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访谈

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访谈
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访谈

依恋和诉求人际互动模式的具体应用

1550187 经济申晨 1550098 经济柳雨心

摘要:“依恋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人的持续联系,这个特定的人是当孩子感到脆弱或需要保护时就会去寻找的那个人。”这是鲍尔比依恋理论的关键观点。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借助受访者儿时的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分析受访者在后来遇到印象深刻的困难时的反应。

关键词:依恋应对困难诉求

正文:

一、采用理论与相应访谈问题设计

主要理论涉及了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中的依恋理论和诉求分析。依恋理论最初的提出者是英国的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虽然他主要关注理解婴儿与养育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而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鲍尔比的贡献在于把依恋的需求正常化,认为这种需求应该受到尊重,而不是把其看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

本次访谈的具体提纲设计如下:

(一)依恋访谈部分

1、你和父母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你有印象你和父母第一次分离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反应?

3、你感觉你和谁比较亲近?为什么?

4、小时候你生气的时候/需要安慰的时候会去找谁?他们是怎么回应你? (二)主题访谈部分

1、从小到大遇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困难是什么?

2、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3、你是怎么度过这个困难的?

4、在你心情不好时你寻求安慰的对象是谁?

5、你想和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6、那个人是怎么回应你的?

二、具体案例与分析

本次研究我们共有两位访谈对象,所问到的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困难都是和男女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相关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分析看出,她们二人的依恋关系与人际互动模式的不同。

(一)案例一

采访对象的身份:女大二学生,性格温和,待人友善,长得挺可爱,这是大家对她的普遍印象。

遇到的最大困难及心理感受:与大学交往了一年的男友出现了矛盾,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很多生活去配合男友的步调,会忧虑男友不会完全地爱她,没有这样“完全的爱”,她会感到不安全,没着没落,心里空荡荡的;当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如果又不能表达愤怒的情绪,会感受但失望乃至绝望,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提不上劲。但是男友却和其他的女生走得很近,越发的疏远自己了,她去问他,他又不承认,俩人处于冷战状态。她很伤心。二人间的冲突模式:受访者没有安全感,失去自我-男友进入个人空间-二人不再交流-二人关系出现问题。

应对办法:没有告诉其他人,也不愿意分手,总觉得过一段时间男友意识到自己的好了就会主动道歉,然后两人和好。

早期受访者对父亲所形成的依恋关系:小时候,受访者的父亲是个比较强势的人,很少在她身边,但只要父亲回家,总是带些玩具或礼物给她,并且总会把她抱在膝盖上说:“乖乖在家,好好学习,爸爸每次回来都给你带礼物。”长大后潜意识里,她觉得,惟有当她遵从父亲所说,做个顺从或父亲期望的乖乖女,父亲才会不断地把爱给她,这样,她对父亲的亲密依恋也才能得到满足。如果不是这样,她不确定父亲是否会爱自己,要是不按其愿望做,离开后的父亲是否还会回来。

依恋类型与分离焦虑类型:矛盾型。

(二)案例二

采访对象的身份:另一位女大二学生,性格开朗、比较外向,说话直来直去,人很漂亮。

她遇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困难及心理感受:与交往的第一个男朋友,由于各方压力主动分手。分手后,她很失落、难过,当时不想学习、不想做任何事情,会和母亲发生经常性地,没有理由,只为发泄的争吵。

她与母亲之间的冲突模式:受访者向母亲没有理由地发脾气-受访者母亲一开始不予以回应-受访者继续吵架希望得到理解式的回应-母女二人开吵-二人吵架没有结果-不再吵架。这种无理由地发脾气是在她表达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注的需求时的一种夸大的反应。

她采取的应对办法:没有向父母倾诉,选择了向朋友寻求安慰,等着时间渐渐冲淡一切,后来没多久就忘记了这次失恋,然后顺利地投入了下一段恋情。早期受访者与父母所形成的依恋关系:比较像是朋友关系,会给她很大的自由与空间,但她还是会听他们的话,会忍不住地去服从、尽力去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会给自己很多压力。平时因为和母亲相处时间较长,且因为性别相同,所以和母亲比较亲近,更有共同语言。因为父亲的身份为学校的老师、校长,所以和父亲之间一直保有一定的距离。

