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先生作品

合集下载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懒散汉的懒散想头之一)十年来,求师访友,脚印走遍天边,回想起来给我最大优点的却是迟起,由于我现在脑子里一切些聪明的想头,灵敏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无精打采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

我真应该写几句话赞许它一番,一起还能够告知有志的人们一点迟起艺术的门径。

谈起艺术,我尽管是外行人,不过关于迟起这门艺术倒可说是一位行家,由于我既具有明察秋毫的批判才能,又带了甘苦备尝的实践精力。

我天天总是在或许规模之内,尽量地滞在床上──是咱们的神庙──看着射在被上的日光,暗笑四围人们无谓的匆忙,回味前夜的痴梦──那是比做梦还有意思的事,──细想迟起的优点,唯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斗室马上变做一座高兴的皇宫。

诗人画家为着要寻求自己的幻梦,完结自己的痴愿,宁可献身全部物质的高兴,受尽亲友的诟骂,他们从艺术里能够得到无量的安慰,那是他们实在的国际,外面的国际关于他们反变成一个空无。

迟起艺术家也具有平等的精力。

戋戋尽管不是一个迟起大师,可是关于本行艺术的确有无限的热忱──艺术家的疯狂。

所以让我拿自己做个比如罢。

当我是个小孩时分,我的日子由家庭替我组织,毫无艺术的自觉,早上六点就起来了。

后来到北方念书去,北方的气候是培育迟起最好的膏壤,许多同学又都是程度很高的迟起艺术专家,所以绝好的环境同朋辈的商讨使我领略到迟起的深味,我的忠于艺术的热度也一天一六合增高。

暑假年假回家时期,总在全家人吃完了早饭之后,我才敢动起床的想法。

老父常常对我说清晨新鲜空气的优点,母亲有时说到重温稀饭的费事,慈祥的祖母也多次向我姑母说早上三日当一工(我的姑母老是起得很早的),我尽管万分不肯意失丢大人们的欢心,可是为着忠于艺术的原因,竟然甘愿开罪老人家。

后来老人家知道我是无可救药的,反动了怜惜的心肠,他们早上九点钟时分走过我的房门前仍是用着足尖;人们温情地放纵咱们的缺点是最简单刺动咱们麻痹的良知,可是我总舍不得违弃了心爱的艺术,所以仍是悔恨地照样地高卧。

梁遇春:途中

梁遇春:途中

梁遇春:途中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遇春:途中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

还有些只是倚着柜头,望望天色。

总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里面那班平常替老板挣钱,向主顾陪笑的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之隐君子了。

路上的行人也只是稀稀的几个,连坐在电车里面上银行去办事的洋鬼子们也燃着烟斗,无聊赖地看报上的广告,平时的燥气全消,这大概是那件雨衣的效力罢!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

外面的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喜欢系乩戳俚男∮甑悖用嫔洗碓拥每上驳南讼擞杲拧4送饣褂蟹郯愕男∮甑愦悠屏说牟AТ敖矗苤乖谖业牧成稀N宜淙挥行┖剑鞘芰擞晁南蠢瘢?精神变成格外地清醒。

已撄世网,醉生梦死久矣的我真不容易有这么清醒,这么气爽。

再看外面的景色,既没有像春天那娇艳得使人们感到它的不能久留,也不像冬天那样树枯草死,好似世界是快毁灭了,却只是静默默地,一层轻轻的雨雾若隐若现地盖着,把大地美化了许多,我不禁微吟着乡前辈姜白石的诗句,真是“人生难得秋前雨”。

忽然想到今天早上她皱着眉头说道:“这样凄风苦雨的天气,你也得跑那么远的路程,这真可厌呀!”我暗暗地微笑。

她那里晓得我正在凭窗赏玩沿途的风光呢?她或者以为我现在必定是哭丧着脸,像个到刑场的死囚,万不会想到我正流连着这叶尚未凋,草已添黄的秋景。

同情是难得的,就是错误的同情也是无妨,所以我就让她老是这样可怜着我的仆仆风尘罢;并且有时我有什么逆意的事情,脸上露出不豫的颜色,可以借路中的辛苦来遮掩,免得她一再追究,最后说出真话,使她凭添了无数的愁绪。

