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报纸和电视_人生故事
英 国 媒 体(何文君)
世界报业改革变风向
《卫报》经过长时间精心准备推出的“中间版式”计划, 使之在英国群雄逐鹿的报业市场中开辟出一个柳暗花明的 新天地。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夹击下,世界报业界一直在 寻找革新的突破口,传统大报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在版 面上已很难有所突破,要实现平面媒体的革新,版式大小 的调整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点,于是世界各报纷纷走小 报路线,但小报存在诸多缺点,如无法展开深度、严肃的 报道,版面难以容纳更丰富的新闻等。“中间版式”则 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它既保留了大报的严肃风格,又 不失小报的灵活和便捷,可以称得上是一股“两全其美” 的清风。《卫报》这个时候带了个好头。 《卫报》的上一任改版总监大卫· 赫尔曼说:“设计 在报纸的编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远比仅仅满足人们的 视觉感官要求要大得多。”对于已经走到改革十字路口 的传统报纸来说,大胆创新,顺势而动,应当是它们实 现复兴的必由之路。
泰 晤 士 报 历 史(2)
北岩报团时期 这是《泰晤士报》的第二次巅峰时期。 阿斯特家族时期 1922年,约翰· 雅各· 阿斯特从北岩报团手中收购了 《泰晤士报》。30年代是《泰晤士报》发展史上极不光彩 的一段时期,因为该报秉承“绥靖政策”,公然纵容法西 斯德国的侵略活动。 罗伊· 汤姆森时期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将《泰晤士报》出售给来自加 拿大的大出版商罗伊· 汤姆森。这时的《泰晤士报》已经 不堪重负。 老汤姆森曾为弥补报纸赤字花掉了80万英镑的家产, 老汤姆森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小汤姆森不堪重负,最终将 《泰晤士报》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传媒大王默多 克。
卫 报 简 介
《卫报》(The Guardian) 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 卫报 日报。创刊至1959年因总 部设于曼彻斯特而称为 《曼彻斯特卫报》。总部 于1964年迁至首都伦敦, 不过于曼城和伦敦均设有 印刷设施。一般公众视 《卫报》的政治观点为中 间偏左。 《卫报》的排印 系统在1988年实行电脑化 之前,由于经常出现植字 错误,因此被民众戏称为 《The Grauniad》,揶揄 报章连自己报名也拼错。
默多克窃听丑闻
默多克窃听丑闻张秋玥高三13班 12号事件回顾:这是一份大名鼎鼎的报纸,在168年的历史中,深得中下层民众喜爱,独家爆料“害了”不少名流巨贾。
被默多克收购之后,它在“膻色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7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因窃听威廉和哈里王子的手机信息被捕入狱。
然而,对王室的“不敬”并没有阻挡它的脚步,直到2011年,对平民的窃听(窃听被绑架女孩误导警察)终于激起民愤———它轰然倒下。
更多“龌龊的”隐情浮出水面,英国人人自危。
自此,默多克旗下的英国小报,包括著名的《太阳报》,好似多米诺骨牌,都被拉下水。
默多克传媒帝国在英国的触角遭到重重一击。
少女米莉之死2002年3月21日,英国萨里郡的泰晤士河畔沃尔顿,13岁的米莉·道勒失踪了。
女孩的家人焦急地给她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处于留言状态。
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报了警。
案情毫无头绪!米莉的亲朋好友不断给她的手机留言,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她尽快跟家里了解。
很快,米莉手机的信息存满了,人们的希望一点点消逝。
但是,没过多久,亲人们意外地发现米莉的留言信箱又可以留口讯了。
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米莉可能自己删除了部分信息———她还活着。
4月14日,《世界新闻报》甚至还刊登过一则消息称:“一个名为米莉·道勒的女孩在一家招聘中介找工作,她向中介提供的正是米莉的真实电话号码。
随后,中介拨打了该号码并留下口讯。
这发生在米莉失踪6天后。
”这不仅让米莉的家人重拾希望,而且误导了警方的判断。
在米莉失踪一个月的时间内,警方都没有过多怀疑谋杀的可能。
道勒一家还为此接受了《世界新闻报》的独家专访,米莉的母亲说:“如果米莉走进家门,我们肯定会激动地说不出话,只会擦干喜悦的泪水,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然而,事情并非人们料想般美好。
6个月后,米莉的尸体在树林中被发现,警方证实她被一名夜总会守卫绑架并谋杀。
那么,米莉手机是怎么了?这场悲剧蒙上了更多阴霾和疑问。
英国媒体简介ppt课件
全球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在西方主流社会中具有重 要影响力。
《新政治家》
政治类新闻杂志
专注于政治领域的报道和分析,涉及国内外政策、政治人物、国际 关系等。
创刊于1952年
以独特的政治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评论为特点,在英国政治界具有较 高声誉。
发行量与影响力
在英国国内发行量较大,对英国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
起源与发展
英国媒体起源于16世纪的报纸和印刷术,逐渐发展成为 全球领先的媒体产业。
01
电视时代
20世纪50年代,英国电视业开始起步, 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 道。
02
03
网络时代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 得英国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各种网络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02
英国的主要报纸
观点。
03
专业化
英国媒体高度专业化,不同类型的媒体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例如,一
些报纸和电视频道专注于政治和经济报道,而其他媒体则专注于娱乐、
体育或时尚等领域。
英国媒体的影响
社会影响力
英国媒体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们通过报道和讨论社会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并推动社会变革。 此外,英国媒体还对文化传承和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机会。
专业金融报纸
专注于金融领域的报道和评论,提供专业的金融市场分析和宏观 经济解读。
国际化视野
以国际化的视野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 全球化的金融资讯。
高品质读者群体
拥有大量高净值、高学历的读者群体,以企业和金融界人士为主 。
《每日电讯报》
地方特色
以地方新闻和特色报道为主,关注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泰晤士报》-古老报纸的现代发展
《泰晤士报》:古老报纸的现代发展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起两落的发展史《泰晤士报》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不过其发展的道路非常曲折,其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三次发展的高峰和两次低潮。
