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沉降量计算

合集下载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一、弹性模型法
弹性模型法是地基沉降计算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弹性体理论,直接应用中等体积条件,利用K值表面积比来估算计算地基沉降。

1.原理及公式
弹性模型法是假设地基是一种脆性材料,按照体积稳定原理,当在地基上发生荷载时,地基沉降量s可表示为:
s=K·q/F
其中:
s:地基沉降量,m;
K:沉降系数,m/t;
q:表面单位荷载,t/m2;
F:表面积,m2
2.计算方法
(1)选择沉降系数K。

一般情况下,K的取值可根据工程案例计算,也可以参考试验结果或文献资料中给出的K值,另外,也可根据地基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确定:
K=1.8(G/E)1/2+2.8(μ/E)1/3
其中:G为地基材料的弹性模量,Pa;E是弹性模量,Pa;μ是泊松比。

(2)确定计算点位及坐标系。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计算点位及确
定坐标系,通常坐标系以空间坐标系为准;
(3)计算沉降量s。

根据系数K和地基单位面积荷载q计算沉降量s,计算公式为:
s=K·q/F
其中:K为沉降系数,m/t;q为地基单位面积荷载,t/m2;F为表面积,m2
(4)结果分析。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地基沉降量计算地基变形在其表面形成的垂直变形量称为建筑物的沉降量。

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被压缩达到稳定时基础底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最终沉降量。

一、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分层总和法。

(一)基本原理该方法只考虑地基的垂向变形,没有考虑侧向变形,地基的变形同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属一维压缩问题。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的参数(e i、E s、a)进行计算,有:变换后得:或式中:S--地基最终沉降量(mm);e--地基受荷前(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1e--地基受荷(自重与附加应力作用下)沉降稳定后的孔隙比;2H--土层的厚度。

计算沉降量时,在地基可能受荷变形的压缩层范围内,根据土的特性、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位进行分层。

然后按式(4-9)或(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

最后将各分层的沉降量总和起来即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i(二)计算步骤1)划分土层如图4-7所示,各天然土层界面和地下水位必须作为分层界面;各分层厚度必须满足H i≤0.4B(B为基底宽度)。

2)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3)计算各分层界面的自重应力σsz和附加应力σz;并绘制应力分布曲线。

4)确定压缩层厚度满足σz=0.2σsz的深度点可作为压缩层的下限;对于软土则应满足σz=0.1σsz;对一般建筑物可按下式计算z n=B(2.5-0.4ln B)。

5)计算各分层加载前后的平均垂直应力p=σsz; p2=σsz+σz16)按各分层的p1和p2在e-p曲线上查取相应的孔隙比或确定a、E s等其它压缩性指标7)根据不同的压缩性指标,选用公式(4-9)、(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i8)按公式(4-11)计算总沉降量S。

分层总和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可参例题4-1。

例题4-1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5×2.5m,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

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在一定时间内由于自身重量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下沉量。

计算地基沉降量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1. 经验法经验法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根据类似地基的实测数据和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土质较为均匀且地基承载力较高的情况。

通过对类似地基的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经验公式,根据这些公式可以估算出地基沉降量。

2. 解析法解析法是一种基于土壤力学理论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方程来计算地基沉降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质复杂、地基承载力较低的情况。

解析法需要考虑土壤的力学参数、地基形状、荷载大小等因素,通过求解方程得到地基沉降量的数值。

3. 数值法数值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地基-土体-荷载的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或边界元等数值方法对地基沉降进行模拟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质复杂、地基形状复杂或荷载非常大的情况。

数值法可以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土壤的非线性特性、渗透性等,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地基沉降量。

4. 试验法试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验来测量地基沉降量的方法。

主要包括静载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质复杂、地基形状复杂或荷载较大的情况。

通过实验可以直接获得地基沉降量的实测数据,更加准确地评估地基的变形情况。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来计算地基沉降量,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基沉降对工程的影响,如是否会导致结构的破坏或使用功能的丧失。

如果地基沉降量过大,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增加地基的承载力或采取土体加固等方法,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沉降量计算方法