受访者对于儿童时期的分离没有印象,上大学才经历第一次分离,自己一开始觉得没什么,感觉自己出来会自由、解放、开心,但还是在看到母亲哭泣时,自己也想哭,很舍不得。

依恋类型与分离焦虑类型:虽然受访者经历过在叛逆期时和母亲的无理由争吵和冲突,也有分事情和父母交流的状况,但通过她对于分离焦虑的态度及个人面对困难时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安全型依恋。

三、总结

案例一中,结合儿时受访者对于父亲的依恋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付出、奉献,是为了吻合父亲心目中乖乖女形象而获得关爱形成的情结投到自己的身上,她需要依恋他,同时也希望他依恋自己,这样才有安全感;她也应该意识到,分离焦虑带来的深度不安全感的对象是父亲,如果现在把安全感寄托在男友身上,男友会很累,同时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女孩对男生的吸引力,她要明白,父亲的远离并不是自己“不乖”造成的,这会促使她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男友也要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女生不正当的交往,正好重复了女友早年父亲远离所致的深度不安全感的伤害,会导致女友的难过,内疚感会推动他去探索自己的责任和真正的需求。

案例二中,结合儿时受访者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受访者儿童时期不太敢冲父母生气,因为父母会不能以她希望得到的安慰的方式回馈。以至于她在度过叛逆期、不再经常性地与母亲吵架后,也不会和父母分享她认为父母的反应是哭也没用的事情,所以就会藏起来这种情绪,在朋友处寻求安慰。这也和后来她在面临失恋问题时的反应相同。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都是通过人际互动模式访谈受访对象面对失恋问题时的态度,但由于二人儿时形成的依恋关系不同,故而二人在后期的情感关系中,所采取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安全型的人比矛盾型的人在恋爱关系中更有自信,且在面对失恋等问题时比较容易走出来,更有安全感。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对依恋的概念、发展阶段、已有研究理论到已有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综述,然后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阐述以及展望。 【关键词】依恋依恋理论依恋的评估方法现状 依恋(attachment) 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依恋的形成及其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些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依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依恋概念的提出和依恋发展的阶段 1.依恋概念的界定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1]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 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近年来, 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 可以是儿童, 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2.依恋发展的阶段 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许多研究者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谢弗和爱默逊(Schaffer & Emorson)提出的阶段模型及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 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 非社会性阶段(0~6周)。该阶段儿童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 2) 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该阶段儿童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 3) 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该阶段儿童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 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4〕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 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3个月)。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2) 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反应。(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 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 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4) [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 ol.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

成人依恋量表(AAS)

导语: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验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早期童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现在对他人依恋的模式,依恋关系量表四种类型: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还是恐惧型,成人依恋量表( AAS)- 依恋人格类型测试。 成人依恋量表 (AAS) 测评须知: 阅读下列语句,并衡量你对情感关系的感受程度。请考虑你的所有关系(过去的和现在的),并回答有关你在这些关系中通常感受的题目。如果你从来没有卷入进情感关系中,请按你认为的情感会是怎样的来回答。 请在量表的每题之后的括号里填写与你的感受一致的数字1~ 5。 选项: 完全不符合 =1较不符合=2不能确定=3较符合=4完全符合=5 题目: 1.我发现与人亲近比较容易。 ( ) 2.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 ( ) 3.我时常担心情侣并不真心爱我。 ( ) 4.我发现别人并不愿像我希望的那样亲近我。 ( ) 5.能依赖别人让我感到很舒服。 ( ) 6.我不在乎别人太亲近我。 ( ) 7.我发现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会帮我。 ( )

8.和别人亲近使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 ) 9.我时常担心情侣不想和我呆在一起。 ( ) 10.当我对别人表达我的情感时,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感觉会不一样。( ) 11.我时常怀疑情侣是否真正关心我。 ( ) 12.我对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很舒服。 ( ) 13.当有人在情感上太亲近我时,我感到不管服。 ( ) 14.我知道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总有人会帮我。 ( ) 15.我想与人亲近,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 ) 16.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依赖别人。 ( ) 17.情侣想要我在情感上更亲近一些,这常使我感到不舒服。( ) 18.我不能肯定,在我需要时,总能找到可以依赖的人。 ( ) 一、计算分量表分 本量表包括 3 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 6 个条目组成,共18 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填几就得几分。其中2、7、8、13、16、 17、18 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 先计算 3 个分量表的平均分数,再将亲近和依赖合并,产生 1 个亲近依赖复 合维度。 亲近分量表题号168121317平均分得分 依赖分量表题号257141618平均分得分 焦虑分量表题号349101115平均分得分 亲近依赖复合维度计算方法:亲近依赖均分=(亲近分量表总分+依赖分量表总分)÷12

