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期广州港口的研究
广州港历史概述
![广州港历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d9194227c1cfad6185fa748.png)
广州港历史概述广州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广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港城相伴相生。
早在东汉初年,广州港的远洋运输已达波斯湾。
从唐代市舶使、宋代市舶司,到清代粤海关及“一口通商”;从十三行到广交会;从新石器时代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到秦海、唐涂、宋地沧海桑田;从黄埔古港到南沙港······广州港历经2000多年营运长盛不衰,从而成就了闻名于世的东方大港、世界大港!进入20世纪以来,广州港与广州城相融共进、快速发展,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为广州市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广州港与广州城相辅相成。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广州港兴起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蓬勃于当代,孕育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延续了2000多年的强盛繁荣。
一、古代广州港秦汉之际是广州港初步形成时期,东南亚、南亚甚至波斯湾地区的货物在番禺(广州古称)集散,使番禺成为西汉时期最著名的九大都会之一。
三国东吴重臣歩骘重修番禺城,广州再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中心,对外贸易愈加繁荣。
隋唐时期的广州港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而且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港口,众多蕃商云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两宋时期的广州港对外贸易规模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市舶司的建制也愈加完善,为朝廷税赋提供了大力支持。
南宋末年至元代末年,以广州为起点的陆上交通线、近海国内交通线和远洋航线仍在进一步扩展,元代从广州港出发的船只可直抵大都(今北京市区)。
明代对外贸易政策几经变化,但广州港始终是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
清代鸦片战争前,广州港更是取得一口通商的地位,是清代官方对外交流的最重要枢纽。
在远洋航行方面,广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在两汉时期,从广州港出发的船只便可沿海岸线往西南行,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魏晋至宋元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广州港对外航线不断扩展,最远能到达非洲东海岸。
唐代时期广州港口的研究
![唐代时期广州港口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431aed524de518964b7dad.png)
唐代时期广州港的研究【摘要】:唐初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空前强大的国力,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并与近20个国家有外交往来。
广州濒临珠江,水路往南海等地非常便利。
出珠江口,向南经南中国海,可达南海各地,再出印度洋,可远至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地区。
唐以前,已有中外船舶来往于这条水道,到了唐代,发展为当时中西交通的一条重要航线。
【关键词】:唐代广州港口海上贸易一、唐代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1.唐朝的对外开放与市舶司唐朝推行开放政策。
唐初修订《唐律》,尊重外国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赋予一定的民族自治权力,让外国侨民安居乐业。
唐中后期,海上丝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岭南当局修订法例,规范海商遗产继承的惯例。
大和8年(公元834年),朝廷以法令形式将这些惯例规定下来,都有利于海上丝路的发展。
唐朝往岭南派遣专使,主持贸易事务,开创了古代海外贸易管理的新制度,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兴盛期的重要标志。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稍前,桂管佐僚杨志本被任命为“岭南市阙珠玉使”,“握水衡之钱,权御府之产”,“散国财,市蛮宝”。
这是史料所见唐朝委派专官管理贸易、珍宝等事务的最早记录。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二月十六日,唐高宗发布《定夷舶市物例救》云:“南中有诸国舶,宜令所司,每年四月以前,预支应须市物,委本道长史,舶至十日内,依数交付价值,市了,任百姓交易,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
”敕文中“所司”,应该是“岭南市阙珠玉使”或市舶使一类专使。
市舶使首见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首任市舶使周庆立。
唐代市舶使的差遣有一个变化过程,从《定夷舶市物例敕》看,可能显庆六年已经存在。
在选官上或以专官充任,或由岭南地方长官兼任。
开元间(公元713-741年),以宦官充任市舶使。
唐中后期,宦官更占上风,尤其是以广州监军兼任市舶使。
2.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及物资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南海地区和阿拉伯地区。
这些地区的商人经常放舶到广州从事商业活动。
广州码头概述范文
![广州码头概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7b86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4.png)
广州码头概述范文广州码头是中国广州市的重要港口设施,是广州交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州码头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的码头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化的港口。
广州码头不仅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从广州码头的历史发展、现代化设施和市场地位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广州码头的历史发展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广州就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广州码头的建设起初以处理沿海贸易为主,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海港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船只前来进行贸易。
在明清时期,广州港口成为世界各地贸易船只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对外贸易,广州港口的繁忙程度空前高涨。
