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技法
《石门颂》的笔法、结字、章法
《石门颂》的笔法、结字、章法《石门颂》的笔法、结字、章法摩崖刻石《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颂》。
是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上旬,汉中太守王升为颂扬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倡修褒斜道“数上奏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僚成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废子午道复通褒斜道)”的明智之举而勒石颂德的。
石门颂是桓帝初期的产物。
它区别于后来的《礼器》《史晨》《曹全》等名碑,缺乏那种严谨整饬、端庄华丽的庙堂之气,而具有放纵不羁的特色,汉隶的规范模式在它这里尚未成气候,少了许多法度的约束和规矩,多了许多野性、山林气。
字字飞动,纵横奔放,明显地保留了简帛隶书的那种放逸浪漫、灵动活泼的书风。
在高古气息中蕴含着丰富的趣味,世称“隶中草书”,它以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了汉隶中的佼佼者,受到人们的崇高和喜爱。
自此魏郦道元,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到清代王昶、冯云鹏等名家,都曾对《石门硕》作过考释。
康有为称其“高浑”、挺劲有姿“;杨守敬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张祖翼则云:三百年来司汉隶者不知凡几,竟无人《石门硕》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均对《石门硕》作了高度的评价。
《石门硕》的书法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支观察分析:(一)、笔法笔画瘦劲,字间空白往往大于线条。
整体看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从局部看仍有肥厚细瘦之分,甚至一画之内因轻重、疾涩、提按、顿挫等用笔效果而变化微妙。
所以,不以能简单地理解笔画细瘦而忽视其笔法神韵的把握。
中锋用笔,笔法高古,多用篆意。
每作一画,笔尖逆锋起笔,折笔涩势道缓运作,笔毫进时左时右,忽上忽下,顿挫而行,似处处有阻力,处处留得住,提笔中含,力在字中,使笔画如“屋漏痕”之蜿蜒,至笔画尾部则收笔回锋,或轻按即止,或凌空收锋。
“点”有弯曲点、圆点、直点、斜点、横点等不同形态。
“线”是点的延伸,有“直线”、“曲线”。
“折”有方折、圆折、断折之分;“方折”转折处翻笔转锋换向(即);“圆折”顺笔势,边行边转,圆融有力如“折钗股(寒)”;“断折”分两笔完成,第二笔另逆锋起笔,要求笔断意连(伯);另外还有内折(即)。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摘要:一、石门颂的简介二、石门颂的基本笔法1.横笔2.竖笔3.撇笔4.捺笔5.点笔6.折笔三、石门颂的笔法特点四、石门颂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正文:【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石门颂,位于我国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石门水库南侧的石门山上,是一处著名的摩崖石刻。
石刻内容为汉隶书法,被誉为“汉隶之冠”。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一、石门颂的简介石门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 年),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仇靖所书。
全文共12 行,每行30 字左右,共计约324 字。
内容主要颂扬了汉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伟大成就。
二、石门颂的基本笔法1.横笔石门颂的横笔,起笔和收笔都较为稳重,中间行笔流畅,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2.竖笔石门颂的竖笔,起笔和收笔略带弧形,行笔过程中逐渐加重力度,形成挺拔有力的竖画。
3.撇笔石门颂的撇笔,起笔较重,收笔较轻,形成飘逸、优美的撇画。
4.捺笔石门颂的捺笔,起笔较轻,收笔较重,行笔过程中逐渐加重力度,形成丰满、厚重的捺画。
5.点笔石门颂的点笔,形态各异,有圆点、方点、三角点等,皆富有变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折笔石门颂的折笔,转折自然,既体现了汉隶的严谨结构,又具有行书的流畅笔意。
三、石门颂的笔法特点石门颂的笔法特点在于,它融合了篆书、隶书、行书等多种书体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书法既有篆书的古拙之美,又有隶书的端庄秀丽,还有行书的流畅潇洒,被誉为“汉隶之冠”。
四、石门颂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石门颂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东汉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还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书法家都对石门颂进行过研究和学习,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
综上所述,石门颂的基本笔法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石门颂简介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骈文体,也是《楚辞》中的一篇名篇。
它由屈原创作,描写了楚国君主穆王在石门之下激发爱国热情、坚持抵抗外敌的故事。
石门颂以其雄浑激昂、豪情壮志的语言和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石门颂以其特有的骈文风格和辞章技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1. 骈文风格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偶、对仗、对偶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石门颂采用了骈文风格,使得整篇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2. 辞章技巧辞章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石门颂运用了多种辞章技巧,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对仗:石门颂中大量使用了对仗手法,通过平仄、押韵等方式增加了文章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比兴:石门颂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进行类比,使得文章更具意境和感染力。
