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与文化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与环境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地方风土人情1. 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2. 探讨地方方言、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3. 学生对家乡的特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参考资料:关于家乡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历史探索之旅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地理探索之旅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七、风土人情体验第一课时:民俗风情1. 教师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2. 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方言与民间艺术1. 教师讲解家乡的方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方言交流。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文化的内涵。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探究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分析历史事件对家乡文化的影响。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与环境(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 分析家乡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家乡的民俗与风情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魅力。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
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不平衡性。
八、家乡的自然资源与保护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交通安全之认识交通标志教学目标:1、了解公路旁各种标志牌的用处,懂得要爱护标志牌。
2、初步学会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3、使学生受到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课件、标志牌教具卡片。
每人一张没有上色的标志牌、每人一张白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师:小马是森林里的长跑健将,今天一大早,他又沿着公路进行长跑训练,结果一路上发现了许多怪牌子(出示标志牌)。
师:你见过这样的牌吗?是在哪儿看见的?学生回答:生1:我在我家旁边的十字路口看见过这种牌。
生2:我在到外婆家的路上看见过。
生3:我是在山洞的洞口看见的。
……课件播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揭示课题:这些出现在公路边的牌子是交通标志牌,它提醒司机行人注意交通安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二、合作探究认识标志活动1:初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课件出示四个标志牌。
师:看屏幕上的这四个标志牌,想一想它们具体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你是这些标志牌,你会对司机叔叔说些什么?请你和同桌选择其中一个讨论讨论。
反馈交流:⑴、反向弯路标志师:看(课件演示)汽车开在盘山公路上,你发现了什么?生1:汽车一下向左拐弯,一下又向右拐弯。
生2:汽车连续拐了两个弯。
生3:向左向右拐弯的方向是相反的。
生4:山路弯弯曲曲,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
生5:路边的标志牌就说明了山路是弯弯曲曲的。
……师生共同给标志取名——反向弯路标志(课件点击出示板书)师:如果你是这个标志,你会对司机叔叔说什么?生1:司机叔叔,这里汽车一下要向左拐弯,一下又要向右拐弯,要小心哟。
生2:司机叔叔,这里山路弯弯曲曲,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的,你要注意一点。
生3:司机叔叔,山路弯弯曲曲,开车一定要小心。
……师:如果一条山路上有连续好多个弯,你能画个标志告诉司机叔叔吗?学生画好后展示讲评。
⑵、交叉路口标志(课件演示)T型交叉路口不同方向两车相撞,得出在交叉路口设置一个交叉路口标志可提醒司机减速慢行,保证安全。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家乡的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 家乡的民俗: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4. 家乡的环境: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5. 家乡的文化: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环境问题和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4. 采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家乡的历史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
2.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教学活动:讲解、地图绘制、实地考察等。
3. 第三周:家乡的民俗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教学活动:讲解、展示、实践等。
4. 第四周:家乡的环境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教学活动: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5. 第五周:家乡的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
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家乡的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理图表、民俗物品、环境数据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4. 实地考察基地:历史遗迹、文化场所、自然资源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家乡的历史课时:2课时2.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些著名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
2. 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制作一份PPT或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所了解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4. 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学生一起总结不同地方的特色,包括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5. 课外调研布置学生到具体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地方的信息,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等。
学生可以以日记、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调研结果,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工合作、沟通协商、展示等。
2. 评价学生在课外调研中的记录和分享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地方的了解程度和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效果。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地方的文化活动,了解和体验地方的传统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的自然景点和历史遗迹,加深学生对地方的认知。
3. 引导学生保护地方的环境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环保和文化保护意识。
八、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介绍不同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视频。
2. 图书资源:介绍地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的图书。
3. 网络资源:如地方特色美食、特产等的介绍和图片。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了解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本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课程内容:1. 本地区的地理概况2. 本地区的历史文化3. 本地区的名胜古迹二、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具2. 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将地图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出本地区的位置。
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学习地理概况: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介绍本地区的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3. 学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
4. 学习本地区的名胜古迹: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包括著名景点、历史古迹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名胜古迹。
5. 小结与复习:教师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课堂评价:通过讨论、问题回答等活动,检查学生对本地区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口头评价或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练习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父母的协助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感受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展示、报告等方式分享自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和体验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家庭生活安全第一节家庭防火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提高学生的家庭防火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火灾是无情的。
但是,在无情的大火面前,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就可以逃避火魔的侵害,摆脱灾难和痛苦。
(二)火灾事件介绍: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教师总结:“生命如此美丽,又是如此脆弱爱惜生命提高防火意识”(三)熟灭火设备,牢记灭火办法。
方法:运用幻灯片介绍各种灭火设备,牢记各种灭火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模拟灭火(制造道具、学生扮演XXX 和灭火英雄)(四)学会背诵《儿童防火歌》1.儿童防火歌小同伙笑呵呵,大家来唱鼓掌歌。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扬做同伴。