广州港口的繁荣与广州的商业贸易发展紧密相连,广州因此成为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在20世纪初,广州港口的繁荣因社会变革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开放政策的推行,广州港口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代广州码头以其现代化的设施而闻名于世。
目前,广州码头已经建设了一系列的现代化码头,包括两个集装箱码头和一座油品码头。
集装箱码头配备了先进的装卸设备,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船只的货物,提高了装卸效率。
油品码头则为广州及周边地区供应了大量的石油产品,对广州的能源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广州码头还建设了一座客运码头,提供游轮巡游和国际客运服务,方便了游客的出行需求。
广州码头的现代化设施为广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广州港口的国际地位。
广州码头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的第三大港口,广州港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广州港口是中国重要的外贸窗口之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广州港口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国南方的中心位置,便于与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的交通联通,同时也与世界各地的港口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
广州码头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广州作为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物流中心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初探唐宋时期广州的区位特征
![初探唐宋时期广州的区位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e17e3ad3b3567ec112d8a4b.png)
初探唐宋时期广州的区位特征宋代以前,中原城市商业格局多为里坊制,即城内设有专门商业区“市”,集中进行商业交易。
“市”有城垣包围,每天限时开放,与非商业区隔离,“市”外不再有贸易活动。
“市”多与城内主干道隔离,并远离城门,便于城市防卫。
里坊制对城内商贸交易活动造成很大限制,不利于自由贸易。
然古代广州城格局却较独特,正是受商业贸易影响。
广州位居中国大陆南端,历史上一直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受中原城市制度影响较小,且地处南海之滨,又有三江交汇,水运航道便捷,故自古便与海内外交通联系便利,对外贸易繁盛。
广州自先秦始便已出现商贸活动记载,尤其到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发展空前繁荣,广州城市格局及商业区区位在该时期发生显著变化,已与中原城市不同,富有地域特色。
下面即深入探究唐宋时期广州城市商业区的区位特征及演变过程。
1、唐代广州商业区区位特征1.1 子城街市唐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开明,造船与航海技术均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凭借其优良地理位置,唐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
朝廷专门派遣市舶使来广州管理对外贸易事宜,各国到唐朝进贡必须先由广州。
在商业发展影响下,再有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地理区位条件,唐代广州城市格局及商业区区位具备自身特征。
唐代广州城称作“子城”,范围南抵番山、禺山(今越秀区西湖路一线),西到药洲遗址,北到今城隍庙后,东到今仓边路西。
城池方正、面积较小。
由于里坊制格局限制自由贸易活动,造成城内居民生活购买日常用品和饮食等诸多不便,因此唐代广州子城没有出现里坊制,却在子城内产生出全城皆商的“街市”商业形态。
街市呈沿街设市、成街成市之格局,极大方便城内居民生活需求。
子城街市主要分布在南门居住区一带,相比中原城市远离城门、封闭管理的“市”布局已截然不同。
子城街市区位特征为临近子城南门,商住合一。
主要原因是受城市商业行为所致。
唐代广州商貿繁荣,致使子城南部珠江北岸商船林立,成一商品货源集散地。
为方便城内居民购买与交易商品,免受城门限制,商人选择临南门一带进行商业交易,方能节约成本,增加盈利。
千年羊城,南国明珠
![千年羊城,南国明珠](https://img.taocdn.com/s3/m/7eb03c05eff9aef8941e068f.png)
秉承“海上丝绸之路” 秉承“海上丝绸之路”的遗风,广州港与世界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 来,与美国巴尔的摩港、洛杉矶港、圣地亚哥港、 加拿大温哥华港、澳大利亚悉尼港、意大利那不 勒斯港、南非德班港、菲律宾马尼拉勒斯港、南非德班港、菲律宾马尼拉-达沃港、新 西兰奥克兰港、日本博多港、瑞典哥德堡港、等 11个港口缔结为友好港,促进了港口城市之间的 11个港口缔结为友好港,促进了港口城市之间的 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秉承“海上丝绸之路”的遗风,广州港与世界80多 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来,与美 国巴尔的摩港、洛杉矶港、圣地亚哥港、加拿大温哥 华港、澳大利亚悉尼港、意大利那不勒斯港、南非德 班港、菲律宾马尼拉-达沃港、新西兰奥克兰港、日 本博多港、瑞典哥德堡港、等11个港口缔结为友好港, 促进了港口城市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广州港地处珠江入海口和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 区中心地带,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东江、西江、北江在 此汇流入海。通过珠江三角洲水网,广州港与珠三角各大城市以 及与香港、澳门相通,由西江联系我国西南地区,经伶仃洋出海 航道与我国沿海及世界诸港相联。 广州港位于东经 113 ° 36 ′,北纬 23 ° 06 ′。地处我国外 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港区分布在广州、东莞、 中山、珠海等城市的珠江沿岸或水域,从珠江口进港,依次为虎 门港区、新沙港区、黄埔港区和广州内港港区。 广州港与沿海及长江的港口海运相通,国际海运通达世界 80 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是我国与东南亚、中印半岛、中东、 非洲、澳洲和欧洲各国运距最近的大型口岸。目前,广州港已通 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港口以及国内100多个港口。
广州黄埔古港知识点
![广州黄埔古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c1c13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a.png)
广州黄埔古港知识点广州黄埔古港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忆。
本文将从港口概况、历史沿革、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介绍广州黄埔古港的知识点。
