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史宁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第五届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因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形态表现,可以包括:数学形式、数学历史、数学思想。
其中思想是本质的,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化。
一、数学思想是什么数学思想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和模型。
通过抽象,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命题和计算方法,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模型,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数学语言,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二、什么是抽象数学抽象包括: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
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的定义,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术语和运算方法。
这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只是第一次抽象。
在此基础可以凭借想象和类比进行第二次抽象,其特点是符号化,得到那些并非直接来源于现实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
数学把数量抽象成数;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抽象到数学内部就是数的大小。
由大小关系派生出自然数的加法。
数的四则运算,都是基于加法的。
数学还有一种运算,就是极限运算,这涉及到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微积分的运算基础是极限。
为了合理解释极限,1821年柯西给出了-语言,开始了现代数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符号化,证明过程的形式化,逻辑推理的公理化。
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就是为这些特征服务的。
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
欧几里得最初抽象出点、线、面这些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物理属性的,随着几何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非欧几何学的出现,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
1898年希尔伯特给出了符号化的定义,基于五组公理,实现了几何研究的公理体系。
这些公理体系的建立,完成了数学的第二次抽象。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的特征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的特征数学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思维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思想瑰宝.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Courant)在《数学是什么》中揭示了数学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他写道:“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和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一般性和特殊性.虽然不同的流派各自强调数学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相互对立的侧面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辨析,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实用性和崇高价值.”因此,对数学的两重性,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数学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一般说来,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进而认识一般的事物,这种认识方法称为归纳法.一是由认识一般的事物,过渡到认识特殊、个别的事物,这种认识方法称为演绎法.认识的深化,是在归纳和演绎的交替过程中实现的.归纳把对许多事物的特殊属性的认识发展归结为对于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认识.演绎把从归纳得出的一般结论作为依据,去研究其他个别事物的特性.因此,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是归纳的深化.《几何原本》是数学发展史上的第一座理论丰碑.欧几里得(Euclid)将原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提炼,把理论的起点建立在人们的直觉上,找出少数最直观的原始概念和公设、公理,借助人类思维的先进逻辑推理模式,逐条推演出以后的命题,采用演绎法的体系建构了平面几何理论,从而确立了公理化思想,确立了演绎推理的范式.人们对数学演绎体系的推崇,表达了对科学理论方法的绝对信服.数学从此步入发展的坦途.公理体系使得数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清晰的逻辑起点,明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是演绎推理使得数学内容条理清晰,基础敦实,结论正确,因而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演绎可以引导归纳,当演绎推理出现阻碍时,就是向归纳提出问题,促使归纳超越模糊、零散和残缺.然而,由逻辑演绎构筑起的理论体系制约着思维的自由,因为体系里面多是同语反复,只能环流,不能前进.这就是欧式几何理论成为长期制约非欧几何产生的藩篱的重要原因.由此看出,逻辑演绎的主要功能不是发现新的结论,而是架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命题之间的必然联系.逻辑演绎擅长的是检验这些联系之间的途径是否有效,却难以确定通往正确方向的途径,因为确定通往正确方向的途径是需要做出选择的,而这恰恰是归纳法之所长.用公理化思想呈现出的数学理论,实际上也不是逻辑演绎的一统天下,其中的原始概念就是归纳的结果.甚至逻辑推理本身也不能说就完全是演绎的,它的发展路径是需要选择的,这只能靠归纳法来完成.如果没有归纳法的参与,演绎法将寸步难行.另外,数学中的公理是不能用演绎法证明的,它是基于数学家的观念归纳出来的.演绎法所用的形式逻辑也是不能用演绎法证明的,它是基于人类思维经验的积淀和哲学信念的选择.由此看来,演绎法的过程须臾也离不开归纳,更不要说数学里的发现和创造了.我们在完成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证明和计算之前,往往是通过归纳推理建立猜想,探究证明的途径和计算的程序,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路,而后才用演绎法把它呈现出来.归纳法通过试验、观察和联想,总能得到有别于逻辑的判断,因此,归纳法成为人们探索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要创造新的数学领域,就要有新的观念,开拓新的领域,创立新的方法,提出新的概念.在这些方面,演绎法都是望尘莫及的,试验、类比、观察、推广、概括、检验等归纳方法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坐标系的建立,集合论的发现,微积分的确立等几乎所有数学里程碑的矗立,无一不是归纳的结果.如此看来,归纳法是数学理论的助产士,它不仅不/会影响数学的严谨性,而且还增强了人们对数学严谨性的信心,使人们对数学的无矛盾性深信不疑.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升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方法,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中国古代的数学不可谓不发达,但是却只是停留在归纳的层次上,没有出现像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那样严密逻辑演绎的著作.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逻辑演绎是可以有数学的,没有归纳法就一定不会有数学.但是没有逻辑演绎不会有成熟的数学.中国古代的数学没有形成理论系统,就是因为中国没有逻辑演绎的传统.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应该说归纳法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演绎则居于主体地位,它们共同组成了数学腾飞的双翼.中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基础,当然兼具归纳和演绎的特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缜密,又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推广、猜想、实验等合情推理的思维习惯,在教证明之前,先教好猜想.在数学教材中,对知识的呈现形式大多都采用演绎的方式.