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及院感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感染了新的病原体,且该感染与医疗活动有关。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的安全,院感监测成为了医疗机构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院感监测的内容。
一、感染源监测1.1 医护人员感染监测:监测医护人员是否感染了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
可以通过定期体检、血液检测等方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
1.2 患者感染监测:监测患者是否感染了院内病原体,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及时发现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3 环境感染监测:监测医疗机构内环境是否存在病原体,包括空气、水源、表面物体等。
通过对环境进行定期的采样、培养等方式,检测是否存在病原体,及时采取清洁消毒等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
二、感染控制措施监测2.1 洗手消毒监测:监测医护人员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频率进行洗手消毒。
通过观察、记录、抽查等方式,检查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为,提高洗手消毒的合格率。
2.2 医疗器械消毒监测:监测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操作是否符合规定。
通过抽查、检测等方式,检查医疗器械的消毒情况,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质量,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
2.3 隔离措施监测:监测医疗机构对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是否得当。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检查医疗机构对感染患者的隔离操作是否规范,确保隔离措施的有效性,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
三、抗生素使用监测3.1 抗生素使用指标监测:监测医疗机构对抗生素使用的指标是否符合规定。
包括抗生素使用频率、使用剂量、使用时机等。
通过抽查、记录等方式,检查医疗机构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减少抗生素滥用的风险。
3.2 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监测医疗机构内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通过对病原体进行培养、药敏试验等方式,检测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策略,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医院感染相关监测方法
医院感染相关监测方法一、手卫生效果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采取手卫生后,在接触患者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二)监测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二、空气采样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Ⅱ、Ⅲ、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二)监测方法:1.Ⅰ类环境可选择平板暴露法和空气采样器法,参照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2013)要求进行监测,放置时间为30分钟。
2.Ⅱ、Ⅲ、Ⅳ类环境采用平板暴露法:(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c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采样点。
(2)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
(3)采样方法: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Ⅱ类环境暴露15分钟,Ⅲ、Ⅳ类环境暴露5分钟),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三、物体表面采样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二)采样面积:被采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100cm2,取100cm2。
(三)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
四、诊疗器械采样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与院感控制
如何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 A4 医务人员手卫生检查方法
• 1.采样时间 :采取手卫生后,在接触患 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如何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 2. 采样方法: 被检者五指并拢,用 浸有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 指曲面从指端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
疗活动前采样;Ⅱ、Ⅲ、Ⅳ类环境在消 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 前采样。
如何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 2、检测方法 • Ⅰ类环境可选择平板暴露法和空气
采样器法,参照GB50333《医院洁净 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检测。 • • 平板暴露法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 告:cfu/皿·暴露时间。(30分钟、15 分钟、5分钟) •
Ⅱ类环境 Ⅲ类环境 Ⅳ类环境
≤4.0 (15 min) ≤4.0 ( 5 min) ≤4.0 ( 5 min)
≤ 5.0 ≤10.0 ≤10.0
为什么要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 Ⅰ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 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为什么要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 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产房;导管 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 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
要切断以上传播途径须采取必要的消 毒隔离措施,为验证消毒效果是否达标, 就要进行监测。
为什么要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环境类别
空气
物体表面
cfu/皿
cfu/m3 cfu/cm2
Ⅰ类 洁净手术部 符合 GB 50333 要求 环境其他洁净场所 ≤4.0 (30 min) ≤150 ≤ 5.0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引言概述:院感监测是指对医疗机构内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院感监测内容的详细了解,可以匡助医疗机构提高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的五个主要内容。
一、患者感染情况的监测1.1 患者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患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患者浮现的与医疗操作相关的感染。
-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种类的不同,患者感染可以分为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1.2 患者感染的监测指标:- 患者感染率:患者感染的发生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 患者感染部位:记录患者感染的具体部位,如呼吸道、手术切口等。
- 患者感染病原体:监测患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分布情况。
1.3 患者感染的监测方法:- 临床观察:通过医生、护士等临床人员的观察,记录患者是否浮现感染症状。
- 实验室检测:对患者的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二、医疗操作的监测2.1 医疗操作的定义和分类:- 医疗操作是指医护人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操作,如手术、插管、导尿等。
- 根据操作的特点和风险程度,医疗操作可以分为无创伤操作和创伤操作。
2.2 医疗操作的监测指标:- 医疗操作次数:记录医疗机构进行各类医疗操作的总次数。
