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合集下载

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课件

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课件

采访后的整理与分析
整理采访记录
采访结束后,要及时整理采访记录,包括录音、笔记 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分析信息
对采访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构建报道框架
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合理的报道框架,将信息有机地 组织起来,形成有逻辑、有深度的报道文本。
04
深度报道写作技巧
混合消息源
包括部分官方与非官方消息源的结合,如一 些半官方或行业内的专业机构,发布的信息 具有综合性和参考价值。
消息源的寻找与建立
01
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平台寻 找已知消息源。
02
通过行业内的专业网站、论坛等 途径寻找潜在消息源。
通过参加行业会议、研讨会等活 动,与相关人士交流并建立联系 。
03
通过采访相关人士,了解其观点 和信息,并建立联系。
04
消息源的维护与管理
01
与消息源保持联系,及时跟进并 更新信息。
03
对消息源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其 可靠性和稳定性。
02
对消息源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其 重要性和紧密度进行排序。
04
对消息源进行保密管理,确保信 深度报道采访技巧
写作中的技巧与风格
运用叙事技巧
在写作中运用叙事技巧,如倒叙、悬念等,以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注重细节描写
通过注重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文 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使用直接引语
在文章中直接引用采访对象的原话,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写作后的修改与完善
审阅文稿
在完成初稿后,需要仔细审阅文稿, 检查是否存在事实错误、语法错误等 问题。
3. 消息源的利用:报道团队将获取的信 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 的剖析呈现给观众。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采访手段,进行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提升,综合提高学生的新闻采编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基本方式、基本规律及其写作的基本特征与规范。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深度报道在西方以及在我国的历史演进历程,以及深度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于新闻采编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深度报道的基本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深度报道采访与写
450
作的差别及注意事项。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深度报道采访的突破策略、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策略、特稿的采写与攻略、人物报道的采访与写作策略。

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媒体的制作流程对完全真实的采访对象进行深度报道采访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采访技巧,独立完成实验作品,全面提升学生的新闻专业技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451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452
453
454
45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刘勇.《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主要参考书:
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第二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0 年。

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56
457。

深度报道 ppt

深度报道 ppt
深度报道报道概说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思想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方式 第五章 深度报道的叙事 第六章 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实践教学部分
1、分组撰写深度报道 2、讨论与总结
参考教材:《深度报道写作原理》,欧 阳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关注者范围广。即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 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 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 人们的共同兴趣。它的受众不以地区衡量,而以国家乃 至全球的尺度来衡量;
第二节 影响深度报道选题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环境与新闻报道的功能
1、当前中国内地报纸的状况 所有的报纸都属于党的报纸 报纸已粗分为两类 机关报纸重抓导向,大众报纸重抓市场 都市性或地区性报纸 繁荣发到,全国性、全省性报纸萎缩
看到场面难以控制,民警将张某摁倒在床上,然后以妨碍警方执行公务将其带回派出所。警方将从现 场 搜到的3张淫秽光碟,连同电视机、影碟机作为证据带回派出所。
在万花山派出所禁闭室里,记者见到了张某,对于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他有自己的解释:当晚11 点 多,他的房间内突然闯进4名男子,虽然来人穿着警服,但却没有佩戴警号和警帽,所以他并不知道来人 是 民警。看到他们要从碟机中拿光碟,自己一时性急,便操起棍子抡了过去。在争执过程中,他似乎被人 从 后面打了几下,被带回派出所后,他感到肚子非常难受并发生了呕吐。
欧阳明简介
欧阳明 (1957年10月),男,华中科技大 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代表性著作: 《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稿》(武汉大 学出版社06年1版) 《深度报道写作原理》(武汉大学 出版社04年1版)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课件09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课件09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题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题的特点
一、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具有多元主题并存的可能,要处理好主 题单一性和事件复杂性的关系
一般来说,多重主题不能同时出现在一篇报道中,单篇报道必 须集中于—个主题。通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个问题 作为报道角度,有时如果问题比较重大,也会采用系列报道的 形式。
案例:电商价格大战:实体店参战,价格承诺未兑现;电商降
价不实在(新闻直播间)
第一节Βιβλιοθήκη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题的特点
五、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主题更要强调新鲜性,紧如时代脉搏, 甚至引领时代方向
新闻新鲜性的内涵:广播电视探度报道的主题一定是紧扣时代 主流生活方式、主流价值观念、主流发展方向、主要社会矛盾 的。当我们把同一题材,不同年代的作品连起来看的时候,能 明显从中感到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新闻性的。
四、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主题具有开放性倾向,体现了价值多 元化时代的特色
深度报道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承担着解疑释惑、 观念引导的任务,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报道都要有非此即彼 的明确结论和态度。有时报道倾向于采用开放性结尾,提出问 题、列举各方观点,引发人们深层思考,并不强求全社会统一 认识。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王万顺 2015-2016(1)
第三章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主题 第一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题的特点
第一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题的特点
什么是主题,新闻报道的主题,新闻报道主题与小说主题的区 别是什么?
主题是记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观点,即记者想要通过这个人、这 件事或这种社会现象说明什么。
案例:寻找“小良”(见教材)
第一节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篇一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一、背景与目标随着[行业名称]的快速发展,[报道主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策划书旨在深入探讨该主题,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影响。