我们的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大多情况下,都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改造成归纳的方式,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功夫要用在研究归纳法的教学上,当然,这样做绝不能以淡化演绎法的教学做交换.二、数学的真理性和数学基础中的裂缝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虽然都认为它是数学家心智自由的创造物,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自然科学家提出,数学的真理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这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植根于客观世界,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因为数学理论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演绎推理,形成了抽象的形式.逻辑是人类公认的对客观世界进行思维的正确方法和理论,数学中所反映的抽象结构、秩序和变化,是客观世界里最基本的概念和最本质的关系.所以,数学的本质具备了客观性和真理性.但是,数学自身并没有孤芳自赏,数学从来不忌讳自身的瑕疵.二十世纪初,巍然屹立的数学大厦的基础陆续发现了裂缝,最著名的就是罗素(Russell)悖论.于是,数学家们开始关注和审视数学基础的问题.罗素悖论被通俗地称为理发师悖论.某个城市里有一位理发师,他为且仅为城市里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那么,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罗素悖论所涉及的只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关系,简洁明了,却使集合论产生了悖论,这极大地震动了数学界.这时,希尔伯特经过思考,提出了一个元数学方案,希望能构造一个有关自然数的有限公理系统,从若干公理出发,用逻辑演绎的方法,经过有限步骤将系统形式化,以克服悖论给数学带来的危机,一劳永逸地消除对数学基础以及数学推理方法真理性的怀疑,继而建立起实数和分析的协调性方案,最后构建整个形式主义的数学体系.这样就要求,数学理论系统要满足独立性,还要满足完备性和协调性.独立性是指系统里的公理之间不能互相推出;完备性是指在系统里,一个命题一定是可以证明或者证伪的;协调性是指系统里不能存在矛盾.希尔伯特的想法鼓舞了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Gdel).哥德尔开始完全是沿着希尔伯特制定的方案路线,首先考虑建立自然数公理系统的协调性,然后再建立实数公理系统的协调性.然而,哥德尔得到的结论完全出乎意料.他在1931年1月发表的论文,向世人宣告了两个令人惊奇的定理,一举粉碎了希尔伯特的美丽构想,证明了自然数公理系统的协调性不能用有限步骤证明./ /哥德尔第一不完备定理:任何包含了自然数的数学形式系统,如果是协调的,就是不完备的.即在一个没有矛盾的数学系统里面必定存在不可判定真假的命题.数学真理原来并不总是可以证明的.希尔伯特希望建立完备性数学系统的愿望落空了.哥德尔第二不完备定理:任何包含了自然数的数学形式系统,如果是协调的,其协调性在这个系统内是不可证明的.即一个数学系统里的无矛盾性不能用它自身的理论来证明.希尔伯特希望建立协调性数学系统的愿望也落空了.这两个定理实际上表明,希尔伯特要构建的数学公理系统要么是不完备的,要么是不协调的.它向我们昭示了数学演绎推理方法的局限性.法国数学家外尔(Weyl)由此发出了幽默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协调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协调性.”恰恰是数学家们指出,数学的理论体系并不就是绝对真理.真理是不惧怕批评和质疑的,任何拒绝批评和质疑的理论都是伪善的.数学高举起自我批判的大旗,审视自身的缺陷,一旦发现了悖论,并不回避,立刻公布.这是一种何等宽阔的理论胸襟和高贵的理论品质啊!由于数学自己都在质疑自己的逻辑基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数学教学形态的逻辑严密性,尤其是现在数学教材的编写,已经淡化了逻辑线索,每个教学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疏散的.在教学设计中,不要刻意渲染数学教学形态的逻辑严密性,重点要放在体现数学思维的教育价值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取决于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数学教学的真谛是要体现出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概括等活动,建立起对数学的理解力,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数学思维过程,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的计算和证明方法.三、数学是工具,也是文化数学是科学的仆人,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这是说数学是一种技术,是一个工具.数学经过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方法,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刻画中,数学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有着最为广泛的用途.普及数学知识,利用和发展数学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各个科学领域的一个主题.早在1959年5月,数学大师华罗庚在《大哉数学之为用》的文章中就精辟地提到数学的各种应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有些数学家也有轻视数学工具性的倾向.哈代(Hardy)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推崇纯粹的数学,认为数学是永恒的艺术,对数学应用的工具性不屑一顾.他尤其认为数论和非欧几何的理论毫无实际用处.但是,1908年,他发表的一篇论文,就解决了群体遗传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差不多同时,一位德国医生温伯格(Weinberg)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后来被称为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数学是科学的皇冠,这是说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表现出的技术层面和应用方面的功能,那只是华丽的表象,数学理论的深度更多的体现在文化和人文的维度上.唯有文化才能将数学与生命紧密联系.数学文化传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数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人类的理性精神,敢于质疑批判和善于探索求真.数学是人类智慧的创造活动,它对人的行为观念、精神心灵和价值观念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思想和数学理性品格,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数学的文化价值丰富多彩,数学对于客观事物的研究,是通过构建独立的模式,因而它有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欧拉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发展人的思维.其他学科在培养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等方面都是不能与数学相提并论的.数学是理性精神的圣地,数学思维高扬人类理性精神的旗帜,引领科学历史发展的方向.古希腊数学家开人类理性之先河,学习数学不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和训练心智.他们从数学研究中提炼出概括和简化的自然科学原则,创立了科学思维的方式.柏拉图坚持让他的学生们研究几何学,并不是为了发掘几何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而是要发展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用于对人生和政治问题的哲学思考,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理论基础.毕达哥拉斯研究数学的理念是世界是由数组成的,亚里士多德直接将数学应用于研究具体事物的真实性上,从而奠定了物质科学的基础.数学有明确的向善价值取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醇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执著追求真理,理性坚韧如山,务实学习知识,谦虚严谨似水.质疑与反思,创新与开拓,完善着人的高贵气质和品格.阿基米德面对侵略者的屠刀,研究数学面不改色心不跳.鲍耶面对数学权威的嘲笑和不屑,坚持自己创立的非欧几何理论不动摇.。
专家解读学好高中数学的两大要素
专家解读学好高中数学的两大要素数学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初中、高中学习的数学都叫做初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基础。
而相关于初中数学来说,高中数学清楚难了很多。
因此,很多原本在初中数学效果很好的同窗,到了高中就感到费力了。
针对高中数学特点,我特意总结了两大要素,供同窗们参考。
第一大要素:图是高中数学的生命线图是初等数学的生命线,能不能用图支撑思想活动是能否学好初等数学的关键。
无论是几何还是代数,拿到题的第一件事都应该是画图。
有的时分,一些复杂题只需把图画出来,答案就直接出来了。
