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第十二章主要考点如下:
1. 学而不厌:指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而不应该停止学习或满足于当前的成就。
2. 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在与他人交往中,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改进自己。
3.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学习,通过教学可以增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 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技能或才能,而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5. 学而知不足: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不能满足,应该继续学习。
6. 师友相亲: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师友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7. 学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还要有持续的反复练习和巩固。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人们应该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9.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应该追求卓越的品质和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10. 君子务本:君子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根本素质,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利禄。
以上是论语第十二章的主要考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理解这些内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十二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1.仁:《十二章》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即关心他人、善良、宽容、谦虚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待他人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2.人际关系:《十二章》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即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学习:《十二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有目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修身养性:《十二章》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他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即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5.教育:《十二章》中还涉及到教育的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而不厌”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6.知行合一:《十二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强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行动。
7.君子:《十二章》中对君子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以身作则,对他人负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8.礼:《十二章》中还涉及到礼的问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论语论:通“伦”,伦理二、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三十而立4、逝者如斯5、不舍昼夜6、三人行,必有我师7、择善而从8、匹夫不可夺志三、古今异义(加横线的字)(1)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友”:关系友好的人)今:泛指朋友(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四、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五、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六、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学而时习之(表顺接关系的连词)(2)人不知而不愠为(表转折)(3)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修饰或表顺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特殊句式七、省略句:(1)人不知()而()不愠。
(前者省略了宾主“我”,后者省略了主语“我”)(2)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12章笔记整理
论语12章笔记整理
《论语》第12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观点和教诲。
1. 君臣关系
- 孔子提倡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合作的关系。
君主应该以德行和明智来治理国家,而臣子则应该以忠诚和尽职来辅佐君主。
- 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忠诚和尊重的基础上,君主应该珍惜忠诚的臣子,而臣子也应该尽忠职守,为君主尽心尽力。
2. 父子关系
- 孔子强调父子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爱护、相互理解的关系。
父亲对孩子应该给予关怀和教育,孩子则应该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愿。
- 父子关系的优劣也体现了家庭的道德品质,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将会有良好的家风家训。
3. 朋友关系
- 孔子指出朋友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关系。
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实和真心相待,能够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互相支持。
- 孔子强调朋友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真正的朋友,一个人将会在困境中孤独无助。
总之,第12章的内容强调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
规范。
这些准则和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
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
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
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
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论语〉十二章》必备知识点
02.文体知识
语录体
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 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 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 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 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 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之作。
(2)侧重点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都有“无理强辩”的意思。但“诡辩” 侧重在“诡”,即“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 的推论来为自己的谬误辩护”;“狡辩”则侧重在“狡”, 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错误的言行 进行辩护”。
(3)所指范围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的意思。但“开 垦”指“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以耕种的土地”,“开拓” 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充”,两者所指范围较小; “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所指范围较大。
着未来你更期
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
B.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
C.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
D.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
真题链接
点拨: “焦躁”指着急而烦躁;“焦虑”指焦急忧虑。由横线后的“平息” 可知,第一空应填“焦躁”。“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 宽敞明亮,比喻(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或领悟一 个道理;“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 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故第二空应填“豁然开朗”。“困惑” 指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疑惑”指怀疑困惑,根据上下文可 知,第三空应选“困惑”。“蕴藏”是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蕴 含”指包含,由上下文可知,第四空应填“蕴藏”。
《论语》十二章整理
《论语》十二章整理第一章:学而篇在学而篇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学习的鼓励。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和快乐。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他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意思是说,君主应该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心声,与人民保持良好的沟通。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关于仪式和礼节的章节。
