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外用药物在治疗皮肤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
如应用恰当,可获得明显疗效,同样如使用不当或错误,可造成病情加重或导致药源4性疾病的发生。
首先,应在正确诊断及了解自然病程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药物的性能,剂型,浓度及目前治疗进展状况。
掌握患者个体差异,患病部位等,同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正确选择剂型常用的剂型有散剂,溶液,洗剂,酊剂、油济、硬膏剂、气雾剂等。
这些剂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要根据皮肤不同病期(进展期、稳定期、慢退期)及不同性质(急性、亚急性、慢性)选用不同剂型。
依占皮肤病很大部分的湿疹皮炎类疾病为例,对剂型选用加论述:1急性期在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液阶段,可选用散剂、洗剂、乳剂;在水疱、糜烂、有渗出阶段,为使渗液停止,肿胀消退,应选用具有收敛、消炎、止痒药物的溶液进行湿敷或罨包;2 亚急性期在丘疹、水疱、点状糜烂、痂皮、色暗红时可用糊剂、乳剂;3慢性期皮肤损害以皮肤肥厚、苔藓化为主,局部耐受性强,选择范围广泛,则可选用糊剂、软膏、乳膏、酊剂、搽剂、涂膜剂、气雾剂等。
掌握了湿疹皮炎类疾病三个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可举一反三,其它皮肤病的治疗照此原则即可。
二,正确选用药物及浓度外用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分为清洁剂、抗真菌剂、收敛剂、角质剥脱剂、角质促成剂、腐蚀剂、抗过敏剂等多种。
临床上应根据病因进行选择。
如真菌病用抗真菌药物,若误用激素类药就会使病情加重。
另外应注意药物浓度例如水杨酸1%~2%有角质促成作用,5%有角质溶解作用,20%以上有角质剥脱腐蚀作用。
三,患者个体的差异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并区别对待之。
如颜面部、颈部、生殖器、皮肤粘膜对药物较敏感,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婴幼儿皮肤细嫩,用药浓度宜低;孕妇药物吸收会影响胎儿发育,应禁用对胎儿有毒害作用的药物;有的患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现象,如对氢醌、汞制剂等。
四,药物的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及剂型后,使用方法亦决定治疗效果。
皮肤科外用药物使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
面、腹股沟、腋下、生殖器和肛周宜选用弱效制剂 超强制剂宜短期使用(14~20天) 掌跖和肥厚皮损常需强效制剂,甚至封包治疗 溃疡和萎缩皮肤不宜使用皮质类固醇 感染性疾病忌用 长期使用后,不宜立即停药 大面积长期使用后,应检测肾上腺功能 外用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法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减敏现象 强效激素每周不超过45克,弱效或中等强效激素每周不超 过100克。
1.乳剂(W/O)、霜剂(O/W):为水和油的半固 体乳剂,是皮肤病治疗的主要剂型.它应用方便,当涂 擦后容易渗入皮肤.
2.软膏:为油性,可含有少量的水.它有油腻感,但一 般能耐受,多用于润滑皮肤,特别是用于水化皮肤,对 肥厚痂皮,苔藓化或堆积的鳞屑更好,在某些糜烂或 开放性损害(如淤积性溃疡)比霜剂刺激性小.药物中 软膏的穿透作用比霜剂强.