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梁遇春:第二度的青春

梁遇春:第二度的青春

梁遇春:第二度的青春梁遇春:第二度的青春人们到了相当年纪,大概不会再有春愁。

就说偶然还涉遐思,也不好意思出口了。

乡愁,那是许多人所逃不了的。

有些人天生一副怀乡病者的心境,天天惦念着他精神上的故乡。

就是住在家乡里,仍然忽忽如有所失,像个海外飘零的客子。

就说把他们送到乐园去,他们还是不胜惆怅,总是希冀企望着,想回到一个他所不知道的地方。

这些人想象出许多虚幻的境界,那是宗教家的伊甸园,哲学家的伊比鸠鲁斯花园,诗人的ElysiumElDorado,Arca-dia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来慰藉他们彷徨的心灵;可是若使把他们放在他们所追求的天国里,他们也许又皱起眉头,拿着笔描写出另个理想世界了。

思想无非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他们这些世外桃源只是他们不安心境的寄托。

全是因为它们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才能够传达出他们这种没个为欢处的情怀;一旦不幸,理想变为事实,它们应刻就不配做他们这些情绪的象征了。

说起来,真是可悲,然而也怪有趣。

总之,这一班人大好年华都消磨于绻怀一个莫须有之乡,也从这里面得到他人所尝不到的无限乐趣。

登楼远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涡里去,这是他们的生活。

吾友莫须有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久不见他了,却常忆起他那泪痕里的微笑。

可是,人们到了相当年纪,(又是这么一句话)对于自己的事情感到厌倦,觉得太空虚了,不值一想,这时连这一缕乡愁也将化为云烟了。

其实人们一走出情场,失掉绮梦,对于自己种种的幻觉都消灭了,当下看出自己是个多么渺小无聊的汉子,正好像脱下戏衫()的优伶,从缥渺世界坠到铁硬的事实世界,砰的一声把自己惊醒了。

这时睁开眼睛,看到天上恒河沙数的群星,一佛一世界,回想自己风尘下过千万人已尝过,将来还有无数万人来尝的庸俗生活,对于自己怎能不灰心呢?当此“屏除丝竹入中年”时候,怎么好呢?可是,人们到了相当年纪,免不了儿女累人,三更儿哭,可以搅你的清梦,一声爸爸,可以动你的心弦。

烦恼自然多起来了,但是天下的乐趣都是烦恼带来的,烦恼使人不得不希望,希望却是一服包医百病的良方。

吻火-梁遇春

吻火-梁遇春

银灰色的眸子、吻火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 面——“惊奇”的眼睛和 “吻火”的动作,来展示 诗人灵魂和风采。
4.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 作者为什么说“我记得最清楚 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答:这是作者的感觉。作者看到 他的眼神总是惊奇的,好像是猜 人生之迷,揭开宇宙的神秘;他 的眼睛像希腊雕像那含有无穷情 调的眼睛。
锤炼准确的词语
片段二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 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 本片段通过鲁迅先生的“笑”和 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跟我开的“玩笑”,小小生活片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 段,结合几个动作,反复抓住 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 “笑”来描写,给我们一个常人 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 眼中完全不同的鲁迅,是那么的 我点头。 和蔼、可爱,平易近人。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 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 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 在开着玩笑。——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5.说说“吻火”的含义。
答:“吻火”象征徐志摩先生人生的 态度,就是诗人亲“吻”生活之 “火”、投身生活烈焰的精神境界和 人生态度。无论是对“人世的悲 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常的琐 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探 索人生的真谛。
6.“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 什么联系?
答: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 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 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 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 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 最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 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 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 “对接”。

救火夫 梁遇春阅读附答案

救火夫 梁遇春阅读附答案

救火夫梁遇春阅读附答案救火夫梁遇春①三年前一个夏天的晚上,我正坐在院子里乘凉,忽然听到接连不断的警钟声音,跟着响三下警炮,我们都知道城里什么地方的屋子又着火了。

我的父亲跑到街上去打听,我也奔出去瞧热闹。

远远来了一阵嘈杂的呼喊,不久就有四五个赤膊工人个个手里提一只灯笼,拼命喊道,“救”“救”……从我们面前飞也似的过去,后面有六七个工人拖一辆很大的铁水龙同样快地跑着,当然也是赤膊的。

他们只在腰间系一条短裤,此外棕黑色的皮肤下面处处有蓝色的浮筋跳动着,他们小腿的肉的颤动和灯笼里闪烁欲灭的烛光有一种极相协的和谐,他们的足掌打起无数的尘土,可是他们越跑越带劲,好像他们每回举步时,从脚下的地都得到一些新力量。

