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的经济外交
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档(2)
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档(2)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摘要】:由于苏联在70年代乘美国实⾏战略收缩之机⼤规模扩充军备和在世界各地扩张,严重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
⾥根政府前期全⾯调整美国的外交政策:增强实⼒,"遏制"苏联的扩张,推⾏"和平演变"战略,其结果恢复了美国的实⼒,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冷战"⽓氛,但同时也加深了美国⾃⾝的困难。
美国的外交战略⾯临新的抉择。
冷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战略为遏制外交战略,遏制战略是贯穿整个冷战史的美国⼤战略,其制定和实施毫⽆疑问是美国政府的政治⾏为,对它的政治性解读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容易被⼈们接受的。
⼀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标:在维护西⽅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发展,政治、经济关系的互动是不平衡的互动。
冷战时期,美国对战略、政治、军事安全利益的考虑超过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甚⾄不惜耗费巨资在全球与前苏联展开争夺。
但经济利益仍然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标,美国甚⾄会不惜发动战争来摆脱经济衰退。
美国遏制前苏联的⽬标是双重的,维护美国在政治和军事安全上的利益是遏制战略的根本⽬标,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是遏制战略的重要⽬标。
⼆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段:针对前苏联、东欧以及西⽅盟国,诱压结合,综合运⽤经济遏制或经济援助,以服务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经济⼿段或经济战略在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运⽤,就是美国实现遏制战略的基本⼿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冷战的全过程,是东西⽅冷战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经济遏制。
遏制战略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它强调采取除战争之外的⼀切⼿段并综合运⽤国家的各种⼒量去实现战略⽬标,其中,贸易管制战略就是遏制战略⼿段的具体化。
贸易管制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的⼀项重要经济遏制战略。
其旨在通过管制美国及其西⽅盟国与以前苏联为⾸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的贸易,禁⽌向社会主义国家出⼝战略物资,以阻⽌其经济、军事实⼒的增长,并最终实现遏制战略的⽬标。
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冷战时期的欧洲
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冷战时期的欧洲冷战时期的欧洲,受到了美国的重要影响。
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对欧洲发挥了重要的塑造力量。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来探讨美国对冷战时期欧洲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的影响在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政治手段对欧洲施加了重要影响。
首先,美国积极推动欧洲西部国家的结盟,并倡导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NATO成立于1949年,旨在抵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
美国在NATO中起主导作用,这使得欧洲国家在面对共产主义威胁时能够获得美国的坚定支持和军事援助。
其次,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援助,加强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
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了对战后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旨在促进欧洲国家的经济复苏和民主稳定。
这一计划不仅帮助了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也增加了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
同时,美国还通过对西柏林的坚决支持,阻止了苏联对整个德国的统一和控制,维护了欧洲的稳定。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在冷战时期,美国通过经济手段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
美国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和贸易合作,推动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其对欧洲的影响。
美国的援助计划不仅包括马歇尔计划,还包括对欧洲国家的直接援助和经济合作协议。
这使得欧洲国家在战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同时,美国通过加强与欧洲的贸易合作,打开了欧洲市场,使得美国的商品和技术进入欧洲,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控制力。
三、军事方面的影响冷战时期,美国通过军事手段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在欧洲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并通过军事联盟向欧洲国家提供保护。
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和联盟关系,有效遏制了苏联在欧洲的扩张。
美军通过北约和其他军事协定,与欧洲国家形成了紧密的军事联盟,并在欧洲部署了大规模的军事基地和军队。
这一举措不仅提供了欧洲国家防御和保护的力量,也显示了美国对欧洲的军事承诺和力量。
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必须回答的问题是: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美国是否要领导世界,如何领导世界; 以什么战略取代冷战时的遏制战略; 美国的盟友是谁,敌人是谁; 国家的主要威胁是什么; 在苏联解体后,在国力衰落、经济不振的形势下,美国 是收缩还是继续扩张。 围绕这些问题,美国政界、学术界、舆论界展开了 辩论。辩论主要在新孤立主义与新国际主义之间展开。
(2)所谓“扩展”,即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 与世界自出民主力量。 《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指出,“我们的国家安 全战略是建立在扩大市场民主国家大家庭并阻止和遏制 对我国、我们的盟国和我们的利益的一系列威胁的基础 上的。这种民主以及政治和经济自由化在世界上,特别 在对美国具有地理战略意义的国家越牢固扎下根,我国 就可能越安全,我国人民就可能越富裕”。
