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品)差错控制编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混合纠错检错(HEC) 检错重发+前向纠错
发
纠检错码 应答信号
收
8.1.3 差错控制方式
(4)反馈校验
优点:不要纠错、检错的编解码器,设备简单 缺点: 需要双向信道 实时性差 传输效率低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差错控制的核心是差错控制编码,不同的编码方法,有 不同的检错或纠错能力。 差错控制编码一般是在用户信息序列后插入一定数量的 新码元,这些新插入的码元称为监督码元。它们不受用户的 控制,最终也不送给接收用户,只是系统在传输过程中为了 减少传输差错而采用的一种处理过程。 如果信道的传输速率一定,加入差错控制编码,就降低 了用户输入的信息速率,新加入的码元越多,冗余度越大, 检错纠错越强,但效率越低。由此可见,通过差错控制编码 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是以牺牲传输效率为代价换取的。
表8-3 水平奇偶校验码
信息码元 1 1 1 0 1 1 1 0 0 1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1 0 1 1 0 0 0 0 0 1 1 0 1 1 0 1 监督码元 1 0 1 0 1
11101 11001 10000 01010…
例如:
码字11010 码字11010和10100
码重=3
码距=3
10100⊕11010=01110 两个码字的模二相加得到的新码字的码重就是这 两个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 码字集合 000 011 101 110 汉明距离dmin=2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3.汉明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
把3位码元构成的8个码组用一个三维立方体来表示。图 中立方体的各顶点分别为8个码组,每个码组的3位码元的值 就是此立方体各顶点的坐标。由图中可以看出,码距对应于 各顶点之间沿立方体各边行走的几何距离(最少边数)。
信息 编码方法 A 1位编码方法 2位编码方法 3位编码方法 0 00 000 B 1 11 111 无检、纠错能力 检错1位,不能纠错 检错2位,纠错1位 检、纠错能力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编码效率
k nr R n n
其中,k为信息码元的数目 n为编码后码组的总数目(n=k+r,r为监督 码元的数目)。 R越大,编码效率越高,它是衡量编码性能的一个 重要参数。
(2)如果分别在“0”和“1”后面附加一个“0”和“1”, 变为“00”和“11”,还是传送A和B两个信息,即 “00”表示A,“11”表示B。
(3)若在信息码之后附加两位监督码,即用“000”表 示A,“111”表示B。
举例2
如用1位二进制编码来代表两个消息A ,B 0 A 1 B
传输产生错码,不能检错和纠错
8.3 线性分组码和汉明码
8.3.1 线性分组码
线性码: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关系可以 用线性方程表示 分组码:监督码元仅与本组中的信息码元有关
(1)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线性分组码:将信息序列分为每k位一组的信息序列段, 每个信息序列段按照一定的规律添加r个监督码元,构 成总码长为(n=k+r)的分组码,记为(n,k)。
如用2位二进制编码代表两个消息A,B 00 A 11 B
发生一位错误,许用码字将变成禁用码字,接收端 就能知道出错,但是不能纠错。
如用3位二进制编码代表两个消息A,B 000 A 111 B
检二个错误,纠正一个错误。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表8-1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举例
第 8章
差错控制编码
8.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8.2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8.3 线性分组码和汉明码 8.4 循环码
8.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差错控制是对传输差错采取的技术措施,目的是 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8.1.1 差错控制的基本思想
差错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信息序列作某种 变换,使原来彼此独立的、没有相关性的信息码 元序列,经过某种变换后,产生某种规律性(相 关性),从而在接收端有可能根据这种规律性来 检查,进而纠正传输序列中的差错。 差错控制的核心是抗干扰编码,即差错控制 编码,简称纠错编码,也叫信道编码。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H和生成矩阵G 例:(7,4)线性分组码
