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多元质疑的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能力训练的进程。在”授人以知”的基础上,做到”授人以渔”,实现”多元解凄”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 语文课堂提问必须把握的原则

课堂提问的教学实践证明,要取得整个提问的最佳效果,还得把握四个原则:

1.新颖性。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这样才会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中。如果提问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对之一无所知,或教师的提问方式比较老套,问题类型基本相同,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与语言运用上要匠心独具,精心安排,耐心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与教师

在思维与语言运行上同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有效性。课堂提问不是根据教师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出发点不是起点,而应该依照学生主体要求来设问,即把学生的价值实现要求摆到教师思维的首位,把学生感兴趣的、理解有困难的、有异议的东西放到起点,把握时机,唤起注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一个既能从学生所需出发又能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有效度”。

3.针对性。教师在提问时应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保证设问的科学严密,设问要慎重、周详,反复思考,并经常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如果设问模糊混乱,无意中会弱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要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领会提问的核心,从而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4.适宜性。提问的难度要适宜。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问,要具有弹性、延续性,由一个问题引出若干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网络,把知识结构系统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如果提问过于肤浅或流于形式,学生能够随便作答,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难度过于大,学生苦思冥想不能作答,就会影响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的发展。

二.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必趣的。如何发挥教学

双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社会性,使激情点燃生命的课堂。为此,执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里上的一种“冲突”的欲望。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洲练,对课文重点、难点与关键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却能使学生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执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必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山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 层次清晰、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向发展。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次设计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过来;然后再

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出:“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始终有一样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就可以不费劲的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引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和掌握肯定就容易得多,也易于接受。

四、把握角度、发散思维

课堂的提问,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各种解答方法,既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标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课堂的提问,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字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

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授人以知”的基础上,做到“授人以渔”,实现“多元解读”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没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裕权.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宽松环境【j】.四川教育,2006(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5.

[3]尧逢品.提问需要构建“问题场”【j】.四川教育,2006(9)i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