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
是整个小学阶段立体图形学习的开始,是后续立体图形学习内容的重要基础。
“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现象的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进而学会简单的应用”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
也是我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避免以往学生经常出现的知识薄弱点,我着实思考了很多。
所以,课前我认真进行了目标的叙写,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分解技术的应用、查阅新课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长方体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名称。
2、通过多教具的直观演示,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能解决有关棱长的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目标制定出来了,基本的教学环节也基本成形。
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练习,我对本节课的课堂实施的得与失进行如下反思:一、可取之处:1、整体来说,我把握住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对长方体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
在课堂上我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
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
其中,棱的认识是学生接触和认知较少的,所以课堂上对棱的教学我把它列为重点。
2、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是比较充分。
实物教具等。
学生也人手一个生活中的长方体。
其中还包括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为长方体的特征深入认识做好了准备。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在讲之前我先问学生,“能不能根据以往的生活常识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长方体”这样,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向学生介绍的长方体的“面”和“顶点”,关于“棱”同学们知道名称,但究竟是哪个部分没有弄清楚,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了。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2.新课讲解(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长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2)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性质。
教师提问:请大家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没有弧度。
(3)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定义。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学生回答:长方体是一种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
3.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求学生用直尺和圆规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
(2)学生在纸上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并标注各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长方体有了哪些认识?学生回答: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性质和定义。
5.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并标注各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2)思考:长方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画出长方体平面图,加深了对长方体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看到许国璋《英语》教材里有关一位美国中学教师教学一首诗的__。
她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声朗诵,每次读完,学生就陆续给她提问题,她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力求使他们把每行诗都读懂。
她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是否有什么信息传达给读者,讨论十分活跃,大家各抒己见,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让老师在既定的框架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使教学信息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的知道和点拨下,最后又反馈给学生,形成“学生——教师——学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多数都是创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可在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
看到这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来学做这位美国教师。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课是以概念性的知识为主,虽然只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
课上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边读书边找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借助学具的操作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最后每个小组选取2——4个有意义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即“学生问老师答”。
学生一听十分高兴,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停地交换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想挑出最精彩的问题来,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15分钟后,学生向我提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一定不相等吗?”、“长方体只能两个相对的面相等、两个相邻的面一定不相等吗?”、“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2厘米,你能知道至少需要多少铁丝吗?”…….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挖掘得如此之深!我借着答问的机会用图示和精确的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学生们渴求中含着挑战的目光里展露无遗。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第二课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
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老师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既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又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2.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贴一贴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充分感知计算原理,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1. 利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导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空间概念,然后设疑,杯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自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个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一、游戏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课件出示:第一个是什么图形(看一看第一个幸运之神会是谁?)(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逐一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师小结:这些都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屏幕出示平面图形)看下一组他们分别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小结: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屏幕出示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讲授环节(一)从实物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迅速判断: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出示课件(生:(第一个、第二个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第三个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列举例子)(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长方体的认识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面。
师: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指其中的一个面)这是围成长方体的一个面,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每一个面。
生:……(同时师板书:面)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师:谁能指出与这个面相邻的面。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1《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
所以,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积累空间观念,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长方体的特征。
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并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摆放不同位置,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中,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2成功之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到正方体的演示过程以及观察正方体物品,由学生小组交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发现长方体和我正方体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发现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都踊跃的发言,有许多同学一次就说出好几种物体,可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本课我两次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合作完成汇报表,学生在合作时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项,但对于长方体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度关系,学生在总结填写时话语不够简练,我在巡视时及时予以指导,学生很快地就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迁移思想,学生的第二次小组合作很轻松,真切地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认识更深刻。
三、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和透视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长方体只能看到三个面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时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直白,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第【1】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
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
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
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本课的知识点多,概念性强,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第【2】篇〗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题是长方体的认识,主要教授长方体的概念、特征和计算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互动问答和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具体如下:一、教学准备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反映无法真正理解长方体的意义和结构。
这主要和教师在教学前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有关。
