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范文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它既是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围绕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合理取舍学习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学习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及常用技术来阐述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制定疾病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其它临床桥梁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以《高等职业学校口腔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参考,紧紧围绕口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口腔岗位胜任力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整合,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思政融合”的原则,简化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课程目标更加符合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上采取“轻结构、重功能”、“讲理论、重应用”的基本思路,同时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课程的完整性,精选确定教学项目。
教学实施中凸显重要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注重功能和病理意义,同时,在准确把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它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学为本,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时间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素质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尊重科学、敬畏生命的意识。
2.具有“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技能课程之一。
本课程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有一定的交叉,是医学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作为职业技术培养的先导课程,《生物化学》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72学时。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为后续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药学专业课与卫生策略等课程奠定基础。
根据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面向临床、注重实用的原则,本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三大代谢的内容,弱化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适当介绍分子水平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趋向。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分子水平深层次理解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及与疾病的关系,为从根本上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检测方法、治疗方法、护理及预后打下扎实基础,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医疗、护理、药学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服务。
(二)课程基本理念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医护、药学的迅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本课程是医护、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1 概述1.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重点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生物体生命活动和基本规律,以及外界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主要是为发酵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动物疾病防治、药物制剂、药品检验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技术服务、药物制剂生产及检验等职业岗位奠定必要的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1.2.1 指导思想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2 基本原则本课程以服务药物制剂行业为宗旨,以满足药物制剂生产和检验等岗位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既考虑高职学生的现状和认知规律,又考虑其个性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本课程坚持以生物化学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1.3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维生素和辅酶、糖代谢、脂类及其代谢、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的代谢、核苷酸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物质代谢的调控等方面进行内容的设计,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接轨,强化应用性基本技能的训练。
课程安排64学时,4学分,共设计3个学习情境,其中讲授40学时,实验24学时。
在第一学期完成,以能力训练和培养为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展教学。
2 课程目标2.1 总目标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不同学习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备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三大物质蛋白质、糖、脂肪的代谢过程和控制,熟悉能量代谢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生命物质遗传规律等内容。
生物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生物化学教案模板范文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基础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生化概念。
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共2课时。
四、授课教师XX,具备多年高中生物化学教学经验,擅长以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学会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生物现象;(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生物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技能;(3)生物化学知识在实际生物现象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生物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技巧;(3)分析复杂生物现象时的逻辑思维能力。
后续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补充。
以下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结论和教学反思的框架,供参考: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2、新知讲授(20分钟)3、合作探究(15分钟)4、巩固练习(10分钟)5、拓展延伸(5分钟)八、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2、案例分析3、实验操作4、小组合作5、多媒体教学九、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2、课后作业: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等;3、评价方式: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期末考试等。
十、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2、实验器材;3、多媒体课件;4、网络资源。
十一、结论十二、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3、改进措施和方案。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35845〕承担单位〔生化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1.1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生物化学》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也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针对生物制药企业生产操作岗位而开设,支撑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核心职业能力——药品生产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了解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后续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
2.学习目标《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训练两部分。
基本理论涉及生命有机体的组成成分以及在体内代谢过程及相互转化过程。
实验技能训练涉及糖类物质测定方法、蛋白质等电点测定、氨基酸分离方法以及蛋白质的性质鉴定方法。
结合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成为从事药品生物技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求的生物药品的检验人才。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成为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生物检测、生物制药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具体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大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功能的基础知识;(2)能熟练列举生活中酶的应用与性质;(3)能熟练描述生物大分子的代谢途径;(4)能掌握生命物质的成分分析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认识蛋白质是生命本质,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
(6)了解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核酸在新陈代谢过程的关系。
(7)认识生命信息物质DNA、RNA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会利用生化技术对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进行定性测定;(2)会利用生化技术对酶的性质进行测定;(3)能够熟练进行还原性糖定量测定;(4)能够熟悉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5)能够熟练进行蛋白质的性质的验证;(6)培养学生能熟练使用离心机设备。
