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三章第5节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程《泥石流》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1. 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2. 了解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3. 提升学生观察、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4. 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泥石流定义及特点学习:要求学生自行搜集关于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特点等基本信息,通过文献或网络资料,理解并记录下来。
并简述出一次生活中所见过的自然或人工诱发的泥石流现象及形成原因。
2. 泥石流危害分析:学生需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本地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危害,包括对环境、生态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尝试提出可能的预防措施。
3. 模拟活动:学生需模拟制定一份家庭或学校所在地的泥石流应急预案,包括预警信号、疏散路线、紧急联系方式等,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4.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并选取一个代表性的话题——“如何更好地提高人们对泥石流危害的防范意识”。
各小组要收集信息、展开讨论并整理出一份简洁明了的小组报告。
三、作业要求对于以上作业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 泥石流定义及特点学习:要求记录完整、准确,并能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 泥石流危害分析:需有理有据,联系本地实际,对泥石流的危害和影响有深入的认识。
3. 模拟活动:制定的应急预案要具备可操作性,并且有实际的防灾避险价值,示意图应简洁明了,准确展示各项要素。
4. 小组讨论与报告:要求小组成员间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报告要逻辑清晰,论据充分,重点突出。
四、作业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评价,对于泥石流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措施、模拟活动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都需纳入考量范围。
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进行。
五、作业反馈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
对作业中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就泥石流灾害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引导。
对于优秀的作业或表现突出的小组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3章第5节 泥石流—七年级科学上册作业课件
15.以下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中,具有长期效益的是( B ) A.修筑永久性的钢筋混凝土防护结构 B.种植草皮、造林护林 C.放弃在泥石流地区居住和建造工程 D.在地表铺盖黏土,防止雨水渗入
16.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 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 事故。下列泥石流的预防措施中,错误的是(A )
13.山上发生了泥石流,而此时你恰好在泥石流的路径中央, 此时你该沿哪个方向逃跑( C ) A.迎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B.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C.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D.沿与泥石流成一定角度的方向跑 14.下列自然灾害中具有关联性的是(C ) A.滑坡—台风—雷暴 B.火山喷发—地面沉降—全球气候变暖 C.地震—山崩—泥石流 D.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海啸
10.下列有关泥石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①泥石流的发生是由于强降水,跟人类活动无关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流冲刷成泥石流; ③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泥石流或滑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④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当灾害发生的时候,下列同学的说法或行为正确的是(D )
21.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__C__。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__D__。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5月26日,云南怒江州贡山县范围内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持 续大到暴雨。受持续强降雨影响,贡山县丹珠村遭遇山洪泥石流,飞流直下 的山洪携裹泥沙石块穿过村庄。 经排查核实,灾害共导致5人失踪,2人受轻伤。 (1)简要分析贡山县爆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_____持__续__大__到__暴__雨__,__地__处__山__区__地__形____________。 (2)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在__6__月份最容易发生, 原因是___6_月__份__降__水__较__多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5节 泥石流 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同步练习题1.下列关于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泥石流都是由山洪水流引发的,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B.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没有任何的征兆C.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有三个因素控制:陡峭沟谷、大量松散的堆积物、充足水流D.泥石流的形成完全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2.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3.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A.广泛和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C.暴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4.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海啸 B.滑坡、泥石流C.沙尘暴、火山喷发 D.台风、洪涝5.泥石流发生时往往有一些预兆。
下列现象属于泥石流已经在河谷上游的预兆是( )A.电闪雷鸣,出现狂风暴雨B.河谷中的小溪突然断流,谷中传来闷雷般的声音C.大地抖动,山坡上出现滚石D.长时间的大雨,河水突然暴涨解:6.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滑坡发生在山区,泥石流发生在平原地区B.滑坡与泥石流成因相同C.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相同D.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成为分布较广泛的地质灾害7.针对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开垦梯田C.加强城市建设 D.减少降水8. 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强度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发生泥石流和滑坡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9. 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各类有()A.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地震、泥石流、滑坡C.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地震、火山、海水入侵10.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应具有()A.集水的地形,丰富的松散固体破碎物质,短时间内的大量流水B.暴雨,松散堆积物C.陡峭的地形,巨厚的岩土体,长时间的稳定降雨D.平缓的地形,薄层松散岩土体,降雨及地下泉水丰富11.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赶紧顺着河谷的上游或下游跑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狭小空间内,等待救援C.在山区荒野,遇到地震时,要往山坡上方跑并注意滚石D.当附近有大量因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要注意紧闭窗户,少在户外活动12.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中,以下具有长期效益的措施是()A.修筑永久性的钢筋混凝土防护结构B.种植草皮,造林护林C.放弃在泥石流地区居住和建造工程D.在地表铺盖黏土,防止雨水渗入13. 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14. 如图是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则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最有可能的是()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不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 泥石流是指山区因为_________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大量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的特殊洪流。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5节 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泥石流的形成、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2.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与记录:学生分组,在山区或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下泥石流发生时的情景,包括声音、光线、地面变化等。
