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半塔中学时飞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古今异义和句法
一、成语中的通假字:
例:图穷匕见、一曝十寒、拨乱反正
二、利用成语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例:亡羊补牢、赴汤蹈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利用成语理解一词多义
例:短兵相接和兵连祸接中兵的不同意思
四、利用成语来理解词类活用
例:“狼吞虎咽”和“蚕食鲸吞”中的、、、都是名词作状语,可理解为“像。
那样”
五、利用成语来理解文言句法:
成语中保留着宾语前置的各种形式,如:何去何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尔无我虞,我无尔诈
介词宾语前置:如:夜以继夜、一言以蔽之
“是”“之”使宾语前置,如:唯利是图、马首是瞻、何罪之有练习:
月晕而风蚕食鲸吞虎踞龙盘星罗棋布土崩瓦解车载斗量口诛笔伐令行禁止不速之客日新月异集思广益日薄西山目空一切雾失楼台飞沙走石正本清源兵不血刃不耻下问不远万里草菅人命有口皆碑草木皆兵不胫而走高枕无忧耳目一新雷厉风行管窥蠡测生死肉骨打草惊蛇气壮山河丧权辱国良药苦口息事宁人赏心悦目鱼肉百姓木雕泥塑不可理喻龙腾虎跃斗折蛇行蜂拥而至耳熟能详独善其身未雨绸缪风雨同舟先礼后兵朝秦暮楚春华秋实焚书坑儒乌合之众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忘乎所以曾经沧海身体力行求全责备风流云散博学审问奉行故事衣锦还乡不伦不类。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巧用成语,叩开文言语法之门
巧用成语,叩开文言语法之门作者:万启霞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年第06期对于高中生来说,文言文的语法是一个很难突破的关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尤其迷惑人,学生难接受,老师也着急。
其实,突破这一难点有一条捷径,那就是利用学生积累的成语。
成语具有结构精炼、语言简约、表意丰富的特点,其中,有很多还完整地保留着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因而,在讲解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学习成语中的语法现象,因为成语结构简单,易学易记,因而接受较快。
在此基础上,逐步迁移到对课文中文言语法的学习,最终达到突破这一难点的目的。
以下是笔者对这一教学实践的简单总结。
一、学习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这些类型成语中也有,比较典型的是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1.介词宾语前置“夜以继日”,《中国成语大辞典》将其解释为“夜晚接着白天。
形容日夜不停”。
据此,“夜以继日”的正常结构应该是“以夜继日”才合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同样的道理,“一以贯之”的正常结构是“以一贯之”。
这类成语的语法结构是“前置宾语+介词+谓语(动词)+宾语”,把“前置宾语”放到介词后面就容易解释和理解了。
【课本链接】(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加点部分翻译出来就是“我同谁一道呢”,所以,其正常结构应为“吾与谁归”。
(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翻译出来就是“你根据什么了解燕王呢?”“何以”的正确语序就是“以何”。
2.“是”字提前宾语这类成语比较成见的有“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等,其基本的语法结构是“前置宾语+是+谓语(动词)”,以“惟+前置宾语+是+谓语(动词)”最为常见。
翻译时将“前置宾语”调到谓语后边即可。
上述二个成语可解释为“只追究你的责任”(惟问你)、“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
比喻服从指挥和乐于追随。
”(惟瞻马首)这类成语还有很多,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力是视”等。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2019年文档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2019年文档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历来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理解费力、识记吃力。
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教学中总结出巧借成语学习和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可以说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一、通过成语识记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⑴、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这些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⑵、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看作幕布;把……当作席子)等。
⑶、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等。
②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等。
③名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活用为动词。
如:能文能武、能上能下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⑴、时间名词作状语①、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②、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削月割。
③、“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翻译为“在早上”、“在晚上”。
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朝秦暮楚、朝令夕改。
⑶、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方位和处所,可翻译为“在……地方”。
巧用成语梳理文言现象
巧用成语梳理文言现象作者:侯成宾来源:《语文建设·下旬》2018年第05期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刚刚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据悉,新课标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立足本国特色,着眼于国际视野,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求,在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建构学习任务群,优化语文课程结构,明确学业质量标准的同时,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四者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从这个角度讲,引领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就成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内涵,而“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就成为重要的语文课程目标。