•夸张:石门颂中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和规模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修辞问答:石门颂中采用了修辞问答的方式,通过提问与回答的形式来展示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3. 豪情壮志石门颂以其豪情壮志而著称。
它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存亡的忧虑。
这种豪情壮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国情怀:石门颂表达了作者对楚国的深厚感情,呼吁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忧国忧民:石门颂中反映出作者对楚国民众生活困苦、遭受战乱之苦的担忧,并呼吁君主关心民生。
•抵抗外敌:石门颂中强调了楚国君主穆王坚持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
总结石门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名篇,以其骈文风格、辞章技巧和豪情壮志而备受赞誉。
它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楚国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存亡的忧虑。
通过对石门颂基本笔法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注:以上内容为Markdown格式输出。
书法讲座《石门颂》临摹解析(1)
书法讲座《石门颂》临摹解析(1)《石门颂》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为汉隶中的精品。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邀请书法篆刻家薛元明为大家讲授《石门颂》的临摹之法。
——编者概述在书法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隶变”可谓影响深远。
篆书为古文,隶书为今文,差异明显,但有一条永远不变:隶生于篆,存在血缘关系。
在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隶书达到了“每碑各出一奇”的昌盛程度。
这当中,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以期更好地来把握,如端庄类、娟秀类、古雅类、方正类、雄强类,不一而足。
然而,不能不说,风格分类其实是笼统之法,习惯上将《张迁碑》和《鲜于璜碑》归为一类,实质上二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风格分类在某些情况下廓清了某些真相的同时也会遮蔽某些真相。
就好比各类名词的“发明”,也是同样的道理,新名词太多有时反而更加模糊。
从方圆角度来区分,汉隶可分为三种:一类纯方,一类纯圆,一类则是方中寓圆或圆中见方。
方和圆是书法审美的重要范畴。
宋代姜夔所著《续书谱》专设“方圆”一节:“真贵方,草贵圆。
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明赵宧光《寒山帚谈》中亦曾论道:“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明项穆《书法雅言》曰:“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在字体演化的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特征决定了字形从圆到方,其书写性要求运笔离方趋圆。
笔法的表现,方笔者本出于字法,圆笔者则便捷书写,最终方圆互用,产生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好的书法应如《书谱》所说:“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字形与笔法之间的张力,不仅造就了中国文字书写的艺术性特色,也代表着书法的哲学精神。
在古人看来,书法方圆,本乎天地自然:“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
”方中见圆、圆中见方,既是哲学之理,也是书法之理。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一、石门颂的概述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体,属于乐府诗的一种。
它起源于南朝梁代,由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所创。
石门颂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优美的诗句而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二、石门颂的特点1.结构严谨:石门颂由四句组成,每句五言。
整体上呈现出平仄相间、韵律分明、节奏鲜明的特点。
2.意境深远:石门颂通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示作者对自然界万物之美的感慨和赞美。
同时也能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内心深处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3.情感真挚:石门颂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常真实和直接,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作者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
4.寓意隽永:石门颂所表达的寓意往往非常隽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三、石门颂的基本笔法1. 平仄韵律石门颂的平仄韵律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整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平仄是指诗句中字音的轻重变化,一般分为平声和仄声。
韵律则是指诗句中字音的押韵方式,一般按照平声和仄声进行押韵。
2. 形象描写石门颂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因此形象描写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美丽景色。
3.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石门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
4. 寓意思考石门颂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抒发作者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诗歌中蕴含的寓意,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四、石门颂的经典名篇以下是几首脍炙人口、被广泛传诵的石门颂名篇:1.《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石门颂》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怎样学习?
