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合集下载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库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

对于某一种元素而言,存在一个或多个主要的蓄库。

在库里,该元素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并且通常只能缓慢地将该元素从蓄库中放出。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彼此流通的。

在一个具体的水生生态系统中,磷在水体中的含量是一个库,在浮游生物体内的磷含量是第二个库,而在底泥中的磷含量又是另一个库,磷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浮游生物对水中磷吸收以及生物死亡后残体下沉到水底,底泥中的磷又缓慢释放到水中)就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速度为了表现物质循环的快慢,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两个重要指标。

周转率是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

周转期是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也是周转率的倒数。

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库的更新称为更新率。

某段时间末期,生物的现存量相当于库存量;在该段时间内,生物的生长量相当于物质的输入量。

不同生物的更新率相差悬殊,一年生植物当生育期结束时的生物的最大现存量与年生长量大体相等,更新率接近l,更新期为1年。

森林的现存量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起来的,所以比年净生产量大得多。

如某一森林的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t /hm2,其更新率为28.6/324,即0.088,更新期约11.3年。

至于浮游生物,由于代谢率高,生物现存量常常是很低的,但却有着较高的年生产量,如某一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现存量为0.07t/hm2,年净生产量为4.1t/hm2,其更新率为4.1/0.07,即59,更新期只有6.23天。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化学方法
01
元素地球化学
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富集规律,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来探
讨地壳中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02
同位素地球化学
利用同位素分馏原理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研究地壳中物质的来源、演
化和年代学问题,包括岩石成因、地壳演化、古气候变化等。
03
有机地球化学
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类型、分布、成因和演化规律,探讨有机质与矿产
03
海洋与大气相互作 用
海洋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水分 等方式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气 候变化。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大气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影响大气 组成。
生物与水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摄取、排泄等方式与水进行物质交换,影响水体的化学 和生物特性。
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
地质学方法
岩石学
通过观察和研究岩石的类型、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历史,进而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 成和演化过程。
地层学
研究地层的层序、厚度、岩性、化石等特征,分析地层的 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探讨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
构造地质学
研究地壳上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机制 和演化历史,探讨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动力学的关系。
05
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方法
重力测量
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 力变化,推断地下不同 密度物质的分布,进而 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学
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特性,研究地球 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包 括地震波速、震源机制 等。
地磁学
研究地球磁场及其变化 ,通过磁场异常来推断 地下岩石的磁性和分布 ,进而探讨地球内部的 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微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微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转化物质
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转化者的角色,能将各种元素进行 转化,如碳、氮、磷等。
调节生态平衡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和转化物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其 他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微生物对碳的转化和循环
01
有机碳的分解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 碳转化为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 了光合作用的原料。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 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物技术 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 应用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还原等能力,研究微生 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为解 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新思路。
研究微生物在生物制药、生物 燃料等领域的生产和应用,开 发新的生物技术应用领域。
在某些条件下,微生物能将磷酸盐释放到环境中,完 成磷的循环。
03
微生物的主要代谢过 程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பைடு நூலகம்
有机物氧化
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自身生长 繁殖。
电子传递
在呼吸过程中,微生物将电子从有机物传递给氧气,产生大量活性 氧和自由基,对细胞造成损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杀菌作用。
碳的矿化
02
03
甲烷的产生
微生物能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腐 殖质矿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为植物提供更多的碳源。
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 转化为甲烷,这是一种重要的温 室气体。
微生物对氮的转化和循环
固氮作用
微生物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为植物 提供氮肥。
有机氮的分解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中的氮化合物,将有机氮转 化为无机氮,如硝酸盐和氨,为植物提供更多的氮 源。
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