观察结束后,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泥石流的特点。
2. 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网站或视频,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
3. 制作PPT: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泥石流的PPT。
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形成、特征、危害及预防措施等。
要求PPT结构清晰,语言准确,能够生动地传达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结合泥石流相关知识,避免与课程无关的内容;2. 观察与记录需真实、客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3. 查阅资料时,鼓励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4. 制作PPT时,要求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与记录的准确性、资料的全面性、PPT的制作水平;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成果后,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对于观察记录和分析讨论的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足之处,给予具体的指导建议。
对于PPT的制作,教师可以从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
同时,教师可以将优秀作品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和成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作业,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泥石流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5节 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学会识别泥石流发生的可能地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学会识别泥石流发生的可能地区。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地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用于展示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和可能地区。
2. 准备一些常见地形地貌的图片或模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4.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小组讨论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展示一些泥石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主题,如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分享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
4. 实地观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到泥石流多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地泥石流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总结与评价:在本节课结束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核心知识点。
2018_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5节泥石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基本特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及逃生的方法。
3.通过对地质灾害(前面已学过火山、地震)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学习,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分析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舟曲泥石流的相关材料,概括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发生前兆。
2.通过土质山谷模型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并让小组合作讨论,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泥石流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用模型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观看灾后重建的视频,看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了解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及逃生方法。
难点: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土质山谷模型、草皮、多媒体课教学过程:一、课件展示,激趣导入设问:泥石流是什么?泥石流的特征是什么?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泥石流带来了哪些危害?视频:带着问题看新闻视频《甘肃舟曲泥石流(堰塞湖)》过渡:看了视频我们发现,泥石流的确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会给受灾地区人民的人身安全和经济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那么泥石流到底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讲解:泥石流的定义和特点。
过渡:受灾之前的舟曲非常美,但经过泥石流的侵蚀后,变成了这样。
展示舟曲泥石流发生前后的巨大变化图片。
设问:泥石流如此可怕,那么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过渡: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观察,但我们一样可以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模型。
实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模拟实验:土质山谷模型说明:制作此模型时需注意,使用的土壤的质地要比较细,质地粗的土壤渗水比较快,坡面水流比较小,因此沙土也不适宜。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 泥石流习题精选第三十八篇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习题精选第三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A、终年高温多雨B、终年炎热干燥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D、降水集中,多暴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泥石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规模不大,但危害严重B、活动频繁,历时长C、危及面狭窄,且重复成灾D、突发性强,历时短【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小强和几位同学在山上玩,突降暴雨,遭遇泥石流,这时,他们应该( )A、立即远离泥石流,朝与泥石流垂直方向的山坡向上爬B、马上向泥石流的上游方向逃生C、马上向泥石流的下游方向逃生D、原地不动,等待救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地震、火山、泥石流都属于地质灾害,下列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和地震所释放的巨大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B、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的发生C、泥石流发生时,不能在泥石流中横渡,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D、地震发生时,若来不及外逃,可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泥石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规模不大,但危害严重B、活动频繁,历时长C、危及面狭窄,且重复成灾D、突发性强,历时短【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自然灾害中具有关联性的是( )A、滑坡—台风—雷暴B、火山喷发—地面沉降—全球气候变暖C、地震—山崩—泥石流D、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海啸【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属于我国泥石流频繁发生地区的是( )A、浙江B、河北C、四川D、山东【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果你是一位桥梁设计师,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不是很宽的河道上建一座公路桥,万一发生泥石流时,要求尽量使泥石流能顺利通过桥梁,又要保证桥尽可能不被冲毁,则下列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建在河道拐弯处,单孔大跨度B、建在河流直道处,单孔大跨度C、建在河道拐弯处,多桥墩小跨度D、建在河流直道处,多桥墩小跨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近年来,部分山区频发泥石流灾害,其根本原因是( )<!--{cke_protected}{C}%3C!%2D%2DE1%2D%2D%3E-->A、过度开发森林资源B、森林中野生动物过多C、动植物标本的采集D、珍稀动物的滥捕滥杀【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产生泥石流因素中属于人为因素的是( )A、对森林的乱砍滥伐B、暴雨或是持续性的降水C、陡峭的地形D、山坡表层堆积有大量松散的土和石块【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泥石流的危害:①泥石流造成______ ;②泥石流常常会冲毁______ 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______ ,堵塞______ ,毁坏______ 。
3【七年级科学教案精选】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7节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