《石门颂》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怎样学习?当今,写《石门颂》者不多,写得好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时候,出现了散乱欹斜,那就更谈不上洒脱大度了。
临习《石门颂》的时候,实临务必要追求形似,意临则是建立在扎实的实临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因此,“认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少人在实临阶段能够认真,一旦开始意临,便濡毫泼墨随意挥洒,把实临时学到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石门颂》意临的几个思路。
前后相同字的换位运用意临的第一步,是前后相同字或者特点的转换应用:《石门颂》当中重复的字很多,他们的形态大抵不会完全一样,甚至有巨大差别,我们在写到这个字的时候,要想着帖中这个字其他的表达方式,并靠着这种记忆,表达出来,其实就是相同字不同样式的换位。
这是加深印象,学以致用的第一步。
不同特点的换位应用同样是包围结构的字,外轮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在写“开”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闵”字的外框放进去?又可不可以用其它的字框形式?不但笔势要有这样的处理思想,结构也是一样:我们在写左边走之旁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想到右边的赵字的形态,会不会想到把走之旁处理为“”变为左右结构,又会不会想到把右边的赵字,变为左部的半包围结构。
这是灵活变换,学而有创的第二步。
特点的夸张、以及反式应用在临习《石门颂》的过程中,会发现《石门颂》很多字都有鲜明的特点:比如这个“废”字,是一个静态十足的字,它的静态是由外框的形态所奠定的;而“厉”字是一个动态十足的字,它的动态是由于左撇以及“万”字下部空间形态所造成的。
在临习这两个字的时候,不但要分析它们各自为什么是动(静)态,更要思考,怎么把这种姿态夸张或者弱化,甚至朝着相反的方向去表达。
比如这个“厉”字,我们就可以这样处理,把它变为静态:这种变化方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下面这个“域”字:字要从动态变为静态,其实很简单,把笔画拉平、拉直,把字外空间变小就可以了,从这个“域”字当中得到的启示,然后再运用到“厉”字当中去,这就是创作。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原创版】
目录
1.石门颂的概述
2.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3.石门颂基本笔法的特点
4.石门颂基本笔法的影响
正文
【石门颂的概述】
石门颂,全名《石门铭》,是东汉晚期著名书法家蔡邕所创作的一部书法艺术作品。
作品以隶书字体书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被誉为“隶书之冠”。
石门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用笔独特,风格雄健,气韵生动,为后世书法家所推崇。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包括横笔、竖笔、撇笔、捺笔、折笔等基本笔画。
蔡邕在创作石门颂时,对这些基本笔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
【石门颂基本笔法的特点】
1.横笔:石门颂的横笔特点是起笔收锋,中间饱满,收笔圆润。
这种横笔写出来既有力度,又有柔美之姿。
2.竖笔:石门颂的竖笔特点是起笔圆润,中间笔势挺拔,收笔稳健。
这种竖笔写出来显得庄重大气,富有韵律感。
3.撇笔:石门颂的撇笔特点是起笔柔和,中间笔势舒展,收笔自然。
这种撇笔写出来具有优美的弧线,给人以优美的视觉感受。
4.捺笔:石门颂的捺笔特点是起笔圆润,中间笔势婉转,收笔流畅。
这种捺笔写出来显得活泼而有生气。
5.折笔:石门颂的折笔特点是转折处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这种折笔使字体显得更加刚劲有力。
【石门颂基本笔法的影响】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书法家都对石门颂进行了研究和致敬,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石门颂的笔法元素。
《石门颂》
《石门颂》技法剖析篆势隶韵草意——汉隶《石门颂》及其基本风格特征浅析在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是一次飞跃。
一方面,其变革触及篆书的体势和线条结构,在对繁复的篆书进行不断取舍删简的同时,易篆的纵势为横向取势、圆转为方折、弧线为直线,使得书写更趋简化便捷。
另一方面,书写技法大为完备,书法的表现意识进一步觉醒,反映在理念上的更为符号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装饰意味,以及具体用笔上的抒情与夸张——节奏感、运动感的被强调等等。
至此,书法进入自觉自为阶段。
隶书发源于战国时代,孕育并形成于秦汉之际,到了东汉,由于官府刻石记功颂德的蔚然成风,碑碣云起,客观上对隶书的成熟定型提供了条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时期的传世刻石作品不仅数量颇丰,而且体势多变,异彩纷呈,艺术水平可谓登峰造极。
《石门颂》就是在如此背景下诞生的个性强烈、神韵独具的珍品之一。
《石门颂》系摩崖刻石,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乃汉中太守王升为嘉奖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功,数次奏请朝庭而写的一篇颂文,刻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一四八年)十一月。
