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合集下载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淮海战役的经验前几天和同事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淮海战役》,给人以极大的思维冲击,都说商场如战场,从这场经典的大战中,我学到了两条原则: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势不可挡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

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力与国民党军队相当。

,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因此,我们认为,我们项目成功的最根本的基础是把握全局,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们无法改变结果,但他们可以影响过程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查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毫无疑问,它为赢得共产党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队的部署=项目计划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然后与黄伟的团作战,最后围歼杜玉明率领的三个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

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协同作战=项目人力+行政+财务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协同作战,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

淮海战役论文

淮海战役论文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摘要: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是淮海会战,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维持江南半壁江山,中国史将改写,共产党如何胜利的。

The guomindang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defeated forget,really decisive battle of huaihai or,as long as you can in the battle of huaihai win,basic maintain half jiangnan mountain, will rewrite the history, the communist party how to victory.关键词:人民战争征兵自信Key-words: demos war recruitment assuredness所谓的人民战争,,大家马上就想到车轮滚滚,当时确实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面。

我们正史上都说淮海战役“60万吃掉80万”,60万解放军吃掉80万国民党重兵集团,历史上可以这么说,但是账不能这么算。

淮海战役是共产党以少胜多吗?根本不是,而是我们以压倒性的人数优势战胜了国民党80万大军。

国民党的将领18军军长杨伯涛在双堆集和黄维一块儿被俘,他被押下战场,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他看到解放军的后方到处都是老百姓,有的给解放军推车,有的给解放军治伤员,有的给解放军做饭,他说我们在战场上哪儿看到过这种场面,国民党的后勤都是自己办的,自己拿卡车拉辎重,哪儿有这么多老百姓来支援战争?淮海战役先后动员的民工220万人次,加上60万共产党的正规军,你说比国民党的80万人数多了多少?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动员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共产党跟国民党根本区别在于,国民党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松散到什么程度呢?加入国民党很随便,可以集体入党;但是共产党不一样,共产党的组织渗透到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没有一点空白,每一个村子里都有党支部、村委会、民兵武委会、妇女救国会,最后还有儿童团,每一个村子里通过这五个组织把每一个老百姓都完全地控制起来,于是出民工都是组织上派的,而且各有分工。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付出对我们的启示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付出对我们的启示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付出对我们的启示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付出对我们的启示近日,我们迎来了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的庆祝活动,回顾历史,我们不仅可以惊叹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磨难和挫折,更可以感受到整个民族对抗外敌入侵和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在淮海战役中,广大的人民群众奋发呼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这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1. 坚定信念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燃烧的爱国热情所带来的结果,更是全民族团结一心、坚定不移的信念,共同打赢战争的结果。

在战争中,广大的人民群众毫不退缩,坚信胜利一定属于自己,这种齐心协力的信念成为了战胜敌人最关键的支撑力量。

2. 民族危难时,人民是坚实的后盾。

淮海战役时期,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异常困苦。

然而,面对困境,更能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可爱。

在那个时候,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站在了祖国的一边,为了民族的利益,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毫不退缩。

他们的表现告诉我们,人民是国家的坚实后盾,民族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的团结与奋发。

3. 文化教育建设对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

淮海战役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党的先进理念。

在战前的文化教育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行了阅读、教育、卫生等为民生服务的工作,使得广大群众普及了文化知识,从而更加坚定了反抗敌人的决心。

这启示我们,文化教育建设对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4. 人民群众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在淮海战役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表现出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宛如一个整体的机器,精准配合、共同进退。

在困难时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群众是英雄”的理念。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它可以使人民群众像一堵墙一样筑起抵御敌人的坚强屏障。

5. 必须珍惜和平与稳定,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归纳淮海战役的启示,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珍惜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唯有保持稳定和平衡能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前言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行动之一。

我有幸在学习中了解了这场战役的背景和重要性,也对战役的历史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从准备、策略、战术和战果方面来谈谈我对淮海战役的认识和感悟。

准备与背景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期间,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提出的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的目标是消灭国民党军队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敌人,夺取重要的战略地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势势力。