毫无疑问,“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情境”,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情境、现代文阅读中的语言情境,学生都是比较熟悉的,但古诗文阅读中接触到的语言情境以及语言现象就较为陌生了,特别是在文言特殊句式和文言词类活用方面,理解起来有难度,因而学生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的积极性就差一些。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引领学生积累、梳理和整合文言现象,笔者认为巧用成语梳理文言现象是一个比较简便易行的办法。
说到成语,学生并不陌生,同时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在“语言文字运用”考查中考到了成语,故学生相对比较重视。
利用成语积掌握词类活用
认为……惊奇
把……当作宾客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
父亲到家中做客。
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
三、名词作动词
1、不毛之地
生长草木庄稼
2、春华秋实
开花
结果
3、成王败寇
成功称王 小练习
策勋十二转
失败成为寇贼
本义竹简,记下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 。
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
三、名词作状语
1、星罗棋布
(《送东阳马生序》)
假:联系成语"狐假虎威”( 借
)
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
1、沉鱼落雁
使……沉入水底 使……降落沙洲
2、闭月羞花
使……躲藏
使……羞惭
3、息事宁人 使……平息下来 4、丰衣足食
使……丰富 5、精兵简政
使……平安相处 使……充足
使……精简
使……缩减
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
6、富国强兵 使……富裕
使……强盛。
7、独善其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使……好 练习: 1、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 下来。后指被误读为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 安下心来。
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
二、意动用法(认为宾语怎么样)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像星星一样 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
2、土崩瓦解
像土一样
像瓦一样
3、狼奔豕突(láng bēn shǐ tū)
像狼一样
像猪一样
4、鳞次栉比(lín cì zhì bǐ)
像鱼鳞一样 像梳子齿一样 5、管窥蠡测(guǎn kuī lí cè)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6、 用其他词(乃、若、为……) 表示判 断 例: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成语:胜败乃兵家常事 此类成语还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浮生若梦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 鱼肉、知之为知之
二.被动句 1、 用“为”或“为……所” 表被动 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 成语:古为今用、为人所制
二.被动句 2、 用“于”或“受……于” 表被动 例: 而臣幸于赵王。(司马 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囿于成见、受制于人
二.被动句 3、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 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秋扇见捐、见弃于人 此类成语还有:见笑大方、为情所 困、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4、 省介词 例: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于)下吏。(贾谊 《过秦论》) 成语:防患(于)未然
三.省略句 5、 省量词 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桌一(把)扇一(条)抚 尺而已。(《口技》) 成语:以一(个)当十(个) 此类成语还有:不以(之)为意、掉 (之)以轻心、一诺(值)千金、放之 (于)四海而皆准、欲速(则)不达、 狗尾续(于)貂、沧海(之)一粟,引 (之)以为戒、亲(者)痛仇(者)快、 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
三.省略句 1、 省主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 坐谈, (邹忌)问之客曰……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成语:(我们)不见(到对方)不 散
三.省略句 2、 省谓语中心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 舞(为乐)。(司马迁《鸿 门宴》) 成语:一言(抵)九鼎
三.省略句 3、 省宾语 例:余稍为修葺,使(之) 不上漏。(归有光《项脊轩 志》) 成语:羞与(之)为伍
巧用成语活学文言
巧用成语,活学文言一、巧用成语介绍文言语法1.利用成语掌握文言实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这个词的含义时,可以引用“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等成语。