二、报道主题[具体的报道主题]三、报道目标1. 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报道主题]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揭示[报道主题]所涉及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

3. 引发公众对[报道主题]的关注,促进相关讨论和行动。

四、报道内容1. 主题分析[报道主题]的定义和范围。

对[报道主题]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梳理。

分析[报道主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下的重要性。

2. 问题揭示探讨[报道主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具体的问题和影响。

引用专家观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3. 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报道主题]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介绍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强调公众参与和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 前景展望预测[报道主题]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

提出进一步报道的方向和重点。

五、报道形式1. 深度文章2. 专题报道制作专题页面,整合相关文章、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提供互动功能,鼓励读者参与讨论和分享。

3. 社交媒体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报道内容。

发布吸引人的和摘要,吸引读者关注。

与读者进行互动,回复评论和私信。

六、报道团队1. 主编/执行编辑负责整体策划和协调工作。

确保报道的质量和进度。

2. 记者/撰稿人3. 编辑/排版人员负责文章的编辑和排版工作。

使报道内容简洁明了,易于阅读。

4. 视觉设计师制作专题页面的设计和配图。

提升报道的视觉效果。

七、时间安排1. 策划阶段:[具体时间]确定报道主题和目标。

组建报道团队。

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

2. 采访和写作阶段:[具体时间]记者进行采访和调研。

3. 编辑和排版阶段:[具体时间]编辑对文章进行修改和审核。

排版人员进行专题页面的设计和制作。

4. 发布和推广阶段:[具体时间]在媒体平台上发布报道。

深度报道方法论

深度报道方法论

深度报道方法论深度报道是一种全面、深入、细致的新闻报道方式,要求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挖掘,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深度报道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确定报道主题在进行深度报道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报道的主题。

主题应该是具有重要性和关注度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记者的兴趣和能力。

在确定主题时,需要对事件或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以确定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2.收集资料与研究背景确定报道主题后,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了解事件或问题的背景、历史和现状。

这一步需要记者运用多种手段,如网络搜索、文献查阅、采访相关人士等,以获取全面、准确、有用的信息。

3.建立报道框架与结构在收集了足够的资料后,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报道框架和结构。

报道框架应该包括报道的主线、重点和层次,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结构应该包括引言、主体、结尾等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内部逻辑和层次。

4.深入采访与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了获得更深入的报道素材,需要进行深入采访,包括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邮件采访等。

在采访中,需要尽可能获取第一手资料,如现场观察、当事人讲述等,以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核实信息与多方求证在报道过程中,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核实和求证。

这需要记者对信息来源进行充分了解,并对信息进行反复核对和验证。

同时,也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对信息进行求证,以避免报道出现错误或偏差。

6.组织文字与表达深度报道需要用简洁、准确、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对文字进行精心组织和推敲,以使报道更加流畅、易懂、有说服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采用图表、数据等形式来辅助说明。

7.形成初稿与修订在完成初步的写作后,需要形成初稿并进行修订。

修订主要包括对文章的结构、逻辑、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仔细审查和修改,以保证文章的质量和水平。

在修订过程中,也可以请同行或专业人士提出意见和建议。

8.编辑审查与最终定稿在完成初稿修订后,需要将稿件提交给编辑进行审查。

短视频时代新闻深度的再思考——评《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

短视频时代新闻深度的再思考——评《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

短视频时代新闻深度的再思考——评《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基于此环境的短视频应用快速崛起,以其强交互性、灵动性和便捷性而快速成为网络社交及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

然而,短视频自身会受到文化内涵及技术的限制,其在受众群体及新闻价值传播中都会面临一定的功能制约。

而短视频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从呈现方式上的重组与回归。

短视频以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受到青睐,在此环境中,如何与社交网络抢深度和拼手速成为各家媒体面临的大考,而在此大考中,如何坚持新闻深度报道无疑是彰显媒体新闻价值的关键体现。

然而,如何在短视频时代把握好新闻深度呢?《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一书给出了思路和方法。

一、《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的报道心得《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张志安著,2015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从新闻生产社会学视角,基于新闻生产的具体过程来探讨深度报道的实践策略和操作理念。

该书主要分为三篇,即概论篇、操作篇和专题篇,其中概论篇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内涵、发展轨迹及操作路径;操作篇则介绍了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消息源管理、写作策略及采访突破等;专题篇则分析了特稿、调查性报道、人物深度报道的采写等内容。

该书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深度报道的策略、理论和案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通过细致剖析一批深度报道的经典案例去阐释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内涵及操作,并援引了许多知名深度报道记者的报道心得,为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从业者业务技能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启示一:事实调查是深度报道的前提通常来说,深度报道是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从而揭示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的报道方式。

也就是说,要把新闻事件放于特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报道,以最大程度地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真相和趋势。

在该书概论篇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内涵与操作路径,认为深度是不断渐近的过程,呈现一个简单的事实很容易,但要对此事实做出判断和得出结论却很难。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引言: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揭示真相、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充分调查和深度报道,准确地传达事件的本质与影响,是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以助于提升报道的质量与价值。

一、调查技巧调查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它能够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为深度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是一些调查技巧的介绍:1.明确调查目标:在开始调查之前,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即所要解答的问题或所要揭示的事实。