遇到难题时就更应该画图,图可以清楚地出现出条件。
而且解难题时至少一问画一个图,这样看起来明晰,做题的时分也好捋顺思绪。
首先要在脑中有画图的看法,构成条件反射,拿到一道数学题就先画图。
而且要有用图的看法,画了图而不用,等于没画。
有了画图、用图的看法后,要具有画图的技艺。
有人说,画图还不复杂啊,学数学有谁不会画图啊。
还真不要小看这一点。
很多同窗画图没有好习气,不会用画图工具。
圆规、尺子不会用,画出图来十分美观。
不是要求大家把图画的多美丽,而是明晰、洁净、准确,这样才会对做题有协助。
矫正一下自己在画图时的一些坏习气,就能提高画图的才干。
最重要的,也是高中生最需求培育的就是解图才干。
就是依据给定图形能否提炼出更多有用信息;反之亦然,依据条件能否画出准确图形。
如今高考(论坛)中会出现数学实验题,这是新课标的产物,就是为了考验先生的综合才干。
题虽然新,但只需细心剖析就会发现,其实解题运用的知识都是你学过的。
高考题是十分严谨的,出题不能够超出教学纲要。
第二大要素:考后总结教员、家长在先生考试后总是关注先生效果于上一次考试比有怎样的区别。
先生们也总是在没考好时找各种理由,无论是为了抚慰自己还是抚慰教员和家长。
家长们在看到孩子效果下降后不要过火紧张,只需让先生育成一个很好的考试习气,不愁效果上不去。
先生在考试后应该总结以下三个效果:第一,这次考试中有什么优点值得表扬。
数学三性
数学的感性—理性—悟性——谈基于“三性”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她严密的推理、美妙的演绎往往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因此常有人说,数学是能使人变得聪明、富有的有效法宝,她会给人无穷的智慧,学数学无限给力!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学习数学,才能使她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好帮手呢?要相知先相识,你要想和数学这门科学交上好朋友,就得接近她、认识她。
数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与数字打交道的,因此对于始初的数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数学的起源是日常生活,所以她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即对客观世界的现象的感知和体验。
当你的直觉思维认识受到一定的限制时,就促进了理性思维的生成,即依据事实进行推理分析,形成演绎性的过程。
数学的重要特点是“形”或“式”的纷繁变化,因此数学知识的突破还得在理性上、本质上再提高,即由理性提升到悟性这一环节。
这就是数学学科所呈现的三个不同思维层次:“感性——理性——悟性”。
下面就从“三性”谈谈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一、增强感性认识,培养数学情感在数学学习中,首先是由眼睛中闪烁的光芒,把触及的数字或图形信息传输给大脑进行加工,形成直觉思维即感性认识。
当你的意识对数字或图形有了好奇甚至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学习情感,即喜欢到乐学。
观察和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的数学活动中,同学们面对丰富的活动材料时,动手操作的欲望自然会驱使他们勤劳的双手尝试实践,这就是认真观察、感知后大脑驱动了“做一做、试一试”等中枢程序。
例如,一条直线在赋予正方向后,就是一个普通的箭头,有指引、导向的作用。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附加原点、单位长度那就显得丰富多彩,这条直线就华丽升级为“数轴”,一个崭新的新概念就这样诞生了。
接着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轴原型,有的说温度计,有的说测量水位的刻度计,有的说画图用的刻度尺。
这样从感觉到知觉的经历过程,体现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充分发挥感性认识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为了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或在其他浅显的问题中找到它的背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他们分析、比较并反思各种方法,正确地认识每种方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并推荐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应是可以在类似情境中拓展应用的基本方法,或是与后续学习关系比较密切的方法.如上例教学中,教师在积极肯定每种方法的同时,应指出方法③使用的局限性,方法①④对笔算乘法帮助不大,方法②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可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必须优化,并不是什么都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举措.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一个新的误区,即“什么都行”,完全忘记了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我们所希望的是在收敛型与发散型思维之间建立平衡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即既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责任编辑徐旺)有些数学概念,它们既表现为一个对象或结构,也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当人们把一个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对象或结构时,就意味着它是一个静止的、独立的东西,并能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维上的操作,无须考虑其细节.相比之下,将一个数学概念解释为一个过程,就意味着它只有在一连串操作下才能存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教师缺乏对数学概念的这种认识,只重视数学概念的某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另一个侧面;有些学生在许多情况下把数学概念仅仅看作形式定义,重视静态的对象或结构分析,而忽视了动态的过程操作,这些学生往往知道某个概念的定义,但不会灵活地运用定义以及隐含的数学思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师有必要对数学概念的二重性进行深入思考.一、数学概念的二重性的涵义以色列著名数学教育家Sf ard等人认为,数学中特别是代数中,许多概念既表现为一种过程操作,又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这就是概念的二重性.Sf ard指出,概念的获得有先后次序,即先过程后对象的认知顺序,并且概念的过程和对象这两个侧面有着紧密的依赖关系.形成一个概念,往往要经历从过程开始,然后转化为对象的认知过程,而且,最终结果是两者在认知结构中共存,在适当的时机分别发挥作用.S f ard进一步研究表明:从过程到对象的转化是由以下心理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的:1.内化,2.压缩,3.客体化.其中内化和压缩可视为必要准备.内化是指用思维去把握原先的视觉性程序.也就是说,我们在此已不需要由前一个步骤依次实际地去启动下一个步骤,而是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过程的整体性心理表征.压缩是指相应的过程被压缩成一个更小的单元,使我们可以从整体上对所说的过程作出描述或进行反思———我们不仅不需要实际地去实施相关的运作,还可以从更高的抽象水平对整个过程的性质作出分析,即可以仅仅考虑整个运作的效用,而不必具体去涉及相应的运算过程.客体化代表了质的变化,即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一件熟悉的事物,原先的过程现在变成一个静止的对象.从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过程与对象同属于一个概念的两个侧面,它们对于概念学习的作用同等重要,教师不可偏废其中一面而抬高另一面.数学概念一般都是从初级形式发展到高级形式的,概念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谢景力(吉首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南416000)教学思考在过程中不断获得结构的变更,结构的形成又促成过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既要重视过程操作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过程操作中蕴涵的思想方法,也要重视从整体上把握概念的属性,重视概念对象的结构,把概念转变为可操作的实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求两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概念结构网络———图式.数学概念学习由过程向对象转换时,学生的认知并非与之同步,而需要较长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概念有时会出现长时间的停滞现象,要想从过程到达对象往往有很大的困难.这是思维发展将发生重大变化所导致的,但也有数学概念自身的原因:数学史表明,在数学历史发展中,很少先有抽象的形式定义的概念出现,一个数学概念总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逐渐完备.例如函数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说,最早潜在地使用函数要追溯到古巴比伦人,但函数概念最早被明确地认识却是在14世纪的Nicole Or esme时代.