合班五年制本科《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高原医学、核医学和病理诊断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是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学基础课。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生物体的科学。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极大提高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当今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本课程要探讨的是最基础、最深入、最微观和最前沿的知识,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已成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是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的必修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适应于社会和军队国防建设发展需求,符合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核医学、高原医学和病理诊断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学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员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学员在掌握基本理论时,应注重实践环节。
根据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注意把握如下原则:一是优化、精选教学内容,生物化学名词多,概念多,学员学习时注意把握;二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以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三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适当介绍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激发学员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三)课程设计思路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总参军训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参考国内其它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1.前言1.1课程性质生物化学是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及其代谢过程,了解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为学好后续基础理论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本门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机能、药物应用等。
1.2设计思路按照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生物化学课程安排48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
教学内容上,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环节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PBL)等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环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分子水平理解人体机能的思维方式,为学好后续基础理论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初步解释一些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手段、治疗方法;解释某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理解生命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的功能;理解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的主要代谢过程;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主要知识(复制、转录和翻译);理解肝脏生化的主要知识。
2.2.2能力目标能正确使用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仪器,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电泳槽;学会血糖测定的方法;学会科学、规范描述实验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学会书写实验报告。
2.2.3素质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内容与要求4.实施建议4.1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4.1.1教材选用教材:晁相蓉. 生物化学. 第1版.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4.1.2参考资料:●刘璎婷.医学生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何旭辉. 生物化学.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孙树秦.生物化学.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2教学建议为推动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教学内容选择上,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生物化学是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生物体内基本化学物质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2. 了解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及其调控机制;3. 掌握生物体遗传物质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4. 掌握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节机制;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生物化学的微观世界;2. 结合实验课,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4.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2. 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比20%;3.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等评价,占比20%;4. 终结性评价:采用开卷考试形式,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占比3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推荐《生物化学原理》、《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等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目。
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拓宽知识面。
六、课程实施建议1. 教学团队:本课程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课件等;3. 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4.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学术讲座等,提高其实践能力;5.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_3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护理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物化学既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其它基础医学课程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生化知识解释疾病的发病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基础理论与护理知识进行对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三大模块共八个章节。
护理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课,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6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人体的物质组成、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传递的过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3.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二)能力目标1.能运用生化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阐明发病机理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能测定常用临床生化项目,并能分析其对疾病诊断的意义,为后期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及医疗技术的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1.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
2.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整体观念。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要选用优秀的教材,尤其要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国家重点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提高优秀教材的选用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分析各版各教材的特点,从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取长补短。
护理学本科〈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39学时,为理论课。
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护理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生物化学》是学习护理学及相关课程的基础,是护理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学科通识课程。
本课程分十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六章介绍了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物分子与医学的关系;第七章介绍了细胞之间的信息转导以及细胞化学信号转导与疾病的关系;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介绍了营养物质的体内代谢、代谢平衡与调节以及代谢紊乱与医学的关系;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以及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第十五章简单介绍了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介绍了器官的正常代谢以及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第四章维生素和无机物第五章酶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第八章糖代谢第九章脂类代谢第十章含氮化合物代谢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调节第十二章DNA的生物合成第十三章RNA的生物合成第十四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第十五章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和肿瘤基因第十六章肝脏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红细胞的生物化学护理学专业的预修课程为《医用化学》、《医用生物学》等,修完本门课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及相关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一)准确把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设计兼顾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对于护理学专业,引导学生注意将护理学基础知识和临床需要密切联系。
(二)在学习内容上,采取“轻结构、重功能”、“讲理论、重应用”的基本思路。
所谓“轻结构、重功能”,是指学习时淡化学科复杂的知识理论体系,注重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的联系及意义。
所谓“讲理论、重应用”,是指在准确把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它们在临床护理中的实际运用,以及它们对于开发新技术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模板范文