这将帮助调查者更加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和采访相关人士。

例如,如果要调查一次火灾事件,目标可以是了解起火原因、救援情况以及伤亡情况等。

2.广泛收集信息:调查之前,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调阅相关文献、查阅新闻报道、搜索社交媒体、参观现场等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

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的来源可信度和真实性。

3.采访关键人士:在调查过程中,采访相关人士是获取真实细节和背后故事的重要手段。

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采访,提前准备好问题,尊重被采访者,并灵活变通,根据对方的回答来调整提问的方向。

同时,要注意记录采访内容,确保准确性。

二、深度报道技巧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高级形式,它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多角度呈现,提供更多背后原因与影响的解读。

以下是一些深度报道技巧的介绍:1.挖掘背后故事:深度报道要追求事件的内在原因和背后故事。

要多方调查,挖掘隐蔽的线索,发现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多角度呈现:深度报道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呈现事件的全貌。

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事件,把握不同群体的诉求和关注点。

同时,要注重平衡,在报道中给予不同声音的表达空间,避免偏见和片面性。

3.精选详实细节:深度报道要注重详实的细节,以提升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广播深度报道三法

广播深度报道三法

在 以 前 的 新 闻 中 缺 少 对 民 众 生 活 内容
的 反 映 是 一 种 不 足 的话 ,那 么 现 在 的
某 些 “ 生新 闻 ” 味堆砌 天 灾人祸 、 民 一 邻 里 纠 纷 、 管 爆 裂 这 样 的 生 活 琐 事 水 也 值得商榷 。因为这些并 不能构成社
会 生 活 的 全 部 内 容 ,如 果 民 生 新 闻乐
为 的愤慨 。
广播 记者 必须 善于 形象 思维 , 将
抽象的道理通过 形象感 的素材表现 出 来 。 因 此 , 对 于 纸 质媒 体 , 播 深 入 相 广 报道更 形象 , 直 观 , 具有 贴 近性 。 更 更 广 播 记 者 在 采 访 中要 善 于 观 察 , 够 能 调动 自己所有 的感 官去 捕捉信 息 , 感
音 说 话 ,让 这 篇 舆 论 监 督 深 度 报 道 听 起 来 非 常 真 实 , 听 众 有 身 临 现 场 的 让
断地 产生和消失 , 既不可 以凝 定不变 ,
也不 可以前后颠倒 。” 因此 . 众 在 收 听
闻事 实 内 部 , 示 新 闻 事 实 的含 义 ; 揭 又 要 有 广 度 — — 详 尽 报 道 有 关 新 闻 事 实 的 一 切 情 况 。 鉴 于 媒 体 传 播 特 点 和 受
实 际 上 . 播 只 要 充短 , 扬 同样 能 做 出优 秀
的深 度 报 道 。

找典 型人物 、典型个 案。湖北之声 播
出 的 系 列 报 道 《 找 失 落 的 品牌 》 深 寻 , 刻 地 揭 示 了 湖 北 品 牌 经 济 的 发 展 障 碍 。 湖 的 思 想 解 放 、 学 发 展 鼓 与 为 E 科 呼 。这 组报 道并不 是空 洞 的说理 , 而 是 选 取 了几 个 曾 经 闻 名 全 国 的 点 , : 如

深度报道: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开掘

深度报道: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开掘
从 “ 信 息 ”到 “ 观 点 ” 卖 卖
在谈 到电子媒 介和互联 网 的冲击与报纸 的未来 时 , 芝 《 加哥论坛 报 》 社长兼首席执 行官杰克 一富勒说 : 阅读 促使 “ 我们人类 发展成为 自由 、 独立 的个体 。读者 与书写文 字之间 的关 系不 同于他们 与 电视 机或 亲人所 发送 的言语 之 间的关 系。没有 一个演讲者能像 阅读行 为那 样造就心智 的独立性 。 从 智力上看 , 电视是 一种 消极 的行 为 , 看 以致于不 足为 奇的 是, 坐那儿等着某个特定 时刻”。() 3 与 电子媒 介相 比 , 报纸作 为 印刷 媒介 , 有一个 独特 的优 势 便是它 可以用一 定 的篇 幅深 入地 报道某些 可满 足受 众对 深层 信息 的需求 , 尽管 它在 时效性 、 现场感 和感 官表现 力上 不及电子媒介 。 所以 , 报纸对深度报道非常 重视 。 对于主流报 纸来说 ,加强深度 报道 更是发 挥报 道优势 和媒介 优势 的策 略, 更能体现报纸 的严肃性 、 理性 和社会责任感 。虽然深度报
维普资讯
深 报道: 度 对新闻 信息资 开 源的 掘
袁 志坚 ( 宁波 日报报业集 团 3 54 10 0)
深度报道在 2 O世纪 2 年 代末于美 国出现时 , 的是解 O 指 释性报道。记者 在报道新 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 闻的意
义 , 映 主观 力 量 。后 来 , 度 报 道 演 化 为一 种 新 闻理 念 和 独 反 深
特的报道要求。从文体划分来说 , 它包括解释性报道 、 调查性
报 道 、 测 性 报 道 、 列 报 道 、 续 报 道 和 组 合 报 道 。 这 些 种 预 系 连
类繁多 的报道形式 , 已经成 为纸质 媒介 和电子媒介 的 “ 常规

