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
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
系联方法如下:絺(chi1 )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燕燕于飞,下上其音八、、八、、J 7,I ―I~~/、P z I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詩邶风燕燕》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詩鲁颂泮水》《绿衣》的韵脚字是“风” “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 “心” 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 “心” 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 “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 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 上古同部。
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
谐声研究刍——精选推荐
中文摘要t本文是关于‘说文》中“谐声”现象的研究。
首先通考证t纠正了传统对“形声”的理解,指出“形声’其实就是谐声,它并没有表形盼含义在内,它只说的是一种表音现象。
因此对形声(其实也就是对谐声)的研究其实主要是语音的研究。
在梳理前人对谐声研究的成果时,不仅较为准确地划分出谐声研究的四个阶段,而且站在学术史的高度。
阐述了在谐声研究的基础上,中西学术传统与方法的渐渐融合。
并进而指出,谐声的研究是建立中国历史语言学的基石,尤其是在上古音的研究中,没有谐声关系很难展开全面的研究.在这点上,它犹如同源词对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作用.不仅如此,在汉藏语比较研究中的难题,即分清哪些是同源词.哪些是借词,它也能提供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谐声研究是如此重要,而前人对谐声的研究却未为称心.所以,在利用谐声来建立上古音时,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在他们未对谐声作总体的研究。
所以,无法作出全面系统的考察.。
而系统性却是语音的根本性质。
所以.在新的理论,新的基础上重新全盘整理谐声字就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在把所有的谐声字注出中古音的基础上,在前人利用谐声来研究上吉音的背景下,精选出具有代表性语音差异的谐声组,分声母,韵母两部分列出.。
声母方面按主谐字的辱.舌,齿、牙、喉顺序列出。
这样,不仅一眼就可以看出前人包括李方桂先生在内对上古声母构拟的偏颇,而且为重建上古声母提供了现成的、具有系统性基础资料。
韵母方面则按主谐字在《诗》韵中的分部排列,这样不仅为考察韵母的演变提供出新的问题,即如何解释从谐声到<诗》韵的变化,而且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资为出发点的材料.总之,这些经精心组织的具有音读差异的谐声组,不仅可以使我们以系统性的眼光来评判前人对上古音研究的不足,而且也为重构上古音提供了系统性的基础。
关键词:谐声、声母、韵母、《诗经》、上古音AbstractThed妇rtationfocusesonthes岫ofpictophone打ccharacter(谐声)迅鼬140WenJ/e矗re9B目也thedisscrtationclarifiestheconventi锄almisunderstandingofThroughtextualXingsheng(形声),pointingoutthatXingshengispictophone“echaracter缸effect,and鹞itdoesnotsuggestanysha∞ofaobstructer.,itonlyscⅣesasa曲∞om∞onforthesoundofacharacter.ThusaresearchonXingshengfactually,pictophoneticcharacter)ismainlyaphoneticstudy.Basedona孙,ste咀laticresearch∞theta'eviousfindingsaboutpictophoneticcharacter,theauthornotonlycl越sitiesfourdhases缸也estudyofpictophoneticcharacler,butalsoexpoundsthatthesmdyofpictophonetic拍araeter,whichhasbeenadvancedbytheg哺幽aIconfluenceofChineseandwes_tcq'nacademictradifionandmethods,laysthefoundationforChinesehistorieal1mguisficsWithoutrelatmgtopictophoneticcharacter,itisd瞒culttomakeathoroughstudyofancientphoneticsmChina,justasthewayparonymismthestudyofw%'ternhistoricalcomparativelmgmstics.Besidesthis,thestudyofpictophoneticcharacteroffersagoodsolutiontosolvetheacademicproblemsinthecomparativestudybetwoenChJne∞MandarinandtheTib髓】anguage,suchashowtotellwhichwordsarcparonymorloanwordInspi他ofthe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ofpictophoneticcharacter,theformerstudyonptctophanetiecharacterisfarfromsatisfactory.Therdore.problems黜uewhenwotrytolocateancientch盯a懈’soundsbypictophoneticcharacterwithoutacomplete瑚derstandmgofthephenomenon.Asacompleteand母-slan曲cstudyisessentialtophonetics,itisimpcraUvetoD3akeawholeresearcho丑piclophonetic曲aracterbasedonn咖pcxspectivesand]lewtheoriesByusingmedievalphoneticstoarfflotateallthepictophoneticcharacterandreferringtothepreviousstudyotpictophoneticcharacterwiththeannomUonofancientpronunciation,theauthorselectsthemost砖嬲廿衄nVegroupsofpietophoneticcharacterand1ists也embyintinalCOluanont(声母)andcompoundvowel(韵母),i面1a1consanontw箱1洳d证tee'msoflip、tongue—teeth·throay.Inthisw料Itisobvioustoseethemis面地邛n扭ti衄ofancientmm-mlconsanontc彻stmctedbypreviousresoarchersmcluding№LiFangguiItalsolaysasystematicfoundationfaf也ere-iaenmlcatlonofancientmtmalc皿s龃。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 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No.1.2008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张亚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首肯,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谐声材料本身以及对谐声现象所表现出的内部语音关系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分歧。