《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
这张报纸最初的名称为《每日环球记录报》。
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泰晤士报》。
由于态度公正、消息翔实,特别是对欧洲发生的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报道使该报声名大振,很快成为英国报纸中的翘楚。
1812年,沃尔特二世正式上任,他一面坚持自由、公正的独立办报政策,一面重用优秀的报业人才,由于报道、经营和技术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到19世纪中期,《泰晤士报》开始走上了它历史发展的第一次巅峰。
该报发行量高达5万份,是当时所有报纸中最高的。
借助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该报在当时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前接受采访时说:“《泰晤士报》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报纸,事实上,据我所知,除了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了。
”当时的英国著名首相迪斯雷利也说,英国在各国的首都有两名大使,一名是英国女王派遣的,另一名是《泰晤士报》派遣的。
不过随着19世纪下半期廉价报纸的迅速崛起,《泰晤士报》愈来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由于长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导致发行量不断下降。
1908年,《泰晤士报》被当时英国最早的报业集团―――北岩报团买下,开始起死回生。
北岩报团的掌门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斯沃思,因为创办了《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等著名报纸,后来被封为北岩勋爵。
他任命道森为主编,全力革新,使《泰晤士报》重有起色,在20世纪初期的国际事务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发行量也由3万份上升到31万份,这是《泰晤士报》的第二次巅峰。
1922年北岩勋爵去世,他的后代把《泰晤士报》卖给了阿斯特家族的约翰・雅各・阿斯特,《泰晤士报》也开始了又一次的衰落。
新闻传媒英国的传媒与文化
01
02
03
广播的种类
包括国有广播、商业广播 和社区广播等。
Hale Waihona Puke 广播的监管受到独立监管机构的监管 ,如Ofcom。
广播的未来发展
随着数字化和流媒体服务 的普及,英国广播业正面 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英国的电视业
电视的种类
包括国有电视、商业电视 和社区电视等。
电视的监管
受到独立监管机构的监管 ,如Ofcom。
数字化和流媒体服务的普及
随着数字化和流媒体服务的普及,英国广播和电视业将更 加注重在线服务和多平台传播,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03
英国的报纸与杂志
英国的报纸业
历史悠久
英国的报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8世纪,英国就出现了 许多报纸,如《泰晤士报》、
《每日电讯报》等。
报纸种类繁多
英国的报纸种类繁多,包括全国性 报纸、地区性报纸以及专门针对特 定群体的报纸,如金融时报、体育 报等。
英国报纸与杂志的未来发展
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英国的报纸和杂志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 转型的道路,推出电子版、移动端应用等,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 求。
深度内容与数据分析
未来的报纸和杂志将更加注重深度内容的报道和分析,同时利用数 据分析来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以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服务 。
THANKS
感谢观看
VS
趋势
未来,英国新闻传媒将继续适应数字化转 型的趋势,加强与在线平台的合作,探索 新的收入来源。同时,媒体机构将更加注 重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分析,以维护 其公信力和影响力。随着社会和文化环境 的变化,英国新闻传媒也将更加关注多元 化和包容性,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英国廉价报纸《每日电讯报》的成功之道
英国廉价报纸《每日电讯报》的成功之道《每日电讯报》:英取消“知识税”后,廉价报纸兴起。
《每日》是英国第一家廉价报纸,也是其中最为成功最有影响的。
创办于1855年。
初期并无特色。
在劳森经营时期得到真正发展。
他进行了革新:首先,扩大新闻报道面,重视报纸的趣味性。
注意社会新闻。
其次,改革版面编排,采用大字多行标题,使之鲜明醒目。
再次,劳森十分重视延揽人才。
劳森被尊为“报业之父”。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使它声誉日隆。
二战后,成为“高级报纸”。
表现为重视国际报道,以严肃性新闻和人情味新闻相结合为方针。
读者以中产阶级为主。
早在19世纪初,英国就出现了一些面向平民大众的通俗而廉价的报刊。
它们是工业革命后顺应社会需要的产物。
这些周报多数是非政治性的。
例如,1801年在伦敦出版的《每周快讯》,自称办报宗旨为“教育和娱乐兼顾”,它广泛采集和报道体育新闻、法院新闻、社会新闻,很受读者欢迎,报价明显低于一般报纸。
当时也有少量廉价的政治性周报。
例如1802年威廉·科贝特在伦敦创办《政治记事周报》,鼓吹政治改革,反对印花税政策,批评政府的腐败行为。
1816年他增办《政治记事周报》大众版,报价为二便士,此举十分成功,报纸很快销遍全国,发行量达4万份,使得统治者大为不安。
1819年政府强制规定报刊售价不得低于六便士,该报大众版才被迫停刊。
由于“知识税”的重压,上述廉价报刊处境艰难。
但是它们在社会需要的支持下,仍在顽强生长,至三四十年代,一方面不贴印花的逃税报刊已达百种以上。
它们名目繁多,有的政治色彩较浓,抨击时政,议论改革;有的政治色彩较淡,侧重于社会新闻、法院新闻、体育新闻以及各种趣味性、娱乐性材料。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中下层普通百姓为对象,适应这些读者的信息需要和阅读水平,售价为一二便士。
另一方面,也有些纳税报刊,仍在努力开拓平民市场,例如,1842年的《劳埃德图画星期报》(后改名为《劳埃德新闻周刊》)、1843年的《世界新闻》,都是以平民大众为对象的星期日报。
名人有关励志故事7篇
名人有关励志故事7篇名人有关励志故事【篇1】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小时侯家里很穷,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通过顽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他曾经历的那段贫穷的岁月,成为了日后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他在学校读书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太差,父母无法给他买好看的衣服,舒适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褴褛,拖着一双与他的脚很不相称的破旧皮鞋。
但年幼的布拉格从不曾因为贫穷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没有埋怨过家里人不能给他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
