 的补贴 。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 , 必然促进农业产业
规模化 , 进而非农产业 向城镇 聚集 , 民生活城市化 。 农
பைடு நூலகம்
程就是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不 是不重视城镇化 , 而是在城镇化的过程 中建设新农村 , 新农村建 设需要纳入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中来 。 推进农村工业化 、 城
层次 的精神生活 , 更加希望得到城镇文 明的熏 陶 , 这种愿望尤
村发展上 , 尤其是不能进行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
从世界城镇化道路来看 , 无一不充满了利益矛盾。英 国1 5
世纪末 叶到 1世纪上半叶的城市圈地运动 ,就是一个城市剥 9
其在年轻 的农 民身上表现得更为突 出,他们外 出打工一方面
城乡 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首先 , 建设新农村 的首要 内容 是建设现代农 业。这 既可为工业 化和城市 化提供足够 的农产
( ) 一 城镇化 的概念界定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 口不 断向城
镇转移 , 第二 、 产业不断 向城镇聚集 , 三 使城镇数量增加 , 城镇
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过程 , 不仅是一个
( ) 二 外部诱导。1 乡差距 。 . 城 城镇化 的内在规律和最基本
的动力是来 自城镇 的外部拉力 ,其 根源是我 国巨大的城乡差 距 。20 年全 国的基尼系数为0 5 甚至我国基尼 系数 已经达 05 ., 4
城镇化论文新农村建设论文: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城镇化论文新农村建设论文: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提要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
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农民融入城镇就业与定居门槛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城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通过加快小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可以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越显著。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凸显农村地域多功能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因此,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城乡统筹,并不仅仅是政策性统筹,更重要的是建设性统筹,重在创造一个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交融,以此加快小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城镇化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将农村变为城市,用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从而最终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服务;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不改变农村的性质,而是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
二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他们都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
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而城镇化发展则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相互促进的方式。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民居住条件、教育医疗服务、养老制度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强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改善农村面貌和增加内在活力,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还能够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水平。
二、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集聚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许多影响。
首先,城镇化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了农村人口的压力,缓解了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城镇化发展也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部分农民增加收入。
其次,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也在增加,这间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例如,为了吸引农村人口留在农村,政府会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最后,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市场潜力逐渐释放。
农民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后备人口,同时城镇化发展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浅谈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并重,统筹城乡一体奔小康
增强城乡之 间的互动 ,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的成本 ,使农村 剩余劳动力可以按照 自己的意愿 向城市转移 。只要进城农民有固定职业 、 固定收入和 固定住所 ,都 可以以市 民身份进行登记 。关于户籍改革管理 问题 ,许多省、市、自治区都有所动作 ,并取得一定经验 。 2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农 民是新 农村建设的主体,农 民的素质对新农村建设 至关重要 ,农民受教育程度 、 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 响着农 民收人的增加,直 接影响到农业及农村经济 的发展 。高素质的农 民一方面将极大地促进新 农村 的建设 ,另外也会加快农村 的剩余劳动力 向城市 的转移 ,为城市提
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 ,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和国家竞争
力增 强 的 “ 巨 大瓶 颈 ” 。
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削弱 了城镇吸纳和转移农业
剩余 劳动力 的能力 :使农村非农产业市场需求狭小 ,制约了国内需求 的
持续增长 ; 延缓了农村社会现代化 的进程。 2 o 世纪 8 0 年代后期以来 的“ 民
而城市化也不能仅在城市找出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跳出 “ 三
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 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因此 国家和社会应该继 续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努力实现城乡教 育资源共享 ,缩小城乡教育质
量 的差距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 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不断
正确认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关系
正确认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关系摘要: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关于二者的关系,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一定的误解。
本文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廓清,提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战略。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实现城镇化与新型农村的协调发展,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各地都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如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的“双轮驱动”战略上,各级政府还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地方甚至是割裂二者的发展,认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在资源制约下是矛盾的,是不能同时推进的。
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阻碍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甚至出现了大跃进式的“过度城镇化”和“消灭农村”的极端做法。
因此,正确认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关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都显得至关重要。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方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离开城镇化谈新农村建设,就会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农村,就会阻碍优质资源向城镇集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将只是一句空谈。
不顾农村的发展盲目推进城镇化,会超越城镇的承载能力,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走和拉美国家一样的“过度城镇化”道路,最终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住人口已接近6.66亿,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持续推进,在增加就业、改善城镇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了经 济发 展 、社 会进 步 和文 化 繁
荣 .推 动 了 国 家 综 合 国 力 的 提
升。
2城 乡统 筹 发展 .小城 镇 和 .