清洁剂
作用:清除皮损处浆液、脓液、鳞屑、痂皮、
残留药物等。 药物: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植物油、 石蜡油、1 /5000~1 /8000高锰酸钾、 0.02% 呋喃西林及凡士林(封包)等。 以及肥皂水、 酒精、汽油等。
保护剂
作用:保护皮肤,减少摩擦,防止外来刺激。常被 用于保护间擦区(如趾间,臀沟,腋窝,腹股沟和炎症部 位).粉剂可使浸渍的皮肤干燥,并吸收水分减轻摩擦. 药物:植物油、氧化锌粉、滑石粉、淀粉、 炉甘石、 碳酸钙粉等。 1~5%硅油(润滑、防燥、防浸渍、 防日晒)。
止痒剂
作用:表面麻醉作用或使局部有清凉感而止
痒。 药物:5~10%苯唑卡因、1~2%达克罗宁、 2%樟脑、 0.5~2%薄荷脑、0.5~1%麝香草脑、 0.5~2%酚、 0.5~1%石炭酸、5~10%水合氯 醛、2.5~10%焦油 类、5~10%苯甲醇、糖皮 质激素等。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2.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外用药物一般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或对皮肤造成损害。
2. 用药前应先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3. 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过量或使用不当导致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
4. 如出现皮肤过敏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
并咨询医生。
总之,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皮损特点以及药物的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制定的。
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应注意正确选用药物种类和剂型,并遵循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是指通过将药物涂抹到皮肤表面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形式。
它们常用于局部治疗,如皮肤病、创伤和炎症等。
使用外用药时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之前,确保目标区域的皮肤干净,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进行清洁,并轻柔地擦干。
2. 涂抹适量:使用外用药时,涂抹适量的药物到目标区域。
过多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浪费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均匀涂抹:将药物均匀地涂抹在目标区域上,确保每个部位都受到足够的覆盖。
4. 按照说明使用:根据医生的指示或药物说明书上的指导来正确使用外用药物,并严格遵循用药的时间和频率。
5. 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使用外用药时,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黏膜,以防止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6.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外用药后,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或刺激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请谨记,以上仅是使用外用药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的使用方法还需根据药物种类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遵循。
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那么简介皮肤疾病是指出现在皮肤上的病变,包括炎症、感染、过敏和其他一些病变。
外用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通过直接在皮肤外表应用药物来到达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的原那么和考前须知。
外用药物的分类外用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1.糊剂:可以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用于保护皮肤或防止水分流失。
2.软膏:由油性基质制成,可以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薄膜,提供保湿效果和药物渗透。
3.凝胶:通常由水性基质制成,易于在皮肤上吸收,并且不会残留油脂。
4.溶液:通常含有一种或多种药物,可以直接在皮肤上喷洒或涂抹。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适宜的外用药物类型。
外用药物的选择原那么在选择外用药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类型:不同的皮肤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外用药物。
例如,对于炎症性皮肤病,常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对于感染性皮肤病,常使用外用抗菌药物。
2.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浓度的药物。
轻度病情可以选择低浓度的药物,而重度病情可能需要高浓度的药物来获得更好的效果。
3.年龄和孕妇:对于婴儿、儿童和孕妇,药物选择需要更加谨慎。
一般来说,应防止使用含有激素的外用药物,并选择对婴儿和孕妇较为平安的药物。
4.耐受性和不良反响:某些外用药物可能会导致皮肤刺激、过敏等不良反响。
在使用前,需要对药物进行敏感性测试,并注意观察使用后是否产生不适反响。
外用药物的使用考前须知在使用外用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前,需要先用温水洗净患处,去除油脂和污垢。