1.书(1)秦御使前书曰:写 [罄竹难书](2)使人遗赵王书:书信 [郢书燕说](3)黄生允修借书:书本 [映雪读书]2.对(1)王曰:“何以知之?”对曰:回答 [对答如流](2)对镜帖花黄;对着,向着 [对牛弹琴]3.负(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用背驮东西 [负重致远](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 [忍辱负重](3)秦贪,负其强:依仗 [负隅顽抗]4.立(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站立 [顶天立地] (2)且立石其墓之门:竖立 [立竿见影]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存在,生存 [势不两立、茕茕孑立] (4)兵精粮多,足以立事:建立 [成家立业] (5)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立刻,马上 [当机立断] (6)各当时而立法:设立 [标新立异]5.交(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交叉 [不可开交](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接触 [交头接耳](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交往,交流 [一面之交](4)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并,一起 [饥寒交迫]6.引(1)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引而不发](2)令查出引入上谕中:引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屈:招引 [引狼入室]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牵 [救经引足]7.将(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将要,打算,欲 [将要取之,必先欲之](2)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将领 [损兵折将](3)出郭相扶将:扶,持 [将功赎罪:引申为“拿”](4)将恐将惧:且,又 [将信将疑]8.走(1)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疾趋,跑 [不胫而走](2)兔走触柱,折颈而死;跑 [走马看花](3)弟走从军阿姨死:去,离开 [远走高飞]9.计(1)可记日而待也:计算 [计日程功](2)愿早定大计:计谋,策略 [阴谋诡计]10.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跟“公”相对 [公而忘私](2)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下,偷偷地 [私相授受]11.文(1)庸儒末学,文过饰非:掩饰 [文过饰非] (2)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 [望文生义] (3)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如其人]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华丽有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2.观(1)臣观大王无意尝赵王城邑:观察 [察言观色] (2)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观看 [隔岸观火](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蔚为大观]13.是(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正确的,合理的 [一无是处] (2)是说也,人常疑之:这,这个 [是可忍,孰不可忍]14.得(1)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 [得过且过] (2)得双石于潭上:得到 [得寸进尺]15.疾(1)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苦痛,疾苦 [痛心疾首]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厌恶 [疾恶如仇] (3)声非加疾也:强,猛烈 [疾风知劲草]16.致(1)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极 [专心致志] (2)致敬亭于幕府:送 [负重致远] (3)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雅人深致]17.假(1)非夫人之物而强加焉:借 [假公济私]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不假思索](3)乃悟前狼假寐:与“真”相对 [假仁假义]18.绝(1)不如早与之绝:断绝 [韦编三绝] (2)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绝无仅有](3)虽杀臣,不能绝也:尽 [绝处逢生]19.师(1)齐师伐我:泛指军队 [兴师动众] (2)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好为人师] (3)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 [师心自用]20.经(1)经正而后纬成:织布的纵线 [经天纬地] (2)自经丧乱少睡眠:经过,经历 [漫不经心]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典 [不见经传]21.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 [老马识途] (2)独其为文犹可:识:识别,辨认 [识时务者为俊杰] (3)非问无以广识:知识,见识 [远见卓识]22.意(1)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词不达意] (2)即道人意中事:心意 [心烦意乱]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出其不意](4)目似暝,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气风发]23.胜(1)终不能加胜于赵:胜利 [百战百胜]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风景 [引人入胜] (3)刑人如恐不胜:尽,极 [举不胜举]24.顾(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回头看,反顾 [义无返顾](2)大行不顾细谨:顾及,顾虑 [顾此失彼] (3)君臣相顾,泣下沾巾:看 [顾名思义]25.首(1)以刀劈狼首:头 [马首是瞻] (2)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首先 [首当其冲] (3)叛主雠贼,还为戎首:首领 [罪魁祸首]26.反(1)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与“正”相对 [反其道而行之] (2)诛白公,定楚国,如反称:翻转 [易于反掌]27.投(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投掷 [投笔从戎] (2)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投入 [自投罗网]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赠 [投桃报李]28.游(1)夫夷以近,则游者终:游玩,游览 [游山玩水] (2)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游动,流动 [游刃有余]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纵,放纵 [游目骋怀]29.固(1)固而近于费:坚固 [固若金汤]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固执己见] (3)固不如也:本来 [故步自封]30.达(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到达 [四通八达](2)自昏达暑:到达,至 [欲速则不达] (3)学未有达:通晓,贯通 [词不达意]2.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巧借成语区分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 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 或状态。
