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包括辨证论治和望闻问切两个方面。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在诊断疾病时,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症状和体征等,然后针对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诊断方法不同,但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
在实际诊断中,可以结合中西医的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3. 重视望、闻、问、切:中医学强调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
其中,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脉象等;闻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部声音等;问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指按摩患者的腧穴,以判断体质和病情。
4. 治病调理:中医学强调治病调理,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理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这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总之,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重视望、闻、问、切和治病调理。
这些原则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 1 -。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法:脉象学、舌诊学、面诊学、问诊学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以了解病情、分析证型、确定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学:探讨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以及病变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3.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法和病因学的分析,确定证型,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饮食调养等。
4. 望闻问切: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手段来了解患者的体征、表现和症状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5.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舌诊、面诊等。
6. 诊断思路:强调以辩证为核心,唯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即抓住证候、辨明病因,选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医诊疗有效性的关键,他们通过对身体的各个方面观察并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综合而详尽的中医诊断体系,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 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寒 证
不 渴
白
冷
踡卧 清稀 大便稀溏 少动 色白 小便清长
舌淡苔 白而润 滑
迟或 紧
阳虚或 阴盛
热 证
渴 喜 冷 饮
红 赤
热
仰卧 稠浊 大便干结 躁动 色黄 小便短赤
舌红苔 黄而干
数
阳盛或 阴虚
虚证、实证的鉴别
病 因 病 程 体 质 精 神 声 息 声 底 息 微 声 高 息 粗 胀 满 疼 痛 二便 小便 清长 大便 稀溏 小便 不利 大便 秘结 舌象 舌质 娇嫩 苔少 或无 舌质 苍老 舌苔 厚腻 脉 象 虚 而 无 力 实 而 有 力 病 机 精 气 夺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辨析: 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 发病急 ,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之证;而气不摄血证则发 病缓,出血量较少。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无依托而气脱。 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
病色 ——晦暗暴露
面白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正常面色 面黑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青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 瘀、惊风。
病色
阳 黄
鼻柱青 面 赤
(小儿惊风) 主热证
面 黄
萎 黄
阴 黄
两颧红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诊断技术及其原理的学科,是指中医在诊断病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通过查法,治法,和诊断进行病因鉴别辨治,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病因,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的一门学科。
二、诊断技术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技术,是根据病人外观及形态,挊摩病处及体征,仔细观察病人外貌、听诊等,以求掌握病情,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2、问诊法
问诊法是诊断时,中医通过对病人的问诊,提出问题,获取关于病人的报告,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以便于判断病因,并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3、妊娠诊断
妊娠诊断是指通过几种方式,如乳汁的检查、症状的观察、B超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怀孕的一种技术方法。
4、查法
查法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病人的体征形态,结合病因,使用一些查法来判断病情,主要包括痰查、脉查、舌诊、按摩病处及诊断释义等。
五、临床应用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诊断和治疗中医病症的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建立在中医文化和理论体系之上,它的基本原则有四个:
一是“诊脉观察”。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它反映了人体的内在状态,每个人的脉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脉象观察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从脉象出发,根据脉象的频率、强弱、粗细、滑稠等特点,结合病人的症状,来判断其体内的气血运行是否正常,从而找出病因,以便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第二个原则是“查问询”。
中医一般会询问病人的体质、症状、饮食习惯等情况,以更深入地了解病情,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第三个原则是“鉴定辨证”。
鉴定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它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脉象、饮食习惯、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其病因,以便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最后一个原则是“对病治疗”。
中医治疗病时,除了药物外,还会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手段,比如调理饮食、穴位按摩等,以促进自身的健康状态。
总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诊脉观察”、“查问询”、“鉴定辨证”和“对病治疗”,它们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
医疗效的关键所在。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概述•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闻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问诊内容与方法探讨•切诊技巧与实践操作演示•八纲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病因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目录01中医诊断学概述定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定义与特点01020304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如何辨识病证、分析病因病机和确定治则治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诊断时需全面考虑。
中医通过辨识证候来确定治疗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需综合运用。
中医诊断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古代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诊断学不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近现代目前中医诊断学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在临床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现状发展历程及现状整体审查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因素。
诊法合参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病证结合:既要辨识病名,又要分析证候。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判断病情。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了解病情。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
切诊通过脉诊和按诊了解患者的脉象和体表状况。
02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望神、色、形、态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和机体反应情况,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推断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了解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势的轻重缓急。