后来Johann Ber noulli 和Leonhard Euler系统地研究了函数理论,然而两人都不能区分函数和函数值,并且他们的陈述并没有表明已认识到函数值的惟一性.直到19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使用现代教科书中常见的定义域的术语.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目前的函数定义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学生对形式的函数定义持否定态度是不难理解的,而期望学生在短期内理解并自由地使用它们或许是幼稚的.二、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对数学教学的启示1.教师可以运用先过程后对象的概念教学策略对于概念教学,我国近年来一般采用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方式进行,大多数数学教师习惯使用概念同化:(1)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名称和符号;(2)对概念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3)巩固概念,利用概念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识别活动;(4)概念的应用与联系,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建立其与已学概念间的联系.有了对数学概念的二重性的深刻认识后,数学概念的教学就出现了新的视角: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经过概念过程的操作而后上升为结构性对象.例如,代数式的概念一直是学生学习代数过程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学过后只能记住代数式的形式特征,不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代数式的本质特征是把方法性的算术的运算(过程上的运算)上升到结构性的式的运算(对象上的运算),这其中要经历从算术到代数观点的改变.根据数学概念的二重性特点,教师可以先设计具体的在算术上的方法性的运算活动,使代数式概念的建立经历必要的过程阶段.2.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一个数学概念由过程到对象的建立既漫长又困难,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时甚至要经过多次反复,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因而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学生犯错误就难免了.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恰当评价学生,准确估计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及时改正.例如,初学解方程,很多学生会出现连等的情况.此时,教师不应批评学生,而应抓住这一良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对等号的认识由一个运算过程上升到表示平衡关系这一层面,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概念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3.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之一.合作交流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促使他们不断提出新的猜想进而验证猜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新知识.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这样,学生脑海中的过程与对象经过反复的相互作用,形成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积极发表个人观点.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反思李士锜先生说过,从过程到对象的转变中,学生在思维上必须进行反省,才能构造自己理解的概念,达到学习的目的.这里的反省,可以看作反思,即自己作了实践性活动,然后脱身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待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将自己所作的实践活动变为被思考的对象,然后归结出某些结论.从数学学习过程的特点来看,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从反思中构建自己所理解的操作过程和对象.5.加强解题教学解题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的构建过程.通过连续不断地构建,问题才能获得最终解决.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其实就是连续不断的构建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学生要利用概念所蕴涵的过程与对象来完成构建.这样,解题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运用数学概念二重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加强解题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形成数学化思维.(责任编辑李闯)参考文献:[1]李士锜.熟能生巧吗[J].数学教育学报,1996(3).[2]郑毓信.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续)[J].中学教研(数学),2004(8).[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教学思考。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两个问题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两个问题数学知识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学生要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首先必须获得清晰、明确的数学概念。
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弄清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中的核心,是对数学事实和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是数学文化的“重中之重”。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数学的灵魂。
借助直观,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借助小结,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以培养数学素质为主要标志,从事高中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尤其是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1 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知识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学生要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首先必须获得清晰、明确的数学概念。
事实证明:只要求学生解习题,而不给学生讲透数学概念,等于只交给学生对号开锁的一把钥匙,只是“授人以鱼”。
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得数学习题如同千变万化的锁,只有交给学生解剖锁的结构原理,“授人以渔”,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一把钥匙开几把锁或几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知识才能转化为智力,才能自由地在数学的问题中漫游。
(1)为了让学生明确被定义的概念,就得先做到心中有数,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握定义中的关键字词,弄清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数学概念的逻辑性决定的。
如立体几何中出现的有关“角”的概念,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它们的落脚点都是转化为平面角的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有些概念是从具体事物中观察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的抽象性,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探究学习有些概念如集合、函数等时,要借助于实物、图形或形象语言进行直观的教学,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3)数学概念是从几个概念和公理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和发展引出新的定义,每一个新概念往往都依赖着旧概念来表达,这就是概念的发展性。