人权外交与“扩展民主”既体现了美国要在世界上 推广其价值观与民主制度的愿望,又符合了美国的全 球战略利益,使得“民主”、“人权”这些理想主义 理念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美国 实质上是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其全球霸权战略。 它一方面为在全球范围推行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铺 平道路,是美国凭借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建立全球霸 权的补充; 另一方面,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还直接有 利于美国地缘政治的扩张,例如美国对南联盟的打击, 名义上是反对塞族的种族灭绝政策,实际上却是通过 削弱南联盟在巴尔干地区扫除障碍,确立新的秩序。
新孤立主义的实质是强调重建美国国内政治、经济、 社会秩序,减少承担的海外政治、军事义务;停止对外 援助,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的全球性收缩。
“新国际主义”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认为在后冷战时期, 美国绝不能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 因为冷战后的世界呈现出纷乱动荡的局面。既然美国是惟一 的超级大国,既然美国的利益与世界形势相关,那么美国 无论如何都要面对世界,都要处理国际问题。不应把美国 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截然分开。 冷战后的世界充满着危险,这增强了美国在国际上进行领导 的必要性,而不是削弱了这种必要性。世界仍然需要美国 起领导作用,美国自己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 也要求美国起领导作用。如果美国退却,那么留下的真空 谁也无法填补。 冷战后的世界存在着民族主义狂热、核扩散、宗教派系争斗、 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在动乱和暴力盛行的世界上,在谁 也无法预测今后局势如何发展的世界上,美国不可削弱其 领导的作用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因此,不应“大刀阔斧地削减国防、外交、对外援助和情报 活动的开支。这些是美国在发挥国脉领导作用时所使用的 工具”(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盖茨语)。
2020年春季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题: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权力—实力—利益”理论,强调美国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
该理论旨在( )A.建立美苏均势的两极格局B.强调国家利益是外交出发点C.为即将开始的“冷战”服务D.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辩护2.《苏联兴亡史》中讲道:“1955年5月,巴黎协定批准生效,苏联等8国在华沙举行第二次会议,缔结了条约,以与北约相抗衡。
”苏联等国“条约”的缔结说明( )A.欧洲不再有矛盾冲突B.苏联力图称霸全球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苏“冷战”开始3.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欧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美国实力日趋衰落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西欧力量不断增强D.多极化格局的显现4.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
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国也承认新中国。
1966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
之后,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和许多东欧国家。
这表明( )A.法国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B.西欧经济复兴直接促使两极格局瓦解C.军备竞赛加剧导致美法关系急剧恶化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多极化态势5.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
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
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6.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规定国家不再补贴,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甚至提出福利只限于给老人与病人,特别不能给罢工工人。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_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精品课件
将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原则分为四个学派
汉密威尔主义、威尔逊主义、杰 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
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对外政策:
汉密尔顿主义者(商人) 威尔逊主义者(传教士) 杰克逊主义者(战士) 杰斐逊主义者(律师)
精品课件
汉密尔顿主义者(商人)认为: 国家政府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大联盟是 国内稳定和国外有效行动的关键, 他们长期关注国家以有利的条件 融入全球经济的需要。
精品课件
1989年5月12日,乔治·布什总统首次提出了 对苏联 的超越遏制政策。超越遏制政策实际上是遏制 战略 的继续和发展,但其目标要比遏制政策大得多, 即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不放弃军事遏制的同 时,以经济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 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使东欧国家摆脱苏联的 影响,促使苏联消减军事力量,最终使苏联在
精品课件
威尔逊主义者(传教士)认为:美 国负有向世界传播美国民主和社会 价值观、创造接纳法制的和平国际 社会的道德义务和重要国家利益
精品课件
杰斐逊主义者(律师)认为:美 国外交政策应当少关心向外传播 民主,多关心国内的安全。
精品课件
杰克逊主义者(战士)认为:美 国政府在外交和国内政策方面最 重要的目标应该是美国人民的物 质安全和经济富足。被称为人民 主义学派。
表现:欧洲:冷战政策,亚洲:热战,非洲、拉美:扶植控制 特点: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全球扩张
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西欧各国
衰落,苏联政治军事实力增长
(2)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全球战略意图明显
表现:
科索沃主宰世界)
原因: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
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二)制裁不得人心,遭到各方的反抗与抵制1.国内外人道主义谴责和目标国的抵制使经济制裁举步维艰。