这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并且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2.正确涂抹:在涂抹外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药物说明书或标签上的使用方法进行涂抹。
防止过度使用或涂抹到健康皮肤上。
3.防止接触眼睛和口腔:有些外用药物会引起眼睛和口腔的刺激或不良反响,使用时需要注意防止接触到这些部位。
4.按疗程使用:对于长期使用的外用药物,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疗程使用,不要随意停药或延长使用时间。
皮肤病的外用疗法
3.外用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①必须询问病员有否药物过敏史,并告知患 者外用药引起过敏反应或刺激时应立即停用。 ②向患者或家属详细告知用法,如湿敷需用 六层纱布,浸湿溶液,以不滴水为度,紧贴于患处, 分泌物多者,宜勤换湿敷。大面积湿敷时需浓度 低些,以免吸收中毒。
③用药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损部位而 有所不同。 ④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高浓度水杨酸不宜用 于婴幼儿或成人皮肤薄嫩部位。 ⑤外用药物浓度应由低至高;药物用久易产 生耐受,故需经常变更药物。
8、角质促成剂(keratoplstics) 能促进表皮正常角化的制剂, 常伴有收缩血 管、减轻炎性渗出和浸润的作用。 用于有角化不全的疾病如银屑病等,常用的 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馏油、 3%水杨酸、3%-5%硫磺、钙泊三醇软膏等。 9、角质剥脱剂(keratolytics) 又称角质松解剂,使过度角化的角质层细胞 松解脱落。 常用的有5-10%水杨酸、20-40%尿素、0.10.2%维甲酸。
7、硬膏(plaster) 药物溶于基质或混合于粘着性基质中并涂布 于裱禙材料上如纸、布或有孔的塑料薄膜上制作 而成。其粘着性基质常用脂肪酸盐、树脂、橡胶 等。硬膏能防止水分蒸发,促进角质软化,有利 于药物的渗透吸收。 适用于慢性皮炎,糜烂性皮炎禁用。 常用的有:皮炎灵硬膏、肤疾灵硬膏和一些 中药硬膏。
10、涂膜剂(plastics) 高分子化合物成膜材料溶于有机溶剂或水中, 在加入药物,涂于皮肤可形成薄膜,使药物能与 皮肤充分接触,以利于药物透入皮肤。 适于慢性皮炎或角化过度的皮肤病。 常用的有:鸡眼膏。
11、气雾剂(aerosol) 在特制的容器内加入药物和压缩气体或液化 气体,当打开阀门时,药物借助容器内的压力呈 雾状喷出。可替代涂搽而减少刺激,药物也容易 均匀分布。 适于感染性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2、凝胶(gel) 有高分子聚合物与药物制成的透明的半固体或 固体制剂。 作用同霜剂,但舒适清洁,易于接受。
皮肤病的外治
皮肤病治疗外用药物疗法(一)外用药物介绍(按性能):1.清洁剂:用来清除皮损上的渗出物、鳞屑和痂等。
常用的有:生理盐水、1/8000PP、3%硼酸、植物油、液体石腊。
2.保护剂:具有保护皮肤、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
常用的有:氧化锌粉、淀粉、植物油。
3.止痒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3类。
(1)清凉剂:用清凉感来转移痒感。
常用的有“止痒三脑”,即0.5~2%薄荷脑、1-2%樟脑、0.5~1%麝香草脑。
(2)表皮麻醉剂:能麻醉表皮神经从而达到止痒。
常用的有1%石炭酸、1%达克罗宁液、5-10%苯唑卡因等,(3)抗组胺药及其它药:常用的有3%非那根及3%苯海拉明等。
焦油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外用都有明显的止痒作用。
4.抗菌剂(消毒防腐剂):指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的药物。
皮肤科使用的药物甚多,常用有1~2%龙胆紫、0.1~0.3%利凡诺、1/8000PP、3%硼酸、1/2000新洁尔灭等。
某些抗菌素如新霉素、杆菌肽等常外用,四环素、红霉素偶尔也可外用。
莫匹罗星(百多邦)和夫西地酸是新开发的外用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大。
5.抗真菌剂:5~10%水杨酸、6~12%苯甲酸、2.5~5%碘酊、4-8%间苯二酚(雷琐辛)、5-10%硫磺、1%益康唑、3%克霉唑、1%联苯苄唑、1%酮康唑等,新药还有1%特比奈芬。
6.抗病毒剂:0.5~1%碘苷、0.1%酞丁胺液、0.1~3%酞丁胺霜、2~3%无环鸟苷霜等。
7.杀虫剂:具有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等寄生虫的作用。
常用者有关5~10%硫磺、1%丙体六六六、2%甲硝唑、50%百部酊等。
8.角质促成剂:指能促进角化过度的表皮角质层恢复正常的外用药,实质是加快角质层脱落,但仍然不被肉眼所见。
此类药有收缩血管、减轻炎性渗出和浸润的作用。
常用的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酸、5-10%硫磺、0.1~1%蒽林等。
9.角质松解剂:能使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松软解离而脱落的药物。
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是治疗人类各种皮肤病及伤痛症状的重要药物,它们被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外用药使用时应遵守一定的原则。
首先,外用药物应精确使用,不能有多余的药物用于治疗,不能乱用药物。
如果有多种外用药物,应将其用量完全按照医生或药师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严格遵守此程序,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另外,如果治疗有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尽快咨询医生或药师。
其次,外用药应使用正确的方法。
外用药的用法不同,有的可以涂抹,有的可以喷雾,有的可以喷雾,有的可以植入,有的可以给予灌肠,有的可以给予皮肤针剂和给皮下注射,应该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正确的用法,防止引起不良反应。
第三,外用药应进行规范的清洁。
在使用外用药物前,应将病人皮肤表面清洗干净,以保证药物正常地渗透皮肤。
另外,在施用药物后,应对外用药物处进行清洁,以防止皮肤的感染。
最后,外用药物使用完毕后,应保持皮肤的湿润。