一、港口概况广州黄埔古港位于珠江三角洲,与广州市中心相隔约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古港面积广阔,可停泊大型船只,港湾深水、抗风浪能力强,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港口分为上游港区、下游港区和码头区域,日常货物进出口繁忙,是广州与世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二、历史沿革1. 唐宋时期广州黄埔古港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
当时,广州港口已成为中国与海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和船只前来交易。
2. 清代在清朝时期,黄埔港口逐渐兴起,并于1881年成为一座县城。
清代的黄埔港口功能逐渐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
3. 近现代黄埔港口在近现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广州对外贸易中,黄埔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清末时期,外国列强在黄埔港及周边地区设立租界,对黄埔港进行管理和开发。
三、文化遗产1. 黄埔古镇黄埔古港周边有豪华的民居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埔古镇。
古镇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2. 纪念馆为了纪念黄埔港的历史,广州市政府还设立了黄埔古港纪念馆。
馆内陈列了大量历史文物、图片和文件,向游客介绍了黄埔古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3. 黄埔古港码头黄埔古港码头是黄埔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参观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宏伟的港口建筑和壮丽的江景。
四、未来发展广州市政府正积极推动黄埔古港的保护和发展。
未来,将加大对古港的保护力度,改善港口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商家前来参观和交流。
同时,还将进一步挖掘港口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黄埔港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总结:广州黄埔古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古港的港口概况、历史沿革,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
广州对外贸易要港口演变
![广州对外贸易要港口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d845df60242a8956bece4bc.png)
广州城市对外商贸用地迁移初探——从唐代蕃坊到清代沙面关键词:城市发展演变商埠地影响因素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广州城市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广州城市职能演变、商埠地迁移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序城市在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受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要素的影响。
然而,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影响因素起到的作用不同。
自秦汉以来,广州曾为三朝十帝选作都城,始终是华南地区的行政中心。
历史上广州城的几次拓建,主要是由于广州在其区域的政治地位强化的结果。
但它又和传统的政治主导型城市区别在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及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极为重要。
广州凭借着独特的地理条件与区位优势,成为全国重要港口城市,两千多年持续发展,长盛不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政治中心和商业贸易中心职能始终是推动广州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广州城市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广州城市职能演变、商埠地迁移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宋元时期以前的广州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设立南海郡, 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以番禺作为郡治,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
是广州最早的城池。
任嚣城位置在古番山和禺山(今仓边路以西), 城池规模很小。
任嚣依山傍水筑城,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
①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继任嚣为南海郡尉,乘中原动乱之机击并桂林、象郡,立南越国,以番禺为都城。
将“任嚣城”扩大为周围十里的都城,史称“赵佗城”。
②位于现中山四路北侧南越王宫署遗址。
③东汉(公元217年)重修赵佗旧城,始称广州。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从汉代开始已与海外国家发生贸易。
各国商船10多批。
东汉末年,①《广州市地方志》。
②《太平寰宇记》卷157称:“按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筑”。
③《广州市地方志》。
图2 唐代广州城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州市地方志》等,笔者绘制 图 1 秦汉时期广州城示意图资料来源:《广州市地方志》,笔者绘制 《南齐书•州郡志上》曰: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①表现出广州商业繁荣。
丝绸之路之黄埔古港
![丝绸之路之黄埔古港](https://img.taocdn.com/s3/m/16ddff4b2e3f5727a5e962f6.png)
丝绸之路之黄埔古港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
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
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
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而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依稀可以窥见当时广州的繁荣景象,像南海神庙,黄埔古港。
另外在广州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时可谓是广州最繁荣的时候,这时不可不提富甲天下的十三行商。
广州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150 0多年历史。
这座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海神庙,见证了古代广州港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南海神庙以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船出发的码头,庙前是一个港口,叫“扶胥港”。