C [c6c5c4c3c2c1c0 ]
信息码元 监督码元
c2 c6 c5 c4 c1 c6 c5 c3 c c c c 6 4 3 0
表8-5 (7,4)线性分组码的编码表 信息位 c6 c5 c4 c3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监督位 c2 c1 c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0 1 1 0 1 0 1 信息位 c6 c 5 c4 c3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1 1 0 0 1 1 0 1 监督位 c2 c1 c0 1 1 1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1 0
信息码元 1011000 1001101 0010011 0110110 1001100 监督码元 1 0 1 1 0 0 0
监督码元 1 0 1 0 1 1
信息码元 1011000 1101001 0110011 0110110 1001100 1011000
监督码元 1 0 1 0 1 1
(1)这种码比水平奇偶校验码有更强的检错能力。它能发 现某行或某列上奇数个错误和长度不大于方阵中行数(或 列数)的突发错误。 (2)这种码还有可能检测出一部分偶数个错误。当然,若 偶数个错误恰好分布在矩阵的4个顶点上时,这样的偶数 个错误是检测不出来的。 (3)这种码还可以纠正一些错误,例如,某行某列均不满 足监督关系而判定该行该列交叉位置的码元有错,从而纠 正这一位上的错误。
晴
云
00
01
0
1
阴
雨
10
11
1
0
练习
信息码元
1 0
1
0
1
0
1 1
1
监督码元 1 0 0
0
1
0
0
10110010 1 0 1 0 0 0 1 0 有错 1 0 1 0 0 1 1 0 不能确定
在偶校验时,有
an1 an2 a1 a0 0
在奇校验时,有
an1 an2 a1 a0 1
8.2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1.奇偶校验码
奇偶校验码分为奇校验码和偶校验码,其编码规则是先 将所要传输的数据码元(信息码)分组,在分组信息码元 后面附加1位监督位,使得该码组中信息码和监督码合在一 起“1”的个数为偶数(偶监督)或奇数(奇监督)。
表8-2 奇偶校验码 消息 信息位 监督位 消息 信息位 监督位
进一步,写成矩阵形式为
1 1 1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0 1 1 0 0 1 c 6 c 5 c 4 0 0 c 3 c 2 0 c1 c 0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和生成矩阵 若令
1 1 1 0 1 0 0 H 1 1 0 1 0 1 0 1 0 1 1 0 0 1 C c6 c5 c4 c3 c2 c1c0 0 000
则有
HC T 0 T 或CH T 0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和生成矩阵
表8-4 二维奇偶校验码
信息码元 1 1 1 0 1 监督码元 0 1 1 0 0 1 1 1 0 0 0 0 1 0 1 0 1 0 0 0 0 0 0 1 1 1 0 1 0 1 1 1 1 1 0 1 0 0 1 1 0 0 0 0 0 0 1 1 0 0 1 1 0 1 0 监督 码元 1 0 1 0 1 1
8.1.2 差错类型
① 随机差错,又称独立差错,是指错码的出现 是随机的,且错码之间是统计独立的。 ② 突发差错,是指成串集中出现的错码,即在 一些短促的时间区内会出现大量错码,而在 这些短促的时间区间之间又存在较长的无错 码区间。
8.1.3 差错控制方式
(1)检错重发(ARQ) (2)前向纠错(FEC) (3)混合纠错检错(HEC) (4)反馈校验
3、汉明码距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
纠错码的纠检错能力完全取决于许用码字之间的 距离,最小码距越大,纠检错能力就越强。 (1)检测错误时,如果要检测e个错误,则 d0 ≥ e+1; (2)纠正错误时,如果要纠正t个错误,则 d0 ≥ 2t+1; (3)纠t个错误,同时检e个错误时(e>t),则d0≥ t+e+1。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2.码重和码距的概念
(1)码重 在信道编码中,定义码组中非零码元的数目为码组的重 量,简称码重。
(2)码距与汉明距离 把两个码组中对应码位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元的个数定 义为两码组的距离,简称码距。 而在一种编码中,任意两个许用码组间的距离的最小值, 称为这一编来自百度文库的汉明(Hamming)距离,用dmin来表示。
奇偶校验码只能发现单个或奇数个错误,而不能检 测出偶数个错误,奇偶校验码的最小码距为2,所以 没有纠错能力。
2.水平奇偶校验码 它的构成思路是:将信息码序列按行排成方阵, 每行后面加一个奇或偶校验码,即每行为一个奇偶 校验码组,但发送时按方阵中列的顺序进行传输 , 到了接收端仍将码元排成与发送端一样的方阵形式, 然后按行进行奇偶校验。由于这种差错控制编码是 按行进行奇偶校验,因此称为水平奇偶校验码。