第三章++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三章++深度报道的选题

3、新闻发现的一个“公式”
《重庆晚报》记者陈兵对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 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总结的“公式”是: 发现新闻 = 重要时段 + 题材范围 + 角度选择
③ 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 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 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 “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 典等。 ④ 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 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 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⑤ 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 “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 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 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 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 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⑥ 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 报道、述评性报道。如叙利亚冲突、西部大开发等 等。
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第三章 深度报道 的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1、选题的重要性: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 谁的报道就可能优先获得受众的注意力。选 题选好了,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夫妻在家看黄碟》 2、深度报道的选题:指新闻报道对有关报 道领域、范围、重点的抉择。
2、“视点”的定位



消息延伸展开视点。 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 从消息中延伸而来。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 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 开掘、组合的空间。 ① 新闻捆绑凝聚视点。 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 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 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 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 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 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

三、深度报道剖析

三、深度报道剖析
第一节 什么是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确立
1、美国对深度报道的确立
美国新闻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新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
1978年《世纪大百科》把深度报道列为20世纪美国新闻事业发展 的一大趋势。
196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高普鲁出版《深度报道》一书,从 理论和学术上确立了深度报道的地位。
从1985年开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分别设立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 报道两个专项奖,深度报道的地位在业界得到承认。
案例1
由新华社着眼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由记者孙承斌 邹声文贾楠精心组织采 写的2010年1月10日首发的《坚定沉着战狂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纪实》获 新华社2010年度精品报道特别奖。获第二十一届(2011)中国新闻奖 特别奖。
报道从党中央沉着果断决策、深入调查研究、心系民生疾苦、推动国 际合作、着眼长远发展等5个方面,以细腻笔触和宏伟气势,全景再现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挽狂澜、应对危 机的不平凡历程,文风凝练庄重,分寸把握得当,立意深远宏阔,具有 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穿透力,媒体用户认为是展现中国抗击金融风 暴的“史诗般的作品。
这样,深度报道实现了对各种新闻报道文体的整合。从这个层面 上说,深度报道已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旨趣,它也是一种编辑旨趣,一 种采访旨趣,一种新闻思想。
4)对新闻编排的整合
①对文字报道和图片报 道、图表报道的整合
右图版面主标题为:多年的筹 划,多月的训练,只为那一日 的绽放(Years of planning, months of training,…DAY OF GLORY)。
4、论理的思辨性
“记者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要试图去寻找什么重要新闻,

写作下第三讲深度报道讲义

写作下第三讲深度报道讲义

第三讲第三节深度报道一、解说与源流(一)界说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报道活动,它以深刻和全面为报道理念,运用解释、分析、评论等报道万式来认识、反映新闻事实的潜层信息,灵活运用各种闻表现方式,来阐明新闻事实因果关系十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文体。

申度报道有力地拓展和延伸了新闻事实的领域,成为新闻写作中最具现代息的“后起之秀”。

它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描写现在,又追溯以往,还可以预来;既可以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又可以报道普通人物的平凡之举。

它揭示深层次的新闻信息、全方位的理性透视,增强了报道的导向性、典型性、动性、知识性。

(二)深度报道的源流其雏形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解释性新闻。

20世纪40年代,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相继诞生,并以其迅速快捷、形象直观的优势直接威胁挑战了印刷媒介。

“西方记者认为,为了对抗电子媒介的竞争才畏纸只有充实版面内容,开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可能战胜电子媒体传播。

音高普里(Neale Gopple)出版了《深度报道》一书,“深度报道”的名称便固定下来。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李普曼,他的专栏文章不仅告诉人们“已经发生了么事情”,还告诉人们“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因而人们说他“教会了一代美国人如何思考”。

在我国,深度报道早已有之。

辛亥革命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纷繁复,在新闻报道中就有了夹叙夹议的新闻分析和对同一类重大事件的综合报道。

后来,又陆续出现了解释性新闻、事件性通讯、新闻分析、新闻综述、特稿等,这些都是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

1987年我国第八最好新闻奖饰一次设立了深度报道奖以来,随着新闻改革的兴起,深度报道不断产生《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大量进行新闻报道。

二、深度报道的类型与特征(一)类别1。

按形式分类(1)单篇型报道:800—2000字左右。

提出问题型:只提问题,不解答,2010年4月21日《中国少年报》刊登的《操场何时不飞沙》。

综合概括类: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之下的众多事实力加以归纳综合。

【通讯写作】《深度报道》写作

【通讯写作】《深度报道》写作

《深度报道》写作一.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深度报道是指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并努力阐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力图对事件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测的报道方式。

二.深度报道的基本特点1.重视揭示新闻事实基本性质和深层含义深度报道不仅要报道现象,还要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不仅要叙述清楚事件本身,还要揭示出事件的深层含义;不仅要确认事件的现状,还要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2.解释充分,分析透彻深度报道主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分析来完成,离开了解释和分析,报道就谈不到深度。

3.视野开阔,材料详尽深度报道不仅仅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展开叙述,议论也不是单纯地针对一件事情来说,它所提供的丰富信息有一定的立体感和系统性。