什么是数学为什么学习数学《数学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什么是数学?为什么学习数学?《数学文化》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数学的本质数学美学数学与人的发展数学与其它一、数学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察从数学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实践中,对数学研究对象的发现与认识,来加以考察。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并促进人类社会实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1.数学萌芽时期(远古~公元前6世纪)零零星星地认识了数学中最古老、原始的概念——“数”(自然数)和“形”(简单几何图形)。
数的概念起源于数(读snǔ),脚趾和手指记数、“结绳记数”等;另一方面,人类还在采集果实、打造石器、烧土制陶的活动中,对各种物体加以比较,区分直曲方圆,逐渐形成了“形”的概念。
2.常量数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特点:人们将零星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积累、归纳、系统化,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形成了古典初等数学的体系。
欧几里得(Euclid):《几何原本》以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以逻辑思维为主线,从5条公设、23个定义和5条公理推出了467条定理,从而建立了公理化演绎体系。
我国东汉时期:《九章算术》由246个数学问题、答案和术文组成,全书主要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特点:“运动”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数学由研究现实世界的相对静止的事物或现象进而探索运动变化的规律,常量数学已发展到变量数学。
17世纪,迪卡尔(Descartes)将几何内容的课题与代数形式的方法相结合,产生了解析几何学,这标志着变量数学时期的开始。
17世纪60年代,Newton和Leibniz各自从运动学和几何学研究的需要,创建了微积分。
随后,相继建立了级数理论、微分方程论、变分学等分析学领域的各个分支。
15世纪~18世纪,人们还研究了大量的随机现象,发现存在着某种完全不确定规律性,建立了概率论。
这个时期,数学的研究对象已由常量进入变量,由有限进入无限,由确定性进入非确定性;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由传统的几何演绎方法转变为算术、代数的分析方法。
数学三大基本特征
数学三大基本特征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基本概念和关系的学科。
它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符号语言为基础,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工具。
数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数、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各个领域,而数学的研究方法和特征则体现在其三个基本特征中: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性。
抽象性是数学的首要特征之一。
数学家通过抽象出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和推理规则。
这种抽象性使数学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不仅能够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例如,数学中的向量概念,最初是从几何中抽象出来的,而后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工程、计算机等领域。
严密性是数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数学家追求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证明,以确保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过程,从而使数学成为一门严谨的学科。
严密性使得数学不仅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体系,还能够为其他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微积分的严密性使得它成为物理学和工程学的重要工具。
应用性是数学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学科,更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工具。
数学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的几何学应用于土木工程。
而现代数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如数值计算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学的应用性让数学不再是一门遥远的学科,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
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性是数学的三大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使数学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抽象性让它能够描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严密性使得数学理论具有可靠性和可证明性,应用性使得数学成为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
这三个特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数学学科的核心和精髓。
关于数学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
关于数学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1. 关于数学教育与文化差异梁贯成博士结合新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向来强调学生付出的努力……,用归因学派的语言来说,中国人较倾向把学生的数学成绩归究于“内在而可控制”的因素;而在如美国这样的西方社会,却非常强调人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特别在数学学习领域,认为学生的天资乃影响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即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归究于“内在而不可控制”的因素。
显然,这样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师生是否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数学上,而这对学生的成绩又必然有直接的影响。
梁博士认为,这也许是为什么东亚地区学生普遍能够取得好的数学成绩的文化背景。
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数学教育是国际数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事实上, ——东方文化引导着教师、学生、家长更多地注重学习者的勤奋;——教育制度作为文化的一个侧面,考试、考试结果、排名榜,刺激着学生更多地关注有形的知识、解题的技巧和具体的结论;——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单音节字,因此我们的儿童在一、二年级就可以熟练地掌握九九表,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多音节的英文字母和单词,导致掌握"七八五十六"这样的口诀成了西方儿童的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同时,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方人对形状和平面位置关系的关注,这更是西方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一方面其成果会对国际数学教育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将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拥有二亿三千万中小学生、受东方文化滋养的中国数学教育,是否潜伏着某种危机?有人会说,不仅中国的数学奥林匹克选手屡屡在国际竞赛中获奖,就连普通的中小学生也多次在跨国家的数学学业成就的比较中成绩名列前茅。
然而,从对现有调查资料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在动手实践、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及数学态度的养成上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些不足。