那一双过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脚上看起来十分可笑,但他却并不因此自卑。
相反,他无比珍视这双鞋,因为它可以带给他无限的动力。
原来这双鞋是他父亲寄给他的。
家里穷,不能给他添置一双舒服、结实的鞋子,即便这一双旧皮鞋,还是父亲的。
尽管父亲对此也充满愧疚之情,但他仍给儿子以殷切的希望、无与伦比的鼓励和强大的情感支持。
父亲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儿呀,真抱歉,但愿再过一二年,我的那双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大。
……我抱着这样的希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将引以为荣,因为我的儿子是穿着我的破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
……”这封寓意深刻、充满期望的信,一直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布拉格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踏着荆棘前进。
名人有关励志故事【篇2】美国人克里斯托弗·里夫在电影《超人》中扮演超人而一举成名。
但谁能料到,一场大祸会从天而降呢?1995年5月27日,里夫在弗吉尼亚一个马术比赛中发生了意外事故。
他骑的那匹东方纯种马在第三次试图跳过栏杆时,突然收住马蹄,里夫防备不及,从马背上向前飞了出去,不幸的是,摔出那一刻他的双手缠在了缰绳上,以致头部着地,第一及第二颈椎全部折断。
五天后,当里夫醒来时,他正躺在弗吉尼亚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房里,医生说里夫能活下来就算是万幸了,他的颅骨和颈椎要动手术才能重新连接到一起,而医生不能够确保里夫能活着离开手术室。
那段日子里夫万念俱灰,许多次他甚至想轻生。
他用眼睛告诉妻子丹娜:“不要救我,让我走吧。
英国主要报刊简介
英国主要报刊简介(一)报纸《泰晤士报》(The times)《泰晤士报》由印刷商约翰·沃尔特(John Walter)于1785年1月1日在伦敦创刊,是英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一向以消息准确、社论严肃闻名,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大报。
直至今天,它仍被认为是英国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份报纸。
原名《每日天下纪闻》(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起改用现名。
该报原属泰晤士报业公司,由于连年亏损,1988年被美籍澳大利亚报业巨头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收购。
《星期日泰晤士报》为《泰晤士报》的周日刊。
《泰晤士报》的销量并不多,但是它不仅蜚声英国报坛,被誉为“最权威性的报纸”,而且在全球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大英百科全书不无吹嘘地称它是“世界第一大报纸”(The First Newspaper in the World)。
这家被西方新闻学者称为“现代新闻事业鼻祖”的报纸,是世界上连续出版的少数报纸之一,其读者对象主要是英国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上层知识分子、企业家和金融界人士,各国外交部和研究机构一般也均有订阅。
《泰晤士报》自称“独立”“客观的报道事实”,实际上长期充当着大英帝国的喉舌,至今在重大的国内外政策方面基本上反映官方意图,“独立”只是一个标志而已。
该报在政治上得罪大错误和污点是20世纪30年代,坚决支持英国政府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
当时,英国报纸多数在政治上支持保守党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只有《每日电讯报》等少数报纸反对绥靖政策。
如果说《泰晤士报》同其他报纸一样,主张对德采取绥靖政策还只是一个政治错误的话,那么,该报在德国吞并捷克的苏台地区和吞并奥地利时,竟然发表社论为希特勒的侵略行径辩护,就不能不是严重的污点了。
该报为纳粹侵略者辩护的荒谬言论,不仅在当时及此后受到了各方的严重的指责,而且连该报在1985年庆祝建报200周年特刊(Special Supplement)上,也不得不承认当时的社论是它的“历史上的重大污点”。
传媒大亨的人生信条
报 》同最 大 的 竞争 对 手 《 告 报 》 星 电 视 和 有 线 电 视 广 播 、 报 纸 、 广
默 多 克 的 父亲 基 思 ・ 多 克 合 并 , 且 使 《 闻报 》 利 , 默 并 新 盈 那 杂 志 、 书 籍 出 版 以 及 数 字 广 播 、
些不喜 欢他 的人不得 不继续 为他 加密和 收视 管理 系统开 发。 控 制 了澳 大 利 亚 23的 报 纸 , / 打工。 太阳报》《 、 泰晤±报 》 0 等4 % 随 后 , 多 克花 了4 默 0万美 元兼 英国《
换 句 话 说 ,只 有 那 些 金 融 资
— —
包括 《 先驱 报 》在 内的 4家报
纸 。那 年 ,默 多 克 2 2岁 。 基 思 ・默 多 克 并 没 有 留 下 优
成功的并购者
默 多 克 锐 意 创 新 ,他 使 《 星
质 的资产 ,相 反 ,几 家 报纸 在财 政 期 日时 报 》脱 胎 换 骨 ,作 为 年 轻 上都 陷于 危 机。 默 多克 转让 了两 家 的 出版 商 ,默 多 克 迈 出 了 事 业 成 珀 斯和 阿德 莱 德 的小 小 报 业 集 团 。 这 时 候 ,他 又 开 始 向首 都 悉
默 这 些 内容 。他对 编辑 和记 者 毫不 客 脏 病 夺走 了他 的 生命 ,作 为 唯一 的 “ 多克总是能 够利用 别人 口袋里 的 ” 气 地 说 道 : 别再 为 赢 得 ‘ 利 策 儿子 ,默 多 克必 须继 承 父亲 的产 业 钱 把 事办成 。 “ 普 奖 ’写 文章 了 ,还 是发 表一 些读 者 喜 欢 的 内容 吧 。 ” 默 多克 对 内 容 的 在 意 有 别 于 其他 的私人股本投 资 家。
优 秀的 记者。14 年 , 99 他把 默 多克
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三)交换通讯社
1872年建立,总部在伦敦 性质:私人通讯社 业务内容:国内外消息、国会消息、股票 行情、商业消息、体育消息后转为专门提 供金融商业和体育消息。 特殊地位:惟一有权从伦敦证券交易所直 接向外发报的通讯社
三、广 播 电 视 事 业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独家垄断时期 (二)“双头垄断”时期 (三)竞争时期
(1)弥尔顿
《论出版自由》
(2)洛克
(1)人的自然权利有四:生命、自由、财 产和惩罚权。自由是一切的基础。 (2)任何人都有任意使用各种词汇表达自 己思想的权利,且不可侵犯。 (3)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观点盲从于 他人,理性是惟一的向导。在不同的见解 中保持和平、履行人类的职责和培养友谊, 对所有人有益。
(1)北岩
原名艾尔费雷德·理查士·威廉·哈姆 斯沃斯,英国现代新闻事业创始人, “舰队街拿破仑”。 主张:新闻写作要简练易懂,并应用地图、 照片注解报道新闻。制定了解释、简洁、 清晰的新闻原则。认为掀起社会和政治上 的运动是报纸的天职。 报业实践:购买并改革《新闻晚报》、创 办《每日邮报》、接办《泰晤士报》
(2) 《每日邮报》
1896,北岩,伦敦。第七版“每日杂志” 开英国报纸副刊的先河。 处理新闻的中心政策:精编、易读 成功原因:读者定位;新闻原则;有新型 记者和编辑;管理 地位:标志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
(3)报团
北岩报团: 最早的报团 比维布鲁克(“英国赫斯特”)报团 罗瑟米尔报团
2、两次大战之间的报业
3、第一国际时期报刊
《蜂房报》、《矿工和工人辩护士报》 (《工人辩护士报》)、《共和国报》
20世纪前期的报业 (五)20世纪前期的报业
1、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出现 2、两次大战之间的报业 3、二战中的新闻宣传
