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年度科研项目

合集下载

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本试验测得渗透量的单位为ml考虑到实际意义将渗透量换算为单位面积的渗透量将单位换算到实际情况下单位面积地层上泥浆的渗透量的试验结果与分析31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类型si采用共进行了45组渗透试验将每组试验中泥浆在各级压力下的累积渗透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泥浆渗透曲线
第 35 卷第 10 期 2014 年 10 月
15 s。
采用标准土壤筛筛分取来的砂土,以每一级筛 余作为一组地层,配制 5 组均一粒径的地层。试验时3, 地层的孔隙率均为 0.43,采用常水头渗透试验方法 测试地层的渗透系数 k。地层基本性质见表 2。
表 2 试验地层基本物理性质
Table 2 Bas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est soils
目前关于泥皮(在石油钻井工程中称泥饼,泥 水盾构工程中也称泥膜)形成及泥浆渗透问题的研 究,多是根据具体工程的需求开展的。马喜平等[6] 研究发现,随地层渗透性的增大,泥饼渗透性和厚 度增大;吴志均等[7]、周风山等[8]研究发现,泥浆 中固相颗粒的含量及粒度分布对泥饼强度和厚度影 响最大,调整颗粒粒径的分布可形成薄而致密的泥 饼。李建军等[9]针对粗粒土地基防渗墙中泥皮进行 研究,发现渗透压差越大,泥皮越致密,渗透性越 小,抵抗渗透破坏的能力越强。在泥水盾构工程泥 浆成膜的研究中,Watanabe 等[10]发现,随着泥浆密 度的增大,泥浆滤失量逐渐减小,泥浆的含砂量对 泥浆滤失量的减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einz[11] 的研究表明,粉土、砂土等的添加可以有效地减少 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距离;Fritz[12]的试验表明,向 泥浆中加入砂、蛭石以及高分子聚合物等添加剂可 以满足泥浆在高渗透性地层中的成膜要求;韩晓瑞 等[13]研究发现,泥浆的漏斗黏度越大,形成泥膜越 薄越致密;Min 等[14]在渗透系数 10-4 m/s 的地层中 进行泥浆成膜试验,结果表明,泥浆黏粒含量越大, 形成泥膜的渗透系数越小,泥浆的黏粒含量是评价 泥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堆石料湿化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堆石料湿化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Ex e i e tlS u y o lk n f r a in Pr p riso c fl p rm n a t d n S a i g Deo m to o e te fRo k l i
F u H N H aqag , H O Xa- 2 U H a, A u —i Z A i j n ou
第 8 第 4期 卷
20 10年 8月
水 利与建 筑工 程学报
J u n lo trR su c s a d A c i ct rl o ra fWae e o r e n r ht u a e
— — — —
V 18 N . o. o 4 u .,2010 g
堆 石 料 湿 化 变 形 特 性 试 验 研 究
不 是 很 明 显 。 随 着堆 石 料 密度 的提 高 , 堆石 料 的 湿化 变形 量 产 生 一 定 量 的减 少。 关 键 词 : 石 料 ;湿化 变形 特 性 ;试验 研 究 堆 中 图分 类 号 : V 4 T 6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14 (00 0- 05 62 142 1)4- 0 -
傅 华 ,韩华 强 ,赵晓菊
(.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岩土工程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02 ;2北京 园电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2 ) 10 9 . 0 04

要: 通过 室 内大三轴单线法对堆石料 的 湿化 变形进行 了试验研 究 , 讨 了在 不 同密度 、 同围压、 探 不
l e meh d.T ed fr t nrlso c fl atrsa igaedsu s du d rdf rn e st s o f igpe s rsa dsrs i to n h eomai ue fr k l fe o n r ic se n e iee t n ie ,c ni n rsue n t s o o i k f d i n e

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

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

第6卷 第4期2008年12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I 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 ydr opow er Research V ol 16 N o.4December ,2008收稿日期223文章编号:167223031(2008)0420258211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蒋国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摘要:简要介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50年来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包括土力学及工程、土的动力特性和土工抗震、渗流控制、地基处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爆破工程、燃煤电厂灰渣性质及其贮放、岩石力学和工程等方面。

研究的手段包括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原体观测、数值计算、设备研制等。

5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和学科方向,致力于试验室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和行业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数以百计的工程技术难题。

关键词:岩土工程;岩土工程研究所;学科发展;技术开发;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T U43;T U45文献标识码:A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立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科学研究院3个单位的土工试验研究部门合并组建而成,从事的科研领域包括土力学和工程、岩石力学和工程、渗流、地基处理、抗震、爆破、原位测试等。

5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和学科方向,致力于试验室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创造条件完成国家和行业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对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简要介绍岩土所50年来的学科领域发展变化,以及科研和技术开发成果。