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

Research progress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in sediments :Distribution,phosphate-solubilizingability,and functional genesMA Kai,WANG Xiaochang,XIE Jiahui,GAO Li *(School of Ocean,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Phosphorus (P )is an important inducer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harmful algal blooms.Sediment internal loading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 in water when exogenous input is controlled effectively.As the primary drivers of P geochemical cycling,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PSB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sediment P release.However,research on PSB in sediments began later than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soils,especially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SB.Therefore,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ain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SB in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and the effects of algal blooms on PSB community compositionduring the outbreak and extinction phases.In addition,it outlines the main phosphate-solubilizing mechanisms (such as mineralization and solubilization )and functional genes of PSB,and provides a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 on PSB in aquatic ecosystems.This review provides new ideas for research on P cycling and eutrophication mechanisms in water affected by algal blooms.Keywords :sediments;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hosphate-solubilizing mechanism;functional genes;harmful algal blooms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马凯,王效昌,谢嘉慧,高丽*(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磷是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暴发的重要诱因。

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2010年3月


氮循环:氧化和还原途径众多
大气是最大的氮库: 79% N2 岩石和沉积中很少 海洋中缺乏 人类活动包括:合成氨和化肥施用 生物学传输机制


最主要的N2还原为氨态氮的途径:固氮菌固氮 氨态氮被生物转化为有机氮:同化 氨态氮氧化成硝态氮:硝化 有机氮分解为氨态氮:氨化 硝态氮还原为气态氮:反硝化
1980’s
Atmospheric increase = Emissions of Fossil fuels + Emissions of land use - Oceanic uptake - Missing carbon sink 3.3(±0.2)= 5.5(±0.5) +1.6(±0.7) - 2.0(±0.8) - 1.8(±1.2)
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
内容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群落生态学
I: no interaction
II: mutualism
III: predation/parasitism
IV: competition
V: ammensalism
温室效应与全球碳循环:排放出的碳不是都储在大气 圈中

1800 2000 差值
大气中CO2 浓度ppm 大气中储C 量 GtC 累积排放量 GtC
备注
工业革命 前 当前包括 其它排放
280 369 89
594 782 188
0 480
292?
Temperate East Asia
2 Missing carbon sink:问题的提出

[高分子材料] 年前必读,国基必中,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重磅发布!

[高分子材料] 年前必读,国基必中,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重磅发布!

年前必读,国基必中,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重磅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其网站发布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内容如下。

详细内容请点击最后【阅读原文】。

•内容简介•编辑委员会•前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化改革要点•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举措•申请须知•限项申请规定•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A.数理科学部B.化学科学部C.生命科学部D.地球科学部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F.信息科学部G.管理科学部H.医学科学部•附录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DT新材料声明:凡本平台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平台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我们的微博:0,欢迎和我们互动。

添加主编为好友(微信号:gfzkxqy,请备注:名字-单位-研究方向),邀请您加入学术圈、企业界、硕博联盟、北美、欧洲、塑料、橡塑弹性体、纤维、涂层黏合剂、油墨、凝胶、生物医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纳米材料、表征技术、车用高分子、发泡、聚酰亚胺等一系列技术交流群。

同时可以在菜单中回复“交流群”,获取群目录。

投稿荐稿合作:editor@用户设置不下载评论。

环境化学(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化学(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答案一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处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科学家必须回答: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人类应当采取什么对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类是否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和发展保护环境的新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没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科学预测,人类社会在行将到来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前将束手无策,处于困境。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Regional Center Temperate East Asia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讲义
Introduction to Biogeochemical Cycles 延晓冬 Yan Xiaodong
Regional Center Temperate East Asia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讲义
Introduction to Biogeochemical Cycles 延晓冬 Yan Xiaodong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2007年4月
4
太阳辐射输入
植物
自养细菌
藻类
化石燃料
表3 不同区域大气沉降重金属年输入量
区域
Hg
Cd
上兰(远郊区)
3.17
4.30
小井峪(近郊区)
4.10
5.71
金胜(工矿区)
6.06
8.65
新城(北城区)
3.57
5.34
亲贤(南城区)
5.39
7.56
晋祠(风景区)
3.54
5.16
平均
4.48
5.79
g/(hm2⋅a) Pb
279.53 326.20 432.20 335.70 393.60 315.90 347.19
岩石圈
土壤圈
光合作用
大气圈
风 输 沉 降 排 放
风搬运
5
物种
体积丰度
来源
数量特征