当年作为广州海外贸易重要港口之一,支撑着整个庙宇的生存。
宋朝时扶胥港作为贸易港口达到巅峰状态,贸易的繁荣聚集了人流。
古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广州,船员按例要到神庙内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风顺。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诞辰,届时当地民众都到庙里进行礼拜,祈求平安,盛时达10多万人,景况十分盛大繁华。
皇帝每年都派官员来庙里祭海,商船往来时船商更是必然进庙内拜祭,以求一帆风顺。
那时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古庙前烟波浩淼,商船来往如云,自扶胥港的外贸收入,成为充实国库的重要财源。
但到了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一带筑堤防洪,江岸成滩加速,昔日凹岸当冲的扶胥镇,却因海滩淤积成田,海岸线外移,失却了作为广州对外贸易外港的地位,往来的海舶改在琶洲(黄埔码头区)一带停泊。
清代的黄埔港是古扶胥港的延续。
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加上扶胥港的衰败,黄埔古港作为广州对外贸易必经之地的黄埔挂号口因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二闻名全世界。
古代码头史料
![古代码头史料](https://img.taocdn.com/s3/m/4a65702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4.png)
古代码头史料
以下是部分古代码头史料:
- 屯门:位于今香港新界青山湾,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
港口坐北朝南,九运山与青山为其东西翼,大屿山为其屏隙,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
古代凡外国船舶来广州贸易,必先集屯门,然后驶进广州。
这些外国船回航返国时,亦经屯门出海,扬帆南驶。
贾耽《广州通海夷道》也把屯门列入航线之中。
当时的屯门有军队驻防,保护交通,称为“屯门镇”。
唐玄宗时,节度使刘巨麟曾以屯门镇兵泛海北上,讨平骚扰永嘉(今温州附近)的海盗。
可见屯门又是沿海的重要军镇。
- 波萝庙:在今黄埔南岗庙头村。
古称扶胥镇。
即韩愈所称的扶胥之口,黄木之湾”。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自州东八十里有村,号日古斗,自此出海,浩淼无际。
”古斗村也就是扶胥镇。
庙头村之西有一小山,建有南海神庙,供奉南海之神。
古代航海因生产工具落后,带有很大的冒险性,所以船员水手均极迷信。
波萝庙刚好是一个出海口,船舶出海或回航都要在这里停靠,以便船员们参拜海神,祈求保佑。
唐代海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船舶经过此地的数量增加了,因此,逐渐地形成一个船舶聚泊之地。
从地形来说,镇前的江面是广州漏斗湾的转折点,东江水可以直接流经庙前与珠江汇合入海,所以也是海舶进出广州优越的停泊之处。
- 光塔码头:在今光塔街一带,是唐代对外贸易的中心,也是主要的码头区,因蕃坊就在附近,所以非常热闹。
且建有光塔引航。
清初乾隆时,座落在今。
广州港口
![广州港口](https://img.taocdn.com/s3/m/3bea69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9.png)
广州港口广州港口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陆地和海上交通枢纽之一。
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广州港口由南沙港、黄埔港和新沙港三个主要港口组成,总面积达到3260平方公里,拥有深水航道和现代化装卸设备。
广州港口位于珠江口,这里是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大海洋间的重要通道。
广州港口不仅是中国的出口大港,也是进口港,承担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外贸进出口业务。
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企业前来贸易。
广州港口的发展始于秦朝时期,当时的广州已经是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吸引了来自丝绸之路的商人。
在宋朝和明朝时期,广州港口的地位更是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南方沿海贸易的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广州港口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广州港口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资。
广州港务集团作为广州港口的管理机构,不断推动港口的现代化建设,并加强与世界各大港口的合作。
通过改善港口设施和服务水平,广州港口吸引了众多国际航运公司和贸易商,成为中国物流业的中心之一。
广州港口的成功还归功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广州作为该地区的核心城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和外贸业发达,为广州港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物流动。
同时,广州港口也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引擎。
然而,广州港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港口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
尽管广州港口已经引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在面对庞大的货物流动时,港口的运力和处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其次,港口的环境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
作为一个繁忙的港口,广州港口的排放和污染已经引起了环保组织和公众的关注。
港口管理方需要加强环保措施,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总的来说,广州港口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贸易港口,其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广州港口将在物流和贸易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从船神到码头广州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从船神到码头广州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53fed8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2.png)
从船神到码头广州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从船神到码头——广州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中国作为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千年来一直是重要的贸易中心。
其中,广州港口作为中国南方主要的出海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本文将以广州港口为主线,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变迁。