1 土力学及工程111 土的基本性质的研究11111 有效应力原理的研究和应用 在20世纪50、60年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多为细粒土。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年度科研项目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年度科研项目
何宁丁勇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映秀湾水电站闸坝基础覆盖层地震分析研究
李国英M占宽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糯扎渡水电站心墙堆石坝抗震深化研究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大型模锻压机基础动力特性研究
范明桥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高土石坝地震灾变模拟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
陈生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型离心机数据图像采集系统()应用研究
顾行文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破坏机理及极限抗震能力研究
方绪顺霍家平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句容二圣桥、墓东、句容水库除险加固防渗墙工程雷达检测
周荣官
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盱眙县桂五、龙王山水库除险加固防渗墙工程雷达检测
周荣官
盱眙县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处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年度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委托方
湖北恩施罗坡坝水电站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陈生水霍家平
湖北省恩施市开发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梨园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坝料动力特性实验与三维有限
元静动力分析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扬东河电站砼公司
李国英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高心墙堆石坝细粒料动强度特性实验研究
李国英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杨东河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利用软岩筑坝技术开发
李国英
利川杨东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双溪口水库深覆盖层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系统研制
熊国文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高填方下埋管应力测试与分析实验
范明桥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度科研项目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度科研项目
李登华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型离心机数据图像采集系统()应用研究
顾行文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破坏机理及极限抗震能力研究
方绪顺 霍家平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句容二圣桥、墓东、句容水库除险加固防渗墙工程雷达检测
周荣官
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盱眙县桂五、龙王山水库除险加固防渗墙工程雷达检测
河海大学
阿曼马斯喀特污水收集工程.中心泵
站区质量检测试验
黄惠芳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阿曼项目部
羊曲水电站砼面板堆石坝填筑料动力试验
傅华 凌华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江苏项目接收站配套码头及栈桥工程
钢管桩试桩试验
李景林 施健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
液化天然气项目经理部
沙河水库西副坝塑性砼防渗墙质量检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年度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委托方
湖北恩施罗坡坝水电站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陈生水 霍家平
湖北省恩施市开发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梨园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坝料动力特性试验与三维有限
元静动力分析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扬东河电站砼面板堆石坝剖面优化及静力分析研究
李国英
利川扬东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熊国文
温洲市泽雅水库管理站
滁河防洪治理工程土工试验
王芳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安徽奇瑞公司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地质勘察土工试验
王芳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大坝渗流监测系统研制
熊国文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粱辉水库蜀山大闸原观资料分析
周荣官

坝料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

坝料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
始应 力状 态下 , 在排水 条件 下施 加 2 级 轴 向循环 荷 载 , 载频 率为 0 1 z共 3 振 次 . ~3 荷 .H , 0
2 动 三轴 残 余 变 形试 验
在 盯 , 始状 态下 ( =10 a , 3K 初 3 0 P )动应 力 d 用下 产 生 残余 的剪 切应 变 y 和 体 积应 变 e 8 k 作压 、 固结应力 比( 或应 力水平 ) 和动应力 对动残 余剪切 变形和 动残余体积 变形 的 影响, 探讨 了试样 大小 和小 于 5 l粒 径颗粒含 量对 动残余体 积变形特 性 的影 响规律 . T ml
1 实 验 简 介
为减 少缩尺 效应 的影 响 , 验 在 南 京 水 利 科 学 研 究 院 大 型 动力 三轴 仪 上 进 行 . 样 直 径 30m 高 试 试 0 m,
第 3 卷第 5期 8
21 00年 9月
河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lf oa U i rt N t a Si cs ora o H bi nv sy a r c ne) e i( u l e
V0 .3 1 8 No.5 S p.2 0 e 01
- Kc 印 =O 4 如 =2 5 5

余体 积变形 , 动力分析 时相应 的计算结果 表 明 , 地震 后 下游 坝坡 大量 向外鼓 出 , 坝顶的沉 降小 于水 平位移 , 这
与震后 观测资料 明显不符 , 特别是 自由排水 的堆石 体在 反复 剪切作 用 下 , 角破 碎严 重 , 棱 残余 体积 变形 十分
明显 . 因此对 于土石坝 工程设计 与计算 而言 , 后一类 残余 变形模 型更符合 实际情况 .
D I 1 .86 ji n 10 —9 0 2 1 .5 0 0 O :0 37 / . s.0018 .0 0 0 .1 s

堆石料缩尺效应试验研究

堆石料缩尺效应试验研究

第52卷第1期2021年1月Vol.52,No.1Jan.,2021人民长江YangLze River文章编号:1001-4179(2021)01-0173-04堆石料缩尺效应试验研究刘赛朝1,吴鑫磊1,徐卫卫2,石北啸2(1.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河北邯郸056021; 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摘要:为研究堆石料缩尺后,强度、变形和邓肯张E-B模型参数等的变化规律,对某堆石坝主堆石区料开展试样尺寸分别为①500x1000mm(最大试验粒径为100mm)和①300x700mm(最大试验粒径为60mm)的超大型三轴和大型三轴剪切试验。

结果表明:①大型三轴的内摩擦角和峰值应力大于超大型三轴;②大型三轴邓肯-张弹性模量参数k以及体积模量参数分别比超大型三轴大16.92%和9.44%;③大型三轴和超大型三轴的初始变形模量呈幂函数关系,泊松比呈二次多项式关系。