在准备阶段,中共中央派出了精干部队,进行兵力集中和物资储备。

此外,中央还组织了大量人员进行战术培训,以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和战斗意志。

这样的准备工作无疑为接下来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与策略淮海战役的战略目标是围歼国民党军队,夺取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巧妙的策略。

首先,解放军采取了“各个击破,各个捉住”的战略方式。

他们在战场上主动选择地形,采取分割、围困和歼灭敌军的策略。

这种灵活的战术使得敌方军队无法形成有力的抵抗。

其次,解放军还积极利用了地方干部和群众的力量。

他们与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紧密合作,建立起稳固的后勤补给基地,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和人力,为战役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术与战果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一系列精妙的战术,取得了重大的战果。

首先,解放军实施了强力的打击战术。

他们利用火力优势和机械化作战的优势,迅速攻占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解放军主力部队展开了全面进攻,成功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迅速夺取了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

其次,在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展示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顽强精神。

在艰苦的战况下,解放军官兵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坚持不懈地向敌军发起攻击。

他们英勇无畏地冲锋陷阵,为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最后,淮海战役的胜利给解放区的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浅析

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浅析

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浅析1. 引言1.1 淮海战役背景介绍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其战争背景可追溯至1947年初。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共两党关系愈发紧张,国民党组织了一系列反共的军事行动,其中包括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区域的围剿。

在这种情况下,淮海战役应运而生。

淮海战役地处中国东部的淮河流域和黄海之滨,是中国南北交通要道,对海陆交通线的控制至关重要。

在国共两党的日益激烈对抗中,淮海战役成为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其胜利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固具有重要意义。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令敌人闻风丧胆,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赢得了更多主动权,为最终取得全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淮海战役背景介绍完毕。

1.2 淮海战役的重要性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河流域和海洋之间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

淮海战役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在华东地区的重要据点,有效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实力。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在华东地区建立了有力的根据地,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成功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在军事上对国民党军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的正确路线和策略的重要性,为后续的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淮海战役对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决定性作用。

2. 正文2.1 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淮海战役精神是指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河和海河之间取得的伟大胜利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战斗作风。

这种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坚定的革命信念。

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坚信自己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坚信胜利属于正义的一方。

他们牢固地信仰着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不畏强敌,不怕艰难,坚定不移地向敌人进攻。

淮海战役精神的认知和体会

淮海战役精神的认知和体会

淮海战役精神的认知和体会淮海战役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解放战争的一个决定性战役,淮海战役精神一直以来被赞誉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我们的国家历史中,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意味着对抗日战争的结束,更重要的在于为解放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它对于我国的革命事业和军事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淮海战役精神是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念和识别化的军事思想,是一种针对战争胜利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战斗策略,即“速战速决,集中优势力量,消灭敌人,缩短战争时间,减轻人民痛苦,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小型团队和机动快速的战术,展现了先进的军事理念。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拱手让人”的历史,这就意味着在军事对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就是为了在以后的战斗中发扬光大。

它不仅改变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形势,更是改变了中国军队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军事面貌的现代化。

不管是后来出现的战争形式还是如今的军事面貌中,都可以看到淮海战役留下的深刻烙印。

对淮海战役精神的认知和体会是一个需要源源不断地提升和发扬的过程。

深入了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和胜利形式,认真学习党的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更是发扬淮海战役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时刻崇尚将“解放军战士甜在心里”这种精神融入到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中,以此赋予淮海战役的优秀品质一个新的个人含义。

淮海战役精神在当下时代中的体现,更多的反映在我们的知识走向和实践中。

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情况,创新适合自己的战斗策略,让淮海战役精神在自己的实践中发扬光大。

我们要将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战斗和建设的意志凝聚到一起,推动自己不断超越,实现更替无穷的获胜。

总之,淮海战役精神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理念,更是一个革命成功的缩影。

它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需要加强对它的认知和发扬,让它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我们在实践中走向成功,必须要真切地认知淮海战役精神,从理念上和实践中相结合,才能让淮海战役永放光芒。

2024年淮海战役读后感

2024年淮海战役读后感

2024年淮海战役读后感2024年淮海战役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的崛起和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这场战役以其战术的灵活性和军民合作的紧密配合而成为国际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与研究这场战役,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精神,同时也思考了一些战争背后的深层问题。