对此,我们认为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不能因为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例外,而否认整个谐声材料的价值。
谐声字所反应的主流现象有规律可寻,而且,这些规律以及例外都可以得到合理地解释。
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关键词]谐声字;上古汉语;谐声[中图分类号]H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8)02-0125-06在上古音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材料很多,有谐声、韵文、经籍异文、古书通假、读若、声训等,但其中价值最大的还是谐声字。
王力也云: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音韵学家一般只能根据五种材料来研究上古的声母:第一是谐声偏旁;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第五是异切(不同的反切)。
我们之所以说谐声字价值最大,是因为它数量多,形态多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许君叙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氏释之为 以事以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为半声也。
江河之事,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
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
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意,形声合体主声。
其解释形声,极为明白。
历来对谐声的关注不绝,晋卫恒曰: 形声江河是也,以类为形,配以声也。
唐贾公彦曰: 谐声即形声,江河之类是也。
皆以水为形,工可为声,书有六体,形声为多。
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32| | 2U2I/1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摘要:汉字的谐声是构拟上古音的重要材料,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利用谐声构拟上 古音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说文》的谐声标准过宽,其谐声分析多有不可信者,如“尼”“冀”“良”等字,需要做一番甄别工作;二、谐声材料是不同时代的累积,所谓谐声时代早于《诗 经》时代的说法不可信,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是可行的,但也应考虑到其中的异质成分;三、必须充分利用出土古文字中的谐声材料,作为《说文》谐声的补充。
关键上古音古文字谐声汉字中的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但不等于拼音文字的表 音),声旁的表音功能就是所谓谐声。
谐声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音近(包含音同),®如果甲字 用乙字谐声,甲字和乙字的语音在创造甲字的时代必定相近。
因此,利用汉字的谐声,可以反 过来推断语音关系,从而构拟古音。
例如:“悔”字从“每”声(这一点从文字结构上看毫无疑 问悔”的中古声母是晓母h v‘每”的中古声母是明母m-。
如果该谐声创造时代“悔”的声 母是和中古一样的h_.则两字的声母相差过大.绝不能说语音相近;如果将该谐声创造时代 “悔”的声母构拟为清鼻音《m-,则两字的声母相近(韵母当然也相近),符合谐声的音近原则。
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操作起来并不复杂,麻烦之处恐怕主要还在汉字谐声本身。
东汉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总字数的比例超过80%,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可资利用的 i皆声材料,然而《说文》写作的时代距离通常所说的上古音时代(《诗经》时代)有近千年之 久,其间汉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慎的认识也难免受时代的局限,保存在《说文》里的 谐声未必都具有真实性.也未必都能反映上古音的实际情况。
如何有效利用汉字的谐声,是上古音构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讨论:**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基于古文字谐声假借的汉语上古音研究”(19VJX115) 阶段性成果。
《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
《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汉语词典,作者是西汉末年的汉学家许慎。
这部词典中讨论了汉字的音韵特征,包括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和上古声母的读音。
谐声字是指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读音,但形意义相同的汉字。
《说文解字》将谐声字分为“一调”和“二调”两类。
“一调”指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
境中具有相同的声母但不同的韵母的情况,如“秋”有“qīu”和“qiū”两种读音。
“二调”
指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完全不同的读音,如“居”有“jū”和“jǔ”两种读音。
《说文解字》还讨论了上古声母的读音,即汉字中原本存在但已经没有使用的声母。
这些声母主要来自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过程中所演变出的声母。
例如,《说文解字》将“辶”认为是上古的声母“l-”的笔画,而“山”则被认为是上古的声母“s-”的笔画。
总之,《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汉语语言学的重要著作,讨论了汉字的音韵特征,如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和上古声母的读音,为我们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和汉字的读音规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说文解字》中对谐声字的讨论对我们了解汉字的读音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能够告诉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汉字的读音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掌握汉字的读音。