沉降量计算方法

例题4-2 计算表格z (m) L/B z/BEsi(kPa)(cm)(cm)0 0 0.2500 01.0 0.8 0.2346 0.2346 0.2346 4418 4.27 4.272.0 1.6 0.1939 0.3878 0.1532 6861 1.80 6.073.0 2.4 0.1578 0.4734 0.0856 7749 0.89 6.964.0 3.2 0.1310 0.5240 0.0506 6848 0.59 7.555.0 4.0 0.1114 0.5570 0.033 4393 0.60 8.156.0 4.8 0.0967 0.5802 0.0232 3147 0.59 8.747.0 5.6 0.0852 0.5964 0.0162 2304 0.57 9.317.6 6.08 0.0804 0.6110 0.0146 35000‎0.03 9.34按规范确定‎受压层下限‎,z n=2.5(2.5-0.4ln2.5)=5.3m;由于下面土‎层仍软弱,在③层粘土底面‎以下取Δz‎厚度计算,根据表4-3的要求,取Δz=0.6m,则z n=7.6m,计算得厚度‎Δz的沉降‎量为0.03cm,满足要求。

查表4-2得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1.17。

那么,最终沉降量‎为:三、按粘性土的‎沉降机理计‎算沉降根据对粘性‎土地基在局‎部(基础)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变形‎特征的观察‎和分析,粘性土地基‎的沉降S可‎以认为是由‎机理不同的‎三部分沉降‎组成(图4-8),亦即:上式中的低‎值适用于较‎软的、高塑性有机‎土,高值适用于‎一般较硬的‎粘性土。

表4-4 沉降系数ω‎值受荷面形状‎L/B 中点矩形角点,圆形周边平均值刚性基础圆形— 1.00 0.64 0.85 0.79 正方形 1.00 1.12 0.56 0.95 0.88矩形1.52.03.04.06.08.010.030.050.0100.01.361.521.781.962.232.422.533.233.544.000.680.760.890.981.121.211.271.621.772.001.151.301.521.701.962.122.252.883.223.701.081.221.441.61——2.12———*平均值指柔‎性基础面积‎范围内各点‎瞬时沉降系‎数的平均值‎(二)固结沉降计‎算固结沉降是‎粘性土地基‎沉降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可用分层总‎和法计算。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第三节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一、弹性理论法计算沉降(一) 基本假设弹性理论法计算地基沉降是基于布辛奈斯克课题的位移解,因此该法假定地基是均质的、各向同性的、线弹性的半无限体,此外还假定基础整个底面和地基一直保持接触。

布辛奈斯克是研究荷载作用于地表的情形,因此可以近似用来研究荷载作用面埋置深度较浅的情况。

当荷载作用位置埋置深度较大时,则应采用明德林课题的位移解进行弹性理论法沉降计算。

(二) 计算公式建筑物的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压缩变形达固结稳定的最大沉降量,或称地基沉降量。

地基最终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变形完全稳定时基底处的最大竖向位移。

基础沉降按其原因和次序分为:瞬时沉降d S ;主固结沉降c S 和次固结沉降s S 三部分组成。

瞬时沉降:是指加荷后立即发生的沉降,对饱和土地基,土中水尚未排出的条件下,沉降主要由土体测向变形引起;这时土体不发生体积变化。

(初始沉降,不排水沉降)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使土体积压缩而引起的渗透固结沉降,也称主固结沉降,它随时间而逐渐增长。

(主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后,主要由土粒表面结合水膜发生蠕变等引起的,它将随时间极其缓慢地沉降。

(徐变沉降)因此:建筑物基础的总沉降量应为上述三部分之和,即s c s s s s s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目的:(1)在于确定建筑物最大沉降量;(2)沉降差;(3)倾斜以及局部倾斜;(4)判断是否超过容许值,以便为建筑物设计值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1、 点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ErQ y x E Q s πνπν)1()1(2222-+-==2、 绝对柔性基础沉降⎰⎰----=Ay x d d p Ey x s 2202)()(),(1),(ηξηξηξπν0)1(2bp s c Ec ων-=3、 绝对刚性基础沉降(1) 中心荷载作用下,地基各点的沉降相等。

(整理)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整理)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

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

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 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

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 时,见图6-5,表面位移w (x, y, o )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E r P s 21μπ-⋅=(6-8)式中 μ—地基土的泊松比;E —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0);r —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P 作用点的距离,2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

如图6-6所示,设荷载面积A 内N (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 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 0(ξ,η)d ξd η代替。

于是,地面上与N 点距离r =22)()(ηξ-+-y x 的M (x, y )点的沉降s (x, y ),可由式(6-8)积分求得:⎰⎰-+--=Ay x d d p E y x s 22002)()(),(1),(ηξηξηξμ (6-9)从式(6-9)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了应力分布就可以求得沉降;反过来,若沉降已知又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a )任意荷载面;(b )矩形荷载面可以反算出应力分布。