经济制裁的目的往往是要求目标国作出有利于制裁国的政策调整,而达成这一目的无疑有赖于目标国政府的配合。
但是如果政策改变的结果会给目标国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政府往往会倾向于抵制制裁国发起的经济制裁,因为顺从可能损坏统治者的国际声誉,降低国内支持率。
封锁禁运给被制裁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受损失的往往是被制裁国下层民众的利益,因此人道主义谴责不绝于耳。
美国对古巴的长期制裁给古巴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导致古巴国内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苦。
然而美国的经济制裁给目标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道的同时,不仅收效甚微且使美国的经济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国内外舆论强烈呼吁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封锁。
自1992年以来,古巴每年向联大提出反对美国封锁的决议案,在联大投票中,支持古巴的国家从1992年底9个增加到1997年的143个,1998年的157个。
在疯狂的制裁面前,古巴人民蒙受了巨大损失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古巴政府在苏联解体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进行经济改革,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成效卓著。
至1999年,古巴国内生产总值在拉美名列前茅,物价平稳,社会安定,同时联合国连续8年以压倒多数通过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制裁的决议。
可见美国的经济制裁不得人心,难有成效,制裁道路上举步维艰。
2.搞治外法权,成众矢之的。
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先后签署了旨在强化对古巴全面制裁的赫一伯法以及针对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
这两项法案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调整美国的国内关系,而是用301条款和特殊301条款等国内法去处理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把美国的法律扩展到美国的领土之外,对同古巴等三国做生意的主权国家及其公司实行连锁制裁。
这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原则的公然违抗,是地地道道的治外法权。
赫一伯法和达马托法不仅干涉了古巴、伊朗、利比亚的内政,而且还干涉了所有同这些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国家的内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极大愤慨。
美国二战后外交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美国二战后外交政策演变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影响力,成为美国政治家和外交家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这一进程中,美国外交政策不断演变,其影响至今影响着国际政治的格局。
一、马歇尔计划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陷入了一片废墟。
欧洲各国经济遭受极大破坏,战后恢复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为欧洲各国提供财政援助,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稳定欧洲地区政治和经济局势。
美国在此次外交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为欧洲提供了经济支持,还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
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它为后来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北约成立冷战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北约作为美国在欧洲的组织策略,旨在通过集体安全机制,加强欧洲防务,并防止苏联在欧洲的扩张。
北约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
它加强了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并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策略的重要一环。
北约与苏联的竞争和冷战之后的持续影响,是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中东政策转变在冷战的影响下,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了许多转变。
如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是围绕着利益和安全展开的。
但是,在冷战期间,美国的中东政策是以反共为主,支持阿拉伯国家抵御苏联的影响。
冷战期间,美国与伊朗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过去,伊朗和美国关系的紧张愈发显著。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四、“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通货膨胀。
为了重振经济,美国政府掀起了一场“供给侧革命”,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整个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新自由主义”政策。
“新自由主义”包括放松管制、降低税收、缩减社会福利、鼓励企业进行自由竞争等政策。
这种政策的影响不仅限于美国国内,还推动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富尔顿铁幕演说1946年3月15日,已辞去首相职务的丘吉尔应邀前往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頓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
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的特殊的关系”。
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
富尔頓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正式提出了英国的“三环外交”的总构想。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英美联盟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丘吉尔“三环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
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开始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并意图扩展到柏林西区。
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
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以示反对,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