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述石门颂高九尺九寸,广七尺七寸,共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不等,全文约六百余字。
此刻石原刊于今陕西省褒城县城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现被整幅切割下来,移存于汉中博物馆内。
据清张祖翼题跋记,石门颂摩崖刻石前代虽有著录,而名不甚显,至乾隆间遂为世人所重,评价赞誉者日众,研习者渐多。
并说:三百年来师汉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清方塑《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称赞《石门颂》:字大如孔宙、泰山、都尉、碑铭,而纵横劲拔过之。
王昶亦赞:是刻书体劲挺有姿致,与开通褒斜道摩崖隶字疏密不齐者,各俱深趣,推为东汉人杰作。
同为清人,被誉为日本现代书法之父的杨守敬在《平碑记》中更是激赏: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郭宗吾《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镌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碑文为王升撰写,全面、详细记述了司隶校尉杨孟文力驳众议,上书请求修复褒斜道的前后经过,以及对杨孟文修路功德的歌颂。
《石门颂》属于摩崖石刻,其石共二十二行,每行二十至三十一字不等,该石非直石,上部略弓,原在褒斜道,后因兴修水库,于1971年整石迁于汉中博物馆(古汉台)。
《石门颂》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和历史之宝,其文学、史学,特别是书法艺术价值光辉灿烂,现对其书法艺术进行分析研究。
一、《石门颂》畅想《石门颂》是东汉时期的摩崖作品,书丹人不祥。
通观整个石碑,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细细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就好像作者当时书写时的心情一样,随着王升(撰文者)文章内容的不断变化,书写情绪也在起伏波澜。
因为这是为歌颂当年司隶校尉杨孟文为兴修栈道,打通汉中到关中的交通要道,造福一方百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作,可以想象当时从上到下雀跃欢呼、政通人和的欢乐场面。
就其书法艺术来说,历代研究者均有深刻见解,特别是清代至民国初年金石碑学复兴期间,仅黄易、钱大昕、何绍基、张祖翼、高邕、俞樾、李瑞清等名家都有临摹,但由于《石门颂》特殊的艺术特点,杨守敬所言“其行驶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正因为这种恣肆放纵、真气稚拙,张祖翼认为,“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
笔者认为,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弥漫整个书篇,才让人望而却步,敬畏不已。
那就是书魂!是情绪!是激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为隆重纪念隶校尉杨孟文的丰功伟绩,也许当地还在现场举行了盛大的开通仪式,数以万计的民众聚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而这碑文恰好在栈道石门内,人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非常激动,你来我往观看新修的栈道,《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位于石门入口处的最显眼位置,书写者受府衙之托完成这一使命,他不是被迫书写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愿、一种渴望,一种荣耀。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所创作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草书之冠”。
它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形式美感,为后世书法家所推崇。
本文将从石门颂的基本笔法入手,分析其特点与应用,并探讨如何学习石门颂笔法以及在书法创作中的实际运用。
石门颂的笔法丰富多样,以下将对其基本笔法进行概述。
1.横画:在石门颂中,横画显得轻松自然,富有韵律感。
书写时,可先轻入笔,逐渐加重,至横画结束时,再轻轻收笔。
2.竖画:石门颂的竖画刚劲有力,起笔和收笔均较为圆润。
在书写时,可先轻入笔,向上逐渐加重,至竖画中部,再逐渐变轻,至收笔处加重。
3.撇捺:石门颂中的撇捺舒展自如,富有动感。
书写时,可先轻入笔,然后向左或向右逐渐加重,至撇捺末端,再轻轻收笔。
4.转折:石门颂的转折处以圆转为主,流畅自然。
在书写时,可将笔锋轻轻转向,使转折处呈现出圆润的形态。
5.钩笔:石门颂的钩笔短小精悍,收笔处多呈圆形。
书写时,可先轻入笔,然后向左或向右钩出,至合适长度后,再轻轻收笔。
6.点画:石门颂的点画简约而富有变化。
书写时,可先轻入笔,然后迅速收笔,使点画呈现出丰富的形态。
石门颂笔法的特点在于方圆结合、疏密有致、粗细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在学习石门颂笔法时,可通过观察原作、临摹练习和融入个人风格等方法,逐渐掌握其要领。
在书法创作中,石门颂的笔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字体设计、书法作品创作以及装饰设计等方面。
通过运用石门颂笔法,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具个性和艺术价值。
总之,石门颂的基本笔法为其在书法史上奠定了重要地位。