问题的实质在于,从人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所具有的优势是计算机可以做到的,而计算机无法实现的公民所应具备的一些重要素质(应用、创新、自信、态度)恰恰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被忽视了,由此导致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下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他们所忽视的--系统的数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技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弥补,而他们所重视的,甚至是拥有的东西,恰好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我们应该研究东方文化中的优势,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得以生长的土壤;我们更应该发现东方文化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内在动力源泉。
数学课程标准专家解读及深度研究论文:数的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
数学课程标准专家解读及深度研究论文:数的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性。
教材编写与教学设计应当突出核心内容,呈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展现内容与观念之间的融合,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在小学“数与代数”领域,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教学中,也要沟通数的概念与数的运算之间的关联,突出“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但从当前的教材和教学来看:关于数的认识,整数(本文特指自然数)、分数、小数有其独特的认识方法;关于数的运算,加减乘除有各自的算理,整数、分数、小数运算有各自的算法。
这些知识似乎是支离破碎、缺乏内在一致性的。
事实上,整数、分数、小数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从数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整数除法运算出现不够除的情形,产生了分数,分数运算不方便,产生了小数;从数组成的角度而言,整数、分数、小数均是基于“计数单位”建构的。
加减乘除本质上也是一个整体:从运算意义的角度而言,所有运算都可以还原成加法,加法是所有运算的基础;从运算算理的角度而言,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下文均简称“运算律”)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所有算理的基础;从运算算法的角度而言,所有运算都可以还原成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运算(个别运算,计数单位不参与运算)、计数单位上的数字(本质上是计数单位的个数)与计数单位上的数字运算,加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所有算法的基础。
明白了“数”与“运算”的一致性,抓住了统领性概念,就可以拨开笼罩在数及其运算表面的层层面纱,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知识的本源性、一致性与整体性。
在《程序性知识课程设计的新视角:算理贯通,算法统整》一文中,我们初涉了上述观点,接下来进行详述。
建构:何以实现数的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一)数的概念的一致性:计数单位是建构数的基础认识数的关键是理解数的建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当中的十个核心概念有数感
联系实际浅谈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数学课程标准当中的十个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学习数学是学习如何去思考,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主动地把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起联系,这样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
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
如: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认识10以内数的认识时,必须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而在认识万以内数时,不可能在一一去数,这时可联系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学校有3000多人,10个3000就是30000人,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体验。
2、符号意识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1)这种表示常常从探索和发现规律以及进行归纳推理开始,然后用代数式一般化地将它们表示出来。
(2)用字母表示的关系或规律通常被用于计算(或预测)某个未给出的或不易直观得到的值。
(3)用字母表示的关系或规律通常也可用于判断或证明某一个结论。
用代数式表示是由特殊达到一般的过程,而由代数式求值和利用数学公式求值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可以进一步斑竹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另外,字母和表达式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
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只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几何问题的思路。
培养几何直观要让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重视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的头脑留住图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基本图形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
数学命题中的两点体会
格致中学 朱兆和
一、应用性问题应切合实际
应用性问题是各类考试中的必考 问题之一。不少试卷中的应用性问题 与实际情况不符,有的是将数学问题 强加上一些所谓的实际意义,或是将 数学表达式利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 这样就变成了应用性问题,让人觉得 有点不伦不类。有的应用性问题的描 述过于繁琐,让人读之乏味。
二、能力性问题应体现概念
能力性(压轴题)问题主要考查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问 题应当要体现数学的概念、方法;要有 一定的区分度,甄别功能要强,不能一 味地在难度上下功夫。
命题背景
可求得: 要使此数列是递增数列,则: 解得: 2 b 2
求得:
Sn b(2n2(1b1b4))(2b4n2(2n12)11)
n2k (kN*)
n2k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闲言几句,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数学观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数学观一、数学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两种对立的数学观唯心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纯思维的产物,与客观世界无关,可不必借助于外界经验,而有人的头脑自行构造出来唯心主义数学观的人物代表:古希腊数学家柏拉图、17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认为:“严格的数学命题永远是先天的判断,而非经验的判断,因为它们具有不能来自经验的必然性”辩证唯物主义数学观主要包含如下观点:(1)反映观数学起源于人类实践经验,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2)以现实材料为出发点数学的起源是非常现实的材料。
数学是由现实世界发展而来的结构和模型(3)数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数学虽起源于实践,但决不意味着每个数学概念或定理都有实践的原型,数学自身的矛盾也能推动数学相对独立地向前发展(4)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数学以抽象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它舍弃了物质运动形态中有关质的特性。
所反映的仅仅是量的形式和关系。
这种反影包含了人类思维中对运动形式的加工作用。
例如:抽象、概括、模式化等等。