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亚欧板块被抬升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地中海在缩小: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碰撞,靠近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张裂,离开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地震。
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在板块的张裂地区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1.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
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A.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B.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C.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D.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2.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A.按板块构造说,地球岩石圈可分为六个板块B.六个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C.大陆漂移是由于板块运动形成的D.从现象上看,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3.裂谷和海洋往往形成在( )A. 板块碰撞处B. 板块张裂处C. 板块的内部D. 板块的边界4.下图是恐龙化石形成过程,与恐龙化石形成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是()A.地震B.地球自转运动C.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5泥石流 练习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一、选择题1 .〔浙江台州〕植被的破坏容易引发泥石流,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以下行为不恰当的是〔)A .打草稿纸时充分利用纸张的正反面B .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C .旅行时保护树木、不践踏草坪D .将废报纸送到回收站2 .以下关于泥石流特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规模不大,但危害严重B .活动频繁,历时长C .危及面狭窄,且重复成灾D .突发性强,历时短3 .以下关于泥石流危害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人口稀少,故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B .经常会冲毁铁路、公路、桥梁、水电站等公共设施C .它会摧毁矿山,掩埋良田,毁坏房屋D .它会堵塞河流,造成河流决口,泛滥成灾4 .以下各组省区中,均为我国主要泥石流分布区的是〔)①四川②甘肃③山东④云南⑤西藏⑥浙江A .①②③⑥B .①③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④⑤5 .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A 、终年高温多雨B .终年炎热枯燥C .四季清楚,降水均匀D .降水集中,多暴雨6 . 2015 年3 月30 日,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造成至少6 人死亡,10 人失踪。
泥石流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地质灾害,经常与之相伴发生的地质灾害还有〔)①火山②地震③山体滑坡④崩塌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7 .以下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防御措施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B .不要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C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D .发生泥石流时,要勇于到室内救出被困人员,并抢救一些易于携带的物资8 .以下关于泥石流发生前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 .沟谷中的小溪突然断流B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C .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D .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所以其发生前不会有任何征兆二、填空题9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的山区有利于水流聚集,水流的流速较,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5节 泥石流 3.5泥石流参考素材 浙教版
.5泥石流一、泥石流泥石流——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的,具有很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松散固体物质(地质条件)在形成区内有大量易于被水流侵蚀冲刷的疏松土石堆积物,是泥石流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
地形条件: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沉积区三个区段。
形成区(又可分为汇水动力区和物质供给区)该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沟谷纵坡降可达30°以上。
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崩塌、滑坡发育;坡体光秃,无植被覆盖,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的固体物质。
流通区该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纵坡降较大,常出现陡坎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后极具冲刷能力。
流通区形似颈状或喇叭状。
非典型的泥石流沟,可能没有明显的流通区。
沉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形较平缓。
泥石流至此速度急剧变小,最终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有的堆积区还直接为河漫滩或阶地。
水源条件:泥石流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三、泥石流分类按所含固体物质成分分为:按流体性质分类: 1. 粘性泥流;2. 粘性泥石流; 3. 稀性泥流;4. 稀性泥石流;5. 水石流按泥石流规模大小分类: 1. 小型;2. 中型;3. 大型;4. 特大型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分期: 1. 发育初期;2. 旺盛期;3. 间歇期四、泥石流地区道路位置选择及防治措施一般来说,道路工程通过泥石流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绕避处于发育旺盛期的特大型、大型泥石流或泥石流群,以及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2.远离泥石流堵河严重地段的河岸;3.线路高程应考虑泥石流发展趋势;4.峡谷河段以高桥大跨通过;5.宽谷河段,线路位置及高程应根据主河床与泥石流沟淤积率、主河摆动趋势确定;6.线路跨越泥石流沟时,应避开河床纵坡由陡变缓和平面上急弯部位;不宜压缩沟床断面,改沟并桥或沟中设墩;桥下应留足净空;7.严禁在泥石流扇上挖沟设桥或作路堑。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5节 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掌握泥石流的主要特征和风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掌握泥石流的主要特征和风险。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泥石流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准备泥石流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材料。
3. 准备一些常见易引发泥石流的环境因素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泥石流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5. 准备一些常见易引发泥石流的环境因素的文字资料,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泥石流视频,请学生总结泥石流的观点和特点。
2. 提问:你在观看视频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泥石流破坏力强的特点。
3. 引出课题:了解泥石流,认识其风险。
(二)新课教学1. 探究泥石流的成因(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地质条件。
(2)讨论气候条件对泥石流的影响。
(3)总结泥石流的成因。
2. 了解泥石流的过程(1)展示泥石流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2)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泥石流的过程。
(3)教师进行总结。
3. 讨论防范措施(1)讨论在遇到泥石流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2)教师总结并补充一些实用的防范措施。
4. 教室互动(1)提问:你了解哪些地方的泥石流?请说出一些实例。
(2)请学生思考: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3)请学生为当地政府提出一些防治泥石流的建议。
(三)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泥石流的重要性和风险。
2. 安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宣传泥石流的风险和防范措施,并在班级群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和特点,探究了其成因、过程,并学习了防范措施。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习题新版浙教版
第5节泥石流01知识管理泥石流定义:是指在________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特殊洪流。
自然成因:(1)________(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2)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________(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3)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________。