翻译为“像……一样”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成语: 狼吞虎咽 星之尾。《愚公移山》 成语:车载斗量,口诛笔伐,拳打脚踢
【示例】 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 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 没有根据的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 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 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 溃。
类似的成语 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
名词做动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无所事事 华而不实:华,开花,实,结果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长小腿,长翅膀 不名一钱:占有 声色犬马:养狗,养马 道路以目:用眼睛看
打草惊蛇:惊,使……受惊。 劳师动众:劳,使……劳苦;动,使……惊动。 赏心悦目:赏,使……舒畅;悦,使……愉悦。 伤风败俗:伤、败:使……败坏。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示例】 汗马功劳: 祸国殃民: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汗,使……出汗。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 态”。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
以下是一些例子:1.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一些词类会进行活用,改变它们的词性。
例如,“春华秋实”中的“华”是名词,但在成语中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繁盛、繁荣”。
2.省略句:在成语中,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例如,“一暴十寒”中省略了主语“人”,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3.倒装句:在成语中,有时句子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倒装。
例如,“江河日下”中的“日”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意思是“一天天、每天”。
4.意动用法:在成语中,一些词会用作动词,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肉”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死人复活”。
5.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具有使动或意动的功能。
例如,“汗牛充栋”中的“汗”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具有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野草”。
6.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可以具有使动的功能,表示使宾语进行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劳民伤财”中的“劳”和“伤”都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使……伤”。
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成语中,有些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沉水,使……落地”。
8.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风驰电掣”中的“风”和“电”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像风一样快,像电一样快”。
总的来说,成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集中体现,通过研究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
166方法与习惯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赵谦翔文言文难学,—个重要原因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
有的同学说,如果让我去古代生活一两年,天天跟古人对话、用文言写作,我肯定能学好。
真正回到古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可供你学习文言的老师,那就是“成语”,因为成语被称为“活着的文言”。
把学习成语同学习文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由此典型例词重温文言词义、词法和句法,又可彻底弄清成语的含义,从而避免对成语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一、巧借成语辨词义许多成语都含有古今异义词,这也正是造成被望文生义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词义进行辨析可以一举两得。
例如“正襟危4坐”中的“危”含义为“端正”,它是由古代诗歌“危4楼高百尺”的“危”的含义“高耸的,直立的”引申而来的,与“危4在旦夕”中“危”的“危险”这个现在常用义不同。
而“危4言耸听”中的“使感到恐惧”也不是现在的常用167高一年级●2010●7、8合刊方法与习惯义,它其实也是从“危”的本来义“高耸”引申来的:“高耸的”,则容易倾倒,倾倒的则是危险的、“使感到恐惧”的。
如此辨析自然可避免对“危”字的望文生义了。
再如“登峰造4极”中的“造”,由“登峰”的动宾关系可以推断“造极”也是动宾关系,“造”字的意思是“到”。
由此还可以联想到《五柳先生传》中的“造4饮则尽,期在必醉”与现代常用词“造4诣”中的“造”,都是“达到”之义。
次如“钟4灵毓秀”中的“钟”的含义与“古代乐器”(如“钟4鸣鼎食”)和现代常用义“计时器”(如“钟表”)大相径庭,是“集中,专注”之义,与现代常用词“钟4爱、钟4情”中“钟”的含义相同,也与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4神秀”中的“钟”一模一样。
此外如“怒火中4烧”中的“中”并非“中间”之义,而是“内心”的意思,与“情动于中4”“外强中干4”的“中”同义,也与《诗经》中“行迈靡靡,中4心摇摇”中的“中心”同义。
再就是“不刊4之论”中的“刊”,并非现在常用的“刊4登”之义。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本文主要谈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
关于熟练运用成语学习文言文,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很多不理解的问题,比如如何熟练地用文言文说。