孔子认为,仪式和礼节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规范。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章:里仁篇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就要先从自己做起,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他还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说,要先成为一个好的人,才能影响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的篇章。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章:雍也篇在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热爱学习并乐于学习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
第七章:述而篇述而篇是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的篇章。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取得了他的智慧。
第八章:子张篇子张篇中,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说:“及之,择乎中庸。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学生,要选择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保持平衡。
第九章:乡党篇乡党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XXX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XXX 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XXX,名丘,字XXX,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XXX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XXX与XXX并称“XXX”,被XXX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乎逾(yú)矩(jǔ)罔(wăng)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XXX说:“研究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志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相识我,我却不痛恨,不也是君子吗?”3.课文探究:第1句:讲研究方法第2句:讲研究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XXX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本人:替别人办事是否是不遗余力呢?跟同伙来往是否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涵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下面是《十二章》的重点知识点整理: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含义:这句话指的是友谊的重要性,表达了以真诚的心对待朋友是多么的愉快和快乐。
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的含义:这句话指出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含义:这句话是讲述了待人以善的原则,提倡不做出自己讨厌的事情,从而体现了道德和爱心。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会更加坦荡和豁达。
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谦逊的。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成为别人的启蒙老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真正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喜爱甚至激动,才能真正获得该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8.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含义: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士人应该以追求道德和道德品德的高尚为目标,而不是只在乎物质的享受和虚荣。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1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不同人对于追求的内容的不同,对于智慧追求的人来说,水是美好的,对于仁爱追求的人来说,山是美好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
习:复习。
亦:也。
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3.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吾身:自我检查。
谋:谋划。
忠:尽力)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学而篇-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 仁爱思想:提倡以仁爱为核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礼的重要性: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二、为政篇- 为政以德:主张领导者应以德治国,以身作则。
- 民为邦本: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应以民为本。
- 政治诚信:领导者应诚实守信,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三、八佾篇- 礼乐教化:通过礼乐来教化民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 社会等级:明确社会等级制度,各司其职,维护社会稳定。
四、里仁篇- 仁者爱人: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能够体恤他人。
- 仁与不仁:通过对比仁与不仁的行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五、公冶长篇- 君子与小人:通过比较君子和小人的品行,来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
- 诚信交友:强调交友应以诚信为基础,避免与小人为伍。
六、雍也篇- 君子的品德:详细描述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 学习与思考:强调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倡导学以致用。
七、述而篇- 孔子自述:孔子通过自述其学习和教学的经历,来启发弟子。
- 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和道德的提升。
八、泰伯篇- 德行的传承:讨论了如何通过教育和实践来传承德行。
- 君子的忧患意识:君子应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九、子罕篇- 稀有的品德:孔子讨论了一些稀有但重要的品德,如谦逊、宽容等。
- 行为的自我约束:强调个人应当自我约束,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十、乡党篇- 社区和谐:讨论了如何在社区中建立和谐的关系。
- 礼节的重要性: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节,以促进社会和谐。
十一、先进篇- 弟子的评价: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品德和才能。
- 学习和进步:通过弟子的例子,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十二、颜渊篇- 仁政的理想: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想,即以仁爱为原则治理国家。
- 君子的责任感:君子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感,为民众谋福祉。
以上是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文言句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重难词语: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于我如浮云(对,对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逝者如斯夫(逝,流逝;斯,这,指河水)不舍昼夜(舍弃)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仁在其中矣(仁德)成语归纳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文章主旨本文所选的这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涵盖了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论语》中的第十二章是《子张》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张的对话和互动。
下面是对《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知识点的整理:1.仁爱:《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说明了仁爱是人类高尚的情操,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2.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孔子曰:“《诗》云:‘君子如怀土,载欲行之;室家如怀水,载欲济之。
’君子淡泊明志,好学近乎身。
”这表明只有将道德原则融入实际行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
4.道德风范的力量:《论语十二章》中通过孔子的言行,强调了道德风范的力量。
子张曰:“愿闻子行之。
”孔子曰:“复闻之,与其进也,不与其止也。
可能!绎有始也,虽不绎,可;有终也,虽不终,可。
”这说明了孔子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子张进行教育和启发,以展示仁爱的道德风范。
5.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修己以敬。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实现真正的仁爱。
6.平衡与中庸:《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平衡与中庸的思想。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悲色。
”孔子回答:“中庸之道也。
”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事物中保持平衡和中庸的态度,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7.人生的追求:《论语十二章》中提出了人生的追求。
孔子曰:“若有圣人者,其何如而不闻也?冉子退朝,复言对曰:‘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
’使试行之。
”这说明了孔子希望弟子们不仅只是理论上学习和追求道德理想,还要在实践中去验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而言之,《论语十二章》是一篇通过孔子和子张的对话,阐述了仁爱、知行合一、学习与修身、道德风范、修身养性、平衡与中庸、人生的追求等重要思想的篇章。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篇章,主要内容围绕孔子的教育观点展开。
