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近代历史保护建筑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风化等原因,这些建筑往往面临着严重的老化和损坏。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修缮近代历史保护建筑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进行修缮的过程中,修缮理念和工艺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直接关系到修缮工程的成败,对于保护建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和工艺应用进行探讨。

1. 保护为主的原则在进行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时,必须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即尊重历史、珍惜历史、保护历史。

修缮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建筑的原始面貌和历史风格,尽量保留建筑中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尊重历史痕迹,还原历史真实。

保护为主的原则要求修缮工程在不影响建筑原貌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进行,力求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使修缮后的建筑更具有历史的韵味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2. 精细化修缮精细化修缮是指在修缮工程中,力求用最科学、合理的手段和工艺进行修缮,力求做到细致入微,保留历史痕迹,使修缮后的建筑更加精致、完整,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修缮工程涉及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结构、材料、工艺等,所以要求修缮工程要尽量符合建筑原始结构和材料,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力求做到精细化修缮。

3. 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时,要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和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修缮方案和工艺应用。

不同的建筑在修缮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修缮工作必须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修缮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工艺和材料,采用适合的技术手段等。

4. 全过程的保护全过程的保护是指在近代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全方位地保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修缮工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力求在全过程中确保修缮工作不损害建筑的原貌和历史文化内涵,尽量还原历史面貌。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摘要:当今的武汉存留了众多的近代历史建筑,急需保存其历史文脉。

以著名的汉口水塔为例,介绍其保护与改造的不同方法策略。

以来探讨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新策略。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汉口水塔1 武汉汉口水塔保护与改造现在的武汉城市建设脚步急速加快,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大量遗留于武汉三镇早期繁华地段的历史建筑历经岁月变迁,整体老化,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寿命期,在城市化进程高潮的背景下面临着拆迁、改造的困境。

将它们作为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武汉市记载上世纪初,随着城市密度增加,火灾发生频繁,消防设施由此孕育而生。

汉口水塔建于1909 年,地处中山大道,由英国设计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营造。

建筑以砖墙结构为主,平面呈八边形,地上七层,地下设有水池,造型简约体量挺拔。

水塔当时隶属于商办既济水电公司水电厂。

集望、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既提前预报火灾的位置,又可供消防队补水。

昔日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已被淹没在佳丽广场、大洋百货、王府井百货等大量现代建筑之中。

尽管汉口水塔形态优美、线脚考究,但由于消防功能消失殆尽,汉口水塔也只能迎合繁华的商业区,扮演起买卖角色来。

商业改造后的水塔外墙面粉刷的是与建筑红砖相近的红色涂料,配以白色的檐口、柱式、锁石、栏杆和多幅巨大的广告牌极大地降低了水塔的美学价值,远不能与建筑内部原有细部相比。

沿中山大道一侧的裙房被加建成为商贸城,建筑内部围绕中庭,设置一圈内廊式的零售店铺。

作为室内商业街,商贸城的容积率较小,交通流线不太便捷。

另一侧的临街一层,分别租赁给珠宝店与美发店;二层租赁给一所美容院;三、四层则是美发店的员工宿舍和仓库;五层是大汉口商贸公司的办公楼;六层是居民楼,被分隔成了好几户人家,空间狭小却超强度使用。

