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6.4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6.3 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学案
专题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知识精析】1.人口增长模式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和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较快,为城市化提供丰富的人口资源;而三低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抑制了城市化的速度。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对城市化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容纳较多的人口,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反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地区,会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在相同生产力水平下,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低。
4.人口素质对城市化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素质高,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
5.地域文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其中城市中的建筑,包括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高考例析】(2018·天津卷)读图文资料,回答1-2题。
表1 2016年四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表1A.东京众多的星级餐厅,是构成该市地域文化的主体B.巴黎地域文化的标志是美术馆、电影院屏幕总量最多C.纽约人喜爱观赏戏剧,是该市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D.伦敦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体现为外籍学生、博物馆多2.四城市相比,经济功能比文化功能突出的一组城市是A.东京、纽约 B.纽约、伦敦C.东京、巴黎 D.巴黎、伦敦1. C 东京众多的星级餐厅,是构成该市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主体;同样,美术馆、电影院屏幕也是巴黎地域文化的组成或反映,并不是标志。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6.2人口迁移学案
专题人口迁移【知识精析】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知识拓展】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与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相近,只是思考角度不同。
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通过影响交通间接地影响人口迁移(流动)。
三、人口迁移的分析思路1.宏观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一般思路(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3)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2.微观评价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某具体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应辩证地分析,注意以下原则:①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同样是老年人口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这要求针对材料中的信息,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即为决定性因素。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1-1 人口分布 教案
1.1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总体特点:
(1)分布广泛:人类诞生以来,经过漫长的繁衍与迁徙,
如今已分布在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所
有仧陆上。
(2)分布不均: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
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主要规律:
注: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低纬度、沿海地带。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4.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1)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5%(2)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
截止2019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4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尼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
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和埃及。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我国人口分布:
1. 特点:
(1)人口数量多,密度大。
(2)地理分布不平衡。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最显著特点)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
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欠发达、交
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聚居区人口多,少数聚居区人口少。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毒-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一、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的现象。
人口分布是人口的定量和定性的表现,是一个地区人口结构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人口分布的特点1. 均衡性差世界上各国和地区人口的分布差异较大,各国和地区人口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很大。
有的国家人口密度无限趋近于0,有的国家人口密度则超过1000人/km²。
2. 东亚地区人口稠密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特别是中国的沿海地带和长江流域地区人口密度特别高。
3. 北半球人口密度高于南半球北半球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8%,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88%,南半球则相反。
北半球四季分明,热带到极地等多种气候类型,人口居住分布比较均匀,南半球则气候类型相对单一。
4. 边缘地区的人口分布稀疏莫霍里奇连山脉、撒哈拉沙漠、格陵兰岛、南极洲等地人口极为稀疏,主要原因是因为自然环境条件非常恶劣,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
5.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动增加。
城市资源、劳动力、市场的规模优势使城市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直接限制了人口分布的范围和密度。
水资源和水文环境对人口的居住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土壤肥力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口分布的范围和密度。
2. 经济因素经济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程度与地区人口的数量和密度有密切关系。
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地区的就业机会、生活水平、社会福利等,成为引导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3. 移民因素人员流动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国际移民、国内流动人口和城乡流动人口的增加与减少,直接反映了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吸引人力资源的强度等。
4. 政治和文化因素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会影响人口分布的特点。
《第一节人口分布》学历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人口分布》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人口分布”。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人口分布的规律与变化趋势,以及这些规律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视觉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增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人口分布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分析地图和图表,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 反思性评价:通过学后反思,评价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差异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首先讲解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政策因素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地区(如城市、乡村等)的人口分布案例,通过地图、图表等视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产业布局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等。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人口分布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人口分布带来的挑战。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一次小型的课堂检测,检测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或实践任务,如绘制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图并分析其特点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本次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如何改进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毒-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一、人口分布的特点1. 全球人口分布的特点全球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这两个地区合计占据了全球人口的70%以上。
亚洲人口分布最为密集,占据了全球人口的60%左右,而非洲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但也占据了全球人口的10%左右。
此外,欧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人口分布稍显稀疏,但也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2.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中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分布也较为集中。