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
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经过谈判,双方解决了“柏林危机”。
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并直接加快德国的分裂。
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美苏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年9至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
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
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作者:赵怀普文章来源:《国际论坛》2006年第2期[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欧关系的发展演变,主要受国际形势和美欧双方的实力两大因素制约。
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
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欧盟的崛起,美欧关系出现历史性调整,即从冷战时期依附性质的“特殊关系”向后冷战时代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
伊拉克战争加速了美欧关系历史性调整的进程。
[关键词] 美国;欧盟;大西洋联盟;美欧关系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
这一“特殊关系”主要受国际形势和美欧双方的实力两大因素制约。
〔1〕这意味着,一旦特定的历史条件削弱或消失,“特殊关系”也就难以正常地维持下去。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美欧联盟的政治基础严重动摇。
另一方面,欧盟的崛起对美欧关系构成了强烈的挑战。
面对双重压力,传统的大西洋联盟难以为继,美欧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
所谓调整,主要是指美欧之间从冷战时期的“特殊关系”向后冷战时代的“正常关系”转变。
这场历史性的调整目前仍在继续,它不仅对美欧关系本身而且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塑造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冷战时期的美欧“特殊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欧关系可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以冷战的结束作为分水岭,美欧关系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各经历两个阶段,其间包含三个转折点。
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至整个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冷战因素对美欧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此前由西欧列强所主导的多极格局,但两极格局并不比多极格局稳定。
由于权力争夺和意识形态冲突,美苏“冷战”很快爆发,随之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区。
美国从对苏遏制的全球战略出发,奉行大西洋联盟政策,试图联合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
1947 年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继而推动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就是大西洋联盟政策实施的一连串标志。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
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
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
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
“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
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
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
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
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
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
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精)
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199年1,冷战结束,东西问题随之降温,南北问题骤紧,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导致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高级政治地位下降,低级政治地位上升,经济手段相应地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经济外交在总体外交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成为政府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政策的类型和模式可以把经济外交分为经济援助外交、经济制裁外交和经济合作外交三种类型。
我国自197年8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之后,经济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并以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作为经济外交的主要形式,并以平等互利为经济外交的准绳。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作为冷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美国却对经济制裁情有独钟。
经济制裁作为经济外交的一种,即有意识地采取某种政策来**或*剥*夺某一国家的利益,以迫使该国改变其某一对外政策或行为。
经济制裁是一种强制性外交政策,根据发起者的不同分为单边经济制裁和多边经济制裁。
多边经济制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协议下共同对违约国的经济行为实施某种**。
**单边经济制裁,顾名思义是由一个国家单方面采取对某一个或多个国家实体的经济行为加以**、*禁*止等手段以期达到特定的目的。
本文将主要探讨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
一、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概述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与美国相抗衡的另一极苏联不复存在,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
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制裁倍受美国青睐,日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和*禁*运并非为了**和*禁*运本身,经济制裁只是美国政府为达到更深层次的政治和外交目的的工具。
