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 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晋灵公不君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 知茔 祁奚荐贤 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 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 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 齐桓公伐楚 祁奚荐贤 大同 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 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 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 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 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 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 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 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 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 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 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 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 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 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 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 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 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王力版)通论四课件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概念、關系 2、了解詞義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 3、了解詞義引申的意義 4、掌握辨析本義的方法 5、掌握詞義引申的類型和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寧:訓詁學原理,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2、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江藍生:語詞探源的路徑——以“埋單”為例, 中國語文,2010年第4期。
解
(1)判,剖分也。《庄子· 养生主》:庖丁爲文惠君 解牛。 (2)離散也。《汉书· 张耳陈馀传》:恐天下解也。 (3)說也,析言事理也。《荀子· 非十二子》:閉約 而無解。《史記· 吕后紀》:君知其解乎? (4)脫也,免除也。《禮· 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5)開放也。《后漢書· 耿純傳讚》:嚴城解屝。 (6)曉悟也。《三國志· 魏志· 賈詡傳》:太祖遂與韓 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 太祖曰:“解。” (7)意識也。詳“見解”條。 (8)消釋怨隙。如云和解。 (9)達也。《莊子· 秋水》: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五.詞義引申規律
(三)動靜的引申:動態與靜態相關,主要有: (1)動作與其所産生的狀態和事物相關,前者是 動詞后者是形容詞。如“習”本義是“鳥學飛時 多次練習,即數飛”,多次重複練習,産生的狀 態是“熟悉、習慣”。“會”是“聚合”,许多 人聚合即成“會議、盟會”; (2)工具和使用它的動作相關,前者是名詞,后者 是動詞。如“柄”是“把柄”,持柄的動作叫 “秉”,“柄、秉”同源。“鼓”是樂器,引申 為擊鼓的動作。又如:右—佑—祐,左—佐 (3)物件與專門施於它的動作有關。如“耳”派生 出割耳的刑罰“刵”,“魚”派生出捕魚的勞動 “漁”等。
五.詞義引申規律
(二)因果的引申:作為原因的事物與作為結果的 事物意義往往相通,如“厭”有“飽”義,如 《汉书· 鲍宣传》:“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 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爲酸鼻。” 颜师古 注: “厭,飽足也。”因“飽”而“滿足”,如《左 传· 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 , 又欲肆其西封。”又因“過飽”而“嫌惡、討 厭”。如《论语· 宪问》:“夫子時然後言,人不 厭其言。”“屬”義“連接”而“隷屬”。汉王 充《论衡· 说日》:“臨大澤之濱,望四邊之地與 天屬,其實不屬,遠若屬矣。” 《庄子· 德充符》: “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斷”是“斷裂”, 因“斷裂”而使物成為“片段”,“段、斷”同
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词汇
1、同义连用
双音词形成过程中,大多数都经历了同义 临时连用的阶段。具体表现为组合没有固 定的形式,古人对同义单音节词常加区别。
名词+名词
①殷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经*大雅*大明》 ②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郑玄注《周礼*地官》,朋,同门曰朋,友:同志曰友。)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词的本义
本义,也就只是文献语言能够证明的最初 意义。
纲 1、网上的总绳 若网在纲,有条有紊。(《尚书盘庚上》) 2、事物的总要 为政贵当举纲。(《北史源贺传附源怀》) 3、国家的法纪 近习用事,渐乱国纲。(《晋书五行志下》
(二)、探求词的本义依据
(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 是就词义系统讲的。
(2)词义的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 的。
“窮”和“貧”在今天是同義詞,但古代 “窮”是 指的仕途坎坷不順,是與“達”相對的一個 詞。
(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 别。
一個詞的泛指和特指會決定它與別的詞的 同義關係, 例如,頁92舉到的“禾”,泛指與“穀” 同義,特指與“粟”同義,“稻”泛指與 “米”同義,特指卻是“糯米”。
2、偶辞偏指、偏义复词
由上面连用现象同时产生还有一种特殊的 语用现象,即古代汉语中的偏义现象,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两个近义或反义语素 组成,其中一个语素在本来意义成为该复 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注意
上古这种偏义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体现 一类:缓急、得失、休祲、长短、利害 另一类:面目、风雨、国家、市朝、车马、 园圃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四单元 通论 补充