一、船神——广州港口的起源广州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广州港曾经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
这个称号的由来,和广州的地理位置有莫大关系。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临近南海,拥有优越的自然港湾条件,十分适合船只停靠。
加之广州多河流纵横交错,交通便利,使得广州成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
二、古代海商的乐园——广州港口繁荣时期在唐宋时期,广州港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热潮席卷整个东南亚,广州港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海商文化”。
海商文化以商贸为中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交往规则和文化风俗。
在广州港口,商船云集,货物繁盛,各国商人络绎不绝。
船舶由此逐渐成为广州的象征,被誉为“船神”。
而作为交往的重要场所,广州港口还孕育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行业,如码头工人、搬运工等,为广州港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明清时期的衰落与改革然而,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广州港口逐渐开始走向衰落。
这主要是因为西方殖民势力的兴起以及贸易路线的变化。
西方列强的侵入打破了原有的贸易秩序,他们通过武力或者经济手段侵占了广州港口的一部分权益。
同时,海上航行的船舶也开始向西方方向转移,导致广州港口失去了以往的繁荣。
而改革也是广州港口重振雄风的关键所在。
明清时期,广州港口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拓展贸易渠道、强化港口设施建设、促进海洋航运等。
这些改革为广州港口的再度崛起奠定了基础。
四、新时代的广州港口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强大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广州港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论唐代广州内外港与海上交通的关系
![论唐代广州内外港与海上交通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ccb69cc9ec3d5bbfd0a74dc.png)
关。唐代中后期历任广州地方官员的贪廉都对外贸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 胥港 ; 扶 广州城港 ; 海上交通
中国分类号 :K 4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0 (0 6 0 —0 2 —0 0 1 3 0 20 )6 0 2 7
唐开元以前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惟一
便 。而珠江 L 、 J 七洲洋 、 甚或更远的昆仑 岛等处 , 也 常常是船只易覆之地 。 唐代扶胥港的繁荣与对内外交通 紧密相连。这 其 中也离不开掌管地 方治安 与交通安危的南海神。 南海神庙被列为国家祭祀之列 , 并肩五 岳, 有极 高的 地位 , 不仅被国家官员祭祀 , 就连当地老百姓, 甚至域 外的海商也来顶礼膜拜。南海神庙所在 的扶胥镇一
பைடு நூலகம்
顺珠江“ 水路 百里” 即至“ 南海” 自州东 8 。“ 0里 有 村, 号日古斗 , 自此出海 , 浩淼无 际。[(3 《 南 》 ”1卷 岭 道 ) ] ,
此古斗村“ 在今广 州治之东南 , 海道 8 0里, 扶胥 之 口, 黄木之湾” [(3 《海 广 碑 。 ] 1南 神 利 庙 》 2卷 , 扶胥和黄木湾 依 山面海, 樵汲充足 , 扶胥镇肉扶胥江得名。而黄木 湾正如倒置斗形 , 斗村 即在斗形 的底部。此湾正 古 是今狮子洋和广州珠江接连地点 , 东西 向珠江漏斗
时热闹无 比, 其他佛教 等寺院也接踵而来 , 使这 ~岭 南小镇成为 中外客商 、 僧人、 官员、 士人 、 民众 的汇聚
停泊一般与参拜南海神庙有关, 扶胥港在中外商贸活动中作用有限。但其在护卫中外商贸交通, 保证海上丝路畅
通方面起 到了重大作用 。而广州对外 贸易 的繁荣与 海上交 通密 不 町分 , 州城 港不 仅可利 用珠 江与广 大腹地 相 广 连, 而且直接 与海外交通 。广州城 内外的相关官署和海 阳等馆驿 大都位于沿城 南 、 西的水滨 , 城 与海外 贸易交通有
游览广州黄沙古港了解古代贸易
![游览广州黄沙古港了解古代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028a871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3.png)
游览广州黄沙古港了解古代贸易广州黄沙古港位于广州城西郊,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贸易的重要节点之一。
游览广州黄沙古港能够了解古代贸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领略到当时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港口发展、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游览广州黄沙古港的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广州黄沙古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贸易中心。
而黄沙古港地处珠江口附近,正好处于南北贸易的要冲。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广州逐渐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黄沙古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古代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港口发展黄沙古港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时期。
在唐宋时期,黄沙港逐渐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吸引了大量商人和船只前来贸易。
到了明清时期,黄沙港的规模更加壮大,成为中国最大的海上贸易中心之一,与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地建立起广泛的贸易联系。
在这个时期,黄沙古港不仅成为商品交流的重要场所,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商贾和海商,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贸易商品在古代,黄沙古港的贸易商品种类繁多,涵盖了丝绸、茶叶、陶瓷、药材、金银珠宝等各类商品。
丝绸作为中国的特产,是当时黄沙古港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被广泛出口到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而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也成为了贸易的热门商品之一。
此外,陶瓷和药材等产品也在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商品的交流使得黄沙古港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紧密。