由于水塔原有楼梯被封死,只有美发店内的一“曲径”通向电梯,公共的垂直交通极其不便,更无法登上七层和楼顶体会望火情的场景。

烟台山近代建筑研究

烟台山近代建筑研究

历史背景
烟台山近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后,烟 台作为第一批开放通商口岸,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一时期, 烟台山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传教士和侨民前来定居,他们在此修建了大量的 建筑。此外,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烟台山的建筑风格也经历了 从中国传统到西方风格的演变。
参考内容
福州烟台山,这座海拔仅41.6米的小山,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承载了丰富的历 史文化内涵。自明清以来,它一直是中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带,见证了 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变迁。如何对这座小山进行有效的文化保护与开发,是我们 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福州烟台山的文化保护
1、历史建筑和遗迹的保护
烟台山上的历史建筑和遗迹众多,如圣母堂、天主堂、基督堂、石厝教堂等, 这些都是福州乃至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对于这些建筑和遗迹,应采取积极 的保护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可以设立保护机构,进行日常维护和 修缮,同时加强游客管理,防止对建筑和遗迹造成损害。
谢谢观看
文化内涵
烟台山近代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这些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在烟台山上的许多建筑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建筑 风格的完美结合,如烟台山医院、老洋行等。此外,这些建筑还反映了近代中 国的社会变革和城市发展。例如,烟台山上早期的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社 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后期则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理念。 这种变革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
建筑特点
烟台山近代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就建筑风格而言,这些建筑多采用中 西合璧的风格,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元素。例 如,烟台山上许多建筑都采用了券廊式设计,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格。此外,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既有传统的四合院 式布局,也有西洋的开放式设计。在装饰细节方面,这些建筑多运用雕刻、绘 画等手法,展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也逐渐面临着老化和损坏的问题。

这些古老的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地方文化和城市风貌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护近代历史建筑并进行修缮工作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代历史建筑的修缮理念应当立足于保护其历史原貌和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修缮工作。

在进行修缮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结构状况、历史价值、风格特色以及文化传承等因素,确保修缮后的建筑依然能够表达出当时的历史风貌和艺术价值。

修缮应用的工艺也需以传统技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保留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特色。

修缮近代历史建筑的理念首先要注重保护其历史原貌。

这包括尊重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原始结构,力求在修缮工作中不改变其原有的历史面貌。

具体而言,需避免改变建筑的结构和外观,保持其历史建筑特有的造型和风格。

在保护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还需考虑修缮后的建筑在实用性和安全性上的优化,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这就要求在保持历史特色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改良和完善,使得历史建筑在当今社会的使用中依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修缮近代历史建筑的理念还应注重提倡可持续发展。

考虑到修缮后的建筑要在当今社会继续使用,需要注重其可持续性发展。

这包括在修缮工作中,注重利用环保材料和绿色技术,提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以降低修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也需要考虑修缮后建筑的长期维护和管理问题,确保其能够长时间安全使用,延续其历史文化内涵。

在修缮近代历史建筑的工艺应用上,需要结合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手段,保留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特色。

传统技艺在修缮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传统的建筑修复技术、古建筑材料的使用和传统工艺的传承。

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能够保留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特色,还能够提升修缮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还能够提高修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历史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

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

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一、本文概述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建筑的宝库。

本文旨在回顾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分析当前保护工作的现状,并思考如何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

通过对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深化对历史建筑价值的认识,从而推动保护工作走向更加全面、深入的阶段。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历程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国际大都市,在其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也留下了无数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

这些建筑,无论是巍峨的摩天大楼,还是古朴的石库门,都是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了中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移民。

这一时期,外滩的西洋建筑群开始崛起,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上海也逐渐出现了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如四合院、亭台楼阁等。

进入20世纪,上海的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上海的建筑开始融入更多的西方元素,如装饰艺术派、现代主义等;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如石库门建筑的出现,既保留了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又融入了西方的联排住宅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建筑风格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也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迎来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也有对现代的追求和探索。

古建筑的保护原则

古建筑的保护原则

古建筑的保护原则
古建筑的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旧如旧:保护古建筑的原貌,对破损的部分进行修复时,应遵循修旧如旧
的原则,尽可能地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以保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

2.保持原状:不得随意改变古建筑的原来形态,即使进行必要的维修和加固,
也必须在保持其原状的前提下进行。

3.可逆性:对古建筑进行的所有保护和修复措施都应该是可逆的,即在不破坏
其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后期的修改和调整。

4.预防性保护: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古建筑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例如加强
安全管理、控制游客数量、定期保养等。

5.最小干预原则:尽量减少对古建筑的干预,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维修
和加固。

同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征。

6.可持续性:保护古建筑不仅是为了当前的利益,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因此,应采取可持续性的保护措施,确保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得以传承和延续。

7.合作原则: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多方合作,包括相关部门、专家、社会团体和
公众等。

各方应共同参与保护工作,形成合力,确保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修缮工作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修缮理念、工艺及其应用方面进行讨论。

一、修缮理念1、继承历史风貌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应该遵循继承历史风貌的理念,即在修缮中尽力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减少对其造成的改动。

