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学习态度
论语十则学习态度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
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一、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学习态度:
1.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体会: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四、《论语》简介:
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一共20卷。
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
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古代社会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以下是我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第一,勤奋学习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才能。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总结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快乐。
勤奋学习是提高自己的必要途径,只有时常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虚心向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倡虚心向学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获取真理和智慧。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自身能力的持续反思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只有虚心向学,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三,与人交流孔子强调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多与他人交往,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重视。
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第四,实践中学习《论语》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知识的真谛。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我,天地不仁,以我为刺。
吾何以知刺之乎?”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第五孔子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质疑,才能够获取真理。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默诵,勿思,有,亦说之。
”这句话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质疑的态度,不断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和思想。
第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论语》中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①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选取他们的 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 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译:子贡问孔子说:“ 孔文字(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7.〔子曰:“敏而 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孔子说:“聪明而且 学习,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可耻,因此被称作‘文’.”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教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不学则殆.” 〕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一、关于学习得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就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得人,为学习而快乐得人才能真正学好。
孔子赞扬得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得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得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把所学得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得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得读书人,就是不值得跟她进行讨论得。
即读书得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能力不够就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您就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孔子自己就就是这样得人。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您为什么不样说,她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得老师。
我选择她善得方面向她学习,瞧到她不善得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得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她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与赞扬“不耻下问”得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文’也。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得人请教瞧作羞耻,因此称她为‘文’。
二、关于学习得方法孔子在与弟子得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的古代格言
学习方法的古代格言
1.适应时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为政篇》)
2.细致观察:观其所以知,见其所以不知。
(《礼记·礼运篇》)
3.不断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述而》)
4.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道德经二》)
5.勤奋努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
6.刻苦钻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7.宽容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
8.虚心学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语·为政篇》)
9.与人合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学而》)
10.明确目标:以目标为中心,以方法为手段。
(孔子)
这些古代格言都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包括适应时代、观察、自省、持之以
恒、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宽容待人、虚心学习、与人合作等方面。
这些格言提醒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断努力提升自我,并强调了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这些古代格言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于现代人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包括哪些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温故知新:由学习、复习旧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2.时习时学:用定时学习的方式复习研究,并且经常的温故而知新。
3.专心有恒:遇到难题就要仔细地研究,不能浮躁,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持之以恒。
4.不耻下问: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向比我厉害的人请教,不要觉得这样做会让自己丢人。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要学以致用,要将学习的东西和实际结合起来。
6.实事求是:学习要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勇于改过:学习不光是学习,还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8.反省自身:学习的时候还要经常反省自己,总结自己的不足。
9.互帮互助:学习要有团队意识,要互帮互助。
10.坚持不懈:学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归纳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归纳如下:1.由博返约:博览群书,然后返回到简约的方法。
2.温故知新:不断地回顾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3.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别人请教。
4.专心致志:学习时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不耻下问:不要认为向别人请教是可耻的,应该勇于向别人学习。
6.循序渐进: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7.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装懂。
8.不求甚解:不要过于纠结于细节,要把握整体。
9.见贤思齐:看到贤人,应该向他看齐。
10.见不贤而内自省:看到不贤的人,应该自我反省。
11.总结:学习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汇总以下是《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的汇总: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人不学,不知道。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9.诲人不倦,也可以说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du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zhi,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dao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并且反复的阅读,这样你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毫无意义。
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译文: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节进行分析,探讨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旨在启迪读者,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学习态度1.1 尊重师长孔子非常强调尊重师长。
他在《论语·学而篇》中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这意味着每个人身边都存在着我们可以向其学习的长者或者智者。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虚心地接受老师或长辈们给予的指导和教诲。
1.2 恪守礼仪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时机与节奏,以及幼年时要尽量学好基础礼仪。