新闻传媒英国的传媒与文化
05
英国新闻传媒的未来发展
数字化转型与新媒体的发展
数字化转型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英国新闻传媒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机构纷 纷拓展线上业务,开发移动应用、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以满足用户对于便捷、快速、个性化的信息需 求。
新媒体的发展
英国的新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社交媒体、博客、新闻聚合网站等新兴媒体形式日益受到用户的青睐。 这些新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了更广泛的参与和讨论空间,同时也为新闻传媒机构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 和商业模式。
新闻传媒英国的传媒 与文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英国新闻传媒概述 • 英国的广播与电视 • 英国的报纸与杂志 • 英国的社交媒体与网络媒体 • 英国新闻传媒的未来发展
01
英国新闻传媒概述
英国新闻传媒的历史与发展
17世纪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报纸成为英国社会的重要信 息来源。
19世纪
新闻传媒开始向专业化发展, 出现了专业记者和新闻报道机 构。
ITV电视与独立电视台
两大商业电视台
独立电视台(ITV)是英国最大的商业电视台之一,与 BBC竞争激烈。独立电视台由多个地区性独立电视台合 并而成,覆盖了英国大部分地区。
多样化的节目
ITV的节目同样涵盖了新闻、娱乐、教育、体育等多个 领域,尤其注重娱乐节目的制作,吸引了大量观众。
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
英国新闻传媒的影响与挑战
01 社会影响力
英国的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对公众 的认知和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02 经济压力
随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英国的新闻传媒面 临着经济压力和挑战,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 商业模式。
读书的英国乞丐_人生故事
读书的英国乞丐英国人热爱读书看报,尤其爱读小说的民族特性是世界闻名的。
在英国学习期间,我就目睹了形形色色的英国“书虫”。
地铁上、公交车上、路旁的长椅上以及纪念馆的台阶上和阳光下的咖啡馆里,到处可见阅读者们安静怡然的身影。
不过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英国,即使身为乞丐也不忘读书。
有一天,我走进地铁站,看见通道里坐着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流浪汉,墙角铺着的旧毯根本无法抵挡初冬的寒冷,可他仍那样安静、旁若无人地捧读着一本书,在他身旁的破帽子里有路人施舍的零钱。
更为有趣的是,甚至有人将手中不看的杂志和报纸随手放在乞丐的身边。
大多数时候乞丐都会点头称谢,偶尔看书入神忘了还礼,绅士的英国人也丝毫不见怪。
这个景象让少见多怪的我有些动容,我从兜里掏出几先令零钱给他,顺便看到他正在读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怪不得读得如此入迷。
后来我在一家挂满花篮的酒吧门口再次遇见了这位流浪汉,更难得的是,他居然对我这个中国人还略有印象,微笑以致意。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酒吧里出来一位先生,递给流浪汉一杯葡萄酒,流浪汉并未表露出感恩戴德的卑恭,而是在不失礼貌地简单致谢后,又孜孜不倦地阅读起来。
以后的日子里,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留心当地的乞丐,而每次都会有新发现。
有一天,我坐上驶往牛津图书馆的大红双层巴士,路过皇后街广场,我又看到埋头读书的乞丐。
那乞丐坐在广场的石櫈上,兴趣盎然地读着一本厚书,像个小学生一样用手指着页面一行一行读得很认真——似乎周围的车水马龙,甚至他身边乞讨的碗都与他无关。
有人说,英国人爱读书和当地的天气有关,气候潮湿下的英国人普遍矜持、内向,只好与书本交流。
也有人说,英国人爱读书是因为无聊,他们闷闷不乐地吃过晚餐后,既不愿串门又不愿去夜店,所以才有那么多时间读书。
在一个大众阅读的年代,随处可见人们手捧读物的场景成了这个“日不落国”的标志性景观,而乞丐读书也成为英国街头特有的一景。
默多克发展史
默多克发展史默多克(Rupert Murdoch)是澳大利亚出生的全球媒体大亨,他的发展史可以被称为媒体帝国的传奇。
他是世界上最成功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业巨头之一。
默多克在过去数十年里通过收购和整合媒体公司,将自己的商业王国拓展到全球范围,塑造了当代媒体的格局。
以下将详细介绍默多克的发展史。
默多克于1931年3月11日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户报业世家中。
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新闻出版人,运营着一家叫做《先驱报》的报纸。
默多克在家中接触到了报纸业务,并逐渐培养出对媒体行业的兴趣。
20世纪50年代,默多克开始在澳大利亚接手家族报纸的运营,并对其进行了改革和扩张。
他通过引入具有激进观点的新闻报道和创新的编辑理念,使得《先驱报》成为了澳大利亚最畅销和最受争议的报纸之一。
不久后,默多克又收购了其他澳大利亚地方报纸,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报业版图。
1960年代,默多克将眼光转向英国,他认为那里的媒体市场有更大的机会。
他于1968年成功收购了英国的一个小报《新闻世界报》,并开始了他在英国的发展之路。
默多克开始了对英国报纸市场的深度改革,引入了文字简单、篇幅短小的格言式新闻报道,并以低廉的价格销售报纸。
这一策略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使得《新闻世界报》的发行量迅速增长。
1970年代,默多克继续在英国扩大自己的媒体版图。
他以3.5亿英镑收购了报纸巨头《太阳报》和《泰晤士报》,成为了英国媒体界的巨头。
此后,他又相继购买了英国其他报纸,如《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等。
其间,默多克还成立了英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卫星电视频道“天空卫视”,开创了英国卫星电视播放的先河。
1980年代,默多克的发展重点转移到美国市场。
他以2.7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报纸《旧金山纪事报》,并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美国的影响力。
随后,他以广泛的收购行动,相继买下了《芝加哥太阳报》,《纽约邮报》等一系列知名报纸,构建了美国的媒体帝国。
1990年代,默多克进一步扩展了自己在电视和广播行业的版图。
创业励志小故事
创业励志小故事创业励志小故事1英国有一个名叫丽贝卡的23岁女孩,她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
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
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
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
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
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到达了45000英镑。