在使用外用药物后,应注意保湿病人的皮肤,以防止皮肤过度受损,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外用药是治疗皮肤病及伤痛的药物,外用药使用应精确使用、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规范的清洁、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 1 -。
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1)急性期皮损不能用刺激性药物,涂药时避免用力摩擦,以减少刺激。
(2)肿胀明显或有渗液的皮损可采用湿敷的方法,使之收敛,减少渗出。
湿敷间歇期用糊膏,不用油膏或洗剂。
1 次湿敷面积不得超过体表总面积的1/3,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单纯红肿、无渗液的皮损不能用油膏,可用洗剂、粉剂或糊剂。
(4)亚急性皮损可选用霜剂、油剂、洗剂或粉剂,不宜用软膏。
(5)慢性皮损皮肤浸润肥厚、苔藓化、角化或皲裂,适宜使用油膏或加用角质剥脱剂。
(6)皮损并发感染时,应先治疗炎症,待感染控制后再治疗皮肤病。
炎症期不能使用刺激性的外用药。
(7)选择外用药宜从低浓度开始,并在小面积使用。
表皮剥脱或有溃破的皮损,药物容易被吸收,因此,用药后要注意局部及全身反应,并注意药物副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慎用。
(8)用药前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致敏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9)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用药也有所不同。
婴幼儿、女性面部皮肤娇嫩,用药后容易被吸收,也容易受到刺激,应选用浓度低、
刺激性小的药物。
面部及暴露部位不使用引起色素沉着的药物,以免影响美观。
皮肤科外用药物 杨艳萍
红斑伴轻度糜烂
3.无渗出,仅有红斑 伴轻度糜烂,直接给 予抗菌乳膏外用,如 百多邦乳膏、夫西地 酸乳膏
真菌性皮肤病 第二部分
1.有水疱糜烂时,首 先应用收敛干燥作用 的溶液进行湿敷,如 3%硼酸或中药制剂, 在交替外用抗真菌乳 膏
外用药的治疗原则
水疱型足癣 股癣 2.对于皮肤较薄柔软 部位,治疗不能选择 刺激性大的外用药, 如酊剂,应选择较为 温和的乳剂,如克霉 唑乳膏等
常见药物
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 植物油 滑石粉、炉甘石粉、淀 粉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绿药膏)、激素药膏 3%水杨酸、5%硫磺、 10%黑豆馏油 5%水杨酸、10%硫磺、 0.1%维A酸
外用药的种类
种类
收敛剂 腐蚀剂 抗菌剂 抗真菌剂 抗病毒剂
作用
凝固蛋白质、减少渗出、抑 制分泌、促进炎症消退 破快和去除增生的肉芽组织 或赘生物 杀灭或抑制细菌 杀灭和抑制真菌 抗病毒
患者使用的部位、时间、次数等,如有红肿不适,立即
停药;
维A酸类药物外用可能诱发红斑、脱屑、光敏反应; 各种药物可能的过敏反应,在开药前应询问药敏史。
第四部分
常见病的外用药治疗
湿疹 第二部分
1.渗出明显时,只给 予溶液湿敷,可用生 理盐水溶液或中药溶 液,合并感染时可用 抗菌溶液
外用药的治疗原则
急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 2.渗出减少时,可给 予溶液湿敷和乳膏交 替使用
种类选择
根据病因选择:
第二部分
对化脓性皮肤病,可选择抗菌药物; 对真菌性皮肤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 如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外用药的治疗原则
种类选择
根据症状选择:
第二部分 伴有瘙痒者选用止痒剂;
中医外科学皮肤病外治原则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而卓越的疗效。
皮肤病外治原则是中医外科学在皮肤病治疗领域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基于中医的理论基础,结合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智慧,为皮肤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肤病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皮肤表面,而是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在皮肤病的外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综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原则,它要求根据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病程长短、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准确的辨证分型。
不同的辨证分型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外治原则。
对于湿热蕴结型皮肤病,外治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对于风邪侵袭型皮肤病,外治则应以祛风止痒为要。
只有通过辨证论治,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
二、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是中医外治皮肤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皮肤病的发生往往与热毒有关,热毒蕴结于肌肤,导致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
清热解毒的外治方法可以通过外用药物,如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药膏等,直接作用于患处,清除热毒,缓解症状。
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痈肿疔疖等皮肤病。
将金银花、连翘等煎水后外洗患处,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将蒲公英、地丁等捣烂外敷患处,可促进痈肿疔疖的消散。
清热解毒的外治方法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拔罐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作用,吸出局部的热毒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