通论(十一)——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词类活用即词类的灵活运用,是词类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
词类灵活用法是跟词类的基本用法(下文我们简称为“本用”)相对而言的,词类的本用即词类在句子中的比较固定的“职务”。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在句子中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的。
如名词经常用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带宾语时动词和后面宾语的关系主要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名词、动词和形容虽然都可以作谓语,但名词是用在判断句中,动词是用在叙述句中,形容词是用在描写句中。
总之,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不同的词类是有着不同分工的,都有看各自的基本用法,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
但是,语言的使用有时可以是破常规的,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在句子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这种情况,古今汉语都有,请看现代汉语的例句。
(1)我的模样很中国。
台湾艺人(2)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牵手》歌词(3)我看见他顺着电缆从河这边慢慢地小过去了。
例(1)的“中国”原来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为形容词,例(2)的“悲伤”“幸福”原来是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临时用为动词,例(3)的“小”原来也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用为动词(指“变小”)。
像上面这种在句子临时改变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的情况,古代汉语里更多。
这种情况,我们把它称为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活用情况又可以分为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两种,特殊活用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另外,还有一种名词作状语有点接近词类活用的性质(现代汉语中除方位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所以也把它附在这里一起讲(有人把这种情况叫做“副词作状语”)。
这样,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况如下: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一般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动词使动使动形容词使动特殊活用名词使动意动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附——名词、动词作状语)下面我们逐一讲解。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版)译文整理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
庄公脚在前倒着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
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
”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么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以让她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古代汉语四王力
古代汉语四王力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
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典故正用,如上面所分析的,可起比喻影射的作用,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瘐信却做了北周的官,所以例一说“遂餐周粟”。
庾信不能和伯夷、叔齐相比,用这个典故只是衬托他自己的处境。
例二例三是同样情况。
庾信引用这些典故只是掩饰他的不光彩的事情,把话说得委婉一些。
例四是引《博物志》上的典故,《博物志》载,海滨有一人,曾乘浮槎到达天河。
这里却说“星汉非乘槎可上”,这就获得了对比的效果,使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刻。
例五是同样的情况。
总之,骈体文要做到“典雅”,所以大量用典。
我们如果要深入了解骈体文,就要知道其中典故的出处,否则不容易懂得透彻。
例如《文心雕龙•情采》:“研味李老,则知文质附於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於淫侈。
”如果不知道“文质”出自《论语》(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华实”出自《左传》(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也就不容易了解“文”与“质”对立,“华”与“实”并称,对於整句的了解也就不够全面。
特别是像“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如果不按《诗经》和《论语》原文去解释,单凭字面就完全讲不通。
骈体文用典,最主要的是采取这种融化的办法,这是阅读骈体文时的难点,值得我们重视。
最后,我们附带谈谈藻饰问题。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
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
正如杨烱《王勃集序》所说:“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六朝有的骈体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我们可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已经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骈体文的这些特点是与汉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的。
古汉语的单音词多,组成对偶比较方便。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至十八)(一二册全)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古代汉语_王力_第一册_四单元_文选_简体版
第四单元文选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
孟子处于列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的战争等主张。
他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
他发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希望在诸侯中选出一个能够王天下的君主。