首先,淮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力。

在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的优势,并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举措,如采取多点突破、快速转移、以少胜多等战术手段,有效地瓦解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先进、指挥系统灵活,以及士兵的英勇威武,使其在战场上形成了强大的压倒性优势,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证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在数量上有优势,更在质量上有着巨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

其次,淮海战役中体现了军民合作的重要性。

在战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当地民众紧密合作,共同对抗敌人。

军队给予民众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民众则为军队提供情报和后勤支援。

这种军民合作的配合不仅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更加深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战争并不是简单的军队对战,而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战争,只有军民齐心协力,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然而,淮海战役也让我思考到了一些战争背后的深层问题。

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牺牲是无法估量的。

战场上的破坏和伤亡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这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

同时,作为一个国家和个体,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和关爱退伍军人和他们的家属,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和支持,让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最后,淮海战役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其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国内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的团结一致。

只有国内外政治的稳定,国家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外部的挑战。

淮海战役之感想

淮海战役之感想

淮海战役之感想(姓名:陈坤朋班级:工管104班指导老师:张帆)摘要: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解放军发起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并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此战不仅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其伟大意义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启示作用。

淮海战役揭示了一个客观真理:人民乃国之根本!这在过去、今天和未来都对我国发展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本文就简单回顾淮海战役战争史、胜利原因以及对我国建设和台湾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淮海战役人民战争启示发展珍惜回归一、淮海战役的背景1948年9月,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其中在济南战役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3个兵团17万人,在华东野战军阵地前不敢与之交战。

当时,粟裕将军判断出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到了。

于是,在中共中央的授意下,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打响了。

二、淮海战役的过程1、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于10日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并歼灭之。

11月16日,我军完成对徐州的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任命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为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2、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同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生俘黄维。

3、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歼敌30万人。

至此,淮海战役大胜。

三、淮海战役的战果此战,我军参战部队60多万人,国民党先后出动兵力80多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人。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是国民党在南线战场上的精英消灭干净,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

其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统称为解放三大战役。

四、淮海战役的胜利之因1、团结人民的力量,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淮海战役中的支前农民达到了百万之巨,可以说此战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读后感

淮海战役读后感

淮海战役读后感《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的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淮海战役的历程,它揭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勇气、智慧和出色的指挥能力。

从这本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并对他们为保卫国家的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表示敬意。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这次战役经过了数月的艰苦持久的战斗,最终以解放厉害地区取得胜利为结局。

战役期间,解放军超越了自己的战略以及人数上的劣势,通过灵活的机动战术和巧妙的战术组织,迅速肃清了国民党军的大部队,逐步将其割据地区击溃,并最终彻底解放了江苏和安徽两省。

这次战役的成功归功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其战略智慧。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如运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群众战法、运用心理战术等等,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敌人的战略上的牢固布局。

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注重研究和分析敌人的行动,根据敌人的弱点选择了正确的进攻方式,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

作为一支全新的部队,他们砥砺前行,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战斗,无论是在供给困难、资金不足、医疗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守信仰,坚定战斗的意志。

他们迎难而上,不畏艰险,为了国家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种精神激励了我,让我意识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并取得胜利。

在这本书中,我也了解到了解放军的伟大。

他们是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的一部分,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保卫国家的安全。

这使我深受鼓舞,并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勇气和智慧表示敬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就不仅仅是一次胜利,更是所取得的大胜利。

他们通过淮海战役显示出他们对于战争的睿智思考、决断力,以及对国家利益的保护。

《淮海战役》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使我对战争和军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张璟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张璟

题名: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作者:张璟,女,1992年2月出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检112班学生摘要:淮海战役,历史之长,参展人数之多,是中国两党,两年进行的一场空前的伟大决战,这次战役,是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是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极大地推动了全中国的解放进程。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关键词:以少胜多、一往无前、摧枯拉朽Antistop:use the few to defeat the maypress forward with indomitable willas easy as crushing dry weeds and smashing rotten wood正文:一、淮海战役大致过程淮海战役,是解放战役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起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