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模板范文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安排:32学时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无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大分子化学(1)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聚合物化学(2)核酸:核苷酸的结构、DNA、RNA、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原理(3)多糖:单糖、多糖的结构、功能与代谢2. 代谢物的生物化学(1)酶的原理和调控(2)代谢途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3)能量代谢: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ATP3.生物膜和细胞信号传导(1)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2)离子通道、受体蛋白、信号传导途径(3)激素的作用与调控4. 实验训练(1)蛋白质的纯化与鉴定(2)生物大分子的电泳分离(3)酶的动力学实验(4)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采用讲述、示范、互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方法和技术。
3. 讨论与案例分析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化学实验数据,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学习评价1.作业与报告布置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数据,形成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生物化学实践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考试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推荐主要教材:《生物化学》(第7版),作者:张红亮《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作者:王敬业辅助教材:《生物化学实验教程》,作者:汤兰芳《生物化学原理与技术》,作者:王明华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生物化学学科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它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它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成分的变化规律。
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学科。
它的前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是这些基础科学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发展的运用。
它的后置课程有微生物学、发酵技术、生物下游技术、酶制剂工艺学等。
这门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酶、多糖、蛋白聚糖、脂类);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三羧酸循环、脂肪代谢、类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DNA 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与癌基因、基因重组);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利树立学生的进化、辩证、发展和相互联系的观点,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本课程共90学时,5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1.知道《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应用和未来方向。
2. 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尤其是与食品成分及其在加工、贮运及为人体所利用的静态和动态生物化学过程。
3. 学会运用其中的基本原理去指导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并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怎样对生物原料改造的。
4.养成对与生物化学有关的生命过程的兴趣,并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指导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
培养学生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有机体内部发生、发展和消亡机制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的说明和解释,能理解生命体内部各种生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年制高职检验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生物化学基础》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54学时,实验课6学时,理论课为4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中职护理、五年制高职检验、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和五年制高职护理。
三、课程性质地位《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生物化学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它的理论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在医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预修课程为《医用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等,主修完本课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后续专业基础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1、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首先保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和物质代谢等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安排,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基础和护理课程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加深对医学问题的理解。
为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在内容上也要穿插安排一些新的进展,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
2、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突出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视频录像、电子幻灯、学科专业网站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与临床检验、护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现象。
例如,在学习氨基酸代谢时,以高氨血症为例,解释临床上肝病患者禁用碱性利尿剂和碱性灌肠液的理论依据。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生物化学》课程设计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五年制临床护理和临床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强化理论基础,重视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和护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45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护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专业护理课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维生素、核酸、酶);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基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等生命科学内容,使医学学生为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三、设计思路《生物化学》课程是根据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医科类各专业”大专层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化学的有关领域打下比较广泛和必备的理论及基础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通过讲课和实验两种方式,要求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广泛和必备的理论及基础化学知识,为学习临床各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从事临床、护理学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生物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教学时间:XX年XX月XX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3.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4. 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生物化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二、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1. 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生物大分子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3. 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三、讲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1.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2. 核酸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3. 糖类和脂类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四、讲解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1. 糖代谢:讲解糖的分解、合成和转化过程。
2. 脂代谢:讲解脂类的分解、合成和转化过程。
3. 氨基酸代谢:讲解氨基酸的分解、合成和转化过程。
4. 核酸代谢:讲解核酸的合成、分解和修复过程。
五、讲解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1. 酶的概念、特性、分类和作用机理。
2.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转录、翻译、蛋白质折叠等。
六、实验操作技能训练1. 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
2. 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如离心、电泳、分光光度法等。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操作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和护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45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护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专业护理课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维生素、核酸、酶);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基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等生命科学内容,使医学学生为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三、设计思路《生物化学》课程是根据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医科类各专业”大专层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化学的有关领域打下比较广泛和必备的理论及基础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通过讲课和实验两种方式,要求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广泛和必备的理论及基础化学知识,为学习临床各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从事临床、护理学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等与机体新陈代谢相关分子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基本代谢过程及体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动态代谢过程。