当时各国诸侯正热中于征伐混战,认为他的主张迂阔不切实际,都不采纳,于是他退而与弟子著书,就是留传到现在的《孟子》。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在宋以前,只列于诸子之林,宋始列于经部。
南宋朱熹又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此后研究《孟子》的人也就渐渐多起来。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
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的《四书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3],则移其民于河东[4],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5]。
察邻国之政[6],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何也?”[1]孟子在这里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他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
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惠”是谥号。
“梁惠王”是《孟子》的一篇(后面的“公孙丑”等同),“寡人之于国也”是其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后面的“齐桓晋文之事”等同。
[2]耳矣,等于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
“尽心焉耳矣”,大意是:“[总算]尽了心啦。
”[3]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王力《古代汉语》 章节题库 (古汉语通论(1~4))【圣才出品】
第1章汉语通论(1~4)一、填空题1.反切的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________相同。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声母;声调;韵母【解析】反切法是中国古代汉语中注音法的一种,反切上字的声母加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母组合即被切字的读音。
2.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
其方法是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案】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起来就是被切字的读音【解析】反切法是中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方法,相较于直音法,它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如若不认识反切字就起不到注音效果。
3.《康熙字典》按部首排列,共________部。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214【解析】《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几乎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4.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______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说文解字》作者________,全书分________部首。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他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五卷,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
古代汉语 王力版 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王力古代汉语1-4通假字整理
王力古代汉语1-4通假字整理【前言】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有许多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两个不同的字形,但是同音同义,或者近音相近义的字。
通假字的存在,一方面能够解决文字表达上的繁琐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古汉语世界的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为大家整理了王力教授所著的《古代汉语》第一至第四册中所包含的通假字,希望有所帮助。
【内容】一、通假字的定义通假字,又称为“假借字”,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形,但是读音、意义或用法相同或相似的字。
通假字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形,但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如“虎”和“琥”。
2、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形,但是意义相同或相似。
如“小”和“微”。
3、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形,但是用法相同或相似。
如“章”和“彰”。
二、通假字的分类1、简化字:简化字是人们对繁体字进行精简而成的字形,而繁体字是传统汉字的普遍使用形式。
简化字中有众多通假字,如“发”和“髮”、“袜”和“襪”、“云”和“雲”等。
2、异体字:异体字是指相同或相似读音、意义或用法的汉字,因历史原因或地方方言而造成不同字形的现象。
如“忘”和“妄”、“虑”和“慮”。
3、谐音字:谐音字是指因音相同或类似而互相借用的字。
如“车”和“尺”、“究”和“久”。
4、形近字:形近字是指字形结构相近或相似的汉字。
如“担”和“丹”、“争”和“爭”。
5、用法字:用法字是指因用法相同或相似而互相借用的字。
如“举”和“据”、“附”和“赴”。
三、《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1、《古代汉语》第一册(1)形近字皮、悉(2)异体字恩、嗯(3)用法字变、换、迁(4)简化字飘、飘、钱、钱(5)谐音字如、乳、茹(6)不常用字施、环、遏2、《古代汉语》第二册(1)形近字寒、旱、函、琀(2)异体字卑、辈、贝、北、备(3)用法字借、接、攀、搭(4)简化字灯、灯、风、风(5)谐音字恨、狠、很、痕(6)不常用字钩、缺、瘤3、《古代汉语》第三册(1)形近字瞪、蹬、邓、涼、凉(2)异体字丑、抽、秋、嗅、臭(3)用法字荧、荧光、荧屏(4)简化字鹤、鹤、破、破(5)谐音字猴、侯、候(6)不常用字疃、绘、缩4、《古代汉语》第四册(1)形近字慌、黄、荒、慌(2)异体字钌、铝、累、雷(3)用法字长、廊、走廊(4)简化字难、难、棱、棱(5)谐音字铜、统、桐(6)不常用字墒、谐、谥【结语】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使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代文献,也能够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
王力 古代汉语 第一册文选
“李”是一個通假字,通“吏”,“行李”,就 是“行吏”,行走于道路上的官吏,通常都是出 使國外的人,《周禮》三百四十餘職官中有“大 行人”、“小行人”,都是指的外交使節。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的本義是“裁衣之始”,從刀、從衣會 意(參見大徐本,頁91)引申为当初之 義。 這是追述往事的确習慣用法。
鄭武公:國名+謚號+公(君也)。諡法曰:強理 勁直曰武。申,為姜姓之國。古代婚制:同姓不 娶,異姓不媵。