水龙隆隆的声音杂着他们尽情的呐喊,他们在满面汗珠之下现出同情和快乐的脸色。

他们只顾到口里喊“救”,那么不在乎地拖着这笨重的家伙往前直奔,他们的脚步和水龙的轮子那么一致飞动,真好像铁面无情的水龙也被他们的狂热所传染,自己用力跟着跑了。

一霎间他们都过去了,一会儿只剩些隐约的喊声,我的心却充满了惊异,愁闷的心境顿然化为晴朗,真可说拨云雾而见天日了。

那时的情景就不灭地印在我的心中。

②从那时起,我就想当一个救火夫,他们真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们。

当他们心中只惦着赶快去救人这个念头,其他万虑皆空,一面善用他们活泼泼的躯干,跑过十里长街,像救自己的妻子一样去救素来不识面的人们,他们的生命是多么有目的,多么矫健生姿。

他们一心一意想营救难中的人们,他们尝到无数人心中的哀乐,那班人们的生命同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他们忘记了自己,将一切火热里的人们都算做他们自己,这样子他们生活的内容丰富到极点,又非常澄净清明,他们才是真真活着的人们。

③救火夫不单是从他们这神圣的工作得到无限的快乐,他们从同拖水龙,同提灯笼的伴侣又获到强度的喜悦。

他们那时把肯牺牲自己,去营救别人的人们都认为比兄弟还要亲密的同志。

不管村俏老少,无论贤愚智不肖,凡是努力于扑灭烈火的人们,他们都看做生平的知己,因为是他们最得意事的伙计们。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体创新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体创新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体创新梁遇春一生写了36篇灵智与文化内涵浑融的抒情言志散文,其散文的内容涉及到文艺、教育、爱情、朋友、家庭、社会等各种知识领域,有些作品自由挥洒了他的超人见解和文化积累,在对人生的灵性的剖析中浓缩了他洞悉世事的智慧,这一类的文章以《一个“心力克”的微笑》、《谈“流浪汉”》、《途中》、《春朝一刻值千金》、《泪与笑》、《天真与经验》、《观火》等为代表。

在梁遇春的这些散文小品中,灵智的言说和文化的书写总是融会得那么灵巧、严密。

读梁遇春的抒情散文小品,总感到作者文思飞腾,语出惊人,对事理的见识别有洞天。

在《春醪集》中,他作出这样的陈述:“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

”这里用了《洛阳伽蓝记》中的一段典故,把青春期的美好和短暂表达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梁遇春在抒情言志散文中表达的文化内蕴和智慧灵光,伴随着他灵巧捕捉到的思想和情趣俱佳的审美意象,在随笔体的散文结构中焕发着惊人的生命活力。

梁遇春的文化底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冯至曾说:“从他散文里的旁征博引就可以看出,他还是从书本里得到的更多。

”[1]梁遇春毕业于北大英文系,他对西方文化很熟悉,而且理解得透彻,他的散文小品在针对现实人生问题而纵意挥洒性情时,总能轻巧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典故”引入行文中,这些“典故”经他的创造性阐释,十分贴切和深刻地表达了人情事理,也自然、灵活地抒写了他独具情韵和品味的心智、性灵。

梁遇春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相当扎实,他那种纵笔驰骋、兼容并包的文风颇有晚明小品风味。

他的散文构思和表达,熔冥想、情韵、哲理于一炉,而且中外语言、句法的融会也能做到轻松自如,也就是说,梁遇春的散文从结构、内涵、行文方式,到语词的运用,都深得西方随笔体散文及中国古代性灵散文的精髓,而且,作者以超群的智慧和才情将中西性灵散文给予会通。

梁遇春美文

梁遇春美文

梁遇春美文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散文家,以下是他的一些美文推荐:
1. 《春醪集》:梁遇春的第一部散文集,其中的文章以机智幽默、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性而著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爱情、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2. 《泪与笑》:这是梁遇春的另一部重要散文集,其中的文章同样以幽默风趣、情感细腻、思想深刻而著称,涉及人生、爱情、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

3. 《观火》:这篇散文以火为主题,通过对火的观察和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途中》: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散文,通过对旅行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由的追求。

5. 《破晓》:这篇散文以早晨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破晓时分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梁遇春(1906~1932),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

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主要作品: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梁遇春的“流浪汉”散文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