- 医疗操作感染率:医疗操作引起感染的发生率。
- 医疗操作风险评估:对医疗操作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3 医疗操作的监测方法:- 手术室巡回监测:对手术室内各类手术操作进行监测和评估。
- 医疗操作记录:记录医疗机构进行的各类医疗操作的具体情况和操作者。
三、环境卫生的监测3.1 环境卫生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卫生是指医疗机构内各类环境的清洁程度和卫生状况。
- 根据环境的不同区域和功能,环境卫生可以分为手术室卫生、病房卫生、公共区域卫生等。
3.2 环境卫生的监测指标:-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和颗粒物的浓度。
- 表面清洁度:评估各类物体表面的清洁程度。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1. 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医院内各类环境,如病房、手术室、洗手间、走廊等。
2. 监测指标- 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等指标,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 水质监测:监测医院内水源的微生物和化学指标,确保水质安全。
- 表面卫生监测:监测各类表面的清洁程度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确保表面卫生符合要求。
-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监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情况,确保废物处理符合规范。
3. 监测方法- 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和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和细菌数量,采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监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 水质监测:采用采样瓶和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水质中的微生物数量,采用水质检测仪器检测水质中的化学物质。
- 表面卫生监测:采用接触培养法或刷子擦拭法采集表面样本,使用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数量。
-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通过监测医疗废物收集容器的分类和标识情况、收集频率以及处理方式等来评估医疗废物处理的合规性。
4.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应根据环境的重要性和易受污染程度确定。
对于重要且易受污染的环境,监测频率应更加频繁。
5. 监测结果管理与分析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
对于异常结果,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监测结果应定期进行汇总和报告,以便评估医院环境卫生状况的长期趋势和改善情况。
6. 监测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可用于评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并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监测结果也可作为医院环境卫生的重要指标,用于医院的质量评价和宣传。
以上是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通过严格执行监测方案,医院可以有效地保障环境卫生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院感监测指标是指对医疗机构内部环境、医疗设备、医疗器械以及医护人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系列指标。
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因接受医疗服务而导致的感染。
为了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医疗机构需要进行院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院感监测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机构内部环境监测指标:- 空气质量监测:监测手术室、病房、洁净区等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浓度,以及有害气体的含量。
- 水质监测:监测医院内水源、供水系统、洗手间等水质的卫生状况,包括细菌、病毒、重金属等的含量。
- 表面卫生监测:监测医疗设备、器械、家具等表面的清洁程度和微生物的污染情况。
2. 医疗设备和器械监测指标:-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医疗器械、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后的效果进行监测,确保其符合卫生要求。
- 设备运行监测:对医疗设备的运行状态、精度、稳定性等进行监测,保证其正常工作。
3. 医护人员监测指标:- 手卫生合规性监测:监测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包括正确洗手的频率、洗手的步骤等。
- 医护人员感染监测:监测医护人员是否感染了院内病原微生物,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传播。
4. 患者感染监测指标:- 院内感染发生率监测:监测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感染情况,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 患者感染病原体监测:对患者的感染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确定感染的病原体,以指导治疗和控制措施。
以上仅为院感监测指标的一些常见内容,具体的监测指标和要求可以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通过院感监测,医疗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一、背景介绍院感监测是指对医疗机构内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系统、定期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机构内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新感染。
院感监测内容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方面。
二、监测对象1. 住院患者:监测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2. 医务人员:监测医务人员的感染情况、感染途径、感染病原体等。
3. 医疗设备:监测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灭菌情况,及时发现设备感染问题。
4. 环境:监测医疗机构内的环境卫生情况,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
三、监测指标1. 院内感染发生率: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统计感染发生的数量和比例,计算感染发生率。
2. 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分布:记录感染发生的部位和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分析感染的流行趋势。
3. 医务人员感染率:监测医务人员的感染情况,包括手部、皮肤和黏膜等感染情况。
4. 医疗设备感染率:监测医疗设备的感染情况,包括手术器械、呼吸机、导管等。
5. 环境卫生指标:监测医疗机构内的环境卫生情况,包括空气微生物浓度、水质检测等。
四、监测方法1. 临床观察: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院内感染。
2. 实验室检测:对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确认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3. 环境检测:对医疗机构内的空气、水质等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环境卫生情况。
4. 调查问卷: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感染防控知识掌握情况。
五、数据分析与应用1. 统计分析:对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感染率、发病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趋势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评估院内感染的发展趋势,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3. 风险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对院内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
