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练习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黔之驴》阅读附答案「篇一」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虎大骇 (2)觉无异能者(3)驴不胜怒(4)计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
(2分)3.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
(2分)4.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2分)5. 写出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6.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4分)参考答案:1、(1)受到惊吓 (2)本领 (3)禁得住 (4)盘算 (2分,对两个得1分。
意对即可。
)2、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2分)3、一鸣,一蹄。
(2分,一处1分。
)4、不设统一答案,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4)“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
(2分。
意对即可。
)5、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6.不设统一答案。
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必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有自己的见解。
黔之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黔之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那么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 本文的作者是,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文言文有(课文名)。
(2分)
9.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
(3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10.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这那么寓言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黔之驴,所以作者对驴详写。
B.这那么寓言旨在挖苦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外强中干的人物。
C.运用大量细节描写,表现老虎一步步认清驴的过程。
D.这那么寓言后来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
8.(1分)柳宗元(1分)《捕蛇者说》、《小石潭记》(任选一篇即可)
9.(3分)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10.(3分)A。
《黔之驴》练习题(5篇)
《黔之驴》练习题《黔之驴》练习题(5篇)《黔之驴》练习题1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
[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
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字)。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义。
(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答题1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
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
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虎一脚。
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见于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黔之驴》练习及答案
《黔之驴》练习及答案《黔之驴》练习一、常识填空:本文的作者是代文学家 (人名),著有《》一书,他与同时代的 (人名)同列“唐宋八大家”。
二、注音:黔( )好( )窥( )慭( )骇( )遁( )噬( )狎( )倚( )胜( )踉( ) ( )三、注释: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 虎见之( ) (((蔽林间窥之( ) 莫相知( ) 远遁( ) (((觉无异能者( ) 益习其声( ) 益狎(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 ) 乃去( ) ((四、译句: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3、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4、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5、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7、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8、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9、驴不胜怒,蹄之。
10、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1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阅读理解:1、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虎见驴 ?虎 ? 驴?虎 ? 驴?虎 ? 驴; 梳理本文老虎的心理变化: ? ?恐惧 ? ?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老虎对驴的认识和态度是有个过程的。
驴给老虎的第一个印象是,以为神;第二个印象是,因而“ ”、“ ”、“ ”,说明老虎对驴的害怕程度加深了;第三个印象是,一个“ ”字,说明老虎对驴的认识已开始由表及里了,一个“ ”字,说明老虎对驴已由害怕变为适应了。
驴的“ ”,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因而使老虎知其“ ”。
3、柳宗元写这则寓言故事,旨在讽刺当时的人物。
现在我们常用“黔之驴”比喻那些的人;用“黔驴之技”形容 ;用“黔驴技穷”形容。
4、这则寓言故事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从虎最终吃掉驴的情节看,旨在告诉人们。
5、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话回答) 6、从文中描写老虎的心理、动作的语句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黔之驴》(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黔之驴》(含题目和答案)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XXX,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本文作者(朝代)的(填姓名)(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10.文中,驴的技俩除了□和□之外,别无所长,因此,后人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本事有限且拙劣。
(3分)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2)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感觉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XXX,莫相知。
异日,驴一鸣,XXX,远遁;感觉且噬己也,甚恐。
然来往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
(2分)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3)黔之驴XXX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XXX,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10.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3分)A.苛政猛于虎也。