水平奇偶校验码可以发现某一行上奇数个错误, 以及所有长度不大于方阵中行数的突发错误,但仍没 有纠错能力。
3.二维奇偶校验码 二维奇偶校验码是将水平奇偶校验码改进而得, 又称为水平垂直奇偶校验码。它的编码方法是在水 平校验基础上对方阵中每一列再进行奇偶校验,发 送时按行或列的顺序传输。到了接收端重新将码元 排成发送时方阵形式,然后每行、每列都进行奇偶 校验。
8.1.3 差错控制方式
(1)检错重发(ARQ)
发
检错码
应答信号
收
优点:检错码构造简单,插入的监督码位不多, 设备不太复杂 缺点:实时性差 必须有反向信道
8.1.3 差错控制方式
(2)前向纠错(FEC)
发
纠错码
收
优点:不需反馈信道 实时性好 缺点:要求附加的监督码较多,传输效率低 设备复杂
8.1.3 差错控制方式
A
e
B d0
A
t
1
t
B
A
t
1
e
B
d0 (b)
d0 (c)
(a)
8.1.5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1)按码组的功能分,有检错码和纠错码两类。 (2)按码组中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关系分,有线性 码和非线性码两类。 (3)按照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的约束关系,又可分为分组 码和卷积码两类。 (4)按照信息码元在编码前后是否保持原来的形式不变, 可划分为系统码和非系统码。 (5)按纠正差错的类型可分为纠正随机错误的码和纠正突 发错误的码。 (6)按照每个码元取值来分,可分为二进制码与多进制码。
0 1 1 0 0 1 1 1
0 1 1 0 0 0
1 1 1 0 1 1 1 1
1 0 0 1 1 1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和生成矩阵
监督方程组可以改写为
c6 c5 c4 c2 0 c6 c5 c3 c1 0 c c c c 0 4 3 0 6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举例1
通知: “明天14:00~16:00开会”
通知后变成:“明天10:00~16:00开会” “明天下午14:00~16:00开会”
“明天下午14:00~16:00两个小时开会”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1)如果要传送A和B两个信息,可以用1位二进制编 码表示,例如用“0”码表示信息A,用“1”码表示信 息 B。
监督矩阵H可以分成两部分
H
k 1 1 1 0 r 1 1 0 1 1 0 1 1
1 0 0 0 1 0 0 0 1
P I
r
练习
某系统(8,4)码,其4位校验位vi,i=0,1,2, 3与4位信息位ui,i=0,1,2,3的关系是
发
纠检错码 应答信号
收
8.1.3 差错控制方式
(4)反馈校验
优点:不要纠错、检错的编解码器,设备简单 缺点: 需要双向信道 实时性差 传输效率低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差错控制的核心是差错控制编码,不同的编码方法,有 不同的检错或纠错能力。 差错控制编码一般是在用户信息序列后插入一定数量的 新码元,这些新插入的码元称为监督码元。它们不受用户的 控制,最终也不送给接收用户,只是系统在传输过程中为了 减少传输差错而采用的一种处理过程。 如果信道的传输速率一定,加入差错控制编码,就降低 了用户输入的信息速率,新加入的码元越多,冗余度越大, 检错纠错越强,但效率越低。由此可见,通过差错控制编码 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是以牺牲传输效率为代价换取的。
表8-3 水平奇偶校验码
信息码元 1 1 1 0 1 1 1 0 0 1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1 0 1 1 0 0 0 0 0 1 1 0 1 1 0 1 监督码元 1 0 1 0 1
11101 11001 10000 01010…
例如:
码字11010 码字11010和10100
码重=3
码距=3
10100⊕11010=01110 两个码字的模二相加得到的新码字的码重就是这 两个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 码字集合 000 011 101 110 汉明距离dmin=2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3.汉明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
把3位码元构成的8个码组用一个三维立方体来表示。图 中立方体的各顶点分别为8个码组,每个码组的3位码元的值 就是此立方体各顶点的坐标。由图中可以看出,码距对应于 各顶点之间沿立方体各边行走的几何距离(最少边数)。
信息 编码方法 A 1位编码方法 2位编码方法 3位编码方法 0 00 000 B 1 11 111 无检、纠错能力 检错1位,不能纠错 检错2位,纠错1位 检、纠错能力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编码效率
k nr R n n
其中,k为信息码元的数目 n为编码后码组的总数目(n=k+r,r为监督 码元的数目)。 R越大,编码效率越高,它是衡量编码性能的一个 重要参数。