论文:《石门颂》技法解析
论文:《石门颂》技法解析《石门颂》技法解析□杨国栋一《石门颂》及其价值石门隧道在陕西省汉中市北约二十公里,位于古褒斜道的南口,在褒河西岸与河道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
石门壁长约十五米,高约三点五米,宽约四米多。
关于石门隧道的初次开凿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是开凿于秦代;二是开凿于西汉高祖刘邦时;三是开凿于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
东汉顺帝初年,司隶校尉杨孟文曾组织重新疏通褒斜栈道与石门隧道。
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延光四年十一月乙亥,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
与《石门颂》中“废子由斯”语相合。
《石门颂》摩崖刻石,就是凿刻在石门隧道崖壁上用以颂扬杨孟文奏请并修复褒斜栈道与石门隧道的功绩。
其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颂》,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由于释文的误读,经常被称为《杨厥碑》。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
摩崖高327厘米,宽254厘米,隶书22行,每行约30字。
额题十字“故司隶校尉楗(犍)为杨君颂”。
1967年因石门所在地修建水库将《石门颂》及其他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摩崖刻石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东汉三颂”,又与《石鼓文》、《石门铭》并称为“三石”,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作为东汉时期的刻石名品,其研究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书法艺术,更在于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石门颂》的文字内容记载了褒斜栈道和石门隧道的开凿与疏通,是《后汉书》关于此记载的注脚,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石门颂》中所记载汉中一带郡县名称如“犍为”、“南郑”,栈道名称如“堂光”、“子午”,又为历史地理学考察当时的地名和栈道的沿革、变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再次,《石门颂》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也不仅仅在于它作为一件书法名作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优秀的学习范本,更重要的是它在书法环境学上的重要价值。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摘要:
1.石门颂的概述
2.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特点
3.石门颂基本笔法的应用
4.石门颂基本笔法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石门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摩崖石刻,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它是北魏晚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魏碑第一”。
石门颂的书法风格独特,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石门颂的基本笔法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石门颂的笔画刚劲有力,变化丰富。
它的每一笔都能看出书写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极高的艺术造诣。
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虚实、疏密等变化,使得石门颂的字形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石门颂的结构紧凑,形神兼备。
每一个字都经过书写者的精心构思,既符合汉字的基本结构,又具有自身的特色。
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使得石门颂的字形不仅美观,而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再次,石门颂的笔势流畅,气韵生动。
它的每一笔都与下一笔自然连接,整篇作品如同一气呵成,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这种流畅的笔势和生动的气韵使得石门颂的字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石门颂基本笔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上。
石门颂是魏碑的代表作品,它的书法风格对魏碑体和其他书法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许多书法家都对石门颂进行了研究和模仿,他们在石门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总的来说,石门颂的基本笔法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展现了书写者的高超书法技艺,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门颂》笔法