它的深度其实就是高度,要做到登高望远,视野开阔。

4.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深度报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多样,它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采取一切新闻报道的形式,如事件通讯、新闻述评、新闻专访、调查报告等。

三.深度报道的基本类型目前公认的深度报道分为单项型深度报道和复合型深度报道两种。

单项型深度报道是指针对一个中心话题,做一次性的集中报道。

复合型深度报道有若干篇组成,其组合形式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进行性深度报道,另一种是以并列态势出现的系列性深度报道。

(一)单项型深度报道1.分析性深度报道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

它的特点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确认新闻事实的性质、意义、发展方向,以帮助受众深入理解新闻事实。

在报道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和国际问题的时候,采用分析性深度报道很有必要。

2.调查性深度报道调查性深度报道是针对某一新闻事实,通过展示调查过程,提供大量事实、数据和有关反映及评价的方法,来深入揭示其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的一种报道形式。

3. 解释性深度报道解释性深度报道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说明和解释,以使受众对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有准确的把握。

《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课件ppt张志安 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课件ppt张志安 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北京时间2005年6月1日晨,当年首次曝光“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出面证实,美国联 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尼克松时期的FBI副局长W·马克·费尔特就是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 最核心的人物、神秘线人“深喉”。2008年,费尔特去世。
第四节 深度报道消息源的主要途径
一、第一种途径:线人 1.百姓 2.官员 3.律师 4.学者
消息源
可信度

人证
一般指视频和文本材料
一般指目击者和知情者
深度报道记者一般会更加渴望和努力寻找到可靠的物证
第二节 消息源分类与可信度评估
二、消息源的可信度 • 美国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人协会,主要依据下列标准来判断消息源的可信度:
——消息源是怎样获取他知道的东西的? ——消息源的观点有多大的代表性?别人知道这些么? ——消息源过去的可靠性和声誉怎么样? ——消息源提供信息的动机是什么?他能得到或失去什么? ——记者同消息源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使用这个消息源?是匆忙中的临时引证?这个消息源使用过度么? ——还有其他能帮助记者查证消息源的信息么? • 《财经》杂志原上海站负责人杨海鹏的几点要求
操作篇
概论篇
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目录
第一节 消息源的关系管理 第二节 消息源分类与可信度评估 第三节 消息源运用的基本规范 第四节 深度报道消息源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消息源的关系管理
一、研究和熟悉消息源 • 对重要的采访对象或者能够长期拿到线索的人物,深度报道记者往往需要对
其的成长背景、职业生涯和性格特征有足够的了解。 • 一般要做类似编年体的大事记,对其性格特点、生日、最佳联络时间以及人
正面信源
负面信源
三、坚持“两个以上独立消息源”原则

深度报道——精选推荐

深度报道——精选推荐

深度报道第三节深度报道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要求:1、学习深度报道的基础知识2、掌握深度报道的基本⽂体规范和写作规范教学重点:深度报道的特征及其写作要求教学难点:深度报道新闻价值的挖掘教学⽅式、⼿段:讲授、谈论教学媒介:教学内容:⼀、深度报道的界说与源流(⼀)深度报道的界说深度报道,严格来讲,它不是⼀种⽂体,⽽是⼀种“类⽂体”,⼀种新闻采访报道⽅式。

深度报道是⼀种系统⽽深⼊地反映重⼤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式,它强调的是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揭⽰实质,追踪和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

美国专栏作家Roscoe Drummond 从操作⾓度理解深度报道为“以今⽇之事态,核对昨⽇之背景,揭⽰明⽇之意义。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是深度报道外延的范畴。

新闻报道是有层次的。

美国哥伦⽐亚⼤学教授门彻尔提出了如下三层报道的概念:第⼀层报道——即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

第⼆层报道——即发掘表⾯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

第三层报道——即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做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

(转引⾃周⽴⽅:《新闻写作研究》,187页,新华出版社,1994)很显然,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实的第⼆层和第三层报道,即发掘表⾯现象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和在事实性的调查性报道基础上所做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

⼀般的报道,常常报道事实的⽚段和概貌,常常报道⼀个侧⾯,报道事实长链中的⼀环,⼀事⼀报,简洁明快。

深度报道,以“深度”见长,除了报道基本的新闻事实,侧重揭⽰“新闻背后的新闻”,在“是什么”⽅⾯进⾏深度观照与发现,以及在“为什么”⽅⾯进⾏深度开掘和思考,要揭⽰和说明事件新闻事实产⽣的原因、过程、现状、结果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深度报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报道对象是重⼤新闻事件,同时它想⼈们展⽰的也不再是单纯的“新闻六要素”,⽽是扩展为12个要素,即新闻事件、新闻背景、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及建设性意见。