莊公寤生 ,驚姜氏。
寤生 母寐時兒生,寤時方覺([晉]杜預《春 秋經傳集解》) 胎兒出生即張目而視([漢]應劭《風俗 通》) 生之難,通牾;牾,逆也。《說文·午 部》:“逆也。從午、吾聲。”(大徐 本,頁311) A,通B,通假字表述方式。
பைடு நூலகம்
乘(shèng)是一個單位詞,見注[4]。伐,討伐,有 鼓為伐,伐不義。《左傳》:凡師,有鐘鼓曰伐, 無曰侵,輕曰襲。
京叛大叔 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京叛太叔”是太叔失敗的主要原因。庄公(亲 自)到鄢讨伐共叔段。
於,介詞。共,國名,在今河南的輝縣。出奔, 逃奔。省略了介詞於。
其,指代詞。可矣,是時候了。
帥通率不確。帥與率的本義都與率領義無關。 《說文·率部》:“率,捕鳥畢也。象絲罔上下 其竿柄也。”(大徐本,頁278),《說文·巾 部》:“帥,佩巾也,從巾、 。”(大徐本, 頁158)率領的本字應為從辵,率聲的 。 《說文·辵部》:“ ,先道也。”(大徐本, 頁39),先道即先導,道、導古今字。先導,即 領路先鋒。漢代又以佩巾義的帥代替,其實都是 同音通假字,不是本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来发展出来的。
“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所以,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
“道”,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
”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常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词的引申和词的更替
词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在指小腿了。
词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
虽然一个词有很多意义,但是他们之间
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
心。
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
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
也有一环套一环,几
个引申义同本义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朝”,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
但是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朝:朝见 引申 朝拜 朝廷 朝向 朝,本义早晨 朝见 朝廷 朝代
“长”,它的意义远了,读音也变了。
草木滋长(zhǎng)就会越来越长(cháng)了。
古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辨别本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于了解词的本义。
(1)向。
《说文》:“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詩》曰:‘塞向墐戶。
’”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户,甲骨文是,分明画的是房子和窗口。
(2)道。
《说文》:“所行道也。
从辵(chuó)从首。
一達謂之道。
”朱骏声订正说:“按从辵,首声。
”辵表述走路,因此可以证明道德本义和走路有关。
(3)理。
《说文》:“治玉也。
从玉里聲。
”“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的本义与玉有关。
(4)长。
《说文》:“久遠也。
从兀从匕。
亾聲。
兀者,高遠意也。
久則變化。
者,倒亾也。
”《说文》这个说法显然是穿凿附会。
按甲骨文“长”作,像人头上的长发。
(5)引。
《说文》:“開弓也。
从弓丨。
”《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
”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
《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
”《周易˙系辞》:“引而伸之。
”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的意义。
《诗经•大雅•行苇》:“以引以翼(引,导;翼,扶助)。
”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
(6)发。
《说文》:“發也。
从弓癹(pō)聲。
”《诗经•召南•驺虞》:“壹发五豝(bā,母猪)。
”射发誓箭离弦,所以引申为出发、发出等意义。
(7)解。
《说文》:“判也。
从刀判牛角(按甲骨文从双手解牛角)。
”这是本义。
《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即使用的本义。
分解、溶解等义都从此引申而出。
解说的“解”,意义较远,其实解说就是说分析(朱骏声引皇氏说),引申的线索也是清楚
的。
(8)责。
《说文》:“求也。
从貝朿(cì)聲。
”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
”“责”就是“债”,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
它之所以从贝,因为贝表示财。
《左传•昭公二十年》:“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
”这是“责”的本义。
由此引申,索取已经允许过的钱财也可以叫“责”;《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财物)于郑。
”有索取的意义引申出要求的意义;《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这里用“偿”字和“责”字相照应,显示着“责”字仍有讨债的意思,但是已经变为比喻了。
《左传闵公二年》“修己而不责人”,意思说修自己的道德而不要求别人修德。
由这个意义再引申,就是指摘过失的意思。
额;《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责无礼也。
”
(9)习。
《说文》:“數飛也。
从羽从白(自)声。
”“数(shuò)飞”是屡飞的意思。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这是本义。
引申为温习的“习”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又为习惯的“习”,因为习惯也是由反复多次的行为所形成的。
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网,从隐身呢的观点看许多词义都可以合并。
“解”字,依<辞海》共有四个读音,二十七个意义,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纷繁的。
不同的两个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这是因为引申义距离较远,一般人已经不爱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一个自来代表它。
懈怠的“懈”,本作“解”,《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夷解”,《孝经》引作“夙夜匪懈”;由解散的意义引申为懈怠的意义,本来是很自然的。
词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
朱骏声在解释词义的时候,分为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解后即邂逅”(《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