三、祛风止痒风邪是皮肤病发生的常见病因之一,风邪侵袭肌肤,导致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等症状。
祛风止痒是中医外治皮肤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祛风止痒的外治方法可以选用具有祛风止痒功效的中药制剂、药膏等。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包括创伤、疮疡、肿瘤等。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是指应用于皮肤或局部组织的药物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药物选择要合理。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药物,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草药、中药制剂、外伤药、痔疮药等。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2.剂量要准确。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剂量过大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其他副作用,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对于孩子、老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剂量更要谨慎使用。
3.适当加减。
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的使用应及时进行适当加减。
有些药物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有时需要个体化调整剂量。
此外,有些药物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如热敷、按摩等。
4.遵循个体化原则。
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对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医生在选择外用药物时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特点,综合考虑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同的人对同一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可能不耐受某些药物,有的人可能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反应,因此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药物选择。
5.注意外用方法。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的使用还要注意外用方法。
一般来说,外用药物可以涂抹、湿敷、熏洗等,具体方法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的不同进行选择。
涂抹药物时要均匀、细心,不可过度擦伤皮肤;湿敷时要洁净、温度适宜,湿敷时间要控制好;熏洗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等意外情况发生。
6.注意药物储存。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在使用前后都要注意药物的储存。
药物要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日晒和潮湿。
对于已过期的药物要及时处理,以免误用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是选择合理的药物,准确掌握剂量,适当加减,个体化治疗,注意外用方法和药物储存。
简述皮肤疾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简述皮肤疾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是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使用外用药物时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选择适合病情的药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类固醇药物用于治疗炎症等。
2. 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前需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使用频率。
3. 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前,应清洁患处皮肤,并保持干燥。
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轻轻洗涤患处,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拍干。
4. 准确使用药物:将适量的药物挤出,均匀涂抹在患处皮肤上,轻轻按摩以促进吸收。
避免直接接触药物的开口处,以免引起污染。
5. 避免刺激性物质:使用外用药物时,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物质的清洁剂、化妆品等,以免加重皮肤症状。
6. 注意合理搭配其他治疗措施:外用药物一般与其他治疗措施相结合使用,如内服药物、物理疗法等。
按照医生的指导同时使用其他治疗措施,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7. 按规定完成用药周期: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用药周期,不可自行停药或过量使用。
8. 注意药物的保存:将外用药物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使用过期的药物或改变药物外观的药品要及时丢弃。
总之,使用外用药物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注意患处皮肤的清洁和护理,同时遵循用药周期。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咨询医生。