4. 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应用于制定和改进院内感染防控策略,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一、前言医院感染是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预防和控制是医院质量管理和疾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医院感染主要通过环境因素传播,因此,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尤为重要。
本文就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进行讨论。
二、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目标是对医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布、量及其与医院环境卫生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监测,以掌握医院环境卫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证医院环境卫生质量。
2、监测内容(1)医院环境卫生状况的监测。
监测医院每个病区和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状况、设施设备状况、卫生保洁人员的管理和操作等情况。
(2)卫生操作区域微生物的监测。
监测手术室、各种操作室、实验室等环境的微生物浓度及种类,以及对手术室气氛质量、水质、手术器械洗、消毒、灭菌等操作过程实施监督。
(3)医疗废物残留情况的监测。
监测医疗废物及废物处置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等情况。
3、监测方法(1)表面及空气采样法。
用无菌绵球或蘑菇头,以及空气采样器等工具,对手术室、病区和卫生间的表面和空气采样,获得微生物学检测样本。
(2)生物监测法。
对洗消消毒器、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至多覆盖葡萄球菌检测等设备进行微生物检测监测。
(3)废物监测法。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医疗废物进行采样并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潜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程度。
4、采样规范在采样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大量采样法,并按现场采样面积分别采集不同数量的样品,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在采样前应对采样液、采样器和施工前一直使用的手套、口罩等进行质量评估。
5、监测计划监测的时间应提前告知相关人员,以便他们作好配合工作。
监测应每月进行一次,对每种微生物样品进行生物学检测。
检测结束后,应向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汇报监测结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结论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是保证医院环境卫生质量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强公众对医疗卫生系统的信任。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院感监测内容是指对医疗机构内部环境、医疗设备、医疗器械、医疗废物处理、医疗用品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医疗机构的卫生安全和患者的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的内容。
1. 环境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监测手术室、病房、门诊等区域的空气中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浓度,确保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 水质监测:监测医院自来水、消毒水、洗手液等水质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保证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 表面清洁度监测:对手术台、病床、医疗设备等表面进行采样检测,评估清洁度和消毒效果。
2. 医疗设备监测:- 检查设备功能: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如心电图仪、血压计、呼吸机等。
- 检测设备安全性:对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性进行检测,确保设备使用安全。
- 检验仪器校准:对实验室仪器进行校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3. 医疗器械监测:- 检查器械完整性:检查手术器械、注射器、导管等医疗器械的完整性,确保无损坏或者污染。
- 检测器械清洁度: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后进行采样检测,评估清洁度和消毒效果。
- 检验器械灭菌效果:对灭菌器械进行验证,确保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4.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 监测废物分类和分装:检查医院废物分类和分装情况,确保废物处理符合相关要求。
- 监测废物处理设施:检查医院废物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如焚烧炉、消毒器等,确保废物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5. 医疗用品监测:- 检查用品质量:对医疗用品如手术衣、口罩、手套等进行检查,确保质量合格。
- 监测用品消毒:对医疗用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以上是院感监测的一些常见内容,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补充。
通过院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院内感染风险,保障医疗机构的卫生安全,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院感检查标准
院感检查标准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医院环境、医疗器械或者医务人员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院感检查标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院感检查标准。
一、医院环境1.1 清洁与消毒: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院感控制的基础。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院各个区域的清洁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
同时,还应对医疗器械、床单、毛巾等物品的清洁与消毒情况进行检查。
1.2 空气质量: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是院感的重要传播途径。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院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如检测空气中的细菌浓度、真菌浓度等。
1.3 废物处理:废物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院感的传播。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院废物处理情况的评估,如医疗废物的分类、采集、运输和处理等。
二、医疗器械与设备2.1 消毒与灭菌: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消毒与灭菌是院感控制的重要环节。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消毒与灭菌情况进行评估,如消毒程序的执行情况、灭菌效果的监测等。
2.2 使用与维护: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正确使用和定期维护是院感控制的关键。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疗器械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评估,如医疗器械的操作规范、维护记录等。
2.3 监测与回收:医疗器械与设备的监测与回收是院感控制的重要环节。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疗器械与设备的监测与回收情况进行评估,如医疗器械的追溯管理、回收利用情况等。
三、医务人员3.1 手卫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院感控制的重要环节。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如手卫生程序的执行、手卫生设施的配备等。
3.2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是院感控制的关键。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的使用情况。
3.3 培训与教育: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是院感控制的基础。
院感检查标准应包括对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情况的评估,如院感知识的掌握情况、培训记录等。