B.出淤泥而不染。
《黔之驴》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10.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3分)
A.苛政猛于虎也。
B.出淤泥而不染。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9.(3分)(虎)躲在树林间偷看它,渐渐地出来靠近它
10.(3分)D。
黔之驴综合练习及答案
《黔之驴》基础检测1、了解相关常识。
(1)本文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篇。
《三戒》包括、《黔之驴》、三则寓言。
(2)柳宗元,字,代文学家,河东解人,世称,与愈并称,和愈、轼等人被列入“”。
2、读准加点字音。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大骇.,远遁.()()(3)稍近益狎.,荡倚.冲冒()()(4)因跳踉.大口阚.()()3、解释加点词义。
(1)蔽.林间窥.之()()(2)慭慭..然,莫.相知()()(3)稍.近益.狎()()(4)以为且噬..己也()()4、归纳文言字词。
(1)识记通假字技止此耳“止”同“”,解释为。
(2)区分一词多义以船载以.入()以.为神()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之黔之.驴()放之.山下()计之.曰()(3)知晓古今异义因.跳踉大口阚.。
古义:今义: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古义:今义:(4)辨析词类活用船.载以入()驴不胜怒,蹄.之()5、翻译下列语句(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3)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4)因跳踉大口阚.。
6、懂得正确停顿(用斜竖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
(1)至则无可用(2)以为且噬己也(3)觉无异能者7、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
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带有“虎”字的成语(至少四个)本文成语:带“虎”字的成语:8、文中写老虎“蔽林间窥之”,仔细体会“窥”表现了老虎怎样的心态。
9、从“驴不胜怒,蹄之”中想一想驴发怒的样子,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
《黔之驴》精读精练柳宗元的寓言源于先,而先时代的寓言往往只是一些文章的短小片段,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柳宗元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寓言这种体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
柳宗元写过十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
在他的寓言中借助想象和夸,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去讽刺当时的时政。
我们不妨读一读《黔之驴》这篇寓言,从中了解寓言的特点,了解柳宗元寓言的特色。
黔之驴练习附答案
《黔之驴》复习题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神,蔽.()....()也,以为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文学常识(1)《黔之驴》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代文学家。
(2)古代散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
唐朝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3)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庞.然大物()窥.之()慭慭..然()虎大骇.()远遁.()荡倚.()冲冒噬.己()益狎.()跳踉.()大阚.()3、通假字技止此耳。
( )通( ),意思是()4、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A.庞然大物() B.然往来视之()②因:A.虎因喜() B.因跳踉大()③之:A.黔之驴 ( ) B.虎见之 ( )④耳:A.技止此耳()B.无丝竹之乱耳()⑤以为:A.庞然大物也,以为神()B.以为且噬己也()5.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⑶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练习及参考答案
《黔之驴》练习及参考答案一 : 《黔之驴》练习及参考答案《黔之驴》练习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窥之远遁虎大骇黔之驴好事者益狎跳踉且噬己2.与“驴不胜怒”的“胜”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A.美不胜收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D.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然①慭慭然因①虎因喜②然往来视之②因跳踉大嘲去①乃去益①稍近益狎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益习其声以为①以为神则①至则无可用②以为且噬己也②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5.分别从老虎和驴的角度写出课文给你的启迪。
从老虎的角度:从驴的角度: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
请模仿下面对成语“揠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黔驴技穷"的意思。
【揠苗助长】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二、阅读理解、分析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咽,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解释下列加点词。
船载以入庞然大物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远遁觉无异能益习其声蹄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计之曰断其喉技止此耳尽其肉乃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导语:《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下面就由为大家带来《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学习!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 )窥之( )虎大骇( )远遁(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②至那么无可用那么:③庞然大物也庞:④稍出近之稍:⑤虎大骇,远遁骇:遁:⑥以为且噬已也且:⑦益习其声益:⑧益狎狎:⑨技止此耳止:⑩乃去乃:3、以下说法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说明了挖苦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以下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至那么无可用,放之山下B、孔子云:“何陋之有”?C、虎因喜,计之曰D、稍出近之5、以下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7、填空:本文,是我国代文学家。
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虎因喜( )因跳踉大( )③去:乃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④耳:技止此耳( )无丝竹之乱耳(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阅读《黔之驴》片段,完成第1—4题。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黔之驴》练习(含答案)