以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为例。
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目的就是使古巴政府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自196年0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全面禁运,199年210月,美国通过了旨在强化对古巴经济**的*“*托里切利”法案,进一步扩大对古巴的贸易制裁;199年48月,克林顿宣布对古巴采取新的制裁措施,以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加大对古巴的压力。
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的经济外交
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的经济外交论文报告:“冷战时期美国对西欧的经济外交”一、生产与重建计划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以帮助战后欧洲国家重建。
该计划于1947年开始实施,旨在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援助以支持欧洲国家的经济复苏。
这种外交政策使欧洲国家对美国感到尊重和感激,并促进了美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形象。
二、霸权权力的表现美国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美国实行了对西欧国家的特权贸易,即通过美国和其盟国的互惠协议和贸易协定,向西欧国家提供廉价资本、原材料和技术,以换取他们的进口市场。
这种宽松的贸易政策波及到其他世界地区,使美国成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领导者。
三、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国为了帮助西欧国家发展,多次推动欧洲国家建立共同市场。
当时,欧洲的国家间贸易壁垒很高,由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支持,也很难推动欧洲国家建立共同市场。
为了使欧洲国家加强一体化,美国推动了由欧洲六个国家组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立。
该组织最终演变为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团体之一。
四、反导计划在冷战时期,后来又出现了SDI(反导计划)。
它旨在维护美国不受其他国家的核攻击。
如果SDI能够成为现实,那么它将改变世界的力量关系,使美国成为唯一能够对其他国家进行核攻击,同时不受其他国家核威胁的国家。
然而,这个计划的实施已经遇到了许多困难,不可能迅速实现第一阶段,更不用说实现最终的野心了。
五、新国际经济秩序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这个时代,美国对于国际体系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美国不得不推动新国际经济秩序,增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地位。
新国际经济秩序要求国家需要以更公平的方式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这样才能保持全球贸易和投资的稳定性。
这个阶段的国际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以推动全球市场的繁荣。
案例1:马歇尔计划的执行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底开始执行的,旨在重建战后的西欧国家。
该计划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未曾发生过类似的国际救助行动。
美国冷战期间对外援助与文明输出
美国冷战期间对外援助与文明输出美国在冷战期间对外援助的政策及其背后的文明输出的影响是巨大的。
冷战期间,美国发起了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目的是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控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及提高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
美国对外援助的政策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
经济上,美国向西欧、亚洲、非洲等地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帮助这些国家进行重建和发展。
美国还通过培养人才、提供技术等方式帮助其他国家加强了解和利用新科技。
在军事方面,美国为其盟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技术,帮助它们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除了在武器上的援助,美国还经常向其他国家提供军事训练、战术指导等技术支持。
在文化方面,美国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通过媒体、音乐、电影等方式传播自己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美国的文化,逐渐将自己的文化融入到曾经单一的欧洲文化中。
这样的文化输出让很多国家感受到了自由和民主的价值,同时也使得很多国家的文化和娱乐产业得到了发展。
虽然美国在冷战期间进行的援助计划在一些方面缺乏效果,但总体来说,这些援助计划对美国及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世界的国家在最为贫困的时期得到了美国的援助,设施得到了升级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这种援助也让很多国家走出了传统的专制和极端主义,逐渐成为自由、民主、秩序的国家。
美国的援助计划也促进了国际合作。
在美国领导的多边机构下,国际援助得到了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这样的合作也加强了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并起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
美国对外援助的政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美国提出的援助计划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插手国内的政治事务。
然而,大多数人相信美国的援助计划是出于良心和公平的考虑,是一项为人民服务的政策。
总之,美国对外援助的政策在冷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援助计划不仅帮助其他国家发展,也提高了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
美国的援助计划也为全球打下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公正的基础。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蒙巴顿方案》:1948年英国政府针对印度殖民地独立而提出的《印度独立法案》,因当时的印度殖民政府总督蒙巴顿勋爵而得名。
方案规定,允许印度殖民地独立,按照宗教信仰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巴基斯坦和土邦3部分。
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宗教大仇杀和难民潮,也为印、巴之间留下了克什米尔问题。