院感检查内容及注意事项
院感检查内容及注意事项一、院感检查内容1. 环境卫生检查:- 检查病房、手术室、洗手间等医疗场所的清洁情况,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家具、设备等。
- 检查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情况,确保符合相关规定。
- 检查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情况,包括手术器械、注射器、导管等。
2. 感染控制措施检查:- 检查医务人员是否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等。
- 检查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包括正确洗手的频率、手部消毒剂的使用情况等。
- 检查医疗设施是否提供足够的洗手设备,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 感染病例报告和监测:- 检查医疗机构是否及时报告感染病例,并按要求进行疫情监测和调查。
- 检查医疗机构是否建立感染病例登记制度,记录感染病例的相关信息。
4. 医疗废物管理:- 检查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情况,确保符合相关规定。
- 检查医疗废物的运输和处置方式是否安全可靠。
5. 消毒灭菌质量控制:- 检查医疗设备的消毒灭菌操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 检查医疗设备的消毒灭菌记录是否完整、准确。
二、院感检查注意事项1.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了解《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确保检查工作符合法规要求。
- 了解国家和行业对院感检查的标准和指南,作为检查的依据。
2. 制定检查计划:- 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规模,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包括检查的时间、地点、对象等。
- 确保检查计划能够全面覆盖院感检查的各个方面。
3. 进行现场检查:- 到医疗机构现场进行检查,仔细观察环境卫生、个人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 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院感控制的认识和实施情况。
4. 检查记录和报告:-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包括问题的具体描述、发现的时间和地点等。
- 撰写检查报告,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5. 随访和复查:- 对医疗机构在检查后进行随访,了解他们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一、背景介绍院感监测是指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旨在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的内容。
二、监测对象1. 患者感染监测:对住院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以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 医务人员感染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监测,包括职业暴露感染、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等,以及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3. 环境感染监测:对医疗机构内各类环境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以及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三、监测内容1. 患者感染监测内容:a.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细菌分布情况等。
b. 呼吸道感染监测:包括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等。
c. 泌尿道感染监测:包括泌尿道感染发生率、泌尿道感染细菌分布情况等。
d. 院内感染监测: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院内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等。
e. 患者感染死亡率监测:对因院内感染导致的患者死亡率进行监测和统计。
2. 医务人员感染监测内容:a. 职业暴露感染监测:包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发生率、职业暴露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等。
b. 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监测:包括医务人员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发生率、血液传播病原体分布情况等。
c. 医务人员感染死亡率监测:对因职业暴露感染导致的医务人员死亡率进行监测和统计。
3. 环境感染监测内容:a. 手术室感染监测:包括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手术室感染细菌分布情况等。
b. 病房感染监测:包括病房感染发生率、病房感染细菌分布情况等。
c. 洗手间感染监测:包括洗手间感染发生率、洗手间感染细菌分布情况等。
d. 环境清洁监测:对医疗机构内各类环境清洁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监测方法和指标1. 监测方法:a. 患者感染监测:通过临床病历、实验室检查、医务人员报告等方式进行监测。
b. 医务人员感染监测:通过医务人员自我报告、血液检测等方式进行监测。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的四个部分,包括感染源监测、感染传播监测、感染发生监测和感染控制效果监测。
一、感染源监测:1.1 患者感染源监测: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等样本的采集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感染源。
1.2 医务人员感染源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血液、鼻咽部、手部等样本的采集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抗体水平等,可以及时发现医务人员的感染源。
1.3 环境感染源监测: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空气、水源、医疗设备等的采样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细菌浓度等,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的潜在感染源。
二、感染传播监测:2.1 接触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接触传播途径的监测,包括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患者与环境之间的接触,可以及时发现感染传播的风险。
2.2 空气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包括细菌、真菌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空气中的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呼吸道病原体等,可以及时发现空气传播的潜在风险。
2.3 水源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水源中微生物的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水源中的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肠道病原体等,可以及时发现水源传播的潜在风险。
三、感染发生监测:3.1 感染发生率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监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的高发区域和高发病种,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3.2 感染病原体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感染病原体的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耐药基因等,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病原体的变化趋势,指导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医院院感监测实施方案
医院院感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医院院感监测是指对医院内部环境和医疗器械设备等进行监测,以及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感染病原体监测的工作。
院感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医院院感监测实施方案,对于规范医院院感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对象。
1.医院内部环境监测。
2.医疗器械设备监测。
3.医护人员监测。