根据中央军委部署,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黄维军团本归属桂系军阀白崇禧部,蒋桂两派别矛盾重重,调动白部十分不易)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淮海战役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的观后感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次历史性战役,也是解放军在国共内战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军在华东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为最终收复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位普通的观察者,我对于淮海战役的结果和过程有很多的观感和感受。

首先,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显示了解放军的战略智慧和军事实力。

解放军在战役中采取了多种灵活的战术,包括速攻和运动战,使得国民党军队无法有效抵抗。

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和人民的支持,将国民党军队逼入困境。

同时,解放军在战役中也展现出超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水平,战场上的各个部队紧密协作,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也直接导致了战役的成功。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解放军在战役中积极宣传抗战胜利,鼓舞人民的士气。

他们还积极召集人民群众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使得解放军在战役中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这种人民战争的思想和实践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疑增强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信心。

再次,淮海战役的胜利对于国共内战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役中,解放军成功地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夺取了多个重要的城市,使国民党军队的势力大幅削弱。

这直接导致了国共内战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首先,战役的成功说明了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解放军在战役中能够从对手的弱点入手,精确把握战场情况,并采取合适的行动。

这对于实现战争的最终目标至关重要。

其次,是否能够赢得战争,除了军事实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充分利用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这为他们赢得了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最后,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说明了组织能力和指挥水平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解放军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离不开他们高效的组织和严密的指挥。

总的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让我深受启发。

它展示了解放军的战略智慧、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验证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和实践的重要性。

淮海战役解析

淮海战役解析

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还是淮海会战,国民党虽然输掉了辽沈会战和平津会战,但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还能够维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战的失败则注定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溃败,所以,淮海战役应该称得上国共内战决战中的决战。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拼得最狠的一场,整个战役中虽然也有个别部队的成建制叛变,但至多也只是军一级,而且还基本都是杂牌部队,基本上所有参战的蒋介石嫡系部队都战斗到了最后,即使在战局最不利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辽沈战役中的长春郑洞国部、沈阳周福成部成兵团建制的缴械投降的情况,而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战而降二十多万。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国共两军伤亡最大、战斗最为残酷的一个。

国民党军在淮海一战中有两个兵团司令官战死(2兵团司令邱清泉、7兵团司令黄伯滔),军长、师长以下战死者数十计,其作战的坚决程度是整个国共战争中绝无仅有的。

而中共军队方面为了胜利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其伤亡人数比其他两个战役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现在回头看淮海战役双方的成败得失,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观点。

我只是感慨国民党在此次战役中,曾经有那么多次机会改变历史的命运,却一个也没有抓住。

一、48年十月初,实际负责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一个计划,趁华野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野东进,集中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祥攻济宁而收复济南,具体计划是:邱清泉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由商邱、扬山向济宁、兖州疾进;黄伯韬第七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新安镇、曹八集向北攻击前进,吸引华野主力并逼迫其在滕县附近决战。

由于此计划是杜聿明向蒋介石、何应钦直接汇报的,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国防部的两位高级特工刘斐和郭汝瑰并不知情,所以华野方面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计划真的付诸实施,毫无准备的华野方面肯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也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了。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我想谈一谈徐州城,说一说徐州会战、淮海战役,还想讲一讲风云际会下的历史人物……算了,写到哪儿算哪儿吧!先来看一张图:看看地理格局:我们习惯上把黄河、淮河之间的广大的平原称为中原,有人说中原不是河南嘛,那只是狭义上的说法。

徐州地处中原要塞,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北控华北平原、紧挨着沂蒙山区,西窥中原腹地,南倚江淮,京杭运河从中而过直达京沪,东边即是连云港。

这里是南北的“咽喉”。

近代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开通,更是使徐州的战略位置变得尤为突出……陇海铁路:陇即陇山、六盘山,海即连云港海州区,顾名思义,是一条从甘肃过来到山东连云港的东西向的铁路,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南北向。

这两条铁路相信大家在抗日、解放战争的影视题材中听了无数遍了。

徐州,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哪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受过如此多的战火洗礼,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往往很多改朝换代的决战,都放在这个地方,这里进可问鼎中原,退可扼守江淮,但他又是一个四战之地,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地方既是战略重镇,不可不守,又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怎么办呢?除了血战还能怎么样呢。