【创业感悟】:这些年纸媒日渐没落,但这个英国女孩的点子着实够巧,把公众的报纸变个人的报纸,并且一炮而红。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这种近于“反叛〞的思路,实在对口!创业励志小故事220xx年以前,四个人中年纪最小的茅侃侃也没有闲过,从最初的红旗中文20xx公司,到后来的“起劲地折腾〞。
一系列的跳槽是茅刻意而为,他曾干过技术、销售、管理、包装和推广等工作。
由于手快,他负责的工作通常会比别人早完成。
返回北京后,茅挨个咨询所认识的人,调研后,他认为将网游搬到现实场地中,由真人扮演角色,通过大量移动终端(PDA和 )和电子化道具,来掌控游戏是一个既基于传统娱乐形式又突破传统娱乐形式的创新模式。
创业励志小故事3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方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
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助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
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响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温馨提示: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
外国新闻传播史英国
报团相互兼并:1)1953年,加拿大人汤姆森来到英国经营电视业和报业,购买了一些地方报纸,1959年吞并肯姆斯莱报团,从而形成“汤姆森集团”2)1951年,北岩的外甥塞西尔·金掌握了《每日镜报》,并于1958年买下“混合出版公司”,形成“镜报集团”。
1961年,金与汤姆森在吞并奥丹斯报团问题上激烈竞争,最后金取胜。
3)1960年,在30年代合并组建的《新闻纪事报》和《明星晚报》被罗瑟米尔报团购买,分别合并于该抱团的《每日邮报》和《新闻晚报》。
英国早期形成的报团至今只有罗瑟米尔勋爵的后代还掌握着先人留下的产业。
10.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报业的转折1)1985年3月4日第一家彩色电子排版的全国性新报纸《今日报》,创办者是一位实业家艾迪·沙阿。
他还是英国第一家每周七日刊的日报。
2)1986年1月25日,默多克将他的新闻国际公司搬出几百年来伦敦报业最集中的街道舰队街,后来的报业慢慢迁出此街。
这一转折并非仅仅是排版技术的变化和为各报带来更多利润,他引发了一系列编辑部结构、报纸内容和发行方式的改革。
11.英国广播电视业的诞生和发展1)广播电台的诞生,BBC公关广播独占体制的形成。
1922.11.14,马可尼公司联合另外五家电器制造商,集资组建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播出节目,是为英国面向公众广播的开端。
1927年元旦起,有英王发布“特许状”,将民营的应该广播公司改组为公共机构英国广播公司。
1932年BBC开设对外广播。
1977年,广播收听费停止征收,而改为只征收电视收视费。
2)1930年BBC在考文垂播出有声电视图像,内容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1934年英国建立电视委员会。
1954年8月,国会通过电视法案,允许开办民间商业电视台,组建独立电视局负责管理。
1955年9月,英国第一家商业电视台——伦敦电视台开播。
1972年国会同意开放商业广播电台,于是独立电视局改为独立广播局,简称IBA。
贝尔德发明电视机的故事
1925年的⼀天,伦敦⼀家的百货店顾客盈门。
⼀批⼜⼀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室。
据说有⼈发明了⼀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
观众们乘兴⽽来,但扫兴⽽归。
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吗?这叫什么图像。
” “追求⼴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
“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板的馊主意”。
⼈们议论纷纷,有⼀些热⼼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你能不能传⼀只动物什么的给我们看看?” “对不起、对不起。
⽬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
”发明家贝尔德在⼀边⽆奈⽽⼜尴尬地回答着⼈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线电技术已经⼴泛运⽤于通讯、⼴播了。
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的科学家和⼯程技术⼤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
但都没有成功。
贝尔德却⽴志要发明电视机。
贝尔德在英格兰西南部的⿊斯廷斯,建造了⼀个简陋的实验窒。
但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只从废物堆⾥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洞洞的“扫描圆盆”,还有装在旧饼⼲箱⾥的投影灯。
⼏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
这⼀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胶⽔、细绳及电线串连在⼀起,成了他发明机的实验装置。
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点⼉,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端让它重现出来。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年复⼀年地实验,他实验装置被装了⼜拆,拆了⼜装。
经过⼗⼋年的努⼒,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朵⼗字花。
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图像也忽有忽⽆,只是⼀个轮廓。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开始了新⼀番试验。
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于是他把好⼏百个⼲电池连接起来。
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左⼿触到了⼀根*露的连接线,⾼达2000伏的电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
第四章 英国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章英国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英国早期报业早期英国报业,是从封建统治后期开始问世。
英国像欧洲其他地区国家一样,中世纪供贵族阅读的手抄新闻,13世纪便出现了。
例如爱德华三世(1327—1377)时的米诺特(Minot)、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时的怀特(White)都是当时著名的手抄新闻人。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英国并不是走在最前面的国家。
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国将德国的印刷术、印刷传播传到世界各地。
出现了印刷新闻纸,并进一步出现了本册式的新闻书。
英国的这种雏形新闻媒介即是从海峡对岸的荷兰传过来的。
一、印刷术的引入1476年,富商威廉。
卡克斯顿,从德国引入,在伦敦开设印刷所。
(卡克斯顿还是英国广告的创始人)至1523年,已有30多家印刷所。
主要印书籍、小册子。
