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道明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1期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张道明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大现实问题。
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主体间的职能定位不明晰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头重脚轻,在乡村一级形成断层。
乡村一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力量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参与率仍较低,自身发展困难,对农户带动能力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服务机构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连接,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
四是专业服务公司、农村经纪人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五是各种农业服务组织间的角色经常错位,本应由政府农业技术部门承担的职责却往往推给市场化农业服务组织。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供需两不旺的问题一方面,市场化农业服务组织由于其服务对象小而分散,提供服务的成本高、利润低,导致供应不足;另一方面,许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对土地的珍惜超过对土地产出的重视,从控制成本出发,更倾向于自我服务,并且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价格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差,从而导致农户放弃购买服务。
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出现供需两不旺的现象。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接机制不完善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分散经营的普通农户、也有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由于他们生产规模不一、水平不一,从事农业生产的目标不尽相同,导致他们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强度、关注重点的内容不一致。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力量。
为了解辖区内农业社会化组织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状我街道现有领办合作社35个,群众自发成立的合作社42个,主要类型包括几个特色种植区成立的油桃、葡萄等水果蔬菜类种植合作社以及苗木销售合作社。
农产品电商近来发展较快,正在酝酿成立行业协会。
农业龙头企业空缺。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总量偏少,发展水平偏低现在,我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起步较晚,发展滞后,总量少,形式单一,其能够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我地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现有的这些农业合作社,大部分领办的都是为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而成立,没有运行或者即便运行了也没有发挥很大作用。
自发成立的合作社,组织不规范,运作质量不高,有些水果种植合作社功能和行业协会相似,构成比较松散,运作的机制不够健全,形成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牢固,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2、发挥服务功能不明显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
目前来看,我们的农业服务组织服务功能仍然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其他配套服务服务仍然比较薄弱,不能有效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和农业生产遇到的很多困难及问题,对周边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整体来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还不强,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3、农业龙头企业欠缺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不过,我们的农业龙头企业还很少,现有的规模也不大,限制其带动作用的发挥。
部分面粉厂、木材厂等企业仍处于粗加工的阶段,产业链短,农产品竞争力弱。
4、缺少规范的管理和引导农村现有的这些农业合作社,普遍缺少规范的管理以及经营运作方面的正规指导。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服务中心作为农业生产的服务机构,承担着农民培训、技术推广、农资配送等多项工作。
由于农业服务中心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工作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业服务中心组织形式存在问题。
目前的农业服务中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农业部门直接创办的政府机构,一种是由企业投资兴办的市场化机构。
这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政府机构的农业服务中心往往存在决策滞后、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市场化机构则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公益性质。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组织形式,既能够保证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又能够将市场化机构的运作机制引入确保农业服务中心既能够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目前的农业服务中心普遍采用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主要通过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向农民传授知识。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滞后的问题,而且由于人员和经费的限制,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推广人员无法深入到农田实际,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无法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农业服务中心的科技支撑,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实验示范基地,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方式向农民提供实时的农业技术咨询和服务,以及开展农民培训与技术咨询服务,实现技术大走出、信息大进入。
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素质存在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人员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并不完善,导致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团队,提高农业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
还需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加强对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培训和评价,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农业服务中心是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的重要机构,它承担着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的重任。
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服务中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就农业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效果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二、农业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1. 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许多地区的农业服务中心设置过于庞大,职能重叠,导致机构运转效率低下。
而且,一些农业服务中心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2. 服务质量不高农业服务中心在技术指导、生产咨询等方面存在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一些服务中心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或者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导致对农户的指导和帮助不够到位。
3. 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责不清、制度混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4. 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一些农业服务中心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导致农户对其服务了解不够,影响了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针对问题的对策为了提高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可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中心的整体专业水平。
可以加强与各大农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交流,以获取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的信息和方法,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解决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可以通过明确职责、加强内部沟通、建立健全的制度等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
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相关的先进管理经验,来完善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
为了增强农业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加强宣传推广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如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活动、举办农业科技展览、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等,以增强农户对农业服务中心的了解和认可。
浙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新农村2023.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力支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国小农”一直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10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