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________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________引发的泥石流也经常发生。
人为原因:(1)________、________等会破坏植被。
(2)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________土层。
(3)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________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
分布: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危害: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防御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________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________上面逃生。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02基础题1.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A.终年高温多雨B.终年高温少雨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2.下列自然灾害中具有关联性的是( )A.滑坡—台风—雷暴B.火山喷发—地面沉降—全球气候变暖C.地震—山崩—泥石流D.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海啸3.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要赶紧顺着河谷的上游或下游跑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狭小空间内,等待救援C.在山区荒野,遇到地震时,要往山坡上方跑并注意滚石D.当附近有大量因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要注意紧闭窗户,少在户外活动4.泥石流发生时往往有一些征兆。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_地球3、5泥石流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
(1)据图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____地__形_____、 ____物__源____和___水__源_____。
(2)简要分析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突降特大暴雨;山区地形陡峭;山区植被 覆盖率低,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在开矿、 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 土层;在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
(3)泥石流发生时逃生: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 跑到__开__阔____地带,并迅速转移到___高_____处。不要 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__两__边__的__山__坡__上面 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点拨】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
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 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 中横渡。
15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 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 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 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 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读图 文材料,回答问题:
(1)说明古乡沟多泥石流爆发的原因。 解: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此处地壳活动频繁, 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秋季气温高, 冰雪融水多,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一一地球》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此教案的难点来说,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经验:1.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以小见大”的原则。
2.通过先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的理性认识,更容易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3.在活动设计中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展示结构的方法,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
4.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积累,将概念性的知识以细节、感性的方式展示给他们,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5.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增加知识的吸收度。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更能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另外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
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
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在家做。
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取长补短,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七年级学生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并观察过一些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第三章第5节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泥石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环境认知水平。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泥石流》课程内容,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并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泥石流相关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泥石流的定义、形成条件、发生规律等。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观点,记录在作业纸上。
4. 实践操作:学生需完成一次简单的泥石流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泥石流的流动过程及危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 反思总结: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小组讨论及实践操作,完成一篇关于《泥石流》课程的反思总结,内容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小组讨论的收获、实践操作的体验等。
三、作业要求1. 笔记整理:笔记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2.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积极发言,形成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的记录。
3. 实践操作:实验过程要认真细致,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
4. 反思总结:反思总结要结合课程内容、小组讨论及实践操作,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体现个人见解和体会。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从内容、态度、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等级和评语。
2. 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彼此的作业,从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 自我评价:学生需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次作业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改进建议。
2. 小组反馈: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作业心得,分享经验和方法。
3. 个人反馈:学生根据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泥石流 教案
②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可以结合汶川地震后引发泥石流事件说明)——改变了坡面物质的性质。
(此处是对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的进一步透视)
【过渡】除了上述自然原因外,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预设:人类活动
说明:制作此模型时需注意:使用的土壤质地要比较细,质地粗的土壤渗水比较快,坡面水流比较小,因此沙土也不适宜使用。土壤堆成山谷后不要压紧,可以先用水试验后确定的压实的程度,以水能冲走土壤为宜。坡面的坡度应大于45°,坡面也要有适当的长度,以80cm左右为宜。
【展示】模型的Flash<求助电脑老师>或相应的视频材料,增加教学直观性。
【互动】云南东川的形成原因——泥石流。引出课题
【板书】第5节 泥石流
【设问】关于泥石流,同学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①无人知②生只知是地质灾害③生全知 师需灵活应变)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泥石流的知识?