氮气 氧气

水汽 氩气

二氧化碳 氖气

氦气 甲烷

氪气 氢气

氧化亚氮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水务局
•【公布日期】2019.05.03
•【字号】沪水务〔2019〕469号
•【施行日期】2019.05.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正文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
沪水务〔2019〕469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机关政府采购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沪水务(海洋)办〔2019〕6号)要求,经委托采购和专家论证,现将2019年度局科研项目计划下达给你们,请按照《局科研及推广应用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实施。

上海市水务局
2019年5月3日2019年度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科研项目计划表。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附件6: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一、形势与需求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其关注的科学问题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和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加强和整合全球和区域的观测体系,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预测的可靠性,避免和控制具有破坏性的全球环境变化,健全评估机制,鼓励技术、政策和社会响应创新,设计能有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行为,为未来1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我国在过去气候变化、季风、生态系统碳循环、干旱化与冰冻圈等方面已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其中在高分辨率气候序列重建、东亚季风机制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等方面形成了优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跨学科交叉集成程度不高,数据系统参与国际比较能力不足,地球系统模拟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

通过部署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抓住国际全球变化科学发展的契机,全面开展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在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发展,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全球视野,突出中国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完善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共享,研发地球系统模式,显著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水平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在全球变化基本规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地球系统模式、地球系统变化趋势预测等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季风亚洲-北太平洋-印度洋区域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和完善全球变化科学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平台,建设全球变化科学基础数据集(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式;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预测的可靠性;培育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队伍。

中国微生物学会-全国微生物分会-信息汇总

中国微生物学会-全国微生物分会-信息汇总

13 生化过程模型化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14 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15 干扰素与细胞因子专业委员会
16 酿造分会
17 微生物毒素专业委员会 18 海洋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19 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 20 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21 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
22 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组织
重要程度
现代微生物学学科已包括许多分支学科。从应用角度来分,主要是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
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等。基础微生物学是它们的基础,主要包括微生物
3
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工业微生物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科研、教育及情报信息
3
农业微生物与土壤质量、微生物与养分循环利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微生
4
广泛交流和探讨微生物生物安全领域的各项问题;研究、探索生物安全的新技术、新装备
以及实现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对涉及的生物因子以及研究方案进行审 查和风险评估;普及生物安全知识,帮助公众了解微生物生物安全的常识和理念;提高公
3
众的生物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微生物生物危害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联合地球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和信息科学
主 任:焦炳华 副主任:张玉忠 鞠建华 迟乃玉 肖亚中 刘小宇 名誉主任:姜瑞波 主 任:张瑞福 副主任:阮志勇 余利岩 邵宗泽 周宇光 顾金刚 程 池
主 任:谷海瀛 副主任:李若瑜 胡继红 吴丽娟
主 任:刘文军 副主任:李劲松 刘 翟 谢景欣 袁志明 翟培军 周继勇
顾 问:焦念志 主 任:董海良 副主任:黄 力 张玉忠 王风平 鲁安怀 陆现彩

微生物在重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驱动作用

微生物在重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驱动作用
长点 微生物学科的进步将愈加依赖新技术、新方法 微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不断加强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
46亿年:地球形成 40 – 35亿年: 生命起源 35 – 20亿年: 原核生物主导 27亿年: 氧气累积
海洋微生物:隐藏的巨人
热液口
106-9
水体 冷泉
104-5
古菌/细菌
还原柠檬酸循环(1966) 光合细菌
还原乙酰辅酶A途径(1965) 厌氧细菌/厌氧古菌
卡尔文循环(1940s)
1940 植物/蓝细菌/自养细菌
Science (1962) 135:879 Science (2007) 318:1782
PNAS (2008) 105:7851
微生物在水圈碳循环中的关键驱动作用
2015年微生物学会年会
微生物在重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 的驱动作用
─从基金委微生物学科十三五战略研究说起
黄力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15年10月 宜昌
huangl@
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模式微生物的研究依然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核 心
微生物特殊代谢能力的研究将继续成为热点 病原微生物研究将持续受到高度重视 微生物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将成为最大生
Nature (1999) 400: 446
Estimate : 50% N loss due to anammox
Jettenia Kuenenia Brocadia Scalindua
Annu Rev Micro (2004) 58:99; Nature (2005) 437:349
新代谢途径二 厌氧甲烷氧化
106-9 102-9
沉积物
103-9
/sponge