长方体是立体几何中最基础的物体,虽然其形状简单,但它却涉及到很多数学概念和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该认真审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清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了“讲解+演示”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基本概念和形状特征,但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运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我们应该多采用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方体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侧重于长方体的概念、特征和计算方法,而忽略了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降低,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长方体的实际应用,例如长方体的计量单位、长方体的应用领域等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长方体。
四、教学评价不及时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价和反馈。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反映出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缺乏及时评价,没有给出具体的批评和建议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和进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在本次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反思和改进措施。
首先,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
在引入长方体的概念时,我使用了实际的长方体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如底面、侧面、顶面等。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长方体形状的理解。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存在困惑,对于长方体的各个面和边的名称还不是很清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为这些学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图形标出各个面和边的名称。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的理解逐渐加深,对于长方体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其次,我采用了示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一些有关长方体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了长方体的不同视角和旋转图形。
然后,我请几个学生上台模仿示范,用纸板搭建起长方体,并尝试组合不同的面。
这样的示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长方体的概念,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困难,难以准确地组合长方体的面。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我组织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通过集思广益,这些困难逐渐被克服,学生们也取得了更好的进展。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行解答。
例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改变长方体的边长,使其体积增大两倍?”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并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讨论和思考,他们逐渐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对长方体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我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
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以及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等方法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整个教学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
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
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
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
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学习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孩子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
“彩虹的七种颜色中一定有你们最喜欢的对不对?”“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了。
为了让孩子的热情保持住,我又采取了用“贴橡皮泥”的方法来计数,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吧!”为了让孩子人人参与,但又为防止课堂纪律乱,我又采取分行的形式。
通过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孩子确实愿意接受又乐于接受。
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共同合作,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
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上课时我先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再出示长方体物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许多长方体,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长方体”为一名词,顺利进入了新课。
1、强化学法指导,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里的学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让学生尽快地摆脱教师这根“拐棍”,提高自学能力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要求。
要落实这一要求,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强化学法指导非常重要。
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自学提示中这样指导学生:数一数(注意数的顺序)、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等方法以及注意看法要有理有据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理论依据。
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回答要有理有椐,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大胆质疑等等。
特别是在教师的点拨环节,通过教师有顺序的演示,指导学生思考和说理要有序。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但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知道了怎样去学习,对今后学生的自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
2、教学活动做到了既能“撒得开”又能“收得拢”。
课堂教学只有“撒得开”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撒得开”并非让学生任意驰骋,还必须做到“收得拢”,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进行有效学习。
本节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整个过程是放开的,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
看得见的是学生在忙忙碌碌,一会儿数数,一会儿量量,一会儿算算,一会儿说说……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
在学生忙完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
这是本节中最为闪亮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放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断地争论补充,再通过教师有效的调控,将学生回答的凌乱的知识,逐渐汇总起来,使的成条,成块,有顺序起来,学生思维也逐渐有序化。
对长方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清晰的图象,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收到这样的效果,除了老师能够放得开让学生操作和的有效调控外,还得益于在放手让学生自学之前老师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自学提示,避免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实现高效学习。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本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同时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又是学生后续学习有关长方体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
教材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基础性教学目标是:①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确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采取直接教授的方法。
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
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让学生唱主角说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而我只是在一旁问一问,你是怎样数的,为什么这样数最好,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为什么这样分组。
你是怎样观察得到的,教师甘当陪衬。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阶段认识长宽高。
课上,我让学生做观察、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节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是我很高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上课时我先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再出示长方体物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许多长方体,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长方体”为一名词,顺利进入了新课。
1、强化学法指导,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里的学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让学生尽快地摆脱教师这根“拐棍”,提高自学能力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要求。
要落实这一要求,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强化学法指导非常重要。
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自学提示中这样指导学生:数一数(注意数的顺序)、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等方法以及注意看法要有理有据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理论依据。
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回答要有理有椐,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大胆质疑等等。
特别是在教师的点拨环节,通过教师有顺序的演示,指导学生思考和说理要有序。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但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知道了怎样去学习,对今后学生的自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
2、教学活动做到了既能“撒得开”又能“收得拢”。
课堂教学只有“撒得开”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撒得开”并非让学生任意驰骋,还必须做到“收得拢”,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进行有效学习。
本节的教学从整体来看,
整个过程是放开的,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
看得见的是学生在忙忙碌碌,一会儿数数,一会儿量量,一会儿算算,一会儿说说……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
在学生忙完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
这是本节中最为闪亮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放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断地争论补充,再通过教师有效的调控,将学生回答的凌乱的知识,逐渐汇总起来,使的成条,成块,有顺序起来,学生思维也逐渐有序化。
对长方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清晰的图象,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收到这样的效果,除了老师能够放得开让学生操作和的有效调控外,还得益于在放手让学生自学之前老师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自学提示,避免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实现高效学习。
做到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的不足:
1、我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
在研究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充分。
2、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捕捉。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
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