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报告格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报告格式要求

教学活动标题:

所属学科或领域:

适于的学段/年级:

设计者:

教学实施者:

一、简介

二、学习者分析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1、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或学习的哪些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2、在教学中计划通过什么教学方式或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的这些潜在优势发挥作用并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相关资源

1信息化教学地点:

2本次教学对教师的基本技术要求:会制作课件,用课件教学,认识各种秤。

3本次教学对学生的基本技术要求:会收集各种和质量有关的素材。

4硬件:多媒体、1克的物品、1千克的物品

5软件:课件

6访问网站:百度

7教材、图书、影像材料:教参、课标、课件

七、教学或活动过程

1、教学准备阶段:深专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科学合理的教学课件,准备各种1克和1千克的东西及天平。

2、整个教学过程叙述: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称重,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克和千克分别用于计量较轻的物品和较重的物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克和千克的关系,并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秤。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过程的追踪记录:学生通过观察明白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并以日常生活的语言有多重引出质量的概念,然后学生通过直观认识了克和千克的作用并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体验1克和1千克有多重,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一估、称一称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了各种秤。

八、案例分析

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来诠释教学活动,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个人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概念、原则与方法进一步深刻反思,把原有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价值、态度,通过讨论分析提升到意识阀当中来。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运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地关注。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也就是说,教师应将学生置入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或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1、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在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由此引出质量部位,使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从而理解质量单位在描述物品质量时的功能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由于日常生活中通常将“质量”称为“重量”,因此,“质量”这个词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避免理解上的困难,尽量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多重”替代“质量”,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质量”概念。(3)主题图是对本单位所学知识的总体概述。因此,除了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外,还呈现了得到物品质量的方法:可以通过看包装上的标示来获知;没有外包装的就得用秤来称量。同时,教材通过5个苹果重1千克的称量,为例3用估量解决问题作了铺垫。

(二)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这种观念的建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

地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教材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在明确其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加以充分地利用。

1、例1认识质量单位“克”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给出了表示克的符号“g”,让学生了解。

2、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是用克进行测量的基础。为此,借助1个2分硬质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实际感受1克有多重,也为学生后面进行估计作好准备。

3、为了准确、方便地测物品的轻重,人们发明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就是用来测量较轻的物品的工具。让学生称1克黄豆的活动,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介绍用天平称重的方法;二是通过1克黄豆的数量及掂1克黄豆的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4、“做一做”让学生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为比较(或估“量”)。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

5、例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同时,给出了表示千克的符号“kg”,结合具体实物给出了将含量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6、由于克和千克的关系是单位制内的一种规定,不需要学生进行控索,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之后,通过学习用学生熟悉的两袋盐,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掂一掂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二是深化学生对克和千克关系的理解。

7、认识千克之后,呈现了生活中常用的3种以“千克”作单位的秤,以达到3个目的:一是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

二是了解秤的使用方法,知识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三是通过称量称累学生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三)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前所述,所谓计量(测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而估量,本质上也是计量,同样少不了估量的用于比较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可能不是1克和1千克,而可能是学生熟悉的10克或100克、500克等物品的质量。进而学生再用自己选定的标准去“量”。修订后的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编排的。为此,教师应将这种思想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上。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在估量时应选择一个标准去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第2题可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表述清楚自己估量的方法,同时通过对记录下来的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比较,让学生对自己的估量能力有一个清楚地认识,找到估得不准的原因,修正自己估量的策略,以提升估量的能力。

九、评价: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

使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克和千克的关系,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秤。

十、参考资料:教科书、教参、数学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