看上图: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在在中原设立徐州剿总司令部,投入60万精锐,东北战场的失利,老头子一直期待着中原翻盘,翻盘之战就在徐州,严防死守这道南京的大门。

战役初期,国民党军队大体沿陇海、津浦两条铁路排成十字阵型,西南则是位于武汉的白崇禧华中剿总。

而随着郑州、济南的相继解放,中原野战军跟华东野战军已经位于这个十字的西方跟东北方,剑指徐州。

这个仗应该怎么打呢,直接攻打徐州?不行,不管怎么说徐州也是一座大城市,一座坚城呀,况且敌我力量悬殊,如此攻坚决战不现实也不明智,怎么办,要打徐州,先清外围,把周边的有生力量分割吃掉,徐州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一座孤城。

先打谁呢?黄百韬兵团首当其冲。

继续看图:淮海的淮乃苏北淮安地区,海即连云港海州区,淮海战役最初的战略构想只是拿下两淮跟海州,把苏北跟山东根据地连成一片,威胁江淮。

淮海战役精神及启示

淮海战役精神及启示

淮海战役精神及启示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进行的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该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
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共歼灭国民党军约39万人,解放了
苏皖豫皖南、皖南、皖中、皖北、豫东、豫中等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要战略包围。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重要发展和完善。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顽强意志和先进的战斗力。

在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了多种灵活的作战方式,采用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伏击、诱敌深入、突击、包抄等,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包围歼灭,实现了对敌人的全面胜利。

淮海战役的成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充分发挥了集中优势兵力、全面战役、全线作战、打破敌人的合围等战略战术,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今天的军事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淮海战役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官和士兵们克服了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又快又狠的作战风格,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对于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我们需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充满斗争精神、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精神,以此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淮海战役的成功取得,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壮举,更是中国人民在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中的壮举。

淮海战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大决战2淮海战役观后感

大决战2淮海战役观后感

大决战2淮海战役观后感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解放战争的一部分。

这场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期间,地点位于中国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交界处的淮河流域。

这场战役不仅是一次军事较量,更是一次政治斗争的转折点,了解淮海战役观后感,可以反思战争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启示。

首先,淮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解放军的强大实力。

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军以超强的动员能力和优势兵力,成功地将国民党军队困在淮河以南地区,并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一胜利表明,解放军已经具备了与国民党正面决战的实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和素质。

淮海战役的背后是解放军长期以来的艰苦奋斗和持续努力,他们的训练、装备以及思想作风的改进,使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揭示了解放战争的政治方面。

随着战争的进行,解放军充分利用农村根据地的资源,建立了统一的军事体系和政权,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而相对地,国民党则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困境,内部的腐败和对人民的不信任,让他们无法赢得人心,与此同时还受到外界的压力。

可以说,淮海战役是人民战争在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完美结合,也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全面发展的成功体现。

另外,淮海战役中的战术和战略变化也值得关注。

解放军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且有效的战术,如运动战、游击战和地下战等,使国民党军队陷入被动局面。

特别是在战术层面,解放军通过地道战的使用和火箭炮的发射等,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的防线。

这些战术创新不仅体现了解放军的军事才华,更为今后的战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淮海战役的观后感还包括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战争是一场无情的杀戮,带来的是痛苦和损失。

淮海战役中无数无辜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家庭被撕裂,悲痛弥漫在整个战场上。

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只有牺牲和痛苦。

作为一个和平的世界公民,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平,努力避免和遏制战争的发生。

淮海战役经验

淮海战役经验

淮海战役经验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战役,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

此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

一、集中优势兵力,形成战斗力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同时,我军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

例如,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素质、改善武器装备等。

这些措施使得我军的战斗力和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战术,发挥主动性在淮海战役中,我军采用了多种战术和策略,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灵活性。

例如,采用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将敌军分割成多个部分,逐个消灭;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伏击圈和阻击线,打乱敌军的部署和行动计划;采取攻心夺志、瓦解敌军的策略,通过宣传教育、政治攻势等方式,削弱敌军的士气和斗志。