上古声母的讨论也是《说文解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汉字的读音规则。
总之,《说文解字》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汉语语言学著作,对于我们了解汉字的读音规则和汉字的演变历史都有很大的帮助。
浅论“谐声”价值在古音研究中的认识过程
、
到 了 明代 ,陈第 基 于 语 音 随时 地 而 变 迁 的 观 念 ,取 《 说 文 》以读 《 》 诗 ,明确提 出 《 文》之谐 声多与 《 说 毛诗 》合 的说法 。他在 《 读诗拙言》中说:“ 说文》讼 以公得声,福 《 以倡 得 声 , 以貔 ,斯 以其 ,脱 以兑 ,箭 以即 ,溱 、 皆秦 , 霾 臻 阗、填 皆真 。者读旅 ,涣读矣,滔读 由,玖读芑 。又我读俄 也 ,故义 有 俄 音 而仪 、议 因之 得 声矣 。且 以莪 、娥 、鹅 、我 、 硪、哦之类例之 ,我 可读平也 ,奚疑乎 ?可读阿也 ,故奇有 阿 音 而 猗 、 镝 因 之得 声矣 。且 以何 、河 、柯 、 轲 、珂 、蚵 、 苛、诃之类例之 ,可可读平也 ,亦奚疑乎?凡此 皆 《 毛诗 》 音也,徐铉修 《 说文》概依孙 俪之 《 韵》 切 ,是 以唐音而反 律 古 矣 。 这 里 , 陈 第 主 要 讨 论 了 “ ”和 “ ”两 个谐 ” 我 可 声系列, 通过 从“ 我” 和“ 可” 得声的一批形 声字来证 明“ ” 我 和 “ ”读 平 声 。可 见 ,陈第 已经 把 《 文 》谐 声和 《 经 比徐、吴更进 了一步 。 二 、对 “ 声 ”价 值 的 不 断 探 索 谐 清 代, 运用谐声材料来研究上古音韵达到了高潮 。周祖 谟先生说: 顾 氏研究古音的方法 ,不单 纯凭 借韵文的押韵, “ 还进一步从文字谐声上观察字的归类。例如 我 ’字古音属 歌戈部,而 《 韵》真韵之 ‘ ,支韵之 ‘ ’也同属于 广 羲’ 俄 歌戈部 。又如 皮 字 《 广韵》收在支韵 ,而从 ‘ ’谐声 皮 的 ‘ ’ 颇 ’ 坡 ’都 属 于 歌 戈部 ,则 ‘ 也 属 于 同一 波 、 、 皮 部。 ……后来江永 、 段玉 裁步其踵武 , 擘析更精 , 成就更大 。 ”
浅论“谐声”价值在古音研究中的认识过程
浅论“谐声”价值在古音研究中的认识过程"谐声"是古代音韵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汉字部首和韵母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古音研究中,对于"谐声"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认识、系统研究和深入理解。
系统研究阶段是指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谐声"的概念和规律。
这个阶段主要在两个朝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即南北朝和唐宋时期。
南北朝时期,王羲之被认为是第一个系统研究"谐声"的学者,他在《临朐县志》中提到了部首和韵母之间的对应关系。
随后的唐宋时期,陆机、韩愈等学者也对"谐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证。
例如,陆机在《文心雕龙·音声》一文中提到了印证谐声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汉字字形的观察来推测其读音。
这个阶段的研究为后来的古音研究奠定了基础。
深入理解阶段是指现代学者对于"谐声"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古音研究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对"谐声"的认识不断深化。
他们发现,"谐声"并不仅仅是字形和韵母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涉及到声调和韵尾等不同音系之间的关系。
例如,有的字形相同但音韵不同,有的字形不同但音韵相同,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谐声"来解释。
现代学者还通过对方言、古籍和甲骨文等的研究,对于"谐声"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谐声"在古音研究中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初步认识、系统研究和深入理解这三个阶段。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古代学者对于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也为现代古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谐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对古代文字和语言的研究提供更准确和科学的依据。
谐声字与上古复声母研究
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 , 经历了无 声系统 的主流 。 特殊谐声是指不 同声类 间的谐声 , 其 到 当代的历史长度 。 发 音部 位不 相 同 , 且有 相 当数量 的谐声 例 。 特 殊谐 数 发展 变 化 的语音 系统 ,不可 能用 一 个统 一 音 系 的 对 声的研究是 目前上古声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特殊 概念去定义它。 、 二 我们面对 的是一个不 同地域层面 叠 加 的复合 的谐声 系 统 。所 有 的上 古谐 声 字 不可 能 谐声问题 , 基本上就是复声母及其结构的问题。 圆
关键词 : 谐声字 ; 古 ; 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声母
中图分类号 : 3 文献标识码 : H00 A 文章编号 :09—2 4 (0 10 —0 8 —0 10 4 72 1 )2 0 1 4
2 世纪的音韵学家大都非常重视谐声字在上古 显区别就是考古派声母系统没有复声母 ,而审音派 0 声母研究 中的作用 ,认为谐声字是研究上古声母的 通过分析特殊谐声 , 主张上古音有复声母。 主要材料。 然而参 照《 切韵》 系去分析 主谐字和被 音 现出纷繁复杂 的面貌 , 似乎难以从 中找出什么规律 。
谐 声字 与上古 复声母研 究
刘 琨
( 陕西师 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摘要: 谐声字是研 究上古声母 的重要材料 , 上古声母究竟 有没 有复声母这一 问题很大程 度上就是一个如何处理谐声关
系的 问题 。 古有复声母这一观点 目前在 谐声材料的性质 、 谐声原则两方面还存在不 少亟待解决 的问题 ; 古无复声母 的 观点 同样存在着某些理论缺陷。 这些问题都说 明了我们还应 该对谐声 材料 进行进一 步科 学 、 系统地整理。
收稿 日期 :0 0 0 — 8 2 1- 3 2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上古音为中国语言发展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其中处处笼罩着漫长历史的痕迹,而谐声字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研究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定义、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对于帮助我们探究语言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往往涉及到古代的宗教文化和民族传统,其深厚的背景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以古文字为代表的古代文化的发展史。