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印刷物中反封建、反旧教的成份日渐增多,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恐惧、不安,封建王朝采取了种种压制印刷出版的措施。
二、封建专制的压制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此后,历任国王对出版业采取了一系列管制措施。
主要包括两项:1,建立皇家出版特许制。
1530年开始,1538年正式建立。
2,建立皇家出版法庭(即星法庭或星法院)三、印刷新闻书的出现由不定期到定期这一时期:1,英国:印刷术从德国引入新闻书从荷兰引入2,出版物:都是特许经营出版主要是国外消息国内消息无政治消息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刊及新闻理论革命过程简介:略一、这一时期的几个阶段革命爆发初期:(1640-1649)克伦威尔专政:(1649-1658)王朝复辟:(1660-1688)光荣革命:(1688——)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二、各种报刊、印刷品纷纷涌现1641年7月,星法院被正式取消,各种报刊、印刷品纷纷涌现。
1640-1660年间,共有300多种。
三、报刊随政权更迭变化略四、出现了政党报刊的萌芽:党派报刊略影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过程中,英国报刊逐步增加。
英国伦敦发生的故事精选
爱玛出生在伦敦郊区,她和先生福兰克在地铁上一见钟情并闪电结婚.爱玛24岁时生下了女儿布兰妮,一家三口过得其乐融融.每天早晨,他们一起出门,福兰克开车将爱玛放在两个街口外的国王十字地铁站口,然后把女儿送到学校,自己再去上班.可是,幸福的日子很快过去了,爱玛开始抱怨老公的无能,责怪他不能在离她上班近一点的地方买一套房子,一次次的争吵使他们失去了往日的恩爱.福兰克也开始用暴躁来应对爱玛的指责,终于,他们再也不能彼此忍受,福兰克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离婚后的第二天清晨,爱玛拖着一大堆行李准备离开这个生活了10年的家.临走时,她来到女儿的房间,和女儿辞别.5岁的布兰妮从梦中醒来,看到妈妈走了过来,一骨碌爬起来,从枕头底下抓了一个东西放到妈妈的手心里.爱玛一看,是一颗小小的乳牙,她摸了摸布兰妮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然后将女儿换的第一颗牙紧紧地捏在手心里出了门.等布兰妮洗漱完毕,她发现妈妈竟然走了.布兰妮知道,爸爸妈妈肯定吵架了,只有他们吵架后,妈妈才会提前单独步行去地铁站.福兰克和女儿来到地铁站附近时,突然听到轰隆一声,接着车被警察拦了下来.福兰克下车观察后,急忙掉头,脸色十分可怕.他告诉布兰妮,伦敦在庆祝申奥成功,所有人都放假一天,今天不用上学了.回家后,福兰克把房门关得紧紧的,闷声不响地看起电视来.布兰妮想,等妈妈一回来,就拉着她玩哈利·波特的游戏,一起追逐扮演伏地魔的爸爸,玩着玩着,她就会将妈妈的手交给爸爸,她以前也这样做过,结果爸爸妈妈成功和好.然而,直到天黑,妈妈都没有回来,布兰妮要到地铁口去等妈妈.一直沉默得可怕的爸爸摊开手,满脸悲伤地说:“宝贝,她不会回来了!〞布兰妮的脸顿时失去血色,她哭着问:“是我不好吗?〞第二天上学的时候,街道上静得出奇,走到地铁站附近,布兰妮吃惊地发现,地铁站口居然被封闭了.在布兰妮心里,这个地铁站极为神秘,妈妈从那里去上班,哈利·波特从那里出发到魔法学校,她觉得这个地铁站可以通往世界上任何地方.现在它关闭了,妈妈回不来了.布兰妮万分忧伤.重燃寻妻希望爆炸后的第5天,地铁站重新开放.布兰妮在上学的路上一眼就发现了这个变化,她欢呼着对爸爸说:“地铁站开了,妈妈就要回来了!〞福兰克不知该如何答复女儿,这些天他的内心一直充满着痛苦和悔恨.爆炸发生的当天,是他和妻子正式签字离婚的第二天,他看着她拖着大包小包,朝地铁站方向走去,却没有上前帮她.因为他断定,妻子之所以喜欢就一些小事情跟他争吵,肯定是由于有一个经济条件比他优越许多的男人在等她.福兰克一算时间,爱玛很有可能在地铁上出了事,他痛恨自己没有阻止她,痛恨自己没有为她叫上一辆出租车,他发疯一样四处打听伤亡者的消息.5天后,不祥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因为爱玛走时,曾说她安排好了,就来探视孩子,可是一直没有响起.布兰妮不理解爸爸沉默的表情下掩藏着什么样的痛苦,她只记得妈妈说过,每个妈妈都是牙仙的化身,如果收集全了孩子换下的乳牙,就会拥有超凡的力量.可是黄昏,布兰妮回到家里,找遍了每个角落都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她央求爸爸带她去国王十字站看看.当时的国王十字站已经焕然一新.布兰妮在感慨地铁站的变化时,福兰克来到站口附近的启事栏前,张贴了一张带有爱玛照片的寻人启事.上面写着:“爱玛,你在哪里,你还好吗?告诉我,分手那天,你为什么还要去坐地铁?〞启事栏里贴了许多寻人广告,许多市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这里张贴启事,希望过往的行人能带来亲人的消息.红丝带情牵伦敦7月21日,地铁连环爆炸声再次响起,恐怖的阴影再次笼罩着伦敦全城,地铁站因此又关闭了.布兰妮再也无法忍耐了,她央求爸爸,带她到地铁站,她将自己写的小纸条贴在了告示栏的最下方——妈妈,快点回来吧,布兰妮和爸爸非常想你!布兰妮贴完启事后,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地铁站重新翻开,可是地铁站这次关闭的时间更长,直到7月底才翻开.此后接连数天,她一趟趟地往车站跑,不厌其烦地打听有没有列车到达的最新消息,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慢慢地,小姑娘的故事,被从那里往返的人带到了伦敦的各个角落.当布兰妮一次次打听消息时,陪着她一同到地铁站的福兰克逐渐失望了,因为启事栏里的启事已经越来越少了.直到最后,唯有他们父女的启事仍然贴在那里,没有任何回复.福兰克痛苦地想,也许前妻已经被炸成了碎片,所以警方根本不能确认.福兰克再也不愿意往地铁站跑时,布兰妮发现了一件让她快乐不已的事情:她好似又有颗牙齿松动了,她渴望这颗牙齿快点落下来,妈妈一定会赶回来收集女儿的第二颗牙齿的.布兰妮想了许多方法让牙齿快些落下来,她成心用松动的牙齿去啃硬硬的骨头,甚至嚼起最难嚼的牛轧糖.3天后,那颗牙齿终于脱落.布兰妮拿着牙齿对福兰克说,她要再去一趟地铁站,让妈妈在出站的第一时间得到她的牙齿.福兰克正想借此时机告诉布兰妮,妈妈不会再回来的真相.他带着女儿出现在站口,却发现启事栏那里围着许多人,有些人甚至泪流满面.他走近一看,竟是一张署名爱玛的纸条,上面写道:我知道,那天你一直站在我身后,我以为你会最后送我一次,可是你没有.我强忍着眼泪拐过弯,赶到地铁站,挤上一列刚到站的车,转念之间,我突然觉得,这趟车比我们相遇的那班车早了5分钟,于是我又下了车,就在这时,巨大的爆炸声响了……大街上我惊慌失措地跑,我前所未有地想家.在连连的爆炸声里,我想的全是你的好,在与死亡擦肩而过时,我最难舍的只有你和女儿,因此,我没有在爆炸中丧生,却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重生.我一直徘徊着,因为我不配再回到那个家里,直到昨天有朋友告诉我你们在张贴启事寻找我.福兰克,你愿意接受一只受伤的鸟儿归巢吗?如果愿意,请在启事栏前放上一件红色的东西,反之就放白色……福兰克吃惊地发现,启事栏下已经有了各种红色的东西:红玫瑰,红纸条,甚至是红帽子.他挤到众人前面,含泪将女儿带血的牙齿系上红丝带粘在了爱玛的纸条上……第二天早上,启示栏前已堆满了各种红色的礼物.来往的人还在不断地往上面扔他们随身携带的各种红色的物品.布兰妮一家的故事和启示栏前的一大堆礼物,一起被搬上了报纸和电视.一时间,那些在爆炸失去亲人的人,开始像布兰妮一样,想象着他们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过着快乐的日子.而那些已经分裂的家庭,也开始寻找弥合家庭和感情裂痕的途径……。
外国搞笑的故事报纸
外国搞笑的故事报纸
之前在报纸上看到过几篇外国的搞笑故事:
篇一:
英国伦敦皇家医院的一间病房里新来了三个新冠病人,彼此间谈起得新冠的原因。
第一个人说:“我是因为相信鲍里斯的群体免疫,所以没有充足的防护。
”
第二个人说:“我是因为抗议鲍里斯的群体免疫,在游行时被传染了。
”
第三个人说:“我就是鲍里斯。
”
篇二:
一位公民打电话到伦敦BBC电视中心问主持人:“群体免疫到底是政治宣传还是科学?”