这些战术和策略的灵活运用,使得我军能够更好地适应战场形势的变化,有效地打击敌人。

三、密切配合协作,增强协同性在淮海战役中,各部队之间进行了紧密的配合协作,形成了强大的整体合力。

这种配合协作不仅体现在作战过程中,也体现在后勤保障等方面。

例如,在作战时,各部队之间相互支援、协同作战,形成了整体的战斗力;在后勤保障方面,各部队之间互相支持、共同协作,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供应和人员补给。

这种密切配合协作的方式,使得我军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

四、坚持群众路线,争取民心支持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例如,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保护群众利益等措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同时,我军还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引导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班级会计114 姓名刘琪学号17 摘要:淮海战役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

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

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随着战局发展,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与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统称解放三大战役。

Abstract:Huaihai campaign in September 1948 in the process of jinan campaign, was centred in the kuomintang army of the three corps of more than 170000 people, in DaYuan fu Yang city hua ye resistance aid troops positions around in front of, dare not north and fu Yang city hua ye battle. Feng think, it shows that the enemy is avoided in adverse conditions and our army mass fight of the play, as well as that of our enemies the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of decisive strategic engagement is gradually mature. Therefore, when jinan city is still in the fierce street fighting, but already revival, in September 24 at 7 cable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uggested the huaihai campaig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r, the more the huaihai battle play, and finally made a startling effects. And beijing-tianjin campaign, the liao-shen battle referred to liberate three big campaign.关键词:淮海战役大规模徐州首先,要感谢老师组织了这次活动,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能够亲自参观淮海纪念塔。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第一篇: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摘要:淮海战役,别于任何一场解放战争的战役。

有身经百战的军事家,有独特的战略技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淮海战役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其丰富的经验促使一代又一代人对历史进行反思,总结。

关键词:军令共同目标自我奉献历史经验一、简述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战略方针先从“小淮海”到“大淮海”,其次,“碾庄与聚焦”,再“围三厥一,网开一面”,接着“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最后达到“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

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交战均不能与发生在公元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一月10日的淮海战役相比,这是一场60万正义之师战胜80万邪恶之师的大决战。

二、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淮海战役共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皆精彩无比,充分体现了我军的睿智与善战。

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到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全歼灭了国民党第7兵团黄百韬部,并孤立徐州。

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野战军配合下,再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了黄维兵团,在孟集地区歼灭了孙元良兵团。

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到10月,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永城东北青龙集和东官庄地区围歼了从徐州而逃的邱清泉,李弥2个兵团。

淮海战役的胜利建立在已有的丰富的历史经验,那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又是什么呢?(1)军令如山。

