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必修三《琵琶行》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文对照相得益彰——《琵琵行并序》教学实录

(一)

回顾起来,《琵琶行并序》课堂教学一共进行过四次,第一次初登讲台,采用的形式是什么已经有点模糊;第二次采用的是窜讲;第三次采用的切入方法是,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话并阐述为什么,从而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学习。

本次教学我想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本单元前两篇分别是《蜀道难》与《杜甫诗三首》。也就是说,在这《蜀道难》与《杜甫诗三首》当中,我努力的地向单元自读提示的要求靠拢,而本课的教学,由于白居易同样是一位伟大实现主义诗人,其创作方法与杜甫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本课教学想在现实单元教学提示的前提下,再寻求一个新切入点。带着我种想法将《琵琶行》读了几遍,在读的过程当中我逐将视放在了诗的序文与正文上,经过几遍的比较全面的思考最终决定采取“通过读来比较序文与原文的不同,在比较中体味本诗的语言之美与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之所以采取这种教学策略,其实和我所带学生有直接关系。从这届学生升上高一来,在作文教学方面就存在一个让人十分头痛事情。那就是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只会概述,不会其他。读他们的文章真可谓味同嚼蜡。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能从根本上意识到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文章,进而努力在实践当中去改变。

(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琵琶行并序》,计划用时两节课。本诗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读来比较序文与原文的不同,在比较中体味本诗的语言之美与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熟读课文初浅的感受序文与正文的不同,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将这首诗朗读一篇,在读的时候大家注意勾画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并且初步感觉序文与正文的不同。

我和学生们一起朗读诗文,大约五分钟后,读课文结事束后。我和同学们说:“在刚才朗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字需要注意一下。‘委身为贾人妇’的‘贾’读‘古’而不读‘甲’;‘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裳’在这里读作‘常’,这是古音异读;‘家在虾蟆陵下住’的‘虾’课下有注释,请大家注意。好刚才我们第一次朗读课文,请大家感觉一下,序文与正文有哪能些不同?”

生1:序文简单,正文比较细致。

生2:序文的字数比正文少,而且字体也比较大,序文是叙述而正文是描写。

师:刚才吴同学所讲三方面的不同,最有价值的是最后一个不同。然这句话说的不太完整,更全面的表达应该是:序文是叙述而正文不刚刚是叙述。其实刚才吴同学看到的是序文与正文在什么方面的不同。

全班学生没有回答的。我又说道:“叙述其实就是记叙,那记叙是什么方面的内容。”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表达方式!”

师:表达方式包括哪些内容?

生(齐答):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师:谁还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3:正文中有修辞手法的使用,而序文中则没有。

生4:我感觉正文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葡萄,而序文就像葡萄干。

师:这个表达很优美,你能具体阐述一下吗?

生4:总体感觉是这样,具体阐述我还没想好。

师:第一阶段的简略分析,我们先告一段落,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曹灿的诗朗诵〈琵琶行

并序〉。在欣赏时仍然注意体会序文与诗文有何不同。

大约七分钟后朗诵结束,我请同学们阐述自己的想法。

生5: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序文当中没什么感觉,而正文当中的感情浓郁。

生6:正文和序文的详略不一样,序文略正文详。

生7:正文当中有衬托手法的使用,而序文当中没有。

生8:序文的开头在正文中没有,正文的结束在序文中也没有。

师:的确是这样,马同观察的十分细致。刚才几位学说的都很好,有没有比他们说的更好的。

生9:语言方面,序文没什么讲究的,而正文讲究韵脚,字数整齐。

生10:序文的语言应该简单凝练,而正文的语言更饱满优美。

师:王同学的概括很到位。其实诗歌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每种风格有一些表述的俗语。如李白清新豪放,杜甫沉郁顿挫,曹操慷慨悲壮等。希望大家注意积累体会。

师:下面我想找一名同学模仿刚才曹灿的诗朗诵,给大家将《琵琶行并序》朗诵一遍。在该同学朗诵的时候,大家注意体会他把握的是否到位,同时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朗诵者的朗诵刚刚结束,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已经说明,朗诵者朗诵的的确很好。于是我又问同学们有何感受。

生11:正文当中有很多名句,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12:关于琵琶声描写的很形象。

生13:人物形象写的也挺好。

师:其实关于两篇文章的比较,我们常常从这些角度来从手:第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大家都特别熟悉,我想强调的有描写和抒情。描写是所有表达方面中有复杂,最具表现力的,从不同的角度其有不同的方法,大家要注意。第二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大家知道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第三就是表现手法的不同,想象、联系、对比、衬托,抑扬等。第四方面就是谋篇布局,如详略、伏笔、照应、线索等。第五,还有语言风格的不同。这五方面既是鉴赏一首诗的方法,也是比较其他文体作品的方法。还是不同文章之间比较的方法。希望同学们通过《琵琶行》的学习,实实在在的将这种方法掌握。下面进行本节课最后一项内容,那就是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将序文与正文分别对应的地方划出来,对号入座,看一看,正文当中的每一段分别与序文当中哪些内容相对应。

没等同学们进行完毕,下课铃声就响了起来。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课下将此项工作完成,同时大家要注意划分好之后,再进行相对应部分之间的比较,进一步体会二者之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的转化呢?好,下课。”

(三)

同学们上节课让同学们对号入座分别找出正文与序文相应的部分,然后进行比较,比较二者的表达效果,重点让大家体会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转化。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序文与正文是怎样对照的。谁来说一说你的划分呢?

生1:序文的第一句,与正文的最后一段分别没有对应的。其余的都有对应,第一自然段对应“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段对应“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三段对应从“问其人”到“转徙于江湖间”;第四段对应余下部分。

师:大家的划分与生1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齐答:一样。

师:一看就是我的心腹,因为我也是这样划分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对应关系来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变化。请同学们先将第一自然段朗读一下,体会二者之间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