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 师说教案提纲

人教版高一语文 师说教案提纲

人教版高一语文师说教案提纲一、《师说》教案提纲1. 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意义,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2)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语法和修辞等语言结构。

(3)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认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2. 教学内容:(1)阅读《师说》原文,理解全文的结构、内涵和主旨。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探究文中思想内容,如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师形象等。

(4)就课文内涵展开思考,探讨自我发展、生活学习方式以及人生目标等问题。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互动答疑:针对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中的疑惑和困难,进行互动答疑。

(4)个人思考:提供个人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教学过程:(1)导入:课前预习中的疑问和困惑。

(2)阅读教材:学生阅读《师说》原文并标注重点。

(3)讲解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4)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5)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师形象等问题。

(6)个人思考和发表意见,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总结: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成果,以及自己对教育和生活的新认识。

二、《师说》教案展开《师说》是唐代散文家刘言史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展示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并给人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本教案对《师说》的教学过程进行展开,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导入在进入正文内容之前,先与学生互动交流,发现课前预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为学生带来近距离的感性接触,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主题,同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为老师进行教学内容的注入提供有效信息的切入口。

第二部分:阅读教材为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首先介绍全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课程难点与解析·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学习内容一、背景及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师道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每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重点词汇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掌握。

4. 观点阐述:阐述文中的重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说》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每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重点词汇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掌握。

5. 观点阐述:阐述文中的重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师道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观点。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课文。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师道的现代意义的心得体会。

3. 让学生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观点。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和问题。

3. 检查学生的作业,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应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师说》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师说》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师道的文章,扩展他们的视野。

2. 让学生参观学校或社会上的名师课堂,亲身感受师道的实践。

3. 组织一次关于师道的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实践师道。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师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师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中心思想;2.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理解作者观点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学习如何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前复印好文章《师说》的课文;2. 学生准备: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分享一些关于教学的经验和感悟,引出谈论教师角色的话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写下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并进行讨论。

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师说》。

2. 学生在课文中圈出或标记出他们认为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词。

3.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标记的部分,并讨论这些部分与教师角色的关联。

4.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步骤三:深入理解(30分钟)1. 教师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呈现在投影仪上,学生跟读并解释这些段落和关键词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段落和关键词是如何支持作者的观点和思想的。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步骤四:思辨讨论(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思辨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教师角色的看法,并辩论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2. 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提出一些实际案例,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们提出理由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影响他人。

2.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未来的职业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领会文中倡导的从师之道。

3、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如“师”“道”“之”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韩愈倡导的从师的标准和意义。

2、难点(1)领会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并能联系现实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语气和情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以“尊师重道”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中老师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文。

(2)简单介绍韩愈及其写作《师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讲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之”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文意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段: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对比,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四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对《师说》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师说》中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关于尊师重道的短视频开始,引发学生对《师说》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章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师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旨。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师说》中的观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师重道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写作: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尊师重道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如《论语》中有关教育的章节,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理念。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师生互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尊师重道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师说》原文及注释版本,方便学生查阅和理解。

2. 教学视频:关于尊师重道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导入。

3. 参考资料: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文献,供学生拓展阅读。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师说》的主旨,认识到师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师说》全文讲解。

2.师道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3.师道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批判性思维训练。

5.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师道观念的兴趣。

2.讲解《师说》全文:逐句解读,分析重点词语,解释疑难句段,使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3.师道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师道观念的起源,阐述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使学生了解师道观念的丰富内涵。

4.师道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现实生活中师道观念的体现,引导学生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5.批判性思维训练:针对《师说》中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创新师道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道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师重道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师说》全文,分析重点词语,解释疑难句段。

2.讨论法:针对师道观念的起源、发展、现实应用等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尊师重道的实际意义。

4.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师道观念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师道观念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师说》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思考题回答:评估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训练环节的表现,检查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__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__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师说》公开课教案(付卫平)

《师说》公开课教案(付卫平)

《师说》公开课教案(付卫平)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提到的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观点和思想。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和学习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介绍《师说》的作者付卫平及其背景。

分析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和观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教育和学习的认识和经历。

引出《师说》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课文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3.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对话和场景。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和分享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第五章:总结和反思5.1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强调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和尊重。

5.2 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对教育和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和热爱。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讨论和分享等。

关注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第七章:家庭作业7.1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师说》的读后感,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韩愈及其文学主张,理解本文论述的从师学习的道理。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体会其逻辑性和说服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师、道、传、惑、贻”等,虚词“之、其、乎、所以”等,以及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2)理解文中论述的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2)理解韩愈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当时社会不从师风气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关于古代从师学习的小故事,如孔子向老子请教,引出“从师”的话题)同学们,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从师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经典之作——《师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韩愈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来批判这种风气,弘扬从师的风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分组合作,逐段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师说》公开课教案l