主持人说:“我也不清楚,但我肯定不是科学。
”
“为什么?”
“如果是科学的话,他们应该先拿狗做试验。
”。
历史故事真人真事适合演讲
历史故事真人真事适合演讲1791年9月22日,英国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里。
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
小男孩天资聪慧,是老师们眼中的“神童”。
他9岁那年。
父亲去世。
随着家庭经济的日渐窘困,初中还没有读完,他就不得不告别校园。
进入当地一间私人书店当学徒,老板交给他的任务是,每天必须卖掉500份报纸。
那一年,他才13岁。
一天卖500份报纸。
的确是一份艰巨的工作。
但和其他报童不同的是,小男孩并没有丝毫的抱怨,他反而喜欢上了这份有挑战性的工作。
爱动脑筋的他发现,读者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有好奇心,也会有购买的欲望。
于是他每天领到报纸后,第一时间将报纸上的新闻认真地看一遍,做到胸有成竹。
然后,再按照客人的喜好将这500份报纸分门别类向购买者推荐。
这一新颖的方法,收到了绝佳的效果,他的报纸,总能在上午11点之前销售一空。
虽然是穷人家的孩子,但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认真、自信和忠诚的特质。
让书店的老板很欣赏。
在他卖了半年报纸之后,老板决定让他跟自己学习书籍的装订手艺。
要知道,这份工作比卖报纸轻松体面多了。
而且收入也稳定。
对卖报纸的男孩来说。
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这个做事认真的报童,在老板的悉心指导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装订图书的技术。
此时,眼界的开阔,使他不满足于做一名订书工,他还有更高的追求。
有了老板的支持,再加上稳定的收入,他便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图书,并且潜心研究它们,弥补自己在学业上的不足。
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学的文章,强烈地吸引着他。
他努力地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简单的化学和物理实验。
他还与电学爱好者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小组,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换思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英国最高科学权威机构——英国皇家学院化学家H·戴维教授要招聘一名助手,但是条件很苛刻。
这则消息让他激动不已,因为能和大名鼎鼎的戴维教授一起工如果凭他的学历,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的报纸和电视今天你读什么?英国人不仅喜欢看电视,据说也是世界上最虔诚的家用录像机的使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阅读。
就报纸的购买量而言,英国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瑞典。
即使在电视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报仍是英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国家,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读报的习惯,或者至少要浏览报纸。
火车上,公共汽车上,咖啡馆里,常常可以看见人手一张报纸。
英国社会常常给人一种人以类聚的感觉,出身和教育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绅士淑女的决定因素,据说看一个人读什么报纸,就知道他出身什么阶层,受过什么教育。
这里有一条很明显的界限:中产阶级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是绝不会手拿一份《太阳报》看得津津有味的,至少不会在公开场合。
1998年,英国一家权威机构的读者调查显示,全国性的晨报有10种,5种是内容严肃的大报,2种是市场类报纸,另外3种为大众报纸。
9种全国性的周(日)报中有4种严肃类报纸、2种市场类报纸和3种大众类报纸。
同时还有约1350种地区性和地方性报纸,以及7000多种期刊。
令人惊讶的是,英国最畅销的报纸不是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或《卫报》,而是花花绿绿的《太阳报》,后者每日的读者数量高达990万,远远高于日读者量200万的《泰晤士报》。
在英国,人们通常把分量重、版面大、内容严肃、文字严谨的报纸叫做大报(BroadSheets),如《泰晤士报》、《每日电讯》、《卫报》和《独立报》;而相对易于拿在手边阅读的,版面仅有大报的一半,充斥着市井俚语的报纸叫做小报(Tabloids),《太阳报》、《镜报》等都是著名的小报;还有一类,像《每日星报》和《快递》则界于中间——小报的版式,但在内容上更趋于大报。
另外如《金融时报》(TheFinancialTimes)、《观察家报》(TheObservers)也是非常专业的声誉卓著的大报。
虽然都称为报纸,但大报和小报之间的文化鸿沟是巨大的。
一份严肃的报纸像《泰晤士报》和《独立报》,通常有详尽的全景式的新闻故事,并伴以历史的分析和小心翼翼的评论,不过这些评论总是与新闻报道分离的,以彰显其标榜的公正独立的立场。
它有大量的国际新闻,也有专门的版面介绍书籍、教育和电脑知识。
这类报纸极少提到国家彩票或取巧大众的各类花边新闻。
董桥先生曾评价英国的大报,“新闻冗长沉闷,社评清新,副刊一尘不染,书评内容可圈可点”。
的确,这些大报都拥有一批非常专业的、严肃的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
人们每天不仅可以在这类大报上读到一些分析深刻、风格严谨的政治、经济和新闻事件的长篇评论,还可以读到不少好的艺术和科技文章,包括书评、影评等。
这些文章的语言或犀利,或幽默,或简约,或优美,可读性很强。
相比之下,《太阳报》则非常“吝啬”它在政治和国际时事方面的版面,它的新闻总是简短的事实夹杂了更多自由的评论。
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它的关于名人的闲言碎语,以及对名人的情色故事穷追猛打式的报道。
性和丑闻是这类报纸的主打内容。
每日一换的裸体封面女郎更是它经年累月的特色之一。
当然,彩票和彩票赢家的报道也是少不了的。
由于读者对象多为劳动阶级和普通市民,《太阳报》和《镜报》的文章相对短小简单,充斥了大量市井俚语、俗语。
有趣的是,虽然小报不侧重内容,但它的政治影响力一点也不逊色于大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已经接替了报纸作为主要的新闻提供者,但由于英国法律禁止电视支持某一政党,因此报纸在支持政党和新闻的解释权方面实际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英国,报纸都是由财力雄厚的大公司和个人掌控着,而不是由某一政党经营。
其中一些媒体大亨也并不都是英国人而是来自英联邦国家,像执掌《每日电讯》的ConradBlack先生是加拿大人,《太阳报》和《世界新闻》则归属于罗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先生的新闻集团。
默多克庞大的传媒产业还拥有《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部分股份。
他还控制了英国的卫星电视《星空频道》(BSkyB),经营着中国香港卫星电视和几家美国传媒公司,并拥有澳大利亚报纸70%的股份。