第三节深度报道

第三节深度报道

(二)深度报道的特征
1、选题的重大性 题材重大、意义重大 2、材料的翔实性 深度报道对新闻要素的揭示是较为广泛而深入的, 它不仅揭示“谁”和“什么”,而且重在“为什么”和 “怎么样” 3、内涵的深刻性 要求深度报道内涵深刻,就必须对大量素材进行深 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有预测。深度报道内在逻辑 严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4、时空的开放性 深度报道一般不拘泥于一时,而着眼于事前、事中 和事后你的综合分析;不拘泥与一地,二十着眼于上下 左右的立体描绘。
(三)突出个性化,透视前瞻成就 报道意义
深度报道有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的相同之处, 但又有其突出的个性:要求对新闻六要素中的 “why”和“how”进一步深化,重在“以今日 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这种个性要靠具备预测的超前意识和发表针对性 强的独到见解来凸现。 有超前的意识方能写出预测性强的报道,是成就 深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预测建立在深入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在把握大量新闻事实之后,进行 科学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而不是凭空想象。
四、深度报道的写作
(一)找准切入口,用重大题材反映时代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下的时代主题,而涉及国计 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生活的迫切问题、人民群 众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问题则是反映时代主 题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社会中的热点、工作中 的重点、受众关注的焦点均是深度报道题材来源 的最好切入点 同时我们还应密切关注反映时代主题和当前 发展最核心的几项内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动 向;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 和弊端以及重大突发事件。
2、进行式报道
这种报道形式的特点是,由于事物还在运动之中,很多问题尚未破解,尚无 定论,记者把这些问题留给今后的实践,留给读者求索。

深度报道的培训教材

深度报道的培训教材

深度报道的培训教材篇一哎呀,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参加了一场超级厉害的深度报道培训,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培训一开始,老师就激情满满地说:“深度报道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它就像是一场深入未知领域的探险!”这话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好奇心勾起来了。

培训过程中,关键点那可不少。

比如说,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可不是随便问问就能搞清楚的。

老师举了个例子:“就像挖宝藏,你不能只在表面刨两下,得深挖,使劲挖!”老师还强调了采访的重要性,说采访就像跟人聊天,但又不是普通的聊天,得有技巧,得能抓住关键信息。

“你们想想,要是跟人聊天都聊不明白,还怎么搞深度报道?”数据支持这一块也很重要。

老师给我们看了好多成功的深度报道案例,里面的数据那叫一个精准和有力。

比如说,关于某个环境污染的报道,详细的数据展示了污染的严重程度,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这就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问题的核心。

行动项嘛,老师让我们回去多练习,多找选题,尝试自己去做深度报道。

还说:“别光听我讲,得自己动手,不然学了也是白学!”经过这次培训,我算是明白了,深度报道可不是闹着玩的,得下真功夫!它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有良好的采访技巧,能从别人嘴里挖出有用的信息;还需要我们会用数据说话,让报道更有说服力。

这可真是一场挑战,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一定能行!篇二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我参加的那个超棒的深度报道培训。

刚进培训教室,我心里还嘀咕:“这能学到啥真本事?”没想到,培训一开始就把我给震住了!老师一脸严肃地说:“深度报道,那是要揭开事情的面纱,露出真相!”这话说得我心里一紧,感觉责任重大。