东部地区的沿海地带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极高。
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则相对较为稀疏。
此外,中国南北方向的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差异,南方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北方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3. 美国人口分布的特点美国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密集,尤其是东海岸地区的五大城市,包括纽约市、费城、波士顿、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人口密度较高。
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则相对较为稀疏。
此外,美国南北方向的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差异,南方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北方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更容易聚集在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的地区。
例如,在陆地上,温暖、湿润且土地肥沃的地区人口更易聚集。
在海岸线上,避风港、繁荣港口周边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口。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
例如,在中国,沿海地带的经济较发达,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
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人口密度较低。
3.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例如在战争或政治动荡时期,人口往往会向较为稳定和安全的地区转移,而政治稳定、安全、和谐的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
4. 文化因素文化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很多人更倾向于生活在和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的地区,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等都可以促进人们的聚集。
人口分布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 1.1 人口分布教学目标设计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培养综合思维素养。
3.通过分析实例,认识并说明自然环境变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
4.收集并展示家乡人口分布的案例、图表和地图,通过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方案,对调查地区的人口分布进行简要解释,培养地理实践力。
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不同尺度下(全球、大洲、国家、地方),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导入1987年7月11日,地球总人口达到50亿。
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90年联合国采纳其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据此,1990年7月11日遂成为第一个“世界人口日”。
而今,世界人口已达到75亿之多,那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人口分布的知识。
教学精讲◆任务一:世界人口的分布◆活动:世界人口的分布教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已经超过了75亿,世界人口有哪些分布规律呢?请大家读教材P3图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及以下三幅人口资料图,描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教师总结:通过数据图示资料来看,世界人口在纬度、海拔、距海远近上分布不均,但又具有明显的趋向性,从全球范围来看,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
那么,具体到大洲、国家和地区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读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世界人口在大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1.读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
2.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3.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哪个大洲数量最多?4.你认为目前世界上是发达国家人口多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教师总结:从大洲和地区分布来看,世界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亚、非、拉美人口较多,世界上有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高中地理 中图版 必修第二册 导学案 微专题1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微专题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思考方向答题术语自然环境地形平原地区人口分布集中,高原山地地区人口分布稀少(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高原地区)气候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居住水资源人口分布往往与水资源分布相一致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土壤贫瘠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矿产矿产开发吸引人口聚集社会经济从城市的带动作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政治、文化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
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
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的特点是()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距河8~10 km分布人口最多C.3 550~3 650 m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D.高程4 500 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2.该流域很可能位于()A.巴西高原B.南部非洲C.藏南谷地D.北美大草原答案 1.C 2.C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错;距河1~2 km处人口分布最多,B错;3 550~3 650 m的百米高程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曲线斜率最大,所以3 550~3 650 m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C对;4 500 m以上高程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曲线斜率小,所以人口密度变化小,D错。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3 500~4 000 m,人口密度比较大,4 000 m以上,人口密度比较小,说明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比较低的地方,4 000 m 以上气温较低,人口稀少,藏南谷地最符合,巴西高原、南部非洲、北美大草原海拔没有这么高,选C。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
读表,完成3~4题。
表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表2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3.东北地区()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D.人口分布趋于均衡4.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区与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①三江平原—气候②松嫩平原—土地③鞍山—石油④大连—交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3.C 4.D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A错误;由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越来越高可以推断,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B错误;人口集中指数越来越大,人口分布重心趋向西南,据此可推断东北地区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人口分布向不均衡态势发展,C正确、D错误。
人口容量学历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容量》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人口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地理学的视角,探究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 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 分析人口容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其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4. 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人口容量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价学生对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理解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引入人口容量的概念。
2. 新课讲授: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讲解人口容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重点介绍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地区的人口容量状况,分析影响该地区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口容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来优化地区的人口容量。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人口容量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一次关于人口容量的简单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某地区人口容量的分析报告或绘制一张反映人口容量与资源关系的图表等。
3. 小组汇报:小组内选择一个地区进行人口容量的研究,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二册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研究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培养其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加深对人口地理学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掌握学生需自学教材中关于人口分布的基础知识,包括人口分布的概念、类型、特点等,并整理成笔记,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2. 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区域(如国家、省份或城市群),进行人口分布特点的实地考察或案例研究。