很多观察家关注着默多克的传媒帝国,认为他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阳报》不仅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而且它的政治影响也不可小觑。
《太阳报》总是有一条清楚的政治线。
它的读者是以工人和普通市民为主的,这些政治观点容易流动的选民,常常在大选关键时刻改变主意,从而决定大选结果。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太阳报》曾经坚决地支持撒切尔夫人,为其领导的保守党赢得4次大选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7年,当工党开始呈现出好的势头而极有可能成为执政党时,默多克决定“遗弃”他的旧日盟友,转而支持托尼·;布莱尔,因而《太阳报》又站在了赢家的一边。
当然,我们不能说是默多克决定了这些选举的结果,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干预的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作为报纸发行量和人均拥有量均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所谓的新闻自由是英国人在办报和读报时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国家对新闻报纸和期刊不设控制和审查制度,可以刊发各种政治观点、政治见解及不同政治主张的文章。
报纸几乎总是由某政党提供独立的财政支持,他们因此可以在报纸的编辑评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明确的政治主张;至于内容,便取决于报纸的所有者及其他无党派人士的影响。
一个非正式的新闻意见委员会专门处理公众对报纸、杂志的内容和操作方式的建议或投诉,并告之编辑和记者。
但事实上,英国还是有少数几条法律可约束媒体的报道。
比如,因为不恰当的报道而挑起种族仇视是不合法的。
近年来关于新闻自由最热门的话题是有关隐私的问题:什么样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被接受和允许去调查和报道人们的私生活?1995年,政府驳回了为新闻界制定法规和为保护个人隐私的立法提案,采用了让新闻界在委员会监督下实行自我制约的方式,收效甚微。
不管怎样,英国的报纸一如既往地繁荣着,而在英国,读报真的是一件愉快的事。
阳春白雪,市井杂碎,专业艰深,朴素直白,无论你属于哪个阶层,喜欢读什么样的内容,在英国都可以找到知音,字里行间里自有身份的体现和消磨时间的乐趣。
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英国的电视节目之破烂乏味,无出其右,尤其是那些肥皂剧,一拍几十年,主角们坐在一间布景内,或唠唠叨叨,或歇斯底里,沉闷得要死。
朋友的话不无道理。
啰嗦的肥皂剧就不说了,频道也显得很“可怜”。
目前,英国电视的公共频道只有五个,加上光纤电视,也不过十几个。
要想看得更多,就只有自己安装卫星电视了。
不过,英国的电视节目也不是都不好看,有些节目的质量还是颇令人称道的。
尤其是BBC1台的新闻制作水平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其他如独立电视台和国家4台的新闻节目也制作得很不错,内容及时,报道全面。
由于设备精良,图像和声音效果也都清晰漂亮。
所以,久而久之,我还渐渐迷上了英国的电视,尤其是新闻和纪录片。
我特别喜欢的是英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这些人的年龄几乎都在四十岁以上,形象稳重端庄,那种俊男美女的播音员在英国几乎找不到。
这些主持人绝大多数都是记者出身,数十年的记者生涯培养出良好的素质,使他们能很好地把握好新闻的要点,提问准确尖锐,语言圆熟流畅。
国家4台的那个满头华发、风度翩翩的首席主持约翰·;斯诺(JohnSnow)就是我们学校的荣誉博士,名誉校长。
他在报道和主持“9·;11”事件时,以其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在英美两国名声大噪。
看他主持的新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约翰·;斯诺在主持节目时风格严肃,很难看到他的笑容,一双鹰一般犀利的眼睛似乎能将被采访对象逼到“绝路”上去,最后不得不吐露真言。
伊拉克战争之前,BBC1台的一档著名节目《QuestionTime》将布莱尔在内的工党的几位关键人物请到演播间,直面观众的提问。
怎样才能把握好现场的情绪和气氛,引导观众问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那位四十多岁的男主持不卑不亢,不温不火,将现场把握得恰到好处,看了直叫人为他深厚的主持功力击节叫好。
电视看多了,就琢磨出点名堂。
英国的多数电视节目注重的是节目内容本身,而非对主持人本身的关注,主持人只是一个媒介,以引导观众对节目产生兴趣,因此青春美貌就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旅游节目的主持人就是个五短身材的胖老太太,语言风趣,活力四射,那种亲和力远是青春少女所不及的。
还有一次,在看一个生活类节目时,一个女主持竟然挺着身怀六甲之躯出现在荧屏上,着实吓了我一跳,“这个时候,还主持节目?!”只见她薄施粉黛,衣装得体,神态大方自然,没有丝毫窘迫,看上去就像怀孕的邻家阿姨或身边的同事,反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又迷上了BBC的纪录片。
BBC拍摄的片子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像《宇宙的奥秘》、《太空之旅》、《生命的奥秘》之类的节目投入巨大,常常组织了大量的科学家、史学家制作节目,保证了节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一套节目就像一部详尽生动的教科书。
节目的画面也很精致,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有非常舒服的视听享受。
对一些枯燥的历史纪录片,BBC会在大量丰富的史料的基础上,请来演员披挂上阵,亲自演绎当年宫闱政变和战场激烈厮杀的历史画面,来增加观众的兴趣。
2003年BBC搞了个系列节目叫《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百个英国人》,让英国人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一百个历史人物。
这个评点历史、带点怀旧的节目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参与热情,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个话题。
结果,达尔文、丘吉尔、牛顿、莎士比亚、披头士乐队、维多利亚一世、戴安娜等人纷纷入选。
接着,BBC趁热打铁,为人选的每个历史人物制作了一集专集,资料详尽,视角独特,内容新颖,创,下了那一季最高的收视率。
细心的人会发现,BBC的两套节目(BBC1和BBC2)都没有商业广告,主要由每年出售的电视播放许可采维持收入,也靠那些内容严肃、制作良好的节目来赚钱。
英国广播电视是建立在对公众负责、为公共服务的基础之上的。
在保留这一宗旨的同时,它现在也引进了竞争和自由选择的机制,因此英国电视的竞争也很激烈。
那些商业电视台绞尽脑汁推出新栏目,以争取更多的观众。
光是新点子还不够,英国的电视屏幕上又刮起了归纳总结之风,像上面提到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百个英国人》就是一例。
《英国50家最好和最糟的酒店》、其他还有如《50个复活节最佳玩法》、《100个西方电影中最性感的角色》、《100部最值得怀念的英美影片》……荧屏一片“最”字风。
实在没有了,有个节目就干脆弄个《50种最佳的方法取悦你的情人》,请了一帮专家名人在屏幕上一本正经地大谈情色内容,实在不知道这算不算英国人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