四、文化交流游览广州黄沙古港不仅能够了解古代贸易的历史,还能感受到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
在贸易的过程中,黄沙古港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之地,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船员、传教士等人员汇聚于此,带来了各自的语言、风俗和宗教等文化元素。
这种文化交流使得黄沙古港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开放包容的地方,同时也促进了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繁荣。
唐宋时期的商业港口与海洋贸易
![唐宋时期的商业港口与海洋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a3efcc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e.png)
唐宋时期的商业港口与海洋贸易在唐宋时期,商业港口和海洋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一时期的商业港口蓬勃发展,海洋贸易繁荣兴旺。
唐宋时期,随着海洋贸易的兴起,大量商业活动集中在一些主要的商业港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广州、泉州以及杭州等港口城市。
这些港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东南亚和西亚等地的重要商业和文化节点。
广州作为唐宋时期的商业中心,是中国通向南方和东南亚经济的重要门户。
广州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各种货物如丝绸、茶叶、铜器等源源不断地进出港口。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是唐宋时期的国际贸易重镇。
泉州的商业和航海活动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水手。
杭州则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港口,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海洋贸易的繁荣使得唐宋时期的商业港口拥有了庞大的船队和丰富的物资贸易。
商船往来频繁,不仅有中国的船只,也有来自阿拉伯、印度等国的商船。
唐宋时期的商船多以木质船为主,具有较大的载货能力,能够承载大量的商品。
商人们在商业港口聚集,进行商品交易和海上贸易。
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铜器等中国商品通过商船出口到世界各地,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来到中国贸易。
唐宋时期的商业港口也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随着海洋贸易的繁荣,各种文化、宗教和技术在商业港口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港口文化。
例如,广州的古代“蓬莱三岛”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节点,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和移民,这些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特殊的广州文化;泉州则因为与丝绸之路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丝绸文化”,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延伸至泉州和整个东南亚地区;杭州的商业繁荣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找商业机会,促进了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
然而,唐宋时期商业港口和海洋贸易的繁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港口城市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导致城市人口过多,城市管理和公共设施滞后,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同时,海洋贸易也存在商业竞争和海盗问题,商人们需要提高警惕来保护自己的财富和安全。
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的繁盛
![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的繁盛](https://img.taocdn.com/s3/m/0e5e717e1a37f111f1855bfc.png)
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的繁盛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广州通海夷道于唐代中叶开始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世界交通往来的主要通道。
唐朝中国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对待世界各国,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积极吸收别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丰富自身的经济、文化内容。
关键词: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繁盛0 引言自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中外交通往来主要是通过陆上要道即西北丝绸之路进行,自然地处于丝路沿线以长安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和西北的河西地区成为中国早期对外开放交流的重心。
但自唐代中叶安史之乱后,海上商路开始蓬勃兴起,而陆上商路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地区从此取代西北内陆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往来的重心。
1 广州通海夷道的兴起公元前2世纪,西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汉朝军队反击匈奴的一系列胜利战争,打通了由长安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的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此后在中国历代中央政府的维护下,丝绸之路得以保持畅通,从而成为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而沿丝绸之路开展的贸易往来是中外交流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商人和使臣从黄河流域穿越西北戈壁,翻越帕米尔高原交通域外的同时,亚欧各国的官员、商人、学者、艺术家及教士僧侣等也源源不断来到中国,中外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民族纷争不已、战乱频仍,这条陆上的商路受到不利影响,但控制中国北方的各政权为增强其统治力量均致力于维护丝绸之路的顺畅,使沿丝绸之路开展的对外交通得以继续发展。
隋唐时代,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高度繁盛,沿丝绸之路的中外贸易及文化交流更是盛极一时。