新农 村 建设稳 步推 进 国家积 极
化水平 年均 提高 08 1 百分 点 . 镇 建 设 上 简 单 套 用 城 市 规 划 模 垃圾 收集 处 理设 施 .收集 的垃 圾 .— 个
我 国城镇 化 快速 发 展 的趋 势不 会 式 .盲 目追 求镇 区空 间规 模 的扩 也未 能 得 到及 时处 理 .垃 圾 随意
改 变 “ 二 五 ”期 间 .我 国城 张 。 十
奠 定 了法律 基 础 为适 应 城镇 化
3 区 域 协 调 取 得 新 进 展 . 城 发 展 的新 形 势 和 新要 求 .各 地通 .
基础 的多 层 次 的城镇 体 系 城 市 市政设 施 水平 不 断 提高 .人 居 环 境进 一步 改善 : 国家大 力 推进 城 镇保 障性 安居 工 程建 设 .抓 好 农
堆放 ,严 重 污 染环 境 、河 道 、水
3公 共 设 施 水 平 较 低 .
镇 化 水 平 预 计 将 达 到 并 超 过
三 是小 城镇 发 展 困难 根据 塘 和 地 下 水 小 城镇 学 校 和 医疗 设 施及 服
5 % .进 入 城市 社 会 当前 和今 调查 .2 0 0 0 6年全 国城市 建设 区单 后 一 段 时期 .是 我 国城 镇 化转 型 位 面积 市政 公用 设 施 投资 额是 小
. 0 8年 二 者差 距 务水 平低 . 已成为 人们 不 愿在 镇 发展 和推 进 新农 村 建设 的关键 时 城镇 的 89倍 .2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有效推进,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逐步显现,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关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
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看,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还在增强,对新农村建设构成巨大影响。
特别是由于城镇化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农村出现了“产业无人抓、项目无人做、房屋无人座”的现象,人们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关系认识上十分模糊。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找准着力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关联。
实践表明,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必由之路,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目标趋同。
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农村,重点仍然是改变“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的现状,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
二是利益相关。
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
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城乡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城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向农村的幅谢,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和村镇的田园化。
三是作用互动。
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几亿农民难以靠种地富起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
相反,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城市的延伸、城镇化的浪潮又推动了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必然相互发生作用,共同促进。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城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金融和信息中心,城市的这些要素,决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上要依赖城市,依赖工业和它的集中信贷,形成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格局。
列宁曾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在我们重庆市,实行以现有大中城市带大农村,以县域城镇、百强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基础,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服务中心,幅谢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大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或既办土又工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正如有的农民曾形象地说,“一亩地刨不出新农村,穿草鞋走不出富裕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闯出去就是路”,这是城镇带农村的真实感受。
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农村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是冲击农村社会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人,引起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结构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乡镇、新集镇、新村庄,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里人生活条件,带来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是释放剩余资源。
城镇化的牵引力带给农民的是强烈的自我追求意识。
农村长期落后,世世代代的农民渴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对于农民而言,城市生活的诱惑力是城镇化的“原动力”,使农民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到城里去,带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准城镇人口仍将维持在1亿人左右,并且有条件转为城镇居民的人口每年将维持在近千万人左右。
人力资源的释放,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需求,而城镇化的扩张,也向新农村建设释放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
四是提升人口素质。
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工”进城,接受城市生活洗礼,向农民提供在城市掌握生产、经营、生活、学习技能的机会,使之“脱文盲,换脑筋”,增强闯荡市场的能力和本领,促进了农民工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又满足城镇化对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
五是思想观念更新。
通过城镇化实践,城市的生活方式使农民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农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及时尚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意识、观念的落差逐步缩小。
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民输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又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制约。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有利于城市向农村幅射。
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在外面打工、跑运输、做生意,固定农民实际上变成了业余农民,留下“386199部队”在家里做农田,这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差,另一方面形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