对均布矩形荷载p 0(ξ,η)= p 0=常数,其角点C 的沉降按上式积分的结果为:021bp E s c ωμ-= (6-10)式中 c ω—角点沉降影响系数,由下式确定:⎪⎪⎭⎫ ⎝⎛+++++=)1ln()11ln(122m m mm m c πω (6-11)式中 m=l/b 。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一、限制应力法限制应力法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S=Σ(dΔσ)其中,S为最终沉降量,dΔσ为不同深度处的限制应力差。

限制应力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通过试验或现场勘测得到土壤层的力学参数,如土壤的自重γ、均匀固结压缩系数Cc、再固结压缩系数Cr等。

2.根据建筑物的设计荷载,计算出不同深度处的垂直应力Δσ。

3.根据试验或现场勘测得到的土壤层力学参数,计算出不同深度处的限制应力差dΔσ。

4.将不同深度处的限制应力差累加,得到最终沉降量S。

二、一维固结计算法一维固结计算法是一种根据土壤的固结性质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方法。

1.应力应变模型一维固结计算法通常采用本构模型,如Terzaghi's经典本构模型:Δe=ε'·HΔσ=γΔz其中,Δe为固结应变,ε'为固结应变系数,H为固结层的厚度,Δσ为固结层的应力差,γ为土壤的单位重量,Δz为固结层的厚度。

2.固结应变系数固结应变系数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或现场试验得到,也可以通过经验公式估算。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固结期限,选择相应的固结应变系数。

3.在垂直方向上,将所有固结层的固结应变累加,得到最终沉降量。

三、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土壤力学行为的方法,可以精确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结构工程。

数值模拟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土壤力学模型,包括土壤的性质、层次和边界条件等。

2.根据实测数据或试验数据,确定土壤力学参数,如剪切模量、压缩模量等。

3.根据建筑物的设计荷载、地质条件等,进行有限元分析或其他数值模拟,得到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数值模拟法的计算精度较高,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使用专业软件。

在实际工程中,一般会综合使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和结构工程的变化,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17.39
0.95
24.45
5.96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
5-2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组成
初始沉降(SD):是指当荷载施加较快,土体允许有侧向变形
时,加荷瞬时土体的竖向变形量
固结沉降(SC):也称主固结沉降,是土体在附加压力作用下,
由于土中孔隙水和孔隙气体的排出而引起的
土体体积的减小
次固结沉降(SS):是指含水量较高的软粘土在固结沉降完成后
期,较厚的吸着水层因土体受挤压使得其中的
一部分吸着水逐渐转变为自由水,土体体积减
小所出现的压缩量。
*
t
S
Si :初始瞬时沉降
Ss: 次固结沉降
Sc:主固结沉降
用e~p曲线法计算地基的沉降量计算步骤 (1)按比例绘制柱基础及地基土的剖面图
(2)按式 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提示:自土面开始,地下水位以下用浮重度计算)。 (3)计算基底压力 。 (4)计算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分布; (5)确定压缩层厚度;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⑤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⑥地基受压层厚度zn 确定 ⑦地基沉降计算分层 ⑧计算各层土的压缩量
⑨柱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源自自基底深度z(m)土层厚度Hi(m)
自重应力(kPa)
附加应力(kPa)
孔隙比e1
附加应力平均值(kPa)
分层土压缩变形量ΔSi(mm)
l/b
z/b
αc
σz
0
16.5
1.0
0
0.2500
*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无侧向变形条件下单向压缩量公式
*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地基沉降量计算地基变形在其表面形成的垂直变形量称为建筑物的沉降量。

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被压缩达到稳定时基础底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最终沉降量。

一、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U前最常用的就是分层总和法。

(一)基本原理该方法只考虑地基的垂向变形,没有考虑侧向变形,地基的变形同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属一维圧缩问题。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的参数(巳、E八8)进行计算,有:变换后得:(4・9)(4-10)式中:O-地基最终沉降量(mm);6—地基受荷前(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仝一地基受荷(自重与附加应力作用下)沉降稳定后的孔隙比; 严-土层的厚度。

计算沉降量时,在地基可能受荷变形的压缩层范围内,根据土的特性、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位进行分层。

然后按式(4-9)或(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5。

最后将各分层的沉降量总和起来即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4-11)2-1(二)计算步骤1)划分土层如图4-7所示,各天然土层界面和地下水位必须作为分层界面;各分层厚度必须满足HW0.4E为基底宽度)。