今天小樱就来说说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巧借成语学古文
形容 词 活用 一 般 分 为 四种 , 分 别 是形 容 词
活用 为名 词 、 形容词 活 用为一 般 动词 、 形容 词 的 使动 用法 、 形 容词 的意 动用法 。 形容 词活 用作 名 词 , 就是 形 容 词 代 替 了具
有 自己特 性 的名 词 。 如 “ 取 长 补 短 ”中“ 长” 的
名词 的 意 动 用 法 , 即 成 语 中 的 名 词 具 有 “ 认为 ” 宾 语怎 么样 或把 宾 语看 成 什 么 的 意 思 。 如“ 不耻 下 问” 的“ 耻” 是“ 以 … … 为 耻 ”的 意
思。
形 容 词 活 用 为 一 般 动 词 。如 “ 集思广益 ”
中“ 广” 的意 义 变 为 “ 增广 、 扩大” ; “ 敬 而远 之 ” 的“ 远” 变为 “ 远离” ; “ 穷兵黩武” 的“ 穷” 变 为 “ 竭尽” ; “ 恃 才傲 物 ” 的“ 傲” 变为 “ 傲视 ” 等。 形容 词 的使 动 用 法 。如 “ 正本清源 ” 的正 变 为“ 使 … …正 ” ; “ 光宗 耀 祖 ” 的“ 光” 变为 “ 使
… …
光耀 ” 等。 形 容 词 的 意 动 用 法 。如 “ 不 耻 下 问 ”的
名词 活用 作一 般 动 词 , 即将 名词 当做 动词 来使 用 , 其 意义 产生关 联 性或 不关 联性 的变 化 。 如“ 名子 ” 的“ 名” 本是 名词 , 在成语 “ 莫 名 其 妙” 中则 活用 为 了动词 , 意 思是 “ 说出” 。 名词 活 用作 状 语 , 即将 名 词 当做 状 语 来 使
3 7
2 0 1 4・ 8 红 丈 天弗
作 文 教 学
浅析“ 以学定敦’ ’ 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利用成语掌握文言现象
利用成语掌握文言现象作者:吴正兵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07期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一直明确要求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同时也明确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指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特殊用法是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用法,文言文难学难记,而成语来源于文言,如果利用现代常用的成语来掌握文言现象,那就容易得多。
下面笔者对如何利用成语来掌握文言现象加以阐述。
1.利用成语掌握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在文言文中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用副词乃、必、亦、即、诚、皆等表判断。
成语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2.利用成语掌握被动句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
成语有“为人所制”“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洋为中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贻笑大方”等。
3.利用成语掌握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和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所以称之为宾语前置。
第一种现象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离开什么,追随什么)。
第二种现象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
第三种现象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马首是瞻”“惟命是听”“惟利是图”。
4.利用成语掌握成分省略句古汉语中还有大量的语法成分省略现象。
借成语掌握文言句式
借成语掌握文言句式借成语掌握文言句式借助成语掌握文言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如果不能解决这难点,那么句子的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内容的理解也难以正确。
如何突破此难点?从成语入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汉语成语虽是短语,却存在文言特殊句式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一、判断句。
判断句常借助用“非、皆、为、则、乃”等词语来表达。
如: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孔雀东南飞》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如今人方为道阻,我为鱼肉。
——《鸿门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成语中也有借助用“非、皆、为、则、乃”等词语来表示判断的例子,如:来而不往非礼也;草木皆兵;言为心声;心之官则思;胜败乃兵家常事。
二、被动句被动句有用“为、为所,见、见···于,于”等词语来表达的情况,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孟子.梁惠王下》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成语中也有借助“为、为所,见、见···于,于”等词语来表示被动的情况,如:金石为开、为名所累、见笑大方、见弃于人、囿于成见有的被动句无标志,有动词暗含被动,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成语中也有无标志表被动的现象,如:兔死狗烹水滴石穿。
三、省略句文言文省略句有省略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或介词“于”“以”等情形,如:公从之。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主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省略谓语)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介词宾语)使(之)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省略动词宾语)有碑仆(于)道——《游褒禅山记》省略介词“于”)秦王购之(以)金千斤——《荆轲刺秦王》(省略介词“以”)成语中也有这几种省略情形,如:(弈者)举棋不定,一字(值)千金,引(之)以为戒,不以(之)为然,鹤立(于)鸡群。
最新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精品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辞海》对成语的诠释为: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日“成语”。
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
可见,成语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保留了古人许多的语言、思想的精华,素有古代的“活化石”之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是活在现代文中的古文,又是古文中流传下来的现代文。