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慭慭..然( ) 虎大骇.( ) 荡倚.( )冲冒 益狎.( ) 大阚.( ) qián hào pang dùn kuī xiá liàng shì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 ) 憖憖..然(小心谨慎 ) 他.日(另外 ) 虎大骇.( 害怕 )益.习其声( 渐渐 ) 驴不胜.怒( 忍受 ) 计.之曰( 考虑 ) 技.止此耳(本领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用船 ) 至则无可用(则: 却 )稍出近之(稍: ) 虎大骇,远遁(遁:逃走)以为且噬已也(且: 将 ) 益习其声(益: )益狎(狎: 亲近而不庄重 ) 技止此耳(止: )乃去(乃: 才 )蔽林间窥.之( 偷看 ) 以为且噬.己也( 咬 ) 蹄.之( 用蹄子踢 )三、一词多义① 然: A.庞然大物( ) B.然往来视之( )② 因: A.虎因喜( ) B.因跳踉大阚( )③ 去: A.乃去( ) B.西蜀之去南海( )④ 耳: A.技止此耳( ) B.无丝竹之乱耳( )(5)以为: A.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 B.以为且噬己也( )(6)之: A.黔之驴 ( ) B. 虎见之 ( )8、⑴……的样子;然而⑵于是;于是⑶离开;距离⑷罢了;耳朵四、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5)蔽林间窥之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五、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分享:《黔之驴》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以为神()(2)以为且噬己也( )(3)益习其声( ) (4)驴不胜怒,蹄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虎心里对驴的两次反抗的评判分别是、。
(原句)4假如“好事者”看到了虎“尽其肉,乃去”的背影,请发挥你的想象,从下面角度任选一个,以“好事者”的口吻在横线上补出具体内容。
(3分)(1)从自己和驴的角度诉说驴被虎吃的原因。
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也不会被吃掉啊!(2)从自己和虎的角度诉说虎吃掉驴的原因。
老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你也不能吃掉驴啊!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庞然大物也( )(2)蔽林间窥之( )(3)益习其声( ) (4)尽其肉()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句子的意思: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充分表明驴虚弱本质已暴露无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本文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了一些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一个并仿照示例写一段话.示例: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本义是说狐狸利用老虎的威力吓唬百兽,后来比喻借别人的威势吓唬或欺压人。
黔之驴随堂练习
黔之驴1、一句一译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重点词语:好(hào)事者: 好:船载以入: 船,以之: 至: 则:庞然: 以为:蔽林间窥之:蔽,窥,稍出近之:稍: 近,慭慭(yìnyìn)然:莫相知: 莫,大骇: 大: 骇,远遁:遁: 远:以为且噬己也: 且: 噬: 以为: 然往来视之。
然: 往来: 视:觉无异能: 异:益习其声:习: 益:终不敢搏: 终: 搏:稍近益狎:稍: 近: 益: 狎(xiá):荡倚冲冒:荡,倚,冲,冒,驴不胜怒: 不胜: 胜,蹄因:计之: 计: 之:技止此耳:技: 止: 此: 耳: 因: 跳踉(liáng): (hǎn):尽: 乃: 去:3、古今异义⒈稍出近之稍,古义: 今义:⒉因跳踉大阚因,古义: 今义: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古义: 今义:4、一词多义1、以为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以为且噬己也( ).2、然⑴.慭慭然,莫相知。
( )⑵.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3、之⑴.黔之驴( ) ⑵. 虎见之( )⑶.蹄之( )⑷.虎因喜,计之曰(指 )4、益⑴.益习其声( ) ⑵.益狎( )5、出⑴稍出近之( ) ⑵又近出前后( )⒍因⑴虎因喜( ) ⑵因跳踉大阚( )5、唐宋八大家指的是:6、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①②③④⑤⑥7、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8、老虎的心理描写。
答:⒐在括号中补充下列句子的省略成份。
⑴( )以为( )且噬己也,()甚恐。
⑵(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练习及阅读材料
《黔之驴》【评测练习】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④驴不胜怒,蹄之。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5.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A.益习其声()B.稍近益押()C.至则无可用()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6.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
A不可胜数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7.这段文字正面写________,侧面写________。
这段文字写虎按惧驴、识驴、吃驴的顺序,写了虎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它的有勇有谋。
8.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①黔之驴()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③虎因喜,计之曰()④驴不胜怒,蹄之()【课外阅读材料】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tián)得麋(mí)麑(ní),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
怛(dá)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
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注释】1畋(tián):打猎。
《黔之驴》练习题附答案
《黔之驴》练习题附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_____,字_____,_____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_____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答案:1、柳宗元子厚唐2、假托的故事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至则无可用()3、稍出近之()4、以为神()5、蔽林间窥之()6、稍近益狎()7、蹄之()8、虎因喜()答案:1、用船2、却3、渐渐4、把……当作5、偷看6、更加7、用蹄子踢8、于是,就三、翻译下列句子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文: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老虎)渐渐靠近它,更加随便,碰撞、倚靠、冲击、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译文:驴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老虎动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为神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2、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荡倚冲冒五、阅读理解(一)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2)益习其声()(3)蹄之()(4)尽其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3、请分别从老虎和驴子的角度,简要概括本文的寓意。
黔之驴复习
以为且噬已也(且: ) 益习其声(益: ) 益狎(狎: ) 技止此耳(止: ) 乃去(乃: ) 蔽林间窥之( ) 以为且噬己也( ) 蹄之( )
三、一词多义 ①然: A.庞然大物( ) B.然往来视之( ) ② 因: A.虎因喜( ) B.因跳踉大( ) ③ 去: A.乃去( ) B.西蜀之去南海( ) ④ 耳: A.技止此耳( ) B.无丝竹之乱耳( ) ⑤以为: A.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 B.以为且噬己也( ) ⑥之: A.黔之驴 ( ) B. 虎见之 ( )