因为恨,所以爱——《春雨》解读

因为恨,所以爱——《春雨》解读

因为恨,所以爱——《春雨》解读梁遇春先生是文坛上一颗闪亮却短暂的流星,在这个世上他仅仅活了26年。

梁遇春是怎样的一个人,今天已经不大有人提起。

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他却是文坛上颇有名气的青年才俊,曾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今译“伊利亚”,即英国十九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笔名)”。

作品不多,除了二十余种外国文学作品的译著,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那本薄薄的,收有36篇散文小品的《春雨》了,是他《春醪集》和《泪与笑》两个小册子的合集。

作品以“快谈、纵谈、放谈”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

《春雨》集子中有一篇题为《春雨》的文章,是赞咏春雨的。

被编选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

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

对于学生的疑惑,因为少有现成的解读文章可资参考,大多数教师采取了回避政策,惟恐说了误人子弟。

我读过几遍,有些心得,有些体悟,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谚语说“春雨贵如油”,但大多数人还是不那么喜欢春雨的。

总觉得下雨天会让人有诸多不便,天色也被染得灰蒙蒙的,因而整个身心都跟着心烦意乱起來。

作者是歌赞春雨的,“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我虽然爱濛濛茸茸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滥调,所谓‘春雨绵绵’罢”,无论是细雨,还是急雨,梁先生都喜欢着,热爱着。

文章第一段开头,梁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春阴、春雨的愉悦与晴朗的骄阳那令人厌恶的样子明显地比对着。

于是“悲惨的地球”忽然遇上了晴天“欣欢的气象”,便凸现了宇宙中那“白痴成分”;一些喜爱春光的人們,利用朗朗晴日到公园大街、名胜地方休闲,竟是“得意忘形”地把自己“弄到变成为四不像”。

以夸饰的手法把晴朗的骄阳贬得一文不值,借此烘托对春雨的钟爱。

接着梁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的理由。

首先,梁先生所喜爱的“春雨”厌富济贫。

问渠——世上已无梁遇春

问渠——世上已无梁遇春

问渠——世上已无梁遇春问渠——只为您每天多读一点我们将不定期推送问渠系列阅读材料读书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一壶清茶,个把时辰,几本好书,清醒的幸福渗透在书页翻动的风里,沁入昏睡的心灵,于是整个世界便明亮了。

世上已无梁遇春一1922年7月1日—15日,十七岁的梁遇春在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赴上海西门外江苏省教育会报考北京大学英文学系预科。

报考時缴试验费现洋二元,最近四寸半身照片一张,填写详细履历,并呈验中学校高等或专门学校文凭。

7月17日—22日,他在上海报考北京大学后,根据报名先后,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并通过体检。

从7月24日开始,他在上海的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参加北京大学招生考试。

初试考国文:解释文义,作文及句读(句读用教育部颁行标点符号);外国语:(英文、法文、德文或俄文)文法、翻译;数学:算数、代数、平面几何。

复试考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博物。

上海投考者初试、复试连续举行,每科目试验(考试)时间以二小时为限。

考试之结果,北京登《北京大学日刊》,上海登《申报》、《时事新报》及《民国日报》宣布。

根据《北京大学史料·民国十一年入学试验阅卷及监场人员名单》记录,入学试验阅卷及监场人员为胡适、黄国聪、关应麟、费家禄、杨荫庆、郭汝熙。

当年初试的国文、外语、数学的考卷试题如下:国文1.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求3分之根号2除以2分之根号2之数,至三位数止。

2. 代数(1-x)(1+x)+(1+x)(1-x)——化为简式(1+x)(1-x)-(1-x)(1+x)——化为简式解方程(X+19)开根号+(X+10)开根号=90设二数其和为16,其积为63,求二数解方程X平方+XY=6及XY+Y平方=10求1至1000各奇数之和若干(用及数法)3. 几何平行四边形之两对角线互相平分,证明之。