2)计算基底附加压力a3)计算各分层界面的自重应力。

站和附加应力-;并绘制应力分布曲线。

4)确定压缩层厚度满足。

尸0.2的深度点可作为压缩层的下限;对于软土则应满足o r=0. 1 o s:x对一般建筑物可按下式计算ZF B(2. 5-0. 41nQ。

5)计算各分层加载前后的平均垂直应力Pi二 J;Pz= O O :6)按各分层的a和卩在e-p曲线上查取相应的孔隙比或确定a、£等其它压缩性指标7)根据不同的压缩性指标,选用公式(4-9) . (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58)按公式(4-11)计算总沉降量9分层总和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可参例题4-lo例题4—1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5x2.5m,埋深2m,作用 于基础上(设汁地面标高处)的轴向荷载;V=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 剖面详见下图。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第三节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一、弹性理论法计算沉降(一) 基本假设弹性理论法计算地基沉降是基于布辛奈斯克课题的位移解,因此该法假定地基是均质的、各向同性的、线弹性的半无限体,此外还假定基础整个底面和地基一直保持接触。

布辛奈斯克是研究荷载作用于地表的情形,因此可以近似用来研究荷载作用面埋置深度较浅的情况。

当荷载作用位置埋置深度较大时,则应采用明德林课题的位移解进行弹性理论法沉降计算。

(二) 计算公式建筑物的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压缩变形达固结稳定的最大沉降量,或称地基沉降量。

地基最终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变形完全稳定时基底处的最大竖向位移。

基础沉降按其原因和次序分为:瞬时沉降d S ;主固结沉降c S 和次固结沉降s S 三部分组成。

瞬时沉降:是指加荷后立即发生的沉降,对饱和土地基,土中水尚未排出的条件下,沉降主要由土体测向变形引起;这时土体不发生体积变化。

(初始沉降,不排水沉降)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使土体积压缩而引起的渗透固结沉降,也称主固结沉降,它随时间而逐渐增长。

(主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后,主要由土粒表面结合水膜发生蠕变等引起的,它将随时间极其缓慢地沉降。

(徐变沉降)因此:建筑物基础的总沉降量应为上述三部分之和,即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目的:(1)在于确定建筑物最大沉降量;(2)沉降差;(3)倾斜以及局部倾斜;(4)判断是否超过容许值,以便为建筑物设计值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1、 点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2、 绝对柔性基础沉降3、 绝对刚性基础沉降(1) 中心荷载作用下,地基各点的沉降相等。

圆形基础:0)1(2dp s c E c ων-=矩形基础:0)1(2bp s r E c ων-=(2) 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要产生沉降和倾斜。

二、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分层总和法都是以无側向变形条件下的压缩量公式为基础,它们的基本假设是:1.土的压缩完全是由于孔隙体积减少导致骨架变形的结果,而土粒本身的压缩可不计;2.土体仅产生竖向压缩,而无测向变形;3.在土层高度范围内,压力是均匀分布的。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1.1分
(4)沉降计算深度为有限值。理论上沉降计算深度应为无穷大,但 层
由于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扩散随深度而减小,在一定深度处,附加 总
应力已经很小,因此该深度以下土层的压缩变形值可以忽略不计。


2.沉降量的计算
(1)绘制地基剖面图和基础剖面图。 (2)将地基分层。 (3)根据式(2-3)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σcz,并绘出自重 应力在基础中心线处沿深度z的分布图,如图3-5所示。 (4)计算基底附加应力p和地基附加应力σz,并绘出附加应力 在基础中心线处沿深度z的分布图,如图3-5所示。 (5)确定地基压缩层深度。 (6)分别计算基础中心点下地基各个土层的变形量Δsi。由式 (3-1)可得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1.2规 范 推 荐 法2.计 Nhomakorabea公式图3-7 用规范推荐法计算地基沉降量的分层示意表
1.2规 范 推 荐 法
3.确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应满足如下公式要求。
确定地基变形深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较软土层时,则应继续计算。 (2)当无相邻荷载影响且基础宽度b在1~30 m范围内时,基 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7)计算地基总的沉降量s。地基总的沉降量s为各个土层变形 量Δsi之和,即
1.1分 层 总 和 法
2.沉降量的计算
图3-5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
1.1分 层 总 和 法
1.计算步骤
① 确定分层厚度
②确定地基变 形计算深度
③确定各层 土的压缩 模量
④计算各 层土的压 缩变形量
⑥计算地基的 最终沉降量。
⑤确定 沉降计 算经验
系数
1.2规 范 推 荐 法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一、常见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简单光滑法
简单光滑法是最简单的地基沉降分析法,主要用于计算下拔法线和位移规律的变化。