1.(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 (4)打开 2.(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 个地方。(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3.(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 猫等,为害甚剧。(2)心理 动作 4.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 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 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 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3.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 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 后认为“ ”。【乙】文中 “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 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 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 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黔之驴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 ) 窥之( ) 虎大骇( ) 远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②至则无可用则:③庞然大物也庞:④稍出近之稍:⑤虎大骇,远遁骇:遁:⑥以为且噬已也且:⑦益习其声益:⑧益狎狎:⑨技止此耳止:⑩乃去乃: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B、孔子云:“何陋之有”?C、虎因喜,计之曰D、稍出近之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7、填空:本文作者,是我国代文学家。
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②因:虎因喜()因跳踉大()③去:乃去()西蜀之去南海()④耳:技止此耳()无丝竹之乱耳()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二、课内语段阅读阅读《黔之驴》片段,完成第1—4题。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之驴》练习
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窥之( ) 远遁( ) 虎大骇( ) 黔之驴( )
好事者( ) 益狎( ) 跳踉( ) 且噬己( )
2.与“驴不胜怒”的“胜”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美不胜收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
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驴)以入。
B.至则无可用,(驴)放之山下。
C.(虎)以为(驴)且噬已也,甚恐。
D.然(虎)往来视之,觉(驴)无异能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然①慭慭然( ) (2)因①虎因喜( )
②然往来视之( ) ②因跳踉大嘲( )
(3)去①乃去( ) (4)益①稍近益狎( )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②益习其声( )
(5)以为①以为神( ) (6)则①至则无可用( )
②以为且噬己也( ) ②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 5.分别从老虎和驴的角度写出课文给你的启迪。
从老虎的角度:
从驴的角度: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
请模仿下面对成语“揠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黔驴技穷"的意思。
(要求:成语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100字左右)
【揠苗助长】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见于《孟子·公孙丑》) 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咽,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解释下列加点词。
船载以入( ) ( ) 庞然大物()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 ( ) 憖憖然()虎大骇( ) 以为且噬己也( ) ( ) 远遁()觉无异能( )
益习其声()()蹄之()稍近益狎()
()
荡倚冲冒()()()()计之曰( ) 断其喉()
技止此耳()()()尽其肉()乃去(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请用选文原句在下面横线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10.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11.“稍出近之”、“稍近益狎”两句中的“稍”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对表现“老虎”有什么作用?
12.选文用词精炼而传神,请以“蔽林间窥之”中的“窥”为例作具体分析。
(2分) 13.有同学说,文中的老虎连驴都害怕,是只“胆小虎”。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14.把第二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15、认真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驴子与老虎的性格特点。
(二)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三戒·黔之驴》) 【乙】临江之人,畋(音tián,打猎)得麋麑(音míní)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音dá,惊吓)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
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致死不悟。
(《三戒·临江之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 益习其声驴不胜怒
普少习吏事(《赵普》)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
虎因喜以为神
问塔动之因(《梵天寺木塔》) 以为犬良我友
自是日抱就犬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7.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蹄之”的“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富人于五所园也C.鞭数十,驱之别院D.遂以名楼8.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9.《三戒》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借糜、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社会上的三种人。
读后请思考作者讽刺的是哪些人。
(三)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 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
益习其声蔽林间窥之
香远益清(《爱莲说》) 坐窥井邑(《黄鹤楼》)
乃去至则无可用
太祖乃悟(《赵普》) 至于园可无憾矣(《于园》)
尽其肉,乃去
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7.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
9.“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这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10.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