但到唐代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塞,西北丝路贸易往来日趋衰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跃升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及交州(今广西至越南一带)等港口城市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重地。
在这些口岸中外商贾云集,进出口商品荟萃。
唐中后期广州通海夷道的兴盛,进而代替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整体生产力和社会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古代广州海上交通丛考
![古代广州海上交通丛考](https://img.taocdn.com/s3/m/84e0881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8.png)
古代广州海上交通丛考自古以来,广州即为岭南重镇,发展到如今更是祖国的南大门、沟通国内外。
地处珠江水系的核心区域与珠江的入海口,平坦的地势与宜人的气候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优厚的自然环境;人口数量的优势,族群的广泛分布与极强的包容性,构筑了广州这座城市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是广州这座港口城市成为一线城市的重要依傍。
图为现今的广州港区域,由南沙港、黄埔港、番禺港、花都港、新塘港等港区组成,是华南最大的综合性枢纽港。
其一:古代广州海上交通的变迁古代岭南海外交通的发展时间较早,这离不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与航海技术的进步。
古代岭南,有着广州、潮州、海口浦等港口,为日益发达的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其中,广州作为岭南重镇,地处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北、西三江在这里汇流,形成密集的河运交通网。
因此,广州的水陆交通都比较顺畅,北可到达长安、洛阳,向西可至岭西、川、黔等地,东行可通江浙,远及日本,向南更是远达东南亚、西亚、北非沿海一带。
据此,广州的南北交通和海外交通要道便成为了影响古代岭南经贸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淮南子》记载,秦始皇经略南越,番禺已是犀角、象齿等物的集散中心。
到了汉代,番禺也是这些特产的集散地。
其时,番禺一方面拥有优良的港口,贸易空间大;另一方面,当地人民掌握了中国南北造船技术,并积累了由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早期的三次外来移民经验、造船技术、以及航海经验。
图为广州市恒福路挖出沉睡地下2000年的汉代将军墓。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原因,古代中国出现了北人南迁的现象,南方经济迅速繁荣发展,广州经济由此日益繁盛。
公元226年,江东孙权在交州东部划定一地,名为广州,设置番禺进行治理。
至此,广州正式确立。
一直以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陆上通商耗时甚久,导致南方海运和河运高速发展,并成为了主要交通方式。
据《南齐书·东南夷传》记载:“四方珍怪,莫此为先,藏山隐筑。
沐宝溢目,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韧积王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时期广州港的研究【摘要】:唐初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空前强大的国力,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并与近20个国家有外交往来。
广州濒临珠江,水路往南海等地非常便利。
出珠江口,向南经南中国海,可达南海各地,再出印度洋,可远至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地区。
唐以前,已有中外船舶来往于这条水道,到了唐代,发展为当时中西交通的一条重要航线。
【关键词】:唐代广州港口海上贸易一、唐代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1.唐朝的对外开放与市舶司唐朝推行开放政策。
唐初修订《唐律》,尊重外国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赋予一定的民族自治权力,让外国侨民安居乐业。
唐中后期,海上丝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岭南当局修订法例,规范海商遗产继承的惯例。
大和8年(公元834年),朝廷以法令形式将这些惯例规定下来,都有利于海上丝路的发展。
唐朝往岭南派遣专使,主持贸易事务,开创了古代海外贸易管理的新制度,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兴盛期的重要标志。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稍前,桂管佐僚杨志本被任命为“岭南市阙珠玉使”,“握水衡之钱,权御府之产”,“散国财,市蛮宝”。
这是史料所见唐朝委派专官管理贸易、珍宝等事务的最早记录。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二月十六日,唐高宗发布《定夷舶市物例救》云:“南中有诸国舶,宜令所司,每年四月以前,预支应须市物,委本道长史,舶至十日内,依数交付价值,市了,任百姓交易,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
”敕文中“所司”,应该是“岭南市阙珠玉使”或市舶使一类专使。
市舶使首见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首任市舶使周庆立。
唐代市舶使的差遣有一个变化过程,从《定夷舶市物例敕》看,可能显庆六年已经存在。
在选官上或以专官充任,或由岭南地方长官兼任。
开元间(公元713-741年),以宦官充任市舶使。
唐中后期,宦官更占上风,尤其是以广州监军兼任市舶使。
2.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及物资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南海地区和阿拉伯地区。
这些地区的商人经常放舶到广州从事商业活动。
当时,到广州的商船,按来舶的地域、国家的称呼有:南海舶、西南夷舶、海道商舶、番舶、南海番舶、蛮舶、西域舶、昆仑舶、昆仑乘舶、波斯舶、婆罗门舶和师子国舶等。
时人有言,商舶“舶交海中”,“不知其数”,呈现出“大舶参天”,“万舶争先”的壮丽图景。
如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进入广州港的商舶有四千余艘,每日平均有十一艘之多。
这一数字,可能是夸大其词,但总可以反映出当年到广州的商舶是相当多的。
当时曾到过广州的阿拉伯人也说,广州是中外“商船所停集的港口,也是中国商货和阿拉伯商货所荟萃的地方。
”从南海等地输入广州的商货不下几十种,主要的是各种香料、珠贝、象牙、犀角等“珍物”,每年进口数量缺乏记载,但从所谓“珍货辐凑”,“壤宝山积”,可以看出进口量是相当多的。
这些物品,部分转销朝鲜和日本。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出任岭南节度使的王愕,每天均发十余艘船,“载皆犀象珠徘”,北上转卖,攫取暴利,以致“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
商货进到广州港口,即存放在专设的仓库,妥为保管,期限六个月。
进口的商货要纳进口税,名日,“舶脚”或“下碇税”。
税率多少,我国古籍未有记载,苏莱曼谓为抽取商货的十分之三。
这一说法,可能不确。
就宋代看,大多是抽十分之一,理推唐时的抽税不会高出宋代那么多。
进口商货中的珍贵物品,如珠宝、犀、象等,均不能自由买卖,是谓“禁珍异”。
珍异之物,有的以“进奉”的形式卖给宫廷,有的由当地政府收买专卖,谓之“收市”或“榷”。