4.患者监测。
三、监测内容。
1.医院内部环境监测。
医院内部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对医院空气、水质、表面清洁度等进行监测。
对于空气质量的监测,可以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检测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对于水质的监测,可以采用水样采集器进行采样,检测水质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对于表面清洁度的监测,可以采用表面拭子进行采样,检测表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2.医疗器械设备监测。
医疗器械设备监测主要包括对医院各类医疗器械设备的清洁度和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对于医疗器械设备的清洁度监测,可以采用ATP生物发光法进行监测,检测医疗器械设备表面的污染程度。
对于消毒效果的监测,可以采用消毒效果指示剂进行监测,检测医疗器械设备的消毒效果是否达标。
3.医护人员监测。
医护人员监测主要包括对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和穿戴卫生进行监测。
对于手部卫生的监测,可以采用手部拭子进行采样,检测医护人员手部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对于穿戴卫生的监测,可以采用穿戴物拭子进行采样,检测医护人员穿戴物表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4.患者监测。
患者监测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进行监测。
对于患者的感染病原体监测,可以采用痰液、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采样,检测患者体内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四、监测频率。
1.医院内部环境监测。
医院内部环境监测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对于特殊病房如ICU、手术室等,应每月进行一次。
2.医疗器械设备监测。
医疗器械设备监测应每月进行一次。
3.医护人员监测。
医护人员监测应每月进行一次。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监测规范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1.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当纳入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二、监测目的2.1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2.2 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环境中的污染源,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2.3 评估消毒灭菌效果,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三、监测范围3.1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灭菌内镜、消毒内镜、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等的监测。
3.2 重点部门包括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等。
四、监测要求4.1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
4.2 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4.3 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4.4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4.5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五、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5.1 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5.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5.3 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等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
六、监测方法6.1 采样方法应按照《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6.2 检验方法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与院感控制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与院感控制一、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1.1 环境监测的意义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指对医院内部环境进行细致、全面的监测,旨在掌握医院环境的卫生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1.2 监测内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表面卫生监测等内容。
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检测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数量;水质监测则是对医院用水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表面卫生监测则是检测医疗器械、医院床铺等表面是否清洁卫生。
1.3 监测方法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观察、采样检测、实验室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医院内部环境的卫生状况,为院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院感控制2.1 院感概述院感是医院内部发生的感染,分为医疗相关感染和非医疗相关感染。
院感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2 院感控制原则院感控制的原则主要包括预防为主、多因素综合干预、全程管理等。
预防为主是院感控制的核心原则,通过加强环境清洁、医疗器械消毒、手卫生等措施,降低院感发生的风险。
2.3 院感控制措施院感控制的措施包括定期消毒清洁、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医疗废物处置等。
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三、结语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与院感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监测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希望医护人员和管理者能够重视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与院感控制工作,共同维护医院内部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以上是关于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与院感控制的文档内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院感监测内容是指对医疗机构内部环境、设备、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医疗机构的卫生安全和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内容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院感监测目的院感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医疗机构内部潜在的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二、院感监测内容1.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对医疗机构内部各个区域的卫生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具体内容包括:(1)手术室、病房、门诊等区域的清洁情况;(2)空气质量监测,包括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浓度;(3)水质监测,包括自来水、洗手间水等的微生物和化学指标;(4)医疗废物处理情况的监测。
2. 设备监测设备监测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内使用的各种医疗设备,包括手术器械、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