关键词:堆石料;缩尺效应;超大型三轴试验;大型三轴试验;土石坝中图法分类号:TV641.43文献标志码:A DOI:10.16232/ki.1001-4179.2021.01.028随着高土石坝建设高度的不断增加,其施工技术和建设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对堆石料的强度和变形等关键性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石坝施工现场所用的堆石料最大粒径已经超过1000mm,而目前国内三轴仪的最大直径为1000mm,堆石料的试验最大粒径为200mm,这就必须考虑对超出粒径范围的颗粒进行缩尺,以满足室内试验的要求°国内外已有的针对堆石料缩尺效应研究成果普遍认为,缩尺会高估原型建筑的强度[1-3],也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相反的结论[4-5],这可能与各研究者所采用的原始级配、母岩性质密实度控制标准、缩尺方法和试样饱和程度各不相同有关[6]°目前,国内大多研究都是针对最大粒径为60mm、试样直径为300mm的常规三轴试验,在进行大比例缩尺后,最大粒径减小、颗粒数目增多,这就不可避免和实际工程产生较大的误差°孔宪京等[7]对比了超大型三轴和大型三轴剪切试验,认为缩尺会放大原型的强度且缩小应变°袁铁柱等[8]对粗粒料的抗剪强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抗剪强度与试样饱和程度有关°姜景山等[9]认为粗粒料湿化会增大变形°胡哲等[10]认为最大粒径越大峰值偏应力和初始弹性模量越大,内摩擦角随着粒径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Xiao等[11]认为,对原级配堆石料进行缩尺后,会低估原级配的变形程度,从而高估了大坝的安全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12-13],美国和日本等国都研制出可进行最大粒径为250mm的超大型三轴仪,从原理来讲,其试件最大颗粒尺寸越大就越接近现场情况,误差也就会越小,但因超大型三轴仪的制样方法尚未统一,试验设备也非通用,试验成果的代表性有待商榷°本文采用超大型三轴和常规大型三轴开展堆石料三轴剪切试验,试样尺寸分别为①500X1000mm(最大粒径为100mm)和①300X700mm(最大粒径为60 mm)°对某堆石坝主堆石区堆石料进行不同最大粒径尺寸的三轴剪切试验,主要研究在采用等量替代法进行缩尺后,两组试验在凝聚力、内摩擦角、变形等方面的差异°收稿日期:2019-11-2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8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9149)作者简介:刘赛朝,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粗粒土试验研究。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度科研项目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度科研项目
燕山水库大坝应力变形数值分析
与模型试验研究
蔡正银曾友金
河南省燕山水库建设管理局
电位计离心加速度试验
易进栋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斜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有限元
分析技术开发
章为民李国英
四川省清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镇江电厂四期扩建工程老便民河河口下游段
利用工程技术咨询
郦能惠
江苏国华高姿发电有限公司
南京地铁二号(茶亭站)基坑开挖信息化监测项目
燃气发生器离心加速度试验
易进栋南京晨光集团Fra bibliotek限责任公司深圳机场水下真空预压现场试验研究
赵维炳唐彤芝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
四川岷江紫坪埔水利枢纽工程安全
监测系统开发
霍家平
四川省紫坪埔开发有限公司
巴山水电站砼面板堆石坝三维非线性
有限元技术开发研究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两河口水电站面板堆石坝三维静力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年度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委托方
砼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软基技术研究
赵维炳唐彤芝
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
滩坑水电站河床覆盖层和筑坝材料试验研究
傅华
福建华东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新沂河海口枢纽扩建工程中深泓沉井原位监测
张凌朱群峰
江苏省新沂河海口枢纽扩建工程建设处
泸定水电站三维静、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
陈生水霍家平
贵州德汇白水泉发电有限公司
务川沙坝水电站水库蓄水安全鉴定
陈生水霍家平
贵州省务川县
通济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陈生水霍家平
浙江省浦汇县
源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密度对堆石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密度对堆石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第4期 2019年4月
广东水利水电 GUANGDONGWATERRESOURCES ANDHYDROPOWER
密度对堆石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No. 4 Ape. 2019
孙振远打王占军2>3,韩华强1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4; 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10;
变形和双屈服面流变模型的初步框架$ 堆石体流变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堆石颗粒强度、
颗粒级配特征、填筑密度、所受荷载的变化。岩土材 料由于矿物成分和成因的不同,其工程特性往往差异 明显,因此针对某一类堆石料,确定其流变模型参数 较为困难,而其他工程堆石料的流变资料参数对于新
建工程的设计计算并不一定适用[6]。因此,确定堆石
不同时间的试
的变形量。
验所用
级配曲线如图1所示,试样编号
及干密度如表1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ioo
10
/
1
0.1
粒径/mm
图1堆石料流试验级配曲线
表1堆石料流试验编号及控制密度
验号 岩性
对密度孔率/% 验干密度/(gem3 )
B1
冰磧砾岩 2. 74
B2
收稿日期:2018 -10 -22;修回日期:2019 -01-0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7YFC0404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609182 );湖北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6CFB277) $ 作者简介:孙振远(1978 -),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科研及学术期刊出版工作$
#3
500 1 000 1 500 2 500 3 500

两级堰塞坝连溃过程数值模拟及溃口流量演化特征研究

两级堰塞坝连溃过程数值模拟及溃口流量演化特征研究

2024年4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5卷 第4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4)04-0493-12收稿日期:2023-09-17;网络首发日期:2024-04-25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40423.1116.001.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A20602,U2040221,42207228)作者简介:陈灵淳(2000-),硕士生,主要从事梯级堰塞坝溃决灾害预测理论与模拟方法研究。

E-mail:lcchen@nhri.cn通信作者:钟启明(1981-),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石(堰塞)坝溃坝灾害预测理论与防控方法研究。

E-mail:qmzhong@nhri.cn两级堰塞坝连溃过程数值模拟及溃口流量演化特征研究陈灵淳1,钟启明1,2,3,梅胜尧1,4,张露澄1(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4;2.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3.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4.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在强震作用下,高山峡谷区易发生滑坡堵江形成串联的梯级堰塞坝,其中一级一旦溃决易引发梯级连溃。

本文基于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湍流重正化群模型,以及悬移质和推移质冲蚀方程,并考虑溃口边坡的失稳坍塌,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梯级堰塞坝连溃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用于模拟连溃过程中的水动力特征及梯级堰塞坝的溃口形态演化过程。

选择典型的两级堰塞坝连溃概化模型试验作为数学模型验证案例,对比实测值和计算结果发现,上下游堰塞坝溃口洪水流量过程和溃口形态演化过程基本一致,上下游堰塞坝溃口峰值流量、区间洪水演进时间等关键参数的相对误差小于±5%;比较上下游堰塞坝溃口洪水流量过程发现,梯级堰塞坝发生连溃时,溃坝洪水存在级联放大效应。