对成人依恋的研究

成人依恋研究 背景: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伴侣选择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不过直到1980 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 Hazan 和 Shaver (1987) 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Hazan 和 Shaver 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Hazan 和Shaver 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 Shaver 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 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 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陈学娟(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号:1032010809023)摘要:本文分别从父母、家庭氛围、儿童自身气质和社会文化环境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对于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关键词:儿童 安全型依恋影响因素培养策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Ainsworth将婴儿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情绪型三种类型。在面对威胁时,只有安全型依恋者才会适当地激活依恋行为系统寻求支持。依恋风格是在个体婴幼儿时期逐渐建立起来的。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对于婴幼儿来说, 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及其共同组成的家庭,形成何种依恋风格 必然与家庭密切相关,当然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分不开的。1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1.1父母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这样认为,依恋关系的建立仅仅是母—婴依恋的 建立,父亲对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不具有多大的作用。因为母

亲主要担当着日常照顾和抚养的责任,母子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强化这种亲密的依恋关系;而父亲与儿童交往的时间远远不如母亲,只要儿童能得到适当的悉心照顾就可以忽视父亲的作用。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并不是仅仅针对母亲,而是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儿童对父母情感上的需要是天生的,父母是儿童形成安全感的源泉,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父母对子女积极接纳的态度都会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1.1.1母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母婴情感联系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婴儿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母婴情感纽带无以取代。[1]在婴儿建立和形成依恋风格的过程中,母亲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1.1.1.1母亲对儿童照料的敏感度 敏感的照护是指在孩子看来,母亲对自己的各种需要能够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在这一交往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爱是最重要的方面。 Clarck-Stewart等【2】的研究表明: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爱抚时,母亲能够给予立刻的满足。同时,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表情较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密切接触,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对自身的安全感,进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婴儿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负责任、敏感、充满爱心的母亲常常能够与婴儿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反之,则易形成

是什么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表现-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

是什么决定了你恋爱中的表现?|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 说到依恋类型,还是得从婴儿时期说起。因为,对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婴儿时期,造成我们和父母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的心理系统,也在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中发挥作用。 依恋类型在“婴儿-父母”间已经出现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那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的。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他指出,依恋理论的核心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被依恋的那个人是不是在自己身边的,容易找到的,对自己充满注意力的?Is the attachment figure nearby, accessible, and attentive?” 如果父母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 如果父母并非如此,则婴儿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 如果无论如何父母都不再回来,婴儿就会陷入抑郁和绝望。 后来,一个叫作Mary Ainsworth的人第一次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做出了分类。她做了一个实验,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继而重聚。结果显示: 大约有60%的婴儿在父母离开时觉得不开心,等父母一回来就开始找父母,并顺利地被父母安抚,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安全型(secure)。 另外,有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而当父母回来时,却不愿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怀抱,表现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想惩罚父母的离开的矛盾表现,这些孩子被叫作焦虑-反抗型(anxious-resistant)。 最后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有压力,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有的会把注意力转向玩地面上的小东西。这些孩子被叫作回避型(avoidant)。 这个研究同时也发现,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正是这个实验,证明了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孩子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 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 1987年,Hazan 和Shaver第一次把上述婴儿-父母的依恋类型理论放到成人的恋情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s)语境中研究。他们认为,成人的恋情关系的本质也是一种依恋,它们与“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似: 都会因为另一方在身边,并及时回应自己而感到安全 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紧密,都有身体上的接触 当无法“联系”到对方时,都会觉得不安全 都会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成人依恋的研究及其进展