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2 .2 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与全球变化
占海洋总面积 10%左右的海底区域分布有天
然气水合物,其形成多发生在陆坡、陆基和极区高纬
陆架的低温高压富甲烷环境中,并多与海底冷泉或
泥火山活动相关。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巨大的能
源、影响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因素,以及影
响海底陆坡稳定性和引发海洋地质灾害的重要因子 而备受关注[19] 。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是地球上最大、最不稳定的
甲烷库,其形成与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天然气水合物最主要的组分甲烷大部分是生源的,
由厌氧产甲烷古菌生成。甲烷是一种比 CO 2更具温 室效应的气体,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大规模分解释放
的甲烷曾多次在地球历史上对全球气候和地球系统
1308
地球科学进展 第 20 卷
* 收稿 日 期 :2 004 -11 -02;修 回日 期 :2 005 -0 7-18 . * 基金 项 目 :中 国科 学 院知 识 创新 工 程 重要 方 向项 目“近 1 00 万 年 热 带 西太 平 洋 古 环 境 与 深 部 生 物 圈 演 化”(编 号 :KZCX3 -SW -23 3)和 “太 平洋 典 型 区域 海 底热 液 活动 的 环 境效 应 研究”( 编 号:KZCX 3-SW -2 23);国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海 洋 细 菌 附 着 动 态 和 机 理的 分 子生 物 学研 究”(编 号 :4 0476 058)资 助. 作者 简 介 :党 宏月(1967 -),男,辽宁 沈 阳人 ,副 研 究员 ,留美 博 士,主要 从 事 海洋 微 生物 分 子生 态 学 和生 物 海洋 学 研究 工 作. E -m ail:hydang@ m s. qdio. ac. cn

第12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12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氮的挥发
部分氨在土壤表层挥发到大气中,同时硝酸盐在反硝化细 菌的作用下还原为氮气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影响
氮肥的施用
工业污染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氮肥,提高了农作物产 量,但同时也导致了土壤和水体的富营养 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氮废气、废水和 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了 严重污染。
水体中的磷元素可以通过沉淀 、吸附等地球化学过程从水体 中移除,进入沉积物或土壤中 。同时,沉积物中的磷也可以 在特定条件下重新释放到水体 中。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影响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磷肥的施用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 人类大量施用磷肥,导 致土壤和水体中的磷含 量显著增加。过量的磷 肥会通过地表径流和地 下渗透进入水体,造成 水体富营养化。
促进自然界物质能量转化和传递
物质转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各个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都涉及到物质的转化。这些转化过程使 得物质得以在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之间传递和交换。
能量传递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传递。这种传递过程使得能量得以从生产者到消费 者再到分解者流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燃烧化石燃料
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 量含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硫 循环产生显著影响。
工业排放
02
03
农业活动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硫废气 、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也会对硫循 环造成影响。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含硫化肥和农 药也会通过土壤和水体进入生态 系统,对硫循环产生影响。
07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意义与保护
加强环境监管是保护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的必要手段。通 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可以监测和管理人类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防止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环境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近几年国际基金重点项目指南