坝料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

坝料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

坝料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凌华;傅华;蔡正银;刘汉龙【摘要】为研究筑坝材料的动残余变形特性,在大型动力三轴仪上进行了动残余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残余体积变形随围压和动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固结应力比(或应力水平)对残余体积变形的影响不大;残余剪切变形随围压和动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受固结应力比的影响较大,随固结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为反映不同固结应力比对残余剪切变形的影响,在沈珠江动残余变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经验修正公式,讨论了残余剪切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小于5 mm粒径颗粒含量对动残余体积变形的影响.【期刊名称】《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8)005【总页数】6页(P532-537)【关键词】坝料;动应力;残余体积变形;残余剪切变形【作者】凌华;傅华;蔡正银;刘汉龙【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4;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4;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4;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5土石坝的建设多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烈度高,一旦失事,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震害资料表明,土石坝的裂缝、震陷、滑坡等与地震的残余变形有关[1].关于残余变形的研究成果近年较多[2-3].残余变形模型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仅考虑剪切变形的模型[4-5],另一类是不仅考虑剪切变形,也考虑体积变形的模型[6-8].工程学术界对永久变形预测中是否同时计入残余体积变形存有争议[9].但若不考虑残余体积变形,动力分析时相应的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后下游坝坡大量向外鼓出,坝顶的沉降小于水平位移,这与震后观测资料明显不符,特别是自由排水的堆石体在反复剪切作用下,棱角破碎严重,残余体积变形十分明显.因此对于土石坝工程设计与计算而言,后一类残余变形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6-7].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围压、固结应力比(或应力水平)和动应力对动残余剪切变形和动残余体积变形的影响,探讨了试样大小和小于5mm粒径颗粒含量对动残余体积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1 实验简介为减少缩尺效应的影响,试验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大型动力三轴仪上进行.试样直径300mm,高700mm,最大允许粒径60mm.依据SL237—006《土工试验规程》,采用等量替代或等量替代和相似级配混合法进行级配缩制,具体试验试样级配及干密度见表1.表1 试样密度与级配Table 1 Densities and gradations of samples注:心墙掺配比为1∶1(砾与土的质量比).试样母岩成分干密度/ (g◦cm-3)各粒径颗粒质量分数/% 60~40mm 40~20mm 20~10mm 10~5mm 5~2mm 2~0.5mm0.5~0.075mm<0.075mm过渡料花岗岩 2.107 20.4 29.7 18.8 14.1 9.0 8.0下游堆石料花岗岩 2.078 21.2 30.5 23.7 13.6 6.0 5.0反滤Ⅰ 花岗岩 2.033 6.0 8.0 16.040.0 28.0 2.0覆盖层第③层覆盖层砂砾料 2.170 22.0 24.4 18.1 11.7 21.8 1.50.4 0.1坝基砂层覆盖层砂砾料 1.520 0.1 0.2 0.2 0.7 13.6 50.1 35.1心墙掺砾料花岗岩 2.150 23.7 33.3 20.8 17.2 5.0试验围压σ3分别为500kPa,1200kPa,1800kPa和2500kPa.固结应力比Kc覆盖层第③层为2.5,砂层和心墙掺砾料为1.5,过渡料、下游堆石料、反滤Ⅰ均分别为1.5和2.5,分别对其进行了动残余变形试验.各初始应力状态下,在排水条件下施加2~3级轴向循环荷载,荷载频率为0.1Hz,共30振次.2 动三轴残余变形试验在σ3,Kc初始状态下(σ3=1800kPa),动应力σd作用下产生残余的剪切应变γr 和体积应变εvr曲线见图1和图2.为清楚起见,图中试验点为某振次的平均应变. 图1 下游堆石料动残余变形试验曲线Fig.1 Curves of dynamic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downstream rockfill materials图2 反滤Ⅰ动残余变形试验曲线Fig.2 Curves of dynamic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filterⅠ由图1和图2可知:(a)动残余体积变形随围压和动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固结应力比对体积变形的影响不大.(b)动残余剪切变形随动应力比和围压的提高而增大.与残余体积变形不同,动残余剪切变形受固结应力比的影响较大,随固结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c)由图1可以发现:当Kc=1.5时,残余体积应变与剪切应变大致相当;当Kc=2.5时,残余体积应变要小于剪切应变.对于反滤Ⅰ试样,无论Kc是1.5或2.5,残余体积应变要小于剪切应变.下游堆石料与反滤Ⅰ2种试样母岩相同,围压相同,施加的轴向动应力基本相同,试验结果却有明显差别.沈珠江动残余变形模型[6]中仅有5个参数,且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直接或间接考虑了围压、应力水平、动应力等影响土体动残余变形的主要因素,在国内土石坝设计与计算中运用广泛.沈珠江等[4]认为γr和εvr的发展大体上符合半对数衰减规律,即其中式中:Cvr,Cdr——εvr~lg(1+N)和γr~lg(1+N)关系曲线的斜率;εar——残余轴向应变;μd——动泊松比,取0.33.和应是初始应力状态和动应力σd的函数.将Cvr和Cdr表示为第10振次下动剪应变幅值γd的函数.为表达清晰、方便计算,用应力水平Sl(=τ/τf)代替Kc,本文建议的经验修正公式为式中:c1——Cvr~γd双对数关系曲线γd=1%处的直线截距;c2——拟合曲线的斜率双对数关系曲线γd=1%处的直线截距;c5——拟合曲线的斜率.研究结果表明,Sl对Cvr影响很小,故可假定Sl对Cvr无影响,即式(3)中的c3= 0.当以10为底进行参数整理时,c1和 c4要乘以0.4343.确定模型参数后可用增量法计算动残余体积应变和残余剪切应变.由试验结果整理得到的沈珠江动残余变形模型参数见表2,下游堆石料和反滤Ⅰγd~Cvr曲线及γd~Cdr/S2l曲线见图3和图4.表2 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参数Table 2 Parameters for tests on dynamic residu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过渡料 0.43 0.64 7.38 0.73 0.79 0.72下游堆石料 0.68 0.76 9.55 0.56 1.05 0.81反滤Ⅰ 0.21 0.57 7.82 0.33 0.76 0.59坝基第③层 0.31 0.54 4.30 0.49 0.63 0.56坝基砂层 0.1 0.49 27.80 0.58 1.59 0.74心墙掺砾料 0.04 0.18 22.45 0.95 1.42 0.90试样 c1/% c2沈珠江动残余变形模型本文建议公式c4/% c5 c4/% c5图3 γd~Cvr曲线Fig.3 Cur ves of γd~Cvr图4 γd~Cdr/曲线Fig.4 Curves of γd~Cdr/由图3可见,Sl对残余体积变形影响不大,式(3)能较好地反映试验结果.由图4可见,对于本文坝料试验结果,每个Kc情况下的曲线形成了2个狭长的带状体,式(4)不能很好地描述不同Kc下的动残余剪切变形情况,文献[9-10]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鉴于沈珠江动残余变形模型的突出优点,建议延用式(4)的形式,采用式(5)描述残余剪切变形:由式(5),等向固结时,Cdr和γr为0,这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符合.固定指数 n整理得到的c′4和c′5见表3,表中 R为相关系数.由表3可见,n在0.4~0.6范围内曲线拟合较好,建议n取0.5.当n取0.5时过渡料的拟合结果也比较理想.下游堆石料和反滤曲线见图5.由图5可见,式(5)能较好地反映试验情况,其余各坝料和覆盖层的c4和c5见表2.在进行动力反映分析时原有计算程序仅略为修改即可进行动残余变形计算.表3 不同n时的c′4和c′5Table 3 Values of c′4and c′5under different values of n?图5 曲线Fig.5 Curves of3 动力残余变形特性初探3.1 动力残余体积变形特性分析由图1、图2和表2可见,对于残余体积变形,下游堆石料的c1要大于过渡料和反滤Ⅰ,坝基第③层要远大于砂层,心墙掺砾料最小.这主要是因为级配和渗透特性引起的.SL 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规定,在进行静力三轴压缩CD试验时,对于无黏性粗颗粒材料剪切速率为每分钟0.1%~0.5%应变,黏质粗颗粒材料剪切速率仅为每分钟0.012%~0.003%应变.