它们往往被视为古文字的特征,充满着古代的神秘色彩,反映出古代文化的精神丰富性。
特别是歌颂祖先的历史文字中,就有许多关于祖先神圣、谥辞崇高的谐声字,记录了古代文字文化发展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
以此为例,《诗经》中的“歲风歲风歲风歲风”可以增强上古人类的平静心态和智慧修养,可见谐声字的社会性、宗教性以及历史性研究价值。
其次,谐声字在上古音中也具有结构性、语法性以及认知性的研究价值。
上古音中多为四声唱法,是汉语四声语法系统发展的基础,谐声字不仅营造声律美妙的和谐发展,而且也规范、紧凑多义的词形分析结构,形成了古文字语法特征系统。
典型的如“黔”今读qián,汉音为qiáng,qín,qí,qì,qiǔ,这是以“黔”做谐声辅助的“天地一统”的正音,让上古的音乐具有凝聚和演变的规则性。
此外,谐声字的深度研究也可以促进语言学研究,促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从而提升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谐声字,可以揭示其在近现代语言中的延伸特征,从而有效方可推导出古代及近现代汉语语法、语义系统的发展 course,有助于增强语言学研究者对汉语古文字文化及语言演变研究的理解。
综上所述,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有着多重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结构性、语法性的语义学研究,认知性的研究以及汉语古文字文化与语言演变的相关性等,都可以在谐声字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和发掘。
总而言之,谐声字在上古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董国华【摘要】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辩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6页(P46-51)【关键词】古音学;谐声;历史演进【作者】董国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1一、古音学的源流与分期通常所说的上古音一般是指周秦古音。
从断代上说,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前后约千余年,其上限为殷商甲骨文、金文时代,下限至汉代。
上古音研究是汉语音韵史研究的源头和根本,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河源唯长”,古今音异的意识,实萌芽于后汉。
由于语音变化,汉代人读先秦典籍时已发现了语音差异。
如郑玄笺《毛诗》,就提出了“栗裂”同音、“窴填尘”同音的问题。
《诗·豳风·东山》:“烝在栗薪。
”郑玄笺云:“古者声栗裂同也。
”《诗·豳风·东山》“烝在桑野”,《毛传》曰:“烝,窴也。
”笺云:“古者声窴填尘同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窴填尘依字皆是田音。
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
”故戴震在《声韵考》中说:“……言古声某某同,古读某为某之类,不一而足。
是古音之说,汉儒明知之,非后人创议也。
”①又如刘熙《释名》:“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
今曰车,声近舍。
”三国吴韦昭《辨释名》云:“古皆音尺奢反,自汉以来,始有居音。
”王力先生在谈到刘熙这句话时说:“在汉朝已经有人谈到古音。
关于谐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谐字的研究报告摘要:“谐”字是汉字中常见的一个字,它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本文采用多方面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批判、实证调查、语料分析等,对“谐”字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本文从语义方面分析了“谐”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包括与声音、音乐、言语、气氛等相关的语义内涵,说明了“谐”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种意义。
接着,本文通过大量实证数据,揭示了“谐”字在语用方面的特点,包括它在不同场合中的使用情况和语用效果等。
最后,本文还介绍了“谐”字在文化、历史、演变、语法和用法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谐”字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谐;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
引言: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使用价值。
在汉字中,谐字是一个常见的字形。
谐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词语,包括“谐音”、“谐调”、“谐趣”等。
谐字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丰富的语义和语用特征,它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和语法价值。
因此,对谐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谐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包括谐字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文化、历史、演变、语法和用法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方法,本文力求揭示出谐字的多重内涵和用法,进一步推动汉字研究的发展。
一、“谐”字的语义特征1.谐的本义“谐”字的本义是音调、声音和乐器的调和,是指多个音符在音程学上的和谐协调。
这里的“谐”与“和谐”是近义词,都强调了不同元素之间相互调和的关系,强调一种相互融合的意境。
从字形来看,谐字是“兑”和“西”两个字的组合,兑为声音之意,西为和谐之意,谐即是声音和谐之义。
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里的“风萧萧”与“易水寒”是一种和谐的配合,通过音乐的手法,体现出英雄们战死沙场的悲壮。
2.引申义除了音乐领域外,“谐”字在语境中还有着许多引申义,这些引申义的形成是基于音乐和声音方面的诸多表征,其中的每一种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共3篇
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共3篇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1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牙喉音是一种特殊的元音音素,它们是由同时振动声带和喉结所产生的声音。