方法是根据沉降点的实测观测值进行直线拟合,得出拟合的光滑曲线,再以该曲线为基础,求出焊接立柱等传感器沉降量。

2.三参数法
三参数法是地基沉降计算中较为常用的法则,又叫微分平差法和三参数最小二乘法,是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拟合出一条光滑曲线来模拟测点的沉降曲线,以达到计算沉降量的目的。

3.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是对三参数法的一种改进,同时加入时间变量,以不同的时间作为参数,拟合出不同时间的沉降曲线,更加准确的计算沉降量。

4.指数衰减法
指数衰减法是将沉降衰减视为指数衰减的形式,将沉降量变化视为指数函数的形式,以此作为拟合曲线,最终计算出沉降量。

5.萜烯函数法
萜烯函数法是实验自由度较大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它能够有效的拟合沉降点中有抛物线变化的沉降曲线,以此计算出沉降量。

6.经验函数法
经验函数法是最常见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它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复杂的沉降曲线。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地基的荷载:首先需要确定地基所受的荷载,包括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居住人口的重量、设备和货物的重量等。

2.确定地基的土壤类型和性质:根据所在地区的土质分类标准,确定地基所处的土壤类型,同时需要了解土壤的压缩性、渗透性、固结时间和水分含量等性质。

3.确定地基的初始沉降量:根据地基专家的经验和实测数据,确定地基的初始沉降量。

初始沉降量指的是建筑物施工后,土壤在没有外界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

4.计算地基的总沉降量:总沉降量等于初始沉降量加上最终沉降量。

最终沉降量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一般参考国家标准和地基专业的手册。

5.确定地基的可接受沉降量: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建筑物或设备的要求,需要确定地基的可接受沉降量。

在达到可接受沉降量之前,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偿措施,如回填、加桩等。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及其最终影响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及其最终影响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及其最终影响一、经验法经验法是根据实际工程经验总结得出的一种简易计算方法。

根据建筑工程沉降的实际情况及影响因素,如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地基压实等因素,可以选择合适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常用的经验法有孔压差法、粘土地基沉降计算公式、河流冲积地基沉降计算公式等。

1.孔压差法孔压差法是根据地基孔隙水压的变化来计算地基沉降的方法。

通过地基孔压的变化可以推算出地基沉降的趋势,并根据土层性质和孔隙水压的变化规律计算出最终沉降量。

2.粘土地基沉降计算公式粘土地基沉降计算公式是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的一种计算方法,常用的粘土地基沉降计算公式有Schmertmann公式和Peck公式等。

3.河流冲积地基沉降计算公式河流冲积地基沉降计算公式是针对河流冲积地区的地基沉降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地基沉降量。

二、理论计算法理论计算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来确定地基最终沉降量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有弹性理论计算法和有限元法等。

1.弹性理论计算法弹性理论计算法是根据土层的弹性特性,结合土壤的本构关系和应力分布等因素进行计算。

通过解析或数值计算等方法,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地基最终沉降量。

2.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地基划分为各个小单元,通过计算每个小单元的沉降量,综合得出整个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有限元法具有计算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1.结构安全影响:地基沉降会导致结构变形和变形不均匀,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地表变形影响:地基沉降会导致地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或隆起,给周边地区的交通、排水等设施造成影响。

3.基础设施影响:地基沉降会对附近的基础设施如管道、电缆等造成损坏或破坏,导致服务中断或维修费用增加。

4.人员安全影响:地基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内部产生裂缝,给居住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法

地面
自重应力
p d p0
d
基底
Hi
附加应力
沉降计算深度
计算步骤
地面
(f)计算每层沉降量Si
Si
ei1 e2i 1e1i
Hi
自重应力 d
e
p1i czi查e得 1i
p2i czi zi
查e得 2i
e1i
(g) 各层沉降量叠加Si
e2i
p
d
基底
p0
zi
Hi
附加应力
沉降计算深度
参考教材P126~129的例题
2.5 4.0 7.0 15.0 20.0
p0fk p0 0.75 fk
1.4 1.3 1.0 0.4 0.2 1.1 1.0 0.7 0.4 0.2
0z(i-1)
Es Ai
Ai Esi
A ip 0(zi izi 1 i 1)
f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s=1.4-0.2,
0zi
附加应力
进 s综 ((行 12))与与合 土基修 质底考 软附正 硬加有应虑 关力, ,p0了 /fk结 的大土 小土 果 有的 关的 为••影 性 软 硬粘 粘最 地 土 土响 质 ( (终 基 应 应力 力, 等 集扩沉 中散对 ))降 SS偏偏计 小大量 ,, ΨΨ降 算 ss><。 11 量 所
均一土层的一维压缩
传统分层总和法 大面积均布荷载
(理论法)
单向压缩试验的压缩指标
规范分层总和法
(规范法)
成层土层的一维压缩 大面积均布荷载 单向压缩试验的压缩指标
基本假设
(1)、基础的平均沉降量等于若干薄层压缩量之和,即:
n
S Si i 1