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家庭经营加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可有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更适合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更符合发展实际。
因而,在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现实所需。
1.主要问题与不足(1)耕地特点直接制约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一是人均耕地少,田块碎片化。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耕地结构,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一调”的0.72亩、2009年“二调”的0.56亩,下降到2021年“三调”的0.30亩。
田块高度碎片化,大多数耕地面积不足一亩,连片几百亩、上千亩的极少。
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偏小,承包地整村、整镇、连片流转的比例不高。
2021年,全省承包地流转1120万亩,流转率为61.4%。
二是山区面积大,宜机化程度不高。
茶叶、水果、干果大多种植在高低不一的山坡地,土地不平整,沟渠、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配套,90%以上的山地尚未实施宜机化改造。
(2)社会化服务组织呈现“小、窄、低”特点一是组织规模偏小。
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浙江农林牧渔服务业法人单位4727个,占全国的3.4%;从业人员36868人,占东部地区的6.67%、占全国的3.32%。
社会化服务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缺少理念超前、装备先进、技术领先、覆盖面广、富有特色集成式、大规模的头部服务企业。
二是服务领域偏窄。
服务的产业以粮油为主,特色产业偏少,服务环节以产前产中的作业服务、技术服务较多,产后的保鲜、冷链、物流、销售等服务难跟上。
三是服务质量较低。
缺少保姆式、沉浸式的高质量服务组织。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服务中心作为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和农业金融等综合服务的机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例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信息不对称、管理混乱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服务中心的作用,本文将从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部分工作人员对农业技术知识了解不够深入,无法给予农民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甚至出现误导农民的情况。
2.信息不对称农业服务中心在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即农民需要的信息无法及时得到获取,导致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很多困难。
3.管理混乱由于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混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一些农业服务中心甚至存在贪污腐败的问题,给农民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对策建议1.加强人员培训农业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服务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定期组织学习交流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建立信息平台农业服务中心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农业政策、市场行情、技术资讯等信息。
建立农民需求反馈机制,确保他们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
3.加强管理监管农业服务中心应加强管理监管,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杜绝贪污腐败的现象。
加强对农业服务中心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加强与农民沟通农业服务中心应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密切联系农民,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了解。
5.拓展服务内容农业服务中心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拓展服务内容,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例如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保险服务、农产品销售等,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服务中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机构和纽带,其目标是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农资供应、市场销售等综合服务。
目前农业服务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以下是我对农业服务中心问题及对策的浅谈:问题一: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当前农业服务中心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一些农业服务中心缺乏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手段,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和传播农业信息。
对策一:加强人员培训和专业化建设。
农业服务中心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派遣人员到农业科研机构或先进的农业服务机构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农业服务中心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收集和传播的效率。
问题二: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需求不明确。
农民对农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需求多样化,在农业技术咨询、农资供应和市场销售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农业服务中心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不足,无法针对性地提供精准服务,导致服务效果不佳。
对策二:加强需求调研和服务定制。
农业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农民需求的调研,了解不同农民群体的需求特点并加以分类。
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农业服务中心的期望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农业服务中心可以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并向农民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问题三:农业服务中心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
农业服务中心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应保证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畅通。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农业服务中心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准确,导致农民对农业服务中心的信任度降低,影响了服务的效果。
对策三: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农业服务中心应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
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农民专线等联系方式,及时向农户传递农业政策、灾害预警和市场行情等信息,并及时解答农民的疑问和需求。
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问题一:服务主体不清
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由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农民等多个主体提供,但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服务主体不清,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
对策建议: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协同机制,明确各服务主体的职责和任务,落实服务质量责任,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问题二: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物流等领域,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对策建议:推广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技术咨询、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提高服务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问题三:信息不对称
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内容存在信
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农民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服务,服务提供者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对策建议: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开性,促进信息对称,实现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良性互动。
问题四:服务成本高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本较高,服务对象难以承担,导致服务供求不平衡。
对策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普及性。
综上所述,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努力解决,通过建立协同机制、推广多元化服务、加强信息共享和降低成本等措施,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2023-11-09contents •调查背景和目的•调查方法和样本•调查结果概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情况•服务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议和措施•结论与展望目录01调查背景和目的调查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针对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展此次调查,以期为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面临着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挑战。
调查目的了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提出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02调查方法和样本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服务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收集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访谈主要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服务机构负责人、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和农户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问卷调查共收集了1000份有效问卷,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服务不同领域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