(2)如果分别在“0”和“1”后面附加一个“0”和“1”, 变为“00”和“11”,还是传送A和B两个信息,即 “00”表示A,“11”表示B。
(3)若在信息码之后附加两位监督码,即用“000”表 示A,“111”表示B。
举例2
如用1位二进制编码来代表两个消息A ,B 0 A 1 B
传输产生错码,不能检错和纠错
8.3 线性分组码和汉明码
8.3.1 线性分组码
线性码: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关系可以 用线性方程表示 分组码:监督码元仅与本组中的信息码元有关
(1)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线性分组码:将信息序列分为每k位一组的信息序列段, 每个信息序列段按照一定的规律添加r个监督码元,构 成总码长为(n=k+r)的分组码,记为(n,k)。
如用2位二进制编码代表两个消息A,B 00 A 11 B
发生一位错误,许用码字将变成禁用码字,接收端 就能知道出错,但是不能纠错。
如用3位二进制编码代表两个消息A,B 000 A 111 B
检二个错误,纠正一个错误。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表8-1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举例
第 8章
差错控制编码
8.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8.2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8.3 线性分组码和汉明码 8.4 循环码
8.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差错控制是对传输差错采取的技术措施,目的是 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8.1.1 差错控制的基本思想
差错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信息序列作某种 变换,使原来彼此独立的、没有相关性的信息码 元序列,经过某种变换后,产生某种规律性(相 关性),从而在接收端有可能根据这种规律性来 检查,进而纠正传输序列中的差错。 差错控制的核心是抗干扰编码,即差错控制 编码,简称纠错编码,也叫信道编码。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H和生成矩阵G 例:(7,4)线性分组码
C [c6c5c4c3c2c1c0 ]
信息码元 监督码元
c2 c6 c5 c4 c1 c6 c5 c3 c c c c 6 4 3 0
表8-5 (7,4)线性分组码的编码表 信息位 c6 c5 c4 c3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监督位 c2 c1 c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0 1 1 0 1 0 1 信息位 c6 c 5 c4 c3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1 1 0 0 1 1 0 1 监督位 c2 c1 c0 1 1 1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1 0
信息码元 1011000 1001101 0010011 0110110 1001100 监督码元 1 0 1 1 0 0 0
监督码元 1 0 1 0 1 1
信息码元 1011000 1101001 0110011 0110110 1001100 1011000
监督码元 1 0 1 0 1 1
(1)这种码比水平奇偶校验码有更强的检错能力。它能发 现某行或某列上奇数个错误和长度不大于方阵中行数(或 列数)的突发错误。 (2)这种码还有可能检测出一部分偶数个错误。当然,若 偶数个错误恰好分布在矩阵的4个顶点上时,这样的偶数 个错误是检测不出来的。 (3)这种码还可以纠正一些错误,例如,某行某列均不满 足监督关系而判定该行该列交叉位置的码元有错,从而纠 正这一位上的错误。
晴
云
00
01
0
1
阴
雨
10
11
1
0
练习
信息码元
1 0
1
0
1
0
1 1
1
监督码元 1 0 0
0
1
0
0
10110010 1 0 1 0 0 0 1 0 有错 1 0 1 0 0 1 1 0 不能确定
在偶校验时,有
an1 an2 a1 a0 0
在奇校验时,有
an1 an2 a1 a0 1
8.2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1.奇偶校验码
奇偶校验码分为奇校验码和偶校验码,其编码规则是先 将所要传输的数据码元(信息码)分组,在分组信息码元 后面附加1位监督位,使得该码组中信息码和监督码合在一 起“1”的个数为偶数(偶监督)或奇数(奇监督)。
表8-2 奇偶校验码 消息 信息位 监督位 消息 信息位 监督位
进一步,写成矩阵形式为
1 1 1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0 1 1 0 0 1 c 6 c 5 c 4 0 0 c 3 c 2 0 c1 c 0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和生成矩阵 若令