但最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赢得了独立。
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以美苏为首的两种世界力量(通称东西方)间除采用宣接支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
1946年丘吉尔发表表富尔敦演说和次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
90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
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
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及苏朕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夜宣告结束。
水门事件:美国当代史上的政治丑闻。
在1972年大选中,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一些成员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
在对这一案情的调查中涉及到尼克松本人。
1973年10月议院司法委员会负责搜集、调查尼克松的罪证,准备对他进行弹劾。
1974年7月底,该委员会通过了弹劾尼克松的三项条款。
尼克松为避免因弹劾而彻底身败名裂,于8月8日正式宣布辞职。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
该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
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而西方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
从4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50年代末,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冷战后美国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
冷战后美国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冷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深化与扩大,欧洲联盟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继续提高,对欧美关系中的美主欧从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新挑战。
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善。
试通过对国际背景、国内形势等方面对美国政府克林顿、小布什到奥巴马时期欧洲一体化政策进行多角度剖析。
标签:美国政府;克林顿;布什;奥巴马;欧洲一体化从克林顿、小布什到奥巴马时期是美国政府自冷战后对欧洲战略“重新审视”的重要历史阶段,美国对欧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克林顿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克林顿政府上台之初,优先关注国内问题及经济事务,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并不明朗。
但是从1994年经济有所好转之后,一切开始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1月,克林顿在其发表的第一个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声明中宣称,支持欧洲联盟及其发展更加强大的共同机构,美国不仅鼓励欧洲搞经货联盟,原则上也赞同欧盟发展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便使西欧联盟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1]20。
7月,克林顿在柏林发表的演说中更是进一步地阐明他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他说:“展望21世纪,我相信,一个统一在民主、自由市场和共同安全下的欧洲,在维护繁荣与和平方面,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2]1克林顿时期欧洲一体化政策最大的特征就是同意欧洲可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安全和防务特性,“充分支持发展一个欧洲安全和防务特性——这一特性的形成将加强大西洋联盟中的欧洲支柱,同时也会加强大西洋两岸之间的联系,并使欧洲联盟能够为它们共同的安全和防务承担更大的责任。
大西洋联盟和欧洲联盟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
”克林顿政府是冷战后“最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府[3];但是,它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是有限度的[4]。
这主要是基于美国一贯政策的实质即自身利益而定,这决定了它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在安全层面,政府同意欧盟发展安全和防务,但又不能削弱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主导地位,最终目的仍是为了保持对欧洲的主导权。
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的经济外交
作者: 解红丽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24-25页
主题词: 冷战 美国 西欧 经济外交
摘要:冷战初期,出于与苏联对抗的需要,美国政府通过经济外交把西欧纳入它的冷战战略体系,西欧也基本上配合了美国与苏联的抗衡.但是,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复兴,美国越来越难以控制西欧,西欧在美国与苏联抗衡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本文通过美国和西欧的经济活动试分析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经济外交的成功和无奈.。
冷战后美国对外关系
冷战后美国对外关系第十一章美国与其他美洲国家的关系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崩溃,其在拉美地区的力量日渐收缩,“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不再是美国西半球政策的指导方针。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拉丁美洲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其西半球的政策。
美国认为,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强,欧洲和亚太正在形成巩固的经济体,对美国的外部市场形成巨大的挑战和竞争。
为此,美国可以在本大陆谋取一个以它为中心、超过欧洲和亚太的更大的统一经济体来应付来自亚太地区和欧洲的市场竞争,避免西半球其他国家脱离美国;同时,来自拉丁美洲的贩毒和非法移民问题让美国觉得仅靠援助和无休止的谈判无济于事,美国应该取得南方国家配合,争取拉美国家在各种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共识。
因此,在处理与其他美洲国家的关系时,美国一反过去的傲慢和霸道,降低姿态,以“美洲事业倡议”为信号,以美洲自由贸易区为目标,主动调整了它在美洲大陆的政策。
第一节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和实践一美洲事业倡议: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冷战结束后,当华盛顿更多地从经济而不是军事角度来确定它的安全战略时,与美国处于同一个半球的国家的市场对美国来说重要性增加了,因为地理的临近更便于美国巩固国外市场和和抵御外来的市场竞争。