只有恪守礼仪,我们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尊重他人并建立自身正确的行为准则。
1.3 立志向上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追求卓越的期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并不断努力奋斗,追寻真理、进步和成长。
2. 学习方法2.1 厚积薄发孔子主张通过“厚积薄发”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他在《论语·言语篇》中说:“多闻阙疑, 慎言其馀则寡尤”,意思是说要广泛地听取各种声音和不同观点,并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发言。
通过充分积累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和准确的判断。
2.2 实践与体验孔子提倡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体验。
他在《论语·为政篇》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观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自身的体验,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3 求贤若渴孔子强调要“求贤若渴”。
他在《论语·颜渊篇》中说:“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在《论语》中,孔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他提倡勤学、刻苦钻研,并强调学习态度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相关篇章为依据,探讨其中蕴含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一、孔子的学习方法孔子主张学习应具备自主性,个体需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与学习。
《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是孔子对于学习方法的精要概括。
孔子强调学习应持之以恒,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其次,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整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
孔子的弟子曾问他关于治国之道,孔子回答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书,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孔子提倡与他人共同学习和探讨。
他曾说:“友,友,友也”,强调友谊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孔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思维能力。
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虚心学习的榜样。
二、孔子的学习态度在《论语》中,孔子的学习态度体现出他对学问的敬畏与谦虚。
他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表明了他对自身学习状况的持续反思。
孔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对自己的学习和修养有着持续的追求。
此外,孔子重视学习的实践应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强调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回顾,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解。
孔子还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为了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了人们应当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追求良知善行的思想。
三、学习方法与态度的启示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于当代人士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并持之以恒。
勤奋学习、反复巩固是取得进步的根本途径。
论语中关于学与思考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学与思考的句子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与思考的句子,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以展示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为政篇》)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政篇》)5.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为政篇》)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述而篇》)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些句子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思考的必要性,强调了真诚和善良的价值观,以及学习的持之以恒。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思考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们成为有思想、有见识、有担当的人。
然而,学习和思考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告诫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真诚和善良的重要性,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告诫我们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要保持真诚和善良的态度,不要只追求表面的好处,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价值。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儒家学问的路径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儒家学问的路径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儒家学问的路径儒家学问的路径是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教育思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对儒家学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论语》中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入手,探讨儒家学问的路径。
一、学习方法一:虚怀若谷、乐于学习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虚怀若谷、乐于学习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要求个人不要自以为是,要保持谦逊之心,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孔子弟子曾子曾问孔子学习的要领,孔子回答说:“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精神,并且他愿意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不断检视自己的言行,以便更好地修正自己的缺点,提高个人素质。
二、学习方法二:言传身教、师德为先在儒家学问的路径中,言传身教的学习方法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好教师应该身体力行,给学生以榜样力量。
在《论语》中,有一段对话表明了孔子对于言传身教的重视程度。
孔子弟子子路问孔子如何培养学生,孔子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岐。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教育者的要求,即要做到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习方法三:注重实践、勤奋钻研实践和勤奋钻研是儒家学问的路径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有许多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的例子。
比如,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提出了通过不断复习和总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从中得出新的认识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实践和应用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此外,勤奋钻研也是儒家学问的路径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勤奋学习的要求。
只有不断钻研,不断追求知识,才能达到真正的学问之道。
四、学习方法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学问的路径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进行讨论的.即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孔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称他为‘文’.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对学的理解
《论语》对学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学习的目的:《论语》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人民谋福利。
2学习的方法:《论语》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3.学习的态度:《论语》强调学习的态度要谦虚、虚心、不骄不躁。
要有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地学习、进步,不自满、不自大。
4.学习的内容:《论语》认为,学习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乐、诗、书、易、春秋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5.总之,《论语》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
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9.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论语•述而》。
①[识(zhì)]记住。
10.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迷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雍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公冶长》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就找了这么多,LZ自己挑吧~《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
另外词解释: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学:学习。
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
这里指有害。
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2、诲女知之乎!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3、诲女知之乎!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4、诲,女知之乎?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5、诲女,知之乎?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6、诲女知之乎!(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贤:德才兼备的人焉:句末语气词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编辑本段第八则: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