求三角形之外接圆从一直角三角形之直角边向斜边垂直线,分斜边为二,此二部分之比等于夹直角二边的平方之比,证明之。

梁遇春的奇思妙想

梁遇春的奇思妙想
第十章
梁遇春的奇思妙想
一、作家简介
梁遇春(1906~ 1932) 福建闽侯人, 1924年 梁遇春 (1906 ~ 1932) , 福建闽侯人 , 1924 年 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 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 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 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 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 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 语丝》 奔流》 骆驼草》 《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 文学》 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 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 部分收入《春醪集》 泪与笑》 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关于梁遇春…… 关于梁遇春……
废名曾说过: 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 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 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 稍纵即逝。……他死后两周 他死后两周, 稍纵即逝。……他死后两周,我们 大家开会追悼,我有挽他一联, 大家开会追悼,我有挽他一联,文 曰‘此人只好彩笔成 为君应是昙华招魂’” ’”。 梦,为君应是昙华招魂’”。
实 在 遗 憾 …… ……
关于梁遇春…… 关于梁遇春……
1935年 1935年4月,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 郁达夫在《 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论及英国散文对中 散文二集·导言》 国现代作家的影响时曾说: 国现代作家的影响时曾说:“像已故的 散文作家梁遇春先生等, 散文作家梁遇春先生等,且已有人称之 为中国的爱利亚了,即此一端, 为中国的爱利亚了,即此一端,也可以 想见英国散文对我们的影响之大且深。 想见英国散文对我们的影响之大且深。”

梁遇春散文

梁遇春散文

梁遇春散文初次接触到这个题目时,是在基础写作课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位天才作家的散文,至今想不起来推荐理由,满脑子想的是一位天才作家作品会是什么样的……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梁遇春(1906-1932)于1924年(时年18岁)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时年26岁),英年早逝。

世人对他的评价:他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散文创作领域的一颗彗星,他逝世后,文坛痛惜失去了一位风格独特的“文体家”。

文学史家唐弢《晦庵书话》里指出:“我喜欢遇春的文章,认为文苑里难得有他那样的才气,像他那样的聪明绝顶,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

每读《春醪集》,不免为这个死去的天才惋惜。

”文章简介:顾名思义,《泪与笑》写的是“我”在世间所遇到的流泪瞬间以及“惊心动魄”的笑,两者形成对比,最后得出泪水更具生活气息的结论。

在描写泪与笑的意义之后,又用年华消逝、泪泉干涸来表示惋惜,从侧面强化了泪比笑意义重大的观点,可算是构思巧妙。

读文梳句:(关于“我”们的笑的描写)“有时候我们倒霉起来,整天从早到晚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的,到晚疲累非常,懊恼万分,悔也不是,哭也不是,也只好咽下眼泪,空心地笑着。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多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味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尽心机,为了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着生命,却又不知道活着有何用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那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就说我们淡于生死了,对于现世界的厌烦同人事的憎恶还会像毒蛇般蜿蜒走在前面,缠在身上,我们真可说倦于一切,可惜我们也没有爱恋上死神,觉得也不值得花那么大劲去求死,在此不生不死心境里,只见伤感重重来袭,偶然挣些力气来叹几口气,叹完气免不了失笑,那笑是多么酸苦的。

”(关于他人口里传来的笑)“失望人的傻笑,下头人挨了骂对于主子的陪笑,趾高气扬的热管对贫贱故交的冷笑,老处女在他人结婚席上的干笑,生离死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的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时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梁遇春作品——精选推荐

梁遇春作品——精选推荐

梁遇春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梁遇春——《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梁遇春——《泪与笑》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梁遇春散文选集》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编辑本段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读后感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读后感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读后感梁遇春在文章里把那种对生活的慵懒又热爱的态度写得妙极了。

他说春朝该睡懒觉,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

平常大家都被各种忙碌的事情赶着走,早起晚睡像个永不停歇的小陀螺。

可是他笔下的春朝,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懒在床上,让阳光慢慢爬上被子,听着外面鸟儿可能已经叫了半天,但自己还能在半梦半醒之间享受那种闲适。

这哪是懒呀,这简直是一种对忙碌生活的小小反抗,是在给自己疲惫的灵魂放个假。

而且他那种幽默的文风,就像挠痒痒一样,恰到好处。

比如说他对那些规规矩矩生活的调侃,让我不禁偷笑。

我们老是被教育要勤奋努力,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他偏说春朝的光阴就是用来挥霍在舒服的被窝里,用来发呆,用来无所事事的。

这就像是在一个满是正儿八经的大人的世界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拉着你的手说:“走呀,我们去做些没意义但很快乐的事儿。

”他还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细节的感悟。

这让我发现,原来生活里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角落,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瞬间,都可以被拿出来玩味一番。