长远来看,这一问题难以根本消除,比如,农民工子女随着农民的认识水平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大,基本上大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一部分还会考上大学,走出社会、走出农村;不能考上大学的,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超过老“农民工”一代,不会减小“外流”趋势;已经营在外的农民工,有的一心向往和愿望是跳出农门,有的也想在农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他们把房子建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固定在家居住,农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仍将受到制约。
而城如果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大量人口仍留在农村,找不到出路,又会付加新农村建设成本,同时,城镇化的优势不能转化为表农村建设的动力,则会延缓新农村进程。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认清与城镇化进程的认识误区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决定在农村现代化必须合理、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对立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减缓城镇化进程,或者以城镇化简单代替新农村建设。
着重应走出以下三个认识误区:(一)“对立论”认识误区。
有人说,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对矛盾。
农村城镇化,农民在农村的越来越少了,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出现了缺失,新农村建设要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落实新保障、培养新农民、健全新组织,几乎无人来抓、无人来干、无人来享。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迫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农村人口锐减,如武隆县杨柳山贫困片区,原两个乡,3000多人,现为一个村,1300多人,在家几乎多半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以致新农村的建设难以启动实施。
但是,从全国来看,不论我们城镇化发展速度有多快,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是很少,社会保障等也难以跟上,大量的农村人口仍然进不了城市,即使我们的城镇化程度达到60%,仍然有五六亿的人口留在农村。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民能够在城镇安家,定居下来仍是少数,大多数仍会离土不离乡,有的只是暂时性离开农村,城镇化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发展问题,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同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头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城镇化可以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把农民工变成“能人”,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不是“冤家”。
(二)“重叠论”认识误区。
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和建设新农村,目的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现代化。
有的同志片面理解,建设新农村内容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方面面。
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民主化,认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在思路、目标、效果上是“重叠”的,担心新农村建设削弱乡镇集镇的发展,最终可能形成“镇不象镇”、“村不象村”,浪费国家资源,使新农村失去特色。
实际上,城镇化一般来说是指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新型镇乡的城市化发展方向,建设新农村,建立新型村庄,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两者不能互为“替代”。
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村这一块探索集镇化建设道路,有利于解决农民既不离土、又不离乡部分农民跟上现代化问题,也是解决镇城化中乡镇难以解决的缺乏产业化支撑、农民进城可能恶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压力等问题。
(三)“回避论”认识误区。
由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建设中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更是千头万绪,在基层的一些干部思想中,对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产生了“回避”的念头。
表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对镇乡规划与新村规划联动考虑不足,对城镇化带给农村的新问题参考不够,就新农村规划新农村,结果新农村建设规划失之可操作性或可持续发展性。
问题是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对建设新农村,必须考虑城乡统筹,联动发展,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农促工。
如果忽视和离开城镇化谈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将难以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如果离开新农村建设来谈城镇化,城镇化最终失农村根基。
三、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进程互动结合的着力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然是现代化的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同步推进城镇化,努力把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起来,做到相得益彰,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应当注重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际工作,我们应在以下三个着力点上下功夫。
(一)要在创新镇乡村发展思路上下功夫。
城乡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重点是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新路子。
一是要开发产业“新高地”。
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建设新农村,第一位是要发展新产业。
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为城镇化和建设新村庄奠定产业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关键要在培育一个或几个能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围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立足特色资源和现有基础,明晰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做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着力培植具有特色优势、难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各种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有铲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去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并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产业做大做强,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