1987年Hazan 和Shaver 把依恋的研究 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后,成人依恋逐渐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1.1依恋及成人依恋的含义 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chment )研究开始,John Bowlby 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二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是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 。两维是指积极和消极,四类型是指安 全型、迷恋型、淡漠型和恐惧型。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 1.3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 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主要有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婚姻质量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关系与其社交焦虑的研究,依恋关系在不同辈份之间的稳定性 等。国内学者李同归 等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 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吴薇莉, 刘协和

AAS的在中国的信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但由于文化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Horowitz1991年编制的关系问卷(RQ)在Hazan和Shaver 的三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恐惧型,问卷包括ABCD四个类型,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Brennan和Shaver(1997)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是在所有有名的自我报告类成人依恋量表基础上形成的,共36道题,两个因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2006年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4研究不足和展望 4.1关于成人依恋的分类和测量 关于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关键的是研究工具问题。由于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对依恋的测量既有类型的又有维度的,且没有标明采用某测量方法的标准,这样便常常使结果不一致,这是成人依恋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整合工作。 目前研究方法仍主要集中在自我报告法上,针对其存在的单一性,社会认知方法在依恋研究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比如启动实验方法, 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中吸取长处 。 关于依恋研究的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依恋类型和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上,对成人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心理病理机制研究却少有触及。以后的研究要把握安全与不安全成人依恋区分的标志,并深入研究依恋的可变性。改善和治疗不安全依恋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这将成为依恋研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发展和改良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是以后研究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4.3关于成人依恋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相对目前国外的成人依恋研究,我国才起步不久,许多理论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结果。成人依恋的分类和行为模式上中西方人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注重运用自身资源,运用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修订国外引进的测量工具,最后形成适合本土的权威理论。 成人的依恋关系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由于成人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复杂性,该领域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除了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整合研究方法的研究,依恋的稳定性问题以及依恋的临床应用等,这些问题也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FeeneyBC.Asecurebase:Responsivesupportofgoal strivingsandexplorationinadultintimaterelationship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J].2004. 87. 李同归,李楠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 吴薇莉,刘协和.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 王小妍,郭永玉.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J].心理学探新 ,2008.28.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 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直到鲍尔比的同事 Mary Ainsworth 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 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 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 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Ainsworth 和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分析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状况)(1)本次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29.7%)、安全型(28.2%)、迷恋型(23.7%)、冷漠型(18.5%);(2)大学生的依恋在性别、专业、年级、恋爱经历、城乡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依恋回避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的回避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年级上基本不具有差异,但在个别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依恋在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均无任何显著差异。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本次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29.7%)、安全型(28.2%)、迷恋型(23.7%)、冷漠型(18.5%),这与田瑞琪2004 年在大学生中的调查结果一致。国外大多数的研究中都是安全型的比例最高,如Lopez在2002年的研究,依恋类型中安全型(46%)、恐惧型(20%)、冷漠型(19%)、迷恋型(15%),Creasy 在2001 年采用AAI 对145 对恋人进行测量,发现安全型占40%。国内早期的研究多数也是安全型人数最多。分析以上结果的原因,中外成人依恋的比例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不鼓励直接的情感表达和如同希望那样强烈的身体接触,因此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分数高于国外研究,而依恋类型的划分是有维度计算的来,因此我国的安全依恋人数比例低于国外实属正常。恐惧型的人的特点是与人亲近不舒服,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但很难相信他人,担心会受到伤害,分析这种依恋类型的人的特点,可以看出非常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内敛、含蓄、谨慎……”,因此原因,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恐惧型人数比较多。与我国早期依恋类型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造成,早期多使用陌生人情景法,两者对不同依恋类型的表现有不用的界定。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由于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恋人、朋友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人们观念的转变(如责任感减弱、离婚的增加等)使得人们的焦虑维度的分数增高,导致恐惧类型的人数增多。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性别差异,而焦虑维度无性别差异。4个子维度上均差异