这样规定,能通过剪切速率使试样在剪切过程中充分排水和消散超孔隙水压力.但是模拟地震情况的动力三轴试验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无论是无黏性粗颗粒土还是黏质粗颗粒土甚至黏土,循环荷载施加时间基本相同.如本文试验每级动应力30振次,频率为0.1Hz,动应力施加过程为300s.因此对于非自由排水体,即使上下排水阀门都已打开,若不能充分排水,仍然会产生超孔隙水压力,这是导致砂层、心墙掺砾料和反滤Ⅰ产生的动残余体积变形远小于下游堆石料和坝基第③层的原因之一.国内动力试验一般试样最大允许颗粒粒径仅为60mm,因此室内试验时首先应对坝料进行级配缩制.缩尺效应使室内试验成果与现场实际坝料力学特性之间存在差异[11].已有研究表明,小于5mm颗粒质量分数P5是影响土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12].P5对动力残余体积变形的影响如图6所示.图6表明,随着P5的增加,残余体积变形明显减小.目前坝体填筑材料的最大允许颗粒粒径已经提高至1000mm,造成了试验级配没有设计级配优良,最大颗粒粒径减小,P5要有所增加.也就是说,一般室内试验得出的残余体积变形要比现场原位土体的残余体积变形小.图6 P5对残余体积变形的影响Fig.6 Effect of P5on residual volume deformation3.2 动残余剪切变形特性分析心墙掺砾料和砂层的渗透系数低,在动残余变形试验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仅能部分消散,产生了动孔隙水压力,导致残余剪切变形较大.过渡料、下游堆石料和反滤Ⅰ母岩成分相同,其动残余剪切变形相差不大,但出现了粗颗粒质量分数最大的下游堆石料c4最大这一现象.这些都表明动残余剪切变形的影响因素众多,除了围压、固结应力比和动应力,还包括了母岩特性、密度、级配、粗细颗粒质量分数等.这些影响规律应依据大量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4 结论a.动残余体积变形随围压和动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固结应力比(或应力水平)对体积变形的影响不大;动残余剪切变形随动应力比、围压的提高而增大,与残余体积变形不同,动残余剪切变形受固结应力比的影响较大,随固结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b.对沈珠江动残余变形模型关于残余剪切变形的内容,提出了经验修正公式,以反映不同固结应力比情况下的残余剪切变形特性.c.初步探讨了残余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影响因素.另外试验结果也表明,残余体积变形随着P5的增大呈现变小的规律.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王昆耀,常亚屏,陈宁.往返荷载下粗粒土的残余变形特性[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3):48-53.(WANG Kun-yao,CHANG Ya-ping,CHEN Ning.Residu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of coarse-grained soils under cyclic loading[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0,33(3):48-53.(in Chinese))[2]陈存礼,何军芳,胡再强,等.动荷作用下饱和尾矿砂的孔压和残余应变演化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刊2):4034-4039.(CHEN Cun-li,HEN Jun-fang,HU Zai-qiang,et al.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tailing sands under cyclic load[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6,25(Sup2):4034-4039.(in Chinese))[3]阮元成,郭新.饱和尾矿料动力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3(4):24-29.(RUAN Yuan-cheng,GUO Xin. 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saturated tailings material[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3(4):24-29.(in Chinese))[4]孔宪京,韩国成.粗粒料动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R].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4.[5]贾革续,孔宪京.粗粒土动残余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26-30.(JIA Ge-xu,KONG Xian-jing. Study on residu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grained soils[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4,26(1):26-30.(in Chinese)) [6]沈珠江,徐刚.堆石料的动力变形特性[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6,6(2):143-150.(SHEN Zhu-jiang,XU Gang.Deformation behavior of rock material under cyclic loading[J].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6,6(2):143-150.(in Chinese))[7]迟世春,林皋,孔宪京.堆石料残余体应变对计算面板堆石坝永久变形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1998,60(1):59-67.(CHI Shi-chun,LIN Gao,KONG Xian-jing.Influence of residual volumetric strain of rockfill material on calculated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1998,60(1):59-67.(in Chinese))[8]阮元成,陈宁,常亚屏.察汗乌苏水电站坝体料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0):75-77.(RUAN Yuan-cheng,CHEN Ning,CHANG Ya-ping.Experimental study on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fill materials for the concretefaced dam of Chahanwusu Hydropower Station[J].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04,35(10):75-77.(in Chinese))[9]郭兴文,王德信,燕立群,等.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永久变形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6):56-60.(GUO Xing-wen,WANG De-xin,YAN Li-qun,et al.Analysis of earthquake induced permanent deformation for high concrete face rockfilldams[J].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2001,29(6):56-60.(in Chinese)) [10]邹德高,孟凡伟,孔宪京,等.堆石料残余变形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30(6):808-812.(ZOU De-gao,MENG Fanwei,KONG Xian-jing,et al.Residual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rock-fill[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8,30(6): 808-812.(in Chinese))[11]郦能惠,朱铁,米占宽.小浪底坝过渡料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及缩尺效应[J].水电能源科学,2001,19(2):39-42.(LI Neng-hui, ZHU Tie,MI Zhan-kuan.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of transition zone material of Xiaolangdi Dam and scale effe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Hydroelectric Energy,2001,19(2):39-42.(in Chinese))[12]饶锡保,何晓民,刘鸣.粗粒含量对砾质土工程性质影响的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16(1):21-25(RAO Xi-bao,HE Xiao-min,LIU Ming.Influence of coarse-grained content on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gravelly soil[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1999,16(1):21-25.(in Chinese))。