2021中医学 皮肤病概论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外治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多在皮肤或黏膜,采用各 种外治法可以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使皮损迅 速消退;有些皮肤病单用外治即可达到治疗 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 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 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 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 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中药或抗感染制剂控制 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 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 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先用低浓度制剂,根 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一般急性皮肤病用药 宜温和安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 和浓度较高的药物。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 立即停用,并给予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外涂软膏在第2次涂药时, 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上 一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 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探讨皮肤科外用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探讨皮肤科外用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正确使用使用皮肤外科用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方法合理正确的用药从六个方面的内容,以及正确使用外用药所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结论合理而正确的使用外用药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是药物发挥其应用的疗效。
【关键词】皮肤科外用药正确使用注意事项根据相关医学资料报道,皮肤外科患者使用外用药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导致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有的是因为患者自身的体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有的是因为医院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外用药物本身的选择性的关系,甚者是患者自身使用药物把握不准确的缘由用量过渡或者不当引发的[1]。
目前,由于皮肤病患者对此类疾病的了解不多或者缺乏皮肤病的相关知识,自己进行外用药使用的过程中,长出现用量过度或者过少的现象,不合理使用人数已达6成以上。
怎样才能合理且正确的使用外用药是本文最主要研究的主旨内容,也是关键所在,合理使用药物及可以减少患者的疾苦以及毒副作用,而且还可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本文就皮肤外科外用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在具体报道如下。
1 熟悉常用外用药物剂型的性质及作用特点洗剂是皮肤外用药的一种药物挤,其主要包含溶液型、混悬型、乳浊液型、软膏剂或者也可以是软膏、乳膏、凝胶剂,除此之外,还包含酊剂、搽剂、醑剂、粉剂、硬膏剂、涂膜剂、气雾剂等等。
使用钱必须仔细了解这些药物剂型的性质以及作用特点,可以避免出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出现或不良反应,使用时尤其要了解药物挤型包含或者添加的辅形剂、溶剂、助溶剂以及透皮吸收促进剂等等需要注意的事项。
比如毛发部位就不可使用混悬剂,使用时间较长会导致皮肤干裂等粗糙症状的凝胶剂,尤其是皮肤组织出现发炎现象时使用还会导致患者皮肤瘙痒、有烧灼感以及蛰刺感等等[2]。
2 根据皮损的性质和病期选择适宜的剂型不同程度的皮肤病也分为不同的病理病期,主要包含进行期、稳固期、退后期。
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不仅能抵抗外界病原体的侵害,还能调节体内外温度和水份等环境因子,以保护身体的正常运转。
因此,皮肤病外用药的使用,是皮肤科疗程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药物对表皮及其下连接组织进行有效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
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一是辨证处方,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由于同一类皮肤病的治疗方案,病人之间有差异,因此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人的个体情况,准确把握证候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处方,合理地调配药物,采取针对性治疗。
二是注重影响因素。
诊断病理时,应当考虑到病人的病史、免疫功能及家族病史等因素,评估病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进行诊断,准确治疗。
三是注重急慢诊求同。
当出现急症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皮肤病的慢性发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病情得到控制,使病情不再恶化。
四是控制抗药性。
由于不同病原体对药物存在多种耐药性,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抗药性控制措施,避免抗药性产生,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是安全使用。