具体内容包括:(1)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2)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情况;(3)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3. 医护人员监测医护人员监测主要是对医护人员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具体内容包括:(1)医护人员的洗手和消毒习惯;(2)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3)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评估。
4. 患者监测患者监测主要是对入院患者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具体内容包括:(1)患者的手卫生习惯;(2)患者的个人卫生状况;(3)患者的感染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5. 数据分析和报告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制作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结果、问题发现、改进措施等内容。
监测报告可以用于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和决策,也可以用于监管部门的评估和督导。
三、院感监测方法院感监测可以采用定期抽样调查、定点观察、定量检测等多种方法。
具体方法可以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院感监测项目
院感监测项目引言概述:院感监测项目是指医疗机构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通过对院内感染病例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院感监测项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监测对象1.1 患者感染病例监测:对住院患者的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1.2 医务人员感染病例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包括职业暴露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等。
1.3 环境感染监测:对医疗机构的环境进行监测,包括空气、水源、手术器械等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二、监测方法2.1 实时监测: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实时记录患者的感染情况,包括发病时间、感染部位、病原体等。
2.2 定期调查: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包括患者的病历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2.3 采样监测:对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进行采样,进行微生物学检测,以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三、监测指标3.1 感染发生率:根据监测数据计算感染发生率,包括感染病例数与住院人数之比,手术切口感染率等。
3.2 耐药性监测:对感染病例的病原体进行药敏试验,监测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
3.3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监测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等。
四、监测结果分析4.1 发现感染爆发: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的爆发情况,采取控制措施遏制疫情扩散。
4.2 发现感染高危因素: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如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等。
4.3 评估感染控制效果: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五、监测项目的意义5.1 保障患者安全:通过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降低患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5.2 保护医务人员:通过监测医务人员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5.3 优化医疗质量:通过监测和分析感染数据,评估感染控制效果,优化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及申请单 • 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注明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检 测目的,标识是普通培养、抗酸杆菌还是真菌培养。一定要注明标本采集时间。标本盒上的 标签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注明痰标本采集时间和检测目的。
– – – – 医院获得性肺炎;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大于48小时; 有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感染性心内膜炎:
• 凡原因未明的发热,持续在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脏超声发现 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患者,均应多次进 行血培养检测。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超过1天或者拔除导管未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不能除外由血管内导管 引起感染可能的,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血培养
– 标签和申请单:
• 每套血培养瓶上标签应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并注明标本采集 时间和部位。如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疑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患者的标本,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一定要注明疑 似诊断。
– 标本运输:
–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最好在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不能及 时送检者,应置室温暂存。血培养瓶接种前后都禁止放冰箱。 – 运送的装置要足够安全,避免血培养瓶的运送过程中因碰撞发和 破裂。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菌落总数 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环境 Ⅱ类环境 Ⅲ类环境 Ⅳ类环境 空气平均菌落数 CFU/皿 <=4.0(30min) <=4.0(15min) <=4.0(5min) <=4.0(5min) CFU/立方米 <=150 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 CFU/平方厘米 <=5.0 <=5.0 <=10.0 <=10.0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 染,包括在住院期内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 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 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 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 染。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 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 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 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 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 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 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 实验室拒收标准:
• 由于血培养标本采取不易,且血流感染患者往往病情急重,实 验室应尽可能接受血培养标本,并尽快进行培养检测。除非以 下几种情况:
– 标本;
呼吸道标本
• 咽拭子标本 • 咽拭子标本仅用于诊断上呼吸道感 染,常规仅报告A群链球菌。 临床采样指征: • 突发的咽痛、扁桃体肿大、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肿痛,常伴有发热,通常没有咳嗽和明显的鼻 溢。 • Centor标准可作为A群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预测指标。 • Centor标准包括下列4项内容:扁桃体脓性渗出;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发热;无 咳嗽。对符合3条或以上Centor标准的成人患者建议进行咽拭子培养。 标本采集 • 嘱病人张口发“啊”音,以暴露咽喉部,必要时用压舌板;取出咽拭子中的无菌长棉签,快 速擦拭两侧腭弓和咽、扁桃体的分泌物,扁桃体有脓点时最好挤破脓点并采集脓性物,将棉 签插入运送管,盖紧送检。 标签和申请单 • 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注明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 检测目的,一定要注明标本采集时间。标本盒上的标签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注明标本 采集时间、检测目的。 标本运送 • 咽拭子标本的运送宜采用带保湿功能的运送培养基,避免由于送检时间过长而干燥。如未 采用运送培养基,应于半小时内送检。即使采用运送培养基,室温保存也不应超过24小时。