访谈对象包括50家服务机构负责人、200名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和500名农户。
调查样本03调查结果概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涵盖领域广泛,包括农资供应、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
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服务组织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的供应,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
服务内容多样化涌现出了一批如“服务超市”、“庄稼医院”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服务模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03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资金来源有限,制约了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01服务供需不平衡部分地区服务组织数量偏少,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就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最先针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意义进行阐述,之后针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抵押担保模式、简化工作流程、强化人才引进措施、投入财政资金、壮大服务主体、规范组织化管理小农户几个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措施,旨在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质量。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意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是现今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其对于社会以及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意义就是推动农业经营发展,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中,部分农户可能因为自身原因而无法对相应的土地进行耕种,但是通过项目的帮助,其可以将土地提供给相应人员进行耕作,提升土地利用率,推动经营发展。
而且在该项目中,其会针对相应的土地生产效率以及耕种方式进行优化,进而提升土地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整体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现存问题1、融资难题现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大部分的农户以及组织都需要采购大量的农业机械以促进当前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在生产发展中对于相应的资金需求较大。
但是由于现今融资门槛较高,导致融资困难,金融结构也并不能较好地提供充分资金促进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项目。
因此需要针对其中融资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
2、干部审核压力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对于现今的农业发展来说是比较新型的事物,因此在实际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因此部分村干部在审核以及工作过程中对于相关政策以及农业生产发展形势的判断不足,导致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并不能较好地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责。
同时因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时间较短,导致审核流程不完善,造成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质量不佳的情况。
3、人才缺口大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以及人才资源出现流失,这种情况造成现今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人才缺失,社会化服务项目难以开展。
因此需要政府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引进制度的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交流探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8期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梁胜江(邹平市农业农村局,山东邹平 256200)摘要:在我国农业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化服务项目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针对在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面临体系不健全、职能定位及服务主体不明确、基层社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展开分析,通过从政府方面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力度,以及壮大基层整体社会化服务经济实力和能力等方式,建立全面覆盖、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社会化服务体系0 引言我国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体系,其主要与家庭式承包为基础,为农业生产的前、中、后期,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深化改革现有服务体系和项目,围绕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重要环节,构建完善、有序、互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
1 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情况及成效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是实现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现实需求,是未来农产品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落实过程中,由于种植农户的种植面积不同,其中种植面积大的农户成了服务主体。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对服务架构更加熟悉。
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大田托管等多种针对农业行业的服务项目,对农户的播种、施肥、施药、收获等多个劳动环节进行科学有效指导,帮助农户实现丰产增收的目的,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实行基地化运作,根据工作流程以及当地的耕种模式,分别在培育期、耕种期、管理期以及收获期,展开对农户农业生产的指导和供应,全面实行“六统一”计划,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户获得的经济收益[1]。
对于农业项目分配、扶助资金使用,应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基础。
让各类农业服务的重点群体,接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机深松整地,其应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种植农户,全面接管整地装备、分配整地装备。
当前农业社会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 新农村 New countryside 7/2018
3 存在的问题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功能 不健全 新型经营主体自我服务功能不健 全、不系统,具有市场化服务功能的组 织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范围窄、服务 能力低,达不到全程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离现代农业发展对社会化服务主体的要 求还有很大差距。 3.2 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不 够完善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方面, 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 制,没有形成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环境, 影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服 务功能的完善,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 持政策缺位 当前由于各地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 系建设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
新 农 村 建 设 XINNONGCUNJIANSHE
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周海萍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未来现代农业的 增长极和新动能,是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山东省安丘市积 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以供 销社、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为主的多 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社会 化服务水平。
பைடு நூலகம்
采取政府买服务的方式,重点引导农资 批发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统防统治 等专业化服务,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建设。目前,已有奥宝化工、玉 成生化、奥原种业等涉农龙头企业开展 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
2 初步成效 2.1 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实施大田托管、产供销“六统 一”、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可追溯 体系等服务措施,规范了农业化学投入 品使用,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克服了传统 农业模式“小规模、分散化”的弊端, 使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农 户进入市场的能力,降低了市场风险。 2.3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推行,促使 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耕作、测土配方施 肥、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提升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了劳 动生产率。 2.4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使大量农村劳 动力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 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城镇化 进程。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短板与对策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短板与对策作者:陈兴国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16期摘要:党的十九大开始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拉开序幕,一条通往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正朝着广大农村延伸。