商舶给广州带来很大笔收益,地方官吏搜刮的且不说,而对于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关系很大,如八世纪末年,光禁榷商货的专卖的收息就等于当地两税的收入。
“榷其利,所得与两税相垺”。
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围攻广州,唐统治集团就惊呼失掉商舶的巨额收入,招致国库废竭。
二、唐代广州通海夷道贞元(785—804)年间,宰相贾耽记录了唐朝对外交通中最重要的一条航线“广州通海夷道”。
这条海上航线从广州出发,沿着中南半岛东海岸南航,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南端,再沿着印度西海岸航行,到达波斯湾,进入霍尔木兹海峡,溯底格里斯河,到达大食国首都巴格达。
如果从乌剌国沿波斯湾西海岸航行,出霍尔木兹海峡后,可以进入阿曼湾、亚丁湾和东非海岸。
这条远洋航线经历了90余个国家和地区,航期89天(不计沿途停留时间),是8、9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也是中国连结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重要纽带。
9世纪阿拉伯一些地理学著作也记录了从波斯湾到广州的航程,可与贾耽所记相印证。
广州通海夷道的畅通是得益于广州港口航道具有水位深、流量大、不淤浅的优良自然条件。
由于广东雨量充沛,这就使珠江水系经常保持充足的水位,大大有利于航运的发达,而广州地处三江出海汇合处,正当珠江水系的中心,成为海运和河运的交通枢纽。
黑石号的发现就是广州通海夷道的最直接证明:1997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以北的印坦油田海域海底,打捞出一艘10世纪的东南亚海船—黑石号。
该船长装饰华丽,而且装载有大量货物,其中有数量巨大的中国陶瓷、南汉银锭和钱币,大部分运载物都出于公元920—960年间,可以确定是一艘从广州贸易归航的商船,甚至有可能是运送使节的官船。
阿拉伯古籍也记载,广州是“阿拉伯商人的荟萃之地”,“尸罗夫商人聚集之地”。
美国汉学家谢弗认为,南方所有的城市以及外国人聚居的所有乡镇,没有一处比广州巨大的海港更加繁荣的地方,阿拉伯人将广州称作“Khanfu”(广府),印度人则将广州称作“China”。
隋唐时代,广州港发展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和世界贸易的东方第一大港。
9世纪中叶(相当于唐宣宗大中年间),阿拉伯地理学者伊本·胡尔达兹比(Ibn khordaodbeh)着《道程及郡国志》(1865年Bcorbier de Meynard译为法文:《Le Livre des route et des provinces》);布罗姆哈尔在其着《中国的伊斯兰教》,和苏莱曼(Suleiman)于851年写成的《东游记》等书所记从波斯到广州的航线与贾耽所述的“广州通海夷道”航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唐代广州出发到波斯湾和东非以及欧洲的海上航线,是继汉代以来延伸了的“海上丝绸之路”,全程约14000公里,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显示了唐代广州港在航海贸易方面的世界先进地位,标志着唐代广州港起航的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三、唐代广州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由于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外侨不断增多。
外侨侨居广州,唐以前已有,但数量不会很多,而到了唐时期,随着对外交通的蒸蒸日上,南海、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地的商人大批到来贸易,有的定居下来,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指出那样,“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主户,迄宋不绝,……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
由于外国侨居者不断增多,无论生活习惯,或组织管理来说,自成一居住区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就出现外侨聚居的区域—“蕃坊”。
另据《旧唐书》《卢钧传》记载,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卢钧出任岭南节度使,才禁止外国侨民与当地人杂居,“先是,土人(指广州地方居民)与蛮僚(指外侨)杂居,·一钧至立法,俘华蛮异处”。
外侨另设居住区,大概就是最初的“蕃坊”。
唐代广州有多少外侨,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
他们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有的“相婚嫁”,结下亲戚的关系,有的还相当富裕,不但经营商业,且“多占田,营地舍”。
他们在沟通本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宗教的传播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当时传入广州的宗教有:伊斯兰教、犹太教、耶苏教、印度教和佛教,这些都是亚非地区的主要宗教。
直至今天,仍可看到当时伊斯兰教留下的遗迹:其一是一贤墓。
据明何乔远《闽书》:穆罕默德派弟子四人于唐武德中(公元618一626年)到中国传教,大弟子传教于广州,死后葬在广州,其墓至令仍保存着,称为“一贤墓”;其二是怀圣寺和光塔。
这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
宋人著作提到,这寺是唐怀圣将军建的,故名“怀圣寺”。
由于唐代没有怀圣将军的衔头,一些外国学者便否定该寺不是建于唐代。
其实,宋与唐不过一代之隔,对于这样大的建筑物,是不会弄错时代的。
但由谁来建筑恐怕就不会那么清楚了。
宗教的传播,一方面带来迷信,另一方面也起到传播文化艺术的作用。
大量的外国商货的输入,给当地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也增添了色彩。
外来商品除珠宝等奢侈品外,不少是有实用价值的,如香料,在调味和医药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还有不少动植物在广州繁生种植,如波斯枣树、桃榔树等。
通过广州对外交通的渠道,我国的物质文化对南海等地区也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的中国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威望。
唐宋以来,南海、阿拉伯人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文字为“唐字书”,外国人在中国留居叫做“住唐”。
“唐人”的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的大量出口到南海、阿拉伯地区。
当时阿拉伯的首都巴格达,中国的商货特辟一个叫“巴杂儿”的场所出售,主要有丝织品、瓷器和纸等物品,直到现在,在南海、阿拉伯地区仍发现中国唐代的瓷器和铜钱。
【参考文献】:[1]江思祖.《广州港史》出版[J].广州研究,1986年04期[2]顾涧清.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3]王元林.论唐代广州港与海上丝路的关系[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4]王元林.论唐代广州内外港与海上交通的关系[J].唐都学刊,2006年06期[5]马英明.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的繁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10期[6]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J].学术研究,197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