2.熟悉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相互关系;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基因的表达调控过程。
3.了解生物化学作为前沿学科其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
二、技能目标1.掌握与临床相关的生化检测实验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离心、分光分析、电泳、滴定等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及技能。
2.学会正确、科学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方法。
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 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基本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
3.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序号教学项目教学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设计建议课时一生物化学概述1.生物化学发展简史2.生物化学研究内容3.生物化学与医学关系1.掌握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2.熟悉生化与医学的关系;3.了解生化的发展简史。
1.能理解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密切联系。
2.能熟练掌握用于测定临床生化指标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病例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生化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热情。
3(理论+实践)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4.蛋白质的分类1.掌握蛋白质各级结构的特点及理化性质;2.熟悉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及其特点、氨基酸的分类;3.了解蛋白质的分类。
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理化性质,能用醋酸纤维薄膜作为支持物来分离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并根据电泳图谱的类型对临床疾病进行诊断。
2.能理解蛋白质分子的正常结构,并能解释蛋白质分子结构异常导致的疾病。
1.通过病例导入新课2.课程内容: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3.总结3(理论+实践)三核酸结构与功能1.核酸的化学组成2.DNA、RNA的结构与功能3.核酸的理化性质1.掌握DNA二级结构特点、三种RNA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以及核酸的理化性质;2.了解核酸理化认识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及核酸的理化性质,能理解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基因治疗。
1.以核酸营养品、痛风病导入新课2.教学内容:核酸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与功能;RNA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3(理论+实践)性质在基因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四维生素1.维生素需要量与缺乏症;2.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功能1.了解维生素A、D、E、K各自的功能;2.掌握B族维生素与C族维生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根据B族维生素的功能来了解他们在生物体内的活性成分,便于理解在后期的营养物质代谢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生活中各种水果、蔬菜举例,说明所含的维生素成分,从而导入新课;3(理论+实践)五酶1.概述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3.酶的结构与功能4.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1.掌握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酶的活性中心及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2.熟悉同工酶、变构酶、酶原激活及其生理意义;3.了解酶催化作用机制的诱导契合假说。
1.能根据酶的结构与功能,解释酶原的激活以及酶原异常激活导致的疾病,如胃溃疡、急性胰腺炎。
2.能用同工酶谱对疾病进行诊断。
3.能理解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并能依此解释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原因及救治方法、高温灭菌机理等。
1.通过有机磷农药中毒导入新课2.教学内容:酶的概述、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3.小结3(理论+实践)六生物氧化1.概述2.生物氧化过程中水的生成3.ATP的生成1.掌握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部位及影响因素;2.熟悉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和作用;胞液中NADH的氧化3.了解其它氧化体系1.能将生理学的肺呼吸与生物化学的细胞呼吸作为整体联系起来。
2.能理解呼吸链各组分的作用,并说出呼吸链组分提取物作为临床缺氧治疗的机理。
3.能根据氧化磷酸化生成A TP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解释CO、氰化物中毒以及减肥药的机理。
以人的呼吸导入细胞中的生物氧化的概念、A TP的生成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3(理论+实践)七糖代谢1.概述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3.糖的分解代谢4.糖异生5.血糖1.掌握糖分解代谢和糖异生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过程、血糖的来源与去路;2.熟悉高血糖与低血糖的原因3.了解糖的种类及生理功能。
1.能说出糖酵解的大致过程及导致机体产生大量乳酸的生理和病理因素。
2.能理解糖有氧氧化是机体获能的主要方式,并能说出若糖有氧氧化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3.根据磷酸戊糖途径,能解释蚕豆病的机理及注意事项。
4.理解糖异生的意义,能说出糖异生不能进行的原因和后果。
5.能根据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过程,解释糖原累积病的机理。
6.能根据糖的合成与分以剧烈运动肌肉酸痛和乳酸酸中毒引入糖酵解的过程、特点及意义;以蚕豆病引出磷酸戊糖途径,并介绍蚕豆病的症状,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预防措施;先出示糖原累积病的病人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再讲授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过程,解释糖原累积病的机理和分型,最后总结糖原代谢的掌握要点;以糖尿病导入血糖3(理论+实践)解代谢,解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
7.能够熟练运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血糖浓度,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偏差,并能说出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
这部分内容,在阐明胰岛素降血糖的机理的同时,复习糖代谢的所有内容。
八脂类代谢1.概述2.血脂与血浆脂蛋白3.甘油三酯的代谢4.磷脂的代谢5.胆固醇的代谢1.掌握血脂的组成、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合成部位及生理功能,甘油三酯的分解及胆固醇的合成;2.熟悉甘油的代谢、胆固醇的酯化、甘油磷脂的代谢;3.了解鞘磷脂的代谢。
1.根据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代谢,解释高脂蛋白血症产生的原因。
2.理解甘油三酯的代谢,能说出在营养过剩或不足时机体变胖或变瘦的的过程,并能解释酮症酸中毒的机理。
3.知道磷脂的分子组成,能理解其在血浆脂蛋白构成中的作用。
4.根据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能理解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用药机理。
以高脂血症引入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过程,各种脂类的代谢就此展开,最后在和学生一起分析高脂血症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6(理论+实践)九蛋白质分解代谢1.蛋白质的营养作用2.氨基酸的一般代谢3.氨的代谢4.氨基酸的1.掌握氨基酸的分解代谢的类型及氨的来源、转运和去路;2.熟悉蛋白质营养作用、氨基酸1.能根据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说出混合氨基酸输液应用于术后病人的原因。
2.能说出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生成游离氨在肝内以肝性脑病导入新课,以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为授课重点,最后再总结三大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
3(理论+实践)特殊代谢的特殊代谢途径;3.了解氨基酸的消化吸收。
合成尿素的大致过程,并能解释高血氨导致肝昏迷的发病机理。
3.根据芳香族氨基酸的正常代谢,说出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尿黑酸尿症产生的原因。
4.能够熟练地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ALT的活性,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偏差,并能说出其临床意义。
十核苷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熟悉核苷酸的代谢过程根据核苷酸的代谢,能解释抗癌药物的机理、痛风产生的原因及临床用药。
1.以核酸营养品、痛风病导入新课2.教学内容: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3.总结3(理论+实践)十一基因信息传递1.DNA的生物合成2.RNA的生物合成3.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掌握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特点;2.熟悉中心法则的过程及抗生素、干扰素等临床用药的作用机理;1.通过学习DNA的合成,能解释酶和蛋白因子抑制剂的抗肿瘤机理及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机理。
2.根据转录的过程,能说出抗结核药利福霉素的作用机理。
以临床抗肿瘤药物导入新课,在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讲解各种酶及蛋白因子的作用。
9(理论+实践)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一、教材选用 1.基本原则(1)适用原则:选用的生物化学教材要符合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择优原则:选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
尤其要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国家重点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提高优秀教材的选用率。
理论教材选用《生物化学》,潘文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按照够用、实用、适度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
及时将热点案例、医学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等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缩短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稳定原则:教材选定后,原则上应稳定使用2~3届。
3.能说出蛋白质合成的大致过程,并能解释抗生素的抑菌机理。