在淮海战役中,人民军队有铁一样的纪律,上级发布下来的命令,他们一定是不折不扣的完成。

淮海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淮海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军事历史
!""! 年Fra bibliotek # 期“ 守徐州, 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 怕我截断 ” , 陈邓主力似 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 州之形势 ” 。 很显然, 中央军委向中野作出的这一作战指 示, 目的是为了使中野能够有效地配合华野对黄百韬兵 团的作战。 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精神, 战役第一阶段, 人 民解放军不仅把国民党军在海上补给线和陆上的补给 线同时掐断, 而且中野与华野声东击西的配合使敌人一 时无法判断人民军队的主攻方向, 无法聚集有力兵力进 行打击,使首歼黄百韬兵团的计划得以实现,对淮海战 役第一阶段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解放军在 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同时, 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首歼黄维兵团的决定是在极其复杂的情 况下确立的。 战役第一阶段尚未结束, 中央军委、 总前委 就已经在酝酿第二阶段的作战方向, 最初的计划是打徐 州的援敌李弥部与邱清泉部。但随着战局的发展, 徐州 的敌人总不敢离开 “ 后方 ” 保护伞贸然前去增援, 破坏了 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的计划; 前来增援的黄维兵团虽然 脱离后方, 劳累疲惫, 但是武器精良, 如使之与徐州的敌 人会合,势必影响整个战局;蚌埠之敌也有增援黄百韬 的动向, 也必须用一部分兵力钳制。假如形成两个战场 分别与敌争夺, 人民解放军在武器与人数上与敌相比又 均感不足, 所以在钳制蚌埠之敌的同时是先打徐州援敌 还是先打远道来援的黄维兵团, 面临抉择。这个问题从 %% 月 %( 日中央军委要中野准备对付黄维的时候起开 始商量讨论,中央军委、总前委每天的往来电报十分频 繁,直到人民解放军将黄百韬兵团歼灭后的 %’#’ 年 % 月 !# 日, 中央军委在权衡利弊后, 给中野的电报中方有 “ 肯定的答复: 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 这一指示为战役第 二阶段确定了首歼方向,使人民解放军合理地使用兵 力, 把握有利态势, 抓住战机, 攻敌不利, 并使第二阶段 在整个战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战役第三阶 段, 中央军委从战略全局着眼, 首先下达进行 !" 天战场 休整的命令,目的是为了配合华北地区平津战役的作 战。在完成配合平津战役作战的任务后, %’#’ 年 % 月 ) 日, 华野开始对淮海战场上最后一股敌人—— — 杜聿明集 团发起总攻。中央军委高屋建瓴, 对这一作战目标和时 机的把握,不仅使战役第三阶段在破坏性小,伤亡少的 条件下得以顺利结束,而且使全国战场形成了互相支 持, 互相呼应, 环环相扣的良好局面。 ( ) 三 机动灵活地运用多种战术, 全面击败敌人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直接指导 下所取得的辉煌胜利, 这一军事思想贯穿于整个战役的 始终。它不仅表现在对重大战略方针的宏观把握上, 而 且表现在对具体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上。 战场是瞬息万 变的,在作战中,战略战术的有机运用往往关系到整个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摘要六十年前,中共中央决定举行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而淮海
战役是其中战场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歼敌数量最多、历时最长、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留给我们太多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淮海战役人民战争支前英雄主义壮士情怀
引言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伟大战略决战。

这次战役,战场规模最为辽阔,双方聚集兵力最多,历时时间最长,争战最为激烈,影响最为深远。

可以这样说: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空前大决战。

一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11月22日结束,主要是歼灭国民党第七兵团,即黄百韬兵团,并出击徐蚌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成立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总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主要是歼灭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即黄维兵团。

第三阶段,从1月6日至10日,主要歼灭杜聿明集团。

二淮海战役中的英雄主义与壮士情怀
1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下的回廊里,有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中华儿女们永远记着,你们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血换来的。

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

”是啊,如果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我们怎么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忘记过去。

2 英雄主义与壮士情怀
淮海战役中的烈士,既有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又有拼杀在抗日疆场上的抗日英豪;既有身经百战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又有爱兵爱民的模范政治工作者;既有在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的战斗英雄,又有刚刚入伍、投身革命的“解放战士”;既有保障供应的后勤人员,又有能歌善舞的文艺女兵;既有随军转战在火线上抢救伤员的支前民工,又有在后方保护军粮勇斗匪特的地方战士;既有满怀爱国热忱的归国华侨,又有正直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

虽然烈士们的年龄有大有小,职务有高有低,但人人都有一腔热血,有着同一个目标。

当战争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冲向前去;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一切,让生命迸发出壮丽的色彩!
3 典型烈士
董存瑞舍身炸敌堡的故事妇孺皆知,殊不知在淮海战役中也有一位舍身炸敌堡的英雄张树才,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围歼黄百韬兵团的碾庄外围压缩战中,在队员炸敌堡失利的情况下他果断对连长说:“不炸掉前面的敌堡,坚决不回来!”果断抱起20斤重的炸药包冲向敌堡,在敌人跳出地堡活捉他时,他抱着炸药包,拉开了导火索,拼尽全身力气扑向敌堡,嘴里高喊着:“只要完成任务,死也光荣,你们来吧!”将炸药包方在地堡顶口,“轰隆”一声巨响,在地堡坍塌的猛烈火光里,张树才壮烈的得到了永生。

在淮海战役中,这样的烈士数不胜数,三万多烈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赴汤蹈火,冲锋陷阵,在辽阔的徐淮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三人民战争与支前
1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是人民大众的支前努力的结果。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规模之大,任务之重,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可谓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正如同陈毅元帅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2 支前
在苏、鲁、豫、皖四省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南,北至山东渤海,南达苏北长江沿岸的广阔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保证决战胜利的空前规模的群众运动。