这种声音在全球语言中普遍存在,但它们的产生方式却因语言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许多上古语言中,牙喉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素,它们不仅能够改变单词的意义,还能够用于形成复杂的语音规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的研究。
第一部分:牙喉音的形成和分类牙喉音是一种同时包含声带振动和喉结振动的元音音素。
在一些语言中,它们可以通过将喉结向上或向下移动来产生。
在另一些语言中,它们则需要同时调整声带和喉结。
牙喉音可以根据口腔中的舌位和唇位来进行分类。
在舌位方面,有前牙、中央和后牙三种不同的位置。
在唇位方面,牙喉音可以分为圆唇和不圆唇两种类型。
第二部分:牙喉音在上古语言中的作用在许多上古语言中,牙喉音是非常重要的音素。
在一些语言中,它们可以改变单词的意义。
例如,在古斯拉夫语中,带有硬喉音(ė)的单词称为“少数”,而带有软喉音(e)的单词则称为“多数”。
在其他语言中,牙喉音可以用于形成复杂的语音规则。
例如,在希伯来语中,带有喉音的辅音可以影响后面的元音,使其变得更加明显或更加模糊。
第三部分:牙喉音的特殊谐声关系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对于牙喉音的特殊谐声关系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发现,在许多上古语言中,牙喉音有着特殊的谐声关系。
例如,在汉语中,带有喉音的音节会通过韵律规律与前后的音节产生特殊的关系。
在阿拉伯语中,喉音和一些其他的辅音可以形成特殊的谐声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和声音。
总结:综上所述,牙喉音是一种特殊的元音音素,在许多上古语言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牙喉音可以通过调整声带和喉结来产生,同时可以根据口腔的舌位和唇位进行分类。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对于牙喉音的特殊谐声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它们可以与其他音素形成特殊的组合来产生不同的声音和音调。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古语言中的音系和语音规律,还将对于未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牙喉音作为一种特殊的元音音素,在语言的发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毛诗古音考》中的谐声材料探析
、
陈第在材料组织上, 重视利用《 说文》 中的形声字
种发展趋势。 ” 陈第在这一过程 中的贡献是功不可没
材料 张世禄说: “ 陈氏不特以楚词及上古歌、 谣、 箴、 铭、 颂赞 之类 , 与毛诗印证 , 又尝以《 说文》 形声字读诗。 ” 叫陈
的。
在《 毛诗古音考》 中陈第使用了众多的证音材料来考
且以‘ 莪’ 、 ‘ 娥’ 、 ‘ 蛾’ 、 ‘ 鹅’ 、 ‘ 我’ 、 ‘ 硪’ 、 ‘ 哦’ 、 ‘ ’ 之类
振铎先生在他的《 音韵学纲要》 中 说到: “ ( 《 求古韵八例》 )
求古韵之道有八 : 一 日谐声 , 说文某字某声是也。 ” …‘ 王力先生在《 汉语音韵》 中也肯定谐声字的研究价值 : “ 谐
《 毛 诗古音考》 一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 说文》 在古音
考证当中的地位 , 他明确提 出《 说文》 之谐声“ 多与《 毛诗》 合者” 。把握住了上古音研究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证明
作者简介: 刘 征 ( 1 9 9 o 一) , 女, 河北邯郸 人 , 河北 师范大学 文学院
2 0 1 2级研 究生 。
( 1 ) 讼音公。其中“ 讼” 与“ 公” 的上古音都是“ 东部” ,
但“ 讼” 是“ 邪母” , “ 公” 是“ 见母 ” 。
( 2 ) 蛇音驼。其中“ 蛇” 与“ 驼” 的上古音都是“ 歌部” ,
但“ 蛇” 是“ 船母” , “ 驼” 是“ 歌母 ” 。 ( 3 ) 昴音留。其中“ 蛇” 与“ 驼” 的上古音都是“ 幽部” , 但“ 蛇” 是“ 来母” , “ 驼” 是“ 明母” 。
声字价值最大, 是因为它数量多 , 形态多样, 可以进行多方
例之 , ‘ 我’ 可读平也, 奚疑乎?可读阿也 , 故‘ 奇’ 有阿音 , 而‘ 猗’ 、 ‘ 镝’ 因之得声矣, 且 以‘ 何’ 、 ‘ 河’ 、 ‘ 柯’ 、 ‘ 轲’ 、
汉字谐声与古音研究史论
汉字谐声现象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早期阶段,如《诗经》中的“风”和“凤” 两个词,发音相似,意义相关。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谐声研究始于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许慎在解释一些字音时,注意到了一些字的发音与它们的意义 有关,这可以看作是谐声的雏形。
进入中古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将谐声现象运用到辞书编纂中。例如,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就运用了谐声原则来解释一些异读字。同时,这个时 期的一些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也开始注意到谐声现象的存在。
其次,在研究范围上,现代学者不仅传统意义上的诗词歌赋中的谐声和古音现 象,还将目光投向了出土文献、民间方言等领域。最后,在研究成果上,涌现 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音学专著和论文,如李方桂、王力等先生的作品。
五、可能的研究方法
未来对汉字谐声与古音的研续深入挖掘和分析古代文献中的谐声和古音现象,特别是对一些未被深 入研究的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谢谢观看
古音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代的古音研究 以顾炎武、段玉裁、王念孙等为代表,他们在研究古书中的韵脚、谐声、假借 等现象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古音的观点和理论。如顾炎武在《音学五种》中 提出了“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两个著名的古音学观点。
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古音研究也逐渐形成了多个学派。其 中,以“段派”和“王派”影响最大。“段派”强调从古代文献出发,注重对 古代音韵现象的细致描写;“王派”则更注重从古代语言出发,通过语言实际 调查来研究古音。
到了近古时期,随着辞书编纂的繁荣,谐声原则在字音解释中的应用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朱熹的《诗集传》就大量使用了谐声原则来解释《诗经》 中的一些疑难字词。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对谐声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如元 代的周德清就撰写了《中原音韵》一书,对当时的北方共同语进行了详细的研 究。