《石门颂》的笔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起笔与收笔:起笔多用圆笔,收笔则多用回锋。
在起笔时,多有逆锋,即毛笔的笔锋逆入,给人一种含蓄蕴藉的感觉。
在收笔时,则有回锋,即笔锋回收,线条沉着劲道,表现出隶书的整饬变为灵动,规整变为奔放的特点。
线条:线条流畅遒劲,在古代刻石中罕见。
行笔处又遒劲有力,如挽舟逆行,力逾千钧。
转折处或方或圆,又往往断笔另起。
笔画横竖撇捺粗细变化不大,不过分加重。
结字: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
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总的来说,《石门颂》的笔法多变,既有力度又有柔美之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石门颂临写深度指导
石门颂临写深度指导一起学,有奖学,聪明学专业学书法,中书汇最好学习《石门颂》的基本路径是怎样的?我们阐述如下:一、准备工作我们分为三方面来谈准备工作:首先是技术层面,《石门颂》大多裹锋行笔(就是笔锋聚拢在一起行笔,笔画较细,与铺毫相对而言),铺毫程度较小,故而在运笔的过程中并不是很容易一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在学习《石门颂》之前,最好有一到两个月的铁线篆训练,以增强控笔能力和对大的结构的把控能力。
其次是知识层面,学习《石门颂》的时候最好对于庙堂汉碑(《华山碑》、《乙瑛碑》、《曹全碑》等)的字法有所了解,能同时备有篆、隶、楷三种书法字典,对于一些不清楚的字,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以最大程度避免错讹。
最后是工具层面,如果之前学习过铁线篆,那么用它来临写《石门颂》非常合适。
没有工具的朋友要注意:1、笔毫要稍软;2、笔锋要长;3、纸要稍微大一些;4、初学者选用半生熟的纸,切忌上手用生宣。
·长锋羊毫大号·传世经典-石门颂字帖·线质竹浆练习纸·点击各图查看详情中书汇书法学苑线质竹浆练习纸、《传世经典-石门颂》字帖、长锋羊毫大号篆隶专用毛笔,专业的学习套装,微信公众号下方中间菜单栏专业文房有售。
二、入手方法·要大。
初期学习《石门颂》可以放大临写,这样能够更好培养空间意识与控笔能力,细致的体察用笔过程中的每个细微变化。
比较好的临写尺寸为十公分左右,小于这个尺寸很难在初期学习的过程当中建立较大的格局意识。
·要敢。
刚开始入手的时候,要尽量挑一些长笔画较多,笔画较少,不太符合“工整”这一审美观念的字去临写。
因为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已经被“工整化”、“美术化”这些审美观念熏染至遍,而既然选择了《石门颂》这样的“野路子”,倒不如彻底地“野”起来。
刚开始临写,不要囿于《石门颂》原碑笔画细微的波折变化,要把大的结构,大的笔势走向,大的空间分割形态抓住,去感受临写,比如:这样一个字,细致的分析下来,笔画中段的笔势变化是极为丰富的,但我们在初期学习的时候,很难在把握大的空间结构,大的笔画走势的同时,又去关照这样细微的变化,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故而我们在初期练习的时候,可以只去想结构和大的走势,忽略笔画细微的变化,于是它可以简化为这样:这样就容易掌控许多,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能把握到这个程度,已经实属不易了。
《石门颂》几个潜在规律的总结
《石门颂》几个潜在规律的总结
三组收放,一组是靠斜线完成,一组是靠边缘连线完成,一组是靠直线的倾斜完成。
三点水多数集中在左上角是《石门颂》上紧下松的大势决定的。
右边“青”字六根横线均匀密集的挤在上方,下边留出了一个大空白。
“承”字线的方向都指向红色心点,呈放射排列。
主要笔画也是集中在上边。
“易”字也有一个心点,尤其是下边几根放射线均匀排布。
下边笔画多的字可以把笔画写松开,缩紧上边的部分。
这也是一种上紧下松的处理手法。
同上“易”字手法。
这个“田”字中间的横竖线分出了四个不同的小方形。
这种不完全对称的微偏离可以增强隶书的丰富性。
“尔”字外形是竖方形,笔画都往上挤,下边就空出了两块大空白。
也是上紧下松。
同上“尔”字。
“字”的上边几根横线都是呈上弧形,这种线形在《石门颂》中非常多,这种手法可以产生升腾的感觉,让人感觉要仰视这个字。
中轴线的先右后左使这个字姿态生动,先破平衡再求新平衡。
石门颂临写技巧
有关《石门颂》的临写技巧
有关《石门颂》的临写技巧如下:
1.横划:石门颂的横划并非完全平直,常有起伏变化,大多细微难以度量。
起笔要注意逆
入藏锋,欲右先左,不必顿笔即可接着右行。
行笔要稳,做到管竖锋正,不可偏欹,要慢送涩进,以增加线条的内涵和力度,免生流滑。
收笔不必笔笔回收敛锋,大多将锋慢慢离纸即可,除个别主笔外,一般不必顿笔作燕尾状。
2.竖划:竖划在石门颂中也有其独特面目。
3.撇划:这种转向是极自然的,不可硬折上去。
4.捺划:石门颂的捺划也有其独特面目,极少如一般汉隶的捺脚,而是如其特有的撇的处
理。
在将到末尾转向后上方行笔往往要长些。
5.钩法:钩法也是临写石门颂时需要注意的点,如“公”字的捺向右上方飞起,处理得极大
胆;与向左下取势的撇遥相呼应。
6.点:这些特点对于初临者较难把握,要多读多临,时间长了,便可悟得规律。
7.偏旁多姿、相映生趣:过去有汉隶的偏旁多呈独立存在之说,这大概是与行草书相对而
言。
其实,每一偏旁的处理都要考虑与其相对部分的关系,而作相应的调整。
8.偏旁多姿、相映生趣:过去有汉隶的偏旁多呈独立存在之说,这大概是与行草书相对而
言。
其实,每一偏旁的处理都要考虑与其相对部分的关系,而作相应的调整。
这在《石门颂》中显得尤为突出。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最新版)目录1.石门颂概述2.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特点3.石门颂基本笔法的应用4.石门颂对后世的影响正文【石门颂概述】石门颂,全名《石门铭》,是东汉晚期著名的摩崖石刻,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