“依恋”宝宝的三种类型

“依恋”宝宝的三种类型 因此,每个小孩的气质类型不同,形成的依恋类型是不一样的。 一样来讲,依恋有三种类型: 大多数小儿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 “依恋”宝宝的三种分类 这类小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地玩,母亲在场能使小儿感到足够的安全,现在他对生疏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在生疏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操作。 这类小儿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他(她)的活动会受阻碍,并明显表现出不安和查找,但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会赶忙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专门容易地安静下来连续玩儿。 另有一种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这种小儿专门怕与母亲分开,每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专门小心,假如母亲要离开他(她),他(她)就会表现出极高的抵抗,会大哭大叫,但当母亲回来后,他(她)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抵抗与母亲接触,即使是和母亲在一起,他(她)也不感到安全,也不能积极地进行活动。 还有一种是回避型的或叫无依恋类型。 这类小儿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即使欢迎母亲的到来也是专门短暂的,他(她)对母亲的离开及回来没有什么专门的反应,同意生疏人的安慰就像同意母亲的安慰一样,这种是没有对母亲形成专门的依恋。 以上三种类型的依恋,前一种为良好的、积极的依恋;后两种为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假如父母亲从小就能够精心地照管小儿,与小儿紧密接触,绝大多数小儿都会形成安全的依恋,个不小儿即使开始有些不安全依恋,也会逐步转变成安全的依恋。 这种安全的依恋,可使小儿在活动中有安全感,使他(她)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究、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小儿的心理、智力发育。 小儿时期的安全依恋还将导致一个人在成人后对人信任、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确实是讲,从小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有重要的阻碍。

爱情和依恋类型

爱情和依恋类型 生理行为体系 基于成人依恋理论研究,每一段爱情关系,不外乎有三种主要的生理行为系统在起作用。 依恋人彼此间的情感互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婴孩和她母亲间的情感互动。 照顾人之间彼此将对方看作是在某些方面需要照顾的孩子. 性爱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有两性行为的发生。 依恋行为系统扮演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自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通过与其照顾者(通常是他的母亲)的互动中开始逐渐形成。他的依恋类型将终生左右着他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 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依恋类型根据这个人的“自尊”(对自己的综合评价,比较积极)和“人际信任”(相互信任) 1安全型安全型的爱人(高自尊和较高的人际信任) 据估计约有近50%的人群在爱情关系中体现为安全依恋型。这些人可以很容易的和爱人接近,并且可以非常惬意的依靠他们的爱人。他们不会担心被抛弃。他们也不担心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安全依恋类型的特征表现: 较有信任感。·较少感到孤独。·倾向于和别人保持长期的关系 ·喜欢享受性爱的乐趣,尤其是和长期的伴侣间的两性关系。 ·自尊心强,同时对他人也很尊重。·面对压力的时候会寻求社会支持。 ·当爱人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慷慨的给予他们支持。 ·恰当的袒露内心,同时希望别人亦如此。 ·积极,乐观,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富有建设性。·倾向于沿袭父母的信仰。 ·相较而言不太惧怕死亡。·在积极情绪的应激下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和认知力。 2 依恋类型:焦虑/矛盾型焦虑/矛盾型的爱人 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两到三类。(“专注型依恋风格”和“放弃型依恋风格”)大约有20%的人在恋爱关系中被学者称为“焦虑/矛盾型爱人”这些人通常会比他们的爱人更为迫切的想和对方接近。而且常常抱怨他们的爱人似乎不愿意像他们所冀望的那和他们接近,在恋爱关系中,他们最担心被抛弃。”矛盾"在此描述的是一种频繁的爱恨交织关系。 这种类型的其他的特征表现为: 尽管在恋爱关系中陷的很深,但以失败告终的几率仍然相当高。 ·在失去之后会极度悲伤。·自尊心不牢固,常常自我怀疑。 ·相对性爱而言,更喜欢被拥抱的感觉。·认为配偶无法给予自己帮助。 ·尽管喜欢和他人协同工作,但常常感到自己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赏识。 ·幻想成功,但常常无法持之以恒付出努力。·易患饮食失调症。 ·感到父母对待自己不公平、具有侵犯性·具有情绪化倾向,尤其是在面对压力的时。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_汤芙蓉