由于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而导致不良反应,因此,使用药物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同类或有部分相似成份的其他药物,同时,需要特别注意使用致敏药物时的个体反应,不要服用致敏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六是加强并发症的预防。
在选择外用药物后,必须充分了解其副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病人的治疗安全提供保证。
以上就是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此外,患者在使用外用药时还要注意遵照医嘱,勤洗手,使用经消毒纱布盖在药物上,避免药物受污染,以便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皮肤病的病理机制和病情表现,辨证施行中
药外用治疗。
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中药制剂和外用方法。
2. 显效靠内用:中医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强调内外兼治。
尽管通过外用可以直接作用在皮肤表面,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内用中药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
抗力。
内用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来确定。
3. 外用灵活多样:中医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强调外用方法的灵活多样。
除了常见的药膏、洗剂、湿敷等外用方法外,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进行外治。
根据皮肤病的具体情
况和病情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外用方法进行治疗。
4. 个体化治疗:中医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强调个体化治疗。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各不相同,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来确定。
同时要注意观察病情的
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防止副作用:中医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强调防止副作用。
外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
量使用、长期使用以及皮肤过敏等问题。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外用药物的使用频率和
疗程,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总之,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是辨证施治,显效靠内用,外用灵活多样,个体化
治疗和防止副作用。
通过合理的应用外用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皮肤病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的
目的。
皮肤科外用药注意事项
外用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医师处方外用药后,根据病变的特点、部位,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并说明使用方法、用药时间、使用次数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2.刺激性药物,应从低浓度开始,根据治疗反应及耐受情况逐渐提高浓度。
用药过程中,如有刺激、过敏或中毒现象,应立即停用并作适当处理。
3.皮损面积较大者,应选用浓度较低的药物,或分期分片治疗;婴幼儿、面部、乳房下、外阴等皮肤薄嫩处及皱褶部位,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刺激性。
4.注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制剂长期外用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毛囊炎及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影响美容。
因此使用时严格注意适应证,禁止把糖皮质激素制剂代替化妆品使用或在化妆品中加入糖皮质激素。
面部及婴幼儿过敏性皮肤疾患选用低效、低浓度的糖皮质激素,但不可长期使用。
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经皮吸收产生全身性副作用。
5.注意在使用外用药物的过程中,如果较为频繁地使用角质剥脱剂、换肤用化学剥脱剂或去死皮膏时,可致皮肤损伤,破坏角质层及皮肤的屏障功能;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及含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也可发生表皮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使皮肤的敏感性增强,易对外界的刺激产生过敏反应。
医学护肤品能针对性地修复、重建皮肤屏障功能,舒缓安抚,改善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皮肤对外界的刺激或过敏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疮
• 脓痂性脓疱病: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 迅即转为脓疱,脓汁较粘稠,周围炎性红 晕明显,干燥后结有蜜黄色厚痂,约一周 左右,痂脱而愈,不留疤痕。(海澡芦荟 胶或绿药膏+头孢类+六神丸;鱼石脂软膏+ 阿奇霉素片(颗粒)+大败毒胶囊或清热散 结片)
• 脓疱病出现的并发症有: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急性肾炎、甚至败血症等。
合理选择剂型
• 如急性炎症的红斑期,可用粉剂和振荡洗 剂;在渗透较多的急性炎症阶段应以溶液 湿敷为主,在亚急性丘疤疹可用糊剂或水 包油乳剂;在慢性鳞屑性皮损时可用油包 水乳剂或软膏;在局限性肥厚苔藓化皮肤 时可用硬膏或涂膜剂等。这样合理选择能 提高疗效,反之就有可能使皮损加重,如: 在有大量渗液的皮损上使用软膏或涂膜剂 就有可能使皮损加重。