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在于,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乃至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其历史遗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进程,传承文化精髓。

2、对比鲜明对比鲜明是指在修缮中应该明确区分原建筑与新修建的建筑部分,使其在外观上具备明显的辨识度。

这一理念的意义在于,在修缮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原建筑的文化价值,而当需要进行扩建或修缮时,则应该采用现代化的工艺手段进行,避免覆盖原貌,保证建筑的独立性和艺术感染力。

3、安全性安全性是指修缮建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以保证人员和建筑物的安全。

修缮建筑物可能涉及到拆除和重建的过程,这就要求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掌握相关技能,以确保不发生重大事故,同时还需要严格监督施工过程,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二、工艺1、修缮方式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主要分为两类:木结构与砖木结构建筑,修缮方式因而有所不同。

木结构建筑修缮中,需要采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水泥、乳胶漆等材料进行修缮,以保证修缮之后建筑的稳定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而砖木结构建筑,则需要进行堵缝、消除钩缝等处理,目的在于加强其抵御风雨侵蚀和 earthquake 等外界力量的能力。

2、材料选用在修缮过程中材料的选用至关重要,过程中要选择有质量的、符合规定标准的材料,保证修缮质量。

对于木质的建筑来说,需要选择优质的防腐木材,在其表层上进行涂漆,以降低风化速度,也需要反复处理屋顶、窗框、门框等木结构部位,以确保其稳定性和防潮性。

3、维护和保护维护和保护是长期建筑保护的重点。

一方面,应当对建筑外墙、屋顶、木构建筑件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建筑“保护管理档案”,记录每一次施工或维护的情况,以便今后的维护和管理。

实例分析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实例分析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实例分析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近几年,上海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历史建筑的方案,并且首先以最急需改造的工业建筑为基础,为城市形成了第一批创意产业区,为破旧的房屋注入了时尚的元素,使旧建筑在保留其底蕴的同时,也跟上了城市的發展,变为现代城市新景象。

1 历史建筑的概念历史建筑是从英文“historic building”翻译而来,对于历史建筑的首次定位是在十五世纪意大利,而在十九世纪以后该词经常被用来指建筑遗产,其作为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记载历史性事件、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建筑的五种特征,分别是记录性、不可复制性、完整性、继承性和多元性。

2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保留历史街区的各种建筑遗迹;完整保护历史街区空间格局;完整保护历史街区原有邻里关系和延续街区生活;完整承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艺术。

(2)延续性原则延续性是指不改变历史街区中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邻里关系和社会结构等,并保持街区的风貌特征,只对建筑做一些修复工作。

(3)保护与更新互动原则历史建筑需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保护与更新,替换原有建筑功能能,可以开发为旅游圣地,或更新为办公场所等。

针对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历史街区内群体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模式:内部功能置换、使用方式回归和延续历史风貌,完善居住功能。

3田子坊改造项目研究(1)田子坊概况田子坊作为上海创业产业集聚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以及街道中丰富的互动空间和多样的社区活动,成为时尚设计、人文艺术和创意人才的汇集之地。

对于上海而言,田子坊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在原来刚建成时并不叫田子坊而叫志成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据《庄子》中的田子方篇而改,相传田子方是中国最早的画家,春秋战国人物,是孔子学生子贡的学生。

田子坊位于卢湾区中西部,靠近徐汇区,被四条路所包围,分别为泰康路、思南路、瑞金二路和建国中路。

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实践—以韩家宅建筑修缮为例

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实践—以韩家宅建筑修缮为例

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实践—以韩家宅建筑修缮为例发布时间:2022-05-12T13:57:39.40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3期作者:韦婷孜[导读] 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数量众多,且多位于城市繁华地带并仍在使用,加强对其保护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广西南宁市 530023摘要: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数量众多,且多位于城市繁华地带并仍在使用,加强对其保护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韩家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典型的近现代砖木结构体系文物建筑,本文以该建筑的保护修缮设计工作为例,以期为类似项目的修缮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文物建筑韩家宅病害修缮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产物,其结构、材料和建筑形态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它作为中国建筑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珍贵的文化资源。

2015年版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重申了建筑保护的原则,在“继续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等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对于近现代文物建筑而言,保护原则同样如此。