1 1 1 0 1 0 0 H 1 1 0 1 0 1 0 1 0 1 1 0 0 1 C c6 c5 c4 c3 c2 c1c0 0 000
则有
HC T 0 T 或CH T 0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和生成矩阵
表8-4 二维奇偶校验码
信息码元 1 1 1 0 1 监督码元 0 1 1 0 0 1 1 1 0 0 0 0 1 0 1 0 1 0 0 0 0 0 0 1 1 1 0 1 0 1 1 1 1 1 0 1 0 0 1 1 0 0 0 0 0 0 1 1 0 0 1 1 0 1 0 监督 码元 1 0 1 0 1 1
8.1.2 差错类型
① 随机差错,又称独立差错,是指错码的出现 是随机的,且错码之间是统计独立的。 ② 突发差错,是指成串集中出现的错码,即在 一些短促的时间区内会出现大量错码,而在 这些短促的时间区间之间又存在较长的无错 码区间。
8.1.3 差错控制方式
(1)检错重发(ARQ) (2)前向纠错(FEC) (3)混合纠错检错(HEC) (4)反馈校验
3、汉明码距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
纠错码的纠检错能力完全取决于许用码字之间的 距离,最小码距越大,纠检错能力就越强。 (1)检测错误时,如果要检测e个错误,则 d0 ≥ e+1; (2)纠正错误时,如果要纠正t个错误,则 d0 ≥ 2t+1; (3)纠t个错误,同时检e个错误时(e>t),则d0≥ t+e+1。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2.码重和码距的概念
(1)码重 在信道编码中,定义码组中非零码元的数目为码组的重 量,简称码重。
(2)码距与汉明距离 把两个码组中对应码位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元的个数定 义为两码组的距离,简称码距。 而在一种编码中,任意两个许用码组间的距离的最小值, 称为这一编来自百度文库的汉明(Hamming)距离,用dmin来表示。
奇偶校验码只能发现单个或奇数个错误,而不能检 测出偶数个错误,奇偶校验码的最小码距为2,所以 没有纠错能力。
2.水平奇偶校验码 它的构成思路是:将信息码序列按行排成方阵, 每行后面加一个奇或偶校验码,即每行为一个奇偶 校验码组,但发送时按方阵中列的顺序进行传输 , 到了接收端仍将码元排成与发送端一样的方阵形式, 然后按行进行奇偶校验。由于这种差错控制编码是 按行进行奇偶校验,因此称为水平奇偶校验码。
水平奇偶校验码可以发现某一行上奇数个错误, 以及所有长度不大于方阵中行数的突发错误,但仍没 有纠错能力。
3.二维奇偶校验码 二维奇偶校验码是将水平奇偶校验码改进而得, 又称为水平垂直奇偶校验码。它的编码方法是在水 平校验基础上对方阵中每一列再进行奇偶校验,发 送时按行或列的顺序传输。到了接收端重新将码元 排成发送时方阵形式,然后每行、每列都进行奇偶 校验。
8.1.3 差错控制方式
(1)检错重发(ARQ)
发
检错码
应答信号
收
优点:检错码构造简单,插入的监督码位不多, 设备不太复杂 缺点:实时性差 必须有反向信道
8.1.3 差错控制方式
(2)前向纠错(FEC)
发
纠错码
收
优点:不需反馈信道 实时性好 缺点:要求附加的监督码较多,传输效率低 设备复杂
8.1.3 差错控制方式
A
e
B d0
A
t
1
t
B
A
t
1
e
B
d0 (b)
d0 (c)
(a)
8.1.5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1)按码组的功能分,有检错码和纠错码两类。 (2)按码组中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关系分,有线性 码和非线性码两类。 (3)按照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的约束关系,又可分为分组 码和卷积码两类。 (4)按照信息码元在编码前后是否保持原来的形式不变, 可划分为系统码和非系统码。 (5)按纠正差错的类型可分为纠正随机错误的码和纠正突 发错误的码。 (6)按照每个码元取值来分,可分为二进制码与多进制码。
0 1 1 0 0 1 1 1
0 1 1 0 0 0
1 1 1 0 1 1 1 1
1 0 0 1 1 1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和生成矩阵
监督方程组可以改写为
c6 c5 c4 c2 0 c6 c5 c3 c1 0 c c c c 0 4 3 0 6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举例1
通知: “明天14:00~16:00开会”
通知后变成:“明天10:00~16:00开会” “明天下午14:00~16:00开会”
“明天下午14:00~16:00两个小时开会”
8.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1)如果要传送A和B两个信息,可以用1位二进制编 码表示,例如用“0”码表示信息A,用“1”码表示信 息 B。
监督矩阵H可以分成两部分
H
k 1 1 1 0 r 1 1 0 1 1 0 1 1
1 0 0 0 1 0 0 0 1
P I
r
练习
某系统(8,4)码,其4位校验位vi,i=0,1,2, 3与4位信息位ui,i=0,1,2,3的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