《师说》公开课教案l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主要讲述了师生关系和学习的重要性。

2. 文章结构分析:介绍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3. 重点词语解释: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韩愈,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讲解分析:对文章的结构和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4.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讲解分析能力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观点发表来评价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师说》的文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文章的背景、结构和重点词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师说》为例,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2. 教学难点:对文章中涉及的古代文化、习俗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章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教学。

2. 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主要用于文章的阅读理解、结构分析和重点词语解释;第二课时用于思考讨论、总结评价和拓展延伸。

《师说》公开课教案l

《师说》公开课教案l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和思考。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师说》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师说》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说》的内容和观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实践法: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师说》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师说》的注解和解析,儒家思想的介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进行讲解。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师说》的题目,提出问题:“什么是师?为什么要尊师?”二、讲解《师说》(15分钟)1. 讲解《师说》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2. 逐句讲解文本,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3. 阐述《师说》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师的定义、师的重要性等。

三、讨论儒家思想(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儒家原则,讨论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阅读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其他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师说》中学到的阅读技巧,理解新文本。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文言文时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布置作业1. 熟读《师说》,理解其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和调整。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对比现代教育观念,探讨《师说》中的教育理念是否仍然适用。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师说》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师说》中的一些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师说》的文本。

2. 与《师说》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内容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进学解》、《原毁》等,加深对韩愈文学风格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如韩愈纪念馆等,增强对古代文学家的认识。

3. 开展古代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九、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师说》的理解和感悟。

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合作。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文的重要概念和论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所倡导的求实、勤奋、谦虚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掌握本文运用实例、对比、归纳等论证方法,加深对论说文写作技巧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主旨2、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3、重要概念和论点解析4、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运用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求学与从师的关系,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2、背景介绍:介绍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目的。

3、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梳理出文章的发展脉络。

4、重点解析:选取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入解析,讲解其中的重要概念和论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5、论证方法讲解: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实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论证方法的应用。

6、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7、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回顾教学目标: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分析教学成效:分析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估教学成效。

3、总结教学经验: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要点1、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通过实例和对比论证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组织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

5、在课堂练习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1、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论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解决方法: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论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师说》公开课教案(含五篇)

《师说》公开课教案(含五篇)

《师说》公开课教案(含五篇)第一篇:《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二、教学程序: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小黑板出示):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所以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或不焉()六艺经传()贻()谀()2、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吾从而师之答案:1、du fǒu zhuàn yí yú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从(他),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师:下面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读法。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第二个任务。

1、若时间充分则先让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若有疑难,先做上记号。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

师:时间到,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若时间紧则可省略自学的环节,直接提问:在预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回答,要让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而不能由老师直接告诉他们。

)3、若没有学生质疑问难则可由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译讲的预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评价。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方法是:先读原句,再点讲重点字词,最后把整句话译讲一下。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若有问题,喊其他同学回答。

对译讲过程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要给予提醒、点拨。

《师说》公开课教案l

《师说》公开课教案l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和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师说》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说》的文章内容、背景和观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问回答。

3. 翻译法: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理解其中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师说》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师说》的背景介绍、注释解析等。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文章内容和相关图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儒家思想背景。

2. 提问学生对“师”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

二、讲解《师说》全文(15分钟)1. 逐段讲解文章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点。

三、分析《师说》的深层含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所提出的“师”的定义和作用。

2. 讨论韩愈对“师”的重视背后的儒家思想。

四、翻译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

2. 选取几位学生的翻译进行讲解和比较。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师说》的读后感。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师说》的主要观点进行复习。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师说》中的观点,每组挑选一个观点进行展示。

七、课堂互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和提问进行点评,引导深入思考。

八、案例分析1. 给学生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师说》的观点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从儒家思想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九、课堂小结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师说》的重要观点和儒家思想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

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

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

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三起三落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奉召回长安知国子博士二贬河南令3. 814年平定淮西乱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 819年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三贬潮州刑史(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韩山韩水韩渠昌黎路昌黎学校—潮州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5. 820年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终年1.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2. 古文运动观点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言之有物言贵创新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谀( y ú)苌(cháng )聃( dān )郯(tán )欤( yú)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 í)(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名词作动词)②、作“学习、效法”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③、做“以……为师”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③、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④、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学习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3、形容词作名词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六)、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答: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答: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 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三)、分析第三段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3、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