吴棫《韵补》中的谐声材料及其古音学贡献
吴棫《韵补》中的谐声材料及其古音学贡献董国华【摘要】南宋吴棫所著《韵补》,是一部运用《诗经》、《易经》、《楚辞》及后代约50余种著作的韵语材料,并结合其他材料和方法(如谐声、异文、声训、音读、方言等)考订古音和考求古韵的著作。
吴棫全面地利用《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谐声偏旁、上古韵文和韵语、异文通假、声训以及方言等材料考订古音,可谓汉语古韵学研究第一人。
吴棫系统地利用谐声字与谐声偏旁来考订古音,分韵归部,在古音学史上有开创之功。
《韵补》中共援引《说文解字》凡66处,其中以证古音者共计51处,涉及汉字谐声偏旁43个。
吴棫在材料和方法两方面,为古音研究开拓了崭新的领域。
《韵补》中对谐声材料的使用可以看做汉字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发端。
%Written by Wu Y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Yun Bu" (韵补) is a masterpiece dealing with ancient Chinese sounds and rhythms, which is complet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Crambo in "Shi Jing"(诗经), "Yi Jing"(易经), "Chu ci"(楚辞) and other 50 kinds works from the later dynasty , and the combination of oth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such as symphony, variants, sound training, pronunciation, pronunciation and correct dialect). Wu Yu is the pioneer in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ical research. He makes good use of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Shuowen Jiezi", ancient verse and rhyme, radical, borrowed, sound and dialect materials in his study. Wu Yu systematically use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o explain ancient sound, branch to department. He does the pioneering work in the historyof 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 "Yu Bu" makes 66 quotes from "Shuowen Jiezi" which permits a total of 51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o have theradical 43. Both in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Wu Yu open up a new field for Chinese ancient sound research. The use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Yu Bu" is regarded as the initiatial study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nd 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韵补》;谐声字;古音学;贡献;发端【作者】董国华【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吴棫,字才老(或为材老),约生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生平事迹不详,约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
谐声与上古音断代研究
作者: 陈鸿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3-204页
主题词: 上古音系;断代研究;说文解字;谐声字;上古声类;段玉裁;谐声系统;战国文字;甲骨文;
上古韵
摘要: <正> 一、谐声与上古韵、上古声类古韵本诸谐声。
宋徐葳《韵补·序》、明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中已经有了思想的萌芽。
但真正系统考察《说文解字》的谐声系统,创立通则,以佐证周秦韵文之押韵的,应是清代的段玉裁。
《六书音均表一·古谐声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
同声必同部。
明乎此而部分音变平入之相配。
四声之今古不同。
皆可得矣。
'《六书音均表二·古十七部谐声表》:'谐声之字,半主义、半主声。
凡字书以义为经,而声纬之。
许叔重之《说文解。
简述通过谐声字对于归纳上古汉语韵部的原理及其优点。
简述通过谐声字对于归纳上古汉语韵部的原理及其优点。
从《诗经》韵脚中分析出来的韵母大类,其时代范围就是以《诗经》所涵盖的时代范围为中心。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诗经》是用韵的。
所谓韵例,就是用韵方式。
从韵脚位置看,《诗经》韵例分为句尾韵和句中韵两大类;从韵脚的疏密程度看,分为密韵和疏韵;从韵部异同看,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种;从韵字的远近看,又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和抱韵等多种韵例。
1、系联《诗经》入韵字。
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2、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3、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谐声与上古声母研究概述
谐声与上古声母研究概述
黄爱霞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17)008
【摘要】文章概述了目前学界在对待谐声与上古声母关系研究问题上存在的三种意见:肯定态度、否定或怀疑态度."形态说"综合前两派观点,文章认为谐声材料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这一点无庸置疑,但谐声系统复杂,为了有效可靠地运用谐声材料,我们应该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定义谐声关系,并对先秦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谐声字加以严格的区别定性,由此得出的上古有复辅音声母的结论是可信的.最后,应该区分"谐声说"、"右文说"和"形态说"三种概念.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黄爱霞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14
【相关文献】
1.上古声母研究概述 [J], 孟爱华;刘冠才
2.谐声字与上古复声母研究 [J], 刘琨