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
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
你拍六我拍六,XXX失火不好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我拍你你拍我,大家都要来防火。
2.小组为单元制造防火宣扬墙报。
(五)展示幻灯片研究自救知识几种逃生办法的总结:1、关门求生2、测试门的温度3、从窗户逃生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6、安全出口逃3、教学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防火知识呢?注意家庭用火安全,发生火灾时,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四、功课以图书网络为资源进行防火知识的搜集活动。
第二节家庭烫伤预防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烫伤几种情况。
2.加强平时注意烫伤。
二.教学重,难点:增强家庭安全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有关烫伤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最常见得家庭伤害是被热水,热油烫伤。
六年级下测地方课教案修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修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等。
2.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概况1. 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系等)。
2. 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特色(如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3. 分析家乡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第二课时:家乡的产业1. 了解家乡的主要农业产业(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农业等)。
2. 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等)。
3. 探讨家乡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 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介绍家乡的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等。
3. 感受家乡民俗风情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地域情感。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资源1. 分析家乡的自然环境(如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
2. 探讨家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关爱家园的责任感。
第五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1. 讲述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文化名人等。
2. 分析名人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决心。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争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与优势。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展示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概况、产业、民俗风情、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地域认同感以及立志成才的决心。
3. 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家乡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有关家乡的文献、书籍、报道等资料。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学习材料。
六、家乡的旅游景点1. 介绍家乡的著名旅游景点(如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的定义与分类2.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3. 国学的学习方法4. 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国学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国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学。
2. 结合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
3.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国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国学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国学经典著作简介3. 第三课时:国学的学习方法4. 第四课时: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教案示例:【第一课时:国学的定义与分类】1. 导入:简要介绍国学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国学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的认识和体会。
4. 总结:强调国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国学知识。
【第五课时: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一则国学典故或成语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典故或成语故事,教师点评、指导。
4. 总结:强调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教学内容6. 诗词鉴赏与创作7. 书法艺术欣赏与实践8. 传统文化与民俗9. 中国历史与人物10. 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诗词创作技巧。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家乡,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
2. 家乡的历史文化概述。
3. 家乡的风土人情描述。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带来家乡的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和介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3.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长者来校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第二章:探索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特点介绍。
2. 家乡的气候特点介绍。
3. 家乡的植被特点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记录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感受。
3. 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章: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产业发展介绍。
2. 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介绍。
3. 家乡的民生改善情况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业或项目,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情况。
3. 邀请家乡的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来校介绍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第四章: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家乡的文化活动介绍。
2. 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
3. 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研究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3. 鼓励学生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如组织一场文化交流展览或演出。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
2. 家乡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民俗等。
3. 家乡的特色产业: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
4. 家乡的环境保护:环保意识、实践行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案例等。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安排学生分组,并指定小组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研究家乡的地理、气候、资源和历史文化、民俗等。
3. 实践: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特色产业、参观家乡的环保项目等。
4.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家乡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特色产业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举办家乡文化展览,让学生展示家乡的文化魅力。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方历史1. 节课:家乡的历史变迁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名人。
2. 节课:地方古迹探究内容:参观家乡的古建筑、历史遗址,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地方地理3. 节课:家乡的自然环境内容: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4. 节课:家乡的资源与环境内容: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地方民俗5. 节课:家乡的节日习俗内容: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问题。
2. 利用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料书籍。
2. 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博客、论坛等。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
2. 开展地方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3. 安排学生进行地方地理考察,如河流、山脉、城市布局等,增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民俗的魅力。
2.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河流清洁、植树造林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的深入研究,如选择一个地方历史人物、地方特色地理现象、民间艺术等进行专题研究。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地区的历史沿革2. 本地区的地理特点3. 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