而且,数学又能通过人类活动对客观事物产生作用,从而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前进2.数学以抽象形式反映客观世界(1)数的概念来源于计数(2)自然数四则(3)有理数(4)形的概念也离不开客观世界提供的材料3.数学自身矛盾推动数学独立向前发展没有在实践推动的情况下而独立发展的功能称为数学中的自由创造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概念发展为n维空间概念,甚至无穷维空间、函数空间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看到这些抽象空间的存在复数的产生来源于虚数的发展虚数由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在解决方程时提出来的卡尔丹把虚数与负数分为一类,统称为“虚伪数”,而把正数称为“正实数”韦达和哈里奥特认为虚数既然是虚构的,就不能称之为数否则方程x 2+1=0判为无解是错误的哈里奥特把虚数当作数意大利数学家邦别利认为,为使矛盾得到统一,必须承认有解方程所得到的负数平方根式实实在在的数莱布尼兹用公式法解不可约的一元三次方程,使用虚数是不可避免的1632年,笛卡儿首先使用了虚数这一名称,复数也是由给出的1693年,英国数学家沃利斯提出,虚数可以作为正、负实数的比例中项,首先给出了复数的几何解释数学家高斯于1831年用有序实数对)(b a ,来表示a + bi,这样,复数就可以用坐标平面的点来作几何表示了1722年,法国数学家棣莫弗提出了复数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几何意义(即棣莫弗定理)1748年,欧拉提出了著名公式,沟通了复数与三角函数的关系,并证明了棣莫弗定理对n 是实数时也成立复变标志着数的概念的发展即来自数学自身的需要,也终将能在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中取得广泛的应用二、 数学内容的辩证性质1. 数的概念(1) 一中有多,多种有一(2)“零”并不是表示绝对的无(3)分数与整数的对立统一(4)正数与负数的对立统一(5)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对立统一2.形的概念(1)同与异的矛盾(2)变与不变的矛盾(3)运动与静止的矛盾三、互逆运算及其相互转化1.正逆运算及其相互转化2.高级运算和低级运算的相互转化四、数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形势与内容相互影响2.数学为科学提供形式化的语言3.利用形式符号更好地反映内容4.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
数学性质同一性
数学性质同一性
数学是我们识字识算时学习的一种重要内容,它又可称为“科学的母亲”,在我们识字识算的过程中,数学知识有其重要的作用。
数学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数学性质。
其一,数学具有规律性,世界上的自然现象都以规律发生,掌握了数学规律,就可以认识自然现象,更好的利用它们。
其次,数学具有一致性,它可以表示复杂情况下的多种变化,把相互关联的现象逐一列出,形成抽象表达式,使得参与其中的人都建立起概念的一致性,增强了沟通的互动性。
数学性质的一致性,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数学是公认的、国际通用的,它的数学语言是广大的数学家和代数学家共同创立的,可以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障碍,使得每个国家的人们都可以理解这些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数学研究,发现出更多的科学新规则。
培养孩子数学素养,就必须要学习、了解数学性质的一致性,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数学是一门智慧科学,具有广泛通用性,是解决复杂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我们要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让他们善于思考问题,掌握数学性质的一致性,才能把握未来学习的方向,从而利用这种一致性在数学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从极课大数据看概念的二重性理解——以函数概念为例
从极课大数据看概念的二重性理解——以函数概念为例
陶煜瑾;王刚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5(000)023
【摘要】一、关于极课大数据极课大数据是一套基础教育学业采集与学情追踪反馈系统,是基础教育大数据形成与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产品以常态化学业信息采集存储和集中式动态学业档案管理为基础,通过图像模式识别,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结合先进的IPH适应性教学模型来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以极课软件为基础,依托极课大数据从概念的两重性角度来分析高中生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总页数】2页(P135-136)
【作者】陶煜瑾;王刚
【作者单位】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214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实施概念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概念理解--基于“函数的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
2.“对话”与“讲授”并行设计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概念理解——以沪教版《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为例
3.注重概念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概念本质——《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片段和反思
4.透析概念内涵理解问题本质——以函数概念的语言结构特征为例
5.重视概念生成深化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图象(1)”的教学简录与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摘要: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随着数学的发展也应该是多视角的。
通过对数学多个侧面的考察分析,揭示了数学在不同方面都折射出两重性的特点:数学是演绎的科学,也是归纳的事实;数学的真理性和数学基础中存在着裂缝;数学是工具,也是文化;数学是发现的,也是发明的;数学是抽象的,也是直观的。
关键词:数学演绎归纳真理文化发现发明抽象直观数学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思想瑰宝。
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类对科学真理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没有数学,我们整个文明大厦将坍塌成碎片。
数学作为人类心灵最崇高和独特的作品,永恒矗立在人类理性发展的巅峰之上。
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随着数学的发展与时俱进。
关于数学的定义,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给出的: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一个是数学的当代定义: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前一个直观,后一个抽象,人们对此见仁见智。
我们认为,这两个定义的观点是一种继承关系,是数学发展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
前者反映了数学的本源,后者是从数学的抽象过程和抽象结构方面对数学本质特征的阐释,反映了数学发展的当代水平。
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Courant.R)在《数学是什么》中揭示了数学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他写道:“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和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一般性和特殊性。
虽然不同的流派各自强调数学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相互对立的侧面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辨析,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实用性和崇高价值。
”因此,对数学的两重性,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数学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一般说来,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进而认识一般的事物,这种认识方法称为归纳法。
一是由认识一般的事物,过渡到认识特殊、个别的事物,这种认识方法称为演绎法。
认识的深化,是在归纳和演绎的交替过程中实现的。
归纳把对许多事物的特殊属性的认识发展为对于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认识。
演绎把从归纳得出的一般结论作为依据,去研究其它个别事物的特性。
因此,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是归纳的深化。
美国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Pólya.G)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
”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J)认为,数学的本质具有两个侧面,就是数学理论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形式化与数学发现过程中的直观性、经验性和归纳性。
《几何原本》是数学发展史上的第一座理论丰碑。
欧几里得(Euclidean)将原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提炼,把理论的起点建立在人们的直觉上,找出少数最直观的原始概念和公设、公理,借助人类思维的先进逻辑推理模式,逐条推演出以后的命题,采用演绎法的体系建构了平面几何理论,从而确立了公理化思想,确立了演绎推理的范式。