环境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近几年国际基金重点项目指南

◆复合污染及生态毒理机制(B07) 典型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及生态毒理机制的研究, 王子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80万)
1992-2000年担任生态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兼 国家863计划污染控制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和副组长(2001-2005)和资源 环境领域专家组成员(2006-2010),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 项总体专家组成员,河流主题专家组组长(2006-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二、三届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2004-2008)和第三 届监督委员会委员(2008-2010)。同时担任生态毒理学学报主编,环境科学 学报(副主编)、过程工程学报、环境化学、湿地研究、地球与环境、美国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等杂志的编委。 主要研究天然水体和水处理过程中的水质转化、相关毒性和毒理变化、以 及健康和生态风险。内容包括发展新的环境监测技术,离体和活体生物毒 性测试方法,研究污染物水体多介质过程,水质安全性评价和水污染的健 康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和方法。在开发新型生物模拟采样技术和生物毒性测 试方法体系、生活饮用水和再生水的安全性评价、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 及其生态与健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当一部分成 果得到推广应用。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行为、界面反应及健康效应 大气中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的环境行为、界面过程及 健康效应,唐孝炎(北京大学,180万)
唐孝炎,1932年生,江苏太仓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9年1月至 1960年5月,曾在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进修;1985年9月至1986年 10月,先后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NationalLaboratory)和美国国 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任客座研究员。 唐孝炎 教授曾任国际纯碎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大气化学委员会的中国国家 代表,1987年8月在IUPAC大会上,被选为大气化学委员会的衔称委员(类似常务委 员)。 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主任,教授,环境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学 会副理事长,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及大气污染专业 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杂志和《环境化学》杂志副主编,《环境科学学报 编委;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 唐孝炎教授在我国创建环境化学专业和开创、发展大气环境化学新领域方面有显著 贡献。在环境化学前沿领域大气臭氧化学和酸雨化学方面作过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 造性的系统工作。领导组织了兰州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现场研究,证实了光化学烟雾 在我国的存在,发现了我国光化学烟雾不同于外国的成因。主持编写了“中国消耗 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报送联合国。曾多次获奖,包括 三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2021年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

2021年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

2021年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The research program on the significant mechanisms of microbial-driven elemental cycling in the hydrosphere in 20211. The Role of Microbes in Elemental CyclingMicrob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lemental cycling, especially in the hydrosphere. They are capable of transforming and cycling various elements through their metabolic activiti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icrobial communities can influence the biogeochemistry of aquatic ecosystems by mediating important processes such as nutrient cycling and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微生物在元素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圈中。

它们能通过其代谢活动转化和循环各种元素。

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可以通过介导重要过程如养分循环和有机物降解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2. Studying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ityA key aspect of the research program is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ity within different aquatic environments. This involves identifying and characterizing microbial species present, as well as assessing their functional capabilities in relation to elemental cycling. By utilizing advanced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and metagenomic approaches, researchers can explore both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al potential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研究方案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调查不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
水圈微生物是地球表面上不可或缺的生物,其作用强大到在控制着地球全球元素循环协调中发挥重要角色。

它们能够产生氧,催化水中硝酸盐和氨等物质的转化,促进交换和储存大量元素,改变矿物溶解过程,影响沉积物中的元素积累,为生物及自然景观的环境变化提供动力。

水圈微生物的元素循环以氧作为驱动力。

水圈微生物通过氧化物质来把氧转化成二氧化碳,以及其它复杂的气体,把地球的元素(如碳、氮、磷等元素)从一个环节传递到另一个环节,转化运载各元素间长远存储。

水圈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机制,促进了大气、海洋和陆地等各环境系统之间元素迁移,增加了各种元素的循环速度。

大气中的碳、氮等元素会随着水圈中的水分和悬浮物的运动被带入海洋,从而被水圈微生物从环境中改变、增加、减少或者重组。

同时,海洋有机质及各类陆地生物等也会随着河流水路运动,重新回到海洋或者大气中,携带着不同物质,在水圈微生物中进行重新转化,随后回到大气中,左右水圈大部分元素的循环。

另外,水圈微生物还能影响矿物溶解,改变了未定形态的物质迁移,从而调节多种元素的沉积,扩大或缩小存在于恒定条件中的元素积累。

这些物质的沉积结合能够抑制、阻滞有害物质的活动,使水圈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也为生物驱动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活力元素。

总之,水圈微生物驱动的生态元素循环机制十分重要,其可控调环境,催化矿物溶解和元素迁移、积累,维持水圈状态,为生物活动提供动力。

正是因为水圈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地球上的自然元素循环得以稳定,地球和生物才能保持持续发展,为我们提供联系宇宙的缓慢运行的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水圈环境中生活着数量巨大、遗传与代谢方式多样的微生物,它们在地球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驱动作用。

