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古代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启蒙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启蒙教育的启示

【摘要】古代蒙养养成教育中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对于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思想尤其值得当代启蒙教育借鉴。

【关键字】古代蒙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误区启示

【作者简介】吴志钰江西师大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综合)学号:1104015028

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 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 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①我国古代蒙养教育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其中重视对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思想尤其值得当代我国启蒙教育借鉴。

一、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

儒家经典《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之说,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②

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 没有知识”。如果“蒙”加以养, 即养蒙、蒙养, 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 “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 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 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 即所谓“慎始”。诚如《易经》云: “正其本, 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告诉我们, 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 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 而且旨在“养”。③

我国古代历来关心儿童的早期启蒙教育,具有这方面的传统。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④朱熹也非常重视胎教, 要求孕妇应注意“一寝一坐,一言一念,一视一听”,以使胎儿能够“气禀正而方理全”出生后,“母之教,所系尤切”。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衣、恭、敬”等道德品质,才能对幼童“教之以事”,小便养成德行。⑤

①王庆.《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 2007.1

②《中国教育史》教材220页

③王庆.《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 2007.1

④《古代蒙养教育对现代启蒙教育的启迪》.百度文库

其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进行批判,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①

王守仁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 总结出不少蒙养教育的方法, 并提出著名的《训蒙教约》。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潜能,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进程中, 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日升则日成”以至于善,因此, “习”在人性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悟者天道, 习者人道。②

儿童就像一张没有上色的白纸一样,在智慧开蒙之际,如果我们施加正面的影响进行养正教育,是最容易接受加以塑造成才的,效果是最好的。颜之推认为早期的教育效果最佳,其理由是:第一,儿童年幼时期,心里纯净,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很大。这个时期儿童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抑或坏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后很难改变,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第二,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也处于旺盛时期,能把学习的材料牢固的记住,以至年长时期都不会忘记,而年长以后思想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颜之推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他说:“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废矣。”朱熹也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必须抓紧,抓好。③总之,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儿童的教育应自婴幼儿能感知外界事物时便进行。④

二、古代蒙养教育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古代蒙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蒙养教育是基础教育,在这个阶段要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将对儿童以后长久的发展起作用。因此宋元蒙养教育十分强调对儿童平时行为的严格训练。例如,在生活礼节方面,要求儿童居处毕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堂食必洁等。在学习方面,要求儿童读书必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句,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且要熟读成诵;写字必须“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而尤为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要求:“凡读书,须

①《古代蒙养教育对现代启蒙教育的启迪》.百度文库

②黄保权,张凤响.《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演变》,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9

③《中国教育史》教材235页

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折”;“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一经形成,不仅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且还会使儿童终身受益。①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而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教材的经验,开始会按专题分类编写。其中一类是伦理道德的教材。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程瑞蒙的《性理字训》等,侧重于向儿童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②通过这些教材中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可以更好地生动形象具体地给以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古人编写蒙学教材时成功的做到这几点:

一是巧妙行文, 寓理于事。在传统的蒙养教育过程中,古人始终高度重视蒙养读物的趣味性, 能够较好地从蒙童的身心特点出发, 提高其作品的可读性。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多运用整齐、短小的韵语形式。比如:《千字文》就是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经过巧妙运思组合成一篇四字韵文, 读起来文采飞扬、朗朗上口。既便于诵读、记忆, 又能贯穿文史、道德、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知识, 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他著名蒙学读物, 诸如《三字经》、《幼学琼林》等等, 莫不如是。其二是根据孩童的心理特点, 在蒙养教育的内容安排上多从儿童熟知的生活中选取素材, 有效地避免了学习中枯燥、单调、乏味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和蔓延。比如《三字经》在劝戒孩童努力学习时, 说道:“子不学, 非所宜。幼不学, 老何为。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这些事物都是孩童看得见、摸得着, 可感可知的, 吻合了蒙童的知觉、思维和记忆特点。其三是多用典故、事件对蒙童勉加教诲。从孩童的兴趣特点出发, 大量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三字经》在行孝、悌之教时用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 行励志勉学之教时引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等众人皆知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接受教育。③

二是重视榜样垂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重视利用先贤君子的高尚品格和不朽事迹编入蒙学教材中予蒙童以垂范和引导。如大禹过门不入、周公吐哺等皆成为蒙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至于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苏秦刺骨等更是俱皆入训。在家训范本、蒙学教材中, 圣贤君子、道德楷模若夜空星斗, 俯仰皆是。经过代代不绝的文载口传, 他们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道德范典,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其二是重视师长、前辈的自身垂范作用。师者当以自己持身以德、处事以正、为人以范, 为蒙童树立鲜活的道德榜样。④这些道德的榜样,可以起到让蒙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小事做起, 积习成性。从生活中的细微处入手,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渐至积习成性。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开篇就讲:“夫童蒙之学, 始于衣服冠履, 次及言语步趋, 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 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并对以上诸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又都是从蒙童的实际出发, 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如在《衣服冠履》篇中对衣服鞋帽的穿戴、收藏等均有详细的规定; 在

①《中国教育史》教材222页

②《中国教育史》教材222页

③李会钦.《中国古代蒙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