石门颂是纪念东汉名将窦固、窦宪父子的功绩而刻制的,由当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撰写,被誉为“铭中之冠”。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特点】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横平竖直:石门颂的字形结构严谨,横画平稳,竖画挺直。
这种笔法使得字形端庄稳重,富有力度。
2.笔画厚重:石门颂的笔画线条饱满,力度感十足。
这主要得益于蔡邕独特的笔法,他以篆书为基础,融入了隶书的笔法,使得字形既有篆书的庄重,又有隶书的韵味。
3.布局对称:石门颂的字形布局对称和谐,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都能做到对称统一。
这种布局使得字形美观大方,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觉。
【石门颂基本笔法的应用】石门颂的基本笔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书法家都对石门颂进行了研究和学习,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石门颂的笔法特点。
例如,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等,都受到石门颂的启发,创作了许多具有石门颂风格的书法作品。
【石门颂对后世的影响】石门颂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杰作,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门颂的横平竖直、笔画厚重、布局对称等特点,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石门颂也是学习书法的重要范本,许多书法家都通过学习石门颂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石门颂》(第三讲 上)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石门颂》(第三讲上)三品课堂——简析《石门颂》(第三讲上)主讲:张继整理:艾琳本期我们来分析《石门颂》的“竖”“撇”“捺”。
一、竖画:用四个字来概括“竖”,叫“竖画立身”。
竖画作为一个字的骨架,起着立身的作用。
一个字的动态、姿态主要靠竖画来决定。
我们把竖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个字中间的竖画,一类是中间竖画之外的其他竖画。
1.中间的竖画:中间的竖画也分两类,一类是上下贯通,从一个字的上端一直贯通到下端;另一类是竖画在一个字的中间出现,要么在上半部,要么在下半部,属于半贯通。
2.其他竖画:如果说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竖线并列,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要么是相向,要么是相背,要么是相依。
总之要注意它们的姿态,不要过于板直。
我们举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a.上下贯通的竖“平”字中的两点是相背的,竖画①在这个字的中间,并呈上下贯通状,所以这一笔是否垂直、是否挺拔,就决定了这个字的动态。
写这类中间的竖画时,竖画的表现一般是比较雄健的,当然也可以有一些灵动性。
但是当它起到立身作用时,就不可以写得弯弯曲曲、软绵绵的。
b.弧形的、斜的竖“中”字的竖画①也是上下贯通的,同时它的两边还有两个短的竖画。
我们在分析《石门颂》的竖画时提到,中间的竖画决定了一个字的动作、动态、动势,所以这一笔是比较垂直的,但是其他配合它的竖画就可以相对地灵活。
第二个“中”的示范我略微夸张了一点。
“口”左边的短竖①不但是倾斜的,并且是圆弧状的,本来是竖画,但为了配合中间的竖画而写成了弧形的。
右边的竖画②虽然是直线,但是写成了斜的,经这样处理再看这个字,就有了动感。
c.相对的两竖“石”下面的“口”,第一笔竖画①向右下倾斜,右边这一笔②向左下倾斜,这两笔竖画的出现加上横画的动态,就把这个本来比较平正的字写成静中有动,显得灵活、生动。
d.并笔或借笔的竖“遭”字笔画比较多,而且“曹”上半部中间的地方①缺了一个竖画,这种情况是作者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省掉了一笔,这种表现形式叫“借笔”或“并笔”。
石门颂的点画特点
石门颂的点画特点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
它描绘了中国南方山水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石门颂的点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运用对比手法石门颂通过对比手法,将山水之美与人情之美相互映衬。
范仲淹在诗中描绘了石门山的壮丽景色,山势巍峨,气势磅礴,与此同时,他又写到了山下的村庄,人们的生活安宁和谐。
通过对比山水之险峻和人情之淳朴,范仲淹展现了中国南方山水的壮丽和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二、运用形象描写石门颂中,范仲淹运用形象描写,通过对山、水、村庄等具体事物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景色的美丽和人情的真挚。
例如,他描绘了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水流湍急,村庄宁静恬淡,这些生动的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三、运用修辞手法石门颂中,范仲淹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用“石壁如削”,“山石杂糅”,来形容山势的险峻;用“山势如黛”,“山水之胜”,来形容山水的壮丽。