为了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取得突破,要全方位设立农村综合服务站,筹集社会化服务的专项基金,组建现代农技咨询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化服务保证金试点,探索发展新型农村电商服务,以弥补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中的短板。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乡村振兴;短板;对策近年来,农业农村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从理念、内容、模式等方面发生全新的演化,主导“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建设。
从2014年11月启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以来,綦江区积极行动,大胆尝试,成果颇丰。
1.1 专业化——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在永城等10个镇,以粮食高产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蔬菜、林果种植基地等为重点,由政府主导,公开遴选7家专业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集中育苗、机耕、机插、机收、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产品加工及冷链储藏等专业化服务,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
1.2 精细化——农业生产效率大提升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现在由专业团队实施精细化服务,引入了厂房育秧、机插机收、配方施肥、农药点杀等技术,成本降低了,产量增加了,污染减少了。
农民自己生产每亩成本需1000元,专业团队只收600元,收益每亩还多了160余元,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1.3 集约化——破解土地撂荒大难题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风险大,效益差,农户大多外出务工挣钱已成趋势,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十分严重。
通过土地流转,由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来承租,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綦江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59.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6%,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4.1万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土地撂荒大难题。
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2023年7月第26卷第14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Jul.,2023Vol.26,No.14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刘 娜(乌拉特后旗农村牧区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内蒙古乌拉特后旗015500)[摘 要]随着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顺利转变的重要体制保障。
基于此,文章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大背景下,就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以期能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指引和方向,以更好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资源整合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59[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4-0180-030 引 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成立的经济组织,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形成的一个网络体系,主要职能就是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提供服务。
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如产品供应、信息整合、网络体系建设、金融服务以及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等各环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业务的社会性,即农业种植业作为社会经营再生产中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其经营再生产过程中并非仅靠个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要依靠其他农业产业组织的服务活动;二是农业组织的系统性,各农业产业机构按照其业务内涵和业务方式,建立一定的机构载体,围绕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并推进金融服务配套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理性。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杨凤书,高玉兰,卢小磊,陶佩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1期摘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046-0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三农,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1]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2]。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体系的内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3],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笔者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服务的社会化,即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再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其再生产过程不是由个别农业生产经营者完成的,而要依赖其他产业部门的服务活动。
二是组织的系统性。
各产业部门依据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构建相应的组织载体,围绕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组织体系,为农业提供综合配套的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和高效[4]。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对农业的服务作用也逐渐增强,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难题

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难题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背景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农业生产中向农户提供的各类服务,如农业技术培训、生产工具共享、市场信息提供等。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成为了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环节。
农民可以通过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
二、发展现状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普及程度目前,中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普及到大部分农村地区。
农民可以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或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类服务。
同时,政府也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支持农村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
2.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的培训、生产工具的共享、市场信息的提供等。
农民可以通过这些服务获得农业生产的新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可以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帮助农民更好地销售农产品。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临的难题1. 信息不对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难以获取到准确的农业信息,导致他们无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了解也不足,他们往往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
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水平不高、服务不规范的情况。
这给农民带来了困扰,他们难以判断哪个机构提供的服务更专业、更可靠,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任度。
3. 服务价格过高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服务价格过高,而农民的收入水平有限,他们难以承担这些高额的费用,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这些服务的好处。
因此,降低服务价格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四、解决难题的途径1. 提供准确的农业信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分发。
政府可以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将准确的农业信息传递给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农民,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实用的信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效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报告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作者: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摘要: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时至今日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在实践中各服务主体也创新了不少很好的服务模式。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上,不同的服务主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供给;需求;外部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个人所形成的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物资供应、生产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农产品的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方面。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服务的社会化,即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再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其再生产过程不是由个别农业生产经营者完成的,而要依赖其它产业部门的服务活动。