人们对数学演绎体系的推崇,表达了对科学理论方法的绝对信服。
数学从此步入发展的坦途。
公理体系使得数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清晰的逻辑起点,明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
是演绎推理使得数学内容条理清晰,基础敦实,结论正确,因而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演绎可以引导归纳,当演绎推理出现阻碍时,就是向归纳提出问题,促使归纳超越模糊、零散和残缺。
然而,由逻辑演绎构筑起的理论体系制约着思维的自由,因为体系里面多是同语反复,只能环流,不能前进。
这就是欧式几何理论成为长期制约非欧几何产生的藩篱的重要原因。
由此看出,逻辑演绎的主要功能不是发现新的结论,而是架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命题之间的必然联系。
逻辑演绎擅长的是检验这些联系之间的途径是否有效,却难以确定通往正确方向的途径,因为确定通往正确方向的途径是需要做出选择的,而这恰恰是归纳法之所长。
用公理化思想呈现出的数学理论,实际上也不是逻辑演绎的一统天下,其中的原始概念就是归纳的结果。
甚至逻辑推理本身也不能说就完全是演绎的,它的发展路径是需要选择的,这只能靠归纳法来完成。
如果没有归纳法的参与,演绎法将寸步难行。
另外,数学中的公理是不能用演绎法证明的,它是基于数学家的观念归纳出来的。
演绎法所用的形式逻辑也是不能用演绎法证明的,它是基于人类思维经验的积淀和哲学信念的选择。
由此看来,演绎法的过程须臾也离不开归纳,更不要说数学里的发现和创造了。
费尔马大定理是在1637年由法国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提出的一个猜想。
在猜想提出以后的三百多年里,一批天才的数学家都在研究它,尽管他们都是演绎推理的大师,也认识到要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是需要特殊理论工具的,但是苦于找不到这个工具,或者这个工具当时就没有诞生,所有尝试去证明它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J. Wiles)自小就立志要证明费尔马大定理。
恰恰是他认识到谷山——志村猜想与费尔马大定理之间的联系是突破这个难题的关键,而且选择了他非常熟悉的有理数域上的椭圆曲线理论作为工具,在1994年攻克了这个数学难题。
他说“那是1986年夏末的一个傍晚,我正在一个朋友家中饮茶。
谈话间他随意告诉我,肯·里贝特已经揭示了谷山-志村猜想与费尔马大定理之间的联系。
我感到极大的震动。
我记得那个时刻,那个改变我生命历程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为了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我必须做的一切就是证明谷山——志村猜想。
”由此可见,怀尔斯找到实现他童年梦想的道路首先应该取决于归纳法。
我们在完成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证明和计算之前,往往是通过归纳推理建立猜想,探究证明的途径和计算的程序,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路,而后才用演绎法把它呈现出来。
归纳法通过试验、观察和联想,总能得到有别于逻辑的判断,因此,归纳法成为人们探索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
要创造新的数学领域,就要有新的观念,开拓新的领域,创立新的方法,提出新的概念。
在这些方面,演绎法都是望尘莫及的,试验、类比、观察、推广、概括、检验等归纳方法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坐标系的建立,集合论的发现,微积分的确立等几乎所有数学里程碑的矗立,无一不是归纳的结果。
如此看来,归纳法是数学理论的助产士,它不仅不会影响数学的严谨性,而且还增强了人们对数学严谨性的信心,使人们对数学的无矛盾性深信不疑。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升华。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方法,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例如,在证明恒等式2)1(-x =122+-x x ,可以将x 的三个特殊值代入进行检验,如果等号都成立,就能肯定它是恒等式。
这是归纳法。
那么为什么只用三个特殊值就能证明这个恒等式呢?这就需要用演绎法证明,因为二次方程最多只有两个根。
在这个具体问题上,演绎法支持了归纳法,演绎法证明了归纳法的有效性。
中国古代的数学不可谓不发达,但是却只是停留在归纳的层次上,没有出现像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那样严密逻辑演绎的著作。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逻辑演绎是可以有数学的,没有归纳法就一定不会有数学。
但是没有逻辑演绎不会有成熟的数学。
中国古代的数学没有形成理论系统,就是因为中国没有逻辑演绎的传统。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应该说归纳法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演绎则居于主体地位,它们共同组成了数学腾飞的双翼。
中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基础,当然兼具归纳和演绎的特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缜密,又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推广、猜想、实验等合情推理的思维习惯,在教证明之前,先教好猜想。
在数学教材中,对知识的呈现形式大多都采用演绎的方式。
我们的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大多情况下,都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改造成归纳的方式,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功夫要用在研究归纳法的教学上,当然,这样做决不能以淡化演绎法的教学做交换。
二、数学的真理性和数学基础中的裂缝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虽然都认为它是数学家心智自由的创造物,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自然科学家提出,数学的真理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应用于其它科学领域。
这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植根于客观世界,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还因为数学理论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演绎推理,形成了抽象的形式。
逻辑是人类公认的对客观世界进行思维的正确方法和理论,数学中所反映的抽象结构、秩序和变化,是客观世界里最基本的概念和最本质的关系。
所以,数学的本质具备了客观性和真理性。
但是,数学自身并没有孤芳自赏,数学从来不忌讳自身的瑕疵。
二十世纪初,巍然屹立的数学大厦的基础陆续发现了裂缝,最著名的就是罗素(Russell)悖论。
于是,数学家们开始关注和审视数学基础的问题。
德国数学家康托(Cantor)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创立了集合论,初期曾经遭到一些数学家的诘难。
但是也有一些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和康托集合论出发,可能建立起数学理论的大厦。
在190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数学家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就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
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逻辑严密性已经达到了”。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一直坚信“人类理性提出的问题,人类的理性一定能够回答”的理念,他在大会上提出了二十三个数学问题,其中第二个就是关于确立数学体系的协调性,即无矛盾性。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英国数学家罗素就在集合论里发现了漏洞,提出了罗素悖论。
所有集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集合以其自身为元素,即P={A∣A∈A},第二类的集合不以自身为元素,Q={A∣A∉A}。
显然P∩Q= 。
那么,集合Q作为元素,应该属于P 呢?还是属于Q呢?若Q∈P,那么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Q,引出矛盾。
若Q∈Q,根据第二类集合的定义,Q∉Q,还是矛盾。
罗素悖论被通俗地称为理发师悖论。
某个城市里有一位理发师,他为且仅为城市里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
那么,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
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罗素悖论所涉及的只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关系,简洁明了,却使集合论产生了悖论,这极大地震动了数学界。
这时,希尔伯特经过思考,提出了一个元数学方案,希望能构造一个有关自然数的有限公理系统,从若干公理出发,用逻辑演绎的方法,经过有限步骤将系统形式化,以克服悖论给数学带来的危机,一劳永逸地消除对数学基础以及数学推理方法真理性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