1.成人依恋研究的提出 依恋研究的先驱者Bowlby 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成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个体早期与父母的经验与他后来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强的因果联系”。另一位依恋研究的杰出贡献者Ainsworth 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2]。研究发现成人在处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如亲密维持、分离焦虑以及将对方作为“安全基地”等[3]。由此研究者认为成人的亲密关系可以看作是依恋关系。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Hazan 和Shaver 认为成人依恋有 着亲子依恋相似的类型,他们采用了Ainsworth 的三分法作为框架来组织成人依恋关系中情感和行为的差异。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研究发现,运用三分法所得到的成人依恋分布结果与早期婴儿依恋的分布大致相同。他们还认为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源于在不同依恋史基础上形成了对亲密关系不同的期望与信念,或者说形成了一套“内部工作模式”。依恋工作模式会对个体一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种导向和成形作用[4]。 2.成人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 2.1成人依恋的测量 在亲子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分,而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中依恋双方的角色是交互的,同时是依恋者也是接受照顾者,这种交互作用给测量带来了挑战。另外成人的行为表达含义复杂,不易观察和分辨,所以在对成人依恋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 汤芙蓉 摘要:近年来依恋研究已经由亲子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本文系统概述了成人依恋的提出、成人依 恋的测量手段和类型划分、现有两大研究取向(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依恋发展临床取向社会人格取向 作者简介:汤芙蓉,四川南充人,四川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158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142304004 心理1403班 陈小莺

1、依恋的定义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依恋的发展 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形成的首要前提,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2.1依恋发展的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前依恋期 出生~2、3个月 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 —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 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

—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 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依恋关系建立期 3~6个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 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 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 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依恋关系确立期 6个月~3岁 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 —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视频) —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 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4)伙伴关系阶段 依恋关系成熟期 3岁以后 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 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在一岁左右的宝宝是最依恋人的时候,特别是每天与谁接触的时间多,就越依恋谁。像有的时候家庭当中只有妈妈一个照看宝宝的时候,宝宝就特别的依恋妈妈,从来不让其他家人抱。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有的宝宝从来都不与妈妈分开,所以每天总是与妈妈在一起,至于家里的其他的人,不会与他们接触。甚至都不会让他们抱,像这种情况就是属于一种依恋的行为。其实宝宝依恋的行为也是有好几种的,下面就请专家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威胁2:甲状腺机能减退 这是一种容易发生在中年女性身上的疾病,大概有10%的女性会得此病。由于这种病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所以就增加了它所带来的危害。这种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大大增加孕妇流产和早产的几率。另外,得这种病的患者也非常容易得心脏病。更为不幸的是,这种病不容易察觉,因为它的症状并无特别之处,而患者也常常将它的一些典型症状如:易疲劳、体重增加、易怒和对寒冷敏感等归咎于年龄增大或生活压力过大。 自我保护:最好的办法是进行甲状腺检查。35岁后,每5年就要进行一次血液检查,来察看甲状腺机能是否正常。如果你有以上那些症状,并持续了一段时间,或者你已怀孕或正有此打算,便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如果查出甲状腺素水平低,一定要听取医生的建议以决定是否仍继续怀孕,因为这对婴儿和妈妈都有不好的影响。得了甲状腺机能减退,需要服用人造甲状腺素丸来使甲状腺素水平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威胁1:心脏疾病 心脏病可以说是女性的头号杀手。每年死于心脏病的女性比所有因癌症而死的女性还要多。无论你健康、年轻与否,都受着心脏疾病的威胁。据有关数据表明,22%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50%的年轻女性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胆固醇偏高。这两种被忽视的病症都会增加人体动脉血管内壁上的脂肪沉积,从而引发心脏病。 自我保护:每年进行定期的体检,及时掌握自己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另外,还要了解自己的腰围数。可别小看这个数字,它比体重数还重要。国外一项最新发现表明,腰上脂肪过多的女性和血脂高的女性很容易患心脏病。理想的腰围是控制在85厘米以内。年轻的女性还要注意排压。因为这部分人群的工作压力通常

成人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理论 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伴侣选择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 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直到鲍尔比的同事Mary Ainsworth 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 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