二是组织的系统性。
各产业部门依据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构建相应的组织载体,围绕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组织体系,为农业提供综合配套的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和高效①。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不断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发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逐步改革国家经济技术部门所属服务组织的运行机制,增强其服务功能,完善其服务方式。
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功不可没。
目前,多元主体、社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所形成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和社会化的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显雏形;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与农民经营有机结合,创新出了很多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服务中心在农村地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工作过程中,农业服务中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
一、问题分析1. 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多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等缺乏了解,导致农业服务中心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农业服务中心自身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信息共享不畅、数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
2. 服务项目单一一些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服务,缺乏全面性和综合性。
这样既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也无法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的作用。
3. 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业服务中心的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导致在技术引进和服务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4.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资金相对紧张,农业服务中心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导致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对策建议农业服务中心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共享和数据管理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等的接受能力。
农业服务中心应加大对服务项目的拓展力度,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可以引进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如农业保险、农业金融等,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农业服务中心应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业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服务中心的资金扶持力度,为农业服务中心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大自身的筹资力度,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的实施,相信农业服务中心可以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社会化服务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建议

摘要: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即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利于解决小农户、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机衔接等问题。
基于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概括了存在的建设缓慢及服务水平不高、人员结构不平衡及专业人员缺乏、服务供给不平衡及服务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针对性提出了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制约因素;建议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对于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推进现代农业的实现等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需要对实际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予以解决,如不断提高的生产要素成本、市场上持续低迷的农产品价格等;农业现代化目的的实现,重要的推手即为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态势良好,供需呈现出“双增长”的特点。
但是实践中有的区域基于土地流转发展起来的农业规模化经营面临着瓶颈问题,通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使这一趋势得到有效的缓解。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8年的数据表明,在农林牧渔总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的支出占比在6.94%,而物质消耗的占比在33.59%,由此可知,农林牧渔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消耗物质类来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服务业产值低、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等问题,其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0年底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类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数量达到了90万个以上,服务的面积达到了1.07亿hm2次以上,其中服务粮食作物、小农户分别达到了6万khm2次以上、7000万户以上。
这些均国家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概括: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服务模式的创新完善、农业全产业链的服务加速发展。
2中国农业社会化服体系存在的问题2.1 农业社会化服体系的建设进程缓慢,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的现状给予了重点的关注,在农产品保鲜、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技术含量相对降低,以基础服务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黄立伟,熊德平,邵璟宁波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浙江宁波(315211)E-mail: huangliwei_will@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市场农业的必然产物和实现条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宁波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是,宁波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从全新角度出发,结合宁波市自身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宁波;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S9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广义上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配套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
在狭义上是指为农业生产诸环节提供技术和劳务等服务的组织系统[1]。
其基本含义有两层:一是农业服务的社会化;二是服务组织的系统化。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0年,主要以转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服务机构职能,发展新的服务组织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至今,逐步明确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并且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具体化的目标及指导。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正在呈现出一体化、产业化和企业化趋势。
宁波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和浙江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着基本一致的生成机理和发展轨迹。
2. 宁波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2.1宁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在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服务机构职能基础上,宁波市结合自身情况,通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主要由市、县(区)、乡(镇、街道)农技、农机、农水等政府农业服务机构2,以及村级和群众性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组成的功能交叉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依靠组织合理,功能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宁波现代农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
2007年宁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0.4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4.0%[3],具体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见图1。
另外,宁波农业种植结构得到适度调整和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2.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万公顷,粮食产量75.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0.2万公顷,增长5.3%。
农业实现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3.9%。
正是在功能日益完善的宁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下,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2007年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与探索》调研课题子课题之一。