我们灵活运用熟知的成语辨析理解文言文,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词的活用是文言文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这在成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的名词。
再如出自《苟子》的成语“兵不血刃”中的“血”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还有很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沐猴而冠、沧海桑田、户枢不蠹、不胫而走、华而不实、履险如夷、无所事事、衣冠禽兽等。
二、名词直接作状语《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句较难翻译,如果借助成语“狼奔豕突”,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狼奔豕突”中狼、豕意为像狼、猪一样,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它们的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句便可仿效这一成语来翻译:“云”意为像云一样,“响”意为像回声一样,“景”通“影”,意为像影子一样。
这三个词用来修饰“集”“应”和“从”,分别做它们的状语。
整句的意思就是: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
名词直接作状语的情况有如下几种类型:1.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风驰电掣、狼吞虎咽、风起云涌等。
2.表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口诛笔伐等。
3.表处所、时间: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说等。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成语中的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历来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理解费力、识记吃力。
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教学中总结出巧借成语学习和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可以说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一、通过成语识记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⑴、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这些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⑵、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看作幕布;把……当作席子)等。
⑶、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等。
②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等。
③名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活用为动词。
如:能文能武、能上能下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⑴、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②、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削月割。
③、“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翻译为“在早上”、“在晚上”。
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朝秦暮楚、朝令夕改。
⑶、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方位和处所,可翻译为“在……地方”。
如:外御其侮(在外面)、虎口余生(在虎口里)。
②、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可翻译为“用……”。
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
可翻译为“象……一样”。
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等。
2、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有三种情况:
⑴、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改变这个动词的词类和意义,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如:救死扶伤(死去的人、受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等。
⑵、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等。
⑶、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种动作。
如:为国捐躯、啼饥号寒等。
3、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
如:推贤让能(贤明能干的人)、居安思危(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处境)、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等。
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
③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⑴数词作名词。
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等。
⑵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等。
⑶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等,“一”均作“全、都”解。
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知识很有帮助;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二、通过成语来学习、了解文言句式
1、倒装句式
⑴宾语前置
①、动词宾语前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②、介词宾语前置:一言以蔽之。
⑵状语后置
如:重(于泰山);问道(于盲);毕其功(于一役)。
2、被动句式
如:金石可(被)镂;水滴石(被)穿;妻(被)离子(被)散;见笑大方(被大方之家耻笑)。
3、省略句式
⑴省略介词:付之(于)东流、祸起(于)萧墙、付之(于)一炬。
⑵省略主语:(弈者)举棋不定、(物)不平则鸣、(女人)坐怀(男人)不乱。
⑶省略谓语:一发(引)千钧、一字(值)千金、盲人(骑)瞎马。
⑷省略宾语:驾轻(车)就熟(路)。
⑸省略定语:(飞)鸟尽(良)弓藏、精卫填(东)海。
⑹省略状语:雪上(又)加霜、曲(弥)高和(弥)寡。
⑺省略补语:鞭长莫及(马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