第二节地基沉降量计算讲解

第二节地基沉降量计算讲解
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i
8)按公式(4-11)计算总沉降量S。
【例题4-1】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 2.5×2.5m,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
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
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的最终沉降量。
解:按分层总和法计算
(1)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z自基底标高起算。
118.5 138.5 157 175.5
108.5 128.5 147.8 166.25
150.43 155.48 165.62 179.96
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的沉降计算法(自学)
这种方法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所推荐的,简称 《规范》推荐法,也叫应力面积法。
(一)计算原理
规范推荐法一般按地基土的天然分层面划分计算土层, 引入土层平均附加应力的概念,通过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值有可能较大,不能不予考 虑。目前在生产中主要使用下 述半经验方法估算土层的次固 结沉降。
图4-9为室内压缩试验得
出的变形S与时间对数lgt的
关系曲线,取曲线反弯点前
后两段曲线的切线的交点m作为主固结段与次固结段的分
界点;设相当于分界点的时间为t1,次固结段(基本上是 一条直线)的斜率反映土的次固结变形速率,一般用Cs表 示,称为土的次固结指数。知道Cs也就可以按下式计算土 层的次固结沉降Ss:
降Sc。以轴对称课题为例,分层总和法计算的沉降量为S,Sc
可用下式求解:
其中,αu为Sc与S之间的比例系数,有:
αu与土的性质密切相关,另外,还与基础形状及土层厚 度H与基础宽度B之比有关。
(三)次固结沉降的计算
对一般粘性土来说,次固结沉降数值Ss不大,但如果是 塑性指数较大的、正常固结的软粘土,尤其是有机土,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今年史佩栋教授赠寄给我的,他主编的《浙江隧道与地下工程》刊物上,我看到一篇高大钊先生谈差异沉降的文章,觉得非常好。

里面的内容很实用,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差异沉降问题有很高的指导性,故将其推荐给大家。

但采用照片或扫描版,不便于大家阅读和下载,而我的工作又很忙,没有时间,只好请一位技术人员将其打成word文档,发在下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同样原因,我没时间对打成的文章做仔细的校核,如有个别错漏,还请大家谅解。

同时在此向史佩栋教授、高大钊先生和《浙江隧道与地下工程》杂志社表示诚挚的感谢!土力学若干问题的讨论(网络讨论笔记整理)之四怎样计算差异沉降?——沉降计算中的是是非非本刊特邀顾问同济大学教授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高大钊执业之格考试专家组副组长进20年来,地基基础设计的变形控制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最近5年来,由于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必须计算沉降的建筑物范围扩大了,除了丙级建筑物中的一小部分之外,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要求计算建筑物地基的变形,沉降计算就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特别在岩土工程勘察阶段,提出了对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行评价的要求,再加上审图要求在勘察阶段计算和不均匀沉降,沉降计算的一些是是非非就浮出水面,在网络讨论中也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课题。

这些问题反应了对土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漠视,也反映了工程勘察中的一些最基本方法的失落,看来是人们在关注更高的精度,而实际上却在总体上失去了对建筑物沉降的总体控制。

1、在我工作地区,对于多层建筑(层数低于6层),由于相连建筑物的层数差而出现过墙体裂缝的现象,因此当地审图中心要求在正常沉积土的区域,对有层数错的建筑应进行变行验算。

我想问的问题是:在假定地基土为正常沉积土,其层位、特征指标等的变化均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差异沉降最大的两个点应该是两建筑物的接触部位点角点及较低建筑物的另一边的角点,也就是说,应该验算这两个点之间的差异沉降而按规范要求,则应该验算基宽方向两个角点下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

考虑计算沉降量最大的两个点,则应验算相连两建筑物接触部位的两个角点县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而按上述条件,这两个点之间的差异沉降应该不大,那么这种验算还有什么意义呢?不知道我的理解偏差在那里望给予指教!答复:你对这种情况的沉降计算和差异沉降的计算,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下列两个问题。