培训中的关键点真是一个接一个。

像怎么选有价值的题材,老师说:“这就好比在一堆石头里找宝石,得有慧眼!”还有怎么构建报道的框架,“就像盖房子,框架不稳,房子能结实吗?”老师的比喻太形象了。

数据支持也是重中之重。

老师展示的那些报道,数据详实得让人佩服。

深度报道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深度报道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罚没款和败坏专政机关声誉而被清除出公安队伍(陈本昌 虽已死亡,将他清除出公安队伍的文件照样收进了他的档 案,他已永远无法将功补过)‛。 署名‚于洋‛的作者是南昌铁路分局文联的刘玉顺, 整个报道是一篇虚构的作品。《南方周末》的编辑与领导 在审阅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因为情节的离奇和新闻要素 的缺乏而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他们多次与作者联系,要 求提供新闻来源以及准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但因作 者出差外地一直没有联系上而放弃了严格审查把关的职 业……由于我们在思想上认为这篇稿件的可读性强,担心 迟发被别的报刊抢先发了,加上考虑到作者又是本报熟悉 的老作者,过去在本报发表的文章均没有出事,于是轻率 地决定发稿,以致酿成大错‛。 由此可见,有些信息源过去值得信赖,但未必现在或 将来依旧值得信赖。任何时候,记者、编辑都要保持独立 判断,对信息源的可信度进行审慎评估。
《瞭望东方周刊》关于信息源使用的规范:
——新闻稿件必须有五个以上独立的新闻源。 ——稿件中涉及事实和数据、引证观点和分析,必 须明确交代信息来源。消息来源必须是具体的人, 具备完整的单位名称、职务和名字,禁止‚××集 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类‚某某单位说‛的 表述。 ——消息源正确的介绍顺序是:‚单位+职务+名 字‛,不估
一、消息源的分类
▲消息源主要分为两大类:物证、人证。 物证一般指视频和文本材料;人证一般指目击者和知 情者。 ▲深度报道记者,更愿意相信物证,物证的可信度往 往高于人证。(人证的知情者未必亲眼所见新闻事实,即 便亲眼所见,在事过境迁之后,也极有可能在回忆过程中 歪曲。) ▲物证的类型很多,比如事故现场摄像头拍下的视频 材料,或者交易双方的合同文本,企业的工商注册资料等 等。
具体来说,我们把深度报道消息源的使用规范概括为五个方 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坚持“两个以上独立消息源”原则
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消息源对同一事实的描绘基本 一致,才能基本确认新闻事实。 两个关键词: 消息源应两个以上 不同消息源应相对独立,即没有“串供”的可能。
第四,关键消息源要反复核实 第五,慎用匿名消息源
调查性报道中的匿名消息源,即“深喉”(内部知情人 士),对于记者来说面临着两难: “深喉”既知情,又要在报道中隐藏身份,那么,如何 确保“深喉”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呢?所以对于匿名消 息源的使用应慎之又慎。
罚没款和败坏专政机关声誉而被清除出公安队伍(陈本昌 虽已死亡,将他清除出公安队伍的文件照样收进了他的档 案,他已永远无法将功补过)”。 署名“于洋”的作者是南昌铁路分局文联的刘玉顺, 整个报道是一篇虚构的作品。《南方周末》的编辑与领导 在审阅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因为情节的离奇和新闻要素 的缺乏而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他们多次与作者联系,要 求提供新闻来源以及准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但因作 者出差外地一直没有联系上而放弃了严格审查把关的职 业……由于我们在思想上认为这篇稿件的可读性强,担心 迟发被别的报刊抢先发了,加上考虑到作者又是本报熟悉 的老作者,过去在本报发表的文章均没有出事,于是轻率 地决定发稿,以致酿成大错”。 由此可见,有些信息源过去值得信赖,但未必现在或 将来依旧值得信赖。任何时候,记者、编辑都要保持独立 判断,对信息源的可信度进行审慎评估。
二、消息源管理的基本策略
(三)善用新媒体来获取消息源 深度报道从业者是新闻工作者队伍中使用新媒体技 术比较频繁的职业群体。
记者常使用社交媒体(微信、微博、QQ等)建立职业交 流群体,这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借助同行关系寻找消息源; 二是,交流采访线索,比如某个记者拿到一个“猛料”, 但可能因“异地监督”的关系无法跟进,那么,这就可以介绍给 合适的记者。
(五)避免滥用专家消息源 深度报道记者常常要采访专家,但要避免滥用 专家的消息源。 一个基本原则是,采访专家不能只看重头衔大 小、地位高低和知名度,而要以研究领域和研究专 长是否与所报道的题材相符为判准。
比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谈及被记者采访的经历 说:“有时候,记者打电话说:‘叶教授,我们正关注某 个问题,您有什么想法?’我说,没有什么看法,我没有 研究。‘哎!你不需要研究,你随便说两句就行了!’我 怎么能随便说两句呢?我说话也得有责任心吧?”
《瞭望东方周刊》关于信息源使用的规范:
——新闻稿件必须有五个以上独立的新闻源。 ——稿件中涉及事实和数据、引证观点和分析,必 须明确交代信息来源。消息来源必须是具体的人, 具备完整的单位名称、职务和名字,禁止“××集 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类“某某单位说”的 表述。 ——消息源正确的介绍顺序是:“单位+职务+名 字”,不得出现“李主任说”这类表述。
二、消息源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研究和熟悉消息源 对重要的采访对象或者能够长期拿到线索的人物, 深度报道记者需要对其成长背景、职业生涯和性格特 征有足够的了解。 如何了解?一个必要的手段是对消息源做一类似编 年体式的大事记,从而对他的人生的重要转折等做到 心中有数。
二、消息源管理的基本策略
(二)建立和更新专家数据库 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一般都会建立一个覆盖各 行业、各层次的专家资源库,并且以数据化的方式不 断更新和完善。
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 能否找到核心消息源,往往决定着深度报 道最终能否揭露核心事实;
• 同时,对消息源进行鉴定、甄别、核实又 是深度报道记者的基本功。
• 鉴于此,本章对深度报道消息源管理的基 本知识进行介绍。
第一节 消息源的关系管理
一、什么是消息源?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也就是深度报道可获取
具体来说,我们把深度报道消息源的使用规范概括为五个方 面:
第一,慎用单一消息源(尤其网络消息源)
对深度报道来说,单一的消息源往往是危险的,尤其 是网络消息的来源。有时候,一些都市报常常以“据网络爆 料”的消息来发表报道,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 以人物类深度报道为例,仅仅采访报道对象本身是远 远不够的,还应当采访被报道人物的同学、父母、同事、对 手等,要对人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比较透彻的了解,能采访的 人越多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保护匿名消息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