几点说明
1、医院感染的诊断并不全部都依赖实验室的诊断,如肺部感染。 血培养是菌血症确诊依据,但不一定都能获得阳性培养,尤其 在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后,故可诊断为临床菌血症。 2、医院感染检测中以显性感染为主,但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 药菌株的携带者可包括在内。 3、痰、尿(接尿者)、烧伤创面可以存有多种细菌,因此连续几 天几次的培养有不同的细菌生长只算1次感染。 4、病人发生急性多发性创伤、烧伤和急性脑卒中,几小时内即入 院,病前健康无感染。这类病人发生感染即使发生在48小时以 内也列入医院感染,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者自身细菌短期即可感 染。 5、感染性疾病本身并发症不列入医院感染,如阑尾炎穿孔并腹膜 炎,菌血症并肝脓肿。另外临近部位感染的自然扩散也不列入 医院感染统计,如肺部感染所致脓胸。
» » » » » 争取首剂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及更换抗菌药物前采集; 标本采集后保证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并得到接种; 只要有可能得到合格的痰标本,应马上采集、送检; 宜在医护人员直视下留取合格痰标本; 送检痰标本后三天内不主张再次送检。
标本采集 • 采集前准备无菌杯(螺口、有盖、密封)、清水。并向患者提供口头及书面采样指导,以 保证患者充分理解口腔清洁、深咳、避免口咽部菌群污染的意义和方法。
• •
呼吸道标本
痰液标本 痰培养仅用于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部感染的诊断。但它不是诊断肺部感染的最佳标本。 血培养、肺泡灌洗液或经气管吸取物的培养结果更加准确。痰标本不能进行厌氧菌培养。 • 痰标本采集前,要判断患者是否有能力配合完成深部咳痰。要向患者充分说明口腔清洁、 深咳、避免口咽部菌群污染的意义,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留取痰标本。患者应在医生或护士直 视下留取痰液标本。 • 咳嗽、脓性痰,伴有发热,影像学检查出现新的或扩大的浸润影;气道开放患者,出现脓痰 或血性痰;考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集痰液标本,同时送血培养标本。 采集要求 • 由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苛养菌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病原体,标本盒 内细菌在室温环境下很容易自溶死亡,如不能在采集标本后2小时内接种将明显影响检出率。 因此痰标本的采集时机十分关键,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采集标本:
CFU/皿为平板暴露法,CFU/立方米为空气采样器法。 平板暴露法检测时的平板暴露时间。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平方厘米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CFU/平方厘米
环境监测的采样方法
• 空气采样 时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 采样 方法:Ⅱ 、Ⅲ、Ⅳ类环境采用平板暴露法 室内面积<=30平方米,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 应距墙壁1m处 室内面积>30平方米,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 应距墙壁1m处 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 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 Ⅱ 类环境15min) 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医院感染环境监测 微生物标本采集
检验科 徐东雪
环境监测
• Ⅰ类环境: 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 场所 • Ⅱ类环境: 非洁净手术部、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房 等 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 Ⅲ类环境: 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 放区、血液透析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 • Ⅳ类环境: 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 病区
血培养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建议在经验用药前30分钟内 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外周静脉血培 养标本。 如果24小时内3套血培养标本均为阴性,建议再采集3 套血培养标本送检。 • 怀疑左心心内膜炎时,采集动脉血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保留导管和不保留导管两种情况。 • 保留导管: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1套血培养标本,在 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生物实验室,同时进行上机培 养。2套血培养检出同种细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 间比来自外周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早2小时以上,可诊断导管 相关血流感染。 • 不保留导管:在外周静脉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同时,通过无菌 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上交叉滚动4次进行 送检。或采用超声震荡法留取菌液接种。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 培养培养出同种同源细菌,且导管尖端血平皿的菌落计数超过 15CFU有意义。
• 送检平皿置于恒温箱中培养48h,计数菌落 数
• 采样后应尽快对标本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h,若标本保存于0-4度 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环境监测的采样方法
• 表面采样 时间:潜在污染区或者污染区,消毒后采样 面积:被采表面<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 被采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 方法:用5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 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 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 规格板面积,剪掉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 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
医院感染
• 表现形式 同种病原体 ,同一感染部位,同一医疗机构
血培养
临床采样指征:
– 菌血症:
• 患者出现发热(≥38℃)或低温(≤36℃),或寒战;白细胞计数增多 (计数>10.0×109/ L,中性粒细胞增多;或白细胞计数减少(计数 <3.0×109/L);有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休克等全身感 染症状体征,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又不能排除细菌、真菌血流感染的, 就应进行血培养。 • 尤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刻进行血培养:
医院感染
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 定: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 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 病例的现象。 2009年颁布的《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 范》中明确:疑似院感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 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 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 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 感染病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