2018年,本人受单位委托参与韩家宅建筑的修缮设计工作,本文重点对该建筑主体结构的正屋和门楼部分存在病害及修缮做法进行分析,探讨了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修缮理念和技术做法。

一、近现代文物建筑的定义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二、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做法对照2015年版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理念,本人将近现代文物建筑修缮中较为典型的3类保护工程的设计技术要求和工程做法总结如下:(一)瓦作工程中,对于揭瓦翻修的屋面,应表述现状记录、瓦件编号、拆除瓦件、整理瓦件、粘接瓦件、调脊的施工工序及其工作要点,对补配屋面瓦件的规格、色泽、标记、与旧瓦的位置关系等应提出要求;对于屋面的保养与修补,应提出屋面除草方式,对勾灰等涉及原材料及做法的提出质量配比和施工要点。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建筑是指中国近代以来所建造的建筑物,包括清朝末年至今的建筑。

由于中国近代历经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段时期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一、理论方面:1.文化认同理论:近现代建筑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过程。

通过对建筑的保护,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传承与创新理论:近现代建筑保护需要在传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和技术,推动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保护工作应该兼顾保持建筑原貌和满足现代功能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理论: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可持续的管理和利用方式,才能实现建筑遗产的长期保护。

二、方法方面:1.认定与登记: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建筑,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和认定,确定其保护等级,并进行建筑登记,确保其合法性和存在性。

2.修复与维护:对于受损的近现代建筑,需要进行修复与维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关键元素。

修复工作需要依据历史文献、照片和遗留构件等资料进行科学的复原。

3.功能转化与再利用:对于无法保持原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以通过功能转化和再利用,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可以将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中心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4.社会参与与教育: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引导公众参与其中,增强社会对建筑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建筑展览、举办讲座和举办相关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5.法律法规与资金支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责任和要求。

同时,需要向近现代建筑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6.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中国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文化认同、传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并采取认定登记、修复维护、功能转化再利用、社会参与教育、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经验交流等方法。

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

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

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建筑逐渐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建筑难免会受到损坏,因此维护修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维护修缮的意义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维护修缮历史建筑不仅是为了保护其结构和外观,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通过维护修缮,可以使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维护修缮的原则1、保持原貌维护修缮历史建筑必须保持其原貌,不得随意改变其结构、外观和历史特征。

在修缮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使用原材料和工艺,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2、修旧如旧对于历史建筑,应当采取修旧如旧的策略。

在修缮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同时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技术进行修复,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3、预防性保护为了防止历史建筑受到进一步的损坏,应当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

例如,加强日常巡查、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等,以提高历史建筑的保护水平。

三、维护修缮的措施1、资金保障为了确保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必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工作。

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捐赠、基金会等形式筹集资金,以支持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工作。

2、技术支持为了确保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工作得以高质量地完成,必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政府应当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维护修缮工作的技术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3、公众参与为了增强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必须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其中。

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也可以通过举办公众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等形式,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摘要】: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存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撤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正文】: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表达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

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开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

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

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

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

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1. 使用性破坏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撤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I 芝 使 得 恬 复 后 6效 果 自
逆 转 破 坏


砖砌体墙 嚣刷泞 或防 水
脱落
使 砌 内墙 糟 钵
目 为 传 统 的
砖 砌 体 丧 自霹 皮 散起 泡
g筑 材 } 有 } 具 呼吸 的 用 泞刷 的 作 漂料 将 体 内 的 部
封 在 砖 与 杀 膜z 问 { 物 痒 }化 学 麻 [ @ 洗 性破 坏 上 海近 代 史 建 筑 外 立 面 多 为 材 砖 坫 形 式 封建筑 面陈年污垢 行 的 化j析 衄 尘 锈迎 油 责等 染 进 此 以往 水 * 和 砖 件
药物漂 自 清 达到
自病 靠果
修缮