要求学生对所选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交通状况等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同时,结合官方统计数据,分析该区域的人口密度、人口流动等特征。
3.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等),并完成一个报告。
报告中需包括对该主题的理论分析、具体案例的探讨和自己的见解,以及对案例区域的人口分布趋势进行预测。
4. 作业报告撰写每组成员需将讨论成果整理成书面报告,报告中应包含引言(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正文(包括理论分析、案例探讨和见解)、结论(包括对人口分布趋势的预测)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
报告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用词准确,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对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基础知识掌握部分,并整理成笔记。
2. 案例研究应选择具体的区域进行深入分析,并收集官方统计数据作为支持。
3. 小组讨论时,各成员应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主题报告。
4. 报告撰写时,应遵循学术规范,合理引用文献资料,并保持逻辑连贯、观点明确。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笔记内容、案例分析的深度、小组讨论的活跃度、报告的逻辑性、观点的独创性以及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二册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通过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及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展开。
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复习并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
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选取不同地区(如城市、乡村、沿海地区等)的人口分布案例,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尝试归纳影响这些特点的主要因素。
3. 地图应用:利用地图,标示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尝试分析人口密度与地形、气候、交通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
4. 写作练习:撰写一篇关于某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短文,要求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异同点,并尝试提出改善人口分布的建议。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知识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2. 案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能够准确归纳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 地图应用部分要求学生准确标示人口密度,并能够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
4. 写作练习部分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撰写短文,内容要条理清晰、论据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5. 小组讨论部分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讨论结果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呈现,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答案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辅导和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二册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回顾并总结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策导向等。
2. 案例分析:选取一至两个典型地区(如城市群、农村地区等)进行人口分布的案例分析,分析其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绘制简要的地图标注。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及原因,并就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提出建议。
4. 写作报告:根据讨论结果,每组需撰写一份关于本组讨论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报告,报告中应包含分析、图表和结论。
三、作业要求1.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全面、准确地梳理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分析过程中应注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地图标注应清晰明了。
3. 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应积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形成小组共识。
4. 写作报告:报告应包含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图表应清晰易懂,结论应基于分析得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知识点掌握程度、案例分析的深度、小组讨论的活跃度以及写作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
2. 同学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作业的条理性、观点的合理性、图表的清晰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2. 学生自我反思:学生应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找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3. 小组内部反馈:小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讨论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通过本次作业的实践,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人口分布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6.1 人口数量的变化学案
专题人口数量变化【知识精析】一、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转变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1)根据地区判读:发达国家和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低低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模式);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模式)。
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增长模式也有所不同。
(2)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3)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4)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读:如农业社会及其以前是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图文结合阐述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1)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3)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4)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二、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主要表现在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
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要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我国人口问题与对策1.我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殊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采取了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高低高”模式不同,但与发达国家“三低”模式的产生原因也不一样。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学案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人口和城市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人口部分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城市部分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体系和城市化。
(1)从考查内容看,人口部分侧重于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城市部分侧重于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2)从命题形式看,以选择题为主。
人口部分多以统计图、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例如常见的统计表、折线(曲线)图、柱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城市部分多以平面示意图、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城市的用地类型、范围变化及人口分布状况。
(3)从能力要求看,人口部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口数量及结构的比较,考查考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城市部分则通过平面图、统计图的分析考查考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2019年高考复习应注意:①结合具体的资料,学会对比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差异及分析原因。
②结合时事背景,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③结合城市圈的建设,理解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
④结合城市规划图,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⑤通过分析各种图表,提高图表的判读能力。
01人口数量增长1.人口增长模式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若人口结构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 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退休和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加重(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造成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平衡,选择
B。
15. D 在东北地区,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快,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吸收了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选择
D。
16. D 三江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热量条件不足,①错;鞍山主要是发展钢铁工业,②错;松嫩平原土地