202年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所工作总结.doc

202年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所工作总结.doc

202年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所工作总结202*年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所工作总结202*年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所工作总结姜彤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所自202*年以顾金才院士实验室为基础成立已经5年,经过5年的发展,研究所以岩土工程、水工结构学科为依托,在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本科教学评估以及博士点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我校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年,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研究所根据学校制定的整体发展规划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岩土工程、水工结构领域的科研力量,构筑研究相关领域的科研基地;通过重大项目的合作与锻炼,增强科研实力,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强的科研队伍;提高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为教师科学研究提供更先进的试验、研究基地的工作目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汇报如下:一、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一年来,研究所在制度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我校将在未来数年内实现由教学型大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综合分析当前研究所发展存在问题,我们制定了切合研究所实际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以岩土工程、水工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为主,充分利用我校有关学科的人才和设备资源,发挥地质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重点学科的特色优势,紧密围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水利电力建设的重点课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突出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主要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使所在的学科研究在省内发挥主导性影响,并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的总体发展思路。

为了保证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及实验室建设的成效,我所制订和完善了有关制度和运作规程。

目前,已经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存,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机构体系。

在科研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的意识、严谨求实的思维,形成了在河南省具有鲜明研究特色的研究机构。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简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简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简介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于1935年,原名中央水工试验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社会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承担水利、交通、能源中具有方向性、关键性和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任务,兼作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水利部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水利部南京计量检定中心。

历经70多年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面向国际水利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南科院已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型水利科研院所。

现设有水文水资源、水工水力学、河流海岸、岩土工程、材料结构、大坝安全与管理、农村电气化、水利水文自动化等8个研究所和水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并设有南科院勘测设计院、江苏南水土建工程公司、南京瑞迪高新技术公司、江苏科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江苏运达科工贸公司等研究开发机构。

建设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科学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文水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工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南科院占地面积600余亩,已建成南京铁心桥水科学水工程试验研究基地和安徽滁州流域水文生态环境实验基地,拥有40多座试验大厅,试验室面积达12万m2,各类仪器设备6000多台(件),藏有中、外文图书、资料和期刊32万卷册。

承办并定期公开出版《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海洋工程》、《China Ocean Engineering》(英文版,国内外发行,EI全文检索)、《岩土工程学报》(EI全文检索)、《水科学进展》(EI全文检索)、《小水电》、《SHPNews》、《水利信息化》等8种期刊。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高坝通航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小水电专业委员会等办事机构设在南科院。

岩土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

岩土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

陈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出生日期: 1932-05-03 00:00:00
学 科: 水工结构专家
工作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采访录像: 1
简 介: 水工结构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32年5月3日出生。1950年--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小浪底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项规范;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3向6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并为大坝现场振动试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科学测试监测手段。20次获得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孙钧
孙钧,1926年9月17日生于苏州市,原籍绍兴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系。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还担任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孙钧开拓并反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地下机构工程力学,并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以及脆弹弹粘性节理岩体的蠕变损伤断裂效应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北京、上海地铁;江阴跨江悬索桥大锚碇工程的研究等2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1993年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设计施工。在同济大学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并使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同类专业之一。
回国后在铁道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并创建土工研究室,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并对我国特殊土地区的筑路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五十至六十年代研究解决了西北地区盐渍土和东南沿海软粘土的工程性质和筑路技术并制定有关的设计原则。在挡土结构方面发展了新型锚定板结构的设计理论。七十年代以后对我国中南和西南各省膨胀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在国内外主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数十篇,并主持编写了我国《土木工程指南》和《地基处理手册》中的地基基础部分。在1979至1990年的11年间连续兼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常务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出版了各届会议的论文选集,并组织中国的学术论文和代表团出席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为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和1999年发表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新概念,同年被美利坚科学名人传记学会(AA***)评选为千禧年(2000)世界科学名人。