(二)本地区的历史沿革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变迁。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深入了解该时期本地区的历史事件。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本地区的地理特点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特点,深入了解该特点对本地区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本地区的文化特色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文化景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特色,深入了解该特色的形成原因和传承方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地区的其他特色,如美食、旅游景点等。
2. 各组制作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汇报。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本地区的历史地图、地理特点、文化景观等。
2. 调查报告模板:供学生课后使用。
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家乡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学会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的繁荣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2. 河流湖泊与自然资源3. 动植物多样性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1. 古代文明与重要历史人物2. 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3. 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第三单元: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1. 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2. 工业与科技创新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
3. 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4. 学生地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教学时间为2课时,总共6课时。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2. 参考资料:家乡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经济发展数据、自然环境图片等3. 视频资源:家乡的风光宣传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景点、企业、农村等地,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5.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民俗活动等七、教学步骤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2. 学习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分析家乡的自然优势和劣势3. 探讨河流湖泊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了解家乡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4. 探究动植物多样性,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2. 学习古代文明与重要历史人物,传承家乡的历史文化精神3. 探讨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体验家乡的民俗文化活动4. 分析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第三单元: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2. 学习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了解家乡的农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3. 探讨工业与科技创新,认识家乡的产业优势和转型发展4. 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家乡的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地方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 地方民俗: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4. 地方特色:介绍家乡的特色产业、美食、资源等。
5. 环保教育:介绍家乡的环境保护现状、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魅力。
5. 运用讨论交流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家乡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方特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家乡的特色资料。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考察成果,分享地方特色知识。
6. 讨论交流:全班同学就地方文化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观察分析、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4. 学生满意度:课后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文化知识教材、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等相关书籍。
2. 图片:家乡风景、历史事件、民俗活动等图片。
3. 视频:家乡特色产业、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访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如古城墙、古建筑等,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家乡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分析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精选家乡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比较家乡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提高认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户外考察、调查、制作展示材料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3. 学果展示:评价学生制作的展示作品,如小论文、PPT、视频等,考察学生的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文章、图片等。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如新闻、视频等。
3. 人力资源:邀请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指导。
4. 物力资源:准备户外考察所需的器材,如地图、指南针、望远镜等。
六、教学安排第1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概述第2周:家乡的历史遗迹探究第3周:家乡的文化活动体验第4周:家乡的地理特征考察第5周:家乡的生态环境调查第6周:家乡的环境保护讨论第7周:家乡的特色资源利用第8周:家乡的特色产业发展第9周:家乡的未来规划设想第10周:家乡的未来发展展望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符合当地特色。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地方历史与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沿革2. 地方文化特色3. 地方杰出人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方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文化特色。
2. 难点:地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方杰出人物的事迹。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地方文化的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与文化。
2.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杰出人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方文化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地方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2. 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3. 地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难点: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传承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欣赏法:欣赏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传统艺术。
2.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3. 欣赏:欣赏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
4. 实践:分组进行传统艺术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地方特色产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特色产业。
2. 培养学生对特色产业的兴趣和认知。
3. 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活动目标:1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2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响;知道农药对环境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并掌握避免农药危害的方法。
3.能够自觉笔迷昂农药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宣传;提出解决农药污染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活动准备:搜集使用农药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农药伤害的方法。
活动过程:导入:学生阅读课本P1页的材料——除草剂杀死稻苗既然农药给我们造成了危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农药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农药的使用价值。
一、农药使用价值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用农药?学生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P1页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进行讨论。
活动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与调查的情况;列举农药可以提高粮食果品的产量;可以大量减轻农民捕捉害虫的劳动强度等相关的实例;认识使用农药的益处。