【自由发表】1、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泥石流的危害 课件设置链接
3、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二)讨论学习,探求新知
【追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引发泥石流?
【活动】①在土质山谷模型的B处堆入一些沙子,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趁机的泥沙和前面的活动相比有什么变化?
—— 冲刷力增强
②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起类似“堆沙子”的效果?
——开矿堆积放的矿渣,采石弃土、修建铁路、公路和水渠等不合理开发。
③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沉积的泥沙和没有植被覆盖相比有什么变化?(可由学生上台演示验证)
【过渡】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揭开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泥石流
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 )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引发的泥石流也经常发生。
2.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夯实基础】
1.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 )
A.陡坡修筑梯田
B.围湖造田
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内蒙古高原上垦殖草原
2.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气候特征往往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3.下列各组省区中,均为我国主要泥石流分布区的是( )
①四川②甘肃③山东④云南⑤西藏⑥浙江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下列关于泥石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不大,但危害严重
B.活动频繁,历时长
C.危及面狭窄,且重复成灾
D.突发性强,历时短
5.下列关于泥石流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人烟稀少,故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B.经常会冲毁铁路、公路、桥梁、水电站等公共设施
C.它会摧毁矿山,掩埋良田,毁坏房屋
D.它会堵塞河流,造成河流决口,泛滥成灾
6.在陡峭的沟谷山区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的地质灾害是( )
A.水土流失 B.泥石流
C.地震 D.火山
7.为减轻山区地质灾害的威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就可以减少地震的发生频率
C.依靠工程、生物措施,彻底杜绝地质灾害
D.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组织当地居民向平原地区迁移
8.2015年3月30日,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造成至少10人被埋。
泥石流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地质灾害,经常与之相伴发生的地质灾害还有( )
①火山②地震
③山体滑坡④崩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关于泥石流发生前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沟谷中的小溪突然断流
B.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C.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
D.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所以其发生前不会有任何征兆
10.下列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防御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B.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C.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D.发生泥石流时,要勇于到室内救出被困人员,并抢救一些易于携带的物资
11.泥石流长期防御措施:①建立预测、预报及_ 体系;②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
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和疏散;③植树造林;④修
建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⑤受灾时有效地_ 等措施都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
12.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3-5-1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图3-5-1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
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
(5)由此可见,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能力提升】
13.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海啸 B.滑坡、泥石流
C.沙尘暴、火山喷发 D.台风、洪涝
14.在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中具有长期效益的是( )
A.修筑永久性的钢筋混凝土防护结构
B.种植草皮、造林护林
C.放弃在泥石流地区居住和建造工程
D.在地表铺盖黏土,防止雨水渗入
15.下图箭头表示地理要素增大的方向,图示关联性正确的是( )
16.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如图3-5-2所示,回答下列题。
图3-5-2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陡峭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拓展创新】
17.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导致该地区这三种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日趋频发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1.陡峭地形暴雨或持续性地震
2. 突发性、历时短
【夯实基础】
1.A
2.D
3.D
4.D
5.A
6.B
7.A
8.C
9.D 10.D
11. 救灾搬迁工程抢险救灾 12. 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水流
携带泥沙向下流淌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良好的植被
【能力提升】
13.B 14.B 15.A 16.(1)C (2)D
【拓展创新】
17. 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大。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岩石破碎,
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18. 泥石流
19. 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