基于强度折减法判断圆形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基于强度折减法判断圆形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基于强度折减法判断圆形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杜怡谦;李美香;何宁;周彦章;佘义邦;马昕玥
【期刊名称】《江苏水利》
【年(卷),期】2022()12
【摘要】围绕某圆形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介绍2种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的强度折减方法,得到了对该准则下相关参数的折减系数;讨论几种岩土工程中常用的失稳判据,并采用圆形隧洞顶部竖向位移发生突变作为失稳判据,并且,引入滑动t-检验方法来确定突变点的位置;由FLAC3D软件建立计算模型,计算隧洞围岩安全系数,并与等效的Mohr-Cou⁃lomb准则强度折减法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以圆形隧洞顶部竖向位移发生突变作为失稳判据是合理且可行的;通过引入滑动t-检验确定突变点位置的方法提高了计算隧洞稳定安全系数时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总页数】6页(P18-23)
【作者】杜怡谦;李美香;何宁;周彦章;佘义邦;马昕玥
【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市江宁区水务局;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31
【相关文献】
1.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隧洞稳定性分析
2.水工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3.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4.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
5.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高铁隧道全断面机械化作业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概况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吸纳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而组建,2007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准,2007年10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

葛修润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谢和平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夏庭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研究内容实验室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和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处置)以及CO2地中隔离的战略需求和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围绕“重大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协调”以及“能源及废弃物地下储存与环境安全”两大重大战略性研题和“复杂环境下岩土介质力学性状及其在工程作用下的演化机制”长期科学计划,开展岩土体力学特性及岩土工程的安全预测与调控方法和技术研究,揭示多场、多相及复杂环境条件下岩土体的力学特性的演变特征,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以及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及CO2地中隔离中的安全、经济和环境协调问题。

2、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概况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

2008年5月获准启动建设,隶属于工程科学学科领域。

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教授,实验室主任为缪协兴教授。

研究内容实验室围绕研究与解决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总体目的,以(1)深部岩体力学与围岩控制理论、(2)深部土力学特性及其与地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3)深厚表土人工冻结理论与工程应用基础以及(4)深部复杂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等四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

构成以深部为研究背景;以深部复杂地质环境、岩土体、冻土体为研究对象;以高围压、高水压、高气压、开挖卸荷、动力为荷载特征;以深部地质环境精细探测、深部岩土体与结构稳定、深部岩体热效应及利用为学术研究目标;从宏观(环境、构造)到中观(破碎、节理、裂隙、界面),到细观(结构、颗粒、水),再到多相(固、液、气)、多场(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的系统的具有深部、地下特色的研究体系。

水工岩土工程0905 自然基金

水工岩土工程0905 自然基金

水工岩土工程0905 自然基金一、概述水工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岩土工程技术等方面。

然而,水工岩土工程在实际工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岩土工程安全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工岩土工程领域急需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技术水平,推动行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水工岩土工程0905 自然基金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技术地质灾害是水工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

通过深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规律,以及积极探索治理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 水土流失的防治技术水土流失是农田、水利工程等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

0905 自然基金通过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水土流失的防治技术,为农田和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 岩土工程安全技术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0905 自然基金将开展岩土工程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岩土工程施工和运营阶段的安全水平,保障工程和人员安全。

三、研究意义水工岩土工程0905 自然基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推动水工岩土工程领域的科学发展通过0905 自然基金的支持,可以促进水工岩土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促进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形成机制,推动相关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对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有效防控。

3. 提高岩土工程的安全水平研究岩土工程安全技术,有助于提高岩土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率,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安全。

四、研究展望水工岩土工程0905 自然基金是一个长期性的科研项目,未来将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更多的科学问题。

也将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水工岩土工程领域的发展。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2000度科研项目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2000度科研项目
郦能惠
新疆吉林台水电梯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多雨地区超固结土坡的逐渐破坏机理及其分析方法
沈珠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土的地震反应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章为民
南京市人事局
膨胀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
陈生水
水利部
土工原型观测仪器标准化
郦能惠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杆式多点位移计的研制
刘玉峰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菲律宾Malitubog-Maridagao灌溉工程原型观测
郦能惠
浙江省水电建筑安装公司
龙门脚水库砼面扳堆石坝原型观测
熊国文
金华水电工程处
峡口水库大坝原型观测
陈生水
新疆峡口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
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地基离心模型试验
刘守华
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国家实验室
吉林台一级水电站砼面板砂砾堆石坝动力试验与有限元动静力分析
南京水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2000年度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委托方
九江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涂装车间振冲碎石桩检测
王剑平
九江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黄村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原型观测仪器采购协议书
熊国文
丽水市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杭宁高速公路第8标段软基加固试验区检测
曹永琅
中港一航局四公司
固定式倾斜仪旋转基座研制
郦能惠
南京奇奥科技有限公司
振冲碎石桩处理绍兴污水处理厂地基后测试
王剑平
绍兴县环保发展有限公司
防洪墙地基水泥搅拌桩质量检测
张凌
金陵石化炼油厂
平面应变模型箱的研制
刘守华
香港科技大学
土工离心机4轴机器人操作装置的研制

三向变形条件下铜片止水破坏准则研究

三向变形条件下铜片止水破坏准则研究

三向变形条件下铜片止水破坏准则研究
王立安;傅中志;丁强生;王永生
【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学报》
【年(卷),期】2024(43)5
【摘要】铜片止水是水工混凝土结构分缝之间最重要的止水构件。

混凝土结构在自重和水荷载作用下,常产生不均匀变形,使结构分缝之间的铜片止水产生拉伸(压缩)、沉陷和剪切三向变形(相对位移)。

铜片止水的安全性取决于三向变形的量值,常通过三个方向的位移单独判断,未考虑三向位移的耦合作用。

本文设计制作了两种尺寸共计40个铜片止水试件,通过三向加载独立控制的试验平台对铜片止水进行了不同拉伸、沉降位移的剪切试验,研究了铜片止水的剪切变形规律和破坏形态,得到了三维位移空间中的破坏包络面,提出了一个三向变位条件下铜片止水的变形破坏准则,可用于铜片止水的安全性判断。