然而,美国已无法像过去那样挥舞大棒指挥拉美国家,因此在期望拉美市场对美国商品和服务完全开放的同时,美国还要顾及到拉美国家的利益。
本着这种“互利”的原则,美国主动提出与拉美国家合作,建立“新的经济伙伴关系”。
1989年,布什入主白宫后不久,在美洲国家组织理事会上发表的他对拉美政策的第一篇演说中,强调美洲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宣称将同拉美国家建立"新伙伴关系"。
1990年3月27日,布什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强调了与美洲国家建立“新的成熟的伙伴关系”的重要性,阐明美国意欲与拉美国家在禁毒、环境、债务、移民等问题上合作。
1990年6月 27日,布什在白宫向拉美国家外交使团发表谈话,提出“开创美洲事业倡议”(Enterprise for the Americas Initiative, 简称“美洲倡议”), 强调东欧发生的变化不会转移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注意力,重申美国与拉美国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是“认真”的,美国不会忽视在本半球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后美国对非经贸政策研究及其评析
摘要: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作为世界上对非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相应地对其非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尤其是在经贸方面,除了推行多党民主与经济挂钩外,更多的是加紧抢占非洲的市场和资源。
这一调整必对我国与非洲的关系产生新的影响。
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对非经济政策,以期进一步认识美国在非洲的政策和实践。
关键词:冷战后;美国;非洲;经贸政策
冷战时期,美国为与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在非洲以苏划线,在政治上扶植代理人,藉此抗衡苏联的扩张。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特别是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因国力日渐衰退而不得不在世界实行全面收缩,美苏在非洲的争霸也随之结束。
一时非洲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急剧下降,成了被“边缘化”的对象。
1993年初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美国对非洲政策因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严重受阻。
随着非洲经济好转、政治渐趋稳定而日益引起西方大国的关注。
尤其是美国改变了以往对非洲的看法,不断调整了对非的贸易政策。
1993年3月,美国国务院举办美国-非洲部长级会议,商讨贸易、能源开发等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46个国家的部长参加了会议童,同年美国对非援助约10亿美元,在受援国名单中,排在首位的是南非,其次是埃塞俄比亚和莫桑比克。
[1]2000年5月美国又通过了旨在促进美非贸易的《增长和机遇法案》,以期抢占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进而达到更多的政治目的。
一冷战后美国对非洲的经贸关系
经济因素在美国对非政策中具有突出地位,冷战后初期,美国同非洲的经济关系主要限于美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双方的经贸关系并未得到充分发展。
据报道,美国同非洲的贸易只占它对外贸易的1%,大大落后与欧洲国家;美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只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
双方的巨大潜力都没有发挥出来。
自90年代以来,美非贸易每年平均以33%的速度增加,但其发展仍不尽人意,存在巨额逆差。
而90年代中后期以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遇。
对此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基直言不讳地说:“在全球经济竞争即将把热化的前夕,美国再不能冷落这个拥有76亿人口但基本尚未开发的市场了。
”[2]美国前商业部长布朗则宣称:“从现在起,美国将不再将非洲市场拱手让给那些前殖民强国。
”[3]美国是非洲国家新兴的贸易伙伴,近年来,美国对非贸易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尤其是美国从非洲进口的商品日益增多,进口额从1989年的40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43亿美元,居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第一位,出口额也从77亿美元增至99亿美元,居经合组织第二位。
[4]美国对非洲的重视主要是基于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美国对非洲的传统贸易政策主要有最惠国待遇、一般普惠制和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惠制。
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都是美国普惠制的受惠国,其中,22个非洲国家享受美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的普惠制。
普惠制为许多非洲国家提供了优惠的贸易政策。
但是,它也有许多限制条件。
例如,采取“竞争需要限
制”来控制普惠制所提供的优惠。
为了控制普惠制所提供的优惠范围,美国还对普惠制商品的价格、普惠制受惠的发展中国家资格、毕业条款、原产地要求、“直接进口”要求和纺织品以及其它事项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此外,美国对非洲市场的拓展遇到了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巨大挑战。
尽管美国在经合组织对非贸易中排名较前,但同欧盟相比,美国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
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在非洲份额大约为30%,而美国的市场份额仅为6%——7%。
[见表1]
随着非洲国家在9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已成为南非、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国主要贸易伙伴,同时美国也是非洲地区的主要投资者。
在这种情况下,相比法国、欧盟对非洲的经贸政策,美国对非洲的传统贸易政策已经不能满足美非贸易的要求。
为此,美国从1994年起大力调整对非政策,将扩大对非贸易作为建立美非伙伴关系的起点。
1996年2月,克林顿总统向国会提交《美国对非贸易和发展援助政策》报告,鼓励美国企业家开展对非贸易和投资。
1997年4月,克林顿政府提出《促进非洲经济增长和伙伴关系计划》,决定设立两项总额达65亿美元的非洲投资保证基金,建立美非贸易论坛和美非自由贸易区,给予非洲国家1783种商品免税进入美国市场的待遇。
在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政策支持下,美非贸易迅速发展,1997年双方贸易额达30703亿美元,其中美国从非洲的进口超过200亿美元。
[见表2]美国在非洲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到12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