二、农药的危害学生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P1页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并通过课本P2页的有关农药特性性以及造成的危害进行讨论。
教师可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利用农药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哪些危害知道人们起初利用农药只考虑到它对人们有利的一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及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三、解决办法前面我们已经对农药的作用和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呢?组织学生讨论;调查。
寻求解决办法。
要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就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那么;如果正确使用农药呢?(结合P2页图片)具体办法是第一;使用农药是为了杀灭损害农作物的害虫;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是;害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连接食物链的作用;少量害虫存在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为自然界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具有赫积极的作用。
着就不需要把害虫赶尽杀绝;没必要对作物使用农药。
第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降低人工作业的强度;要适量使用农药;用最少的农药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并且不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尽量保证喷洒出去的弄个要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内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目的:教育学生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你们的成长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关每家庭的兴衰。
小行为成就大事业,良好的行为的养成影响每个人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能让同学们健康成长,下面有以下建议,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勉!二、讲解具体内容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报,睡前刷牙、洗脸。
(2)饭前便后洗后。
(3)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
(4)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
(5)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
(6)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2、诚实守信,礼貌待人(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
(2)答应的事,确实难以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因。
(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4)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5)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6)在接受别人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7)向别人请教时,态度要诚恳。
(8)不打架、不骂人。
(9)不给同学起绰号,不直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
3、遵规守纪,勤奋学习(1)上下楼梯,轻声慢行,靠右边走。
(2)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
(3)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
(4)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情当天做完。
(5)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4、孝敬父母,勤劳俭朴(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
(2)体恤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
(3)主动帮父母干一些务所能及的家务活。
(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尊重别人的劳动。
(6)爱惜学习用品。
(7)有随便向家长要钱。
(8)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
(9)节约用电、用水。
(10)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
5、严于律纪,遵守公德(1)自己的事情尽力自己完成。
(2)听到别人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
(3)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4)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5)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6)观看比赛要文明喝采。
(7)在公共场合要遵规守纪。
三、总结谈话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撑起一片蓝天,点亮时代的航灯,放飞理想,展翅翱翔。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学目的: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
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
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
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A、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
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
小事不小。
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
教育无小事;B、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D、《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以高尚道德。
四、结束语: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六课时小学国防教育教案第一课空袭作战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袭作战的意义、任务,历史变迁及反空袭策略。
2.了解我国空军现状,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和平,捍卫和平的思想感情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受启发。
1.教师播放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袭作战的影片片段,让学生欣赏。
2.提问:在这些战争场面中对敌人实施打击的主要方式和使用的武器是什么?(空袭、战斗机)3.导入课题——空袭作战。
(板书)(二)、空袭作战的概念、任务、历史变迁。
1.空袭作战的概念。
课件展示:空袭作战:是指为夺取并保持空中优势,毁伤敌人重要目标,配合陆、海军作战,主要使用航空兵,在地面、海上目标实施空中打击的作战行动。
2.空袭作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1)消灭、压制敌航空兵和对空作战力量,夺取制空权。
(2)破坏敌方重要军事设施,削弱敌战争潜力。
(3)破坏敌纵深或后方交通运输系统,破坏敌后勤补给,阻滞敌预备队机动,孤立其战场。
(4)消灭或削弱敌集结或开进的重兵集团和海上登陆集团。
(5)突击敌敏感要害目标或对我方构成威胁的军事目标,达到特定的作战目的。
(课件展示)(3.)空袭作战中的主要空袭目标。
a.政治经济中心b.军事基地c.重要工业区d.交通枢纽。
(课件演示)4.空袭作战的历史变迁及案例:(课件展示)时间战争条件战争结果战争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数量有限,威力不够。
有所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发展,各种航空炸弹出现。
成为重要战争手段1940年德国空袭英国;1942年英国空袭德国;越南战争。
现代战争新型武器出现独立战争样式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三)、反空袭策略空战的成败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人的因素才是关键。
1.要充分认识空袭战的规律。
2.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反空袭。
如:建设防空洞、设立防空警报装置,实施应急措施等。
3.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国防体系。
(四)、了解我国空军现状,激发学生保卫祖国主权领土完整,爱护和平,捍卫和平的思想感情。
1.介绍我国空军的现状。
2.播放我国海陆空三军图片资料(课件展示)。
感受我国的人民部队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后盾。
3.交流讨论:作为小学生如何理解保卫祖国主权、领土完整,保卫和平,捍卫和平的意义。
第二课小红军长征第七课时教学内容:穿越障碍•过独木桥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知道怎样快速穿越障碍和过独木桥。
2、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柔韧素质和协调配合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3、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1、集合要求:快速、整齐、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红军练习穿越障碍和过独木桥,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4、进行准备活动活动身体各个关节、肌肉,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
要求:动作到位、有力、5、队列练习⑴、三面转法要求:动作正确、整齐、反应迅速⑵、跑步走——立定要求:步伐一致、排面整齐在队列练习中要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要求学生向红军学习。
二、基本部分(1)、穿越障碍1、教师讲解穿越障碍的方法和要领,并让示范。
“我们红军在长征时经过了无数的困难和险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红军长征时,有沼泽地、雪山以及各种天险(讲一下红军长征时的故事),今天我们来模仿红军长征时的路线进行过障碍,红军长征时和我们现在的穿越障碍方式是一样的,主要是我们的任务难度要小一些,我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生大声回答。
教师:“下面老师来讲解这个穿越障碍的方法。
从起跑线开始,各组第一位同学首先经过前面的梅花桩,要求脚不能着地,然后钻过铁丝网,最后翻过木墙,回来时从侧面返回。
一共经过三个障碍,注意每个障碍的要求。
下面由体育委员做一下示范。
”2、分组练习穿越障碍。
在练习穿越障碍是教师要做好指导和保护工作,同时要不断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向前。
3、让穿越障碍速度教快的学生示范,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更快、更安全地穿越障碍。
在讨论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速度,还应注意练习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