Ⅲ有 史风貌论辜依 古 古 香 功 百夸 再
化学 的 虚在清脒 垢的 时 腐蚀 7 材的 体 石 肌
材 墙 面 黏 性 污 垢 的 打 磨 拈 光 的 建 筑 古 自 古 的 肌 体 特 Ⅲ 消除 荤 损 伤
能配置现代
古夸 中 外 复方式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 0 —8 X 2 0 )20 5 4 0 _6 4 (0 60 0 80 5
和 秀 优
代建筑保护 管 理办 逐步 般 善
造 月 根据功能使 的需掣 Ⅱ 保留的拆睬 Ⅱ 建 筑风椿
对f朦育 筑的柑佯 有特色的建
吧《 办法 中定义的忧 近代建筑扩^ 》
ABS TR ACT
T e a t e i a s s ma i h Ii t d s y e t c l 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近
上 海 样 个 有 莆 丰 富 史 积 淀 和 犀女 底 蕴
e a itonQn t h y p obemsexm ig xp ta i he L om l r tn t c i e c s r  ̄onan  ̄ hnqu s f r on e w i d o 『 【0]0f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近代历史保护建筑包括了18世纪以来的建筑,它们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得到保护。

而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和工艺应用,则是近现代建筑修缮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内容。

修缮理念在保护建筑的修缮工作中,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修缮理念:1.不改变历史的痕迹历史建筑的痕迹包含了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在修缮过程中不应该轻易变更它们,保留原有痕迹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历史建筑的墙面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会形成一个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如果在修缮的时候将其清理干净,将会失去这些历史痕迹带来的文化财富。

2.材料与风格的还原历史建筑是一个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规划和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材料。

例如,在对历史建筑的门窗进行修缮时,可以使用传统的木材和手工涂漆技术,以还原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3.保护环境历史建筑是一个文化景观,它的修缮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非常重要。

在修缮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保护周围的环境。

例如,在现代城市中,通过建造迷你花园和假山,使得历史建筑能够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4.加强结构历史建筑的结构设置不一定合理,有很多可能无法适合现代的使用。

在修缮过程中,首要问题是加强结构,使其能够承受现代使用的负荷。

例如,在修缮历史建筑的地基时,可以采用深层桩基来加强建筑物的承重能力。

5.维持建筑的完整性历史建筑的完整性是其文化价值的基石,因此在修改与修缮过程中,要维持其完整性。

在修缮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实用的技术手段,来克服修缮与完整性之间的冲突。

例如,使用精细的抹灰技术,在对建筑外墙的修缮中,可以保持墙面的完整性。

工艺应用在保护建筑的修缮工作中,使用到大量的古老建筑修缮工艺。

这些古老的技艺并不是一次性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期的实践,并通过传承,才能传承下去。

以下是保护建筑修缮工作中,常用的一些工艺:1.传统木雕传统木雕是古建修缮的重要工艺之一。

通过传统的木雕工艺,可以制作出高度还原的传统雕花样式,配合传统的喷漆技艺,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

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加固保护研究

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加固保护研究

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加固保护研究摘要: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留下了很多各具时代特色的建筑,成为城市的宝贵财产。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也亟需修缮。

历史建筑最好的利用和保护是和整座城市融为一体,发挥它本身该发挥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对历史建筑本身进行修缮,还需要妥善地处理好与周边的城市、居民的关系。

这样的修缮也将会是常态化的修缮。

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了梳理,对造成风险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保护实践中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加固;保护中途分类号:TU746文献标识码:A引言近现代历史建筑文物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先民遗留的珍贵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是古人智慧的象征与体现。

通过近现代历史建筑文物研究能够帮助人们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直观的了解与研究,从而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近现代历史建筑文物能够更加真切直观地体现出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建筑风格特点以及手工能力等内容,与文献资料相比更加真形象,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化载体。

但是,现阶段近现代历史建筑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会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修缮方法相对落后等问题,影响近现代历史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高效开展。

因此,对近现代历史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1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加固保护原则分析1.1 本真化保护原则针对近现代历史建筑进行有效的加固,并遵守本真化保护原则,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

对于相关人员来讲,在对近现代历史建筑进行加固保护前,需要对其历史价值进行有效评估,并结合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破坏情况,采取科学的保护方案。

例如,对于一类历史建筑或者观赏价值比较高的二类历史建筑,技术人员可采取原物保护措施,尽量保持近现代历史建筑原有的功能和肌理,并加强修缮加固。

同时,针对一些具备良好历史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需要采取原貌保护措施,结合近现代历史建筑原貌进行合理的修复,进而更好地彰显出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