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要点头面五官观察头颅大小、形态,眼睛的神采、颜色、形态,口唇的颜色、润燥,以及牙齿、咽喉等情况。
躯体四肢观察胸廓形态、呼吸运动、乳房部位及发育情况,皮肤的色泽、润燥、肿胀等情况,以及四肢的形态、活动情况等。
排出物观察痰、涎、涕、唾、二便、月经、带下等排出物的颜色、质地、气味等,以了解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情况。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中医诊断学笔记
⒈简介
⑴中医诊断学的定义
⑵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
⑶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⒉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
⑴四诊合参
⑵辨证论治
⑶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⑷辨证与断病的关系
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⑴阴阳五行学说
⑵五脏六腑理论
⑶病因学说
⑷病证学说
⑸辨证方法和要领
⒋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⑴望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⑵闻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⑶问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⑷切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⑸中医辨证与辨证施治
⒌中医诊断学中的常用手法和检查
⑴脉诊的方法和意义
⑵舌诊的方法和意义
⑶面诊的方法和意义
⑷体格检查的要点和常见指标⒍中医诊断学中的典型疾病诊断
⑴血瘀证的诊断与辨证
⑵痰湿证的诊断与辨证
⑶气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⑷阳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⑸温病皮肤病的诊断与辨证
附件:
⒈案例分析:中医诊断学典型病例集锦
⒉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⒊诊断学实践指导手册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中医:指中华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诊疗和中药疗法。
⒉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核心理论,通过辨别疾病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⒋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基础之一,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⒌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用于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3.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咳嗽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它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医特有的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诊察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和辨证用药。
四诊合参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四个环节来获取病情信息,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脉诊、舌诊、嗅诊)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辨证用药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结果,因此在诊断时要从整体层面进行分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强调病因与病机的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诊断学还注重临床经验和观察技巧的积累,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来获取病情信息,从而指导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和诊断学。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体内的因素,如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是指体外的因素,如气候、环境、疫情等。
病机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病位、病机和病势三个方面。
病位是指疾病的发生部位,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势是指疾病的变化趋势和预后情况。
诊断学是根据病因学和病机学的理论,通过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治的方法,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
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疾病的起病时间、病情变化、症状表现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舌、面部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局部组织等来了解病情。
这些诊察手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人体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综合分析,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变化,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舌质和舌苔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如舌质红可能是火热症状,舌苔厚腻可能是湿热症状。
脉象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脉象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症状。
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用听觉来判断患者病情的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声音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声音低沉可能是气血不足,声音高亢可能是肝火旺盛。
呼吸可以反映患者的气机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滞不畅,呼吸困难可能是痰湿阻塞。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询问患者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如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等。
问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问诊的问题应该具体、有针对性,避免模糊不清或重复。
医生在问诊时需要细心倾听患者的回答,并结合患者的望诊、闻诊和切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功能分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脉搏特点。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脏腑功能以及病情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三、 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绪 论 课时:共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熟悉“症状”“体征”“症”“病名”的含义。 、 、 、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一、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辨证、诊病、病案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六、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思考题: 1、试述病、证、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 2、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第二章 望 诊 课时:12 课时,其中课堂讲授 10 课时,实验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了解望神的概念;掌握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 了解望色的概念;掌握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掌握五色主病的内 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色与泽的临床意义;了解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及面部分 候脏腑的理论。 熟悉望形体的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诊病的原理。 熟悉望态的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 一、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诊病的原理。
4
一、问寒热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问汗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问疼痛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口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十、问小儿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问诊实验 思考题: 1、 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 2、何谓自汗、盗汗、战汗、绝汗?各见于何病证? 3、试述不同性质疼痛的特点和成因。 4、何谓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 5、何谓除中?除中的成因如何? 6、何谓便秘?便秘的成因?何谓泄泻?