3.上古音单声母构拟体系的方法论考察——兼论构拟上古声母的四种方法:谐声分析法(离析字母法)、等韵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和汉藏语比较法 [J], 冯蒸
4."谐声推演法"在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研究中的困境和思考 [J], 宋峰
5.从上古地名异称看上古声母——上古地名研究之一 [J], 张树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音学研究与谐声古音学研究述略
古音学研究与谐声古音学研究述略
董国华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3)2
【摘要】文章概述学界在古音学领域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梳理并简介了对自宋吴棫以来历代古音学家的研究概况及主要论著.同时,文章对谐声古音研究论著和成果进行了蒐集、整理、考辨和评价,认为归纳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评介各家谐声与古音学思想、理论和方法之优劣及得失,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是古音学研究新的视角和方向.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董国华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1
【相关文献】
1.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J], 董国华
2.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应用于谐声古音学的几点思考 [J], 董国华
3.试论柴绍炳对古音学的贡献——清初古音学研究之一 [J], 张民权
4.再思考:上古音与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以姚文田古音学研究为例 [J], 陈芳
5.文献考证与古音学史研究——《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编后记 [J], 乔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 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No.1.2008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张亚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首肯,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谐声材料本身以及对谐声现象所表现出的内部语音关系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分歧。
对此,我们认为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不能因为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例外,而否认整个谐声材料的价值。
谐声字所反应的主流现象有规律可寻,而且,这些规律以及例外都可以得到合理地解释。
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关键词]谐声字;上古汉语;谐声[中图分类号]H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8)02-0125-06在上古音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材料很多,有谐声、韵文、经籍异文、古书通假、读若、声训等,但其中价值最大的还是谐声字。
王力也云: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音韵学家一般只能根据五种材料来研究上古的声母:第一是谐声偏旁;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第五是异切(不同的反切)。
我们之所以说谐声字价值最大,是因为它数量多,形态多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许君叙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氏释之为 以事以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为半声也。
江河之事,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
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
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意,形声合体主声。
其解释形声,极为明白。
历来对谐声的关注不绝,晋卫恒曰: 形声江河是也,以类为形,配以声也。
唐贾公彦曰: 谐声即形声,江河之类是也。
皆以水为形,工可为声,书有六体,形声为多。
宋张有: 谐声者,或主母以定形,或因母以主意,而附他字为子,以调和其声者也。
郑樵: 谐声与五书同出,五书有穷,谐声无穷,五书尚意,谐声尚声,天下有有穷之义,而有无穷之声,谐声者合声成字,不可盛举。
元戴侗: 何谓谐声,从晶而谐以生声为,从甘而谐以匕声为旨,从又而谐以卜声为攴之类是也。
杨恒、周伯琦,明赵古则、王应电、朱谋玮、赵宦光、张位等都在其著作中谈及形声字,明吴元满还有一本专述谐声字的专著 谐声指南 。
到了清代,清人对谐声字的整理及应用则达到高潮。
清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 收录了众多研究 六书 的文章,专述形声的就有两篇。
近代,对形声字的论述更是细致、深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甲编)中收录了18篇专事形声字研究的论文。
综观各家之论,其解释形声基本相同,只是有的专著称为谐声,有的称为形声。
王应电之论极为明白, 盖言谐声不如言形声之包括也。
作为六书当中的一种,谐声、形声两者所指对象相同,只不过古代不同的书里用了不同的名称,故有 形声 、 谐声 、 象声 等叫法而已。
中古以来研究古音的人主要采用 谐声 一词,它表达了一个包含了声符的合体字跟声符之间在读音上的内在含义 声音和谐。
[收稿日期]2007-11-11[作者简介]张亚蓉(1979 ),女,甘肃兰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而将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应用到古音研究,也很早就有人实践了。
宋代徐在为吴 韵补 所作的序言中就谈到, 殊不知音韵之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得声;浼为每罪切,而当为美辨切者,由其以免得声 [1] 明人桑绍良在其 青郊杂著 中也有阐述, 按六书之内而谐声之字最多,然所谐非一端,自近及远,凡五等。
[2]至清人,运用谐声字来研究上古音韵则达到了高潮。
顾炎武已经开始比较系统地运用谐声来研究上古音了。
他在 音学五书 中就利用谐声偏旁来离析支韵, 凡从支从氏从是从儿从此从卑从从而从知从危之属皆入此 , 凡从多从为从麻从垂从皮从月奇从义从罢从离从也从差从丽之属皆从此 [3]。
对麻韵的离析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同时,他还用谐声的方法来调整个别字的归属。
江永也认为,从同一声符的一系列谐声字具有相同的音韵性质。
四声切韵表 凡例 中讲到, 醉、翠等字皆从卒 、 熨、蔚从尉,沸费从弗 [4]。