【总页数】9页(P94-102)
【作者】王立安;傅中志;丁强生;王永生
【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水利部土石坝破坏机理与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321
【相关文献】
1.三向应力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的动态破坏准则研究
2.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的拉剪变形及破坏准则研究
3.三向受力条件下淡水冰破坏准则研究
4.变形协调条件下非线性破坏准则的加筋土坡临界高度上限解
5.三向位移作用下面板堆石坝周边缝“W”型铜止水变形特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宁丁勇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映秀湾水电站闸坝基础覆盖层地震分析研究
李国英M占宽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糯扎渡水电站心墙堆石坝抗震深化研究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大型模锻压机基础动力特性研究
范明桥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高土石坝地震灾变模拟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
陈生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口头雍水坝工程防冲墙连续性质量检测
周荣官
徐州市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你沐河治理
工程口头雍水坝工程项目经理部
南京划子河船闸工程闸室段基坑开挖河堤变形及
稳定分析研究
李国英
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物安全风险和灾后预测分析模型及方法研究开发
方绪顺钱亚俊
大坝安全管理研究所
吹填淤泥地基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杨守华高长胜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我国纯碱工业废料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研究
张桂荣徐竹青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面板砂砾坝溃决机理及数值模拟
钟启明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土与结构物作用机理及模拟技术研究
李登华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温洲市泽雅水库管理站
滁河防洪治理工程土工实验
王芳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安徽奇瑞公司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地质勘察土工实验
王芳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大坝渗流监测系统研制
熊国文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粱辉水库蜀山大闸原观资料分析
周荣官
余姚市梁辉水库管理局
越南福和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技术开发
熊国文
中国水电第十二工程局越南福和工程部
溧阳抽水蓄能电站有反滤保护下粘土渗透变形实验
油罗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研究
熊国文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大化水电站扩建大坝渗流监测系统研制
熊国文
广西水电工程局大化水电站扩建
工程经理部
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河道整治橡胶坝观测系统
熊国文
鄂尔多斯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有限公司
伦掌煤矿划定矿区开采过程中岳城水库大坝、库区
及水源安全研究
李国英M占宽
中型离心机数据图像采集系统()应用研究
顾行文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破坏机理及极限抗震能力研究
方绪顺霍家平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句容二圣桥、墓东、句容水库除险加固防渗墙工程雷达检测
周荣官
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盱眙县桂五、龙王山水库除险加固防渗墙工程雷达检测
周荣官
盱眙县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处
周荣官
溧阳市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管理处
仓钢金基商业广场文枢苑等楼房工程原位沉降观测
易进栋孙振远
内蒙古仓钢金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大坳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及视频监控系
统移位技术开发
熊国文
上饶市大坳水库管理局
观音岩水电站心墙堆石坝坝料动力特性实验研究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禄劝县小篷祖水电站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成屏一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熊国文
逐昌县成屏一级水库管理处
卡拉水电站滑坡体实验研究
傅华
福建华东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面板堆石坝筑坝材料实验
及有限元计算分析
傅华
北京国电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羊曲水电站工程砼面板堆石坝三维应力变形计算
分析技术开发研究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阿曼马斯喀特污水收集工程.中心泵
站区质量检测实验
黄惠芳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阿曼工程部
羊曲水电站砼面板堆石坝填筑料动力实验
傅华凌华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江苏项目接收站配套码头及栈桥工程
钢管桩试桩实验
李景林施健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
液化天然气项目经理部
沙河水库西副坝塑性砼防渗墙质量检测
河南超越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茨哈峡水电站砼面板堆石坝筑坝料静、动力实验
傅华
中水顾问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大型模锻压机基础动力特性原位实验研究
范明桥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水利枢纽大坝左坝肩变形和渗流性状研究
陈生水韩华强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
广州南沙钢铁基地深基坑型钢变形、弯矩、剪力、温度
的光纤监测及研发项目
湖北省利川市云口水电站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陈生水霍家平
湖北省利川市郁江流域水电有限责任公司
国电长源老渡口水电站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陈生水霍家平
国电长源老渡口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安顺市王二河水库枢纽工程竣工前专项安全鉴定
陈生水霍家平
贵州安顺市王二河水库枢纽工程竣工前
专项安全鉴定
堆石料动力特性实验
M占宽
河海大学
土石坝溃坝离心模型水流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陈生水、徐光明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滩海人工岛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编制
焦志斌、苏冬林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土工实验方法标准编制关键技术研究
蔡正银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嵊州市剡源水库除险加固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熊国文
嵊州市剡源水库管理处
金湖县第二自来水厂水资源论证技术咨询
刘玉峰
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物探分院
陈生水霍家平
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
忠爱桥水电站面板堆石坝稳定计算及三维有限
元应力应变分析研究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普西桥水电站面板堆石坝稳定计算及三维有限
元应力应变分析研究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宜兴抽水蓄能电站竣工阶段上水库主坝
重力挡墙土压力研究
郦能惠
华东宜兴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编制《土工合成材料测试规程》
杨明昌章为民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编制《土工实验规程》
蔡正银王芳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野三河水电站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陈生水霍家平
建始县野三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泽雅水库大坝人墙型一向和二向测缝计研制
熊国文
温洲市泽雅水库管理站
泽雅水库大坝十年运行期监测资料分析
熊国文
新疆谓干河克孜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监测
何宁
新疆克孜尔水库管理局
沪宁城际铁路虹桥上行联络单线特大桥承台基础开挖对既
有铁路沉降影响的计算
何宁
中交股份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标
第区工程部
泽雅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
熊国文
温州市泽雅水库管理站
大坝渗流监测系统研制
熊国文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江边水电站枢纽拦河闸坝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年度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委托方
湖北恩施罗坡坝水电站工程蓄水安全鉴定
陈生水霍家平
湖北省恩施市开发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梨园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坝料动力特性实验与三维有限
元静动力分析
李国英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扬东河电站砼面板堆石坝剖面优化及静力分析研究
李国英
利川扬东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