1)对于如土所示的有层数的建筑物,根据规范的规定,应当计算存在高差处的角点b和与其相距1~2个开间处点d之间的沉降差,用以计算b~d之间的局部倾斜。

而不是如你所说的计算存在高差处的角点b与高度较低的建筑物的另一端点c之间的沉降差。

2)第2个理解偏差是从你说的“应验算相连两建筑物接触部位的两个角点(a~b)下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这句话中看出的。

为什么只能计算宽度方向两个点的差异沉降呢?规范从来没有规定只能计算建筑物横向两个角点的沉降差,而不能计算纵向两个角点的沉降差,横向和纵向的倾斜都可能进行计算。

[attachment=69485]究其原因是你对现行规范的沉降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理解不够全面。

现行规范的沉降计算方法适用于计算基础角点的沉降或者是建筑物中心的沉降。

如果要计算地基角点的沉降,可以用角点下的应力分布计算。

对于均匀发布的荷载,四个角点下的应力分布是完全一样的,因此规范虽然规定了倾斜的允许值,但如果土层均匀、荷载也分布均匀,那设计时就计算不出基础的倾斜。

对于存在建筑物高差的情况,如你所说的例子,由于比较高的建筑物的基础压力比较大,d点的压力虽然也受较高建筑荷载的相邻影响,但总是小于b点的应力。

由于b、d的两点的应力不同,因此可以计算出b~d点之间的沉降差。

你所说的a~b点之间确实是计算不出沉降差的,因为对称的原因,较高建筑物的荷载对这两个点的土中应力影响的是完全i样的。

当然,计算角点沉降时土所处的侧向约束条件与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假定并吧完全符合,仅是一种比较近似的计算。

相邻两个建筑物或者两个单体的荷载相差比较大,会产生差异沉降,但这是很难准确估计的。

审图中心要求你们计算差异沉降,吧知道你说的是在勘察阶段还是设计阶段要求你们计算差异沉降?如果是设计阶段,主要荷载能够计算,结构的尺寸都也确定,可以计算由荷载差引起的沉降差,但准确性也不大。

如果是在勘察阶段,则荷载是毛估估的,结构的尺寸还可能有变化。

如果计算平均沉降可以做为一种估计,而计算的不均匀沉降与实际发生的可能相差甚远,是非常不准确的。

因此,这种审图要求是不能提倡的。

目前,按土力学基础工程发展水平,在工程上能起点控制作用的只限与中点沉降,经验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尚那么大(0.2~1.4),如果可以用计算差异沉降能准确嘛?2、《建筑地基基础规范》GB5007—2002中计算沉降的公式为基础早点处的最大沉降量,其附加应力为Po。

当需要筏板基础建筑物的整体倾斜时,要计算基础角点的沉降量,这时地基的附加应力为0.25Po,用这个附加应力计算出来的沉降量远小于中点处的沉降量,造成整体倾斜量超过规范要求。

而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

问题的关键就是“附加应力的取值”,按土力学计算,基础角点处的附加应力五中心点处1∕4,所以沉降量会比中心点小很多,这种情况对于柔性基础来说是正确的,但实际建筑物多为刚性基础,当不考虑不均匀沉降时,基础各点的沉降基础是基本一致的,与计算存在矛盾。

不知在实际工程中,验算建筑物整体倾斜是如何操作的?答复:你的认识一两个误区,提是认为:“基础角点处的附加应力为中心处的1∕4”,二是认为:“地基的附加应力为0.25Po,用这个附加应力计算出来的沉降量远小于中点处是沉降量造成整体倾斜量超过规范要求”。

首先,基础角点的附加应力并不是中点处的1∕4,因为计算附加应力时,不是用1∕4基础面积进行计算,而是计算整个基础面积的角点,吧是1∕4基础面积的角点。

计算时,l∕b 的数值与1∕4基础面积的一样,而z∕b的数值就完全不同了,b用的是整体基础的宽度,不是基础宽度的一半。

当然,角点应力的计算结果肯定也是小于中点应力的,因此计算得到的沉降量,必然是中点大于角点。

如果地层的均匀的,荷载也基础形心是重合的,四个角点的沉降是一大的,那就计算不出倾斜来,中点沉降和角点沉降趋势是不同的,但这种不同只反映由于土中应力的不同而引起基础板可能的挠曲,是对称于基础中点的不均匀变形而不是建筑物的整体倾斜。