《2024年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沈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沈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沈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沈阳,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近代建筑资源。

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建筑,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沈阳近代建筑保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同类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参考。

二、历史建筑保护导则1. 确立保护原则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保护工作应注重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确保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 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各类建筑,如近现代重要史迹类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

同时,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也应加强保护。

3. 制定保护措施(1)修缮维护:对破损严重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恢复其原有风貌。

(2)规划控制:在城市规划中划定历史建筑保护区,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

(3)法制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三、保护技术研究1.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应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传统工艺能够更好地保留建筑的原真性,而现代技术则可以提高保护效率和质量。

例如,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进行精确测量,运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

2. 材料与技术研发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应研发适合的材料和技术。

如开发耐久性强的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有效的防潮、防虫、防火等技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四、沈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1. 成功案例沈阳近年来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如沈阳故宫的修缮工作,采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其原有风貌。

此外,沈阳还成功地将一些历史建筑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

2. 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沈阳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作为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环境的侵蚀,许多近代历史保护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老化,急需修缮和保护。

在进行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时,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影响着修缮效果的好坏,也关系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本文将从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和工艺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修缮理念1. 尊重历史原貌在进行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时,首先要尊重历史原貌,力求将建筑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这就要求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材料,避免过度的拆除和更换。

要尽量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恢复其原有的外观和内部布局,以保持建筑的历史风格和文化特征。

2. 保留历史痕迹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修缮过程中,建筑的历史痕迹也是修缮的重点之一。

历史痕迹是建筑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对历史的见证。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和修复历史痕迹,如修复古老的壁画、保留古老的门窗等,使之成为建筑的历史标记,给人们带来历史的感受和体验。

3. 保护建筑的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不仅要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还要兼顾其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修缮后的建筑要能够适应现代的生活和使用需求,使之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

修缮过程中也要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采用环保和节能的材料和技术,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确保其长久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二、工艺应用1. 传统工艺的应用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传统工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工艺能够保留建筑的历史特色和文化传承,通过手工制作和技艺传承,使之得以延续。

在修缮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和应用传统工艺,如木工、瓦工、砖雕等,保持建筑的传统风貌和特色。

2. 现代技术的运用除了传统工艺,现代技术的运用也是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的重要手段。

现代技术可以提高修缮的效率和质量,为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浅谈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作者:林剑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6期摘要:肇庆曾是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境内留有较多的极具科学、艺术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不乏大量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随着城市化和三旧改造,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充分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本文结合肇庆市邓兆祥故居抢救性维修的实例及其他有关经验,对如何保护与利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物维修;文物保护和利用;近现代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38-02肇庆在近代历史上曾经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同时,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厚的名人历史底蕴。

全市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500多处,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517处,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并纳入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6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相对古建筑而言,缺乏明显的建筑特色,容易受人们忽略和破坏。

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及维护和保护利用。

通过对这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文物修缮保护工程,解决该文物建筑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达到科学有效地保护国家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目前,肇庆市文物主管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抢修濒危文物,本人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多年,有幸参加了对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旧址、邓兆祥故居、石桥亭、止戈亭等四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修缮保护工作。

通过学习和实践,也有一些感想,现仅就邓兆祥故居抢救性维修和保护利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更好地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

一、邓兆祥故居的价值邓兆祥故居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白沙居委。

从长春满铁附属地谈及近代建筑物的保护

从长春满铁附属地谈及近代建筑物的保护

从长春满铁附属地谈及近代建筑物的保护从原长春满铁附属地谈及近代建筑物的保护连相如长春的原满铁附属地是上个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设在中国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所占有的地方。

满铁从成立到光复解体,存续期达几十年。

此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张野心和长期占领中国,他们在长春大动土木,留下了很多的建筑。

这些建筑虽然是历史上留下的耻辱,但是从建筑角度、从历史教育这两点看,却是难得的遗产。

本文就原长春满铁附属地、近代建筑物的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一、研究原满铁附属地的意义何在要探讨研究原满铁附属地的意义何在?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满铁和满铁附属地是怎么回事。