就像我们平常走过无数次的小街道,在他的眼里可能就充满了故事,那些路边的小草,也许正悄悄在春朝里舒展着自己,而我们却总是匆匆忙忙,无暇顾及。

不过呢,这文章也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家都去偷懒。

我觉得更像是在提醒我们,生活需要张弛有度。

我们不能总是紧绷着弦,也要有那么些时刻,像春朝一样,轻松自在,哪怕就那么一小会儿。

就好比一根皮筋,老是拉得紧紧的,迟早会断掉,偶尔松一松,还能弹得更远呢。

总的来说,读这篇文章就像是给我原本有些单调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小窗,让我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活法,一种更贴近自己内心的、有点随性又充满趣味的生活态度。

以后呀,我也想在忙碌的生活里,偷得那么些“春朝”时刻,好好享受生活的小确幸。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别然总数不过五十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梁遇春资料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

梁遇春的“流浪汉”散文

梁遇春的“流浪汉”散文

梁遇春的“流浪汉”散文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

梁遇春在这篇文章里毫不掩饰自己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读来令人激动不已,而他本人的作文态度和文章风格,也正如这篇文章中所谈的流浪汉那样,无拘无束,热情随兴。

梁遇春在这篇散文里说:“真正的流浪汉所以不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因为他已经做到无人无我的境地,那一刹那间的冲动是他唯一的指导,他自己爱笑,也喜欢看别人的笑容,别的他什么也不管了。

”又说:“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

”这种“无人无我”的流浪汉气质,也正是梁遇春散文的一大特点。

1、“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德国接受美学研究学者耀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阐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角色距离”,这种内心的距离起源于游戏的审美态度,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意志来处理原来必须一本正经地办理的事情的能力。

游戏的审美经验教我们“把另一种生活臵于我们的近旁,把另一个世界臵于我们的世界的近旁。

”就假面舞会这个例子来说,就会导致对三种类型角色的偏爱:骑士、牧人和小丑。

“我们的一些客人寻找似乎高于或者低于社会的东西,其他的人则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

”文学传统的三种重要类型就植根于这样三种不同的审美认同倾向:英雄式的、田园式的和流浪汉式的。

梁遇春的这种流浪汉式散文就是基于那种“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

当然,耀斯的解释学理论产生于西方文化环境中,与中国现代散文作者的整体文化视域是不同的,但梁遇春的创作显然受到过西方散文的影响,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他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

”,再加上梁遇春大学时就读于英文系的背景,使得拿西方的审美经验理论来讨论梁遇春的作品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

小丑式的审美认同表现出读者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的某种渴望,相对于同时代的许多其它散文作家,梁遇春显然是更加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反映出一种对自己内心和人性的关怀,很少有时事和具体社会背景的痕迹,他曾说过“就是把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一笔勾销,我们也希望能够过个有趣味的一生。

张玉瑶梁遇春:短驻春光,胜却无数

张玉瑶梁遇春:短驻春光,胜却无数

张玉瑶梁遇春:短驻春光,胜却无数比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数都随着大时代四处漂泊的现代作家,梁遇春一生的际遇显得十分简单。

他1906年生于福建闽侯,1922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师从叶公超、温源宁;1928年毕业后,先是在上海暨南大学当了一年助教,后又回到北大图书馆工作;1932年,也就是他二十六岁上,正是做学问识人生的黄金年时,却不幸染“时疫”猩红热死去。

尽管在《春醪集》的序中他还高呼“面前还有大半杯未喝进去的春醪”,却也不得不赍志以殁。

然而,他留下的两本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却让我们辨认出了一个伫立在后“五四”时代中的青年的独特眉目,以及他对于人生世界时而单纯时而复杂的思考。

大家小书文学卷《春醪集》梁遇春北京出版社当代英国学者卜立德在其《古今散文英译集》中说梁遇春是个“世界公民”,关心“人类”而非自己国家的“国民”。

翻开《春醪集》,他确乎有些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之外,和大环境的热闹有意无意保持着距离。

譬如“五四”前后诸多名流来华讲演,一时万人空巷,但梁遇春却对“听讲演”这种行为持否定态度,反倒宣称“真真要读书只好在床上,炉旁,烟雾中,酒瓶边,这才能领略出味道来”;他所在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里,人人热衷谈论封建礼教、白话文学、婚姻爱情等时髦话题,他却高呼“还我头来”,不愿被这些看似新潮实则跟风的话题控制了头脑;他也谈及1923年争得一城风雨的张君劢、丁文江等人的“人生观”论战,但并非是要加入其中,而是要宕开一笔地谈一谈“人死观”的别致和神秘。