闻职业伦理。
例子:《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 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 伍德沃德和卡 尔· 伯恩斯坦依据线人“深喉”的消息,捅开“水门事件” 的内幕,导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 在报道过程中,两位记者对“深喉”做过承诺,多年来守口 如瓶。直到2005年,作为“深喉”的马克· 费尔特(美国联 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尼克松时期的FBI副局长)自己站 出来说“我是深喉”,才使得“水门事件”的深喉之谜为世人 所知。
第三节 消息源运用的基本规范
一般的消息写作,如果有目击者或者知情人向记者 详述了事件的相关信息,记者通常会“有闻必录”,或者 用直接引语的方式来客观陈述事实。 但在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中,由于相关事实 往往包含利益冲突或者对被揭露一方的监督力度会立竿 见影,因此,需要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更加审慎的使用信 息源。 例子:《瞭望东方周刊》关于信息源使用(六)善于维护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基本上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情感型关系,比如基于血缘所建立的 关系,类似于父母与孩子、兄弟姐妹等等; 第二种是交易型关系,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就是 这种关系,你帮了我一把,我就要还你一个人情; 第三种是混合型关系,介于情感型关系和交易 型关系之间,既有情感,也有利益。
比如有位记者有个笔记本,里面记载着各行各业知名 人士的联系电话乃至家庭住址,每个人名后面有不断添加 的标注,如在什么时候看过这些知名人士写的论文,或者 这个名人的职业现状和性格特点等。 如果需要采访那个人,记者就可根据这些记录找到专 家,比如可以说“上一周我正好看过你在某个杂志上发表 了一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很有意思,这次我们要报道的题 材跟你的研究有关系,想请你再结合这个题材深入谈谈观 点”。
案例:《南方周末》“袭警案”报道
1993年7月30日《南方周末》第五版“人与法”发表 了一篇题为《袭警案》的报道。 主要内容是:在地处“三省交界之处的B市”,一个 犯罪团伙杀死了一位警察陈本昌和他的幼儿,并且侮辱了 他的妻子,做下了B市“首例袭警大案”。公安干警多方 侦察此案不得头绪,最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案情大白: 作案团伙是一对夫妇和B市某出租汽车公司调度。原来, 这位调度有一天临时代人顶班,遇上了这对声称从南方来 旅游的夫妇,但是他们北上的真实目的是结婚多年未孕, 希望找人“借种”。正当这位调度和那位妻子缠绵的时候, 陈本昌和另一位警察出现,“指出‘借种传代’行为的 ‘社会危害性’和‘恶劣性质’”,对他们按治安管理处 罚条例处以罚款,金额达2200美元和19000人民币。为了 报复,这对夫妇和出租调度杀死了陈本昌和他的儿子,在 瓜分了他们认定陈本昌是“用各种非法手段巧取豪夺来 的”20多万元人民币之后出逃。 文本,作者交代这起“袭警案”的结局:“残杀陈本 昌一家的罪犯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陈本昌和江志坚因 为执法犯法,多次利用职权侵害群众利益、贪污应缴
选题的来源、可采访的关键对象和可获取事实的途 径。 ▲消息源的社会意义: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消息源是新闻生产的 基础; 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说,消息源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新闻报道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机制(那些在媒体 上发声,具有媒体话语权的人,往往在现实社会生 活中具有比较高的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比如官员、 企业家、学者等等)。
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在建立之初大体上属于交易 型关系;但是交易型关系是不稳定的,记者应当在关系之 中注入情感,使其转变为混合型关系。那么记者和消息源 之间的距离就会大大拉近。 比如一位新闻周刊的记者说,他会为一些自己长期联 系的信息源(如县长秘书、市政府副秘书长等)订阅一份 报纸。这样的话,当对方每周拿到该报、每次阅读该报时, 就会自然地想起这位记者。每当当地发生了什么大事或者 有什么新的“猛料”,对方或许会给记者发一个信息。
基本规范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报道选题涉及重大公共利益。 其二,别无其他消息源。 其三,不涉及评价,只关乎事实。 其四,编辑部内部的把关流程。一般编辑部内部有规 定:记者必须把采访对象是谁告诉总编,也就是报社内 部多一个人或者多两个人对记者的报道进行把关。这种 编辑部内部的把关和确认机制,一方面对记者是一种保 护,另一方面也是监督。
二、消息源的可信度评估
消息源事关重大。因此,如何对消息源所提供的 事实可信度进行甄别、鉴定,十分重要。 美国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人协会主要依据下列标准 来判断消息源的可信度:
▲消息源是怎样获取他知道的东西的? ▲消息源的观点有多大的代表性?别人知道这些吗? ▲消息源过去的可靠性和声誉怎么样? ▲消息源提供信息的动机是什么?他能得到或失去什 么? ▲记者同消息源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使用这个消息源?是匆忙中临时引证吗?这 个消息源使用过度吗? ▲还有其他能帮助记者查证消息源的信息吗? 其中最终要的是红色字体的两点。
第二,消息源的“三角定位法则”
所谓“三角定位法则”,即是当记者在做一个利益冲突 的复杂题材、事件或现象报道的时候,要尽可能找到三种 性质的消息源,包括中性的、正面的和负面的,这样才能 防止偏听偏信。 比如,记者去报道一位企业家,如果采访他现任的下 属,得到的答案基本差不多,肯定是偏于正面的评价。因 为他的下属们,和他之间是有利益关系的,一般不会去讲 老板的坏话。 对于记者来说,如果要全面了解这位企业家,还需 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去采访下列三类人: 一是,从这个公司离职尤其是因为跟老板闹矛盾而 离职的那些人,他么可能会相对客观地讲出老板的一些不 同看法或者有所保留的态度; 二是,采访这位企业家的竞争对手,他们或许会提 供一些在商战中该企业家“不择手段”的做法。 三是,以上两类属负面信息源。此类信息源可能基 于自己的私利受损,对这位企业家的批评也可能不够客观。 所以,还需要中立的消息源,比如长期报道这个企业的财 经记者、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企业协会的负责人,或者 对这个企业有观察和研究的经济学家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