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

摘要 实证研究中,在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内的现状,做了大量的研究,逐步形成适应国内的依恋理论与实证的体系。 本文从依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理论上介绍了不同学派的依恋理论观点,包括精神分析学派、习性学理论、认知理论等,各个理论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总结了各学派的成就和不足。实证研究介绍了依恋的研究方法、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依恋与友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青少年犯罪、依恋与欺负行为、依恋与认知等,在相关研究中,介绍了依恋与各个领域的关系,文中整合了前人的成果,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在最后,提出了对依恋的展望,包括:依恋与家教、依恋的代际传递、依恋的纵向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这几项是对依恋研究的一点体会,本人认为依恋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和相关的研究中,应该使依恋的研究成果走入实际的家庭教育和个人自我提高,使依恋的成果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 引言 针对国内的现状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依恋的形成上、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对社会性的影响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个性发展、依恋与犯罪、依恋与家庭教育、依恋的代际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依恋的研究还集中于儿童早期,对青少年及成年期的依恋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依恋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窗口,揭示不足,以备后来的学者能在此基础上对依恋研究有新的突破;总括了理论的成果,还将实证相关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使依恋研究不仅停留在学术界,还能更有效的指导生活。 一、概念分析 (一)儿童依恋的界定 1.依恋的提出 关于母婴依恋的研究,是从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开始的。鲍尔比基于他的文化观和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依恋与失落》一书里,从生态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精神病学以至控制论、信息论角度,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依恋最初是由鲍尔比(J.Bowlby)提出,用以描述母—婴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其实鲍尔比(Bowlby)的初衷并不认为依恋仅指婴幼儿期才具备,他认为依恋是伴随整个童年期,直至成人。 2.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依恋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局限于婴幼儿期。如张春兴(1992)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依恋关系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人在其他社会情境中满怀信心和胜任力地去参与。 2)依恋对象的作用是“安全基地”,是保护,是对压力、焦虑的自然遮挡。同伴和老师的作用不被当作依恋关系的核心。

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

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 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 安斯沃斯和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强调了早年经验对认知过程的持续影响。实验研究证明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认知任务中会有不同表现。这些差异可能与注意的能力和注意的策略有关。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在与依恋无关的认知任务中,不同依恋类型也应有不同表现。 Mikulincer和Shaver提出“依恋行为系统”(Bowlby)的动力模型中指出,“首要依恋策略”(Main)——在沮丧或遇到威胁时期望并寻求可信赖者给予协助和保护的策略,包含两个“次级依恋策略”。其中一个是依恋系统的“过度活化”,另一个是依恋系统的“去活化”。 依恋系统的“过度活化”,即焦虑依恋:在感受到威胁时,对可依恋对象的警惕性和反应性均提高,情绪高涨,迅速寻求帮助。这种策略是在不安全的早年经验中习得的。焦虑依恋者婴儿期的看护人(多数情况下是母亲),由于自身的情绪等因素,总是对婴儿的信号做出不一致的反馈,或者虽然给予了婴儿足够的注意和保护,但却都是不适当的。依恋系统的“去活化”,即回避依恋:在感受到威胁时,压抑对自身脆弱性的认识和对依恋对象的依赖性,以获得极度的独立性和自治力。这种策略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习得的:婴儿的看护人总是在婴儿不哭闹、不要求的时候提供更好的照顾与保护,但很少与婴儿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不同的刺激依恋策略对成人的注意和认知的影响,是现在研究的焦点。焦虑依恋的成人更倾向于把注意集中在与依恋相关的情感信息上,并难以

从中转移注意。当要求他们回忆一段童年时期特定的消极情绪经历时,他们很快顺从了,并且一些生理指标马上发生变化,表现出生理唤醒。有的研究中,要求焦虑依恋者想象浪漫的亲密关系并在头脑中产生表象,数分钟后,当实验者要求他们停止时,他们难以转移注意并让表象消失;他们的皮肤点水平和与情感相关的大脑活动水平仍然很高。 回避依恋的成人倾向于忽略与依恋相关的信息,或者把注意从这类信息中迅速转移开。他们要花更长的时间来识别与依恋相关的信息,在回忆和编码这类信息时也更困难。但在出现认知或情感“负荷”(load)时,这种忽略依恋信息的效应会减弱或消失。 回避依恋者是只在处理与依恋相关的信息中采用这种注意策略,还是在与依恋无关的一般任务中也有相应表现呢?之前对这种注意机制的研究仅限于与依恋相关的材料任务中,而作者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的依恋类型是否在一般的中性注意任务中也表现出这种注意机制。 研究者做出一下两个假设并进行了实验: 假设一:回避型能更快速有效地分配注意。 假设二:回避型的这种注意技能会在任务中出现过去非安全经验的提示时被干扰和消除。 实验一:心理不应期范式实验(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PRP) paradigm) 实验设计:2×4混合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