肥沃,大连的海陆交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③④正确。选择
气候
水源
土壤
矿产 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生产
活动方式
东亚、南亚 西欧
古老文化中心 社会因素
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社会因素
商贸活动频繁 经济因素
重要的工业地带
北美洲东北部 ( 特别是 五大湖区 )
高山寒冷区、 干旱沙漠区、
湿热地区
工业、 金融、 贸易发达→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恶劣
D. 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快
16.下列地区与影响其人口集中指数高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三江平原——热量
②鞍山——石油
③松嫩平原——土地
④大连——交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4.B 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的移动, 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 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
误。故选 C 项。
8. D 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状况仅根据资料无法判断,
AC 错误;国家振兴东
北的经济政策会使人口向东北地区移动,但是人口重心移动趋势向西南,
C 错误;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
吸引人口大量迁入,促使人口向南迁移, D 正确。故选 D项。
9. D 三江平原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恶劣,人口分布并不密集,①错误;松嫩平原土地面积辽阔,土壤肥
分布的集中指数为材料。考查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移动的趋势、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和影响人口分
布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完成 10~ 11 题。
10.有关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人口相对稠密
1. 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 .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 .地处内陆
2. 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 .①③
1.B 亚马孙河流域位于亚马孙平原,东临大西洋,所以
13.影响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
)
A. 甲省气候、乙省地形 B. 甲省地形、乙省水源
C. 甲省水源、乙省地形 D. 甲省气候、乙省植被
12. C 根据图示信息甲图人口稀疏,可排除辽宁、山东与湖南。新疆与西藏人口稀疏,人口沿绿洲或河谷
呈带状分布。图示乙省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且东部人口十分稠密,排除内蒙古的可能性;四川西部
大量人口外出务工, 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 故 B
正确, D 错误。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
口的身份,故 A、 C错误。 2. C 材料显示, 2013 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
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
- 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故
北地区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人口分布向不均衡态势发展,
C 正确;根据同一经线上两
点纬度相隔 1°的两点之间的经线长度约为 111 千米, 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经线长, 然后结合纬度计算出重心
移动的纬度距离,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可计算出人口重心移动距离不超过
15km,D 错
A.人口密度低
B
.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
.市场广阔
()
3.C 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因而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
对发达,人口较多,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但由图可知该区域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可以推断该地区多山地
高原,地势较高。
4.B 由图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偏北,随着西伯利亚地区成为俄罗斯
德国;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吻合。
6.B 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
干旱,人口稀少;美国西部以山地为主,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
( 2017 届辽宁庄河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末考试)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
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 域上的集中状况。读表,完成 7~ 9 题。
1. 2005 年和 2010 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 2013 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1. B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
7.东北地区(
)
A. 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
B. 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
C. 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
D. 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超过 15km
8.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 B. 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 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 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
D。
( 2017 深圳市罗湖区高三地理模拟)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
17~ 19 题。
17.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 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 3550-3650 m 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 距河 8— 10 km 分布人口最多 D. 高程 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18.该流域可能位于(
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及人口集中指数变化。据此完成
14~ 16 题。
14.我国东北地区(
)
A. 人口重心移动是政府行为
B. 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
C. 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D. 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15.导致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移动的原因是(
)
A. 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
B.
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 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形等因素影响,但地形并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
11. A 澳大利亚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为欧洲移民的后裔,多信仰基督教。
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13 题。
12.甲、乙两省(区)可能是(
)
A. 辽宁、山东 B. 湖南、宁夏
C. 新疆、四川 D. 西藏、内蒙古
的一个重要开发区,北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的发展,
所以吸引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 (2017 ·长沙模拟 )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
5~ 6 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题主要设计到后天因素和外在因素: ( 1)后天因素:主要指社会因素、营养因素、地理气候、环境卫生、
医疗条件等; 一般而言, 社会经济发达、 地理气候凉爽宜人、 医疗卫生条件好的地方, 人的寿命一般长; ( 2)
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有环境因素、饮食起居等;自然环境优美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可美化人的心灵。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6.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5.D ①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②国人口集中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为
【高考例析】( 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
2017 年常
住人口达 6254 . 8 万人,比上年增加 59. 3 万人。 2001—2017 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 2 所示,同
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 6%— 0. 7%。据此完成 1~ 2 题。
沃,商品农业发达,吸引了人口集聚,②正确;鞍山利用丰富的铁矿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吸引大量人口
集聚,③错误;大连临海,交通便利,是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④正确。故②
④正确,故答案选 D 项。
【名师点睛】本题引进“人口重心”和“人口集中指数”的概念,并以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和人口
人口分布
原因
全世界 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 海拔 1 000 m 以下的平原和低
山丘陵区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多集 中在平原地区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 住和农业生产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水源分布
人类逐水而居
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
土壤的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
高
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
9.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稠密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三江平原—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