刀光剑影,热血与烈火交织的淮海战场上,到处运动着支前民工的队伍,形成一道瑰丽的风景线,为宏伟的战争画卷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战地,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的口音,但都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支援解放军,全歼当面得敌人。

支前的民工们忍饥受饿,趴冰卧雪,一肩重负,双肩风雨,穿行于炮灰硝烟中。

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及时的把军粮送到部队最需要的地方。

3 全民战争
男人出征去前方,妇女生产在家乡。

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

没能去战场支援的男女老幼,也一心一意的为前线。

老人们战胜灾荒,赢得了秋季丰收,踊跃缴纳公粮支援前线。

妇女们昼夜碾米磨面赶制军鞋军衣。

城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加紧生产军需物资。

可以说,支援前线是人们的头等大事,一心为着支前,一切服从前线,要人有人,要粮有粮。

4 支前结果
在淮海战役中,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包括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级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000副,大小车881000辆,挑子305000副了,驮运用牲畜767000头,船舶8539只,汽车257辆,实用粮食43476万斤,各行政区为战役筹运粮食96000万斤。

组织建设运输干线十余条,粮站110余处,兵站90余处,医院30余所,伤员转运站40余处,以及油盐供应站、弹药库、补给所等。

四作战手法
1 打郑州是为了配合淮海战役
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进行了郑州战役。

其目的是既可歼灭郑州守敌,又可吸引豫西的国民党张金、黄维两个兵团使其无法东调
,还可吸引徐州以西国民党各部西顾增援,以利于华野在徐州以东发动淮海战役。

2 解放军隐蔽战役意图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从四面八方向淮海战场挺进,矛头直指徐州。

驻守在徐州外围的国民党军队及绥靖区部队正面收到了解放军部队的攻击,并向徐州“剿总”和南京国防部告急,要求增援,于是外围的国民党军均向徐州靠拢。

其实解放军真正的意图是围歼黄百韬兵团。

3 战场起义
淮海战役中由何丰沣与张克侠领导的贾汪起义,使淮海地区的国民党军东线防区出现了以个大缺口,使华东野战军主力乘虚而入,直捣徐州,切断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进而将国民党第七兵团歼灭,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

廖运周率领一一0师起义,使黄维的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

4 作战厅长是卧底
国民党国防部得作战厅长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郭汝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人内部的党员,淮海战役发起之前,何应钦在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提出“守北必守淮”的主张,其具体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阜一带,寻机与解放军决战了。

他责成郭汝瑰编订作战计划,送蒋介石审批。

然而此方案尚未下达给有关的国民党军队,就已被解放军掌握了。

通过郭汝瑰,解放军掌握了许多国民党军队的绝密情报,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

郭汝瑰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5 天气因素
“天时、地利、人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淮海战役中,天候中的雨、雪、风、雾等没有一样对国民党军有利。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中,连日大雨阻止了黄维兵团机械化部队的行进速度。

而第三阶段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战斗中,冰冻雪封陈官庄,后勤补给供应不足,国民党军冻饿难忍,纷纷逃往解放军阵地,在十多天时间里共有一万多人向解放军投降。

各部队都丧失了战斗力,官兵们精神崩溃,毫无斗士,已经到了一击即溃的地步。

五结束语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俗谚“得民心者得天下”,千百万人民的大力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攻城拔寨的真正优势。

人民把支援战争当成自己的事业,人民是革命的源泉,是胜利的基石。

淮海战役的大捷是兵民结合的大捷,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鲜活体现,是人民革命战争打败反革命战争的典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胜利。

淮海战役中烈士于支前人民的伟大壮举,将永垂革命史册,与日月同辉!
参考文献
[1 ] 《淮海战役》李维健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第10页
[2 ]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实事出版社 2000 第四卷 267页
[3 ] 《淮海战役》陆仁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第29页
[4 ] 《淮海战役》阎志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第3页
[5 ] 《淮海战役秘密战》王泽民知识出版社 2003 第4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