满铁的全称叫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みなみまんしゅうてつどう),是日本帝国主义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设立的一家特殊公司。

该公司的名义上是管理南满铁路,实质是对我国东北实行殖民侵略和领土扩张作准备。

很多学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从满铁的大量资料中了解到,满铁在其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经营范畴,满铁从它一开设,除了对我们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外,还承担了对中国进行收集、调查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情报的特殊使命。

满铁从建立到其解体,共收集了数十万件文书档案和调查报告,并为日本大陆政策和对华进行殖民统治提供服务。

大量的事实还证明,它是日本侵略中国大陆的重要开端,为九一八、七七事变等提供巨大政治、军事、物质准备。

使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惨烈牺牲。

1905年,在我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结束,战败的俄国把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煤矿等财产交给了日本。

从此,日本就把长春至旅顺的这段铁路改为“南满铁路”。

满铁附属地就是日本管理的这部分铁道,同时也包括了铁路用地。

整个“满铁附属地”是指大连至长春704.3公里、奉天(现沈阳)至安东(现丹东)260.2公里、旅顺线50.8公里、营口线22.4公里、抚顺线52.9公里,以及浑河、榆树以及与这两条干线相连接的铁路支线的铁路用地,全长1129.1公里,当初占地面积为182.76平方公里。

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需要理念革命

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需要理念革命

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需要理念革命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需要理念革命刘思敏任啸□刘思敏任啸引爆:“5·12”汶川地震古建筑重建“5·12” 汶川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的二王庙古建筑群几乎整体坍塌、被誉为“深山里的故宫”的平武报恩寺毁损严重。

有关方面也表示,为保护古建筑的本真性和完整性,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受损毁的古建筑进行原址修复,毁损严重的二王庙将按照落架重修的方式修复。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人们的对文物和古建筑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关切,不能不说是社会进步和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理念与实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元重修剑门关,就只能说是简单重建,或者我们理解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资金、无技术、无能力)无力整修而采取的解决“有没有”问题的临时应急措施。

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经济建设取得初步成就,国内旅游逐渐兴起,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古迹修葺热。

如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葺或复建的。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以后各代屡毁屡建,武汉市于1985年重修黄鹤楼。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1300多年来历经兴废28次,江西南昌在1989年仿宋风格重修滕王阁。

湖南岳阳楼在历史上经过30多次重修,1983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这一阶段的古迹修葺,基本都按照历史上某一个阶段的模式修建。

第三个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中后期,实施住房制度改革,我国房地产业迎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经营城市流行,中国城市建设掀起旧城改造热潮,一大批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被夷为平地,高楼林立。

第四个阶段:进入21世纪,历史古城的保护和开发被纳入各城市建设规划的最重要内容,留住城市历史的文脉、地脉渐成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部分分别是本体论、方法论和工具论。

本体论遵循最基本的伦理原则,是论述历史性保护本质的理论。

方法论的核心理念是价值特性原则,也是历史性保护中确定设计的理论。

工具论的意义在于阐明设计方法、保护技术评估等保护工具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它遵循整体性原则。

关键词:近代历史建筑历史建筑
一、伦理原则
所谓的历史建筑保护的伦理原则,就是在诠释历史性保护本质的精神内涵。

这个精神内涵确定了其价值取向和技术合理性的判定依据,可以说,构建一个准确表述历史保护本质的伦理原则是一切历史性保护工作的基点。

1.历史性保护既是已存部分的保护,也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其各种价值
这是对历史性保护“本体”的保护和阐述,主要是说明历史性保护的实质内容究竟是什么。

历史建筑所
具有的以广义历史价值为代表的各类价值是历史性保护的直接对象,这些价值的载体是历史建筑本体。

因而,只有以保存和恢复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为出发点且对建筑本体进行有计划的修复维护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历史建筑保护。

2.历史建筑所含各种价值的保护标准是其核心部分
如果说,历史建筑价的保持与恢复值是历史性保护的主要矛盾,那么对其核心价值的保护即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

评价保护方法和修复技术是否合理,最主要的评判内容就是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的保护和恢复状况。