• 三、对皮疹广泛、淋巴结肿大或伴随有全身症状 者可酌情应用口服抗菌药物。
浅部皮肤真菌病
• 浅部真菌病是具有一定传 染性,既可自身传染,也 可传染他人。本病传染方 式:一则直接接触传染; 二则间接接触传染,如经 常使用癣病患者用过的东 西,如拖鞋、枕巾、擦脚 布等就可能发生癣。
• 癣分为:头癣、体癣、股 癣、足癣
适当掌握浓度
• 就根据病情的需要和病人的耐受程度来选 择药物的浓度。对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 一般就从低浓度开始,无明显不良反应才 逐步提高浓度。有的药物其不同浓度有不 同的治疗作用,如水杨酸在1%-2%时为角质 促成剂,3%左右为止痒剂,6%以上就成为 角质剥脱剂,一定要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 适浓度。
皮肤科外用药物 治疗原则
执业药师:罗华娟
上海顺源药房
2011年6月
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常用外用药的剂型
外用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目录
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 外用药物的合理使用在皮肤病治疗中是
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外用药物都是 由主要治疗药物和赋形剂配制而成。我 们除了必须了解其中各种主药的药理作 用和浓度外,还应熟悉这些药物用不同 赋形剂所制成的各种剂型的适应性。
外用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 1.皮肤病的性质和病期是选用外用药的首 要依据,同一皮肤病在不同病期,如急性 期和慢性期,选用不同药物。一般急性期 不能用刺激性药物,否则会使症状加重。
外用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 选用外用药一般是依据皮肤病的症状,确定剂型, 合理使用有效药物,
• 急性炎症 • 水肿、渗液、水疱 → 溶液 • 红斑、丘疹→ 洗剂、乳剂、凝胶 • 结痂、糜烂、溃疡 → 软膏 • 慢性炎症 • 鳞屑、干燥、苔癣化 → 软膏、乳剂、酊剂、凝胶• 用于Biblioteka 肿,渗出病损。常用外用药的剂型
• 甲紫溶液 :用于皮肤和粘膜的化脓性感染、白念 珠菌引起的口腔炎,也用于烫伤、烧伤等。 治疗鹅口疮时,只在患处涂药,如将溶液咽下可 造成食管炎、喉头炎;治疗婴儿口腔念珠菌病时, 涂药后应暂时把婴儿面部朝下,以避免药物咽下 的可能性。
• 6.酊剂: 具有消毒,杀菌,止痒等作用,用于慢 性皮炎无渗液或厚痂者及瘙痒症,如止痒酊、蛇 床子酊、复方土槿皮酊、盐酸氮芥酊,鬼臼毒素 酊等。
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疮预防及治疗:
• 一、注意皮肤卫生,保护皮肤,避免搔抓,防止 感染,发现患者要及时隔离并消毒用物;增加营 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 二、局部治疗:以消炎、杀菌、清洁、收敛、去 痂为原则。脓疱破溃者用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干 燥后外用百多邦软膏、红霉素软膏、鱼石脂软膏 、绿药膏等。较大的水疱和脓疱应先刺破吸干后 (可用一次性注射器),再湿敷、外涂。
• 1.洗剂:(炉甘石洗剂、硼酸洗液) 适用于较 轻度潮红亚急性皮肤病损。
• 2.乳剂: 适用于红斑、丘疹、浸润肥厚的病损 。
• 3.软膏: 适用于痂皮、脓疮、糜烂面、肉芽面之 损害,也可用于干燥,粗糙,苔藓化损害。
• 4.凝胶剂: 适用亚急性炎症病损,或慢性浸润性病 损。
• 5.溶液:如哈西奈德溶液、甲紫溶液、红汞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用时配制1:500)
注意年龄、性别、部位
• 婴幼儿、女性的皮肤较细嫩应注意药物的 浓度不能太高;面部、口腔周围及处阴部 的皮肤粘膜对外用药较容易吸收,应注意 药物的刺激性不能太强。
重视不良反应
• 有些外用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原发性 刺激或变态反应过敏,应注意随访观察, 如有发生应及时停用并作相应处理。
常用外用药的剂型:
• 除去头部、掌跖、腹股沟 、阴部和甲以外,人体表 面光滑皮肤感染皮肤癣菌 所发生的皮肤病统称为体 癣。体癣病人,自觉痒甚 ,瘙抓之后,可并发细菌 感染。(皮立安+丁酸氢 化可的松乳膏;顽癣康复 膏+消炎癣湿药膏;糖酸 莫米松乳膏+肤痒灵软膏 )
大,周围有红晕,疱壁松弛,疱内脓汁沉积于疱
底,上部为透明液体,形成半月形,疱膜破裂后
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蜜黄色脓痂,自觉瘙痒
,搔抓后易自我传染,向周围蔓延。(海澡芦荟
胶或绿药膏+头孢类+六神丸;百多邦软膏+头孢
类+清热散结片;红霉素软膏+头孢类+大败毒胶
囊)注意一下:红霉素软膏与绿药膏不宜同时合
用。
常见皮肤病及其治疗
• 脓疱疮又称传染性脓痂疹 ,俗称黄水疮,为接触传
染,常发于夏秋季,多发 于儿童。
•
病因:主要为凝固酶
阳性的金黄葡萄球菌或乙
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二
者混合感染。
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疮
• 促使化脓球菌侵入机体产生本病的因素: 一、原存在某些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 虫咬皮炎,外伤等,使皮肤损伤,细菌由 此侵入。
浅部皮肤真菌病
• 头癣(Tinea capitis)
• 本病系发生于头部 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 菌病,分为四型,即 黄癣.白癣、黑点癣 .和脓癣。 (复方酮 康唑发用洗剂或2%酮 康唑洗剂+消炎癣湿药 膏;盐酸萘替芬软膏 或曲安奈德益康唑乳 膏)
浅部皮肤真菌病
• 体癣(Tinea corporis)
• 二、天气炎热、出汗、使皮肤浸渍或不洁 三、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使免疫力 下降。
• 四、婴幼儿皮肤薄嫩、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
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疮
• 症状:可分为两型:
•
一、大疱型脓疱病:多发生于2~8岁儿童,
好发于暴露部位,如头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
,初为红斑或水疱,迅即变为脓疱,米粒至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