现实于他像是一个引子,笔触向内,漫笔自己别致的感悟和洞见才是真意。

或者说,比起“社会”和“文明”,他似乎更关心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人”、“人类”的本质生活与精神:生死、醉梦、恋与失恋、甚至起床早晚。

在时代的炽热浪潮中,他在一隅罕有地维持着沉静的笔调,探讨着这些恒久的主题。

很多人都谈及梁遇春的文章是从独特的英式文体essay中取法,的确,他散文中的“洋味”很浓,口吻也沾染了英式的轻俏诙谐,妙语连珠的同时充满思辨性,还常常反弹琵琶,运用反向思维打破凝固的共识,譬如“笑”是悲剧,而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泪与笑》);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从经验里突围而出的天真才是可贵的”(《天真与经验》)……以上这些都是英式essay不可或缺的风格特点。

名家梁遇春《春雨》散文

名家梁遇春《春雨》散文

名家梁遇春《春雨》散文名家梁遇春《春雨》散文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可以说是一种率性而为的青春写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家梁遇春《春雨》散文,欢迎阅读。

春雨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

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娇阳的春天;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

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

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沦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

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惟一光荣的时光。

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

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

“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子的心境。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子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瞒珊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

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

中国现代散文天地里的爱智者风采——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细读举隅

中国现代散文天地里的爱智者风采——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细读举隅

中国现代散文天地里的爱智者风采——梁遇春《春醪集》
《泪与笑》细读举隅
李林荣
【期刊名称】《海峡人文学刊》
【年(卷),期】2022(2)3
【摘要】享有“中国的兰姆”之誉的梁遇春,在短促的写作生涯中,以《春醪集》《泪与笑》两书所收的35篇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坛奉献了凸显着鲜明个性和爱智者风采的典型样本。

针对其中的《讲演》《醉中梦话》《人死观》《吻火》《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等篇目的细读分析,可以证实:抒情和思辨的错综交织与悲剧性、批判性和讽刺性的相互生发,一表一里,构筑起了梁遇春散文雍容缜密而又忧患深切的独特艺术风格。

【总页数】18页(P52-68)
【作者】李林荣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梦之花——梁遇春《泪与笑》赏析
2."泪"与"笑"的歌者 --梁遇春小品文意念解读
3.闲话梁遇春——我读《梁遇春散文全编》
4.英年早逝者的泪与笑——论梁遇春的散文创作
5.“急景流年”饮“春醪”——关于梁遇春“伊利亚”体散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散文风格:他的散文多谈人生哲理,博学多思。

形成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

怀疑、彷徨、恣肆、追求是其散文复杂的主题。

散文创造受到英国兰姆等散文家的影响。

代表作《梁遇春散文》为作者代表性散文的精选本,包括《春雨》、《泪与笑》、《论麻雀与扑克》、《春醪集》、《人死观》等名篇。

《春醪集》中“偷饮春醪”的豪情,与《泪与笑》中费尽心机而得
的“空心的笑”,恰如少年激情与现实无奈的碰撞,也是梁遇春绚丽一生中的几许黯然。

周国平曾在《泪与笑》中评价:“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

” 在梁遇春的散文里,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在《谈“流浪汉”》中所提到的那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气质。

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

梁遇春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舞。

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

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译作多为英国的,亦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

从1926年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数量虽不多,但善于从“漫话絮语”中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

散文的艺术个性鲜明,深受英国随笔影响,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品中独树一帜。

[著作书目] 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 1983,百花 [翻译书目] 近代坛论(论文)英国狄更生著,1929,上海春潮书局英国诗歌选1931,北新草原上(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1,北新荡妇自传(小说)英国笛福著,,1931,北新;再版改名《摩尔?弗兰德斯》,1982,人文红花(小说)俄国迦尔逊著,1931,北新吉姆爷(小说)波兰康拉德著,1934,商务(李丽)
作品集如下:
1序 2讲演 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 4醉中梦话(一) 5“还我头来”及其他 6人死观 7查里斯`兰姆评传 8文学与人生 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 10文艺杂话 11醉中梦话(二) 12谈“流浪汉” 13“春朝”一刻值千金 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 1泪与笑 2天真与经验 3途中 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 5观火 6破晓 7救火夫 8她走了 9苦笑 10坟 11猫狗 12这么一回事 13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 15黑暗 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 17善言 18KISSING THE FIRE(吻火) 19第二度的青春 20又是一年春草绿 21春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