实际建筑物的基础概不是完全柔性也不是完全刚性,一般以中心点的计算沉降作为整个建筑物代表性的数据。

如果要考虑基础板的挠曲,用共同作用的数值计算可以计算出各点不同吧沉降量。

在基地平均应力作用下,由于应力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中点和角点计算沉降的差异,不是建筑物的倾斜,充其量不过是反映了可能的基地平面的挠曲。

建筑物的倾斜只有在地层厚度不均匀或者荷载偏心的条件下才能计算出来。

如果建筑物位于两个明显不同的地质单元体上,即使是荷载没有偏心,也因土层的厚度和压缩性指标的不均匀而产生不均匀沉降,这种不均匀沉降可以近似地用角点法估计。

3、这几日与朋友讨论关于沉降计算的问题,两人争执不下,想让您与各位网友发个公断:第一个观点:认为假定一个刚性矩形的基础,其总沉降应力为中心点的沉降按分层总和法计算时,其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应乘以4;计算倾斜时,因为对于刚性基础,基础下每一点的沉降都应相应等,因此在计算角点的沉降时,其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也应乘也4,即使也按中心点的应力来进行计算。

其倾斜只是在不同的地层条件下产生的差异。

第二个观点:用分层总和法按中心点的计算,只是用中心点的沉降来代替整个基础的平均沉降量,并不是基础下每一个角点的沉降量都相同,所以,认为假定一个刚性矩形基础,其总沉降应力中心点的沉降,按分层总和法计算时,其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也应乘也4;计算倾斜时,在计算角点的沉降时,其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不应乘以4,即使按角点的应力来进行计算。

不知道哪个观念更正确?1楼说的关于中心点的沉降,我想大家都是统一的,但关于倾斜的计算,就有不同的看法了,不知2楼版主说的“参考老规范的做法”是否也是按原《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做法,按中心点的沉降来算呢?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我们评价的是地基的沉降量,因此计算沉降时应该在同一结构条件下计算,否则就不能体现地基的差异沉降了。

我觉得,按角点都按角点,按中心点都按中心点,才能反映地基的差异性。

原《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提出的设计方法,在《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P662)中也有类似的计算方法。

[2]答复:这位网友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从是用角度看是如何计算建筑物的倾斜问题,而实质上是如何正确认识规范的沉降计算公式的基本假定与适用条件的问题。

上述第一个观点是将建筑物的角点作为一个假想的、面积相同的基础中点来计算角点下应力分布,从而计算建筑物的横向倾斜,如图2所示。

第二个观念,是采用前面一个问题中讨论的角点方法计算应力。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计算方法的差别。

如果倾斜是由于荷载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基地压力是梯形分布,可以分解为矩形和三角形分布的荷载,然后用第二个观念来计算即用角点法计算应力后叠加,就可以得到两个角点不同的应力分布,即使土层是完全均匀的,土层的厚度也是相等的,由于应力分布的差别,也可以计算出差异沉降。

其实,用角点法完全可以计算出的问题,不知为什么要用第一个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说能符合分层总是和法是计算中点沉降的假定,但将一个角点扩大为整个基础,应力将成倍的增大,压缩层厚度也会增大,怎么可能计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呢?假定,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分析沉降计算公式与实际的偏离情况:1)基地地面压力分布假定是均匀分布的,这就意味着接受柔性基础的假定,而实际上的基础都有一定的刚度,基础地面压力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根据材料力学中的圣维南原理,在基础下较深处,由于基础地面压力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误差可以忽;2)公式中的计算应力面积是由中点竖向应力乘以土层的厚度,这就说明这一方法计算得到的是中点沉降,用中点沉降代表整个基础沉降的平均趋势,但不是角点沉降与中点沉降的平均值;3)实际上中点竖向脱离是大于其他点的竖向应力,由这一假定所产生的结果是使计算沉降偏大;4)计算所用的压缩性指标是在侧向不能膨胀的条件下得到的,而实际上除非是大面积均匀分布的基底压力,在局部分布在基底压力下,土体不可能侧向不能膨胀。

由这个假定所产生的结果是使计算沉降偏小;对于中点沉降的计算,可以认为比较符合这个假定的;5)如果将上述的第2)和第3)点的误差看作可以相互抵消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的问题是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即使计算基础两边点的沉降差,这就涉及这个公式是否适用和如何正确适用问题;如果将基础的两个角点作为如图所示的两个相同面积基础的中点来计算,虽然可以符合第4)个假定,但因为应力计算值偏大了,压缩层厚度也偏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