但是,人们对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物种类群、代谢方式及其与生境相关的调控、群落形成与结构、群落代谢的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互作和演化等机制所知有限。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选择典型水圈生境,通过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科学、信息科学、应用数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和运用保真采样、富集培养、原位监测、代谢分析、计算与仿真等新概念和新方法,在细胞、群落与宏观生境三个层次上揭示水圈微生物、包括关键难培养微生物驱动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机制,完善生命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的理论;同时,为应对全球变化、保护水圈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科学目标选择水圈生境,聚焦微生物参与的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发现功能微生物(群)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新类型,揭示元素循环与能量代谢新途径及其对生态与地质过程的贡献,阐明水圈微生物驱动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

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是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

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如下:(一)水圈微生物参与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宏观机制与生态效应;(二)参与碳氮硫元素循环的水圈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理;(三)水圈微生物物质与能量转换和代谢的新途径及新调控机制。

三、2019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本重大研究计划聚焦“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研究不同水圈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代谢规律、生态功能及环境响应与反馈的机制,加深对水圈微生物在地球元素循环中作用的综合认知。

2019年度重点资助方向如下:(一)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类群及其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机制。

远离大陆架的广阔海域被称为大洋,大洋是海洋的主体,约占地球表面积的50%,在地球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洋深部多为低温、高压、终年黑暗环境,还存在热液口、冷泉等多种特殊环境,蕴含大量未知微生物。

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参与大洋储碳、固氮、温室气体代谢等过程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的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制;2.海底极端环境(热液、冷泉、海底以下深部等)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3.典型大洋生境关键功能微生物(群)的代谢新途径及新调控机制;4.典型大洋生境微生物功能群的时空分布及对碳氮硫循环的驱动和调节机制。

(二)近海与河口微生物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机制。

近海与河口是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最活跃的水圈环境之一,也是微生物与矿物交互作用形式最为多样的水圈环境。

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近海与河口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以及与环境互作的机制;2.近海与河口微生物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机制及元素循环之间的耦合机制;3.近海与河口微生物对碳氮循环(特别是碳源或碳汇)的调节机制,包括对低氧区形成和消亡的影响;4.近海与河口透光层微生物能量代谢与碳氮硫等元素循环的新途径。

(三)微生物在流域水体(河流、湖泊、湿地等)碳氮硫循环中的驱动机制及生态效应。

河流、湖泊和湿地具有高度的环境异质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碳氮转化的主要场所,固定的有机碳相当于海洋固碳总量的近40%。

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微生物介导的碳氮硫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耦合机制和生态效应;2.典型河流、湖泊和湿地等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制;3.驱动流域碳氮硫转化与循环的微生物代谢新机制。

(四)陆地特殊水生生境微生物碳氮硫代谢的特点及环境适应机制。

热泉、盐湖、冰川、矿山酸性排水、岩溶地下水等均为陆地特殊生境,这些生境中的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环境适应和生长代谢机制,蕴含着探索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发生和演化的线索。

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陆地特殊水生生境中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制;2.关键功能微生物(群)特殊能量代谢以及驱动有机物合成与碳氮硫元素循环的分子机制。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1.创新性: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提出项目申请,申请书应明确提出创新性的科学假说,阐述拟研究科学问题的意义,研究成果应对认识微生物在碳氮硫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有清晰的新贡献。

2.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突出特点,本重大研究计划鼓励并优先支持体现实质性学科交叉(即同时具备研究内容和研究团队的交叉和融合)的项目申请。

3.新技术方法:本重大研究计划鼓励并优先支持通过研发和运用新技术方法开展水圈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

五、2019年度资助计划2019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20-25项, 资助期限为3年,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100万元/项,优先支持探索性强、有望开拓新方向的研究申请,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10-11项,资助期限为4年,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50-350万元/项,优先支持有较好工作积累、有望取得重要突破的研究申请,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 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专项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

(2)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

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原来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原来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

3. 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部分项目类型的特殊要求。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2)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9年4月8-12日16时。

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

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

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要首先说明本项目符合指南中的哪一个资助方向。

在论述部分,应明确提出假说,论述其科学意义和依据,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

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申请人汇总编制。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具体要求如下:(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9年4月12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