第四章 闻 诊 课时:共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听声音 掌握音哑、失音、咳嗽、哮、喘、郑声、谵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熟悉呃逆、呕吐、嗳气、太息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了解独语、错语、狂言、言謇、少气、短气、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肠鸣的表现 及临床意义。 一、音哑、失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郑声、呃逆、呕吐、嗳气、太息、独语、 错语、狂言、言謇、少气、短气、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肠鸣的表现及临 床意义 第二节 嗅气味 掌握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了解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证、病等 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 教学目标 基本技能和知识,掌握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了解病情资 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考核方式及成绩 评定标准 考试 期末理论考试 100%
上
篇
诊 法 诊
第一章 问
课时:共 12 课时,其中课堂讲授 10 课时,实验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问诊的概念、意义及方法 熟悉问诊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问诊的概念、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3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 掌握主诉的含义;熟悉主诉的询问方法。 掌握问现病史的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 熟悉问既往史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方法和意义。 熟悉问个人生活史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方法和意义。 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方法和意义。 一、问一般情况的内容,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二、问主诉的内容,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三、问现病史的内容,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四、问既往史的内容,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五、问个人生活史的内容,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六、问家族史的内容,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第三节 问现在症 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 “十问歌”的内容和问现在症的方法。 熟悉问寒热的含义;掌握恶寒、恶风、发热、畏寒的区别;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 寒、壮热、潮热的概念和临床意义;熟悉微热、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 生的机理。 掌握问汗的内容;掌握有汗和无汗的临床意义;掌握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表现及临床意 义;熟悉问头汗的临床意义;了解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阴汗、冷汗、热汗和黄汗的临 床意义。 了解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掌握疼痛的性质及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了解问头身胸腹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了解问耳目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掌握问失眠、嗜睡的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嗜睡、昏睡、昏迷的含义和区别。 掌握口渴饮水及饮食异常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口味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掌握大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掌握小便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熟悉问月经、带下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了解问小儿的内容。
7
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一、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熟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临床意义。 一、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临床意义 舌诊实验 思考题: 1、正常舌象的特征有哪些? 2、舌色异常有几种?各有何意义? 3、舌形异常有几种?各有何意义? 4、舌态异常有几种?各有何意义? 5、网址请列入) http://210.41.222.226/jpkc/C63/zcr-1.htm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 理 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 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 科 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 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 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 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 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 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 训练。
8
一、嗅气味:口气、汗、痰、呕吐物、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思考题: 1、如何鉴别谵语与郑声、独语与独言? 2、如何鉴别哮与喘、少气与短气?
第五章 脉 诊 课时:共 10 课时,其中课堂讲授 8 课时,实验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脉诊概说 了解脉诊的原理;熟悉脉诊的意义。 掌握寸口诊法;了解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熟悉诊脉的时间、体位;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 义。 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 一、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二、诊脉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三、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脉 象要素等名词的含义。 第二节 正常脉象 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及生理变异。 一、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第三节 常见病脉 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弦脉、濡脉、结脉、促脉、代 脉等 14 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熟悉涩脉、紧脉、缓脉、弱脉、微脉、散脉、芤脉、革脉、 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 14 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了解相兼脉的含义及主病。 了解真脏脉的含义;了解“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 了解妇人脉的特点;了解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
6
二、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望诊实验 思考题: 1、得神、失神、假神各有哪些表现? 2、面白、面黄、面赤的主病有哪些? 3、面青与面黑的主病有何异同?
第三章 舌
诊
课时:共 9 学课时,其中课堂讲授 7 课时,实验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舌诊概说 了解舌的形态结构;熟悉舌诊原理;掌握脏腑在舌面的分布;掌握舌诊的内容;熟悉舌诊的方 法和注意事项。掌握正常舌象的表现及意义。 一、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脏腑在舌面的分布 二、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正常舌象的表现及意义 第二节 望舌质 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掌握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掌握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了解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 二、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 三、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的表现、临床意义。 四、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望舌苔 掌握舌苔薄厚、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中文 授课语言 □英文 学时学分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文化素质课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教学策略与方法 √讲授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 □专业课 □实验/实践为主 □自学为主 □其它 □专题讨论为主 □其它 □公共基础课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赵莺 □人文素质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其他外语 90 学分 5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s □ 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010203 中文名称 开课单位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教研室
先修课程要求、 适用学院及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