如图1-1所示,建于1921年的天津原浙江兴业银行处于该地商业核心地带——和平路和滨江道交汇处,与周围的天津劝业场等三个知名近代建筑构成了著名的“四位一体”构图,是控制和平路与滨江道历史风貌区的核心和灵魂,对其进行原址保护才能保护其价值构成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环境价值。

若对其进行平移处理,即丧失了其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

3.价值的保护也影响其他方面的价值评价
在每一段历史的历史性保护环境下,评价原理和标准会呈现出一定成的的差异性。

这主要是由于美学观差异性所导致。

在历史建筑改造和加建设计中,经常
会出现新老建筑对比的美学现象。

这种交相辉映的新老对比之美是以历史性保护齐价值为基础,可以说是由价值衍生出“美”,这与一般的建筑设计中的新老材质或是新老形式对比之美是完全不同的。

新老材质也新老形式只停留在在视觉感受,而其价值的保留是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

前者往往是一种手段,而后者是对其价值、文脉甚至文化尊重的一种结果。

二、价值特性原则
如果一个近代历史建筑具有多重价值特征,其价值构成也具有叠加性。

叠加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其本体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纪念价值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非线性增加。

多重性与叠加性交织决定了此类近代建筑应采取新老隔离模式下的原址保护方式。

历史建筑的残破状态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或是纪念价值等残破性相关价值,是残破性历史建筑价值构成最独特之处,本体价值的重要性不同、残破性相关价值与残破性的关系差异以及建筑本体的完整性对本体价值影响程度的不同是三个最基本的差别。

从上述这些差别可将残破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分为四个基本保护类型:
1.第一类残破性历史建筑
具有较高价值且其价值的核心部分与建筑本体完整性近似无关; 其残破程度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应严格保存已存的残破状态,除必要的维护,不应改变其残破状态,修复手段应以维持现状为标准,对其干涉程度较低。

2.第二类残破性历史建筑
具有较高价值且其价值的核心部分与建筑本体完整性直接相关; 其倾向于在保留现有残留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复原和改造处理,建筑的完形应充分考虑局部的差异性,兼顾美学和功能上的完整与史迹真实性间的平衡。

此类历史建筑数量较多,保护手段随机性较大。

也是美学观发展与转折的重要启蒙点。

3.第三类残破性历史建筑
具有一般价值或较低价值且其价值的核心部分与建筑本体完整性近似无关; 一般是在保留其现存状态或是稍有改变的基础上,将其融入新建筑中转化成一些标志性的符号。

现在的多数街区会出现大量此类历史建筑,其修护手段注重区域文化的整体性,多为旧时典型的住宅区。

4.第四类残破性历史建筑
具有一般价值且其价值的核心部分与建筑本体完整性直接相关。

每种类型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设计原则
和设计方法。

通过修复设计或是加建新建筑以恢复其原有核心价值。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历史建筑保护工具论的一个核心理念。

在实践中,应将设计方法、保护技术和技术策略评估等三个主要工具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注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在整体结构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工具整合既是历史性保护一般规律的反映,也是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特殊性的集中体现。

首先,设计方法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总策略和全局性的控制手段,它保证了历史建筑保护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的层面上,应分别解决宏观的保护模式和微观的设计方法问题。

保护模式是从既存历史建筑的保护目标出发,在权衡新建筑对于既存历史建筑各种价值保存影响的基础上,来指导新建筑设计的基本方针。

目前常见的保护性设计模式有四种:老并入新、新融于老、新老并置和新老隔离。

其次,保护技术是完成具体保护内容的实质手段,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保护技术是历史性保护中实现保护目标的最终环节,直接决定了保护效果的理想程度。

保护技术的运用有三个特点:技术手段的综合性、技术策略的针对性和技术程序的实验性。

再者,技术策略评估是连接设计方法与保护技术的桥梁,是历史性保护的目的性与技术性、保护策略与保护工具的统一。

技术策略评估是贯通设计方法与保护技术的关键环节,对改善和提高我国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技术水平具有重大价值。

四、结语
伦理原则、价值特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是构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涵盖了前期策略、操作过程和后续效果三个环节所涉及的保护伦理、价值基础、设计方法、保护技术和技术策略评估等核心要素,有助于阐明这些要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而揭示历史性保护的实质和精神内核。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