第一节:为人《学而篇》首先强调了为人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做到“身体力行”,即自己率先做到所教导的事情,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效仿。
他还指出,人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讲究诚信待人。
第二节:父母孔子深信子女应该尽孝道,他提倡孝道,认为尊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他还强调了尽孝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做到为人的根本和基础。
第三节:朋友在交朋友方面,孔子提出了“与君子交,其德也孔”,即交朋友要慎重选择,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为伍,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格局。
第四节:言语孔子非常注重言语的表达,他认为言语应该准确、有力,以及言辞恳切、吐露真情。
他还强调了说话要有分寸,避免滥用言辞,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章:为政篇《论语·为政篇》主要讨论了孔子对于政治和治理的见解。
第一节:政治孔子对于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制度,一个好的政府需要有贤能之士来治理。
他主张政府要以德治国,以道德作为治理的基础。
第二节:仁政孔子提倡仁政,他认为仁者才能担当治理之责。
他强调了仁者应该关心民生,以及处理社会问题时要公正不偏。
第三章:八佾篇《论语·八佾篇》主要围绕孔子对祭祀仪式的看法和对人类社会价值观的传承进行了探讨。
第一节:祭祀孔子认为祭祀是一种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价值观的方式。
他强调了祭祀应该正派庄重,注重礼仪和仪式的规范。
第二节:礼仪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要恪守礼仪,积极培养良好的仪态和行为习惯。
第四章:里仁篇《论语·里仁篇》主要围绕孔子对于里仁的思考和解释展开。
第一节:里仁孔子认为里仁即为仁至於内心深处,是一种对他人关怀和关心的态度。
他强调了仁爱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要善于为他人着想,以及宽容和谅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他对学问、品德、修身、做人等方面的教导。
以下是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整理:1. 管子问学:管子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请教学问的方法。
孔子告诉他学问要从基础开始,先学习礼仪。
他还强调学问的重要性,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 子罕第四:这篇章节中,孔子讲述了他自己的一些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
他说自己在年轻时好学上进,但不满足于学问而是追求道德修养。
他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即要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去影响他人。
3. 子曰知者不惑:这里孔子谈到了知识对于人的影响。
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知道真理的人不会迷惘,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4. 君子坦荡荡:孔子提到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应该坦荡荡、诚实宽厚,不卑不亢,有分寸和节制。
他还强调了做人要有原则,不随波逐流,要预见未来的发展。
5. 子曰居上不骄:孔子教导人在担任重要职务时要保持谦虚和节制。
他说“居上者虽称贤,若不慎为恶,必自贬而取辱”。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 子夏问学: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关于学问的问题。
孔子告诉他要多读书,学习先贤的经验和智慧。
他还强调要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令人羞愧的事情。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在这里谈到了知识与行动的关系。
他说知识虽然重要,但是只有善于实践、积极行动的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8.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孔子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说有好朋友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进步。
他还说要善于结交朋友,并对朋友保持真诚和宽容。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的一些知识点整理,内容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和对学问、品德、修身、做人等方面的教导。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1.《学而》-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推崇了德行的培养和修养。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强调了个人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努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2.《为政》-君子的品德:"君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政:曰仁、曰不由、曰多闻、曰知、曰行",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与为政的重要关系,建议要具备这五种能力。
-以德治国:"政得其道,民易使也",主张以德治国,通过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引导来维持社会秩序。
3.《八佾》-乐的作用:乐的目的是培养和陶冶人的品德,提倡以乐为教材,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教育人民。
-机变节奏的重要性:提倡乐舞的节奏要机变多样,认为节奏是形成乐舞艺术魅力的关键。
4.《里仁》-里仁:"里仁者,省则自体,亲则民化,亲尊者,民有所亲;官尊者,国有所庙",重视家庭和家族的关系,认为家庭是培养道德人的基石。
-亲尊者与官尊者:亲尊者即对家人亲近尊敬;官尊者即对官员尊重,认为国家要有建立和维持的庙宇。
5.《公冶长》-宗法制度:主张通过宗法制度来更好地管理家族和家庭,并认为家族的德行和品质是很重要的。
-人君的道德榜样:人君应该成为家族成员的道德榜样,以规范家族的风尚和家庭的行为。
6.《子罕第十三》-孟武伯问孝:被问到孝道的本质,孔子回答说孝顺可以通过养生、明理、审时和事效四种方式来体现。
-孝的重要性:"孝于亲也,而后尽于事国",强调了孝顺亲人是成为好公民的重要前提。
7.《雍也》-儒学的核心:强调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自己先做到这些,才能够影响他人和整个社会。
-学问的目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提倡要持之以恒地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8.《述而》-听从人的借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认为君子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一、字形字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不愠yùn
传chuán不习乎三省xǐnɡ
罔wǎnɡ
殆dài 焉yān
恕shù
逾yú矩jǔ
一箪dān食
一瓢piáo饮
好hào之者
曲肱ɡōnɡ
笃dǔ志
如斯夫fú
匹pǐ夫
雍yōng也
子罕hǎn
二、词语归纳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①可以:古义为“可以凭……” (“可以为师矣”),今义为“能够”。
②三:古义为多,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义为数字三。
③疏:古义为“粗劣” (饭疏食饮水),今义为“疏通、疏散”。
④水:古义为“冷水”(饭疏食饮水),今义为无色无味无臭的
液体。
⑤匹夫:古义为“普通人、男子汉” (匹夫不可夺志也),今
义为“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忠:古义为“办事尽心竭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今义为“忠
心”。
(三)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意动。
以……为乐
(四)常见虚词“而”
1.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2.表修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3.表并列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五)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重点词语解释及全文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
习:复习或者实习
说:同悦,愉快
不亦……乎:句式,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曾子:曾参
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为:替,给
谋:谋划,办事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志:立志
立:站得住,文中指独立做事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听得见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
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形容词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注释】贤:品德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注释】之:它。
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注释】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粗粮
水:冷水
曲肱:弯着胳膊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于:对于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注释】三人:几个人,泛指多人
焉: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其:他们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注释】川:河流
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斯:这,指“川”,即河水
夫:语气助词
舍: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注释】三军:军队的通称
夺:丧失,改变
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汉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笃:忠实,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