2主要包括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或中心、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水利站及市有关部门的联合,广义上还包括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机构。
图1 宁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下2007年宁波农业产出构成数据来源:2007年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2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整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由宁波市农业科研院(所)、在甬高等院校、各级农技推广中心、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直至2007年底,宁波市共有生物技术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中心);水产养殖育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部、省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水产良种繁育、创汇蔬菜工程等10多个国家、部、省和市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宁波市畜牧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宁波市林业花卉技术服务中心等40余家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民营农技机构。
宁波市不仅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健全,而且,科技人员的配备也比较充分。
根据调查,全市9个县(市)区(不包括海曙、江东)现有市、县二级农业技术人员893人,其中高级职称132人,中级职称410人,具体的专业构成参见图2。
图2 宁波市、县二级农业科技人员专业构成2.3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成效显著宁波市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宁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宁波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市农机局的直接组织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机服务市场,推动了农机服务社会化进程,其功能也日趋成熟完善(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宁波市农业机械总站网站提供的数据整理(单位:千瓦、台、万元、万亩、人、个)2007年,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尤其市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宁波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和省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并结合宁波实际,积极实施农机富民工程。
不仅各级财政投入用于购买农机的补贴大幅增加,全市农机化投入和农机推广、培训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而且各级政府积极扶持新型的农机服务市场主体、规范农机服务市场行为、培养善于使用农业机械的新一代农民,同时,各级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农机化生产会战及农机跨区作业,对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和提高农机服务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农产品流通服务特色鲜明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要求依托城乡联动的流通平台,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成为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
而宁波市实施的“百镇连锁超市”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一项颇具地方特色的重要举措。
从2005年开始,宁波市开始实施“百镇连锁超市”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在国家商务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宁波市“百镇连锁超市”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至2007年6月底,全市91个乡镇中已开设连锁超市的乡镇达80个,连锁超市在农村乡镇的覆盖面已达到88%。
慈溪、余姚、鄞州、北仑、镇海、江北等县(市)区乡镇连锁超市的覆盖率达到100%。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县从余姚、慈溪、鄞州,扩大到江北、镇海、北仑、象山等县(市、区)。
因而受到了商务部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宁波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速度快、起点高、管理规范,已走在全国前列。
在2007年召开的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上,宁波有7个单位和个人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集体、优秀试点企业和先进工作者,在同类城市中先进总数占居首位。
2.5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1)专业合作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喜人。
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过程中,在宁波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也越发显著。
2007年底,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91家,社员数已达1.29万个,联系带动农户32万户。
2007年统一销售农产品78万吨,直接盈余6732万元,返还社员盈余6000万元。
444个合作社统一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其中标准化生产比例在80%以上的310个;213家合作社统一注册了商标,占合作社总数的36%;104家合作社基地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地;78个合作社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8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或有机食品[4]。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强。
近年来,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2007年,各县(市)、区培育、扶持了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20家,龙头企业完成技改投入4.12亿元,市县两级下达补助资金3396.9万元,9家农业龙头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农产品出口7.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
到2007底,全市有获得中国名牌称号3个,国家驰名商标称号3个,省级名牌20个及市级名牌55个,品牌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
2007年市、县二级农业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413.4万吨,同比增长15.8%;联系带动农户101.1万户,同比增长17.8%;吸纳农民就业14.8万人,同比增长4.8%[5],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也进一步增强。
(3)农业政策保险和信用担保组织体系正在发育。
近年来,宁波各地积极试点和推广以农业政策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培育和完善农业信用担保组织,着力推进农村金融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2006年7月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要求,宁波市在慈溪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推行“1+X”试点保险模式3。
在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2007年5月8日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按“三个统一”原则4,推行农业政策保险。
对列入省试点的县(市)区2007年的投保品种为1+6x,最多可达7个品种;其他县(市)区为1+4x,最多为5个品种,以后可逐年增加。
截至2007年底,宁波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已扩大到9个县(市)区,投保农户达到7095户,保险金额29668万元,保费收入655万元[6]。
3.宁波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3.1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功能不强(1)农业科研院(校)层次不高。
首先,我市虽已建有宁波农业科学研究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等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和在甬高校,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但与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对科研成果需求的规模和层次相比,宁波农业科研和教育水平显得较为薄弱。
首先,涉及农业科技的学科比较单一,学科优势和科研机构研究优势不明显,规模小,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其次,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匮乏,难以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的重大科技项目。
农业科研尚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要,直接制约了农技推广服务的有效性。
(2)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滞后[7]。
受我国整体科研和教学体制改革滞后的限制,宁波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中“重研究,轻推广”,“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农业科3其中“1”即水稻,是各地必选统保项目,“X”为其他品种。
4即统一经营主体,统一保险条款以及统一赔付标准,简称“三个统一”。
技人员考核体系教条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考核行政化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科研、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存在较大脱节,宁波市农业科研院所(校)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创汇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力量薄弱。
(3)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不足。
主要表现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力量单薄,地位没有得到制度化的保证,往往因领导及其注意力转移而转移,经费投入不足,人员编制不足,待遇地位与其他产业相比较低,而且,在编不在岗,人在心不在,队伍不稳,流动性大,人员被抽调、挪用现象严重。
致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户之间存在“断层”,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总体上仍处在新旧交接的过程中,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力量显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