这些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四、运用叙事手法石门颂采用了叙事的方式,通过叙述的方式,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范仲淹通过叙述自己离开家乡的情景,再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叙事手法,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
总的来说,石门颂的点画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比手法的运用、形象描写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范仲淹通过这些手法,将中国南方山水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些点画特点使得石门颂成为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门颂》的基本笔画临习
四川全宗玉临作(见图一)
点评:此临作结体基本准确。
建议:临习《石门颂》时,尤其要注意笔画的收笔处,
如“随”字“阝”旁的长竖、“佐”字“亻”旁的长竖、“阳”
字的三个撇画等等,要有驻笔。
另外,此临作中横折的折,
用的是楷书的笔法,此为大忌。
临习时还要注意几种折画的
细微变化,不要雷同。
另外,此临作的所用纸渗墨极差,不
能充分体现笔画的敦厚古拙之气,今后可尝试选用半生半熟
的纸来临习。
(图一)
广东唐翘健临作(见图二)
点评:此临作用笔较稳健,结体准确。
其中“泽”字尤为精
彩。
建议:临作中有用笔还不够果断,偶有抖动的现象,应避
免。
其次,《石门颂》为摩崖石刻,用笔应放纵、大胆,结体
要飘逸、洒脱,作者在今后临习中要把握住此特点。
另外,可
以尝试换用较大一些的笔来临习。
(图二)
上海潘越梅临作(见图三)
点评:此临作字体硕大,用笔遒劲、爽朗,可以看出作
者对隶书有一定的理解。
此篇临作
还是较为成功的。
建议:收笔处注意含蓄,如“言”旁横画的收笔。
再
有,“辶”部最后一笔要有一波三折的感觉,不能过于简单;
“佐”字“亻”部的竖画可以再长些,且要有外弧之势。
(图三)
点评:作者是一位经常参加活动的老作者,且每次作
业均有提高。
此临作中“若”字最佳。
建议:第一、此临作结体太小,今后临习中可以再放
大一些。
第二、此件临作的用笔过于“平”,所以需增加
提按变化的训练,尤其是按。
《石门颂》的风格是飘逸、
散淡,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美誉,因此书写时不要过于
拘谨;用笔大胆,结体跌宕起伏,方能体现此碑风范。
(图四)
偏旁部首(二)
一、“木”(木字)旁:“木”旁横短竖长,且竖画被横画分为上短下长;行笔时要有轻微的提笔动作,并有弯曲之势;左侧的撇和右侧的捺写得不要太放,左部呈纵势,右部呈横势。
一般情况下,该部首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
例字见“桥”、“相”、“枪”、“杨”。
(见图一至图四)
二、“犭”(犬字)旁:《石门颂》中带“犭”旁的字不多,但较有特点。
首先,三个“撇”的方向各不相同,呈放射状,中间的撇画要写得靠上些。
一般情况下,该部首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
例字见“狩”。
(见图五)
三、“口”(口字)旁:《石门颂》中的“口”,写得洒脱、放松。
在左侧的“口”部宜写得小些,一般情况都靠上些;且横和竖只有在左下方和右上方相交,其他两处均未连接。
在右侧的“口”部宜写得较为严谨,重心或上或下,稳重大方。
“口”在右侧的字,一般都写得左大右小。
例字见“以”、“知
”、“弘”。
(见图六至图八)
四、“禾”(禾木)旁:“禾”旁第一笔撇画较短,横画斜向上,竖画要挺拔;下部的撇画与点画、点画与竖画可相连、可不相连,较为灵活;“禾”
旁可以写得或端庄、或随势而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稚”字。
此字中的“禾”的竖画呈向左侧外弧,而右部的竖画呈向右侧外弧,对比强烈。
例字见“稼”、“秋”、“和”、“稚”。
(见图九至图十二)
五、“ㄔ”(双立人)旁:“ㄔ”旁的第一笔可以写成短撇或短横,第二笔写得较第一笔要长些,且行笔的方向与第一笔也不同,第三笔或写成直竖,或为竖撇。
一般情况下,整个部首占字的三分之一。
例字见“从”、“得”、“德”、“复”。
(见图十三至图十六)
六、“雨”(雨字)头:带“雨”旁的字都较为宽博。
“雨”中第一笔横画较长,两竖的写法较为灵活多变,可以视其他笔画的安排,或长或短。
如“霜”字,两竖较短;“灵”字则两竖较长,基本将整个字都包围了,且呈外拓之势。
“雨”里面的四个点可用一横来代替,非常俭约。
例字见“霜”、“灵”。
(见图十七、图十八)
七、“灬”(四点)底:此部首写得非常放松,但书写时要注意四个点的顾盼关系的处理,不要写得雷同。
例字见“勋”、“为”。
(见图十九、图二十)
八、“纟”(绞丝)旁:《石门颂》中“纟”旁与其他汉碑相比,差别较大;上部两个看似雷同的结构,
处理起来却不同,或呈弧形,或呈直形;下面三个点处理成“小”字状,中间短竖,两边是点。
一般情况
下,此部首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左右。
例字见“经”、“纪”、“绥”、“网”。
(见图二十一至二十四)
九、“月”(月字)旁:“月”旁宜瘦长,但有时需随字形而变化。
第一笔撇画注意出锋的方向变化,横折竖画要写得古拙厚重,里面的两个短横或与左右两竖相连或不连,注意区别对待。
例字见“朖”、“股”。
(见图二十五、图二十六)
十、“火”(火字)旁:《石门颂》为摩崖刻石,字体变化异常丰富,尤其“火”旁写得格外灵活。
“火”的左点和右点有时写成两个短竖,呈“八”字状;有时就处理成两个点,但是大小、方向都有变化。
一般情况下,此部首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
例字见“焕”、“炳”。
(见图二十七、图二十八)作业:结合讲座内容,临习所选例字。
主要注意笔画的特点以及同类笔画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