在这方面贡献最突出的要数段玉裁,他对谐声所表现出的音韵关系已具系统性的认识。
他认为,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古韵里同属一部,即其 凡同声者必同部 的著名法则。
孔广森也讲到, 窃取李登 声类 之名以名是编,盖文字虽多,类其偏旁不过数百,而偏旁之见于 诗 者,固已十举八九,苟不知推偏旁以谐众声,虽遍列六经诸子之韵语,而字终不能尽也 [5]。
这表明孔氏也已经认识到了利用谐声来分析上古声类、韵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代数量众多的谐声表的出现也充分肯定了谐声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价值。
如严可均 说文声类 、江有诰 谐声表 、姚文田 说文声系 、苗夔 说文声读表 、江沅 说文解字音均表 、陈立 说文谐声孳生述 等。
这些谐声表基本上都以 说文 为材料, 归纳出基本的声首以及谐声系列。
虽然他们在具体声首数目或韵部归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整个谐声关系的理解 从同一谐声偏旁的谐声系列,在声韵关系上具有相近的性质。
但是,随着我们对上古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谐声材料的要求也愈加缜密,学者们对谐声的价值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首先是对于谐声材料本身的认识。
说文 里的形声字既有从甲骨文、金文继承下来的很古老的谐声字,也有许慎生活时代新创制的谐声字,其时间跨度达14个世纪以上。
正是由于其复杂的特性,导致许慎在说解 说文 时,因字型形体讹变有错析的情况,把有些非形声字误析为形声字,如 ,许误析为 从目,失声 ,而此字应实为从矢,会意; 帝 当为象形字,而非许慎析为 从得声 ; 受 许慎认为从舟得声,其实 受 当为会意字,而非形声字。
或把谐声字误析为非谐声字,如 当为革安的形声字,许却没把它放在形声字之列, 芝 当为之的形声字,许也未将其纳入形声的范畴[6]。
的确,限于时代的关系,在谐声材料的运用中,由于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材料,以致有认错声符者;也有应属同一谐声系列而未看出者;特别是 说文 本身即有不一致的地方。
这种错误早在明代就有人认识到了。
青郊杂著 中记载, 悉至理所寓外此,而后有谓之谐声者,若忝谐天,代谐弋之类,皆不识文义者,忘自制作或传久至伪,无能考证,然尔非谐声之本者也。
分犹有别,若谐气则天下无不谐之字,奚用声韵为哉 [7]还有的学者对自己所占用的分析材料和研究对象之间的时间界限缺乏正确的认识。
高本汉表现的较为明显,他有关谐声的论述所依据的材料,依他自己说,是从 康熙字典 中挑选出来的12000个字,有许多字是汉以后产生的。
郑张尚芳在 上古音系 里所列出的18000多字的上古音韵地位,也值得我们怀疑。
他说有些字虽然是后起的,但这个词可能是很古的。
想法虽然很好,但证据难找。
最早的字书 说文 才有9000多字,这样选取的谐声字材料,势必会影响到他的结论。
潘悟云和郑张尚芳构拟古音则主要是以中古 切韵 的谐声字作为定音基础。
切韵 是代表6世纪文学语言的一个语音系统,它和代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上古音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别。
再加之徐铉不明古音,所以大徐本 说文 音读训释也常常有误,擅改许慎对形声字的分析多处。
姚文田、严可均 汲古阁说文校议 在 裕 字下指出, 说文 声兼义者过半,大徐未解,擅删声字二百五十五个。
钱大昕 十驾斋养我们所说的上古音,指的是秦以前汉语的语音,秦以前典籍中出现的谐声字大部分都收录在许慎的 说文解字 中了,粗略地说,研究上古音使用的谐声字就是见于 说文 中的谐声字。
新录四 : 说文 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形声相从者十有其九,或取同部之声,今人所云叠韵也。
或取相近之声,今人所云双声也。
二徐校刊 说文 ,既不审古音之异于今音,而于相近之声全然不晓,故于 从某、某声 之语,往往妄有刊落,然小徐猜疑而未尽改,大徐则毅然去之,其诬妄较乃弟尤甚。
说文 中还存在众多的条例,如 省声 、 亦声 、 读若 等,该如何来认识它们的语音性质,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让很多学者对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丧失了信心。
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拾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本文先就谐声字所表现出的时空关系和音读关系做简短讨论。
一、谐声字所表现出的时空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古代的谐声并非都形成于同一时代,而是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音系基础上产生。
洪波认为, 说文 里的谐声字是整个上古时期所有谐声字的集大成,其中既有从甲骨文、金文继承下来的很古老的谐声字,也有两汉时期乃至许慎生活的时代新创制的谐声字,其时代的跨度达14个世纪以上。
这么长时间里创制出来的形声字,所据当然不可能是一个共时的同质语音系统。
黄易青认为, 谐声字不是一时一地造的,同一声符的字也不都是同时同地造的。
我们现在用来讨论上古音的形声字,早的在殷商时代就已经产生,晚的到秦汉还在制造。
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由殷商文字的近20%,到春秋战国的约50%,再到汉代以 说文 为代表的80%以上,说明形声字的制造贯穿整个先秦时代甚至更长。
赵诚也认为,古代的谐声字并非是在同一个音系基础上产生的,各个时代的音系产生着各种谐声关系。
有学者认为,古代存在着各种方言音系,各种方言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谐声关系。
赵诚在其文章中就列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古代实际存在着各种方言音系,不同的音系产生了不同的谐声,各种方言产生着各种谐声关系。
洪波说: 说文 虽以秦代形成的小篆为本,但正如许慎在 说文 序 里所说,小篆只是李斯等人在六国文字的基础上省改规范而成的,并非另起炉灶重新创制的,因此, 说文 里的谐声字也必然包含了上古汉语的方言因素。
因而认为 说文 的谐声字绝不是以某个共域语言系统或通语系统为基础创制出来的,因而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共域语言系统或通语系统的语音面貌。
基于对谐声本质的认识是关乎整个上古汉语构拟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对此认识做出我们的解释。
我们认为,汉字的谐声系统是近千年的累积,其语音关系会受到历史音变等多方面的影响,仅仅从平面上来观察谐声关系,的确会产生上述疑惑,汉字系统是一个传承性极强的系统,我们不好从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给其确切的上限或者下限。
这种传承包含着人们千年以来的一种语音习惯,一种造字习惯,如果将其生硬的分成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空间,这是不符合汉字实际情况的。
这样我们会很容易被这些表层的现象所掩盖,而找不到谐声系列的确切语音关系。
汉字是内部系统性极强的文字体系。
汉字的产生及成型是很早的,甲骨文已经是功能较完备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